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覆辙——文明的挽歌

作者: 独孤慕雨

  日期:2011-5-7 11:12:00
  序言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虽然距今近九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是国人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一个立国一百余年、传九帝,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空前繁荣的国度,为什么会在一个建国仅十余年的女真蕞尔小邦的铁骑面前訇然倒塌呢?
  数十万的宋军在不足十万的女真军兵进攻之下,不是望风而降就是一触即溃。宋帝国首都汴梁城陷落,女真人把金帛、字画、图书、珍玩、器物、仪仗、药物、库藏等搜括一空,然后押解了宋徽宗、钦宗父子二帝,皇室成员三千余人,贵戚五千余人,各类工匠数千、伎乐、大臣、宗室亲属万余人分两路北返。北上途中,二帝的后妃、公主在内的(两位皇后除外)所有女性惨遭女真军轮奸、强奸、甚至有被奸死者、、、、史称这段历史为‘靖康之难’亦为‘二帝北狩’。

  ‘靖康之难’的成因难道是后人所说的‘积贫积弱’所至?为什么文明在异族铁蹄面前只会发抖?如此的脆弱,是全民缺钙的原因吗?所有的一切难道真的是忘战必危、还是宋王朝军事力量不值一哂?
  对于这段历史悲剧,时至今日已有许多相关作品问世。但多为小说体,这样的文学创作有许多虚构人物与情节,也严重背离了历史事实,客观上又误导了读者,造成更多的对宋王朝历史的误读。
  笔者本了无知无畏、班门弄斧之精神。侧重于史实,努力还原历史真实。经过多年努力,拙作《覆辙——文明的挽歌》于2010年冬完成初稿,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文章从宋哲宗一朝写起,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止。努力展示四十余年间宋、辽、金三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大事,深度挖掘辽、北宋的灭亡真实原因,全景再现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囿于笔者所学有限,文章定有不足与谬误之处。请同好不吝赐教!
  笔者今年三月在天涯发表了《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匡胤篇》,但那并不是我相关宋史写作的第一个文章,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个月我要开始写作《宋朝有个假皇帝》赵光义一文,《大宋名相赵普的职场厚黑学》一文也在构思中,希望大家会喜欢,一如既往的支持我!
  《覆辙》一书分为哲宗朝、徽宗朝、钦宗朝三个部分。下面为大家奉上《覆辙》一文相关章节的一些小标题,令大家先睹为快!
  第一部分哲宗朝

  一 少年天子的烦恼
  当家不做主,是所有男人的烦恼,更何况这是一个君临天下的一国之主。在少年天子的成长时期,心理的成长至关重要。赵煦得不到应有尊重,每天只是看着臣子们的脊背与屁股,哪里会开心起来呢?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与他亲政后对守旧派的反攻倒算实在是有很大干系的。
  二 适得其反的拍马
  溜须很久远,拍马永流传!溜须的典故正是出于有宋一朝,这也从一方面可以证实溜须一事在宋是大行其道的!而拍马这种技术活,原来是舶来品,笔者忖度宋人有样学样的拿来主义,结果却是只做到了形似,而没有领悟到其中妙处。这样一来,难免把拍马这种事情做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三 痛打落水狗的狗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象寒风般的凛冽。最好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落水狗。对敌人的姑息,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四 胡乱写诗的严重后果
  吟诗作画,显然是件雅事。诗做的好,不但可以得享大名,还可以流传千古,令后人敬仰。而写诗也要分场合、分读者的,写了束之以高阁还好,倘若被其它善于品评的文人看到,只怕诗作者就会倒大霉的。宋王朝虽然崇文,但是也有它不同于其它王朝的文字狱、、、、、
  六 孤儿寡妇好欺负
  世人对‘踢寡妇的门、挖绝户的坟’这种事,虽然鲜有出声喝止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心下鄙之的。如果当事人也是个寡妇呢?太皇太后欺负赵煦母子,是不是得要对她的行为埋单呢?

  七 关键是教育皇帝
  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关键是在教育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最高指示,也是因为我国非农业人口在国民中所占比例极小的原因所至。专制王朝时期,至关重要的却是对皇帝的教育工作,教导他们成为一个好皇帝是件大事、、、、、
  八 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是的学生
  身为老师,不应只是做好授业解惑就算称职。灵魂工程师不是好做的,世间园丁又有几人合格呢?做为老师,能不能换位思考?放下身段来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呢?
  九 随意取笑农民的严重后果
  随便的怀疑苏东坡学士的智商,怕是招来的板砖可以再筑一道新长城的。笔者年近四旬,尚未有属于自己的窝。欢迎读友飞砖,圆我住宅梦想。这里谢过了!

  十 寂寞难耐的谏官
  睥睨自雄的谏官,如何会英雄寂寞呢?一个称职的台谏官员就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在鸡蛋里挑骨头!
  十一 成长的作价
  心理抑郁的宋哲宗,真的性早熟吗?从来循规蹈矩的他,真是是耽于女色了吗?
  十二 皇帝的不幸婚姻
  十三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十四 迟到的春天
  十五 我是皇帝我怕谁?
  十六 扬眉吐气的事
  十七 家事就是国事
  十八 皇后成了道姑

  十九 皇帝也有死的时候
  二十 不可多得的奸臣
  第二部分宋徽宗一朝
  二十一 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
  曾经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这话根本不值一驳,一个新兵蛋子,首先想到的怕是先当个班长,或者是班副之类的!将军虽然严格讲来,也是普通一兵,但是又有谁看到过将军冲锋陷阵去了啊?做士兵的时候,最好还是努力做好普通一兵好了!进步的事,不是空想就有的。看清别人难,认的清自己更难。机会稍纵即逝,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如果只有想法,不付诸具体行动怕也是南柯一梦而已、、、、

  二十二 我本无心求富贵——烧冷灶上位的皇帝
  隋炀帝处心积虑的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最终登上了帝位。志得意满之余,却说‘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的轻巧话。似乎从前的努力都不是他自己做的,实在是令人好笑。说这种屁话与一个陈年老妓说自己是处女一样可笑!
  二十三 新开茅厕三天香——新君新气象
  赵佶登基之后,是按既定方针办,坚持两个凡是呢?还是有一番新动作?让天下臣民无不是翘首遥望、、、、、
  二十四 欺负皇帝女儿的牛人

  略有几分姿色的女子经常对于追求者一屑一顾,自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却不知在唐王朝时期,做为皇帝女儿的公主们,不但愁嫁,还往往被拒婚的。宋王朝在对待公主上面,情况要多少好点。就在北宋年间,出了一位欺负皇帝女儿的牛人、、、、
  二十五 死的不是时候的败家老娘们
  二十六 从政是老实人办不来的事情
  直至今日,做为从政的官员,光有政治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从政有许多时候要具备壮士断腕的狠劲,狡兔三窟的机心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七 奸臣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人走向成功,其间一定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没有任何的成功是简单的事情。蔡京最终步入政治权力中心,四度拜相,也是有他过人之处的、、、、
  二十八 公务员必读

  二十九 为官必修太极功夫的缘故
  人们对于太极拳也有许多误会之处,认为这慢吞吞的体操似乎只合适老年人。这让喜欢太极拳的我心下郁闷了许久,如此国术竟然被人们糟蹋成这般情形。其实细心钻研之下,你就会发现:太极拳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如封似闭、似拙实巧,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所有这一切也是政治智慧、人生智慧的集大成者、、、
  三十 做奸臣也不是件简单事情
  三十一 生胡子的另类太监
  三十二 不甘心只做鉴宝工作的人

  三十三 巨奸大恶的碰头会
  三十四 什么是臭味相投?
  三十五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三十六 大官与小民
  三十七 蜜月的温柔
  三十八 没卵子的太监与有卵子的公驴
  三十九 道士,又见道士!
  四十 野导游也是导游
  四十一 ‘国脚’高俅
  四十二 谁说我国的足球走不向世界!!!
  四十三 世界足球先生在中国
  四十四 善讲黄段子的足球超人
  四十五 家天下者,其无后乎?

  四十六 眼中会容得下沙子吗?
  四十七 笑人是地方孝子贤孙的严重后果
  四十八 如此父子,如此兄弟。啧啧!
  四十九 两情相悦的君臣
  五十 一个男人与一个貌似男人的七年之痒
  五十一 爱国激情澎湃的太监

  五十二 以宦官为使介,国无人乎?
  五十三 贸易战争——看不见的硝烟
  五十四 童贯公公的北国之行
  五十五 不辱使命的童大人
  五十六 南归?亦是叛逃?
  五十七 弃暗投明还是飞蛾扑火?!
  五十八 惊动中央政府的美男子
  五十九 北宋版的《农夫与蛇》
  六十 高学历太监
  六十一 遗祸无穷的学士风流债
  六十二 只爱你的最爱

  六十三 楚王好细腰
  六十四 世界之最的皇家园林
  六十五 造反者的教科书
  六十六 不第秀才的破坏力
  六十七 秀才遇到兵的另类诠释

  六十八 林冲与武大郎哪个更纯爷们
  六十九 给最高领袖送礼的学问
  七十 民族也可以分‘生’与‘熟’吗??
  七十一 崇道与佞佛
  七十二 养虎为患与妇人之仁

  七十三 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
  七十四 契丹男儿尽是飞人博尔特
  七十五 战前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七十六 在你瞌睡送上枕头的人
  七十七 弓马娴熟是为了跑路吗!?
  七十八 发明创造的妙用
  七十九 300人与N万人的沙场PK
  八十 千余年前就有了高考移民

  八十一 科举真的是最先进的取士方法吗?
  八十二 地域对改革的影响
  八十三 前赴后继的太监
  八十四 给大象下绊子的蚂蚁
  八十五 白卷先生一样可以做官

  八十六 造反有些时候也是件容易事
  八十七 真实的方腊造反故事
  八十八 大宋第一消防员
  八十九 莫大荣幸——皇帝赐姓
  九十 睡皇帝老婆的人

  九十一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九十二 来而不往非礼也
  九十三 想做皇帝就要心狠手辣
  九十四 出‘使’未捷身先死
  九十五 韩医、中医之争
  九十六 面对两个帅锅同时求婚的两难选择

  九十七 真的是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吗?
  九十八 国与国之间的讨价还价
  九十九 赵匡胤的储钱罐
  一百 载入史籍的功勋骡子
  一百零一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一百零二 北宋年间的剩男圣女们

  日期:2011-05-07 11:18:01
  前言——梦里花落知多少?
  北宋元符三年春,(公元1100年)一个令所有臣民感到震惊的消息迅速从开封城向全国传播开来:大宋第七任官家赵煦——万寿无,僵了!
  官家刚刚才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年纪。虽然做为人,不论你是走卒贩夫、还是贵为天子,永远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赵煦的死除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总是让人心中感觉有些可惜,用‘英年早逝’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
  做为文章的开始,笔者本不愿意用太多的笔墨去描述他的短暂生平,只因《宋史》之中所载的赞曰:
  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良俊,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
  姑不论,此妙文为何人所书,若是尽信史书所载,便不如无史。此文所述笔者不敢苟同。
  虽说《宋史》的杂芜历来为学者所讥,可它的欠缺之处也正是他的长处所在。这里不愿就此话题多言,略过。

  单说赵煦生平。观史可知,有宋一代,有许多的赵姓皇族尽是早夭之人。后世亦有人断言道‘此为家族基因遗传所至’,相信这些专家定不会信口雌黄,做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不才综观各类书籍所载,对于哲宗的死简而言之——事出有因,郁郁而终。
  哲宗既非长子,又非嫡出。只是因父皇弃世之时,他的五个哥哥早夭,和这些早夭的兄长们相比,他虽活了二十五岁,却仍可视作长寿之人了。在神宗皇帝其他健在儿子当中他年龄最长,因此得以继位为帝。
  可见天上有时仍是会掉下馅饼来的,不才认为既能掉下林妹妹来,天上掉下来皇帝宝座来亦不足为奇。只是这样的机率之少让笔者郁闷至今,这也是我光棍一人的原委所在吧!
  对于盼望天上掉下来皇帝宝座的白日病患者,往往是被这宝座落下正砸了头颅当中者居多。
  写到此,忽又想起日前一事。数日前北京电视台开始为一部播出的历史连续剧作前期的广告宣传。听了他们极尽忽悠之能事的语言,不才亦对该剧心生殷切之情。

  孰知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播出之际。才看了该剧的开始第一集,我便立刻换台。从此对于广告宣传的话我再也不会相信。其中有一段剧情便是——有一行将就木之君、于榻间言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话本来是没有丝毫的错,只是在那人嘴里说出的却是“国有长(长短之长的发音)君,社稷之福”我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失聪,甚至怀疑过去对于这句子的理解到底是对是错了!就此话题STOP。

  相对而言,赵煦的登基,既有他的必然也有他的偶然。这就是历史的不可确定性。
  对于有宋一代并没有后宫乱政一说,后人既有正确的地方,亦有为前人讳之举。
  既有‘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一说,相对应的来讲,主少国危便是在情理之中。
  不管笔者内心对宣仁太皇太后的所作所为再不感冒,但是对她在哲宗得以顺利的继位之事当中所起的作用仍是要持肯定之态度。
  神宗皇帝三十六岁弃世,赵煦虽最年长也只是个十岁的孩子。神宗的两个弟弟正值壮年,对于皇位生出觊觎之心,也是自在情理之中。

  不才妄自忖度宣仁太皇太后之心,在心中是否曾有过—‘赵煦是个孩子,日后便于受自己操控’的心思持保留之态度。不管如何,在宣仁太后和一众臣子齐心努力之下,赵煦被拥立为帝顺利接班。宣仁太皇太后也就顺理成章的临朝称制。
  这里有必要对这个当年真正的“老佛爷”身世加以剖析——高太后出身高贵,远非现代人所言三代才可以成就的贵族可比。高太后的曾祖高琼乃是太宗朝名将。母亲为北宋太祖开国时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更是仁宗朝的曹皇后。乃是辈辈红、根正苗红的贵族血统。
  幼年之时,她就与英宗住在宫中,曹皇后视若已出。后来二人成年,仁宗与曹皇后作为证婚人和司仪亲自为二人主持婚礼。当时民间有‘天子娶妇,皇后嫁女。’之说。
  这种世家大族与皇家的联姻无疑是有助于巩固高太后在宫中的地位的。高太后在经历了仁、英、神宗三朝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朝的熙宁变法等事,对于其间种种政治斗争手法、便是看也早已是烂熟于心。
  做为政治经验丰富,政治斗争手段老到的个中翘楚,她不甘心情愿只做壁上观、做个事不关已的看客。对于这个寂寞的女人来说,有事可做总比眼见着步入风烛之年等死强之百倍。
  ‘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对于神宗的两个弟弟来讲,他们之间的PK根本就不会是在一个重量级别。哲宗皇帝的顺利登基一事可以视为她初出茅庐第一功,牛刀小试而已。
  日期:2011-05-07 11:27:17
  第一部分宋哲宗第一节少年天子的烦恼

  高踞皇帝龙榻之上的赵煦,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见之际,听了下面山呼万岁的声音,心中对于自己祖母感激之情真是如滔滔江水,哪知这种感激之情,并不能长久。
  时间不久,少年心中的落寂之情随了年齿的增长日益强烈。心中对于祖母的猜忌和怨恨早就冲淡了心中的感激之情,甚至怀疑当初她选择自己做皇帝的动机所在:何以会置二子于不顾,一意要立自己为帝!
  原来是朝中文武,见过新君叩拜起身后就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做为十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合身的小龙袍?众人一番思索之后,已知此事太皇太后早有预谋。对于新帝的登基,作为臣子如何自处?众臣子心照不宣后迅速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性。
  太皇太后虽表面上宣扬自己心性好静,无意听政,但绝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之杖轻易丢开。军国大事尽由她会同几位大臣处置,年少的哲宗只有知情权和沉默权。对于年少的天子,大臣除个别老成持重的人,尚心存敬重持礼甚恭之外,其他人可以用‘目无君上’四字来做形容。
  朝堂之上,年少的天子座位与太皇太后座位相对。也不知道是哪位心胸促狭之辈生出如此主张?是以年少的天子只要是上朝,他所见到的只能是臣子的背与臀。大臣们从来都是向太皇太后奏事,背向哲宗,更不会向少年早请示晚汇报。年少的皇帝,也只有隐忍不发。日子一久,他就可以从那班大臣的背臀之丰腴,大小形状分辨出是哪一人!

  太皇太后既有显赫的身世,对于神宗时候王安石的变法很有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神宗朝之时,囿于宗法,她强自忍了这些年,早已然是忍无可忍。不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如今大权在手的她当仁不让的选择了爆发。可是如果冒失的尽废新法于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怎么说也应该心存忌惮之。这个心计深沉的老妇人老谋深算,如何可以使自己的政令畅达,且对活人死人全有个交代,的确是个颇具挑战性的政治难题。

  万幸的是,办法总要比困难多些,对于她这种高智商的政治女强人来说,这种小问题根本不会成为问题!她在垂帘听政之始,就早已想好了一个人为已所用。这个人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一流历史学家,二流政治家。曾经的砸缸少年——司马光!
  人们经常会为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懊恼不已!有理由相信司马光也是如此。
  当他在洛阳埋首一心修著《资治通鉴》(书名为神宗所提)之时,有时也会为自己被驱逐出汴梁而感慨良多。此老的道德文章我不敢作任何的品评,若非神宗皇帝的大逝,有可能他此生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既使是他这般通晓各朝历代兴衰之人突然面对政事的突变、历史的不确定性也让他始料未及!
  听闻到神宗弃世的消息,司马光即刻进京奔丧。东京城之中百姓夹道欢迎,望尘而拜,守门的卫士也行标准的注目礼。更有小民大声呼喊“相公勿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没有资料证明第一个呼喊之人是何许人也!只能猜测到当时拗相公——王安石的变法不是走入了死胡同,便是有许多的扰民之处。否则普通民众断不会有如此的呼声!

  司马光一路风尘来到东京,鞍马劳顿尚未及休息,就有太皇太后的使人前来奉命拜访。太皇太后此举也是‘打鬼须借钟馗’之意。司马光一见之下,仿佛如瞌睡的人得了一个枕头!他连上数道表章:
  一者:广纳谏言!这一建议不才亦十分之认可。惜乎哉老先生不久之后便自打耳光,执政之后独断专行,更无半分广纳谏言的意思。是以知“知易行难”古来如此!
  二者:尽废新法。
  做为反变法的急先锋,司马光对于变法的看法一直是‘深恶痛绝’必欲全废方称心!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去反对。由于神宗皇帝的坚持和王安石的努力,他于十数年前离开了政治中心去闭门著书,最终成就了千古名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没有对王安石心存感激,反而是心怀了为国为民继续发挥余热的万分热忱,故地重游。这次重回汴京,心中之感慨是否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郞去后栽”?笔者不得而知。他的复出与太皇太后一拍即合,更成了在神宗朝尽为变法派所打压官员的福音!以他为保守派官员代表和太皇太后强强联手,一门心思要“尽废新法”!暂不论其中公议如何,单是对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相信当时并无一人可以预知!

  得知司马光进京的消息,变法派官员蔡确、章惇、韩缜等人心中的恐慌可想而知。面对强大的对手卷土重来,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有宋一代,因了赵官家的大力支持,朝中文武尽为饱学之士。不论你是变法的新派人物,还是保守的官员。通过科举方能与赵官家‘共天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