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流排行榜

作者: 王者世袭

  日期:2011-7-9 22:37:00
  战国名流排行榜
  前言
  本来想着写一篇长文,把战国最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讲一讲,可是由于心情的改变,这个想法渐渐远了。
  远了就远了吧。

  有许多人可能做的更好,写的更好,更擅长叙述那段历史。
  后来,想法又变了。
  因为那些或者英雄或者狗熊,或者英主或者暴君的形象总是在我脑子里晃来晃去,赶也赶不走。
  于是,我想到,来个简化版的战国人物排行怎样,给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排排座次,也算是对自己的安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开始考虑:
  怎么排?按照什么排?

  把谁排在前面?把谁排在后面?
  排多少名?一百名?还是十名?或者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排列其中?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
  考虑几天之后,猛然觉得,我仅仅是排个名次,有必要想的那么复杂吗?不就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描述吗?
  干脆,简单点,啥拘束不讲,想怎么排就怎么排。

  对,就这样。
  主意拿定,开始。
  日期:2011-07-10 10:35:57
  1、商鞅
  之所以把商鞅列为影响战国历史的第一位人物,因为他对战国历史的影响最大,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他。

  以下是具体理由:
  第一,战国时代如果没有了商鞅,最后统一六国的是哪一个国家还真不好说,因为最初魏国和齐国比秦国更强大;
  第二,换个角度说,战国中期的历史上如果缺少了商鞅,战国持续多长时间,是一百年还是二百年,无法预测;
  第三,退一步讲,战国历史上如果没有商鞅,秦国能否在战国中后期激烈的斗争中生存下来,是个未知的问题。
  因为以上三点显而易见的理由,我把商鞅排在了第一位,让他坐了影响战国历史人物的第一把交椅。
  为什么不是秦孝公?你也许会问。

  日期:2011-07-10 13:18:45
  秦孝公是老板,商鞅是打工仔,是为老板服务的,按理说应该是老板比打工仔对历史的影响最大。
  按理是这样,可是历史常常并不是按理就能解释的通的。
  想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穷困潦倒,狼狈之极,东奔西走、南下北上于曹操、袁绍、公孙瓒、刘表之间,辗转于青、徐、冀、幽、荆州之地,天地之大,无一立足之地。
  之后,南阳乡野,茅庐之中,刘备结识诸葛亮,从此咸鱼翻身,交接东吴,火烧赤壁;西据巴蜀,三分天下。

  试想,东汉末期若无诸葛亮,仅有一刘备,天下能三分吗?
  如今,刘备和诸葛亮对历史的贡献路人皆知:刘备虽贵为老板,对历史的影响却无足轻重,反不如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划定天下大局。
  秦孝公和商鞅也是如此。
  日期:2011-07-10 14:01:51
  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经过他爸爸秦献公的励精图治,已经大有起色,但是与崤山以东诸强国相比,还是差得远。

  那时候的魏国是天下第一强国;
  楚国是天下第一大国;
  越国国土仅次于楚国,据天下第二,况且其先祖越王勾践的余威尚在,虽内乱不已,但列强对其仍不敢小瞧;
  齐国正在崛起;
  韩、赵、燕虽比不上前面四国,但是国力比秦国仍然强的多,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说实话,就是宋国、鲁国,也比秦孝公即位时的秦国强得多。比秦国不如的,也就是卫国、邹国等几个小虾米国家。

  还有一个现象要提一提:
  许多国家看不起秦国,完全忽视秦国的存在,国际交往之类,一概不邀请秦国参加。
  这还不是最差的。
  最差的是,秦国的东部邻国魏国老是打他。在孝公即位之前,魏国就已经欺负秦国百十年了。
  秦国一副窝囊蛋模样,对魏国毫无办法。

  孝公即位后,情况也没见什么好转。
  好在这时,扭转乾坤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商鞅,一个来自东方另一个国家的士子。
  他和吴起一样,是卫国人。
  日期:2011-07-10 15:52:40
  多谢我仍谨记。

  秦献公时期,秦国国力比起以前有所起色,但是与魏国相比,实力仍然相差悬殊。秦魏两国交战,秦孝公之前一百年的历史上,包括秦献公时期,秦国也就仅仅胜过两次,其他的都是秦国失败。并且是一败再败。
  秦国的西河之地就是由于秦国的过于不堪,才被魏国夺走的,秦献公并没有能力把它收复,直到秦孝公死之前,才通过商鞅收复了一部分。最后收复西河之地,是在秦惠文王时期,通过公孙衍完成的。
  至于山东诸国合谋攻秦,那要等到公孙衍抛弃秦国,加入魏国之后才开始。实际上,攻秦更多的是由于各国合纵连横的结果,并且,各国合纵也并非专对秦国,历史上曾有各国合纵攻击楚国(从此楚国衰落),各国合纵攻击齐国(齐国几乎亡国)的事件。
  日期:2011-07-10 16:46:12
  多谢我仍谨记。

  声明:“秦国实力毕竟与齐楚为伍”是在秦惠文王时期,不是在秦献公和秦孝公时期。秦献公时期,秦国实力确实不堪,只是比前代略微好一些。关于这点,史料已经证实。
  秦献公及其以前的一百年,秦国文治不行(东方各国丑之),武功不行(逢魏必败,仅两次除外),怎能说不弱小?
  至于宋国,在秦孝公时期、秦惠文王时期并不弱小,也曾欺凌邻国,戴氏篡宋后,将宋国的实力发展到最强阶段。
  当时秦国的水平比鲁国强不了多少,唯一的不同是,鲁国讲文明礼仪,秦国淳朴野蛮。
  商鞅入秦,是抱着理想和信念前行,一如当年深圳刚开发时,众多精英人士纷纷前往。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深圳就很富强。商鞅入秦时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商鞅入秦也并不能说秦国就不弱小。
  欢迎继续探讨!
  日期:2011-07-10 18:31:29
  谢谢康家公子轩,请多指教。
  吴起是战国名流,首推却不妥。细说如下:吴起的影响在魏、楚两国。在魏国为占领秦国西河之地,并镇守,使秦国不敢东向,由此观之,也就一镇边将军尔,对战国大局影响何其小哉!在楚国,吴起的主要功绩是变法,可惜随着他的去世,变法随之灰飞,楚国也势力下挫。概括其影响,不足五十年。
  反观商鞅,其变法之影响贯穿战国中后期,直至秦末,长达一百六十余年,其影响不可谓不大。秦国的传统,在商鞅变法后,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下层人士走入了社会上层,六国人士住上秦国高官豪宅。
  关于秦国国力,在秦孝公之前,除了秦穆公时期,整体并不咋地。商鞅变法前,秦国法制更是不值一提。有没有都很难说。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小说上倒是有,可是我不信他的。那里面,你想咋编咋编,一点谱都不靠。
  日期:2011-07-10 18:45:35

  关于商鞅的故事,不是本文的重点,暂时放过。
  且说,到商鞅死时,秦国已经从弱小走向了强大,虽然比不上齐国,和楚国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和魏国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这时的韩国,比起秦国就不如了。
  赵国、宋国比韩国略微强些,燕国和韩国差不多。
  关键是,到这个时候,由于商鞅的努力,秦国被魏国侵略的西河土地中的一部分已经收回,秦国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了。
  之后,战争转向,秦国向他国发起了攻击。

  因此,我把商鞅排在了第一位。
  本来,想着给秦孝公留一个位置的,后来仔细看看,几十个座位都有人了,没有空地方。
  那就算了,到一边歇去吧。
  没有你,秦国不差,有了你,秦国没有更好。使秦国改变的,不是你秦孝公,是商鞅。
  别眼红,情况就如此。
  为了使你服气,下面我就把商鞅的主要业绩讲讲,让你知道他确实无愧于第一的排名。
  商鞅做的主要事情是变法。
  关于这,不但你知道,我知道,就是广大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知道,所以详细的我就不讲了。
  我只谈三点:
  日期:2011-07-10 20:39:48
  第一、商鞅改变了秦国治国传统,把法律抬高到最高的地位,规定了轻罪重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先说轻罪重刑。
  商鞅被一些学者批评最多的就是这项。他们说商鞅的做法刻薄寡恩,心狠手辣。
  这些人常常用渭河行刑的故事证明商鞅的坏。
  其实,批评商鞅的人这样做,根本就是对轻罪重刑概念的不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才一知半解,所以才胡说八道。
  何谓轻罪重刑?

  用通俗的话讲,轻罪重刑就是即使一个人犯了轻微的罪行,也要判处严重的刑罚。
  注意:这里所讲的刑罚的轻与重,不是模糊概念,而是具体规定;不是随意加重刑,而是法律就是这样定的。
  举例说明:秦法规定,把灰丢弃在道路上的,黥,也就是在违法人的脸上刻字;偷盗马匹者,死,判死刑;偷盗耕牛者,罪加一等。
  仔细看看,这样规定错嘛?
  你也许说太重了,不人道,没有儒家的礼温和。

  先不说轻与重的问题,看看当代一些国家的例子。新加坡是个典型的重刑主义国家,它规定在公共场所随意扔垃圾要被处以高额的罚款,其数额高的让你违反一次,两辈子都忘不了。
  再如,英美等国家规定,故意制造伪劣产品,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只要发现一次,罚你个倾家荡产。
  拐回来,说说我们的法律,在大街上开车把别人撞死怎样处罚的?有多少判死刑的?有多少个“欺实马”?又有多少撞人甚至杀人案件接连发生?
  再讲食品安全,我们出的事故还少吗?又都是怎样处罚的?又有多少被处罚分子在偷偷地笑?
  看了上面我写的文字,你说到底是发达国家的轻罪重刑效果好,还是我们当代的罪刑相当效果好?
  接着说商鞅的渭河行刑。
  这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记载,为什么没有记载,不清楚。是司马迁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史料,还是司马迁故意略去此节不写?
  略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司马迁号称良史,连当时的领导汉武帝都敢批判,对一个死去一二百年的变法者有什么可忌讳的。

  或者,商鞅渭河行刑有不同传说,以至于司马迁确定不了真假,难以下笔,所以直接跳过?
  也不像。
  对秦始皇的身世,司马迁照样怀疑,但是他并没有隐瞒,而是在《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做了不同记载,以供后来者辨别。
  最有可能的是,司马迁没有发现商鞅渭河行刑的史料。
  渭河行刑最早见于西汉时的一个皇族人士刘向的记载。刘向在《新序》中说,商鞅在渭河行刑,杀人七百,“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至于原因,刘向没有说,只讲是触犯新法。

  除此之外,关于商鞅渭河行刑,任何史书都无记载,也不知道刘向从哪里知道这件事的?
  好了,不管这故事从哪里来的,有一点需要考究一下,商鞅渭河行刑的做法对不对?
  根据刘向的说法,被处死的人是因为违反新法。也就是说,属于违法之人,并非良民百姓。
  既然他们属于违法犯罪分子,那么执法者依法对他们处死错了吗?如果说错了,那么请你指出,执法者错在哪里?
  相比朱元璋和康熙来说,商鞅还是好的,起码他还是按照法律行事。不像这两个家伙,视法律为手纸。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为废去丞相职位,寻衅滋事,有法不依,大杀开国功臣李善长和丞相胡惟庸家族几万人。清朝康熙皇帝利用吕留良案,发动文字狱,置法律于不顾,疯狂屠杀读书人几万人,十几年。
  日期:2011-07-12 12:20:43
  再来说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之一。这项原则的提出,绝对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商鞅的原话是这样讲的,“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简而言之,就是不管谁,卿相将军也好,大夫庶人也好,犯罪了同样处罚;从前有功劳,或者做过好人好事,现在犯罪了,照样处罚,一点儿也不能减轻;即使是忠臣,或者是孝子,犯罪了也要根据罪行制裁。

  这思想!其超前程度,不少于二千年。
  与商鞅相比,儒家学派从来没有提出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在他们眼中,法律是应当按照上下尊卑的原则进行的,大官们犯罪可以赎免;父子兄弟应当互相包庇,臣子下属子孙对上犯罪属于大逆不道,应当重罚等等。这些完全与法律的本意相违反,公平、正义无从体现。
  第二、商鞅统一了当官的途径,制定二十等爵制度,打破了血亲、姻亲等通过世袭方式取得官阶的方式,疏通了下层子弟进入统治阶层的渠道。
  商鞅的主要方式是奖励耕织。
  这里,有必要讲讲秦国以前的做法:要当官,靠老爸;老爸在朝廷,不用努力你就行。
  所以,很多没有多少能力的人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官,甚至大官,但是更多的有才之士报国无门,老死于默默无闻之中。

  商鞅的做法就是打破传统做法,规定要想做官,一律凭军功,或者农业生产。
  军功也就是打仗,你只要打仗勇猛,杀的敌人多,你就能做官,享受一定的待遇。
  农业生产做的好也行,打的粮食多,和取得军功一样,照样可以当官,光宗耀祖。
  在上述两条路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哪怕你是国君的儿子、国君的弟弟也不行,也当不上官。
  看看史书就会清楚,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君的亲戚们、子弟们当官的很少,不到其他各国的几分之一。不像楚国,临到亡国时,国家大权还操纵在昭、景、屈三大家族手中。
  这个做法的实施,保证了秦国军力的强盛,增加了下层人士向上流动的活力,使得秦国在各国中成为最具活力的一个。
  日期:2011-07-14 20:58:10
  第三、商鞅合并村落、邑、聚,制定了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的管理模式,并统一度量衡。

  在商鞅之前,国家的行政单位基本上是以封地为构成单位的,各封君在自己属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秦献公时,秦国已经设立了几个县,但是没有大规模推广。商鞅变法时,把一些乡村、邑镇、居民点进行合并,设立为县,规定县直属于国君,县的官吏由国君任免,军队服从国君。
  县制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国君对地方的管理和掌控,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秦国自从变法之后,直到战国统一,封君很少,只有寥寥几位。
  即使这几位封君,权限也很小,还没有一个地方的县长权力大,远不能与以前的封君相比。

  再说,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是一件彪炳史册,功在千秋的重要贡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此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除此之外,商鞅的变法措施还有很多,但是总体说来,以这三件影响最为深远,对战国局面的结束贡献最大。
  变法之外,商鞅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劝说魏国称王。

  劝说魏国称王是一件最能显示商鞅外交才能的事情。如果没有魏国的称王,注意力的转移,秦国正在进行的变法很可能夭折。
  这里面牵涉到魏惠王的性格问题。
  魏惠王并非庸主,有雄心,有抱负,一心一意想着把魏国发展壮大,力争称雄中原。
  至于统一各国的想法,我认为魏惠王野心再大,这个时候也不会有,因为形势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
  据我推测,魏惠王的想法也就是,做一个齐桓楚庄之类的人物,仅仅如此而已。
  要实现这个理想,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说容易,是因为魏国和韩、赵两国关系很好,构筑战略同盟非常方便,事实上魏国也这样做了。
  说难,是因为当时的各国中,齐国和楚国、越国的实力不可小觑,这三国非常有可能成为魏国称霸的阻力。

  结果证明果然如此。
  这就要谈到魏惠王性格中的缺点了。
  目光短浅,心高气傲。这两个词是我想了好久才想出的评价魏惠王的话。因为目光短浅,他将国家的战略中心转向中原,一门心思图谋称霸,致使秦国逐步壮大,成为后患;因为心高气傲,他发动攻赵战役,导致同盟破裂,陷入四面为敌困境。
  秦国正是借着魏国攻赵(邯郸之战)、战齐(桂陵之战)的机会,偷袭魏国西部边疆,扩充力量。
  这个时候的魏国从实力上讲,不应该输于秦国。但是,结果是,魏国战败了,并且旧都安邑被袭。

  等魏惠王缓过神来,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打算策划、召集东方诸国,联合攻击秦国。
  客观而言,不用联合别国,单单魏国自己就能把秦国打败,甚至灭掉。这不是夸口。
  魏惠王喜欢玩大的,同美国相似,只要打仗,就要拉上几个国家,和他一起玩。
  人多嘴杂。
  风声走漏了。
  秦孝公慌了。

  商鞅于是到了魏国,卑躬屈膝地劝说魏国称王,放弃攻击秦国;说秦国愿意和其他国家一道,归附魏国领导。
  魏惠王果然中计,称王。
  称王后,魏国当然放弃了进攻秦国的想法。因为这时,他遇到了新的不满对象:韩国。
  魏国之所以对韩国不满,是因为韩国没有参加逢泽之会,拒绝尊称魏国为王。
  这大大伤害了魏惠王高傲的心灵,于是他发动了攻韩战役。因为攻韩,另一个大国齐国卷入了战争。

  实事求是地讲,商鞅劝说魏国称王、低姿态应对魏国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缓冲,秦国的变法得以继续进行。
  日期:2011-07-15 20:52:15
  第二件事,俘获公子卬,收复部分西河故地。
  对韩国战役,魏国五战五胜,势如破竹,不日即可攻破新郑。可是,不巧的是,齐国出兵干涉了。
  齐国两次干涉魏国的动机,史书未见交代。通常解释是齐威王具有侠义精神,扶弱抑强,豪气干云。

  我也是这样认为。
  此次,齐国出兵干涉对魏国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马陵之战,魏国全军覆没,大将阵亡,太子被俘。从此,魏国失去天下第一强国地位,再也无力与楚国、齐国抗衡。
  魏国的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战国结束,国家灭亡。
  魏国在马陵战败,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国在商鞅策划下,发动了对魏国的战略进攻。
  这次进攻的结果很精彩,但是手段很卑鄙。

  商鞅领兵开往前线后,没有按照战争的通常步骤进行。他邀请魏国大将公子卬喝酒聊天,然后酒席之上,擒拿下公子卬,接着趁机攻入魏军阵地。
  西河之部分地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收复的。
  商鞅行为的对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但是影响很大。西河部分地区的收复提振了秦国的军心、民心,使秦国的战略腹地得以扩大,为秦国继续收复失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沉重打击了魏国的民族自信心,摧毁了魏国强大的战略防线。
  从此,秦国具有了和魏国可以抗衡的实力。
  日期:2011-07-16 20:40:39
  下面说说商鞅被人非议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连做法。
  连做法是商鞅首创的一套法律理论,就是把几家看成一个共同体,如果其中的一家中有人犯罪,其他几家不检举告发,那么所有的共同体成员要一同治罪;窝藏坏人的情况同样。

  这个做法的本意是控制犯罪,打击邪恶势力。
  本意是好的。
  可惜,这事儿就像许多别的事情一样,好的本意并不一定都能带来好的结果。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商鞅所能控制的范围,当然这种做法也从最初的不能纯粹说是坏事的事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坏事。
  并且,这件事一影响就是几千年,远远超出了战国时代。

  恐怕这也是商鞅未想到的。
  再一件事,重视农业,打击商业。
  商鞅对农业的重视,绝非一般的重视,而是非常严重,比现在严格保护农民利益的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厉害的多。
  商鞅直接规定,地种的好可以当官,布匹织的多也可以做官。
  一句话,商鞅把国家的希望和重心完全寄托在了农业方面。正因为此,所以他的做法被一些当代的学者称为愚民。

  同重视农业相反,商鞅严厉打击商业。
  商鞅规定,提高酒肉税,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也就是说,为商业发展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
  之外的措施有:
  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其所使用的各种奴隶(厮、舆、徒、童)的名字和数目,用来方便官府进行摊派徭役,让这些人进行无偿劳动。
  最后,商鞅告诉商人们:

  你经商可以,赔钱不行;如果你因为经商成为了穷光蛋,破落户,那好,官府给你一条路:当奴隶。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不对?
  对。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乱世,农业发展能够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但是商业不行。从事商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个人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他的计较心理在所有职业里面是最严重的,毫无客气地说,是最自私的。
  靠商人和商业保护国家永远不行,一旦战争爆发,商人很可能最早逃出战场。

  但是,农民不会。
  农民是一个国家中最忠于祖国的人,最爱国的人。
  商鞅非常清楚这点,他当时的国际环境非常残酷地告诉了他,商业不行,可以富国,不能强国。
  想想商鞅周围的国家不是如此吗?
  卫国商业发达,但是国家老是受人欺负;宋国商人富甲天下,可是宋国一打战,总是不怎么样?

  看看后世也是如此。
  南宋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国际贸易极端强盛,可是只要打仗,就败;再打,还败。
  因此,评价商鞅做法愚民的人属于纯粹的书呆子,因为他把商鞅的做法放在现在的环境中看待了。
  第三件事,焚烧儒家经典。
  商鞅对儒家的行为从事十分厌恶,所以他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把儒家的那些破烂书烧了。

  说实话,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小,根本没有几个人注意。但是,后来秦始皇照做商鞅的样子又做了一遍,坏了,事情搞大了,以至于以后的混蛋君主们都学会了。
  这并不能说商鞅很坏,只能说他的做法打开了邪恶之门。公正地说,如果商鞅不烧儒家的书,估计还会有另一个不知叫什么的家伙照样烧。
  为什么?
  还不是儒家的书不切实际,造成了许多满腹豪言壮语,却无真才实学的家伙到处流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商鞅的初衷是通过禁止儒家学说,把广大的人民吸引到农业发展和收复失地两件事上。
  同连做法一样,最后的发展也是失控。
  日期:2011-07-17 12:50:19
  现在到了总结的时候。
  说些什么呢?
  该说的上面已经说了,再重复一遍不好吧?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不说些归纳性的话也不好。
  就说一点吧:
  别人的变法影响了一个时代,商鞅的变法影响了整个战国,甚至战国之后;别人的行为并非不重要,但是商鞅的行为对秦国统一六国最重要。

  补充一点:
  有人认为,商鞅的法制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对此,本人不敢苟同。秦始皇时期,秦国还在按照商鞅的法律执行,但是已经有所过分,有点向极端化靠拢。到了二世时期,法律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统治工具,走向了完全的极端化。
  到了这个地步,政权不灭亡不可能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