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名将是怎样练成的——中国战将100名
作者:
桃源村支书
日期:2011-6-16 17:42:00
武将表
年代:春秋战国——明朝
次序:时代先后
体例:人物传记
资料:武将本传+其他正史
目录:
先秦——吴起、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楚汉——章邯、项羽、韩信、黥布、彭越
西汉——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
东汉——邓禹、吴汉、耿弇、岑彭、冯异、马援
三国——吕布、张辽、曹仁、张颌、关羽、张飞、孙策
两晋——慕容翰、刘牢之、冉闵、陶侃、谢玄、王镇恶、慕容恪
南北朝——臧质、沈庆之、高昂、独孤信、慕容白曜、檀道济、韦睿、曹景宗、杨大眼、韦孝宽、萧摩诃
隋唐——史万岁、贺若弼、韩擒虎、来护儿、张须陀、长孙晟、李靖、尉迟恭、秦琼、程咬金、侯君集、苏定方
大唐——薛仁贵、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契必何力
五代——李存孝、周德威、王彦章、郭崇韬、林仁肇、
两宋——杨业、曹彬、潘美、李继隆、狄青、韩世忠、岳飞、种师中、魏胜、孟珙、吴阶、吴璘
辽金元——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完颜宗弼、哲别、速不台
大明——张定边、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冯胜、邓愈、李文忠、蓝玉、李成梁、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
华夏五千年,英杰数万千
文士庙堂里,武将远疆边
儒臣有人颂,吾写壮士篇
奈何笔头逊,无力尽书全
且择一百位,细把奇功宣
不奢为佳作,只求日有添
诸君若有教,随意开口言
愿与众好友,共将此文填
PS:此坑前不久才开,由于起初武将人选比较混乱,影响了写作。因此特意新开一坑,按照新大纲来写。带来不便,向读者朋友致歉。
日期:2011-06-16 17:47:21
【正文】
姓名:吴起
国籍:卫国
出生年月:公元前440年——前381年
著作:《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著名战例:魏秦 阳晋之战
吴起,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他老爸积下了万贯家财,打小不愁吃穿,没有就业买车买房娶妻生娃的压力,日子过得极其爽哉。这样一个富家子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大多数纨绔公子们的毛病——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吴起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除了吃吃喝喝,似乎无事可干。
当时,估计吴起有这样的想法,我爸虽然不是李刚,但他是王老五,只要老头有一口气在,我就饿不着。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实在无聊,吴起居然想花钱弄个乌纱戴戴。中国的许多商业大鳄似乎都不能免俗。一旦有花不完的钱,头一件大事即是想方设法弄顶官帽,仿佛堆积如山的金银不足以光宗耀祖,只要踏入公门才能不辱没祖先。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王朝卖官鬻爵的生意非常火爆。这些买官的人,除了一部分买官是为了更好捞钱之外,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当然,这种现象有其历史根源。在古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并不高,尽管他有的是钱。
有了混乌纱帽的想法之后,吴起还真把它当件正事来干。他带着老爹辛苦挣来的钱四处找门路,期望有一天当上公务员,捧个金饭碗吃皇粮。以前,吴起拿着大把的钱,也许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呼风唤雨,因而此时的他,可能十分信仰“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他天真地认为,只要让沉甸甸的黄白之物当开路先锋,乌纱帽定是手到擒来。
可惜,吴起一厢情愿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非常注重门阀,名门高姓子弟才是香饽饽,其他的想轻易入公门?说笑话吧。尽管吴起带了很多钱,但是始终没办法谋个一官半职。走了N处,皆是灰头土脸。这时,吴起还没有打退堂鼓,继续撒钱,继续寻觅入仕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起总算把钱都送了出去,但不幸的是,卫国的那些达官贵人很不厚道,收了钱也没有要办事儿的意思。吴起折腾了许久,除了花光了钱,一无所有。
中国有句古话,坐吃山空,吴起年轻时的经历估计也是这个俗语诞生的依据之一。早年吃喝嫖赌瞎折腾,后来又四处送钱,结果吴老头辛苦攒下的黄白之物,竟被儿子挥霍殆尽。吴家骤然中落。
有钱的时候或许体会不到没钱的苦,但一旦金山银山一下子都没了,那种痛苦比本来没钱还强烈。此时的吴起就是处在这种巨大的痛苦之中。他万万也没有想到一向能挣钱的老父亲此刻怎么也不行了,账房说空就空。吴起很痛苦,他更恨卫国那些贪财的官老爷们,日子过得很郁闷。
吴家的不幸很快传开了,街里街坊都知道吴家破产了,从前一起花天酒地的狐朋狗友估计也作鸟兽散了。我想,吴起以前肯定很高调,仗着有钱四处显摆,结果让很多邻居不爽外加眼红,当时碍于有钱人惹不起,大伙儿只好私底下诅咒吴家早点破产。这回天公开眼,吴家终于得瑟不起来了,邻居们自然像捡到几锭金子一样,开心的合不拢嘴。只不过,有些邻居是私底下开心,有些则还想痛打落水狗。
若干邻居不仅没有好言安慰,还当着吴起的面挖苦他。原话不得而知,我们权且合理想象之。
邻居甲:吴公子(语气加重),我家揭不开锅了,您能接济几斗米吗?
吴起:(呆呆坐着喝闷酒)……
邻居乙:吴公子,我孩子上私塾,还拖欠了先生几吊钱,最近先生催得急,您能帮忙先垫上不?(人群中已经有人窃笑)
吴起:(隐隐听出了什么,但还是坐着不吭声)
邻居丙:吴公子,我婆娘病的厉害,去药铺抓了几副药没管用,身上没有闲钱了,您能借些钱买药吗?(人群哄笑)
吴起:(心烦,但不想和这些人纠缠)走开,公子我没钱。
邻居丁:吴公子说笑了。您怎么可能没钱,您家里的金锭呢?(人群一阵大笑)
吴起:(心头火起,但没发作)你们不要再烦我,小心我对你们不客气?
邻居戊:(大笑)不客气?你们听见没,吴公子要对我们不客气?哈哈……
邻居己:(止住笑)吴公子,您怎么不客气?是拿金子银子砸死我们,还是拿鸡鸭鱼肉撑死我们?(围观人群中爆笑)
日期:2011-06-16 17:50:03
【正文】
吴起彻底怒了,后果很严重。他不似韩信,连胯下之辱都可以从容忍受。吴起当时就没克制住,“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搞的尸横遍野。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讨论,吴起行凶的凶器是什么呢?是随身携带的刀剑?是从厨房拿来的菜刀,还是路边屠夫的杀猪刀?老实说,这一点我很好奇,但找不到有力的史料,只能推测一二。
我认为,吴起可能是用随身携带的刀剑杀人的。理由如下:首先,吴起在外面喝酒,会老远跑回厨房拿菜刀吗?即使是在酒馆,等他操着菜刀跑出来,众人早就四散逃命了;其次,也不是用杀猪刀。吴起公子哥出身,看见那鲜血淋漓的肉摊就恶心,怎么可能还凑上去抢杀猪刀行凶?唯一的解释是,吴起用自身携带的剑开杀戒的。先秦时,稍有身份或者装作有身份的人,都喜欢佩剑。这些佩剑大多只作饰物,一般不作为武器。可想而知,吴起虽然此时落魄了,但毕竟从前是富二代,佩剑在情理之中。
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是要掉脑袋的。达官贵人或许可以上下打点,顶多判个杖责,但吴家此时已经没落,上哪里去拿钱打点呢?当下,吴起只有一个念头——跑。不跑的话,只有死路一条。这样想是有理由的。以前拿着大把的钱买官,尚且无人理睬,现在没钱,还想托人求情免罪?天大的笑话。
吴起在逃亡之前,和母亲告别时,狠狠咬了自己的手臂一口,放了一句狠话:“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什么意思呢?就是吴起发毒誓,要是不混到卿相的位置上,从此就不再回卫国。吴起还真的遵守若言,后来他跟着曾子学习,暂时没混成卿相,但是他的母亲去世了。结果,吴起愣是没有回卫国奔丧。
公元前415年,26岁的吴起因为杀了30多人而逃离卫国,前往鲁国,跟着曾参的儿子曾申学习《左氏春秋》。该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看似是对《春秋》的注释,实则是一部独立的史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吴起以后的改革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先生曾申满腹经纶,倾力授徒。而且这位老先生还比较热心,他亲自当月老帮吴起介绍了一门亲事,姑娘是齐国人。此时的吴起,应该混得还算惬意。至少不必像在卫国那般憋屈,干什么都不顺。倘若就这样混下去,还真猜不到吴起能混出什么名堂。估计玉帝是个慢性子,不愿意吴起就这么慢腾腾地成长,必须让他蜕变得快一些,才有好戏看。于是,玉帝一句话,吴起远在卫国的母亲去世,时间是公元前414年,即他逃到鲁国的第二年。
收到讣告,吴起的麻烦来了。母亲去世,于情于理,他都应该第一时间赶回去,然后起庐守孝三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可是,去年的誓言还回荡在耳边。“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现在依然是一介布衣,回去又有何面目见母亲遗容呢?此刻的吴起,肯定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弃人伦于不顾的事情,我想他做不出来。权衡了好久,吴起决定遵守和母亲的约定,暂不回卫国。
老先生曾申得知学生的母亲过世,自然以为他会火速回家奔丧,说不定连盘缠都替他预备好了。然而,吴起仅仅是痛哭了一场,然后该干嘛还干嘛,像没啥事儿似的。曾夫子乃大儒,百善孝为先的教条肯定了然于胸,无论如何他是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学生居然丧母不回家奔丧的。曾老师勃然大怒,把吴起臭骂了一顿,禽兽不如、狼心狗肺等等估计是骂不出来的,但有辱斯文、枉读圣贤书之类的或许骂了。
吴起心里打起了算盘:夫子大骂我听着就是,不反驳不顶嘴,还尽赔笑脸,骂过就风平浪静了。但是,吴起再次一厢情愿了。曽夫子畅快淋漓地骂了一通之后,还让他回家奔丧,这事儿没得商量。吴起没辙了,自己本来就理屈,再折腾还是说不过老师。难免又是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吴起坚持不回家。曾申老师也没含糊,直接将吴起逐出师门,干净利落。
这个结果出乎吴起的意料之外,但是既被开除,接下来该考虑出路问题。
何去何从?
吴起似乎也很茫然。不过,很快他便下定决心拜师学习兵法。这一点与现代的部分大学生类似,逢证即考,艺多不压身嘛。或许吴起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多学点儿本事,将来肯定用得上。吴起继续呆在鲁国,这一呆又是将近一年的时间。
日期:2011-06-16 17:52:47
【正文】
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动大军攻打鲁国。此时的鲁国,刚刚基本结束自鲁恒公以来的“三桓”专政,国君鲁穆公亲政不久,国力虚弱。齐国军队势如破竹,鲁军一触即溃,举国震动。鲁穆公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可想不出什么办法。关键时刻,国相公仪休向穆公推荐吴起,他说,吴起懂得兵法,可以领兵。
之前,公仪休任鲁国国相,在鲁国主持改革,国力不断上升,并帮助鲁穆公从权臣手中夺回大权。因此,穆公十分信任公仪休。说到这儿,顺便插一件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公仪休担任鲁国国相,位高权重,因此有人投其所好,送来许多他爱吃的鱼。公仪休坚决不要。送礼的人不解,以为是选错孝敬物品了,忙问原因。
公仪休也没遮掩,坦白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是国相,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了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送我鱼?所以我绝不能收下。”
公仪休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在鲁穆公时期颇有建树之外,这一则小故事也为他赚取了不少名声。或许,这则故事对我等平民百姓无甚作用,但对于在宦海中沉浮的人却极有教育意义。
鲁穆公正黔驴技穷,急得抓耳挠腮。听了能相公仪休的推荐,想马上任命吴起为将,领兵抗击齐国侵略。吴起似乎就要一展抱负,可鲁穆公不知听了谁的小报告,得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穆公心想,这可纠结了,你老婆是齐国人,派你领兵出战,万一你阵上反水,掉过头来咬一口,我岂不是只能吹胡子瞪眼?有这么一层考虑,鲁穆公犹豫了,一时下不了决心。
留学三年了,终于可以得到鲁君的重用,吴起心头喜滋滋的。碍于正式任命书还没有下来,他不敢提前将喜悦挂在脸上,耐心等通知吧。正当吴起跟着师傅学兵法心不在焉,心里想着如果领兵与齐国交锋该用什么战法退敌时,一个小道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鲁穆公中途变卦,不打算启用自己。
目瞪口呆!吴起迷糊了,齐国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鲁穆公怎么还沉得住气不重用自己?鲁国有人能领兵作战?不过,鲁君为何沉得住气似乎不是吴起考虑的重点,关键问题是,鲁君为什么突然犹豫,不肯下达任命书?吴起从头到脚审视自己,根本找不出自己不适合为鲁将的理由。百思不得其解,煮熟的鸭子总不能就这样飞了,得弄个明白为什么。
鲁君的疑虑反馈到了吴起这里——你妻子是齐国人,为了防止某些不安全因素滋生,我们将起用其他没有亲属是齐国人的人为将。又一次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理由啊?吴起哭笑不得。不过,他也明白,能提供饭碗的人是大爷,他想把金饭碗给谁就给谁,你不适应他就另谋高就。这就如同现在的人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也很滑稽,比如招个小学老师,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能怎么办?拿了硕士文聘再来呗。
日期:2011-06-16 22:09:02
【正文】
有了这么个硬性条款,吴起大展身手的舞台即将被拆。稍微一思索之后,他做了一件让别人目瞪口呆的事——杀妻求将。也就是说,他亲手将自己的发妻杀害,向鲁国君臣证明自己可以当鲁将,没有贰心。换做今天,你干了这么丧尽天良的事儿还想大摇大摆出来做官?就算侥幸不被判死刑,也得把牢底坐穿。不过,当时鲁国君臣似乎不这么想,他们的思维是,你既然能亲自杀害齐国籍媳妇儿,那么肯定不会再投靠齐国,用你做将军比较保险。
吴起杀妻求将的事是他辉煌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后来鲁国馋臣诋毁他,理由之一母死不奔丧不守孝,其二就是杀妻。不少人指责吴起,说他为了功名利禄,无视结发之情,非大丈夫所为。即使要建功立业,也不急于这一时。
吴起杀妻之举,在现在看来是残暴的,但用历史的眼光看,他也很无奈,甚至一时没有其他的办法。上面讲到过,他那个时代人们非常重视门阀,官员要么世袭要么推荐,基本上都被大姓垄断。本国无背景无关系网络的人要入仕做官尚且困难,外来的务工人员就更不必说了。再者,那时科举考试还没有诞生,考官也不行。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入仕呢?答曰——习武为将。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自身难保,管不了手下那些小弟们,诸侯间为了土地人民财货美姬,经常互掐,兼并战争时有发生。所以,懂兵法的军事人才就是抢手货。我想,这也是吴起当初学习兵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次齐国大举进攻,对于身在鲁国的吴起来说是一个决不能错过的机会。鲁国崇尚周礼,国人比较温和,似乎很不喜欢打仗,因而很不会打仗。强敌入侵,选好统兵将领成了头等大事。吴起正是看准这一点,才决意放手一搏,好歹混为鲁将,去战场上秀一把。
吴妻的人头把鲁国君臣给镇住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女人的人头居然最后还能换乌纱。服了,彻底服了!既然吴起已经与老丈人齐国撕破面皮,就不怕他战场上反水,掉头当伪军。于是,这一年,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出师抵御齐国。
日期:2011-06-17 08:41:57
【正文】
吴起学过一年的兵法,掌握的还不错,治军颇得要领,像什么严己宽人、与士卒同甘共苦等等,他都用到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因而,士兵们都拥戴他,愿意拼死效命。也许,在好斗的齐国军队眼里,鲁军就是一群怂包,风尘仆仆赶来当炮灰而已。吴起就是带着这帮齐国人看不上眼的鲁兵来到前线。
到了前线,吴起并没有立即与齐军正面交锋,虽然才上任,估计鲁军是一个顶几个还是几个顶一个他心里有数。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齐国虽然是不义之师,又远道而来,鲁国可以以逸待劳,但齐军确实比鲁军能打仗。如果硬拼,没准儿主场失利,第一秀就以丑剧收场。于是,吴起不打算摸老虎屁股,而是玩起了花招。
他派人向齐国统帅送信,信中估计拍了一大通马屁,说什么齐强鲁弱,鲁国不是齐国的对手之类的话。然后,笔锋一转,齐鲁是友好邦邻,我们鲁国不愿意与你们打仗,不如议和吧,有什么条件尽管开,能满足一定满足。与此同时,他还故意制造一种假象:鲁军的中军全部换上老兵弱兵,给齐国使者一种错觉——鲁人不是一般的怂!等齐使回营一宣扬,鲁军即使不是怂包,也成了他们眼里的怂包。这不是炮灰,是什么?
当然,这就是吴起想要的最佳效果,兵法上叫做“示之以弱”。人不能骄傲,一骄傲就容易被某些假象迷惑,从而丧失正常的判断能力。战争更是虚虚实实,如果统帅不能保持清醒头脑的话,后果很严重,没准儿成千上万的人会因此而丧命。不幸的是,齐军上至主帅下到士卒,都以为鲁军是草包,想要求和讨饶,从而未能认真备战。
仗打到这个份上,估计双方主帅都满意。齐将认为,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既然不用打仗就能迫使鲁国纳贡议和,何乐而不为?回家跟国君一吹嘘,自是大功一件。吴起认为,齐军骄傲自大,锐气已失,拿下首战基本没有问题。粗略一看,双方主帅分析都有道理。唯一不同的是,齐将基于表象臆断;吴起则依据实质分析。
这一战如吴起所料,不怎么费力。当鲁军向齐军发起猛攻时,齐军还在做着鲁国纳贡求和的白日梦。齐军幻想不战而屈人之兵,鲁军则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奋勇冲杀;齐军猝不及防,伤亡过半,狼狈退兵。吴起所学的军事知识,就是在齐鲁这场战争中小试牛刀了一把。
日期:2011-06-17 11:34:49
【正文】
得胜归来的吴起心里很爽。仗打得顺风顺水,不可一世的齐国也屁滚尿流,鲁国在诸侯面前威风了一把。吴起心想,仗打赢了,鲁国既没输人也没有丢地,国君多少应该有些表示吧。一般情况下,吴起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将领领兵出征,如果凯旋,国君赏官赐物,似乎是国内外惯例。
可惜,吴起又一次一厢情愿了,事情发展的势头并非如他所想。吴起得胜回国,最高兴的恐怕要数鲁穆公。国君一高兴,事情就好办了。就当穆公准备大加封赏时,鲁国的大臣站出来了,他们向鲁穆公讲述了吴起的部分经历,包括吴起的母亲去世,他不回家奔丧以及他为了求取功名,居然亲手将发妻杀害了。大约觉得这些话还不够猛,大臣们又恐吓到:“鲁国是小国,此次战胜了强齐,诸侯们肯定担心鲁国坐大,他们说不准会发兵攻打我们。另外,鲁国和卫国如同亲兄弟,大王如果重用吴起,就是和卫国过不去。”
我猜想,这拨阻止鲁穆公赏赐吴起的大臣应该还是那些不愿意吴起为鲁将的人。这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排斥吴起,理由无非有以下几个。首先,吴起是卫国人,以当时来看,他是标准的洋人,洋人必然不会死心塌地为己国效命,弄不好还是间谍(这是最高尚的理由);其次,鲁国盛行周礼,儒家思想受到极大的推崇,像吴起这种母死不奔丧,又杀发妻的人,鲁国上流社会肯定无法接纳(这是最符合国情的理由);最后,那些大臣此前应该是宠臣,眼看吴起打了胜仗,害怕他被国君起用,自己这拨人就要失势(这是最切合人性的理由)。
不管那些大臣是基于什么考虑,反正鲁穆公听了他们的话,又犹豫了。上次是因为忌讳吴起有个齐国籍媳妇儿,所以犹豫是否命他为将,没想到吴起居然手刃妻子。想想鲁穆公就后怕,还真不知道这回吴起会怎么应对自己的犹豫。
这一回是鲁穆公一厢情愿了,吴起根本就没想再说服鲁国君臣,从而混个一官半职。吴起也知道,鲁穆公不是干大事的人,跟着他混,估计熬到死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先前,之所以不择手段要当将军,是为了证明自己,既然证明过了,就没必要非赖在这里。所谓此地不留爷,自由留爷处。天大地大,不相信没有我吴起的容身之所。
当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文侯,这位爷很有作为,魏国在他的手上国力蒸蒸日上,一度成为中原霸主。提起他的大名,即使身在鲁国,吴起自然也如雷贯耳。如果说吴起是良驹,此刻他最为缺乏的是伯乐,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免不了老死马房。自己的伯乐是谁?吴起默默认定了一个人选——魏文侯。
日期:2011-06-17 21:34:22
【正文】
于是,吴起离开了没有太多眷恋的鲁国,前往如日中天的魏国。他相信,在那里他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因为,那里有大展身手的舞台。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