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休眠者
作者:
茶炉
日期:2011-8-17 18:43:44
写在前面
冷战时代,前苏联有许多秘密的军事项目,有的实施了,有的失败了,还有的实施后属于长期效果,要多年后才见成效。然而历史的车轮是要前进的,这些长期成效揭盖之时,前苏联已经化为历史的尘埃。
偶准备撰写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前苏联的一个关于休眠战士的内容。所谓休眠战士,指的是用物理方式将其生命特征控制在一个基数内,要求其在休眠后的若干年某个时间苏醒,然后,去执行当年下达的破坏任务。
这个事听起来像天方夜潭,实际上,确实有那么几位休眠战士存在过,而且,在美国,在苏格兰,在法国,都曾经有过他们的踪迹。
这些休眠战士沉睡于冷战时代,苏醒于20世纪末,醒来后这种强烈的时代差异会导致他们出现怎样的心理变化,作为接受指令后休眠的人,苏醒后,面对崭新的世界,他们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动态,他们还会有始有终的去完成任务么?
如果任务完成后,他们会选择活下去,还是选择毁灭自我。
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日期:2011-8-17 18:49:00
苏格兰某小镇。
1990年10月3日。
小约克像往常一样去谷仓开拖拉机,作为农场的继承人,小约克虽然很向往大城市的缤纷繁华,却又不得不恪守家族的规矩,呆在这个他喝着牛奶啃着汉堡度日如年的小地方。
小约克伸了伸脖子,贪婪的吸了一口清晨混合着牛粪与青草气味的空气,拧开了谷仓的大门。
木结构的谷仓据说在约克家族花钱如流水的年代就有了,不过,对于小约克来说,历史和年代是他一向分辨不清的事情。他关心的是赶紧把地犁完,就可以去镇上的小酒馆美美的喝上几杯,顺便和酒吧老板的漂亮女儿呷呷苗头。
天气有点阴沉,小约克走进谷仓,爬上笨重的拖拉机,瞥了一眼油表,满意的哼了一声,启动了电子点火器。轰鸣声顿时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拖拉机懒洋洋地在小约克的驾御下慢吞吞地朝谷仓外驶去。
拖拉机经过邻居老琼斯的门口时,老家伙正在打理他的草坪,草坪的另一头,一台彩色电视里正播放着什么节目,好象还是什么重要新闻。
一老一小心照不宣的打了个招呼,小约克驾驶的拖拉机吭哧吭哧的消失在另一座不知是谁家的大谷仓后面。
老琼斯是德国移民,冷战时期,带着女朋友冒死从柏林墙飞越,身上结结实实的挨过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卫生丸,这家伙命大,在西德的一家医院里切掉了坏疽的左胳膊,而他的小甜心则永远住进了墓地。
老琼斯一边漫不经心的用小鹤嘴锄清理着草坪,一边竖起耳朵倾听着电视机里传来的熟悉的母语。
1990年10月3日,对西方世界来说,是个值得欢呼的日子。东西德国在这一天,推倒了阻隔了一个国家几十年之久的柏林墙,戏剧性的合二为一。
冷战时代,在轰然倒塌的柏林墙后,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终结。
日期:2011-8-17 18:52:00
小约克开着拖拉机刚到地头,忽然,这老掉牙的破机器哼哼了两下,熄火了。
小约克捣鼓了半天,也打不着。气的他狠狠的踢了老机器一脚。
没辙,工具也没带,只好腿儿着回家取工具。
当小约克刚刚迈步进入谷仓时,忽然眼前一花,只觉得耳根子一热,脑袋嗡嗡了一下,就没了知觉。眼前最后的影像是一张陌生、冷酷的面孔。
日期:2011-8-17 18:55:00
发现小约克尸体时已经是案发后的第三天上午了。
侦探杜邦中尉蹲在小约克已经接近腐败的尸体跟前,忍着熏人的恶臭,用镊子在尸体的伤口中拨拉着,寻找可疑的证据。
报案的是小约克的母亲。
拖拉机被弃置地头,开车的人却没了踪影。
老母亲找遍了儿子可能会去的地方却遍寻不获,最后,却在谷仓里见到了儿子面目狰狞的尸首。
老太太显然是被吓坏了。
语不成句的唠叨着不相干的话:警察先生,我家的电路好象有不少问题……有人偷我家的电……我发誓,一定是邻居老琼斯那个酒鬼!……我可怜的小约克……
日期:2011-8-17 18:58:00
经过法医简单的勘验,小约克是被一柄奇特的刀子杀死的。这种刀子的进口小,却在小约克的身体里造成了大面积的损伤,凶手非常残忍,用刀在小约克的身体里做了搅拌试验。
在比对了所有可疑刀具后,侦探杜邦陷入了沉思。
显然,这凶器与以往接触过的案件中的凶器一点都没有相同之处。
侦探把比对方向转向了军方。
但是,令他感到沮丧的是,英国军方也没有相同的冷兵器可以供他对比的。
就在他进退维谷之时,三个神秘的家伙闯进了他的案子。
日期:2011-8-17 19:00:00
自称是MI5的这三个家伙一出现在警察局就毫不客气的走进局长办公室,十分钟后,局长一脸阴郁的领着三名不速之客走出来,走进杜邦的办公室。
三人中年长的那个硬邦邦的甩出一句话:中尉,从现在开始,这个案子转交给我们了,请你协助。
杜邦刚想发作,却看到局长大人直朝他作揖,只得没好气的把相关卷宗往来人面前一摔,转身离去。
来人似乎并不把杜邦的这种态度放在心上,看来,这种事在他们看来已经司空见惯。
三个人打开卷宗,找到现场发现的刀口照片,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中的图片一一比对,最后,三个人相互对视了片刻,为首年长者扭头看着警察局长,咬着牙蹦出了几个词:CCCP……格鲁乌……特工专用……。
局长闻听,倒吸了一口凉气。
日期:2011-8-17 19:02:00
在案发现场的谷仓里,三个神秘人在拉着警方封条的边边角角仔细搜寻着。
陪同的警察局长小心翼翼的站在线外。他明白,这些自称MI5的家伙是自己这个级别的小警察得罪不起的,只有精诚合作,早日破案,打发这些瘟神尽快走人才是上策。因此,降低点儿身份当两天孙子也无所谓了。
三人中的年长者终于在谷仓的东北角发现了问题。只见他弯下身体,用脚使劲的朝墙角的某处猛跺!
卡喇喇喇喇!刺耳的噪音响起,墙角应声裂开,出现了一个黑黝黝的洞口。
在这个更为神秘的洞里,三个人见到了一具形状奇特的金属棺材,棺材微微上翘的一端有个简单的操作台,上面仍旧闪烁着跳跃不定的灯光……
显然,这绝不是一个墓穴,这也不是一具装殓死人的棺材。
三个人面面相觎。
小约克离奇之死就此真相大白。
但是,这个真相永远不会出现在当地警察局的结案记录中。
日期:2011-8-17 19:03:00
这三名神秘出现的人最终出现在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五处的某个办公室里。
小约克事件的报告也从此被锁进了最机密的保险柜。
多年以后,有个风烛残年的家伙在弥留之际向守侯在病榻边的儿子说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儿子没有实践对父亲保守秘密的承诺,把这个秘密卖给了畅销书作家,此后,关于这个秘密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笼。
不过,当局对此嗤之以鼻。
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份资料。
说的是发生在东西德合并的那一天,在苏格兰某小镇发生的一起离奇凶杀案。作案的凶手就是冷战时期前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秘密培训的超级战士,他们的代号叫“休眠者”。
日期:2011-8-17 19:12:00
名词解释:
冷战(Cold War)一词是当年美国政治评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 结束:苏联解体(1991.12)
两大阵营: 军事集团: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为首 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1955)
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为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1949)
日期:2011-8-17 19:14:00
21世纪的今天,对冷战一词的诠释已经超越了政治因素,直接升华到了流行音乐上。而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东西方政治冲突尤为激烈的时候,也是冷战的内容登峰造极之际。这也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被刻意的体现出来,其代表作品就是“007系列”。
该片由米高梅出品,几乎出一部红一部,英国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形象深深印刻在那一代年轻人的心里。
不少评论家认为,邦德先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虚构英雄,这部系列作品的问世,实际上也是西方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东欧及前苏联的一次较量。确实,007问世以来,虽然,东欧阵营也匆匆忙忙的拼凑出不少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但都没能吸引住多少观众,有的电影简直就是胡编乱造,不仅观众倒了胃口,就连出品国的政治局也大为光火,直接骂编剧和导演为世纪白痴。
日期:2011-8-17 19:17:00
21世纪初始,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将军在自己的乡村别墅悄然逝去,为数不多的几位高层知情者为墓地献上花束,在这块朴实无华的墓碑下面,永远长眠的这位将军就是007的真实原型之一。
而在西方世界的超大银幕上,大英雄007仍在天南海北的追杀着他的对手们,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殚心竭力。与冷战时代的银幕形象有所不同的是,007的对手不再是来自莫斯科变了味儿的爱情,而是变成了邪恶轴心与恐怖分子们。
银幕上的007无所不能。
在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与苏联特工斗智斗勇,挫败了一起又一起足以毁灭世界的阴谋。而回到现实当中,英国特工们却不断的给他们的女王陛下蒙尘。
前苏联在英国安插了为数不少的王牌特工,冷战期间曾经把西方世界搅和的天翻地覆。哈罗德·金·菲尔比是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本人是英国人,早期就信仰共产主义,1934年在维也纳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成为情报员。
1940年,他打入了英国秘密情报局,在该局步步高升,最终成为英国情报机关的一名高级要员。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为苏联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成绩卓著。
1963年,他由于身份暴露出逃苏联。为表彰他的事迹,苏联政府给他很高荣誉,授予他“红旗勋章”。
日期:2011-8-17 19:22:00
诸如菲尔比之流,都是浮在面儿上的颗粒,而那些有质量有分量的颗粒都深深的沉没在历史的迷雾中。
超级刺客“休眠者”就是这些极有分量的颗粒中的一部分。
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不仅有阴森恐怖的集中营、死亡营和生化武器工厂,在那些更加隐秘的森林中,还有秘密特工的训练基地。
通常,说起苏联特工,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克格勃。在007系列电影中,克格勃特工们经常被丑化成一群古板凶残的杀人恶魔。
不过,相比之下,“格鲁乌”就没那么出名了。
19661031
19661031
19661031
俄罗斯总理、前苏联克格勃第九局首脑普京在格鲁乌射击场大秀自己从未疏忽过的枪法
日期:2011-8-17 19:25:00
“格鲁乌”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简称。它与经过改组和受到公众监督的克格勃有所不同,其主要任务是威慑和阻止突然袭击,并对敌后进行打击。
“格鲁乌”特种部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向苏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在边防军区建立特种情报颠覆部队,一旦发生战争或战前危机,该部队可以潜入敌后进行破坏活动。
“格鲁乌”成员通常被安排在军队中毫不起眼的小职位上,就好象在一支成建制的连队里,负责给连长当跑腿儿的这个或那个勤务兵就极有可能是“格鲁乌”的高级军官。
与规模庞大体系臃肿的克格勃不同,“格鲁乌”部队的总数从未超过3万人,上到总指挥,下到普通列兵,放出来都是三头六臂的神仙。
在前苏联,曾经有叛逃西方的苏联情报人员这样形容:“如果发生哗变的航船上,政治委员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或者被取代,哗变者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那他就大错而特错了……
实际上,在每一个集体的作战单位中,都安插有一个神秘的‘格鲁乌’特工,当事态变得无法收拾……你会惊讶的看到,平时丝毫不起眼的伙夫站在一群高级军官中间指手划脚,那个伙夫就是‘格鲁乌’……”
八十年代轰动西方的一部近未来军事幻想作品《追杀红色十月号》中,最后与美国人在导弹舱里发生短促交火的炊事员就是“格鲁乌”特工。
然而,超级特工“休眠者”却不是普通的“格鲁乌”。
换句话说,这些被训练成精确杀戮机器的刽子手的原始供体来自“格鲁乌”,经过难以描述的残酷训练及医学试验后,存活下来的那部分精华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格鲁乌”了。
日期:2011-8-18 5:00:00
欧洲的十月已经渐生寒意。
不时扑打着岸边悬崖的海风硬生生的撞在人身的上,让他从头到脚感受到麻酥酥的。
他个子不高,身材魁梧健壮,刀劈斧凿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冰冷的目光有些呆滞,直勾勾的盯着虚无的空间。
苏醒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三天。
这三天时间里,他从秘密休眠地紧急出走,按照预先的指令前往考文垂市与联络人接头。然而,接下来的事却叫他感到茫然无措。
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联络方式,他找到了第一位联络人的住处,却被人家告知,他要找的人早在10年前就已经见上帝去了……
在第二位联络人的住处更是碰了一鼻子灰:此处早就变成了一片绿地……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来到了第三位联络人的住处……
结果依然令他失望:第三位联络人还活着,但已经认不清人说不成话……典型的老年痴呆症状。
按照预先的设计,当休眠者苏醒后,将依照留在休眠舱中的密令与其同期潜伏在所在国的接应人,也就是联络人取得联系,继续潜伏,等待机会,逐一摧毁目标,之后返回东方阵营。
休眠舱中除了一份密令和密码本外,还有少量的黄金供应急备用。
密封在休眠舱所在的洞窟中的武器数量不多,此刻全部装在他身后的背包里:多用途匕首;微型电台;无声手枪及少量部分类似西方的C4炸药。
紧急指令中最后一条是这样说的:如果上述可能性都被否定,看到这份命令者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完成使命。
但是,并没有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字告诉他,完成使命后该做什么,或者说,该怎么返回。
三天的时间,不足以让他熟悉眼前陌生的环境,更不足以让他接受种种在他看来匪夷所思的新事物。世界早在他的梦境外天翻地覆了。而苏醒过来的他,却不得不去单独面对这个更加严酷的世界。
日期:2011-8-18 5:01:00
休眠者的思维模式仍停留在入舱前的阶段。
入舱前,休眠者们被告知:当时的世界是东风西风旗鼓相当,资本主义黑暗恶势力恶性膨胀,妄图颠覆红色苏维埃……而你们的使命就是潜伏在敌人的后方,伺机对敌人的核心首脑实施致命一击。
休眠者们还被告知,一旦苏醒时世界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西风压倒东风了,或者东风暂时处于低潮,都不能阻碍他们的最终使命。换句话理解,完成使命是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
眼下,使命能否完成已经成了一个未知数。
尽管,每个休眠者在进入休眠舱前,都以伪装的身份在休眠舱所在国的城市中生活熟悉过一段时间,对该城市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概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毕竟是物换星移,历史已经从休眠者们的身边流淌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日期:2011-8-18 5:02:00
身处英伦的这名休眠者一出舱就不很顺利,让倒霉的小约克迎面撞见。
虽然苏醒不久,但休眠者仍以迅雷不掩耳之势飞身上前,一记猛拳打翻了小约克,接着一刀下去……
休眠者训练守则之七:阻碍使命的一切障碍必须予以清除。
只能说小约克很不幸,撞见了一个从地狱归来的杀人魔鬼。
接连的挫折并没有让休眠者心灰意懒,相反的,倒是增强了他的信心。
接下来的事情变得简单了。
休眠者一连几天都在匆匆赶路,他的目的地很明确:伦敦。
由于没有身份证明(他们的身份在他们“失踪”多年后就被当地警察局注销了),休眠者不能住旅店,不能享受温暖的咖啡和汉堡包,更不能从热闹繁华的地段通过。
休眠者的体内曾经被注入过特别合成的蛋白物质,可以让一个人连续几天不用补充能量,但不用补充的前提是此人的精力体力必须非常充沛。
休眠者从沉睡中苏醒后,休眠舱设置的刺激电路就为他补充了第一顿丰盛的“大餐”。此后的一周里,休眠者再也没有睡过一刻,也没有吃过一餐,凭借强健的体魄大步流星般的朝着目的地逼进。
休眠者训练守则之十:找到目标,消灭!
日期:2011-8-18 5:08:00
冷战时代,匪夷所思之事层出不穷,狗控机械人便是其中一项。
日期:2011-8-18 5:10:00
前苏联科学家利用身首分离手术成功的将一条狗身首分离,用仪器和设备延续狗头的各项功能,并利用狗的智慧去操纵一架体形庞大的试验用战斗机械人……
日期:2011-8-18 5:14:00
杀人是件很讲究艺术的工作。
特工电影看多了,对于那些个夸大其辞的特务功夫总感觉很神奇。现代电影艺术已经把特工们夸大成了神仙,能白日飞升,能突出绝境,还能土遁水遁和空气遁,简直无所不能。还有特工们使用的那些个高科技,让人们过足了眼瘾后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问:科幻乎?神话乎?
日期:2011-8-18 19:11:00
休眠者训练守则之二:一招制敌于死地。
前苏联的特种兵训练是个神秘的话题,由于这个国家的相对封闭,导致某些军事项目也变得相对封闭。
与西方国家培训间谍不同,前苏联对特殊兵种的训练中,除了增强体能培训外,还要搀杂进某些实验中的医学内容,例如向受试者体内注射某种病毒等等。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近乎残酷,殊不知,美国人的训练科目和前苏联的特殊兵种训练比较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生不如死。
在前苏联的特殊兵种训练中,对受训者的格斗搏击技能十分重视。高科技虽然日新月异,但那只是客观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全面释放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很恐怖的。
苏联特种兵们不仅要学习使用各种拳道剑道,还必须精通中国武术中冷兵器的运用,注射过改造病毒的身躯变得强健而轻易难入,加之熟练的武术技巧的使用,灵活的头脑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这样的人出现在刺杀现场绝对以一当十。
但这种死亡训练的后果也很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大量注射药物或病毒,多数受训者活不过四十岁。
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苗族有养蛊的传说。传说中的蛊就是与同类和异类拼死搏杀后活下来的那个最毒辣的毒虫。如果,用养蛊来比喻死亡训练,那么,训练基地活着走出来的这一小部分人就是人间最毒辣最凶残的杀手。
先发制人,一招致命。这是所有休眠者在受训时学到的第一课程。
对谁都没有例外。
但是,在英国启动的这名休眠者却犯了个小错误,没有一招制敌,干掉一名平民用了两招,给敌人留下了可以对比的线索。就是这个小错误,使休眠者在完成使命后遭到了英国特工们的穷追不舍……
日期:2011-8-18 19:14:00
名词解释
英国情报部门由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局、空军情报局、海军情报局和政府通信总部等共同组成,最后由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统一管理。此外,还有负责监视英国境内恐怖分子活动的英国伦敦警察局(苏格兰场)等情报机构。比较著名的是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局和政府通信总部,号称英国情报机构“三驾马车”。 国家安全局,以前的正式名称是“军事情报部第五处”(MI5),主要负责英国国内的安全工作,性质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相似,所以又被称作“保安处”。
休眠者的案子曾经被MI5接手过来后,被直接封存为最高机密。三名经手办案的特工当时也以为此案从此将束之高阁,同那些历史上的无头案卷宗一道被淹没在庞大浩瀚的纸堆里,永世不见天日了。就在三名特工各忙各的时候,又接到了最高当局下达的命令,命令很明确,继续调查神秘凶杀案,找出真凶。行动代号“沉睡”。
范思特中校被任命为三人行动小组负责人,snail特工和果玛儿特工被抽调过来担任范中校的助手。
这三个人的合作历史可圈可点,他们曾一同赴南美追杀纳粹屠夫门格勒;一同登上神秘小岛调查巫术杀人案,还曾经一同破获了许多惊天大案。和007先生不同的是,MI5特工所面临的危险远远比风流潇洒的007危险的多。
三人小组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着凶器的线索去拜会一位神秘人物。
这个神秘人物将帮助他们找到那残酷凶器的下落。
日期:2011-8-18 19:20:00
距离90年代那起神秘凶杀案现场仅25公里处的另一座乡村小镇上,三位英国特工走进镇上唯一的小酒馆。
小酒馆很普通,里边空间不大,几张木头桌子,建筑材料都是笨重的大石头和原木构成的,在吧台那里有一排金属脚的高凳子,凳子上坐着的几个年轻人正在兴高采烈交谈着什么。
三名特工彼此交换了眼色,范思特中校首先走向吧台。
范思特中校时年四十二岁,由于个人保养的比较好,在不知情的外人眼里,这个温文尔雅的绅士看上去也就三十出点儿头。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