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战国最后一百年——曾经有过却永远不会再有的时代
作者:
王者世袭
日期:2011-2-10 12:22:00
战国最后一百四十年——曾经有过却永远不会再有的时代
猜猜这个问题
有个问题,如果你有兴趣,请猜一猜:历史上那个阶段最精彩?
汉朝?
NO.
明朝?
NO.
三国?
NO.
清朝?
NO.
别猜了,告诉你吧,是战国。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战国有多长?
很长, 254年。
这么长时间里,哪个阶段最好看?
最后140年。
最后140年从哪年开始的?
公元前的361年。
那么,我们就从这年出发,去看看热闹,好不好?
第一章破车与新手
1、秦献公死了
赢渠梁登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当上国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老爸死了。
老子死了,儿子继位,这在中国古代稀松平常的很。如果发生这场事件的国家不是大国,像当今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或者事件本身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大臣篡权,外敌入侵,民众暴动等等让所谓历史学家大书特书,令老百姓津津乐道,有热闹可看之处,一般情况下,是引不起大的注意的。
甚至自己国内的老百姓都不注意。
死个国君和死个牲口差不多。
有时还不如死个牲口,毕竟在哪个没有收割机、播种机等等现代化机器的时代,牲口能帮人们干好多活,比如拉犁耕地。
所以更值得人们惦念。
国君昵,既不能耕地,又不会拉车,还养了一大群老婆和孩子,除了浪费粮食比一般老百姓多些,典型的一个只吃不干的主儿,死了和活着没啥区别。
甚至有时还不如死了,比如商纣王,周幽王,晋惠帝等等,这些人,你说是死了好还是活着好?
因此,平民百姓没人关心国君的死活。
死了死了拉倒,再找个人当国君就是了。况且,就是找,也找不到自己。操那个心干啥,自己的事儿还管不完呢,还管他国君的事,真是吃饱了撑的。
因此,秦国换了国君,一切还是照常,就像没发生过似的。
国外昵?国际影响有没有?
没有。
真的没有。
当时的超级大国是魏国,其势头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都牛。许多国家提起魏国,一句话:魏国,老大,VERY GREAT。
秦孝公的老爹死的时候,魏国正忙着搬家。
从安邑搬到大梁。
你想想,搬家这个事,大得很呀!记得有位挺能写悠闲文章的先生就说过,想要一星期不安宁,请客吃饭;想要一年不安宁,搬家。
因此,搬家是件大事。
各位注意,那时可是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搬家公司更是找不到。所有活计,全都要自己亲自动手。
何况魏国这次搬家,不是城东搬到城西,南庄搬到北村,而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
一个城市在今天的山西,离黄河很近,可惜是西边;另一个城市在今天的河南,也离黄河很近,准确的说,在黄河南边,这个城市现在还有很多人居住。
它现在的名字叫开封。
从安邑出发,向东搬,带着锅碗瓢盆,玉器古玩,美女良犬,三夫人的大床,四公子的根雕,小公主的布娃娃。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宝贝。
这些宝贝是魏国国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其喜爱程度绝对不亚于现代的游戏爱好者对待一款刚开发出的、精心打造的网络游戏。
在几年后,这位兄弟还拿这些宝贝和齐国的国君比赛,看谁的宝贝更珍贵。具体情况我们到以后再说。
总之,魏国在热热闹闹地搬家。
用标准历史术语来讲,是迁都。就是把国家首都换个地方。
因此,魏国自己正忙的不亦乐乎,根本不注意秦国死了国君。死了死了拉倒,和大街上突然少了个行人一样,没有啥稀罕的。
再说,即使秦国正式通告魏国,魏国都不一定睬他。
在魏国国君的眼里,小小的秦国算个啥,说好听些,当你是个国;说不好听些,啥国,就米粒大的地方,也敢称为国,说出去,你不嫌丢人,听着都替你丢人。
友情提示:这时的魏国国君名叫魏罃。
你如果对这个名字不熟悉,没关系,只要知道该兄弟的另一个称呼就行了:魏惠王。虽然这称呼不是他爹妈给起的,而是他死了后,别人送给他的,但是这个名字在战国中期却是响亮的多。
可以说,只要是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对秦献公的死讯,魏惠王的反应就是:该干嘛干嘛。
尽管魏国是第一强国,但它并不是第一大国。
第一大国是楚国。
说它大国,是因为它的地盘大。
按照今天的地理方位来说,南到广东北部,北到山东南部,西到重庆东部,东到江苏中部,都是楚国的地盘。
楚国不但大,而且实力并不弱。
三十年前,牛人吴起在楚国变法,改革政治,南收扬越,北并陈蔡,让楚国从春秋时代的强国发展成战国时代的强国。
秦孝公的老爹死的时候,虽然吴起早就变成灰了,但是楚国并没有变弱。
尽管它也没有变的更强。
强国不关注弱国,大国看不起小国,古今一样,估计再过一千年还是这样。
除非一件事情发生。
哪件事?
实现了共产主义。
啥时候实现,要等多少年?
我不清楚。
估计马克思本人也不清楚。
不信的话,你打个电话问问他,如果能够打得通的话;或者你亲自问问他,那是再好不过的。
楚国作为当时的大国,压根就没有看起过秦国。
既然看不起你的国家,当然也看不起你这个国家的人,管你是老百姓还是当官的。
哪怕你是国君!
死了和活着一样,活着和不存在一样。
这就是一些人的状况。
越国是当时的第二大国。
这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几乎上过学的没有上过学的,差不多都知道这个国家,并且茶余饭后最喜欢聊的也是这个国家。
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女人。
比她的国家还著名。
不说你也猜出来了,这个女人是西施。
女人是人。
人是不能当成礼物送给别人的,这是常识。
可是西施偏偏被当成了礼物送给了别人。
这个别人是另一个国家的国君,吴王夫差。
夫差很喜欢她,结果因为她,吴国被越国灭掉了。
之后,越国很强大,东到大海,西接楚国,北边到今天的山东青岛一带、紧挨着齐国,南到今天的浙江中部,都在越国的管辖之下。
甚至,越国一度把国都迁到琅琊,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胶南市。
你说这个国家牛不牛。
可惜,通过脂粉手段取得的强权终究不能长久。
很著名,也很不够义气的越王勾践死后,庞大的越国就以一百二十码的速度走上了下坡路,并且越走越低,直到不走了。
不走了就是结束了。
结束了就是亡国了。
此时的越国离亡国还有一段距离,老天还要让它看着别的国家赶上它、超过它、灭掉它。不知是疏忽,还是故意,或者根本不知道,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越国没有注意秦国国君的死亡。
对这个沿海国家来说,位于西部内陆的秦国国君的死或者活都是无所谓。
再看看韩、赵、魏这三个国家。
赵国和韩国、魏国曾经是掰不开的铁哥们,一块儿穿开裆裤长大。可以说,人家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关系,那是几代人的交情。
人老几辈都在一起混,关系铁的很。
他们的老祖先们先是共同辅佐晋文公称霸江湖,后来又共同灭掉智瑶,三分晋国。就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三国关系仍然很好。
当然,再好的朋友也有闹别扭的时候,何况是国家。
起码,因为赵国攻打卫国和韩、赵两国趁火打劫,差点让魏惠王干不成国家领导这两件事就闹过别扭。
但是,秦献公死的当儿,他们表面上很好。
还好的表现是三国在忙着做交易。
交还土地。
简单的说,就是你拿一块地,我拿一块地,换换。
具体来讲,就是魏国把榆次、阳邑、繁阳、浮水等地送给赵国,赵国把泫氏、中牟送给魏国。
两年后,魏国和韩国又交换了几块土地。
通过这样七弄八弄,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连成了一整块。
赵国、韩国也并没有吃亏,既同魏国搞好了关系,也把自己的土地整合到了一起。三方同时受益,皆大欢喜。
最大的受益人还是魏国。
魏国中原称雄的局面就此形成。
他们在忙着这些事儿,当然也就没有空管秦献公的死活了。
齐国呢?
齐国离秦国很远,在骑马射箭的时代,没有十天八天,齐国人想走到秦国旅游根本不可能,秦国要到海边闻闻海腥味也很难。
这时的齐国国君早就不是那位手拿打神鞭,胯下四不像,贩羊羊赔,卖猪猪贱,老婆都不愿跟他过,钓鱼不用鱼钩,比神仙都要厉害的姜子牙的后代。
早就换了主了。
尽管姜子牙很厉害,可他不能长生不老,毕竟他不是神仙。
尽管姜子牙有个后代也很厉害,还做了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可是他也没有活到看着他的国家被他亲自任命的工业部长的后代夺走。
齐桓公的这位工业部长是位到齐国政治避难的陈国公子。
他叫田完。
田完的后代越发展越昌盛。
姜子牙和齐桓公的后代越发展越瘪三。
结果,在历史上的那一年(公元前386年),姓田的后代代替姓姜的后代,做了齐国的国君。
国名还叫齐,没有变。
百姓该怎样过,还怎样过。继续经商、务农、做工、讲学、吹牛、闲逛、泡妞、下棋,总之,没变。
啥都没变。
自己国君换了人,啥影响都没有。别的国家的国君死了昵,有影响吗?
这还用问,当然也没有。
一点都没有。
这就是秦献公死亡对齐国的震撼。
战国七雄的最后一雄是燕国。
仔细翻翻历史书,最大的感慨就是:燕国怎么能称为雄?
五百五十多年的春秋战国史上,燕国露脸的机会少之又少。除了燕昭王时代,燕国整体上是活的窝窝囊囊,无声无息。
别国不注意燕国,燕国也不注意别国。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谁也不干扰谁,谁也不打听谁。就像一个整天呆在家里的男人,谁知道他都天天忙的啥。
燕国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
估计燕国之所以被称为一雄,是因为燕国被灭亡的较晚。
它是倒数第二个被秦始皇灭掉的国家。
实际上,这并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是因为它离秦国远。
燕国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离陕西一千多地,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消息传达过去,没有个把月时间根本不可能。
再加上燕国原本对中原争霸都没有激情。
所以,秦献公的死亡对燕国来说,像富士康职工的“十三连跳”对活着的职工的影响一样,该吃饭时吃饭,该休息时休息,该上工时上工。
完全机械化。
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再加上越国对秦献公死亡的感觉就是如此。
大国如此,小国的反应也好不到那里去。
宋国,大臣忙着篡权。
鲁国,国君整天纳闷,一直在用周礼治国,怎么国家越来越弱;别的国家,不用孔老二的儒家学说,怎么越来越强?
卫国,境况更糟,正处在喝口凉水都会塞牙的时候。整日里提心吊胆:不要被别人灭了呀!
中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上上一段时间被魏国灭掉了,上一阶段乘着魏国不注意,又把国家重新建起来了,这会儿国内的一摊子事还没料理停当。
一句话,秦献公死了,死了也就死了。
不是啥惊天动地的新闻,也没有引起小报记者的注意,就像秋天到了,夏天走了,家长年纪了,子女长大了。
日期:2011-02-10 18:52:36
2、有没有秦国没啥两样
不当家不知道当家的难处。
秦孝公当家后立即发现,国家的现实情况比自己想象的更坏。
总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厉害,很怎么怎么样。其实,仔细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点也不怎么怎么样。
穷而且弱。
地盘在七国里面是最小的,只有楚国的十几分之一,比齐国、赵国都要小。按照现代地理计算,还不到陕西省的三分之一。
国土地跨渭河两岸,像把不规则的锥子。西部、北部为锥子把,东南为锥子尖。
东西较长,也只不过东到渭南,快马加鞭一天就能看到黄河,但要欣赏壶口瀑布也不容易;洛水以东全是魏国领土,虽然以前属于秦国;西到甘肃东南部。
在洛南一带凸出一块(要没有凸出的这一块,就是一把规则的锥子了)通到河南灵宝,也曾经在函谷关边上建立陕县,可惜大多时候魏国管理该县的次数多于秦国。
南北很窄,向东南走不到南阳就进入楚国,斜着过去的;汉中就是楚国的地盘。
总而言之,一个巴掌大的地方。
地方虽不大,事情却不少。
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的四十多年里,大臣们先后两次判决国君死刑。前一次还好,国君是秦怀公,在大臣围攻之下,挺自觉,主动自杀了;后一次,大臣更干脆,也不等国君表态,直接把领导扔到水里,淹死了。
当然,自然死亡的国君,在位的时候过的也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比起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单位,情况还不如。
因为在末位淘汰制的单位,即使最后一名,结果顶多是走人了事。
这里,却可能是小命都保不住。
百姓也穷。
你想想,能不穷吗?
国君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几天,所以也就没有心思考虑怎样治理国家的事情,糊弄一天算一天,只要能活下去就行,别的也顾不了了。
大臣也不闲着,各忙各的,想尽一切办法搜刮老百姓,搞的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典型的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穷、乱、弱、小,落后国家的所有特征,秦国全都具备。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
果不其然,秦国经常挨打。
打人者是魏国。
打一次,秦国败一次;再打一次,再败一次。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一百年来都是如此。
不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那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
什么特殊情况?
不打仗的情况。
战争以前,秦国和魏国以河为界,黄河以西属于秦国,黄河以东属于魏国。
战争以后,秦国和魏国仍然以河为界,只不过是此河非黄河,而是洛河,流入渭河的那条。
洛河以东,黄河以西都被魏国占领了。
此即河西地。
河西地的郡守是一等牛人吴起。
碰上这等人物把守疆界,魏国自然是一百个放心,秦国却是一百个烦心。
虽然烦心,但是办法却没有。
后来,吴起去了楚国,秦国仍然没有机会。
因为魏国之所以占领河西,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富裕。
而不只是军事强盛。
因此,吴起走了,秦国仍然收不回河西地。
河西地虽然没有收回来,但是吴起走后,形势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秦国的国君换人了。
公子连当上了国君。
公子连流亡国外十多年,经历了许多许多的事,见过了许多许多的人,悟出了许多许多的道理。
道理之一:魏国是个发展成功的国家。
道理之二:魏国的发展可以模仿。
道理之三:学习魏国。
接下来,秦国有了改变。
可是,一口吃不成胖子。
毕竟积弱多年,哪能一天就强大起来!直到该同志死的时候,秦国仍然没有把河西之地收复。
解释一下,公子连就是秦献公。
国内形势令秦孝公头疼。
国际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不,魏惠王这兄弟真能折腾,刚刚搬完家,同赵国换过地,又忙着和韩国开PARTY,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地点在巫沙。
经过宾主双方多日磋商,魏、韩两国就建立新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发表了《巫沙宣言》。
你拍手,我拍手,大家都是好朋友。
魏、韩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别人聚餐也好,开PARTY也好,大联欢也好,只要不涉及秦国的利益,秦孝公也不会关心。
但是,这样的会盟,十有八九同秦国利益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秦国的东部边界临着魏、韩两国。
所以,魏、韩两国开场会,秦国就要担心大半年。
其实,在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间聚会的时候很多,基本上隔不了几年就有一次,大多是就当前国际形势发表一下看法,各方表表态,说些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打架,如果别人打你了,我肯定帮你。
当然,潜台词是:别人打我时,你也要帮我。
这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可是,这样的因公旅游活动,秦国参加不了。
没人邀请。
自己邀请昵,又没有人参加。
各国的态度很明确。
诸侯会盟是文明人之间的事儿,秦国哪里有资格参加!
再者,就是参加了,有你说话的权利吗?
所以,我们也不邀请你,你该忙啥忙啥吧,不用凑热闹。
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渐渐忘了秦国参加不参加聚会。
反正参加不参加无所谓,有没有秦国都是一样。
诸侯认为一样。
秦孝公认为不一样。
这就像单位里的聚会、宴请、联欢、郊游、比赛,许多人都被要求参加,可是就是没人通知你。
组织者没有通知你,同事们也没人想起你。
一句话,你的存在等于不存在。
你心里会舒服吗?
秦孝公现在就处于这种令他愤怒的感觉。
男人可以被人打到,但不可以被人轻视;国家哪怕再小,都应受到尊重。这是常识。
冷静之后,他把道理想通了。
别人不尊重你,不怨他。
怨你。
怨你不够强大,只要你强大了,别人自然会尊重你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发展强大?
日期:2011-02-11 17:52:43
3、招贤令
秦孝公继位时二十一岁。
这是一个小马一样的年纪。朝气蓬勃,激情四溢。
他继承了他老爹的优良传统,一不K歌,二不泡妞,三不开赛车,四不搓麻将。总之,个人爱好一点没有,一门心思扑到国家治理上。
可是,忙活了一段时间后,孝公同志发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天天累得够呛,国家却是一点起色也没有,这弯到底在哪里?
弯弯在哪里,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国家治理哪能是一个人的活儿,人事、劳动、公安、外交、国防、民政、教育、卫生、质量监督、煤矿安全等等,哪一摊子事不得一个人管,别说是秦孝公,就是孙悟空估计也忙不过来。
这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集体劳动。
琢磨通之后,秦孝公开始进行人事安排。
可是,这活儿也不轻松。
原因很简单:缺人。
一般的人一个也不缺,缺的是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的人。
也就是人才。
谁谁谁不就是说过吗: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战国时代也是如此。
客观情况往往是:有才能的人当不了官,做了官的人又不会做事。不会做事的这官还过的挺舒服,因为他虽然不会做事,可是他会做官。
把他换下去吧,嘿,还真不容易,七大姑八大舅,刚听到一点儿风声,立即就围上来了,送支票的,唱高调的,哭闹的,装疯的,上吊的,温情脉脉的,声泪俱下的,威胁利诱的,背后下闷砖的,啥样人都有。
秦孝公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可他的情况更特殊:秦国别说人才,略微有点三脚猫功夫、自以为才高八斗的差不多都走光了。
走到哪里去了?
齐国。
从二十多年前,齐国就开始实行人才引进政策,专门在国都临淄西边一个叫稷下的地方,建造宫殿,招徕各国人士。
来到稷下的人都成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
呵呵!
齐国的人才政策是无论身份,不讲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来此就受欢迎,并且来去自由,不予干涉。
因此,各色人等前往齐国的很多。
例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子、荀子,都曾在这里度过一段光辉岁月。
有一个先生的情况颇能说明齐国的政策精神。
这个人叫淳于髡,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地位十分低下,比平民阶级还要低。在讲究周礼的时代,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但是,这个人也做了稷下先生。
他的业绩表现在:两次当面批评孟子,说鲁国重用你们儒家学说,任用你们儒家弟子做官,其结果国家越来越弱,弄得原本的一等大国现在连个三流国家都不如。
他还说,儒家做事情不少,可没有一件成功的,根本都不是贤者。
可怜,堂堂的亚圣孟子,被他一顿臭骂,搞得灰头土脸的。
因为这位淳于先生说的是事实。
鲁国确实任用儒家人士,包括任用过儒家的第一圣人孔子,可是鲁国却是越来越弱,越来越弱,直到OVER。
他最有名的业绩还不是批评孟子,而是劝说齐国的相国(总理)邹忌如何如何治理国家,使邹忌协助齐威王一再战胜魏国,接连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胜利,代替魏惠王成为中原NO.1人物。
正是由于齐国这种打破身份界限、蔑视地位名声的态度,和公开声明的“不为所有,只为所用”主张,大批精英分子如过江之鲫,纷纷前往齐国。
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兵家学派,甚至阴阳家,只要是战国时代有的派别,齐国基本都有。
其实,各国人才去的最多的还是魏国。
魏国的人才战略比齐国早了六十多年,那时候,秦孝公的爸爸还没有出世昵。
不说别的,单单提提这几个人的名字,你就知道魏国的人才战略是多么的成功: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
这几位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历史课本中有他们的名字,如李悝变法。
语文课本中也有他们的名字,如经典课文《乐羊之妻》、《西门豹治邺》。
这些人帮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成为强国之后,各国前往魏国的更多,其势头绝不亚于当今世界各国人士前往美国留学、经商、旅游、移民情况。
谁让人家国家牛呀!
人生百年,眨眼就过。
真正的人才,谁不希望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做出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事业。
真正的人才,谁希望自己窝窝囊囊、低微卑贱,被才能不如自己者呼来喝去,整日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在无声无息中度过一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岂只是李白的豪气。
身未成名人已老,这岂止是杜甫的悲哀。
因此,去能用我地,出力挽乾坤,不应有错。
秦孝公相信,只要政策对路,方法得当,不怕招不来人才。于是,考虑几天之后,孝公的草台班子加班加点,制定出一套方案。
方案内容简单概述如下:只要能够使秦国有重大变化的,大大赏赐的有。
孝公没有批准这个方案。
孝公指出,这样写不行,这体现不出我们的诚心诚意,反而让人觉得你在忽悠他。你想,什么叫重大变化,重大怎么看出来?变化是指变好还是变坏?再者,怎么赏,是赏一盎司黄金,还是给一个挖耳勺?
拿下去,再搞。
啥都别说了,重新做吧。
应当说,秘书们领会领导精神还是挺快的,再加上孝公的态度,让他们明白,领导是真想弄几个人帮他管他的国了。
这还不好办。
于是,想象力给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天后,新方案出炉。
果然,比起第一次,条件具体多了。
新方案不但一项一项规定了啥叫改变,改变到哪个地步给哪种奖励,而且明确说明,只要是下列人员,志愿来到秦国,愿意投身到西部大开发行列的,无论是否取得诸如诺贝尔奖金之类的成果,都能享受下列待遇: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