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日期:2011-1-27 12:29:00
  偶最近写了一个东西(保证原创),是想通过这个东西让广大没有经济学知识基础,在层层密布、无所不在的各类“大忽悠”的包围圈中艰难度日的芸芸众生们,能有一个冲破包围网的契机。
  保证通俗易懂,争取能让街道卖菜的大妈都能看明白。
  请各位高手多多支招儿,多捧多灭,因为捧也好、灭也好,你们的关注就是偶最大的荣幸!
  用连载方式发帖,关注者过少时自动终止。

  序 借我一双慧眼吧!
  (一)
  经济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当你看到连大街上卖白菜的大妈都开始买股票了,你就要赶紧“开溜”。
  苦涩。
  一是明显这句话带着巨大的歧视。凭什么“卖白菜的大妈”--- 我们这些所谓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们就没有“投资挣钱”,过好日子的权利了?!难道只能让有知识的人吃香喝辣,没知识的人只配在一旁看着流口水的份儿?连十七大报告都说“要增加广大普通百姓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为什么我们这些“市井小民”、“芸芸众生”们就不配拥有“发财梦”了?!

  二是这明摆着把普通大众、芸芸众生当成了社会“精英”们的“刀俎肉”,有知识的人欺负没知识的人 --- 以“卖菜大妈”为代表的,没知识的“市井小民”、“芸芸众生”们纵身跳入“股海”,就跟纵身跳入“火海”没什么区别。那些“学富九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精英们”,吃人不吐骨头的“大鳄”们,正张着血盆大口,在海里等着您跳呢!和这些人叫板,您想不吃亏都难!您那点收入可是辛辛苦苦一颗颗卖白菜挣回来的,让这帮孙子轻轻松松地骗了去看您冤不冤!

  所以,尽管颇有点“堂吉诃德”般的“很傻,很天真”的劲儿,我还是要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哪怕仅仅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也要写出一本让“卖菜大妈”都能看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让广大劳苦大众少一点儿被“忽悠”的风险,多一些“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或者,至少多一些捍卫自己得来不易的“血汗钱”的机会,也算是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扎扎实实地为咱老百姓做了一点实事儿吧!

  (二)
  这是一个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忽悠”的世界。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撩拨得“心旌摇曳”,情不自禁地钻进一个个“大忽悠”们早已撑开,恭候多时的大网中,而且还是那种摩拳擦掌、争先恐后的架势。
  那么,到底谁才是是真正的“大忽悠”呢?他们又为什么要“忽悠”我们呢?
  让我为您细细道来。

  资本家忽悠 --- 为了多挣您钱,摆明了欺负您没知识,没文化,没势力,活该受骗上当,让人牵着鼻子走,谁让您是“弱势群体”呢!
  专家学者忽悠 --- 除了想“挣您钱”和“欺负您没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图 “名”的用心。某些观点明知偏激(以他那么高超的知识水平,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摆明了是“愿者上钩”),却偏偏要“将错就错”,“一条道走到黑”,无非是想赚个“噱头”,成个名,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钱”和“利”,未必是想真心地“为民请命”;

  政府官员忽悠 --- 这是唯一的一种可以被原谅的“忽悠”。因为政治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敏感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所以政治家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引发外界的不安。因此,他们必须要格外“谨慎”,要高度重视一个“氛围”问题、一个“影响”问题。所以,他们必须要“顾全大局”,有时候为了维护一个“安定团结”的整体气氛,不得不说一些“违心话”,做一些“违心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但甭管怎么说,在这铺天盖地的“忽悠”声中,老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看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学点儿必要的经济学知识,自个儿武装自个儿,自个儿保护自个儿。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甭管你学历有多低,对“天下大事”有多不关心,只要你识字儿,有些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尤其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你可以不必成为专家,但至少要保证自己不被人忽悠。相信我,人未必是知识越丰富就会变得越善良,恰恰相反,知识越丰富心越“黑”的主儿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大有人在的。因此,你一定得学会向知识借一双“慧眼”,彻底擦亮自己的眼睛,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上的“纷纷扰扰”才成。

  所以,“经济学”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它除了是一种“天下大事”之外,还是一件“你自己”的大事儿。
  而且,尽管本书以“嬉笑怒骂”的风格展示了许多旗帜鲜明的观点,但这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就是说,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它们依然有可能是一种“忽悠”。所以,我并不赞成不加任何辨别地将这些观点“照单全收”。
  我只是想通过这些“嬉笑怒骂”,这些“旗帜鲜明”让一些原本艰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妙趣横生”一些,通俗易懂一些,让一些缺乏这方面知识基础的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一些经济学常识。
  然后,以这些“知识”和“常识”为武器,为工具,去分析、判断这个世界上无数“纷纷扰扰”的社会经济现象,捍卫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经济权益。
  这就算达到目的了。
  盼着有那么一天,会有某位市场上卖白菜的大妈拿着这本书找上门来,愤愤然地指责我:“俺通过看你的书,倒是确实弄清了一些经济学上的知识,可是当俺拿这些知识琢磨你书里的观点时,却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儿,越琢磨越觉得可疑。所以俺觉得你自己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忽悠!”
  衷心感谢大妈!吾愿足矣!

  日期:2011-01-27 12:39:39
  前言 “经济”是个什么东西?
  “经济”这个词儿,每个人都听过,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儿概念。
  可一旦往深里说事儿,绝大多数人又难免会产生一种“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之感。
  但甭管怎么说,“经济”这玩意儿对我们很重要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不会有什么争议。
  既然我们承认这东西“重要”,就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这种“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状态,有必要往深里了解一下关于它的故事。

  那么,“经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经济”这个词儿,按照字面儿上的意思理解,就是“经世济民”。
  “经世”,顾名思义,就是经营一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意思。
  “济民”,意思更简单,说白了就是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所以,“经济”这个词儿的含义,简单点儿说就是“通过经营好我们的社会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个多纯粹的词儿啊!简直让人不肃然起敬都难!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经济”二字为基础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物质基础”,说的就是“经济”的事儿。
  有个词儿叫“政治经济学”。这里的“政治”,是典型的“上层建筑”,所以,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儿,“政治”也得以“经济”为基础,是为“经济”服务的工具。
  所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百姓而言,“经济”都无比重要。
  对国家,几乎所有政府干的事儿,都围绕着“经济”二字打转儿。

  甚至包括派兵打仗,都是为了捍卫或夺取经济果实。
  对个人,“经济”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几乎渗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
  首先,对人生来说,她会影响到你的学业选择和就职方向。
  比如说,你考大学,除了你个人的喜好之外,你是否知道哪个专业更有前途?
  再比如说,你找工作,你是否知道哪个行业更有发展,哪个行业则行将被淘汰;哪个行业收入很难再增长,哪个行业的收入则增长潜力相当可观呢?
  这些都是事关你人生的大事儿,但你确认你都能很好地把握吗?

  所以说,如果你不懂经济,你就把握不好人生的方向盘。
  对生活,她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
  先别说你想玩玩儿股票,搞点儿小投资什么的,办这些事儿没点儿经济学的知识无异于“瞎子摸象”,等于是白糟蹋钱。
  即便那些令你更为“牵肠挂肚”的事儿,比如说会直接影响你们家每天的菜篮子的通胀、通缩这哥俩儿有什么新动静;
  比如说工资能不能涨,所得税会不会降;
  再比如说房价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医疗改革走向如何,教育体制如何变化,养老的事儿会是个什么结果……,等等等等,所有这些事儿,都和“经济”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这都是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

  这些事儿不清楚,你就不可能过得好日子。
  举个也许会令你觉得更“夸张”的例子。
  国家制定“节能减排”指标,和你的生活有关系吗?
  你也许会说,那些都是国家的事儿,“上边儿”的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错了,这事儿和你有关系,也许还是相--当—密切的关系。

  国家制定这个政策,意味着有些低效工厂可能会倒闭,而你也许就在这些厂子里上班儿,所以你得小心点儿自个儿的饭碗儿了;
  或者你并没有在这些行将关闭的工厂上班,但是你也许会发现你们小区最近总停电,工厂老放假,让你倍儿郁闷。可能“上边儿”的人也会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你,但我告诉你,很有可能是“上边儿”的人为了“突击”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人为地“拉闸限电”,从而让你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一团糟。
  听了这些话,你还能说这些事儿和你八竿子打不着吗?
  所以,“经济”二字与你的关系,绝不像你自个儿想象的那样都是属于“国家”的事儿,“上边儿”的事儿,所以和你无关,真实的情况刚好相反。
  说句不礼貌的话,你即便不知道你对象的事儿,也一定得知道“经济”是怎么回事儿。
  只要你有“生活”。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就是“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今天过的日子,明天将要过的日子;
  就是说,它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此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所以,你的“人生”对你有多重要,“经济”对你来说就有多重要。
  日期:2011-01-28 09:36:46
  亮相 --- 名词解释
  (一)两面三刀 — GDP
  GDP,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家族”里的头号成员,响当当的“大哥级”人物。

  只要我们拿经济学说事儿,就很难绕过这个GDP。
  但是,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尽管我们许多人对这个名词儿耳熟能详,但大多都是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鲜有人清楚这位“老兄”的庐山真面目。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位仁兄。
  GDP,就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即经济表现如何,国民财富的多寡,国家实力的强弱的最佳指标。
  有人经常把这位仁兄误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其实是一个概念错误。“国民”与“国内”别看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为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简称为GNP)这个概念,要把你的人在外国创造,然后汇回国内来的收入都算进去,而将外国人在你的国家里创造,却要汇回人家地盘儿的收入刨掉。

  打个比方,中国人到美国做生意,然后把挣的钱汇回中国,这笔收入就算咱们的GNP,反之,美国人到咱这儿搞买卖,挣了钱又汇到美国去,那这些钱就得算人家美国的GNP。
  由于GNP的计算相对麻烦,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涉及经济的话题还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概念,就是说,甭管是哪国人干的活儿,只要是在我这一亩三分地儿上干的,那就少啰嗦,所有成果都得算我的。
  一般人提起GDP,基本上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就是觉得这位仁兄基本上算一“好人”,起码不招人烦。
  其实不然,GDP虽说堪称经济学家族中的老大,但远远不如我们大家想象的那么厚道。
  因为这位仁兄是一位“只以结果论英雄,不问内容与过程”的主儿,因此,也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典型。
  打个比方,你今天建个楼,明天就用炸药崩了它,然后再建一座,这是GDP;本来一个苹果一块钱,但某个“大忽悠”就有本事生生一个十块钱卖了出去,也是GDP;你把一片林子砍了,木材卖给了一个中间商,这个中间商倒手一把火就把这些木材烧了,还是GDP!
  就是说,甭管有意义没意义,有价值没价值,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在经济的世界里,只要有“钱”的往来,就能生成GDP。
  最搞笑的例子就是,英国石油公司为了处理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花了几百亿美元,这些钱都被算到了美国人的GDP里,一个子儿都没少!
  就拿我们中国来说,“GDP至上主义”的危害虽说现在已经逐渐被国人所知晓,但曾几何时,为了追求GDP,我们的国人可谓“几近疯狂”,而且还是“官民一致”的架势。
  于官,为了追求GDP,不惜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广场越来越大,办公楼越盖越豪华,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因为促进了GDP;
  于民,我们不惜严重污染、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榨干了宝贵的资源,并以极低的效率去换取不可持续的GDP。我们甚至把外国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高毒性“洋垃圾”花大价钱买来进行所谓的“加工”,通过牺牲工人的健康来换取一点点可怜的GDP。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GDP,但是真正流入老百姓腰包里的实惠,却始终是一个零头中的零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所以,如果我们要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看来对于GDP老兄的看法应该变一变了。
  今后,“结果GDP”应该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内容GDP”、“绿色GDP”“和谐GDP”应该被我们大大方方地请到舞台的正中央来。
  如果真的到了这种境界,相信GDP仁兄也会欣然接受这样的“角色转变”吧!
  (二)架为你掐 — 要了亲命的“汇率”

  汇率这玩意儿,本来在“经济学家族”中只能算一个小老弟儿,地位一般般,老是处于一种“不咸不淡”的状态。
  但这两年,由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扩张,尤其是逮着了“人民币”这样一个世纪性“劲爆”话题,一夜之间变得风光无比,尽人皆知。
  其实汇率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当然“参照物”是别的国家的货币。
  我们知道,决定“价格”的因素是“供需关系”,汇率也不例外。
  哪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好一些,经济实力强一些,国际上的影响大一些,哪个国家的货币需求量就会比较大,价格就会比较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升值”或“坚挺”;反之,货币的需求量小,就会带来价格的下滑,是为“贬值”或“疲软”。

  虽然影响一个国家货币汇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一般来说,“贸易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货币之所以要“定价”,完全是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买卖关系”的需要,如果只是在国内使,货币的“价格”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除了个别国家,如美国,基本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希望自己的货币“疲软”点儿,就是说,都盼着自己的货币能尽量“不值钱”或“少值钱”,很少有哪个国家会哭着喊着盼着自己的货币能尽可能地“坚挺”、“值钱”点儿的。
  不止如此,为了让自己的货币尽可能多地“疲软”点儿,“不值钱”点儿,世界各国甚至不惜撕破脸,时不常地掐架,而且还掐起来没完。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自己的货币坚挺点儿,更值钱点儿,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吗?那不就可以狂敛别人的东西了吗?
  道理虽说没错,但是把事儿一放到“汇率”上边儿,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因为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出口”的贡献绝对不可小觑。
  尤其对于那些经济规模较小,或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国家来说,“出口”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尽量“多出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儿。

  说得通俗点儿,你生产的东西自己人买不动了的时候,“卖给别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而你的货币越便宜,越疲软,就意味着你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强。
  同时,也是因为你的货币便宜,别人的东西对你来说就会变得更贵,这就意味着别人的东西在你这儿就会不太好卖,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这一来一去,你就会在贸易方面占大便宜:别人很难挣你的钱,净剩下你扎人家的钱了。
  所以,当大家伙儿都想尽量自个儿多捞点儿的时候,“汇率”就会成为一个导火索,掐架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说实在的,真正公平的做法儿,是你在挣人家钱的同时,也能让人家挣点儿你的钱,“来而不往非礼也”嘛!为了让大家伙儿能长久交往下去,人不能太自私。
  经济学当中把单方面压低本国汇率的做法称为“让邻居变穷”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这确实不太厚道。
  当大家都想着“损人利己”的时候,就会争先恐后地贬值自己的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战争”的爆发,而“货币战争”的结局,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损人不利己”,最后一起玩儿完,谁也好不了。
  所以,“货币战争”带来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或者干脆就是俩字儿 --- 战争。
  人类历史上几次教训惨痛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这一出。

  俗话说“把别人当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傻”。既然谁都不傻,就别老惦记着抖那点儿小机灵。
  否则就等于挑事儿,上赶着找人掐架,最后挨了揍也只能怨自己不长眼。
  说到底,还是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儿是正经。
  所以,既然“汇率”这事儿是一件大家都巨敏感的事儿,还是把“互利”、“双赢”这些词儿放在心上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都是出来混的,彼此给条生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叫够哥们儿。
  (三)老实人的笨方法 — 储蓄

  “储蓄”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相信这恐怕是离咱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了。
  曾几何时,对中国人而言,钱这玩意儿,除了“花掉”,就是“存起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根本就没那么多幺蛾子。
  但是这几年,随着剧烈社会变革的发生,情况也变得大为不同了。
  说得露骨点儿,如今这年头,还能惦记着把钱往银行里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太过有钱的人,钱多得怎么得瑟都得瑟不清,没辙了才把实在“多余”的票子搁在了银行;还有一种就是太过没钱的人,这部分人人数虽多,但钱却很少,而且还是一没势力、二没知识、三没渠道,为了保险不得已才把钱都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说句也许会犯众怒的话,如今这年头,把钱“放银行”是件挺没面子的事儿,甚至于有可能让人瞧不起,因为把钱放银行就意味着你的生活较为拮据,而且是属于那种比较“没路子”的人。
  这话虽说听起来挺“伤人”,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说实话,一个国家有比较充足的“储蓄”本来是一件好事儿,因为这样一可以保证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手里有钱,心中不慌),另一个也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银行有充足的放贷资源);但是,如果“储蓄率”过高的话,就不是一件好事儿了,根本不值得高兴。
  因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过高,首先意味着大家手里的钱还是不宽裕,因此没有过多的票子用在“消费”上。而只要大家不敢消费,就无法结结实实地提升生活质素,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令我们国家的经济始终不能靠“内需”来拉动,从而很难做到“可持续”,老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另外,大家之所以都惦记着有点儿钱赶紧放银行,还有一个极为深刻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大家的生活严重地缺乏“保障”。
  如今这年头,住房、看病、上学、养老……所有这些事儿都成了“心头永远的痛”。用自己干瘪的钱包里那几张有限的票子应付这些事儿已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谁还敢放展了“消费”、“造钱”呢?
  更何况如今这年头,涨工资永远追不上涨价的速度,背上还压着一块儿巨大的叫做“通胀”的石头,“消费”神马的,就只能是“浮云”了。
  所以,这种“储蓄”,基本上属于那种“避险式储蓄”,是老百姓为了应付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生活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事儿。
  就是说,这种“储蓄”增加的方式,并不是由于老百姓都“富裕”了,生活更“安逸”了,手里的票子更多了;相反,恰恰是由于很多老百姓手头变得更拮据了,生活更不安定了造成的,因此,是一件让我们根本“笑不出来”的事情。
  所以,“我们国家银行里有的是钱!”、“中国人的储蓄率和储蓄的增长速度举世无双!”之类的事,实在谈不上是一件有多“争脸”的事儿!

  这种事儿不值得到处宣扬,还是尽量藏着掖着点儿好。
  所以,任何一种“中国人天生爱储蓄,根本不喜欢花钱”的说法,都会令我极为愤慨:除了脑子进水的变态狂,世界上有几个人不喜欢花钱,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生活?!
  问题是我们消费得起,享受得起吗?!
  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孙子们,整个儿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有本事你们也来过两天老百姓的日子,看你们还敢满嘴胡言!
  我盼望着有那么一天,除了储蓄,全体国人手里都能有足够的钱再玩点儿别的,比如说,玩儿点投资、理财,玩儿点“扫货”、“血拼”、“奢侈品”什么的,真到了那时候,我们就会成为货真价实的全世界最牛×的国家!中国人就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全世界腰板儿最直、最硬的民族!

  而且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即便真到了那时候,银行里的储蓄依然一点儿都不会少。
  日期:2011-01-29 08:58:23
  (部分内容略)
  一切源于一个“公式”
  粗粗介绍了一遍“经济学家族”的重要成员,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儿了。

  尽管我打定主意在此书中尽量回避掉那些招人烦的、艰涩难懂的公式与数据,但毕竟这是一本拿“经济”说事儿的书,有一个公式是万万绕不过去的。
  因为这个公式可以说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一扇门,几乎所有与“经济”二字有关的故事,都是从这个公式引发的。
  下面,就正式向大家介绍一下它。
  Y=C+I+G+NX(EX-IM)
  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也叫“国民总收入”,就是我们常说的GDP。
  C:英文“消费”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消费”;
  I:英文“投资”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投资”;
  G:英文“政府”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政府支出”;

  NX:代表“净出口”;
  EX:英文“出口”的头两个字母,代表“出口”;
  IM:英文“进口”的头两个字母,代表“进口”。
  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即“国民总收入”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这几部分组成的。
  在经济学里,有这样一个前提,就是“只要有需求,就必然会有供给”,说白了就是“只要有人买,就不愁找不到卖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