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作者: MJ勺子

  日期:2007-2-9 12:02:00
  感冒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前几年,在学校那会儿,体质还好,虽常患感冒,但基本上不影响智商和体力。工作后,疏于锻炼,感冒反而少了,要是半年不得一回,还以为自己出了问题。这不,这次就感冒了,伴随很多并发症:浑身无力、腰酸背疼、嗜睡、口干眼花、智商降低、情绪悲观、胃口变坏……
  在这种时候,冷不防去思考所谓的“人生”,除了“感情”和“友谊”,对其它的事情,我信奉“在路上”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很大,内心的世界更大,总是在恣意遨游。以前总觉得越多的思考给我越多的痛苦和迷惑,现在看来,那是不知愁滋味强说愁的年纪,如今,思考给我太多的乐趣,带给我有价值的趣味享受,尤其是在思考过去的时候,生活是那么真实,伸手,可以触摸到现实的质感。于是,在智商下降的此刻,想反思过去,反思过去的那一点儿不足为外人道的经历,绵绵不断的写出来,给自己一个存鉴,也给大家一个参照。

  ————————————————————题记
  (一)
  我从交大毕业是在2004年的7月,但3月中旬就正式工作了,掐指算算,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三年。
  大三末期,大四还没开始,就发现大家各有打算了:一部分人为出国作准备,一部分人为考研,一部分为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不想读研也不想就业。我属于最后一种,但还是装模作样的准备考研,选报北师大的新闻专业,心想,万一得了狗屎运,将来一定要去《南方周末》当记者。为此,新买一书包——其实就是旅行包——可以装很多书。当时,学分差不多修齐了,课程就剩一两门,时间基本上由自己支配。所以,每天先和小公主去南门外的超市买一堆零食,饼干、酸奶、香蕉、巧克力之类的,一并塞在我的大书包里;然后在到报摊买报纸杂志,也塞进书包里;再去SX楼上选一个靠后排靠窗户的位置,我看报纸,她看杂志。陪她吃哪一堆零食,总之,小公主吃几口放下的我都得吃了,这是我们俩在一起吃东西的规矩。

  杂志看完,她就开始学英语,反正能消磨时间——说实话,她的四级一直没通过。我看完报纸,自然会看看考研的书,主要看《传播学概论》,学习枯燥的条文,偶尔遇见麦克卢汉的微言大义,便欣欣然记录下来。
  ……
  秋去冬来。
  这几年的扩招,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学校鼓动大家考研或者支教,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殊不知,考研也很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当时存在普遍的浮躁,人心浮动,找工作带给人的苦恼远大于它带给人的新鲜感。03年11月开始第一波招聘高峰,很多考研的同学也两手准备,复习不忘投简历。
  抱着逃避的心态,勺子很少参与投简历的活动,依旧“自习”。
  04年春节前,研究生考试,那时大雪漫天,是一个很美的冬天——看现在的北京冬天,毫无生趣可言!几场考完后,我告诉自己,回家吧,春节回来正式找工作,也宣告对考研、就业的逃避正式结束,准备面对将来的现实。

  日期:2007-2-9 12:02:55
  (二)
  勺子所在的院系名曰经济与工商管理,号称学校的重点院系之一,学院内部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三大平台,每个平台又细分出若干专业。我高考志愿,第一项指向计算机系,第二项才是工商管理,万幸中的不幸,命中经管这个行当。大一大二两年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专业课,工程制图和金工实习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大三可以在自己所处平台内选择专业。工管平台细分出财务、会计、市场、工商四个专业,我权衡了一星期,最终选择了市场专业。市场专业既重视管理理论和营销理念,又不忘实务和技巧的训练,恰巧可以避免工商专业在理论上“象牙塔”式的浅尝辄止。更重要的,市场专业的课程种类更为丰富,但负担却相对轻缓,何乐不为!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这个,最后,选择市场专业的人刚刚凑成一个班,三十多人。

  当时,我不迷信课本上的内容,更喜欢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寻求启蒙,遇到不甚明了处,再查教材查资料。去图书馆搜集书籍,比如《哈耶克传》,读的过程便有醍醐灌顶的享受,完全刷新了我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解,尽管当时的感悟还处在肤浅的层次。
  话说02年以来,“物流”理念也忽如一夜春风般的火遍大江南北,各院校纷纷与时俱进,不管懂不懂什么是物流,也不管有没有师资,忙着急着开办物流专业,有经管背景的院校,就叫它“物流管理”,工科背景深厚的院校,就叫它“物流工程”。交大因与铁道部的悠久关系,在运输经济领域有数十年的研究背景,说实话,确实有相当的实力。趁此趋势,学校一下子直起腰板,成为国内在物流方面领先院校之一,顺利成章的酝酿起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若干专业。我所在的市场专业自然而然成了“物流管理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改了若干课程设置,这三十多人,无意中幸运了一次。因此,我喜欢上了Logistics和SCM,它也左右了我最初这几年的职业选择。

  考研之前的那几个月,大小规模的企业,大小规模的招聘会,在校园出现过不少次,而“保研”的活动也此起彼伏——提起“保研”,我就想到清末的“保皇党”和近些年的“保钓运动”。当时最流行的话题是谁谁谁要和某某某公司签三方协议,谁谁谁要被报送本校,谁谁谁要被报送到其它学校。
  日期:2007-2-9 12:03:53
  (三)
  某日,某一公司,直奔经管院,索要五、六人。学院刊告示发通知,结果只有一两人递上简历,那是2003年年底,大家的底气都足,没听说过的公司基本不感兴趣。如此惨状,辅导老师岂能不急,召集我们开会,大加训斥……
  ——此公司乃国内物流届旗舰级企业,多少人想去,恨无门路!

  ——人家上门求才,是看我交大在物流方面如何如何!
  ——你们这帮家伙,不知道眼下的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吗?
  ——自我感觉很好,却是有眼无珠,小心将来后悔不及!
  会后,我们请教了baidu,发现这公司确实是一厉害角色。为了证明我们有眼有珠,一群人纷纷交上简历,终于让这家公司得到一次体面的面试会议。那天,会议室前台坐着三人,一女二男,领导们。简短介绍后,要求我们在外等候,四五人一组,依次进去进行面试。我是最后一组进去的,原来就是要每人做个简短介绍,都介绍完后,面试官自己互相问道:

  ——你还有问题吗?
  ——没了。
  这是我在考研前的唯一一次正式面试,但是没有下文。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在最后一组进去,基本没了希望;二是我当时的头发相当之长,基本及肩,估计会留下不妙的印象;三是当时的本人乃菜鸟一只,只言片语间无法展示自己。 但是,小周同学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这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暂按不表。
  日期:2007-2-9 12:07:30
  (四)

  大学就是青春的养老院。春节后返校,我们的养老生活接近尾声。考研的人在焦虑中等待结果,对门宿舍有一兄弟,放弃保送本校的名额,铁了心要自己考,目标是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也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一年多后,我们再聚,把酒畅谈,发现这厮已变得面目全非,虽受北大风气熏染,但不见丝毫激荡之气,尽是颓靡之词、混世之语。一干人等,一时无语。经历这次聚会,我们都感到茫然。

  找工作之旅还在继续。有一重要的面试,是一家咨询机构,专门为境内企业作质信评估。脱胎于商务部旗下某协会,在国贸办公,不论名称还是所处地点,都显气派。虽说当时在北京(从高中到大学)已有七年时光,但只熟悉其中的一片区域,对于国贸,只闻其名而已。那天,一行六人出了国贸地铁,四下浏览,国贸主楼就在旁边,仰头,需大仰角才能看到顶端一角。当时的景象,给我一种震动,或者说是刺激。

  这次面试,我还是比较紧张,面试官是一海外归来的MBA,所问问题较为专业,涉及宏观经济、管理原理和统计分析——勺子的校园四年,以翘课为主,但专业积累丝毫没有懈怠,甚至读书所得已溢出教材范围——大多数问题,我对答如流,少数不明白的,也如实告知。第一轮面试竟顺利通过。
  面试官吩咐我们回去各写一份评估报告,要求两三万字。每人预先分得一份资料,内含相应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介绍和组织结构。因勺子专业偏重物流,所以被要求写某中日合资物流公司的分析报告。
  第二周,周一,我们又去国贸交作业,参加下一轮面试——这次,同行的少去一人。上次的面试官要去我们的作业,看了大概半小时,然后将我和另一人引入她自己的办公室,着重对我表扬一番(另一人并非经管专业),甚至问了我期望的薪资和最快到岗时间。
  过了十天左右,有了第三次面试,同行的又少去三人。进入会议室,同坐的已有若干人,互相寒暄,对面是一来自央视的媒体人,左侧是一刚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还有一金融专业在读研究生……我晕。这次见到大老板,自称在百度可以随便搜其大名。这位老板,由商务部委派,一副官家做派,身子陷入老板椅,歪着脑袋,对我们讲了好一阵,主题意思是:你们几个本科生还有点儿嫩,就当这段时间的面试是一次实习吧,以后你找工作,尽可以说在我XXX这儿有过实习,需要的话,我给你写证明云云。前几次的那位面试官基本上一言未发,在一旁只是微笑——笑得略微勉强。

  ……
  结束了!从开始的惶恐,到获得希望,再到体味失落,用去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为了完成那份分析报告,收获良多。
  日期:2007-2-9 17:33:53
  (五)
  其实,这一个多月,我在多手准备,零零散散赶了几次大型招聘会,投了很多简历,有命中率,但不高。有一家东北的制药企业,打电话给我:

  ——你学物流?我们领导对你的很感兴趣……
  初试那天,一大早到西门外的车站等车,几分钟后,决定放弃——一定要留在北京,这儿有很多人值得你留下,有很多理由值得你留下。过了几天,这公司又打电话,让我去复试……继续放弃。
  一家在深圳的物流公司,晚上十点多,打电话到宿舍,电话面试。聊了一会儿,我说我不想去深圳。
  日期:2007-2-9 17:35:56
  (六)
  就这样,已是三月初。

  一天晚上,小周下班回来,告诉我们说,公司还要招人,你们把简历给我一份,回头会安排面试。
  ——我就不用了吧,上次没通过?
  ——再试试吧!
  过几天,又是一个晚上,小周说我简历上的照片还是长头发,人还记得,说上次没通过,这次就不必了。但是他纠缠了一番,说既然拿来简历了,就再给一次机会吧!对方同意了,末了不忘说,肯定没戏,就让他来看看吧,也算见识见识! 就这样,我在第二拨五个候选人里。
  现场等待面试的加我们一共有九人,这次是单练,一个一个进去。轮到我了,偌大的会客厅,倚着墙全是沙发和茶几。六个面试官,每人占据一沙发,我坐下时,竟不知手应该放哪儿,还是紧张!开问了,先简单介绍,话音未落下,提问已开始。从你的家庭成员到父母职业,从你的中学到大学,从你的专业课到社会实践,从库存周转率到线路规划,从运筹学到数理统计,从营销理念到服务意识……连珠炮式的提问。多亏我有个优点,涉及专业问题,一点也不怯场,基本对答流畅——这要感谢我用翘课时间看的报纸和书。

  没用一周时间吧,有了结果:我是本校五人中唯一通过的。就这样,这次看似毫无希望的面试,竟然有了十足的希望。次日,接到电话——请于下周一早上8:30准时报到……
  日期:2007-2-9 17:38:29
  (七)
  公司在机场,上下班有班车接送。之前去的几个人,都被安排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我被直接安置到一个位置,少了许多劳顿,但也丧失了到不同业务现场学习的机会。问了HR,据说有两个月实习期,半年试用期,然后才可以转正。
  当时,边工作边写毕业论文,导师是企业物流、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昨天去百万庄图书城还看到导师的几本书,她对A公司评价很高,说,我们几个人能到A公司工作,是很幸运的事。当时,这些话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A公司在航空货代领域有较久的历史,一直一来以行业老大自居,树大根深。在此之前,极少公开招募学生,一般能进去的要么是内部子弟,要么就有关系。以至于后来的若干次,在网上,在面试中,在闲聊时,会有人问:

  ——你是怎么进A公司的,有关系?还是?
  ——不简单啊,A公司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你……?
  ……
  听到这些,我真想告诉他,A公司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牛气哄哄的A了,其实从我那届开始,他已开始大规模的招聘应届毕业生。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光环? 后来,随着时间流淌,一些老员工给我们讲A过去的事情:
  1,那时候,一个业务部,就几个人,一年的任务,轻轻松松完成。一年的收入,交完上边的,自己还留不少,谁还在乎工资!

  2,夏天到了,咱们公司把员工分成三组,说是“轮训”,其实就找一风景好气候好的地儿避暑去,车接车送,到了地方,先休息,吃好喝好,学习半天,其它时间都在游山玩水,歇上半拉月,再回来。
  3,那会儿隔三差五就发钱,名目繁多:装电话去!交电话费去!八几年,九几年,那福利!你想想,到现在,可真值不少啊!
  4,海关算什么,他还得让咱们几分!客户,客户是那门子上帝! 那时候,客人来发货,询价,我把TACT运价本往柜台一扔,“自己翻吧”!有一次,一生意人,拎一口袋美金就来了……
  听着听着,与现实的反差越来越大…… 从完全垄断,到半垄断,再到国家扶持,最后到入世承诺的全面开放,A越走越艰难,荣光不再了。
  日期:2007-2-9 17:39:05
  (八)

  每个新人,在每个岗位,都有师傅带着,先打杂、再观摩、最后上手。
  最初的工作是复印运单,然后给客户发传真,接电话……基本无趣,但对我来说已经很新鲜了,毕竟是坐在办公室里,而不是教室或者宿舍,新鲜感占据了大脑。没有杂事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师傅如何给客户回邮件,如何报价,如何操作系统……前两个月,基本上没有接触实际的业务,主要接触打印机、打字机、复印机和电话机。
  两个月之后,办了简单的手续,转入试用阶段,发到手一张存折,收入增长了,有小小的成就感! 这时候,我还是没有独立做业务,仍旧帮师父做事,开始给客户打电话、报价、回复邮件,也开始操作系统,审核运费,开始频繁往来于报关、操作、调度几个部门之间协调每一单业务。鉴于我还没有毕业,主管仍然安排我作帮手,先不着急,等差不多了,再给分配几个客户,单独操练。说实话,我那时候还很菜鸟。

  现在对时间的记忆有点儿模糊,大概在我毕业前的几个星期,师傅被调往市场部,我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桌、电脑和五六家客户。我所在的属于区域公司(A公司的架构是:集团-总部-区域公司-各地分公司-分支机构),所以,所谓的客户,就是各地的分公司。三十多家分公司,区域内的,区域外的,业务好的,业务差的,每家公司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性格。在区域同事的眼里,每个公司的口碑都不一样。

  师傅调走前,大概讲了我要负责的几家分公司的脾性和习惯,一再嘱咐,对于XXX、XXX、XXX这些公司的这些人,千万小心,小心给你“挖坑”! 我,一菜鸟,基本上不知水深水浅,只能认死理儿,按规举办事。各位过来人都知道,“按规矩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后边会陆续讲到我遇到的各种困扰和解决办法,此是后话。
  日期:2007-2-9 17:41:27
  (九)
  既然要自己上手,就要尽快掌握最基本的几件事:
  1, 牢记三字代码(世界上主要空港的名称和代码)。对三字代码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你的工作效率。乍一看,成百上千的,怎么记得过来。有人打印一份大表,随身带着,一有空就背,我就诧异,傻X又回归大学了,背单词的架势!死记硬背容易混淆,我的经验是:也打印一份大表,贴在工位上,没事儿干的时候,看着三字代码联想这个空港或者城市的英文全称,辨别一些容易串错门儿的代码,比如LOS,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刚开始我总当它是洛杉矶,找出LAX,才弄清楚。主要还在实际的应用,比如报价的时候,比如在(EXCEL)运价表中查询的时候,比如填写流程单的时候……只要上心,仔细了,差不多遇上一次就能牢记于心。

  2, 尽快熟悉业务流程。一单业务出了点问题,要弄明白是哪个环节,该找谁,怎么协调,需要怎么给客户解释。客户(分公司的同事)本身就很专业,你怎么解释能稳住他,而不是让他问住你。
  3, 写邮件的习惯和技巧。对于初次打交道的客户,尽量使用E-mail给他报价,注意格式,怎么称呼,怎么写正文,还要声明本次报价的有效期,声明所报价格和转运方式仅供参考…… 这样的好处至少在三方面:一,正式,严谨,而且清楚明了;二,方便保存,便于以后翻查,解决了人脑不是电脑的问题;三,保护了自己,免于被某些客户诬陷的风险。而且我的报价是注明了时效性,不像口头报价,说不清楚。

  还有就是抄送的问题,有些报价,是X总X副总让你做给XXX客户的,那你最好抄送给X总;某邮件是某代理公司发给你的,但是这家代理公司一直由同事M负责,那你最好再回复的时候也抄送给M。有时候,让分公司办一件事比登天还难,但事情有很紧急,你给他们发邮件的时候,最好抄送你的上司,甚至给他的上司也抄一份——往往,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办事效率。

  4, 主动去学习其它部门的东西,报关、订舱、现场操作、单证……少学一样,就有可能多出一块短板,说不准时候就能影响到你。
  5, 还有,勤奋一些,没有什么损失的。勿以事小而不为,有人给客户发传真,不写收、发人信息,发完也不确认,结果不但被鄙视还遭遇麻烦,久而久之,没一点好处。在出口的旺季,就算有再多的传真需要发送,我也会注明收件人和总页数,标明页码,加上落款。发完,在给客户一个电话或者E-mail询问一下。
  当然,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都写全了,大概说一下我当菜鸟的经历,对现在菜鸟们,还是有启发的。
  日期:2007-2-9 17:42:40
  (十)

  刚毕业的学生,让你做CS,开始,求个新鲜,干劲儿十足。过上三五月,突然就有了厌恶感,因为你已经成了熟练工,每天发着类似内容的邮件,接电话讲差不多的事情,写流程单,做系统,整理报关单据,修改发票(发票需要改的地方十有八九都是把CIF或C&F改成FOB,为什么,运费大于货值,逻辑不通)。动不动要去撤舱,要去推迟日期,要听调度们的抱怨……

  时间一长,重复劳动,然后你也发现其实这国企的内部管理很不科学,执行力不足,部门之间和颜悦色的扯皮推诿,标准流程基本上是摆设……诸如此类的抱怨之词,在你参加工作的一年内,会冒出一大堆来,导致你没有一点兴趣。于是,你开始请假睡大觉,开始在论坛里抱怨,开始丧失刚开始的冲劲儿,责任感也淡了,消极工作,积极骂别人的娘。

  有意思吗?那赶紧寻找趣味,寻找能让你对工作继续感兴趣的原因。
  于是,来到了天涯物流版。
  也忘了什么时间来的。遇见一帮有趣的人,云之海、Bingirl、楼台、学士、青马、袭羽……很多很多,恕我不一一列举了。开始交流、讨论,别人问的问题,自己一时答不上来的,就去查资料,去请教经验丰富的同事……慢慢的,所获颇丰,既利人,又利己。记得那时候,大伙儿倡导“快乐物流”,工作之余,抽空就在坛子里灌水,唱和之间,也真的有“快乐”的感觉。

  不知不觉,毕业前对物流的那点儿兴趣又变得浓厚起来,不但浓厚,还有了方向感。我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继续研习美国学者鲍尔-索克斯的供应链物流理论,边看边写读书笔记。尽管这些理论在现实中一直得不到实践,但是教给了我新的思考方法,理念本身是虚的,但往往是“无招胜有招”,这些,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日期:2007-2-13 16:57:51
  (十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