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

作者: 闲得憋屈

  日期:2011-5-5 14:27:00
  有人认为论语已经死了,或者必须死去,我认为论语从没有真正活过,或者说应该活过来!
  有人认为论语只有历史价值了,我认为论语很有现实意义!
  我同意对论语的考据,因为考据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孔子。但反对仅限于考据!我同意对论语的发明,但反对无限的发挥!甚或改经,何必借了孔子的名,行自己的实?无耻啊。
  我反对儒家,但尊敬孔子,我反对儒教,但敬仰孔子,我反对“孔孟之道”,但葱白孔子和孟子!

  我反对儒家,但不妨碍我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儒者致敬!
  对于孔子,历史上的帝王们大致两种态度,一种是独裁者的态度,一种是独裁者的态度。
  独裁者害怕孔子,就要打到孔子,于是乎焚书坑儒,于是乎把孟子移出孔庙,于是乎……
  独裁者要利用孔子拉拢人,要给自己的无耻遮羞,于是独尊儒术,于是篡改论语,于是……
  你尽可打倒早就成了帝王愚民杂货店的孔家店,但你应该认真的读一下论语,认识一下真正的孔子—那个在两千多年前找不到合伙人的思想者!
  孔子只是默默的躺在那里。不再思想。他们害怕什么?

  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符号,这不是传不传统的问题。如果能让国人生活更幸福,没有什么传统是值得留恋的;如果传统里就有让我们幸福的养分,又何苦他求?
  日期:2011-05-05 14:30:41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到的东西随时在实践中印证,不也会会心一笑?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与你共同学习参详),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寂寞的学者为世所不容,却不挂怀烦恼,这不就是“君子”吗?
  【注】学:《说文》,斅省 ÷,觉悟也。如果按照这个意思去译第一句话,就应该是:明白了的道理能够不时地去践习它,这不是令人很愉快吗?但终觉不妥。

  《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正字通》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爲一,非。
  个人以为还是这个学更准确,特别符合孔子思想-------信而好古
  时: 随时。一般认为时作经常义当在唐以后。我看不尽然。
  《尚书太甲》无时豫怠。 蔡沈:不可顷刻而逸豫怠惰也。时,顷刻。当然,《正义》:无为是逸豫怠惰,公正地说,两说皆通。同时要承认副词的经常义已初露端倪。
  《家语王言解》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礼记》而作如。古“而、如”通用,所以时日互文,就应该是随时,经常的意思。

  《礼记学记》:《记》曰,蛾子时术之。 《正义》疏:蛾子时术之者,谓旧人之《记》,先有此语,记礼者引旧《记》之言,故云“蛾子时术之”。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分明就是经常,随时的意思嘛。
  另一个问题是,有一种学问能够在各种实践中经常地应用到吗?对,就是伦理道德。道德律不仅会在一般生活实践中时时规范我们,也会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规范我们的言行。打开大门,抬眼望去;微闭双目,审视内心。道德的光辉,人性的光芒,就是人类进步的康庄大道!-----这就是论语要讲述的。
  习:践习
  《说文》,鸟数飞也
  《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易•坎卦》,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说:喜悦
  《说文》,说译也,即悦怿也;
  朋:朋友。
  孔颖达、郑玄、包咸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同门曰朋。《正义》也这么注。那么这句话就得译如:有个老同学从远方回来,不也是很高兴吗?艹,原来论语讲的是梁祝的故事!您说不是?是《朝阳沟》?
  穿越剧看多了吧。

  《易•坤卦》西南得朋。《註》與坤同道者也。《疏》凡言朋者,非惟人爲其黨,性行相同,亦爲其黨。
  这才是正解。因为从文义上讲,乃言来既朋也。然未来之际何曾同门?我不是说他们前面的注不对,只是他们的注太拧巴,何苦呢?这个不挺好?小学的功夫到这种程度,基本就走火入魔鸟。
  远方:未知者,皆远也。不特空间远耳。知则来矣,夫复何远?如不知,咫尺亦天涯!
  知:知有很多引申义,选哪一个?我选的是理解。
  知道?不知道你的人多了,还不得把你愠死?

  了解?了解现代语境中的意思就是“潦草地知道一下”的意思,这问题好解决,你可以把你的简历递上去,或者干脆挂网上,甚或弄成百度词条,维基百科什么的。了解的本意倒是可以用。不过产生歧义的概率接近100%
  所以我选理解。别人不知道你,你会愠吗?气性太大鸟。别人不了解你,很正常嘛。要不还开神马招聘会。直接签约或拒签好鸟。不用试用期的。应该是只有类似情况下,一个人愠才是合理的,正常的:你做的事情明明于人有利,别人还不领情。郁闷吧。
  愠:《说文》,怒也。《仓颉篇》,恨也。最近有人提出新论说:愠是郁闷的意思,大概根据现代人的表现-----抑郁的太多。总之是不高兴的意思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根据出现的场合不同大约有两个意思,一个指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有时夫子用它作为对别人的尊称),另一个就是和我们现代一般的理解比较相近的意思,指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另外lz以为《论语》第一章即言君子者,暗示《论语》是君子之学。
  【解】按照一般的解释,孔子作为至圣先师说了三句话,谁也不挨着谁,着实不着调;而他的弟子还把这么不着调的言论放在《论语》之首,更是拎不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真的这么不靠谱吗?不,这三句话是在讲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学的乐趣和苦恼。乐趣是学到的东西指导实践时所带来的愉悦和与朋友共同参详学问带来的快乐。烦恼是怀才不遇时的坚持和动摇。

  其实在儒家文化遭受最沉重打击的时期,也有一位文化的巨人谈论过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余遽以此意解释《论语》,亦恐观堂先生不许也。

  观堂一言学之苦,夫子一言学之乐。孔子如果玩穿越,看了王国维这段论述,一定会说:与我心有戚戚焉。
  附:一直以为自己是第一个阐述《论语》开篇以学之乐来导人向学的。后来《论语吧》吧友不死殿堂先生向lz推荐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发现程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那按规则我再说是我的发明,就成剽窃了。郁闷ing-----lz看来不是神马君子。
  日期:2011-05-05 14:33:10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译】有子说:那些做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中,喜欢冒犯上司的,很少。不喜欢犯上而喜欢制造混乱的,压根没有。君子做人做事起点要做好。起点对了,正确的道路就展现在眼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学习仁的起点吧。

  【注】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字子有。《论语》中第一个出场的孔子弟子。还被称为子。《论语》中弟子有资格称子的只有三四个。这个家伙很厉害-----长得很像孔子。
  孝:《说文》,善事父母者。
  弟:即悌。《说文》,善兄弟也。
  鲜:原是一种鱼,后假借表示少
  务:《说文》,趣也。可以理解成致力于的意思。
  本:《说文》,木下曰本。就是树根的意思
  君子务本:这样一句话有明显的问题!我们知道“本”是指孝悌,君子务本就成了:君子致力于在家孝悌,那“道”怎么办?所以有若虽然长得很像老师,学问就不行了。思想更差得远。 看到了吧,论语从第二章就开始向一条 异化孔子的车道上滑行..

  道:路的意思
  《说文》,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在古代,道经常是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哲学概念,但在这里,道就是路的意思。不至于论语开篇就讲终极概念吧?《论语》不是《道德经》。还是要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来。
  仁:因为仁在论语中是个核心概念,所以单独训字不能全面地体现它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但许慎也是儒家,所以他对仁的解释同时也可以反映儒家对仁的部分理解,大家可以参阅。
  《说文》: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尸上二下)古文仁或从尸。〖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注〗忈rén,親,仁愛。

  就是说,仁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和尚面壁参禅,道士闭关炼丹之类的自我修养都跟仁是不沾边的。仁者必须走出去,和社会交流,和他人沟通。仁是一种社会规范。后来人们把这种行为叫爱。当然儒家有儒家的爱的规范。王弼曰。自然親愛為孝。推愛及物為仁也。
  自个爱自个不是仁----自个爱自个叫自恋----就像哥这样。
  【解】。本章承接上一章,接着讲“学”------学从哪里开始。世上的知识、技能种类繁多,千头万绪,最开始学什么?儒家的答案是仁。确实是仁吗?也许是孝悌-----看来弟子的话有些含糊。好在以后还有机会印证这句话。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孝悌是仁的开端、起点、基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对有子关于忠孝间的逻辑表示保留,但我对他关于仁孝间的逻辑还是赞同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思想从弟子这儿就开始变味了。

  另外,第二章出现仁是告诉大家君子的修习内容的核心是仁。即《论语》是通过修习仁而成就君子的教材。
  一个小孩子做事有了成绩,首先想到感谢父母。孔子听说后,说:孺子可教也!有人批评说:应该先感谢国家。子愤然:巧言令色。鮮矣仁
  日期:2011-05-06 08:44:32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译】孔子说:那些说话机巧,一脸和善的人,没几个好东西。
  【注】令,善也。
  《詩•大雅》令聞令望。
  《左傳•成公十年》忠爲令德。
  【解】参见上一章【解】。
  孔子大概是指那些一生生活在巧言令色中的人。
  有两种这样的人,一种叫乡愿,就是老好人,他们没有善恶是非,一味和稀泥。

  还有一种就是用巧言令色掩饰自己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伪善。这是比乡愿更可怕的一种人。岳不群为例。
  偶尔的巧言令色属于权变的范畴,于仁无关。《论语》是讲述伦理修养的基础资料,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生活中的弯弯绕的小聪明的事,拿来打别,就成无聊鸟。
  上一章讲学习仁的正确道路。紧接着这一章就讲拜师、学习最可怕的错误。赤裸裸的恶固然可恶,却也容易分辨。而伪善才是大恶。是学习仁的最可怕的陷阱和障碍。
  日期:2011-05-07 08:55:41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侄恢液酰颗c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比如,今天给别人出主意时做到诚心诚意了吗?比如,今天和朋友交往时,做出的承诺都做到了吗?比如,学过的东西今天践习了吗?

  【注】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这是论语里第二个被称作子的孔子弟子。是孔子晚期弟子中的重要人物。孟子的师傅的师傅,就是说,孔子是孟子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吼吼。
  三:《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三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属于吉祥数的范畴,还有哲学的内涵。在古代,通常被用来表示多的概念。
  省:《说文》,视也 。
  谋:《说文》,慮難曰帧
  忠:《说文》,敬也。这个义项很重要,如果我们学《论语》多从这个义项下开始引申,就几乎能够颠覆后儒对《论语》的曲解,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使《论语》中许多矛盾之处得以化解。
  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又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在儒家的词典里,不是简单的说到做到就是信,做到是一定要做到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你说到了什么?如果说的内容不符合基本的规范,即使做到了,那也是不能称为信的。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这个信就更难了。不过暂时和我等升斗小民木关系。
  忠、信都是孔子道德体系中重要的概念。《论语》的坏毛病学自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给定义,自己体会。好处是一旦学会了就是真学会了。
  日期:2011-05-07 09:07:00
  【解】这一章讲学习的方法-----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看来儒家是渐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还是渐宗的方法更适宜。《五灯会元》里那种一口吃个胖子的事------也就是故事。做学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表示多,三省吾身就是多次反视自己。下面举了三个例子,可能是曾子说这段话当天正好反思了这三件事,不可能曾子天天只反思这三个问题,除非他是有强迫症。
  日期:2011-05-08 08:16:24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敬业而诚信,节俭用度而且爱护人民,根据时令役使百姓。这就足够了。
  【注】道:《康熙字典》治也。與導同。

  《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千乘:一千乘战车,春秋时期大约当时一个规模还可以的诸侯国。到战国就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
  国:和邦的意思接近,是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的意思。从春秋开始,诸侯都不鸟周天子,就自己封自己鸟。再后来,大夫们也不鸟诸侯,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割据史。
  时:时令的意思。这是春秋时期“时”最常用的一个义项
  人和民: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春秋以前,人和民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但到春秋时期,这两类人的差别趋于湮灭。但是在用法上会有一些约定成俗的习惯,就像本章的用法。就是说人和民在这里和其他地方是可以互换的。或者干脆说互文也可以。但是就是有人强调人和民的差别。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解】上一章讲了仁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讲为什么学习仁,或者说仁的功用。《论语》从三个角度-----施仁政、存仁心、践仁行论述了学仁的意义,这一条讲施仁政则国泰民安
  那么天下何以道?道百乘之国又如何,一省一县如之何?子曰:一也。当然春秋是没有郡县的,我就打个比方,你要从这个角度挑刺,那你还真就找对地方了,以后类似的毛病多着呢。谁要在这种地方挑刺,我就无视。
  日期:2011-05-09 08:27:20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译】孔子说:做弟子的在家出门都能孝敬长辈,尊敬前辈。做事严谨,说话守信。博爱大众,近于仁德。这些都做到了,就用剩余的精力学习那些能够使德行彰显华美的东东。

  【注】出入:互文
  亲:《说文》,至也 段玉裁注,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懇到曰至。
  《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康熙字典》 近也。
  行:入孝出弟,谨信爱众,又亲仁,以上诸行之行也。
  文:《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即纹,后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此文。而且论语中大部分文都是这个意思。即外在的表象。与质相对。是一个跟哲学概念的文化很接近的概念,但出现在译文里,容易和一般意义的文化混淆。所以译文搞成那个样子。

  【解】本章讲存仁心则家和邻睦。这段话有个地方不好理解和阐述,就是是亲仁。应该译做“弟子应该博爱而且亲近仁德之(人或行)”还是“弟子应该博爱而使自己近乎仁德的标准(规范)”。好像第二种解释逻辑性更强。
  本章还有一个地方很值得注意,就是亲仁而后可学文!亲仁毫无疑问是“质”的范畴----即一个人的内在,内涵。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那么君子基本就是亲仁而有文者!这是按现代人的习惯给君子下一个定义。《论语》绝不这么干。
  日期:2011-05-10 08:08:56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译】子夏说:尊重贤者,见到他们,立刻显露出端庄的容颜以示尊敬;服侍父母,要尽心竭力;侍奉君上,能豁出命去;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大家都说他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会坚定地认为这样才是真学问啊!

  【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也是个有来头的-----孔门十哲之一
  贤:《说文》,多才也。第一个贤是动词,表现认为……贤的状态,就是尊重的意思
  易:改变。
  贤贤易色:《论语集解义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故云賢賢易色也。然云賢於賢者。亦是妱裰o也。又一通云。上賢字猶尊重也。下賢字謂賢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賢人。則當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也。黄侃很滑头,两说并列,不置可否。
  《论语集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
  都贤贤把老婆给扔了,还球的明p人伦,这不强词夺理吗?他们觉得这么干也不太光彩,于是继续找辙。

  陈祖范《经咫》:此主夫妇一伦言……在妇为嫁德不嫁容。在夫为好德不好色。
  就是这样,陈祖范的这种观点就发展成了主流观点。流变过程就是后儒无耻地依附于集权者的过程!
  《《孔子家语 大婚解》,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
  跟色不色的有毛关系?不要太变态好不好?看见色就是美女!对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说,家庭(家族)伦理是基本的要素,是轻易碰不得的。动不动把老婆拉出来说事,这些人活得。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致:送谒也。
  《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

  虽:即使
  谓:认为。一般解释成“说”,能讲通,但不准确。
  《说文》報也。段玉裁注: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被称为孔门文学第一,说的话就是漂亮。大家试着数数,本章里,子夏童鞋用了多少种修辞手法?可是他在事君和事父母的态度上无疑和孔子正相反.
  【解】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事父母和事君的差别,根据孔子的相关言论,lz以为互文译注比较符合夫子的思想,即----事父母事君,能竭力致身----但这是子夏说的话。

  这一章讲践仁行则各守其位。贤者居其位,受到尊敬;父母居其位,颐养天年:君上居其位,臣下用命;朋友居其位,相交以诚。艹,还有这样的社会?
  日期:2011-05-11 08:13:11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译】孔子说:同学们,一个人轻浮不自重,就缺乏应该有的威仪。经过学习才会使自己思想开通。做人做事最重要是忠诚守信。不和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交友。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注】君子:此处君子非常言君子者。既已君子,何来不重之说?所以我认为君子之后要读。

  这里的君子也不应该指官二代或他们的父辈。语气上不像。我觉得更像孔老师上大课时讲的话。那这个君子就是一种尊称,泛指弟子们。
  重:《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
  威:威仪
  《左传昭公五年》慎吾威仪
  《左传昭公五年》敬而不失威。

  固:四塞也。
  《論語》非敢爲佞也,疾固也。《康熙字典》,執一不通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