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赵匡胤

作者: 独孤慕雨

  日期:2011-3-5 23:22:00
  Mark01第一章富贵险中求01
  有诗一首单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事——
  梁宋遗墟批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
  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姑不论此诗高下,单是作者何人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清人赵翼,一说为清人查慎行。  诗作者为何人,不在笔者探讨范围。  本文便从陈桥驿兵变一事铺陈开来——  数千年华夏历史,其间有太多的闹剧、杂剧,令看客忽而扼腕、忽而叹息,亦有令人捧腹、解颐之事。  历史时常上演的闹剧就有禅代一事。而惟一例外的禅代一事就是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  这次兵变不是闹剧,更象一出正剧!这出精彩无比的大制作,直至千余年之后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宋史虽称繁复浩杂,对于数百年的史实记载多有牴牾,然而对于此事的记载竟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这自然是史官为尊者讳之举!  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哪里会和当事人撇脱得了干系。史家此举多少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对于赵匡胤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发展到黄袍加身的经历,不愿在此赘述。  总之一句话。凡成就事业者,断没有随随便便会成功的。  就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举,就是他在揣摩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而行动的结果。  这个前人就是后周的开国之君郭威。  郭威之所以成为九五之尊,就是因为部下将士的拥立才取后汉江山而代之的。  这些将士中一定会有赵匡胤年青兴奋的身影,这事情对于他日后陈桥驿之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郭威在代汉之后,在位短短数年,就一病不起。  也正因为他身后无子,也为后周政权如他一样的短命埋下了祸根。  不是他没有儿子,而是在他黄袍加身的时候,几个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祐令左右拖出去砍了。  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做皇帝更须有血的代价。最终妻子的侄儿、也是他的义子柴荣入继大统,史称周世宗。  周世宗登基之后很有一番明君气象,雄材伟略的他在五代数十年的历史中,是难得一见的人物。  柴荣素有雄心壮志,想要一统天下。东征西讨,威震大江南北。  赵康匡胤追随左右,出生入死。因战功卓著获得宠幸,慢慢掌握了军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年青时候的赵匡胤曾行走江湖,利用结义的方式,结识了一批生死与共的兄弟。随着自己在军中地位的提高,逐渐地把这些兄弟们安排进入了军中要害部门担任高级职务。  在不断向军界渗透的同时,也在身边网罗了一批幕僚。这其中就有后世人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半调子读书人——赵普!  这个在当时不为人所尽知的赵普,正是他于幕后策划与导演了这出历史大剧——陈桥驿后变!

  日期:2011-03-05 23:25:53
  Mark02 第一章富贵险中求02
  赵普并不象后人所描述的那样,读了几天书就想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古人与现代人相比,也不是有多么的高尚。一如当今的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融入社会,谋得一份好的差使。只有在拖着鼻涕满街疯跑的年龄段,心中才会觉得自己是世界未来的主人。  读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赵普年青时候也是这样。直到他碰到了赵匡胤。  两个人的相遇,人生也因此而改变。强强联合最好的结局就是实现双赢。  年长的赵普首先得到了赵匡胤父母亲的喜欢,慢慢赵普身上的优点也被赵匡胤发现,从欣赏到相惜,逐渐赢得了赵匡胤的尊重。  从此之后,赵匡胤人生中每次的华丽转身,左右总有赵普隐约可见的身影。  做为谋主,赵普对赵匡胤身周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详。很快历史的洪峰就把两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赵普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  早在周世宗未死之前,就在他的精心安排之下,略施小计就把时任殿前都检点的张永德下岗,改任校检太尉。从此禁军大权尽为赵匡胤所有。  如果说栽赃张永德一事与赵胤无关怕是一厢情愿,这事情极可能是在他的授意之下赵普所为。  赵普做了,也就是赵匡胤做的。  这样的一石数鸟之计也只有他这种知识分子想得出来。史家多认为‘陈桥驿兵变’是个突发事故,实则不然!  从半年前的‘点检作天子’谶语传播就可以知道——这只是后来兵变的前奏罢了。  柴荣做为一代明君,可惜是死的有点早了。  虽然他在身前安排了后事,但是他最担心的张永德并没有有所动作。反而是赵匡胤、这个看上去忠厚淳朴,甚至给人感觉有点木讷的亲信在他尸骨未寒时候就断然出手了。  在他的内心中,仍是不敢对赵匡胤太过信任的。虽然二人曾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  所以在他托孤的时候,把朝中军务交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处置。事实也证明他确有识人之明,韩通半年之后就成为‘陈桥驿兵变’事件中惟一的牺牲。他就是选择顺从,不死怕也很难。赵匡胤不可能让他立身于新朝之中的,做后周朝廷的殡葬者,韩通死得其所。  柴荣虽继承了郭威的江山,可是他心中明白,朝臣中张永德与李重进二人未必心服。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因为有石敬塘这个女婿篡位的前车之鉴不远,所以柴荣担心自己身后江山易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而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儿。从血统上来分析,李重进比柴进更有资格继承帝位。担心这两个人觊觎帝位,也是正常的事。  消弭这可能发生的祸患,柴荣处理的很是恰当。北征染恙回京之后,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任枢密使,三人共掌军政大权辅佐年仅七岁的儿子。  临死之前,他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地区的北汉;罢免了张永德殿前都检点一职之后,让他出镇澶州。之所以有这样的人事安排,是在担心自己死后。这二人尾大不掉,会威胁到儿子的顺利接班。

  日期:2011-03-05 23:29:00
  Mark03 第一章富贵险中求03
  这年的六月,周世宗撒手西去。在几位辅政大臣齐心协力辅佐之下,七岁的柴宗训得以顺利登基。  朝政有条不紊,日子一如平常的波澜不惊。  可惜这种表面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一切阴谋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后周显德六年十一月,小皇帝刚才把龙椅坐热不久。镇州、定州二镇节度使上奏朝廷:北汉联合了契丹人犯边,请速发兵抵御。  另有一说为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地告警的,未审孰是。笔者更倾向于前说,虽说救兵如救火,但是初一接到消息,初三就出兵的话,怎么说也有点来不及措置。  征伐之事毕竟不是儿戏,两天时间调集军兵和军资明显不可能完成。  这次出征就是作戏,可是也不能做的太过假吧?从赵普的智商来分析,后者的可能性并不太大。他也不能有十万分的把握——朝廷就一定会命赵匡胤率军出征的。  七岁的小皇帝偶尔还要尿床,对于军国重事自然是懵懂不知了。而刚听政的符太后情形也好不到哪去,闻报之后也慌了手脚。  几位顾命大臣一番合计,由宰相范质奏请——命赵匡胤为帅,副都检点慕容延钊为先锋。大集各镇将士誓师北征。  孤儿寡妇也没有其它办法退敌,只得依从。  后来史家有说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谎报军情,真相如何存疑可矣。  其实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并不是太过重要,如果这个时候赵匡胤打算动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已。随便找个出兵的理由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件什么困难事。  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先锋慕容延钊率兵前行。赵匡胤初三整军离京跟进。  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可以得知:主少之时,正是国疑之际。往往在这种非常时期容易江山易主!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赵匡胤大军还没有离京之时,京城中就有‘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作天子’的谣言不胫而走!  这可以视作赵普前期放出的试探气球,说的婉转些就是‘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的时候,尚需蔽林间窥之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篡逆之事毕竟非同寻常,万一有个闪失就是族诛的大祸。  看到谣言虽传的满城风雨,朝中却没有什么应变之举,赵普心中暗喜,事情有了开始,开弓就没有了回头箭了!  接下来就看他这个总导演与编剧的本事了!  赵匡胤部下亲信楚昭辅正在随军前行,忽然见军中号称‘半仙’的苗训、苗先生边走边抬头观望天象,而且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楚昭辅心中纳罕,于是上前询问究竟。  苗训见是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在楚昭辅的一再追问之下,不得以指了天空故作神秘地说:天象有异,空中竟然有两个太阳。  这也不怪他这样小心,要知道在千年前的中国——那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  苗先生这样说非但有泄露天机的可能,而且还会给他带来麻烦。说不定还会因为乱说话失了性命也是寻常。  楚昭辅听了这话,心中大惊。抬起头也仰观天象,可惜他没有生就一双白天数星星的眼睛。不过看的时间一长,还真的看到太阳不只是一个头晕眼花了有重影也是有的。  于是天上有两个太阳的传言又在军中风传。谣言止于智者,这些厮杀汉刀头上舔血,鲜有理智的,更何况一些人于其中推波助澜。军汉们对于更朝换代一事更在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也是因为唐季世之后五代时的君王多为军兵拥立的原因。大家都可以从中浑水摸鱼,得不少好处。  军兵们兴奋之余,赶起路来精神抖擞。  行军到傍晚时分,大家一路辛苦,赶到了开封城东北之地的陈桥驿屯扎休息。

  日期:2011-03-05 23:30:59
  Mark04 第一章富贵险中求04
  按常理推测,这注定是一个许多人无法入眠的夜晚。可是据史料记载:做为该剧男主角的赵匡胤却在酒后酣然入梦。  之所以饮酒,一来,估计是他害怕由于太过激动而无法入睡。二者,只有装睡才能给人错觉——赵某人与此事没有干系,才能撇清自己。  赵匡胤为什么会有如此心思,与他多少读过些诗书有关,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觉得这事自己做的不够地道。从他后来为帝去开宝寺看到韩通的画像后,命令左右人把像毁去一事就可知道——篡逆不是件光彩的事,他是羞见故人啊!  如果他不饮酒就可以淡定如常的沉沉睡去,那么他的心机也太过深沉了。见过笃定的,还没有见过那么笃定的牛人。平民百姓莫说是谋逆,就是无意中在街头拾到些小钱,估计晚上也会翻来覆去琢磨这钱是不是可以据为已有的。  赵匡胤如果眼巴巴地坐着盼天明,即使是真的那样一种情形,为尊者讳的史官自会曲笔回护的。所以笔者从来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史料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在其中找到接近事情的真相才是真读书。  依笔者忖度,赵点检的装睡也应该是赵普的安排与建议。这一晚,最辛苦的人就是赵普。  看到所有一切都在按自己的设想按部就班的发生,他仍不敢有丝毫大意。赵匡胤可以熟睡,而这个夜对赵普来讲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已是夜深人静时分,他等的心焦,却必须要装出从容不迫的样子来。只好斜依在榻上假寐。眼睛虽然闭着,其实内心中思潮起伏——如果把这一出戏做成一段传奇,他自然也会名垂千古。  就在他胡思乱想,神游物外之时,忽然听得帐外喧哗之声四起,脚步之声杂沓。竟似营中走水一样。  赵普知道大幕已经按时拉开,是该自己上场了。于是跳起身来,披上袍服。正待要往外面走,早有军中都押衙李处耘领着一群军兵,不等帐外军士通报,便抢了进来。  赵普脸上一副诧异的表情,扫视众人一眼,忽然厉声喝问道:李将军,夜深人静,率众乱闯营帐。意欲何为?  李处耘见他模样,当时就感觉有些大脑供血不足。赵先生这是怎么了啊?哪出跟哪出啊!?明明说好的事,怎么忽然改台词了啊!?  万幸的是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赵普这样做,定是有他的用意。于是在霎时的慌乱之后,李处耘很快镇定下来。他壮着胆子道:诸军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他身周的众军兵不知就里,见李处耘说话似乎有点底气不足。于是乱纷纷附合:诸军无主,愿奉点检做天子!  哪知赵普听了,忽而出现笑场的事,挥挥手道:造反可是罪在不赦,大帅忠心事主,必不为此不忠不义之事。趁将军酒醉,你们快快回营休息。我只当这事没有发生好了!李处耘听了赵普的话,这次真的是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众军知道赵普乃是赵匡胤的文胆,见他这样说,而李处耘期期艾艾地说不出话来,一时都僵在当地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候,帐外又闯进一人,正是赵匡胤的心腹江宁节度使高怀德与赵匡胤的兄弟赵匡义。看到演员悉数登场,赵普放下心来,请二位落座。  高怀德望了这些军兵问道:诸军因何造反?  一个军兵见他神色不似玩笑,索性大了胆子高声道:主上幼弱,我等舍生忘死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作天子,然后出征!  赵普其实就是在等他们的这句话,听了这军校所言,与赵光义、高怀德二人相视点头。要他们自己说出来,奉赵点检作天子,并不是赵点检要做天子,而是这些军士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才会热情洋溢的去行此大逆之事!  李处耘直到这时候才醒过味来,恨不得抽自己两嘴巴。这样的话自己居然不会抢着发言,真是笨的可以。  听那军士说完,帐中军士七嘴八舌附合。李处耘这时涨红了脸大声道:我等必欲点检作天子,请赵先生促成此事!众军兵在后哄然称是,有性急的早把腰刀拨在手中。营帐中空气顿时变得凝重起来。赵匡义从进了帐中,还没有开口。这时候见帐中人眼光尽数向他看来,而赵普竟似事不关已一样只是低头做沉思状。不由地不安地偷偷去打量高怀德与李处耘二人。高怀德挺了挺胸,望了匡义大声道:军心如此,莫不如顺天应人,拥立点检作天子!赵匡义听罢,低头沉吟斟酌道:兄长素来忠义,恐未必允从!  这时赵普立起身来踱了几步,环视帐中诸人后,立在赵匡义身前沉声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大军只要顺利回京便大事可定。为今之计只有速乘夜深早做准备,点检势成骑虎,便是不允怕也不能!  

  日期:2011-03-06 13:05:23
  Mark05 第一章 富贵险中求05
  赵匡义见所有人都静寂无语,只等他开口。不敢再踌躇,点头道:便如先生所言。请诸军暂在帐外静待,我几人商议再作决定!
  帐中军兵听了齐声答应,退出帐外环坐等候。他们也知道造反不是只凭满腔热忱的事,几个点检的亲信尚得从长计议。却不知这几位暗地中不知密谋了多少次了。这番作戏只是在给众军看的。
  戏中人也作观戏人,也算是一奇了!

  另有史书记载:赵匡义此时正在开封城中陪护母亲,并未随军出征。依笔者浅见——既然城中谣言会传的满城风雨,作为事主的至亲,赵匡义断没有不知情的道理。既然知晓,他一定不会放过这样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
  要知道造反一事,也是重在参与的!整好了就可以捞取政治资本,以利在将来的朝政权中分得最大利益。
  与他一样心思的人怕不在少数。如‘苗半仙’,如楚昭辅、李处耘、高怀德等人。
  几人等到军兵退出帐中,不由地相视而笑,只是不敢太过张扬罢了。现在陈桥驿的军兵已按预期发动起来,如今最要紧的事就是立刻派人回京师与石守信、王审琦二人联系。等天明回师他们接应入城。
  不一会儿功夫,两个亲信军校骑了快马,离了军营向来时的官道疾驰而去。欢快的马蹄声融入在夜的黑暗之中,划破了夜的宁静,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
  打发亲信上路之后,几人枯坐在帐中各怀心事。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然听得帐外人声嘈杂。几人大惊,一起抢出帐来看时,却见天边一抹鱼肚白,晓星沉沉。原来天色已亮,帐外军兵见他们仍没有动静,竟然是等的不耐烦了。

  见到几人从帐中出来,众军兵一齐拥上前来,眼里尽是相询之色。待见几人迈步向赵匡胤休息的地方走去,众军兵不约而同地在后随从。
  看到这些群众演员不用自己说戏就主动入戏,赵普心中窃喜不已。有些时候群众的自发性觉悟太高,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也是无知无畏的一种表现!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而此‘人’却是深知枪杆中才能出政权的!
  看到这些不请自来的手下裹挟着晨风与寒气闯入帐中,赵匡胤装出一副吃惊不解的神色。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大声问道:何事惊慌?
  还没有再等他开口,众人纷纷抢上前来,帮他穿衣的穿衣、着靴的着靴,拥着他向外走去。
  看着赵匡胤假意挣扎,不副不知所措的神情,赵普心中暗自好笑。见他忠厚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一时间赵普的心中也有点迷惘了。真的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见到赵匡胤出帐,三军将士忽然罗拜于地,齐声高呼:三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

  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高怀德早把一袭作工精良的黄袍抖开,就势披在了他身上。
  后世有诗讽咏此事——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从黄袍加身一事来分析,还真的是切中要害。哪里有出征之际就随身带有黄袍的先例啊?矢口否认这不是件有预谋的事,怕也困难!这也是赵普始料未及之事。
  日期:2011-03-06 21:29:53
  第一章 富贵险中求06

  赵匡胤顾不得再装宿醉,也不知从何而来的几滴急泪,为难地看了左右将士喃喃道:你等为求富贵,却陷赵某人于不义。我受世宗厚恩,今日先帝尸骨未寒便为此不臣之事,天下人将如何视我?
  赵普这时立起身来,朗声道;大帅如果再推辞,就会上违天命、下失人心,禅代之事,古已有之。欲报世宗厚恩,只需礼待幼主、优遇故后,使之安享太平就是!众将士听赵普这般言语纷纷附合,一边口中乱呼万岁拜舞于尘埃之中。
  看赵匡胤还要推阻,赵普向高怀德、李处耘几人使个眼色。几人会意,一边口中胡乱劝导,一面七手八脚一拥而上。抬胳膊的抬胳膊,搬腿的搬腿,早有机灵点的军校牵过赵匡胤的坐骑。
  看到赵匡胤端坐于马上,身上的黄袍在晨曦中焕出夺目光彩。众军齐声山呼‘万岁’,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惊起军营外面枯枝间几只鸦鹊,喳喳叫着迎着晨光振翅远去。
  左右簇拥着赵匡胤离了陈桥驿,望开封而行。见将士们都是一脸的喜色,赵匡胤忽然勒住马缰。众人不知缘由,都驻足向他脸上望来。

  只见他揽辔侃侃而言道:事既已如此,多言无义。诸军既然拥立我为主,需听我号令!若能答应,我与尔等便回汴梁城,否则,赵某有死而已!
  诸将与众军兵闻言,无不俯首听令。
  赵匡胤这才声色俱厉道:太后与主上,我北面而事者,诸军不得冒犯。群臣皆我比肩,不得侵犯。汝等不得惊犯宫阙、侵凌朝贵及犯府库。用命者重赏,违令者族诛之!
  军兵们听罢,本来在内心想着返回京师趁改朝换代发笔横财的,这时候愿望落空。看见拥立的赵点检面色如铁、不似儿戏,只有凛遵的份了。虽然发财的美梦成空,但是新天子‘金口玉言’说了,用命者重赏!只要按令行事,拥戴之功终是有的!
  史料记载——唐末五代的数十年间,每至改朝换代,这些被军将们拥立的‘新君’没有一人能够阻止部下趁乱剽掠。这种事情做的次数多了,竟有了个专用名词——靖市!读史可知,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历史上只有一次!笔者不是说这种禅代之事只此一遭,而是说流血最少的政变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次兵变有史记载为‘入城之日,市不易肆’,有别于从前血流成河的城头纷纷变幻大王旗之事,赵匡胤这次兵变简直可以用脉脉温情来做形容!所以笔者把赵匡胤称为千古明君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乱讲!为这样的帝王歌功颂德,多少还是有点必要的。

  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间短短五十四年时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此同时代,还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些时代弄潮儿趁着中原战火不断,纷纷割据称霸一方。史家称此一段历史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俗称节度使、握有地方军、政大权)、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段历史战乱频仍,并且是你方唱罢我便登场。让所有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数十年的历史改朝换代之快让南北朝时期也无法相比。后梁立朝短短十七年却是五代最长的朝廷,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汉仅四年、后周仅九年时间。

  相对于这些短命朝廷,宋立国三百余年时间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且赵匡胤打破了——凡是靠篡逆上位无不短命的宿命,无疑也是有他成功的深层次道理。对于这样一位开国之君,没有理由令人吝啬溢美之辞的!
  日期:2011-03-07 10:33:14
  千古明君赵匡胤——富贵除中求07
  在赵匡胤的英明领导之下,出征的将士迅速后队变前队,大军向汴京进发。
  虽然来去匆匆,但是将士们心情前后迥异。群众演员的要求并不是特别离谱,管饭有工钱足矣!何况这次是真正的跑龙套,派发大红包是意外所得,从上到下的心情无不是‘俱欢颜’。

  俗语道:‘得食猫儿欢似虎’,军兵们心中惦记着赵点检承诺的‘大糖丸’、无不走的脚下生风,昨日四十里路如闲庭慢步的走了一天时间,今天居然两个时辰就搞定。
  一路急行军,开封城很快出现在眼前,视力好的如苗训者、城头上的旗帜什么颜色都已看的一清二楚。
  众军兵以为一场不可避免、惨烈异常的厮杀并没有发生,这让他们‘近乡情更怯’的心彻底放松下来。因为对于他们的去而复返根本没有人理会,开封城似乎是座不设防的都市。
  惟一令人遗憾的竟是缺少了一个入城仪式!这并不是后周版本的‘空城计’,而是赵‘书记’运筹帷幄的功劳。只不过这功劳簿没有公示的必要罢了。
  赵普派出的人,与潜伏于城中等的心焦的地下党石守信与王审琦等人已经接上了头。他们早控制了四门,只等着新天子率军入城了。做为新君的换帖兄弟,大开城门只是举手之劳,更何况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为兄弟两胁插刀尚且义不容辞,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也是稍尽绵薄之力而已。

  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史料中有许多后人附会杜撰的东西,如果不加以甄别、剖析的话,就会陷入迷惘而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了。
  《随隐漫录》中记载——如果不用心分析,还真的会被感动的。
  故事的大概是这个样子滴:赵匡胤从陈桥驿率军返回汴梁城,负责南门守卫任务的閤门祗候班陆、乔两位头领忠于后周,看到叛军大至,拒绝开门。
  赵匡胤无奈之下,只得率部队绕行北门进城。陆、乔二人看到大势已去,不愿投降新政权,竟双双选择了自绝于人民。
  赵匡胤亲自前来探望,感叹道:忠义孩儿!,为表二人忠贞之举,特颁旨令手下建了一座庙,赐名为‘忠义庙’。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接下来又建立了一只贴身卫队,取名就叫‘孩儿班’。

  更有离谱的事,这‘孩儿班’的打扮也与众不同——帽后面飘着两条彩带,一条是红色的;一条是粉青色的。红色的意为一颗红心拥护大宋,而粉青色表示是为后周柴家‘持服’(意为服丧)。
  以不才浅见看来,作史者初衷本是为了歌颂赵匡胤官家的宽广胸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