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飞刀史评杂论(春秋篇、嬴秦篇、楚汉篇、三国篇)
作者:
又见飞刀的博客
日期:2011-4-15 20:51:00
飞刀虽为理科出身,但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诗词历史,诸子典籍。大学和研究生在学期间,有幸在南开大学图书馆中拜读了多种诸子典籍和历史卷册,自己深深地被古代先哲的智慧所折服,被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所陶醉,渐渐地体会到中华文明是独立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文明模式,与之相比,甚至更加伟大而深邃,只是在近代不大为世人理解罢了。故而,决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以先秦诸子的哲学与视角,独立剖析春秋、战国和三国这三段史,从史实入手,提炼出其中的现实意义,为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帮助。
飞刀的文史评论作品,并非历史小说,属于评论类文体,篇幅较短,叙事力求简洁,轻于考据,重在点评论断,或谈兵法韬略,或论政治权谋,或言处事哲学。当年明月的成功是了不起的,通过《明朝那些事儿》一书让大家明白了历史原来可以写得如此精彩,开创了通俗历史小说的写作模式,实现了他自己的理想,飞刀很是佩服。飞刀没有当年明月的能力去编写如此一本恢弘的历史著作,我只想通过自己的认识与读史的心得,为大家揭示一些历史的规律与做事的准则,使大家提高自身的处事能力与应变效率,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理想。这也是飞刀所最想看到的。如果您喜欢飞刀的文章,请烦劳推荐给您爱好历史的好友;如果您有喜好历史的好友,也请不吝介绍给飞刀,便于大家学习与交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尽一份力量!
日期:2011-04-15 21:45:24
春秋篇第一序言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乱世,随着平王东迁,周天子势力日益减弱,王业衰微,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战事频仍。春秋之际,诸侯间兼弱攻昧,强大的诸侯不断对外扩张,吞并弱小的邻国,势力最强的诸侯则可以称雄天下,期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穆公、宋襄公)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在各诸侯国对外开疆拓土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内部的实力对比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卿大夫势力逐渐做大,该阶层利用经济、政治、军事手段,相互倾轧,甚至驾驭君王。由于深刻的内部斗争,强盛一时的齐国君主竟为其田氏卿族所取代,春秋时世为盟主的晋国亦被韩、赵、魏三卿所瓜分,“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战国时代。
历史是一面镜子,无所谓褒贬,可以使人们懂得天理循环、兴衰得失;谋略是一种手段,无所谓对错,可以使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个人只要志向高洁,以济世救民为己任,虽使用谋略剪除奸佞,仍为人所称道。相反,以所谓的道德禁锢自己,最终误国误民的人,才是千古罪人,亦为人所不齿。春秋诸多事,后学今评之。随后飞刀将为您讲述春秋时期的军国政要、人物典故,剖析事件原委,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日期:2011-04-16 07:02:47
春秋篇第二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幽王最为宠爱的妃子名叫褒姒,传说其美艳绝伦,是不世出的美女,虽身得专宠,却从未开颜一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听信佞臣虢石父的乱言,在与褒姒驾往骊山之际,夜举烽火召集天下诸侯。畿内诸侯怀疑镐京有刀兵之乱,迅速领兵点将,驰往救援,直至骊山脚下,见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才知道并无戎兵入寇,只是幽王和爱妃的一个玩笑罢了。诸侯们面面相觑,心怀怨气,携怒卷旗撤回属地。褒姒见众诸侯忙去忙回,徒费辛劳,不觉抚掌大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幽王失信于诸侯之后,因立储之争,太子之舅申侯引来西戎,围困镐京,幽王欺骗诸侯在先,此刻再举烽火,竟无片甲为援,身死戎兵之手,为后世所耻笑。此后,西戎时常驱兵骚扰关中地区,子民流离失所,周室王业至此衰微,幽王的继任者平王只得迁都洛邑,以求苟安,中国也由文、武二王开创的西周盛世,进入了东周列国的春秋乱世。
日期:2011-04-17 07:37:19
烽火是我国古代边防重要的军事通信手段,军队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信息,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出现战事,军情危机。据史料记载,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即周天子把王族、功臣等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成为一方诸侯。该制度的核心就是周天子授民授土予诸侯,并由天子依照统一的法令进行统治。平时诸侯定期朝奉天子,入贡称臣,一旦遭遇战事,天子燃起烽火,诸侯则出兵勤王,共同御敌。因而,烽火是与兵符同等重要而神圣的国之重器,起到守国护民的作用,怎么可以被君主当作儿戏,用于玩笑呢?
烽火是我国古代边防重要的军事通信手段,军队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信息,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出现战事,军情危机。据史料记载,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即周天子把王族、功臣等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成为一方诸侯。该制度的核心就是周天子授民授土予诸侯,并由天子依照统一的法令进行统治。平时诸侯定期朝奉天子,入贡称臣,一旦遭遇战事,天子燃起烽火,诸侯则出兵勤王,共同御敌。因而,烽火是与兵符同等重要而神圣的国之重器,起到守国护民的作用,怎么可以被君主当作儿戏,用于玩笑呢?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此处的“信”即“信用”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信,诚也;诚,信也”,二者互训,本意相通。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看来,“信”被作为一种君子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是立身修德的根本,建功立业的基石。同时,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大都将“信”作为称雄乱世的权术手段,开创盛世的政治基础。《左传•文公四年》中讲:“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左氏在此已将“信”的作用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社稷兴衰的重要地位,认为国家若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无法立国,君主若得不到臣民的信任终不能君临天下。“小信成则大信立,明主基于信”,故而君主必须从小事做起,由小及大,树立信用,取信于民,方可令行禁止以图大治,成为真正的王者。桓公守曹沫之约,齐终九合天下;商君起徙木之信,秦始独领群雄。古今圣主言出必行,徙木小信尚不能失,匹夫之约且不可违,更怎能以烽火而戏天下呢!如此看来,幽王身死戎乱,遂亡西周也是情理之中。
日期:2011-04-18 07:25:16
春秋篇第三共叔谋逆
春秋初年,郑武公正妻为申侯之女姜氏,其与武公生有两子,长子名曰寤生,由于出生时难产,故姜氏不爱;相反次子段却生得一表人才,深得母亲喜爱。姜氏曾多次劝武公立次子段为嗣,但是武公念及长幼有序,仍立寤生为世子,而以共城作为段的食邑,号共叔。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庄公。其母姜氏随即要求庄公将京城封予共叔段,耐于母亲情面,庄公只好答应。共叔段来到封邑后,私自招兵买马,并托名外出涉猎,逐日出城训练士卒,欲伺机与姜氏里应外合篡夺大位。公子吕发现后,立即将此事告与庄公,认为共叔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必有篡逆之心,形势已然危急。此时,庄公佯作不意,不予理会,但在私下里却开始了具有针对性的准备。一切准备停当后,庄公采取外松内紧的策略,假意入周,朝敬天子,诱使共叔段与姜氏谋逆,同时预伏甲兵于京城之外,趁共叔出城夺位之时,突然入而据之,并向城内百姓彰示共叔段的谋逆罪行,借以获得民众的支持,进而出兵前后夹击,平定叛乱。共叔段众叛亲离,最终兵败自杀。
日期:2011-04-18 20:10:47
春秋篇 第三 共叔谋逆(下)
庄公之所以没有在共叔段主动谋逆之前将其处置,主要就是因为其政敌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弟弟。共叔虽不尊臣道,但尚未公然叛逆,庄公如若加诛,姜氏必然从中阻挠,事情未必能成,且徒惹他人议论,不惟不义,亦是不孝。故而,庄公暂时不予理睬,任其所为;公叔段果然恃宠而骄,在庄公离国之时,公然发动叛乱,证据确凿。此后,庄公明正其罪,可谓是顺利成章的事情。通过此事不难看出,庄公料事如神,手段老练,真是会家不忙,一切尽在掌中。《韩非子》讲:“明主之道,虚静为宝,虚静无事,以暗现疵。”说的就是,聪明的君主不要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否则其政敌更易进行掩饰,使其行动转入地下,如此局面将难以控制。相反,君主应善于隐藏自身的意图,长于忍耐,佯作不知不觉,才能更好地看清对手,正所谓“漠然无视而不视”,只有不经意的观察,才能看清一切;同时,君主也应善于隐蔽自身的行动,故作无所作为,给对手一定的空间,才能使对手放松戒备,这就是“淡然无为而无不为”,只有无法察觉的行动,方可一招制敌。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隐忍待机”是必须具备的素质,隐忍是为了使对手放松警惕,充分表演,以现其破绽,待时机成熟,即社会舆论和民心民意均倾向于自己时,果断出手,一举而定。
日期:2011-04-19 07:12:08
春秋篇第四掘地见母(上)
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的叛乱后,命属下将其母姜氏迁往颍地安置,并发誓不至黄泉终不相见,时人对此多有微词。大夫颍考叔,为人正直,素有贤名,见此情形,遂捕得号鸟数只,假献美味为名,进谏庄公。庄公见考叔问道:“此为何鸟?”考叔答:“此鸟名为号鸟,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幼时其母哺之,既长啄食其母,此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庄公心中有愧,顿时无语。恰逢宰夫进羔羊,庄公命割一肩,赐予考叔食。考叔谢过后,只拣好肉包裹,藏入袖中。庄公觉得奇怪,于是问其缘由,考叔对曰:“臣家有老母且贫,每日仅取野味以悦其心,未尝食此美味。今有君赐,不忍独食,故携归进予家母。”庄公听后,不觉长叹,随即说出了自己虽有生母在世,却因政治隔阂而无法相见的苦衷。考叔建议庄公:掘地见泉,建一地室,先迎姜夫人在内居住,告以主公想念之情,主公后可在地室中与母相见,此则不违“及泉相见”之誓。庄公依计,在牛脾山下,掘地十余丈,泉水涌出,因于泉侧架木为室。考叔进见姜氏,曲道庄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归孝养。姜氏听后且悲且喜,母子终在地室中相见,尽释前嫌。国人见庄公母子同归,无不称庄公之孝,亦赞考叔之能。这就是“掘地见母”的典故。
日期:2011-04-20 07:25:49
春秋篇 第四 掘地见母(下)
古时候,大臣进谏国君,不仅困难,而且风险很大。如不注重策略,触君犯怒,轻则罢官,重则性命不保。怪不得,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韩非子•说难》中讲:“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意思是说,事情由于秘密而获得成功,话语由于泄密而遭到失败,未必是游说者自身泄露秘密,而只是在无意间谈及君主要保密的事情,如若如此,游说者的生命便非常危险。故而,游说者若想影响君主,又不触犯君主的忌讳,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自己说出游说者所想涉及的话题。为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言谈技巧——钓语。钓语,语出《鬼谷子》,“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常持其网驳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现其情,随而牧之”,即言谈开始时的导引性、启发性语言,以便引出想要对方说出的话题以及对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就像钓鱼投饵一般,用简单而富有引诱力的话语,结合象比的方法,引导、开启对方,诱使其表露出自身的心意。其中,“象比”是最为常用的两种钓语方式,“比者比其辞”,可理解为比喻论证,考叔以号鸟引出话题即是“比”的方法;“象者象其事”,可解释成比较论证,考叔以己之孝触动庄公属于“象”的范畴。颍考叔正是有效的利用“钓语”,进谏成功,使得庄公母子得以重新相认,且为后世留下了“掘地见母”的千秋佳话。
日期:2011-04-21 07:30:16
春秋篇第五北制之战(上)
春秋初期,郑庄公平定共叔段的叛乱后,励精图治,使得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迅速崛起,但这也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不满和敌视。周桓王元年夏,弑君而立的卫国国君州吁纠集宋、陈、蔡三国一起攻打郑国。四国联军人数众多且来势凶猛,郑军势单力孤,渐渐不支,只得败退至都城固守。然而,四国军队仍不罢手,穷追不舍,围困郑都并向东门发起进攻。此时,已无退路的郑庄公身先士卒,率领军队与城中百姓一道拼死守城,在郑国的坚决抗击下,四国联军终于在围困郑都东门五日后,暂且退兵。当年秋,卫国联合陈、宋、蔡、鲁等国再次伐郑。由于连续征战,郑国军队装备给养均出现短缺,只得再次凭借都城死守,五国联军则夺取了郑都附近的粮食而归,史称“东门之役”。次年四月,郑庄公为洗雪“东门之役”的耻辱,首先出兵讨伐卫国,一度进至卫郊。卫国为了争取主动,紧急调遣其属国南燕的军队南下直接进攻郑国本土以缓解卫国的困境。出于避免南燕军和卫军对郑军进行夹击的考虑,郑庄公决定打破常规,出奇制胜,速战速决,首先进攻远道而来的南燕军。故而,其派遣大夫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主力从正面与南燕军对阵,以吸引其注意。此外,暗命太子忽、公子突率领一支奇兵迂回至燕军侧后,在“制”地埋伏,伺机发动突袭。而南燕军并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见到“制”地地形险要,便放松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的战法,集中精力与正面的郑军主力作战。同年六月,太子忽、公子突乘燕军不备,率领的“制”地伏兵突然从南燕军侧后发起进攻。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南燕军被突袭打得战阵瓦解,乱作一团,最终背腹受敌的南燕军大败而逃。此战役发生于郑国北部的“制”地,故史称“北制之战”。
日期:2011-04-22 07:11:17
春秋篇 第五 北制之战(下)
“北制之战”最早记载于《左传》之中,左氏以此提炼出“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的重要军事原则,即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通过上述战例,我们不难看出,军队在作战之前必须进行充足的准备,不只是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战术上的准备。孙子曾在其兵法中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胜利的军队通常是先有取胜的把握,而后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然而,指挥者和军队在战前的准备,特别是战略战术上的准备,不应是盲目的或无重点的,而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则是建立在对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知彼知己”真可谓是千古制胜之基石,兵家谋略之枢机。这里的“知”字,飞刀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首先是“形”,即敌我双方实力、天时、地利等方面的静态对比;其次是“行动”,即对方军队的动向、兵力分布、奇正分合的情况等;其三是“意图”,即对方军事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知彼”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实战中常常通过两种手段达到“知彼”的目的,其一为“侦查”,既包括派遣小分队进行渗透,采集对手的信息,也可包括通过军队的佯动,观察和推测对手的兵力分布及作战意图;其二为“谍战”,即利用间谍或谍报网刺探对手军事机密和情报。总之,指挥者在战场上若想获得主动,战前必须具有充足的和有针对性的准备,而这种准备又是基于我方对于对手全方位的了解。然而,军事指挥艺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战场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战局瞬息万变,凭借人力是决不可能事先将一切都弄清楚。因此,我们在强调“知彼知己”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裹足不前,坐失战机,必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一边积极进行战斗,一边主动捕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我们的作战策略和战术,从而牢牢占据主动,争取最终的胜利。
日期:2011-04-23 17:13:07
春秋篇第六北戎之战
北戎,又称山戎,是中国古代北方戎族的一支,春秋时期常与相邻的诸侯国发生冲突。周桓王六年,北戎乘周室王业衰微,中原纷争不断之际,南下入侵郑国。郑庄公遂率众迎击。北戎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强,地形适应能力强;郑国部队则以车兵为主,冲击力强,但受地形限制较大。郑庄公担忧北戎军实施突袭,陷郑军于困境,于是向众臣僚征求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军机动性虽强,但军制不整,兵士贪婪,胜不向让,败不向救,故建议庄公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伏击歼敌。庄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议,以一部偏师佯败诱敌,并将郑军主力分为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的必经之路上。交战之后,郑军与北戎军稍作接触,旋即假装败退,并丢弃大量旌旗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图,便穷追不舍。当北戎军深入伏击区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车驰卒奔,将其斩为数段,一举消灭。戎军后队见状,争相逃命,郑军乘机掩杀,大获全胜。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成功伏击战例。郑庄公明辨敌我利害的思维方式,以及“因势利导”和“设伏邀击”的作战风格,对后世作战指挥艺术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确立均具有相当的影响。
日期:2011-04-24 07:37:53
春秋篇 第六 北戎之战(下)
众所周知,战争的指挥艺术就在于冷静思考,因敌变化,但这种变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利害进行分析之后,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变化。孙子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飞刀认为人们对利害的认识有三个境界。其一,“利害偏而思之”,即只思利或只思害,即对利害直观而片面的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其二,“利害兼而思之”,并知两者变化消长之机,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信心,便于任务的完成;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提高警惕,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其三,“利害杂而思之”,知利中之害乃真害,害中之利乃真利。如众寡相敌,兵众者力强,虽是优势,但粮草不济就是个问题,这就是利中之害。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这一缺点,焚其乌巢粮草,使得数十万大军顿时崩溃。兵寡者力弱,虽是劣势,但机动灵活,利于长途奔袭,此乃害中之力。曹操也是利用自身这一优点,精兵轻装突袭乌桓,一战而定北疆。因此,我们在对抗中,骄敌,使其不意必彼利中之害;诱敌,使其不识我害中之利。故太公曰:“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日期:2011-04-25 07:42:42
春秋篇第七襦葛之战(上)
春秋初年,周朝王室衰弱,郑庄公在夺取“北戎之战”的胜利之后,凭借家族世代王卿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做大郑国,意欲称霸中原。故而引起了周桓王的不满,欲罢郑伯之政,以他人代之。此举也激怒了庄公,以至于五年不朝。周桓王十三年秋,桓王不顾臣下的阻止,亲自汇集陈、蔡、卫等诸国军队联兵伐郑,以正庄公不朝之罪。周王分兵三路,使虢公将右军,以蔡、卫之兵属之,使周公将左军,以陈兵属之,王自统王师以为中军。庄公也不甘示弱,随即整顿军队,准备迎击。两军交锋之前,公子元建议庄公,王卒既分三师出击,郑军也应当分为三军应对。左右两军均结成方阵,以左军当其右军,以右军当其左军,庄公自率中军以当王师主力。另外,陈国新君乃是弑君篡位,国人多有不服,勉强参加征战,军心不稳。若令我右军先攻左翼陈师,出其不意,其军必乱。再令左军径奔右翼蔡、卫联军,其闻陈败,亦不能支。然后,郑合三军之力以攻王卒,则其胜可全。随后,大夫高渠弥向庄公推荐“鱼丽之阵”,此阵中车兵在前,步卒散布在甲车之侧后,塞其缺漏,车伤一人,步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为坚密,难败易胜。对这两项建议,庄公均欣然采纳,以此大破周师于襦葛,并射伤桓王之臂。至此,周王威信扫地,号令难出周境,各诸侯亦守土自强,咸来朝奉。如果说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乱世的序幕,那么桓王的襦葛之败标志着周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诸侯不再遵从王命,大国纷争四起,征伐不断,五霸叠兴的乱世就此形成。
日期:2011-04-26 07:02:23
春秋篇 第七 襦葛之战(下)
在以臣犯君的情况下,郑庄公能够赢得襦葛之战的最终胜利,其原因有二:首先,在谋略上庄公善于征求各位卿士的意见,在知彼知己的前提下,率先进攻国内人心不稳的左翼陈国军队,并顺势攻取以蔡、卫军为主的周师右翼,对于桓王的中军主力形成钳形攻势,进而牢牢占据战场的主动。这与孙子“胜于易胜”的战术思想不谋而合。其次,在战术上庄公积极吸取郑军与戎兵交战中车步脱节的教训,大胆改进了传统的车战军阵,创造性地采用了全新的“鱼丽之阵”,使得车兵和步兵这两个古代最主要兵种的结合更加紧密,相得益彰,使得郑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易传》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天道如此,兵道亦然。可见,襦葛之战的胜利,不仅是车兵和步兵协同作战的结果,更是庄公将抽象的军事计谋和具体的军事战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总之,再完备的战术也要有缜密的谋略作为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是徒有其表,难以切中要害;同时再完美的谋略也须有相应的战术作为支撑方可发挥实效,否则也终是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日期:2011-04-27 06:58:45
春秋篇第八楚雄汉上(上)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