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教你看懂世界格局

作者: 老夫发言

  日期:2011-4-19 9:15:00
  成王败寇:教你看懂世界格局
  第一部分:开篇格局与局势资本兔子定律
  开篇:“格局”与“局势”
  “格局”和“局势”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你可以通过每天的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到当天的“局势”,比如某某国与某某国签署了某某协议,又比如某国的军舰在某海域不明不白地沉了……如此种种,这些所反映的就是局势的变化。而要看“格局”,就只能通过翻看史书才能明白。

  格局,首先是一个纵向概念,要搞清楚现在的世界格局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需要去看在这之前数百年的历史。
  具体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格局,必须要承认,它是由美国所主导的。近几十年以来的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多或少都和美国有所关联。以美国为主线来分析国际格局,问题能说得更清楚明了一些,所以后面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会与其有关。
  资本兔子定律
  打个比方,有一只叫“资本”的兔子,这只兔子胃口超好,有多少草一次都能吃进去,而且生长迅速,理论上说没有极限,越吃个头越大,而个头越大,就需要吃越多的草,然而,现实中这个世界上的草地是有限的,而同时“资本兔子”则不止一只……
  而我们后面所要说的话题,或者说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众多事件,正是围绕着上面的那个比方来展开的。
  1、七年战争与体制优势

  要说美国,需要先从英国说起。这两个国家之间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通俗地说:美国是英国的“私生子”。现今美国决策层的行事方式,有很多地方和当初的英国如出一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同样也是可以互为参照的。在英国做世界霸主的时代,经济、政治的运行模式与现在相比要简单得多,但其内核与现在是一样的,先搞清楚它,我们后面的话题就可以简单化了。

  回到近代早期的欧洲,打仗和争霸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为了争夺殖民地以及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各国之间征伐不断,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样。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谋略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以弱胜强只是特例,以强胜弱才是战争的常态。而所谓实力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双方财力的对比,要赢得战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钱”,不但数目要大,而且必须能在短时间内筹集起来。那个时代的欧洲君主们,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钱的问题。

  英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百年战争以后,英国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法国境内占据的地盘悉数丢失,英国王室就此打消了称霸欧洲大陆的念头,转而向海洋发展,其大陆战略则转为制衡,即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始终使得欧洲大陆无法出现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霸主。到了亨利八世时代,好大喜功的国王要“重振祖先的雄风”,于是先后几次远征欧洲大陆,战争费用骤然猛增——结果最后还无功而返。为了筹集空前浩大的军费,亨利八世被迫出售了刚刚从修道院手里没收来的庞大教产,而正是由于亨利八世轻易地用去了这笔财富,英国王室失去了一个建立绝对权力的机会,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王权的力度是有限的,而这又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始于英国埋下了伏笔——历史规律就是如此,新体制往往会诞生于旧体制最薄弱的地方。

  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两位英国国王在财政上同样是入不敷出,为了增加税收以及赖账,国王和议会——也就是资本家们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在1640年以后演化成了全面的政治危机。到了1642年,这场政治斗争最后演变成了资本家们对国王的货真价实的“斩首行动”。
  在经过近半个世纪拉锯式的斗争之后,资本家们和国王之间终于在17世纪末“光荣革命”中妥协了——英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受到了来自议会的制衡。这里加一句题外话,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无论具体形式是什么样的,其创立初衷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封建王权,而不是出于其他考虑。具体一点说,在当时对王权最重要的一条限制就是国王也不能赖账,借了钱是必须要还的,后面很快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一条如此重要。

  在“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公共借贷制度,也就是公债发行制度,具体操作由“英格兰银行董事公司”,即日后的英格兰银行负责。中间的具体过程这里不去赘述,总之由于王权受到了制衡,因此不存在什么力量可以凌驾于信用体系之上,这就保证了英国政府所发行的公债的信誉——最起码你不用担心花钱买了政府的债券,转过头来发行者不认账了,专业一点说,这就是“低风险”。

  对国家而言,公债的存在使得政府在税收以外又有了另一个财政来源,这个来源比税收要广得多,可以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还可以来自于国外。而且买公债是有利可图的投资行为,无论是贵族还是老百姓对此肯定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这点比收税要强得多。到19世纪初,有人估算欧洲发行的全部公债约合380亿~ 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换句话说,英国是拿着大半个欧洲的钱在和对手打仗,这种体制上的优势是当时法国、西班牙等这些大老粗式的对手所无法匹敌的。荷兰的资本主义搞得比英国还要早,同样也拥有这样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但它的经济总量太小,除了金融以外,主要的实体经济就是在海上跑跑运输。军事实力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强——在中国遇到郑成功时就露了一次原形。相比之下,英国拥有更广泛的手工业生产基础,军事实力与荷兰相比更加强悍,遇到这样一个身大力不亏的竞争对手,荷兰很自然就回到弱者的地位了。

  拿英国的老对手,也是欧洲大陆霸权的主要争夺者法国来说。对比英王,法国国王在国内要强势得多,特别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其中也包括赖账的权力,于是国王屡屡失信于民,赖掉了巨额的债务——没有体制约束的权力不被所有者滥用是很难的,出现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具有极强自制力的封建君主,对历史而言只是小概率事件。官方几次三番地赖账,严重破坏了法国公债的信誉基础,对比英国,法国政府通过债券吸纳资金的能力就要弱得多,这就迫使法国财政更加依赖于税收。而过重的税负,除了会破坏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加剧了人民的不满情绪……这种财政实力上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资本主义对比封建专制的制度优势,正是这种差距最终决定了后世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的胜负。

  七年战争的失败,使得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不但没有如愿从英国人那里拿到欧洲的霸权以及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反而被迫割让了整个加拿大,同时也耗光了国库,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而由于海外殖民地数量太少,国内矛盾缺少转移的空间,法国的内政问题由此积重难返,最终在26年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惨烈的大革命,而那时又恰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使得法国和英国在工业时代的竞争中又晚了一步,这恐怕也算是一种“马太效应”吧。当然英国人也不是没有损失,英国政府将战争费用通过税收、倾销等方式转嫁到了它的北美殖民地头上,为它化解了战后国内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这并非是无代价的,最终在13年后的1775年4月18日,不堪重负的殖民地居民开始奋起反抗,北美独立战争就此爆发,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国家——美国。

  日期:2011-04-19 09:15:49
  2“资本兔子”定律
  接着来说英国的公债。仅仅靠守信的话,政府发行的各种债券还是没法吸引人们去购买,这里还需要一样东西,就是回报,而且必须是高回报。英国政府所做的,其实和现在的企业没什么本质区别,简单描述就是: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融资→投入项目运作→获得收益→割取部分收益用于分红→债券信用上升、股价上涨→发行新债(新股)→更大规模地融资→上更大的项目。遵循这样一个正循环,一个企业便开始“做大做强”了。这个循环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项目运作→获得收益”。具体到近代,对于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那家“企业”来说,它在当时的“项目”就是从当地人民或是其他列强手里夺取殖民地,然后作为资本家工厂的原料产地及产品倾销市场。而它的“投资者”则包括王室、贵族、资本家、平民百姓以及大量的国外投资人。在英国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黑奴贸易、鸦片贸易等种种勾当中,所有的“投资者”都分到了一份“红利”。

  资本家从殖民地以极低成本获得原料,投入生产,再把产品倾销回殖民地,获得利润。资本规模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于是资本家和政府合伙去抢更多的殖民地回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公司的殖民地“生意”(经济)越做越大,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套用证券交易中的说法,这就是在“多杀多”。这样一来,荷兰、西班牙、法国……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被英国人打翻在地。英国开始海外殖民扩张的时间其实比欧洲其他国家要晚很多,但制度上的优势让英国后来居上,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基于这些资本,英国又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时代,由此在生产上进一步得到了优势。

  用政治经济学里的话来说,这里面所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本的扩张性”,不过要是这么写的话估计大家就没兴趣往下看了,所以这里我们要换个说法。打个比方,有一种叫做“资本”的兔子(这里我们先不去考虑生物学方面的合理性),对比以前的品种,这种兔子胃口超好,有多少草一次都能吃进去,而且生长迅速,理论上说没有极限,越吃个头越大,个头越大,就需要吃越多的草……

  最开始的时候,“资本”兔子肯定会先对窝边的草下口,因为这样最省事,但是窝边草的数量毕竟有限,而且吃光了的话会危及兔子自身的安全,于是兔子就开始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找草吃。
  打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就生活着“资本兔子”,它们从窝边草开始下口:先是兔(羊)吃人运动,之后失去土地的老百姓进入到了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然而英国国内乃至欧洲地区的市场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利润,资本家就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越是这样,工人的购买力越差,资本家的获利空间越小,于是资本家越是要压低工资,这显然是一个迟早要走不下去的死循环。而且人不是机器,套用后来的一句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资本家不把工人当人看,工人们自然就要反抗,最早是消极地破坏机器,到后来发展成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罢工,给自己争取权利,以至于到了19世纪20年代,工人们掀起了著名的宪章运动。总之,窝边草再继续吃下去,是要危及“资本兔子”的安全的,而且窝边草也快被吃光了,于是“资本兔子”开始去吃远处的草——当然这是为了表述方便,事实上资本家不管是窝边草还是窝远处的草,一直以来都本着是草就吃的原则,只不过不同的时间段,吃的力度有所不同罢了。这里所说的“远处的草地”就是殖民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其直接产物之一是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工人待遇的逐步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说到底并不是因为资本家慢慢变文明了,这是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当然那时还没“第三世界”这个词)的灾难为代价换来的。

  日期:2011-04-19 09:21:42
  3、“兔子”之死
  我们前面提到,“资本兔子”是会无限生长的,因此问题就出来了:可供它吃的草终归是有限的,随着兔子不断长大,它需要的草地面积也要跟着扩大,但总有一天会找不到更多的草地,那会如何呢?中间的具体过程不好说,但结果是一定的——兔子会由于食物无法满足已经硕大无比的身体而被饿死。
  英国兔子凭借着自己的先发优势,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众多同类,这里面个头最大同时名气也最大的自然就是叫做拿破仑的那种法国兔子。除此之外,英国兔子还征服了更多更为原始的“封建兔子”,比如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到了20世纪初,英国终于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到了1914年,英国占领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殖民地总合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0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共3亿935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9倍,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多是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比如印度),或是战略要地(比如埃及)。至此,英国的扩张达到了极限,国力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意味着,麻烦开始来了。

  前面提到的那种“从殖民地低价获得原料→投入生产→产品倾销殖民地→资本扩张→生产规模扩大→获得更多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市场”的循环模式至此算是走到头了。英国积累起了庞大的生产规模,而与此同时,殖民地通过给宗主国提供原料所获得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并且当地的手工业在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冲击下很快就会破产,基于这两条,殖民地所能提供的购买力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会逐步减弱。从前一直是靠新增加的殖民地来消化过剩的产量,可如今殖民地不可能再增加了,于是前面提到的血汗工厂和工人的死循环,在这里便又开始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经济模式,对宗主国而言是完全垄断的——原料只能卖给宗主国,工业品只能从宗主国进口。这样的经济体系,对宗主国和殖民地而言,几乎是完全封闭的,说白了也是一种“闭关锁国”,只不过这个“国”要大一些。在这样一个完全无干扰的体系内,资本家根本不会再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但你还真不能说这叫不思进取,从资本家的利益角度考虑,如果能在旧体制内稳定盈利,谁也不会吃饱了撑得去承受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的反应比美国人和德国人要迟缓得多。原本资本可以在封闭体系内扩张,如今体系内没有扩张空间了,需要往体系外扩张,却轮到英国人去面对别人的先发优势了。

  如此,英国的衰落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通常我们说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和平交权”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实是不准确的。这并不是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过程。1929年金融危机最先始于美国纽约的股市,而后蔓延至西欧。这是因为大量来自欧洲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美国股市,也就说明在当时资本早已开始抛弃英国了。中国历代王朝数百年一更替,被定义为封建王朝的周期律,而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周期律。

  英国的衰落就是源于资本主义周期律的必然性。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规模空前,但只是促成其衰落的偶然因素。在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一批新兴国家开始崛起,如德国、奥匈帝国、美国、日本等等,当时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和“国际接轨”——走的是和英国完全相同的发展路线,即在亚欧大陆上争夺殖民地,然后搞殖民地经济。美国在这其中算是一个异类,它最初是选择自己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因为其本身就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后来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了西班牙,控制了南美洲以及菲律宾,如此一来,美国就更有条件置身于欧亚大陆上的纷争之外了。但其他新兴国家没有这样的幸运,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虽然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英国更有竞争力,但在英国所主导的国际格局中,这些国家所能获得的资源和市场都是非常有限的——各国手中的殖民地都是完全排他的。这样一来,新兴国家对英国霸权的挑战就无法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和以前的战争不一样。过去,英国的胜利意味着又有新的殖民地进账,资本便可以进一步扩张。而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都赢了,但是资本的扩张早已到达了极限,所以战争对英国而言无论输赢都只是一种单纯的国力消耗,这种消耗大大地加速了英国的衰落。在多年的压榨下,殖民地能给英国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美苏两国明里暗里的挤压,使得英国维护殖民地的成本大大地增加了。此时殖民地对英国而言已经由优质资产变成不良资产了,于是之后大家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宣告独立,至此即便有人哭着喊着求英国人“殖民三百年”,它也做不到了,由英国所主导的国际格局由此宣告崩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