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

作者: 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5-4 0:45:00
  我的构思
  关于这篇描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文章我也构思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写作范围是包括整个欧洲战场也就是德、意为主的轴心国军事行动,主要参考书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优秀将领们的回忆录与解档文件。
  因为我认为回忆录中所纪录的事件够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本人是很懒散的,要挑战这么庞大的题材心里确实没底。最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文,是出于对他人观点相左而引发的争论。继而发现自己对于某些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才决定写这篇文章的

  当然,这篇文章是煮酒写过一段时间的(看过的朋友应该知道) 写了大约2万字左右,但由于不打草稿的恶习,想哪写哪,连载看倒也罢了,但通读下来就觉得缺少连贯性,所以打算从新编排一下,把“散”文捏紧了。
  之前本人声称要在4月18日进行更新,但由于实在太忙——在学习电影的似动理论(太复杂了,耽搁了两周)现在终于有空继续写了,所以在这里向久等的朋友说一声抱歉 ~~~
  之前我把草稿拿给朋友看,朋友却泼我冷水,“太枯燥了,没人看的”。让我自信心很受打击,差点放弃。在我硬着头皮写一段时间过后就有网友提出意见“楼主配上图片就好了”
  说实在的,这话让我心动了,让我如梦初醒。
  是啊,在二战书籍的数量如此繁多的情况之下,我却敢去挑战这样题材,优势在于,在互联网如此的发达的今天,信息的来源更容易收集,比如历史人物,军事作战地图。
  想当年我看二战书籍缺少图片的时候,书上说什么XX河,XX防线,XX城市,完全找不到北,全靠自己去想象,愣是在读了几年二战书籍和欧洲地理的情况下,依旧指认不出地图上,伏尔加河和莱茵河所在位置,愣是在去年才知道原来一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使得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国土骨肉分离。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原来我都遭这样的罪了,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在图片的帮助之下,更直观的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我所言,由于本人超懒,这六年欧洲战史能否写完是个未知数,但至少今夜的我有这个决心。希望不是三分钟热度,希望我能写完。
  日期:2009-05-04 00:49:52
  连载1
  1919年6月28日的巴黎凡尔赛宫,几名身着礼服的中年男子座在镜厅门外的长椅上,他们看起来都精神颓丧,但却还努力的保持着一种悲惨的尊严。

  镜厅正是四十八年前德国军队打进巴黎,威廉一世举行加冕礼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但是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德国乞和了,法国人决定在德国皇帝登基的地方羞辱他们一番。并且,德国不允许参与条约讨论。所以在六月如此炎热的夏季,德国代表也只能眼巴巴的坐在大厅外面的椅子上等待结果。
  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把持,各领袖最后一次仔细核对了这份《凡尔赛和约》。 就传唤德国代表进入内厅签字。 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仔细端详这份条约后,犹豫的说:“条约太苛刻了吧,有违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尔逊先生早前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建议”。
  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冷冷道:“最后通牒已下,不签字你们德国人就等着吃枪子吧”。
  此时,各战胜国首脑都乐意的盯着德国外长看他试图如何答辩。

  出人意外的是,这位年轻德国外长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从眼睛里滚落出了一滴滴大泪珠,泪水顺着脸睱滴在了眼前的那份《凡尔赛和约》之上,如此突然的举动反而使得那些战胜国成员不知所措,心怀不安了。
  一名英国代表甚至走到了这位绝望的德国人身旁轻声安慰他,就像安慰一名打架输了的小学生。
  叹息间,外长用那不停颤抖的右手在《凡尔赛和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德国人努力的挺起了胸膛,就像一块木头似的,只有他的眼睛和那不停颤抖的双手才表明他还活着。
  末了,痛苦的德国外长用那通红的双眼巡视了一下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并用那已不成调的语气说道:“先生们,一个7千万人的民族虽灾难深重,但并没有灭亡。”
  是的,他们并没有灭亡,在不遥远的将来,一切的仇恨与恩怨将会卷土重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幸遭遇,以及这个苛刻的《凡尔赛和约》。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的是,三巨头对待战败德国是有利益上的分歧的。有句古话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在战争年代同心同德的协约国,却在如何处置战败德国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美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宽大的,当然了,美国人也有一点站着说话腰不痛的味道。本来自己是依靠着一个不靠谱的借口对德宣战的 ① 。在欧洲各国都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中途跑出来捡便宜,损失小,得利多。美国总统威尔逊此时成了当好好先生,他认为既然已经打赢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伙儿都不容易,息事宁人,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法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狠毒的,因为法国是协约国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在法国的国土上进行的。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并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并呼吁各战胜国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当然了,法国民众更希望把德国人打回石器时代,让他们永远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英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实在的,英国首相乔治希望在美国的理想主义和法国严惩德国的论调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因为乔治清楚的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
  因为英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同样,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因为欧洲大陆上如若只剩一家超级强国的话, 作为岛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必将受损。 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德国是欧洲大陆的老大,哪天一个不爽,放句狠话,就能把岛上的英国人吓个半死。如若德、法互相对立,综合国力互相均衡的话,双方势必就会使劲地讨好英国,以争取它的支持。

  这样,英国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砝码,只要它愿意压在天平的某一方,另一方绝对要喊吃不消。从中世纪开始,英国人就学会使用这一招了,近代的英国更是修炼的炉火纯青。
  所以,我认为那些所谓的英法两国世代交好的论调,都是目光狭隘之见。要知道,在推翻拿破仑的反法联盟,上蹿下跳,使劲吆喝最起劲的,正是这个与法国“世代友好”的大英帝国了。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和法国一样,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是希望严惩德国的。
  在如此强烈的民意下,乔治首相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克制,把英国千年来所奉行的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无需多废话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正是深谙此道的英国人说的,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一句,更完整的勾勒出英国人的形象了。
  ① 美国宣战理由是一份由德意志帝国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于1917年1月16号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en:Heinrich von Eckardt发出的加密电报,电报内容建议与墨西哥结成对抗美国的军事联盟,但被英国40号办公室情报机关截获。

  该电报高度发扬了德国人吹牛不上税的充分想象力,因为德国答应给予墨西哥充分的硬件设施,武器装备,并承诺帮助墨西哥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 和亚利桑那州失去的国土,条件是——墨西哥立即向美国宣战。
  经过墨西哥政府周密的分析认为:
  1.英国皇家海军长期控制大西洋行海航线,德国提供的物质根本不可能达到大洋彼岸。
  2.即使墨国成功修复失地,容纳或安抚当地的讲英语的人口将会是一个严厉和困难的考验。
  所以墨西哥政府正式在4月14日拒绝齐默尔曼电报内的提案。在那时,美国已经向德国宣战。
  日期:2009-05-04 00:53:41

  连载2
  凡尔赛和约
  基于各方的分歧,谈判桌上面红耳赤的争论就势必在所难免了。从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到1919年6月28日和约的正式签订,历时整整半年。
  也就是说,协约国争吵了半年,德国也等待发落等了半年,最终结果是争吵的筋疲力尽协约国都做出了让步才得以达成了一致,虽然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最后敲定的凡尔赛条约主要条款如下:

  ·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2.军事上的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另外德国还要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最绝的是考虑到德国货币——马克一定会贬值,这些战争赔偿必须以黄金支付。
   《凡尔赛条约》使得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如此屈辱的协定 德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法国陆军总司令贝当元帅得知凡尔赛和约之后哀叹道:“这个根本不是和平条约,只是一个20年的停战协定”。
  是的,有远见的法国人已经看出了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普通民众早已沉醉在胜利者的曙光之中。
  我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有一点简单的道理我是知道的,那就是一个国家没有了黄金储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凡尔赛和约中巨额的黄金赔偿,几乎让德国的国库倾家荡产。
  在193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德国有700万人失业,连带他们的家属一起算起来,那就至少有2500万人在挨饿(德国人口为7000万)。
  当时在柏林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妇女提着一篮子的钱出去买面包,是为了上厕所,就把钱放在门外,等她出来的时候却发现,篮子不见了,钱却还放在那里。

  马克用来擦屁股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此言虽不雅,但却是真实的,如此可见,纸币已经贬值到了何种程度。就在如此危机的时刻,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出现了。
  日期:2009-05-05 00:23:16
  连载3
  纳粹党
  纳粹党是依靠宣扬报复凡尔赛和约崛起的,1933年,希特勒通过竞选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在国内,他迅速的改变了几乎濒临崩溃的德国经济 。在外交上,这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在执政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公然违反了凡尔赛和约,1935年,希特勒下令征兵;
  1936 年,他进军莱因兰;

  1938 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
  1939 年3 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希特勒的这些违规之举,英法两国只是眼睁睁的看着,并且无动于衷。而这些妥协派,也正是被现在的历史学家口诛笔伐,喷的体无完肤的所谓的“绥靖政策”。
  但是,我认为这个几近盖棺的论调是很不负责的。
  因为从利益上说,当时希特勒扩军的目的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仅仅是为了巩固国防,并且为打击野心向巴尔干扩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做出的必要军事准备,与此同时,希特勒也不断的向西方国家挥动橄榄枝:“德国重整军备是针对东方的,要西方放心。”
  甚至已有人公然为希特勒的行为叫好了。英国泰晤士报狂热的吹捧“希特勒的要求是驳不倒的”,英国保守党的报刊则把希特勒当救世主,并信誓旦旦的说:“他给惶惶不安的西方带来了 “新的希望”。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派出三个营的德国部队越过莱茵河,构建工事。这种严重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大大的刺激了法国人那脆弱的神经,更重要的是,法国此时有陆军百万,而德国的军事力量才刚刚起步,要说真打起仗来,法国的边界部队就能把德国灭个百八十遍。
  尽管如此,一向办事谨慎,胆小怕事的法国人可不愿意打一场糊里糊涂的战争,法国政府不得不立刻派出自己的外交部长,亲自乘坐飞机跑去英国征询这个“老朋友”的意见。
  当那位神色紧张,一脸狼狈的法国人气喘吁吁的飞到伦敦的时候,所得到的答复却是:“英国坚决反对法国出兵干涉。”反而认为德国进兵莱茵兰非军事区,只不过是回到它自己的土地上罢了。英国首相警告说:“英国并不处于战争状态,也不能接受战争的风险。”
  呵,依旧是英国的老传统—— 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能压一压法国的气焰,英国人暗地里别提多高兴了。
  要知道,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军事力量崛起的法国已经让英国人不爽很久了。

  所以我认为,绥靖政策的“权威论调”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并且把英法两国打扮成一对受害者,一对眼泪汪汪被希特勒叔叔骗了糖果的天真小孩,却只字不提自己内部的勾心斗角,简直荒唐!
  日期:2009-05-05 00:31:56
  连载4
  希特勒的这些强横手段,这些巨大的成就,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特别是外交上的成功,让德国彻底脱离了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耻辱。在国内,老年人信任他、中年人尊敬他、青年人崇拜他。在他们眼中,他就是上帝的化身,是德国的救星。
  就连德国的中小学生也被教会了唱颂歌:

  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
  在辽阔的世界中,他最高尚,
  为希特勒而生,
  为希特勒而死。
  上帝就是希特勒,

  他统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极端的个人崇拜甚至已发展到滑稽可笑的的地步。在党新近布置的学习班上,一个女老师十分认真地讲述过她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头会说话的狗。当被问到“希特勒是谁”时,狗回答说:“我的元首”。
  当然了,本文并不是描写希特勒的发家史,这些细节就一笔带过了,至少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在1939年以前,他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
  这个独裁者、这个高高在上自认为是德国救世主天才、这个曾经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的维也纳流浪汉、这个曾经在寒冷的冬季被冻得瑟瑟发抖,住进贫民收容所聊以慰藉的乞丐,已经成了继俾斯麦之后最伟大的德国人了,希特勒显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当他成功的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他兴奋的冲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拥抱了每一个在场的女人,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平生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

  但是元首不知道的是,他的好运已经到头了,时间是1939年3月21日,也就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的第七天。
  这一天,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但泽走廊,就像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希特勒的要求,已经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夹在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白色领地即为但泽走廊,这个小小的港口城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日期:2009-05-06 20:27:32
  连载5

  风暴前夕
  其实早在1938年希特勒的国会演讲中,希特勒是向西方国家做过保证的,他信誓旦旦的说道:“德国对但泽走廊是没有要求的”。
  当然了,就现在的人看来,如果有人连希特勒先生的“保证”都去相信的话,我宁肯去相信母猪会上树。
  其实,希特勒的话还是有一点儿可信度的,那就是:在1938年,德国对但泽走廊确确实实是没有要求的。
  现在,德国又提出了对但泽走廊的领土要求,着实让西方各大媒体一片哗然,他们现在才了解到,希特勒的保证是多么的不值一文,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流氓所做下的承诺。

  但问题最关键的是,如果碰上流氓,你至少还能找警察,碰上一个国家耍流氓,那只有干瞪眼了。
  虽然但泽走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属于德国的,但是《凡尔赛和约》中已经把他割让给了波兰,最重要的是,但泽虽小。可它是一个港口城市,它也是波兰的唯一出海口,没有它,波兰只能算一个内陆国家。波兰国内的经济本来就不景气,如果连港口都没了,那国民只有出去要饭了。
  所以,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但泽走廊的建议,当即就遭到了波兰的严词拒绝,波兰政府死抱着《凡尔赛和约》条款不放,甚至搬出历史书,宣称公元1453-1772年,但泽是属于波兰的。
  希特勒可不是一个有耐心的家伙,在他的建议被拒绝后,希特勒下令,要求陆军统帅部立即制定一个入侵波兰的作战计划。
  元首的话就是圣旨,没几天功夫,德国陆军统帅部就把进攻计划给捣鼓出来了,该计划就是著名的——“白色计划”。

  相应的,感受到危险临近的波兰,在法国政府的不断催促之下,才慢吞吞的制定了一个代号为“西方计划” 的作战计划。
  法国人着急啊,他们现在才了解到,在1939年以前,波兰连一个像样的对抗德国的军事作战备忘录都没有.........
  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尴尬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居然还要让别的国家去操心,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其实呢,波兰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们根本没把德国人的威胁太当一会事儿。波兰人早就把军队平行的部署在德波边境(生怕部署太靠后反击太麻烦)。并计划先在西边守住德国人的攻势,在北边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预计在一个月内打败德国...............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份代号为“西方计划” 的作战计划时,都不得不感慨这是多么“完美”的计划以及怀有多么美好憧憬的波兰统帅部。
  如果我们非得要去评价波兰这份作战计划的话 我只给五个字:很傻很天真。

  以后的战争形式也证明了这一点 , 但是在大战爆发前的波兰人可并不这么想。而且,他们打算继续把这种无厘头精神发扬下去,波兰最高统帅们在英国人的策划之下又制订了一个更加具有攻击性格的军事行动。并得到了波兰总统的大力支持。
  他认为德国人只是在虚张声势,处于两线作战的德国人根本无力发动像样的进攻,只要在边界上做出坚决的反击就能击败敌人。
  这种无可救药的乐观很快在波兰高层蔓延开来,为此波军动员了40个师又22个旅,组成7个集团军沿着德军边境一字排开,仅留一个较弱的集团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很快波军就会尝试到如此配置军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日期:2009-05-06 20:40:42
  连载6
  我绝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 ---阿道夫 希特勒
  由于德国政府对波兰不断施压 到了1939年4月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并承诺给于波兰军事上的保护。虽然这个保护的具体条条款款没有落到实处,但波兰人已经很高兴了,这么耿直的盟友哪找阿。
   得到这一纸保证的波兰政府,更是得意。对德国的态度就更坚决了。那意思分明就是,没关系,我上头有人。
  尽管英法的军事同盟条约纯属多此一举,但其意义是很明确的“现在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你德国自己惦念吧。
  面对西方国家空前的团结,这时候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他认为,英法两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主儿,绝对不会为了波兰问题而毅然动武的。
  有依据吗?
  有!德国合并奥地利,进驻莱因非军事区的冒险军事行动,战争一触即发, 最后由于英法两国内部的勾心斗角,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这样的结果着实让希特勒得意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还把这事拿出来吹嘘:“看吧,看吧,那些只会领俸禄的将军们总是怀疑我的判断力,可是,最后胜利的总归是我,一直都是,永远将是”。

  由于希特勒对自己判断力的无限崇拜,于是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战争仅会限于波兰境内。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滴。”
  说到底,他的逻辑具体分析出来就是:
  我,希特勒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引发一次世界大战,以己度人,英法两国的首脑估计也不会如此冲动。
  每次看到后世医师对希特勒精神解剖分析,我就乐了,就觉得希特勒的思维方式果然不同于常人。用数学上的公式来说,他能用一个伪命题,来证明两个互为逆命题的命题,最终推断出其结果。而且对于这样自我欺骗推算出来的结果,他自己居然还都相信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