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3-19 22:02:00
写在前面的话
在天涯写完唐诗(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长安大道连狭斜——大唐诗人的飞扬与落寞》,已有两年。期间,生了一场恼人的肠胃病,不过坚持看了两年的书。一面服药养生,一面品词养性。回头看看,治好肠胃,中西药物的疗效有一半,千年宋词的疗效也占了一半。
宋词已经圆寂。其一,宋词高龄,活三百余岁,历经沧桑,安然圆寂;其二,宋词的一生,游历秦汉大唐,身至南疆北国,笑傲诗坛赋海,深得中国儒释道之大境界,承前继后,终成正果。其三,宋词于今,渐行渐远,仍然被人们时时拜读追忆,犹如高僧圆寂,遗风泽被后世,大德滋养后人。
宋词的前半生在汴京,目击者有:李煜、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东坡、秦少游、周邦彦、赵佶等人。宋词的后半生在杭州,目击者有:李清照、张元干、岳飞、杨万里、辛弃疾、朱熹、陆游、姜夔、张炎、文天祥等人。我愿意一一敲门,访问他们。
一、李煜:跌落宋朝的蝴蝶
(一)意外的登基
公元961年,春天早早地来到人间。对于古城金陵而言,秦淮河畔柳拂扁舟,梅花山中蕊绽笑颜,满城烟絮,春意阑珊,直把南唐国的君臣百姓,都沉浸在无边的风月之中了。所谓春早人勤,古老的都城里一派忙碌,春节刚过,随着国主李璟一声令下,车仗如林,浩浩荡荡,驾出城门,他们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昌。
从南京到南昌,路途遥远。李璟此行,并非游山玩水,而是率领文武百官,将南唐的国都迁到南方。关于迁都的问题,朝中的大臣们意见并不一致,围绕两地风士人情的优劣,军事战略上的权衡,争执不下,多数朝臣认为草率迁都,弊大于利。但李璟似乎想早日离开这个令人心忧的地方,自从前一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的消息传来,他就陷入一种预期的恐慌,于是力排从议,决定南向迁都。他再也不想呆在这睡不好、吃不香的金陵城了。逆江而上,途经安徽,转入鄱阳湖,再弃舟登岸,进入南昌城,北望两千里外的汴梁城,李璟这才松了一口气。临行前,这个仁慈的父亲没忘记送一份大礼给他的儿子,下令由太子李煜监国。
一个偌大的南京城,将由这个年轻人来负责掌管。目送着父皇南下的背影,二十五岁的李煜喜忧参半,怅然若失。
我猜想这个时候的李煜,是很想跟随父亲一起离开的,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跻身皇家,父亲是一言九鼎的君主,凡事由不得商量,眼下,他有更重要的任务——负责守门,看管金陵,尽管心里不乐意,也只能强打精神,接过担子,撑起门面来。
本来,李煜并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他排行老六,前面有五个哥哥,即使打上八棍子,也轮不到他来做庄。更何况,父亲早就按照祖父的意思,执行“兄终弟及”的传位政策,第一人选理所当然是他们的叔叔——齐王、皇太弟李景遂。可他的皇长兄李弘冀觊觎龙床,并不甘心就这样把自家的权杖交由他人。在抵抗东南吴越入侵的常州战役中,李弘冀英勇善战,打了一个胜仗,军功显著,久而久之,李璟发现李弘冀的人气渐旺,比自己的弟弟更值得托付,对起初的传位承诺感到后悔,转头立了长子为太子。于是,宫廷权力的斗争开始在这对叔侄之间上演,结果李弘冀一怒之下,杀了叔叔。时隔数月,这个雄心勃勃的文献太子却突然暴病身亡。
长兄一死,南唐太子的接力棒要按照规定往下传,偏偏李煜前面的四个哥哥也都命短早夭,国不可无储,太子的职位总不能一直空着。李璟生有十子,在讨论太子人选时,大臣钟谟曾经有过建议,认为“从嘉(李煜原名)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并且提出,“从善(李煜的弟弟)果敢凝重,宜为嗣”,这个建议显然没有得到支持,钟谟因为大胆直言甚至受到处罚,流放饶州。就这样,李煜莫名其妙地登上太子的宝座。
机遇是天上的云彩,随风飘忽,这片云彩偏偏落在文采风流的李煜身上了。人生的机缘,有时是说不清的。而且,李煜的好运还不止这些,他旋即又迎来了人生中更为显贵的机遇。李璟到了南昌不久,发现低洼狭窄,城小人少,远不比金陵的繁华热闹,满朝抱怨,日思北归,不到三个月,这位仓促南行的李中主也病痛缠身,不久就驾崩于斯,终年47岁。半年之后,李煜在金陵城嘤嘤哀泣地迎回父亲。
还不错,父亲在临行前指定的两位辅佐大臣都挺称职。在他以太子身份监国期间,武将严续尚能尽心边防,国无战事。文官汤悦尽心辅佐,日有进谏,内无构乱。因此,他的继任大典在父亲的灵柩还都之日,得以顺利进行。
现在,李煜走上大红地毯,手执南唐国印,坐到了舞台的正中央,成为这三千里江山的年轻主持者了。从进封吴王,升任太子,监理国事,骤然登基,一个个意外的消息,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上苍垂青,一切都仿佛来得太突然了,他甚至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日期:2011-03-19 22:11:46
(二)十五年的中长跑比赛
李煜当上了一国之君,关于他的长相,遂成为众人关心的话题,被坊间口口相传,津津乐道,流播于时。南宋的陆游在为李后主撰写的传中记载,说他“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额头宽阔、脸颊富态不足为奇,但骈齿(就是牙齿重迭),可就不同一般了,孔子、周武王都长有骈齿,具有圣人之像。重瞳也被目为圣人的典型特征,一个眼睛里两个瞳孔(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是一种瞳孔发生粘连畸变的眼疾),相传舜和项羽都是如此。据说李煜的长兄太子弘冀很在意弟弟这样的奇貌,“恶其有奇表”,文弱的李煜很害怕,终日埋头读书,他给自己取了“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雅号,表示不愿抛头露面,与兄长争锋。
中国的相面学,流传几千年不衰,也养活了一大批术士,他们宣扬奇人必有异相,生死成败,必定伴随种种奇观,像赵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之际“赤光绕壁,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又比如宋太宗出生时,“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兄弟两个日后都贵为天子不假,但出生那天宫里燃火助产、焚香祈祷也是很有可能的,或者适逢夏日农家放火烧秸秆,庭院里栀子花开,有色有味,也未为不可,但一味牵强,难免贻笑大方。诸如此类的记载,盛见于各种正史野册的名人传记。
即位之初,李煜擦干眼泪,整理龙颜,登上众人瞩目的南唐国君宝座。
按照祖宗成法,李煜决定给自己重新取名。拥立新君,取名事关国体,汤悦等人查书翻典,终于从扬雄的《太玄•元告》中摘出“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两句,取其中的一个“煜”字,意为光明耀世的意思。这样的名字,寄予了他本人和朝臣们的真心祈愿,他父亲取“璟”字,意思是玉的光彩。他祖父取“昪”字,意思是明亮。祖孙三代,名字都起得极为光鲜亮丽。紧接着,重新进行新朝的人事任命,稳定朝政,拜大将严续为司空,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几个弟弟都封王列侯,文武百官,各有封赏,并且大赦境内,安抚百姓。
李煜派出了高级官员——户部尚书冯延鲁,长途跋涉来到汴京请安问好,提交了亲笔书写的《即位上宋太祖书》,请求批准继任。“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说自己才华不济,无心功名利禄,很想做个隐士,但祖宗二十年的基业无法舍弃,但一定会遵从旨意,“唯坚臣节,上奉天朝”,在大宋的庇护下,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云云。这封信写得诚恳而谦虚,更重要的是,李煜不仅说得好,还付诸实际行动,让冯延鲁捎上了一份厚重的见面礼,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织品三万匹。这份礼委实不轻,就在前一年,赵匡胤登基时,李璟也派人送礼祝贺,不过这一次的份量,竟然是上次的双倍之多。赵匡胤阅信后,收下礼单,哈哈一笑,优诏以答,并且派出了枢密承旨官员王仁赡专程南下金陵,祝贺李煜即位。
但无论如何,父亲的南迁,几年来向汴京俯首称臣,以及宋朝逐渐强大所构成的威胁,都使得李煜变得惴惴不安。父亲一朝,打过几次胜仗,曾经将南唐的势力拓展到福建泉州、漳州一带,一度拥有三十五州的地盘,但与后周国的几次交手,狠狠地吃了几回败仗,江南兵团屡战屡败,结果割地称臣,尽失江北淮南之地。战略缓冲的地盘愈来愈向国门逼进,北宋的兵团,已经隔江相望,东南的吴越国,也是虎视眈眈。现在唯一的缓兵之计,就是希望宋朝能够容许他称臣上贡,相安无事。
长江这道天然屏藩,暂时可让宋兵止步,不过,李煜还是采取了外松内紧的办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年十二月,他下令建置龙翔军,操练水师,以备不时之需。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兵,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才是保卫南唐国的重要筹码。与此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善政,蠲赋息役,提振信心,恢复战后的经济,为可能发生的战争作好物质储备。这个时候的李煜,身子勤快,思维活络,精力充沛,每日按时上朝,处理事务,仿佛有做不完的事。他现在要做的,是韬光养晦,稳定军心与民心,营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政治经济环境,实现江南国的繁荣富强。
李煜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时的赵匡胤也刚刚登基不久,也面临着攘外安内的政治格局,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南唐国无疑是重要的进攻目标,不过,此时的南唐国力尚丰,兵力尚足,还不能一口吞并下去。赵宋王朝给了李煜一颗定心丸,将目光转向了南唐的两个小邻居——西蜀和南汉。对于李煜来说,有足够的时间来整饬朝政,图强存远。左边是机遇,右边是挑战,他和赵匡胤开始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中长跑比赛。
日期:2011-03-19 22:25:20
(三)凤箫吹断水云闲
如果要寻找春天,有两种好办法,一种是身临杏花春雨的江南,一种是潜入到唐诗宋词中去。江南的春天,鸟语花香,桃李催人。诗词里的江南,也是湖光山石,一派明媚。而多才多艺的李煜,正是那灿烂春光里一只俊俏翩然的蝴蝶。
国事稍安,边尘且静,深宫中的李煜,找出了纸和笔。他在寻找一片草长莺飞的艺术净士,一个杏花春雨的文学世界,这个喜欢读书做文章,工于书法和绘画,通晓音律,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青年君主,翰墨淋漓地发挥着与天俱来的文学天赋,试图在文化建国上作出一番努力。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玉楼春》
月亮升上了天空,南唐国的一场盛大的酒宴开始了,酒过三巡,菜过五肴,歌舞表演也如期而至,宫娥们点唇画眉,身着艳丽的晚装,鱼贯而入,伴随着丝竹之声翩翩起舞,洁白如雪的肌肤,顾盼传情的浅笑,随风四溢的粉香,婀娜多姿的舞态,在李煜和大臣们眼前流淌。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李煜和他的臣子们暂时忘记了虎视鹰扬的宋朝,忘记了兵戈相见的战争,忘记了称臣纳贡的不快。酒啊,一杯一盏,浅斟慢饮。歌啊,一曲一支,咿咿呀呀。舞啊,一笑一颦,轻盈欲飞。他们沉醉于江南古城的良辰美景之中,沉浸在风花雪月的蝶舞九天之中,直回到诗酒飘香的唐朝,回到歌舞升平的长安。
这首《玉楼春》,不是李煜最好的作品,但却是节奏最为明快、色彩最为靓丽、情绪最为欢快的一首,也许是激情时刻的真实写照,醉意连连之际,李煜仍然不忘将欢乐进行到底,他乘着酒兴,意犹未尽地宣布了一道命令,灭掉灯烛,任由马儿踏着月色归去。
此时的南唐文化,比起江北的宋朝,的确要活跃得多,远远地走在了汴京前头。当时站在第一线参与写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璟、李煜和冯延巳,这三个人中,任意搬出一个来,北宋都无法与其抗衡。有一次,李璟曾经和宰相冯延巳开玩笑,冯卿啊,你写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词《谒金门》中句),风吹水皱,关你什么事啊?这个冯延巳立马接过话题,陛下,我写的这句很是蹩脚,哪里赶上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中句)呢?君臣之间玩词赏句,相互调侃,大有当年白居易和张祜相互之间拿诗说事的风雅韵味。
李煜手下的大臣汤悦,负责起草诏书、敕令等重要文件,是公文写作一等一的高手。《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周世宗柴荣率师讨伐南唐,驻跸扬州,看到汤悦写的孝先寺碑文,大加赞叹,“每览江南文字,形地嗟叹”,觉得手下担任机要秘书的中书舍人“不称职”,换了好几拨人,甚至诏令将汤悦的公文作为范本学习参考。后来,宋太赵光义也称赞汤悦“瑰玮之文足以藻润万物”,还将皇太子托付汤悦教育引导。
才华横溢、情感丰沛的李煜,将他父亲栽植在他身上的文学种子,长成了一片艳词的森林。他依红偎翠,流连酒乡,在歌舞的世界里,彻底遗忘了当初逃避世俗的隐士情结。得欢且欢吧,体验欢乐的时光,“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他现在已经不想再做那个远离江湖的渔父了,他是君临一方的年轻少主,青春如花,正热烈地绽放,他像一只蝴蝶,飞舞在这江南的无边春色之中。
他的妻子——大周后娥皇站在他的身后,为李煜枯燥而单调的执政生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大周后年轻貌美,高髻纤裳,能歌善舞,弈棋弹琴,无所不能,与多情的李煜仿佛是前世的姻缘,这对双飞双宿的知心爱人,在深宫中品尝着情爱的甜蜜,演绎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佳话。娥皇精通音律,做过一件让李煜拍手称快的事情,将唐朝以来失传已久的残谱《霓裳羽衣曲》悉心琢磨,重新修订,在宫中举行大型演出,以琵琶弹奏,使开元天宝年间的遗音复传于世。
据说娥皇曾在酒后撒娇,邀李煜起舞,后主出了一道难道,以创作新谱为条件,周后莞尔一笑,挥手写来,顷刻谱就,制成《邀醉舞破》,李煜一乐,不顾君王之尊,随着乐声醉里起舞。“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李煜的笔下,流淌着青春的溪水,爱情的芳香。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登基刚刚四年的李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不能承受之痛。继慈父撒手人寰,这一年他相继失去爱子仲宣和娇妻娥皇,“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一首挽辞,怀念两位家人,痛泣之态,见于笔端,对生活前景寄予无限热望的他,情绪跌落极点。杳杳香魂,茫茫天步,失去爱妻的李煜,写下长达1300多字的悼文《昭惠周后诔》,是即位时写给赵匡胤书信的三倍之多,“我思姝子,永念犹初;爱而不见,我心毁如”,在这篇文章中,李煜字字情深地追忆着娥皇红袖飞花、丰才富艺的短暂一生。
这一年,对于失却了爱情的李煜来说痛不欲生,郁郁寡欢,以鳏夫自称。对于志在四方的赵匡胤来说,这一年却是捷报频传,宋军六万精锐之师冒着严寒溯江而上,兵指西南,突破剑阁险隘,攻破成都,生擒后蜀孟昶,俘获绝色才女花蕊夫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惜李煜沉浸在悲痛中,置若罔闻,没有嗅出任何异常的气味。三年之后,又迎娶了娥皇的妹妹小周后,这个比李煜小十多岁的绝色佳人,重新燃起了李煜的爱情之光。
诚然,大小周后是优秀的才女,却都不是称职的皇后。春光一年又一年,李煜复又跌入更为绵长的爱河,笙歌醉梦、蝶舞江南的日子在继续。只是他们不知,大唐最后的一抹晚霞,早被五代十国金戈铁马的战争踩踏得风流云散,宋朝的月,已升到了天空。绝代佳人牵扯了李煜太多的情感精力,孕育了太多的风流浪漫,虽然给了他创作的诸多灵感与素材,却也使得他作为一个统帅的理性判断力日益下降。李煜成了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对他而言,失败只是迟早的事了。
日期:2011-03-19 22:40:55
(四)进贡!进贡!
从同情李煜的角度,可以为南唐的亡国寻找到许多的理由。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李煜不幸遇到了一个强大的邻居,一个深谙韬略的对手。赵匡胤和李煜两个人素未谋面,但较量始终在或明或暗的国事纷争中进行。
深宫里长大的李煜,从即位之初,就蒙在战败国的阴影里。父亲试图将国都南迁,寻找一处避风港,但最后命丧南昌城,几万人浩浩荡荡去,旋即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匆匆撤回金陵。李煜在心理上始终处于臣服的劣势,何况北有强兵,东南有宿敌,西蜀不想去争取,南汉也交情无多,摆在他们面前的,只能是俯首称臣,和平外交。
也许,李煜最擅长做的,最能讨得宋朝欢心的,就是定期将老百生的血汗钱、日常用品、珍稀古玩集中起来,车载舟装,一趟一趟运到汴京。进贡从李璟战败就开始,在这个方面,李煜做得比他父亲要到位,他提供的礼品清单,被宋朝的史官们一笔笔登记造册,存入国史档案:
建隆二年,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
昭宪太后葬,煜遣户部侍郎韩熙熙载、太府卿田霖来贡。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
乾德三年,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事。
开宝四年,遣弟从谦奉珍宝器用金帛为贡,且买宴,其数皆数倍于前。是冬,以将郊祀,又遣弟从善来贡。
(开宝)五年,长春节,别贡钱三十万,遂以为常。是岁,煜又贡米麦二十万石。
七年秋,煜初闻大兵将举,甚惶惧……贡绢二十万匹,茶二十万斤及金银器用、乘舆服物等。
……
——《宋史•李煜传》
进贡完全是出于自愿,李煜天真地认为,花钱可以买平安,至少,他的态度是诚恳、恭顺、谦卑的。大米、茶叶和绢布,江南的土特产,多送点过去发发福利。皇帝母亲去世了,出一份红包,以尽部属之礼。过年过节了,表示一点心意。古董珍玩,送给喜欢收藏的大臣们,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军队打了胜仗,送酒送肉到前线慰问。朝廷搞重大活动,赵匡胤请客,李煜买单,以显出对天朝的尊敬,而且出手越来越阔绰。
李煜浑然不知赵匡胤葫芦里卖的药,每次花了钱银,心里便踏实一阵,去享受情爱、安心作词、潜心念佛了。殊不知,这正是宋朝所期望的,恨不得连官员工资俸禄都帮着发了。就这样,南唐国用他们无私的奉献,为赵匡胤发动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和繁荣富强,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煜倾举国之财力,成为北宋的坚强后盾,也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965年,后蜀被灭,李煜听从赵匡胤的安排,亲自写信给蹯踞广州的南汉皇帝刘鋹写信,致书劝降,共事中原。971年,南汉被灭,宋朝已经完成了对南唐的三面合围之势,消息传来,举朝震惊,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但李煜随即采取了一个看起来更加温驯的举措,递上报告,请示将改南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改为江南国印,并且贬损制度,“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降诸王为国公”, 将所有机构降格,重新命名,努力从行政隶属关系上,与汴京方面保持更为高度的一致。
面对日益强大的宋朝,李煜很注意自己作为藩国之主的礼节。遇到宋使来访,他就会事先脱下黄袍,换上紫袍,等到使者走了,才重新穿上锦绣龙袍。就连金陵宫殿屋脊上象征皇家建筑、用于避邪的鸹吻,李煜看了也觉得碍眼,命人取下,以示不敢僭越。臣服宋朝的举措,可谓一项一项相继出台。972年,派去进贡的李从善没有如期返回金陵,说起来美其名曰,封官进爵,委以泰宁军节度的要职,实际上是作为人质,留滞京师不让回家了。
这位紫袍皇帝再也坐不住了,立马派人送钱送物。但这一次,金钱没有产生任何作用,赵匡胤的目标已经锁定,矛头要指向金陵了。
日期:2011-03-19 23:02:21
(五)孤家寡人
南唐朝廷过度软弱,国势日削,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不满。
973年,李煜的贴身秘书、内史舍人、知制诰潘佑一连上了六表,请求变法图强,不必受制于人,抨击时政,用词十分尖锐,没有得到李煜的答复,一气之下归隐山林。可是,致仕在家的潘夫子仍然无法克制激动与忧愤的心情,又接着上了第七表,说出最难听的话:
“古有桀、纣、孙皓,破国亡家,自己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则奸回,以败乱其国家,是陛下为君,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必退之心,有死而已,终不能与奸臣杂处而事亡国之主,使一旦成为天下笑。”
表末,潘夫子请赐诛戮。这封言辞激烈的谏表,使得平素温和儒雅的李煜勃然大怒,怒迁于与潘佑相交甚密的户部侍郎李平,收之入狱。973年冬,李平在狱中自缢,潘佑在家中闻讯,自刭。
谏臣杀罢,李煜又磨刀霍霍,错杀一员虎将。林仁肇,南唐名将,在南昌统兵数万,曾向李煜建言,乘宋军南北作战,兵马劳顿之时,伺机击宋,收复失地。林仁肇在密奏中说得很坦直,如果成功则万幸,可以重振南唐国雄风,万一事败,可以将责任推到他身上,治以谋反之罪,向北宋谢罪,也可保住李煜的地位。
应该说,林仁肇是一员令“北宋惮之”的勇将,主动出击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恰恰是可以扭转南唐劣势和被动局面的上佳选择,时机也很合适,但被李煜拒绝了,并且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当初,北宋造战舰千艘,准备渡江,有人建议派兵“窃烧战舰”,李煜也“惧事泄,不听”)。消息传到北宋,赵匡胤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汴京宫中,引留滞的南唐人质李从善观看,说林将军将归宋。李从善也不辨真假,立即发回林仁肇将反的密报。李煜闻讯,也立刻作出最快的决定,派人鸩杀林仁肇。
奇怪的是,李煜执政前十年,少有斩杀之举,佞佛事浮屠、宅心仁厚的他,听说要杀死囚都于心不忍,但到了后来局势突变、风云激荡之际,杀起手下大臣来却是快刀斩乱麻,一点不含糊。
974年秋,赵匡胤攻伐南唐的各项准备做好,派使者来到金陵,说,今年冬天要举行柴燎之礼,烧柴祭天,请江南国主入朝助祭。李煜想了半天,声称有疾,不奉诏。赵匡胤很不高兴,又派第二批使者,正式持诏宣谕:“朕以仲冬有事于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李煜仍然称疾固辞,使者说不过,干脆摊牌:要么您北上入朝,要么天朝发兵南下!
宋朝步步紧逼,气焰夺人,李煜终于被激怒了、甩袖不干了,在最不该战争的时候,他选择了战争。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