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千年回眸王安石
作者:
独孤慕雨
日期:2011-10-16 9:18:00
第一章——年少不识愁滋味
对于青史留名的人物,世人有着太多的臧否。但无论是褒贬不一,还是充满争议。总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人物几乎都会被后人称作:少有大志,而且是志存高远的。北宋王安石同样也享受了这种待遇!
后人根据王安石志学之年所作:男儿少壮不努力,挟此穷老将安归?的诗句断定——王安石在年少之时,就是非同凡响的特立独行人物。似乎他早在未冠之年就预见了自己将会成为契、稷那样的为华夏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而王安石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许,并没有食言而肥,他说到做到,真的成就了一段辉映今古的传奇人生!
仔细剖析王安石人生轨迹,就会发现,王安石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的人,心性并不是完全在他少年时期就形成的。
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果可以看作是中世纪一出悲喜剧的话,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他的性格所决定。
相信一个正常人最初的感知,无不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后天的努力也多是先天的延续。毫不例外,王安石的性格,秉性形成,完全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所至。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一个有志于在平凡岗位做一番成就的封建小官员。终其一生,他不过是在地方上做过几任知县、知州。但在任上,却尽力做些除暴安良、兴利除弊之事。每至一地、皆有官声,去职后更有遗爱于地方。
这种居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清廉自律的为官之道影响了年少的王安石,如果有一个选择题——谁是你生命中影响你至深的人?相信王安石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是他的父亲王益。
王益虽官声不错,却不谙为官之道。官场的潜规则在千余年前的宋就已存在。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即公元1021年,官二代王安石生于临江军、即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王益所居的官舍。说王安石是个官二代,并非戏言,他这个官二代是货真价实的。这时候,王益正任临江军判官一职。王益虽是个官,王家在地方上却并不是什么名门宦族。直至王益这一代,通过科考,临川王家才跻身仕宦之途。上溯几代,无一不是扛锄头的农夫。从王益入仕之后,王家从此勉强可以在门墙上高挂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楹联了。
与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低级官员不同,王益非但在任上没有跑官要官,反而与上司、地方豪佑不合作。与他截然相反的是,王益上司与地方豪强却是实现了强强联合。官府与地方勾结,鱼肉百姓这种行为在王益眼中视为丑行,嫉恶如仇的王益不但从中作梗,而且努力压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王益因此也得罪了许多的同僚与地方大户,惹的他们无不对王益侧目而视。
王益的不识时务,显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些人的利益,挡了他们的财路。在他们群策群力之下,王益这个官场另类很快遭排挤、调任他处。年幼的王安石只好跟着父亲宦游不已,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这种颠沛流离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多是增加了一次令人愉悦的远足而已。
王益官场蹭蹬不达,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的为官之道。在新淦县令、韶州知州任上,仍一如既往,整治地方奸猾之徒,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的这种不畏强暴,积极维护贫弱百姓利益的行为,使少年王安石在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影响日深。
王益作官,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仗势欺人,为抖威风,将惊堂木拍的山响,恼羞成怒之后,对治下小民大棒伺候。他所讲求的是以理服人,史称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对待治下生民如此,居家对待妻儿更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相信王安石兄弟几人调皮之后,经常会被父亲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一番。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动用家法,棍棒下面出孝子。王益的这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无疑对王安石年少时候的心智成长益处良多。
注重务实的王益,很少在闲暇之余吟风弄月,但这并不等于他不善为文。少年时代的王益就曾经拿了自己的写的文章,去名臣张咏那里班门弄斧。张咏看过之后,赞赏不已。得到将寇准讥为不学无术的张咏首肯,王益的文章定有可圈可点之处。王安石青出于蓝,终成一代文学大家,王益所作的教诲、启蒙功不可没。
日期:2011-10-17 13:13:39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与寻常女子的无才便是德不同,吴氏勉强称的上是知识女性。对这位有文化、识见不凡的伟大女性,宋人曾巩称赞她: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这样一位杰出女性,与王益的结合也是一对璧人、天作之合。有如此父母,对于王安石的学养形成作用如何不言而喻。令人称异的是,王安石的外祖母也是位粗通文墨的女性,喜欢阴阳术数之学。家学渊源,少年王安石所学不完全囿于儒家之说。这两位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直接产生了影响。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继室。做为继母,吴氏非但没有用三聚氰氨奶粉去作践王益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反而对丈夫前妻所生的安仁、安道的爱抚远超过自己的几个儿女。吴氏不但是位贤惠善良的女子,而且自嫁与王益之后,育有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五个儿子,另外两个女儿,因为历史上重男轻女的原因,名字是什么根本无由考证了。从王安石传之后世与其妹唱和的诗文中推测可知,这两个妹妹也是知书识礼之人。所有这一切应该皆是拜吴氏所赐!
除了在十三岁到十五岁期间,因父亲丁父忧在江西临川小住之外,王安石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是随着父亲在他仕宦之地韶州、江宁府间奔波。景佑四年、即公元1037年,王益改任建康府通判一职,妻儿再次随他赴任。好不容易生活才安定下来,两年之后王益却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王益死后,厌倦了奔波之苦的王安石一家,从此在江宁府落了户。父亲的早逝,给正在步入青年王安石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居家守丧的几年时间中,王安石对自己的人生在做了深刻自省之后,开始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跟随父亲十多年的宦游经历,青年王安石对盛世之下的萧条景象百思不得其解:丰年的时候百姓尚不得温饱,荒年、灾年更将如何?田间禾稼绝收,生民嗷嗷待哺,何以催缴赋税的胥吏就开始新一轮的叫嚣?青黄不接时候,路有倒殍,国家官吏的不作为与漠然更是令王安石扼腕叹息。现实的无奈,对于青年王安石的治学与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赵宋王朝的有意引导之下,学而优则仕在北宋太宗一朝得到了充分体现。更在宋真宗劝学文露骨的一番忽悠之下,看到了希望的贫寒士子想要实现凌云之志,只有寒窗苦读一途。不管统治者初衷如何,毕竟身在底层的士民看到了可以参政议政的可能。两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更让教育事业在中世纪的华夏大地得到普及和高速发展。进士及第荣耀无比,成了所有有志之士为体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不同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读书热情高涨,竞相投身于科场,甚至有生命不息、考试不止者。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既便是孔、孟复生,也不得不走进考场去挤这独木桥,以期出人头地。王安石在父亲逝后,一改从前只知吟诗作赋、不关心国计民生的情形,开始注重社会现实。他耻于作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而是抱定了学以致用的心思,渐渐生发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凌云壮志。在建康读书的数年时间内,在悉心研读圣贤书的同时,开拓眼界——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书不读。而且与众不同的是:王安石读书,不拘于前人传注,大胆思考、发前人所无,师古而不泥古。这样一来,日久形成了自己在学术上的认识与深刻理解。
儒学在经历了汉唐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有宋一代形成了新儒学,史称宋学。出现这种情形,绝不是一种偶然。正是因为有许多与王安石基于相同认识的士人大力推动、发奋有为,开创了以已意解经的新学术思想。儒学在北宋迎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伟大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儒家的经典是步入仕途的惟一敲门砖,每想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这些可以充饥的画饼,所有有志入世寒窗苦读的士子就浑身是劲、两眼放光。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王安石同样不能免俗,父亲的早亡,使全家人失了庇佑,莫说作官造福天下苍生,就算是想要母亲兄弟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也得必须六经勤向窗前读!
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传统儒家文化,并不是墨守成规的奉为圭臬,对孔孟之道王安石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圣人之学,他也大胆提出了自己看法。直抒已见:言而无理,虽周、孔所不敢从。对圣人的理解,王安石也认为圣人并非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后天的学养形成。之所以是圣人,完全是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原因。王安石认为: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即使是普通的贩夫走卒,只要是精通其理,同样是圣人。
王安石的这种惊世骇俗思想,在那些自诩为孔孟传人的腐儒眼中看来完全是一种离经叛道,当然是无法容忍的。
其实,王安石身上有许多的行为是时人无法理解的。在建康读书的同时,王安石也注重作社会调查,儒家经典外的学问也是他学习的重点。对农夫女工他一样虚心请教,借此印证圣贤之学的正确可靠与否。在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之后,更坚定了他刻苦读书的决心。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风影响了他一生,也是青年王安石胸襟见识远超侪辈的原因,同样也成了日后政敌攻击他的把柄。
日期:2011-10-18 14:55:44
第二章:孤高凌霄不屈已!
学有所成的王安石在守丧期满之后,于庆历二年离开江宁府,去汴梁城参加可以决定一生命运的科考。
在大宋帝国的心脏,王安石结识了赴试的同乡——曾巩!彼时、二人都是白丁,却惺惺相惜从此结为知己。当曾巩看过王安石的文章之后,不禁击节叹赏,拿了王安石的文章去请自己的恩师、当时执文坛牛耳的前辈欧阳修点评。另有一说,此事发生在庆历六年。这种说法应当是根据王安石《上欧阳永书》做出的判定。慕雨认为此说大谬,彼时王安石已经是进士及第,曾巩虽为人讥为迂腐,似无必要行此添足之举。
在庆历初,欧阳修的文名已经是中外远播,识羞不识羞之人无不以文章能得到他的品评为荣。为文不识欧阳修、便称名士也枉然。如果文章可以得到欧阳修的认可,立刻就会名扬四海,文名雀起。果然不出曾巩所料,欧阳修一见王安石的文章,惊叹不已、频频点头。
欧阳修把这位青年俊彥比作李白、韩愈,赠诗道——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欧阳修本是希望这位后起之秀可以继承李白、韩愈的功业,一洗凡马万古空的。哪知道王安石志不在此,而是以忝列亚圣门墙为幸事,所以在答诗中写道——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通过答诗,王安石委婉、明确的表达了他的志向所在,对于欧阳修这样成名已久的大家赏识,他的表现让人感觉难以理解的同时,进而会生出此人不识抬举之感。
王安石此举究竟是什么原因?
做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后世一些出于政治需要的人刻意把王安石列入了法家人物行列。对儒家大加鞭挞,似乎王安石是一个奉法反儒的急先锋。公允地讲,王安石仍是一个深受孔孟文化影响的儒派人物。如果强要往法家上靠的话,至多可以说为一个援法入儒的新儒。也可以视为集儒、释、道三者之学为一身的新儒。
宋真宗即位之初,与契丹人签署了史称澶渊之盟的城下之盟。为求得心理平衡,在天下臣民面前找回可怜的大国君王尊严,大肆造神愚民,不惜耗费巨额资金,行封禅祭阴之事。此事虽为后世史家所诟病,但也在路过山东孔圣家乡曲阜时候,拜祭了圣人之后,加圣人谥号为至圣文宣王。慕雨认为,这是宋真宗帝王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历代帝王加孔圣的谥号无人可出其右者。
统治者推崇,因此对于孔丘这位圣人,北宋的儒生士子是万万不敢轻易非议的。而对待在北宋初年方被奉为亚圣的孟子因为少了顾忌,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在宋时,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如李觏、司马光、晁说之,都曾不同程度的菲薄过孟子,与这几位看法迥异的是,王安石认为孟轲才是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者。因对孟子理解角度的不同,王安石十分崇敬孟轲。
孟轲作为孔丘之学的再传弟子,也是鼓吹仁政爱民思想的儒者。他所提倡的民为重、君为轻的朴素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而且随了时间的推移,注定将是越磨砺越光芒。孟子做为亚圣,可说是名至实归。历代儒家建议统治者实施的仁政,主张的宽猛相继虽说无一不是为了维持统治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但不能否认,实行这样的仁政,也可以让饱受剥削压榨的劳苦大众得到片刻的喘息。王安石既是以孟轲传人自居的,当然也是仁政的倡导者。从他主政实施变法的作为来看,王安石正是孟轲仁政学说的继承发扬者。
王安石既不愿意做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李白那样的诗仙,他心仪的唐人大家却是称为诗圣的杜甫。青年王安石认为作文就是要务为有补于世,所谓文以载道才是他的理想。观王安石传之后世的文集,散文多以政论居多。可见王安石是知行合一、力行不倦之人。心中存了这样的念想,当然就不屑于做那种雕绘语句为精新的诗家了。
虽然他一样肯定了李白的才华,但对李白诗作的不食人间烟火心下不以为然,甚至多有訾议。
平生志业无高论,未世篇章有逸才。他却对关心民瘼,人间疾苦事的杜甫心下向往景仰之。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更加贴近生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身处社会底层的生民寄与深切的同情。
诚然,做为封建专制王朝的官员,杜甫无非在叹惋的时候,寄希望于政治清明的君圣臣贤。这种认识在千余后的今天仍有知音。禁锢数千年的民众,思想上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有质的改变,把希望只是寄托在包青天那样的清官身上,而不是去寻求建立一种机制来保障自身的权利。做此想者,不亦惑乎?
日期:2011-10-19 12:19:45
青年王安石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跨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前代窠臼。他已经在以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已任了。让他做一个逍遥世外的散仙、无视天下苍生疾苦,显然不能。他的作为将远过欧阳修的期许,虽然王安石的文章、诗词也是成就斐然,但王安石志不在此。
当朝臣把庆历二年进士及第的文章进呈仁宗皇帝御览时候,其序列依次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曾巩这一次却是科场失利,名落孙山。欧阳修眼光老辣,王安石文章果然独步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哪知道世事难料,本来是王安石状元及第的事情,却又横生枝节。
当仁宗看到王安石文章中有孺子其朋的句子之后,不由地大光其火。王安石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仁宗皇帝内心很纠结,他最害怕与担心的就是朝臣结党。生性敏感的他心里恨不得将洗脸用的盆改成洗脚桶了,更何况王安石孺子其朋的句子更有长辈教训子侄辈的意思。仁宗皇帝看了,当然心中不爽了。圣天子很不高兴,当然会出现后果很严重的之事。王安石最终因:此语忌、不可魁天下的原因,痛失状元郎,煮熟的鸭子有许多时候也会飞离热汤锅。
评判文章一事,自古就是一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事情。英明领袖发话了,于是本是第四的杨寘最终胜出,而本应是状元郎的王安石却成了第四名,以二甲第一名及第。虽然与状元的荣耀失之交臂,但王安石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亦可说是春风得意、少年得志,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需知在有宋一代,是文人辈出、灿若星辰之际。经宋太祖、太宗、真宗的大力提倡,数十年的积淀,于宋仁宗一朝无数的文人涌现,蔚为大观。而其中一人颇具代表性,这位就是晏殊、晏元献。晏殊是北宋初年间的举国闻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候就会写文章,名闻遐迩。事情越传越奇,最后竟然传到了最高当局的耳中。真宗皇帝命人把晏神童召至宫中,亲自考核一验真伪。小小神童不但不怯场,反而超常发挥。真宗皇帝一见大喜,授职秘书省正字。十四岁的晏殊成了京官,小小年纪就成了万众艳羡的公务员,从此一路青云直上,三十多岁年纪就做到了宰辅之臣。这在论资排辈的官场中,无疑是件异事。
庆历年间,晏殊时任枢密使一职。虽然他与欧阳修一样文采横溢,乐于奖掖后进、礼贤下士,但是文人相轻这种陋习是由来已久之事,二人虽然在朝中各有一批拥趸,但二人却已经是心存芥蒂。说起来二人交恶的原因,也不完全是因为文学之事。
庆历年间,西夏李元昊称帝,与宋廷于西北鏊兵,宋人屡尝败绩。晏殊时任枢密使一职,一日天降大雪,欧阳修等人前往拜谒晏殊。晏殊见漫天的飞雪,酒兴大发,置酒西园招待这些人共饮。欧阳修见国事如此,主军政之事的主官晏殊却仍有此雅兴,作诗讥讽道:
主人与国同休戚,不唯喜悦得丰登。
须怜铁甲彻骨寒,四十余万屯边兵。
晏殊如何会看不出欧阳修诗中之意,心下不爽、只是不好当面发作。欧阳修的诗传至了宋仁宗的耳中,晏殊的枢密使一职也就做到了头,从此晏殊与欧阳修交恶。
讲到晏殊,不得不提及他的诗词了。人们对他的诗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首《无题》了。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关于这首无题诗,人们津津乐道的无非是诗中的富贵气了。前人指出唐白居易的诗句歌声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中充斥着一种富贵气息;在晏殊的《无题》诗流传开之后,很快就有好事者指出:白诗中虽有些许的富贵气,但已经是一种富贵怕见花开的颓败景象,一个下字就带出了江河日下的破败象。远逊于晏殊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那种从容不迫的富贵气象。
诚然,晏诗中并无歌舞楼台之名,然而梨花院落与柳絮池塘又岂是寻常人家所有?而且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感觉的到溶溶月色的温馨,嗅的到风轻月白下的梨花清香。衣食无着的贫寒百姓,眼前即便有美不胜收的无限风光,又岂能有此感知力?也只有闲到极致的富贵家子弟才能体会的到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落寂与忧伤。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与《无题》一诗相较而言,人们可能知道更多却是晏殊的这首《浣溪沙》。
晏殊文才出众,词作格调婉约,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这两句竟似佳偶天成,令人无限回味的同时,赞叹再三。而更令人称异的是——这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却是别人送晏殊的,对于这一段宋词佳话,晏殊自己也不掠人之美,并不讳言此事。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
日期:2011-10-20 17:09:54
晏殊虽做了高官,但和所有文士一样,走在路上,眼观景物,心中却是在搜肠刮肚的构思佳句。有此癖好的人,经常是口中念念有辞、一副失魂落魄样子徜徉于道上。
这一年,晏殊因公事赴杭州,途经扬州地方。到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风景胜地,晏殊在大明寺暂歇。与现代人喜欢在风景名胜处刻上XXX至此一游不同,古人更喜欢于壁间题诗。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本来也打算兴之所至涂鸦几笔的,只是在看了崔颢的诗之后却又打消了念头。但就此罢手实在是心有不甘,最后索性提笔在崔颢诗旁边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诗在上头。
后人对此精神加以继承发扬,故此,采石矶李白墓旁尽是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了。其实,勇于弄斧、献丑也是需要勇气的,现在不时涌现的这体、那体与厕所文化等不正是班门弄斧的滥觞吗?官做到一定程度的晏殊已经懒得逐字逐句去读那些题在壁间的诗词,自有侍从左右大声诵读给他听。晏殊所做的只是闭目养神,侧耳倾听,用心品味这睦诗词的意蕴。一连听了数首,都是寡然无味的,因为听的不入耳,干脆大声告诉下属不必念那些诗作者的名字…
在侍从读到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仪凤终无迹,鸣蛙只废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的时候,晏殊眼前一亮,忙问作者姓名。当知道诗作者正是江都尉王琪后,晏殊派手下去请王琪共进晚餐。
得知是晏殊大人相请,王琪岂有不从之理。饭后,两人瘦骨嶙峋的男人理所当然的会谈及诗词。此时正是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触景生情的晏殊忽然想起自己去年写就的半阙词。其中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晏殊苦思之余也无法再续出后句了,心下十分的苦恼。王琪听了晏殊的叙说,几乎不假思索就说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喜出望外。开口向王琪讨要此句,王琪顺水推舟、玉成其事。
从此,王琪成了晏殊府中的一名从官,在晏殊的荐举之下,跻身朝廷清要文秘官员。
欧阳修因为耳白于面、唇不著齿,生的太过随便的原因,也成了晏殊的揶揄之事。一天,晏殊与友人在谈天说地间,忽然指了挂在壁间的唐人韩愈画像道:此貌与欧阳修十分相似,也不知欧阳修是不是韩愈的后身?不过晏某人看重的是他的文章,并不是欧阳修的为人!
无独有偶的是,欧阳修每与人提及晏殊,同样也会不屑的神情道:晏公作品,最好的是小词,诗次于词,文更次于诗。而为人又次于他的文章多矣!
欧阳修这样说,是因为他心下认为写词乃是小道,不是什么正经事情。似乎不值得炫耀。其实,欧阳修的一些词与晏殊的词风相近。多是一些风花雪月,惆怅伤怀的颓废句子。欧阳修这样讲晏殊,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且不说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单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成了多少热恋男女道不尽的甜言蜜语。而欧阳修因为帷幄之事也成了政敌攻讦的籍口,有理由相信一些事情绝不是简单的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取代了王安石状元之位的杨寘,与晏殊也有极深渊源,杨寘的兄长杨察正是晏殊的东床令坦。他人不知其中原委,而晏殊对于王安石状元之位的得而复失知之甚详。晏殊心知王安石定非池中之物,又听说了欧阳修赠诗的事情。心生惜才之意的晏殊趁着新科进士来拜访的机会,特意约请王安石过府宴饮。
王安石不疑有它,枢密使大人请客,便是鸿门宴也只有欣然就道。宾主尽欢、杯盘狼藉,晏殊请王安石暂留,奉茶从容与语道:后生可畏,他日成就定在晏某人之上!王安石见晏大人如此说,只好谦逊不已。哪知晏殊忽然话锋一转道:老夫有一言奉送,他日当政,当知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王安石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晏殊所指何事,只有口中唯唯称是。辞别出了晏府,却对晏殊心下鄙之。不明究竟自己哪里做的不是,竟惹的枢密使大人如此谆谆教导。其实,王安石既对号称诗仙的李白都放不在心上,又岂会把晏殊这样的富贵词人放在眼中?
进士及第的王安石很快就接到了他职场生涯中的第一个任命——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其实就是为知扬州的地方长官充任幕僚,与后来的师爷所做仿佛。不过那些绍兴师爷多数不能称之为官,他们至多是属于体制外的吏。
然而事情总是令人诧异——古今同理,真正做事的人基本上属于体制外之人。而洸洸乎干城之具的多是肉食者鄙、尸位素餐之徒者居多。这样做的妙处难以言说,当有不测之事发生时候,就可以把罪责推的一干二净了。所有的错都是临时工所为,求,无乃尔是过欤?
初次步入仕途的王安石既无心风月,当然也就无意于明月夜到二十四桥下听玉人吹箫了。他公务之余的时间,都用来勤奋读书。甚至是通宵达旦的苦读不辍。
王安石的这种怪异行为非但不被同僚所理解,甚至会被上司误解。试想,一个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子,好不容易考入了一个重点名牌大学,仍是不知疲倦的苦读。当然会被认为是一种匪夷所思的举止了。
日期:2011-10-21 12:50:42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