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职场回忆录————从小兵到统领,浮华褪去,神马都是浮云

作者: 上海遗民

  日期:2011-10-8 18:19:00
  一直在天涯只看贴不说话N年了,但是这样时间长了觉得不好,感觉一直在求回报而不付出,似乎有点自私。但想来想去,好像自己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好在经常在职场板块看帖子,觉得和版友分享一下自己的职业历程还是有必要的,因此特别注册了ID来写写,同时也是个怀念。
  自己的职业经历实在节奏太快,中间都没时间来得及仔细思考过,短短十年从小兵到负责操控全球某个产业上下游行情的VP全部走了一遍,继而是急流勇退,引退江湖,涅槃重生。发帖之日,LZ已经花了3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从为人作嫁裳到为自己做嫁衣的角色转变,中间也用了很多时间做了反思与思考,因此一些心路历程也可以与大家分享。

  特别说明:
  1.LZ文科一向超级差,因此文笔可能比较乱,大家有看不明白的,我会尽力补充。
  2.LZ写这个回忆是为了和大家分享一些职场的经历和感悟,是为了能给还在职场迷惑的同学一点点参考,不是显摆什么的,所以不会透漏薪资具体情况。
  3.LZ的职场圈子很小,为了不被人肉避免尴尬,不会透漏具体行业。
  日期:2011-10-08 18:55:14
  总算审核通过了,哎,国内现在的环境啊,发个帖子还得经过半小时审查,受不了。
  打算先写个提纲吧,打算按照这个思绪进行:
  1.介绍LZ的背景,主要写写LZ的基本情况
  2.小兵历练,写写初入职场历练的过程,这个别人写过很多,我就尽量简单写写

  3.职场江湖厮杀,写写江湖险恶和精彩风景,会穿插与众猎头纠缠的环节
  4.一览众山小,写写山顶的风景,这个会比较重点,因为别的帖子这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5.高出不胜寒,写写登顶之后的寒气,LZ的激流隐退,涅槃与重生,角色与心态的转换
  6.随想与人生感悟
  另外还得说明一下,LZ有时候不定时忙碌,所以更新不一定及时,还请大家体谅。

  LZ的经历是从十几年前开始,和现在的职场情况肯定有所差异,请不要用现在的职场环境来推测那时的环境。举个例子,十几年前的外企500强的普通职能经理,大部分都还是西方面孔的,至少也得东南亚或者港台人士,再差点也得是个海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很难有机会坐此位置的,而现在总监级的也有不少本地人了。
  LZ在写帖子过程中尽量不用英文单词,这个LZ一向很鄙视的,除非实在没法用中文确切的表达才会采用。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地方可能翻译不够准确带来歧义,还请大家指正。
  日期:2011-10-08 20:49:01
  开始交代一下LZ的背景,LZ是九十年代中期读的大学,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家里亲戚没有李刚,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全靠自己白手起家闯荡。
  考虑到LZ后续的职业发展经历,因此LZ觉得很有必要介绍下LZ的教育情况。LZ是很严重的偏科,偏到什么程度呢,语文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再也没及格过,甚至到高考的时候才考了相当于100分的56分,要不是其它科目硬拉,某大学就和我失之交臂了。

  但是LZ的理科绝对是强项,曾经参加国内奥赛选拨赛,以满分成绩获取一等奖,凭此成绩LZ获取了另外一所著名大学保送资格,但是专业不喜欢,放弃。
  日期:2011-10-08 21:17:50
  LZ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学校和社会还是基本绝缘的,当很多同学痴迷于扑克、男女之情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网络,所以也就没有网游),LZ已经通过个人努力在外面公司做起来了实习,没有任何回报和补贴,连车费餐费都要自己出,每天来回花4个小时车程去公司实习(那个时候还没地铁,公交车还是巨龙车,平均时速低于10公里),所以当时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自己贴钱还受罪图的什么。

  呵呵,今天的同学们估计应该能看出我当时这么做的原因,但当时还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当毕业的时候以大家以新人的身份进入公司开始磨练的时候,LZ已经算是半个职场人士了,已经熟悉了职场的一些规矩、环境,提前褪去了生涩新人的身份。
  补充一下,LZ毕业设计的时候,课题就是和公司一个产品项目结合做的,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和企业实际应用结合的毕业设计,因此当之无愧的获得了优秀,系里还因此申请到了学校的产学研经费。呵呵,当时就是这样的环境,放在今天实在是太平常了。
  日期:2011-10-08 21:28:12
  等到LZ毕业那年,国家突然说不包分配了,坑爹啊。你人才市场还没建立,很多单位都还没有招聘的意识,你就说不分配了,美其名曰双向选择,选择个大头鬼啊。于是很多同学都慌了神,于是家里有爸爸是李刚的找李刚,没李刚的找他大姑的舅舅的侄子的表亲的二大爷。所以这年的毕业分配情况是:家里有李刚的都去了好单位,没李刚的因为都没准备,好单位也没主动找人的意识,所以单位一般一般。LZ虽然不认识李刚,但是LZ因为笨鸟先飞,所以很自然去了一家还算不错外企,某高技术行业排名第三的公司。

  日期:2011-10-08 22:36:39
  有人支持,继续写。
  话说LZ进入公司,一般来说都是要一年或者至少半年见习期的,这个称呼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和现在的试用期概念不用,现在就比较少用了。说白了就是当小徒弟,因为你刚进来啥都不懂,不懂规矩,不懂技术,就是一菜鸟小白,所以只能跟着导师(差不多这个意思)屁股后面,端个茶倒个水打打杂啥的,先学做人然后才开始学东西。LZ因为之前提前实习了一年多,所以就直接跳过这个环节开始干活。

  因为在实习的时候,LZ比较有心,所以与不少部门都还混的挺熟悉的,甚至包括非技术部门的人,所以LZ已进入公司,俨然一副职场老人的样子了,直接进入到项目中干活了
  日期:2011-10-08 23:19:47
  前面的两位,不发广告会死啊。
  继续……
  话说LZ进入项目干活,因为早就入了门路,所以上手还是挺快的,并且LZ发现,LZ有沟通的天赋,沟通能力远在技术之上,不过这个时候LZ还是很努力的打基础,跟着前辈们义务加班,那些一同进来的见习同学,基本上一下班就走人了,差距慢慢从此拉开。

  话说刚毕业的同学往往比较愤青的,一般总是觉得自己很牛,觉得憋屈,现在的同学更加有这样的心理,那个时候也一样,很多进来的同学也是这样的心态,所以融入职场也是需要不少时间,并且还可能吃点苦头的。LZ这个时候才发现之前的实习价值太大了,让自己提前渡过了这个心理阶段。所以进入到项目后对前辈十分尊敬的,当然并不是说资格老的都是好的,但是有一点,人家看过的经历过的一定比你多,一定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哪怕很多同学不认可的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本领,也是可以让你学习的。

  LZ昏天黑地的跟着前辈们加班,当然有的人会保留的,不会教你很多东西,LZ是个有心人啊,就偷偷的学,呵呵,有一句叫博众家之长,一个人教给你的少,但是人多了你不就学的东西多了么
  日期:2011-10-09 10:50:02
  今天有些事情,只能断断续续写了
  LZ当时真的就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学习做人,学习做事,也没仔细考虑过付出回报什么的,可能也是对工作的热爱,都是自己主动加班,当然也不会有加班费,因为单身,回去也是没事干。最夸张的一次,是赶一个项目,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回家,晚上实在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那个时候体力精力真是好啊,精力就是资本,成天辗转奔忙于工厂、设计部、实验室等场所,有时甚至还要去客户和供应商那里。

  其实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背黑锅,为啥呢,因为工作差错在所难免的,老人也会犯错,一个团队一起工作,差错就更多了。差错发生了,总会找个替罪羊的,这符合中国的大环境,外企里面也不例外,因为都是中国人嘛。那找谁背黑锅呢,当然就是职场新人是最佳人选了,至于原因,这个就不用我说了吧。关键是新人如何适应的问题,我看到很多一同进来的同学受不了而主动辞职的,甚至有些错误可能本身就是他本人的原因。

  LZ那个时候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也背了不少黑锅,但是LZ背黑锅有个原则,要弄清这个黑锅多大,不能是致命的,为谁而背,而且一定要让当事人知道你在为他背,不然不会背的。这样子当事人就会有愧疚,会找机会弥补的。LZ在背黑锅的同时也会保留回头的空间,防止遇到不厚道的人栽赃陷害。
  日期:2011-10-09 11:32:04
  就这样LZ锤炼了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美国总部要把技术转移的职能放在上海,以便使更多的项目可以放在国内,这是一个全新的职能。因为啥呢,以前老外对中国防范很严,涉及到技术的东西总是看的很死,还有个原因觉得中国技术水平太落后,也可能做不好这个角色,所以不大可能把这么个职能放在中国。这个职能英文叫做NPI&Transfer,也有公司叫做本地化。

  这个职能放在上海的步骤是:首先来了几个操不用口音的蓝眼睛大鼻子的工程师,当然还有一个是小组长。当初公司的计划是培养国内相应的工程师,通过具体项目来帮带,时间6个月,直到国内可以独立完成这个职能。当然首先要选人来进行培训对接,这个时候对于LZ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啥呢,因为对于职场老人来说,这个职能也是全新的,他们的经验几乎用不上,并且他们多少拥有了一定的职级,过来做这个相当于放弃他们已经的积累。并且语言关对于他们也是很大的一个考验,老人的自尊心较强,受不了专业和语言的差异造成挫折感。

  其实一开始公司是动员几个老员工加入该小组的,并没有LZ的份,经过反复劝说,只有3位老员工才勉强同意加入,但是人手不够啊,哪怕多2个打杂的也好。LZ这个时候了解情况后,就自告奋勇的去该项目组打杂,老板几乎没考虑就同意了。就这样LZ成为了该小组唯一一个以打杂身份加入的成员,加上LZ共计4人。
  日期:2011-10-09 14:00:49
  争取加快点节奏,重点放在后面……
  话说LZ进入该小组,和一帮洋鬼子混在一起。不过说实在的,有些东西老外确实比中国人踏实,小组里有个四十多的工程师,非常的专业,而且态度超级认真,并且不会因为我是打杂而对我去别对待,所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可能不太有机会学到的东西。中方4人组成员跟着老外摸爬滚打,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两位老人坚持不下去了,为啥呢,因为这个职能所需要的技能需要从头学起,既然从头学,那LZ就不怕了,所以这方面占有优势的,LZ虽然身份是打杂,但是学的要比他们快,所以后来具体解决问题尤其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基本上就是我跟老外一起了。再加上他们语言是个很大的障碍,其实LZ也有语言障碍,不过LZ是新人+打杂,听不懂就问,不耻下问。说到这里要说一下,其实老外这方面比中国人要好,你听不懂多问几遍,他们从不会厌烦,要是换成中国人早就来句“你丫真够笨的”打发你了。另外三位老人听不懂有时也不要好意思问,大概觉得自己是老人还听不懂太丢面子(尤其是在我面前),这样就越来越搞不懂,跟不上整个培训节奏,所以后来我们在交流,他们基本上就在那里发呆,乃至后来其中两位申请退出小组。补充人员的时候,公司里的老人打死也不愿来了,最后只好补充了和我同时进入公司的两个人作为后备力量。这样中方小组成员仍然还是4个,一个老人、LZ和两位新人。LZ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可以跟着老外开始干活了,专业沟通上也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了。

  日期:2011-10-09 15:45:30
  看来没人看啊,文科差就是吃亏啊。第一阶段写完还是没人看,就打算封笔休假了……
  接前面,话说LZ跟着老外一起混,老外的敬业+毫无保留,可能再加上LZ的努力,过了3个月左右,基本上熟悉了大致的东西了。这里要插一句,老外一旦决定要把某个东西环节拿到国内来本地化,就不太会藏着掖着的。这点和国内文化差异很大,中国人总是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信条,总是会留一手,这样一代代保留下去,经过几代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所以这也是中国很多东西做不好的重要原因。

  前面LZ交代老外对某些技术看的很死,不轻易拿到中国来,现在又说毫无保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矛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化,使得国际分工也在变化,加上中国有些技术水平的慢慢积累,有些环节开始往中国转移。一般情况下,老外经过评估后,决定向中国转移某些环节,就会坚决的执行,不会偷偷藏一半的,这就是东西方管理文化差异吧。

  说点题外的,很多人怕和老外交流,尤其是新入职场的同学,其实不用怕的。专业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英文的,所以你冒几个单词再加上肢体语言,老外就明白差不多了,而且老外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基本上也知道个大概。比电话会议好沟通多了,而且你听不太明白的情况下,一般老外都会说的比较慢,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语感,交流起来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日期:2011-10-09 17:29:08
  看来人气不行啊,我加快节奏吧,打算简单化一点
  就是当小组过渡期结束的时候(6个月),LZ基本上可从比较熟练的胜任这个小组的大部分工作了,所以结束的时候被老外临时指定为小组负责人,留下一位老外指导,主要是保证过渡期后工作顺利对接,这样又经过了半年,LZ就变成了正式的小组负责人。其中原先仅仅留下的一位老人成员也因为不能胜任退出小组,后公司又补充了2位新人,所以LZ的小组一共拥有5名,老外回国,LZ就独立挑起了这个职能小组的工作,其它4位新人(其实和LZ算同一届)帮LZ弄下资料啥的,和总部沟通基本上都是LZ在做。

  这样子LZ也有两年工作了,公司考虑到这个小组职能独立,不能挂在别的部门下面,所以就成立了技术转移支持部,在总部的大力推荐下,公司破天荒的把我从工程师直接升职到主管。各位同学可能不理解,公司职级别分得很细,一般第一年是助理工程师级别,第二年才会给到工程师级别,工程师到主管中间还有3级,要一步一步熬的。所以LZ当时那个激动啊,对美国那边的支持的人感激涕零啊。同时部门里面还补充了两位技术人员。

  日期:2011-10-09 19:20:13
  话说部门设立的时候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办公室政治的浓厚氛围了。
  公司原先在中国的业务有两大块:研发与生产,但是这两块是独立的,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研发都是和美国总部对接,做项目的一部分或者比较简单的项目,然后交付给美国。这个阶段的项目还不能进入生产,需要美国一个部门负责把项目导入生产,叫做可生产化,在美国导入大批量生产后再分配到全球各个工厂,当然也包括中国。所以工厂隶属于生产体系,研发属于研发体系,没什么交集的,办公也不在一起。LZ原先属于研发的,进入新小组后和工厂有了较多接触,所以这一年的过渡时间是在研发和工厂两边办公的。

  话说新小组的职能在美国属于工程体系,在美国是个非常庞大的部门,和研发、生产并列为公司三大职能体系,甚至还连质量体系都包含在内。所以上海这边的研发和工厂大佬们都想把这个职能并入他们暂管。为啥叫暂管呢,因为毕竟技术转移部门在美国是独立运作的,不可能永远挂在他们那边,这样就和美国体系不对接了。但是为什么他们都要争这个暂时的管理权呢?因为,他们设想美国不会在中国设立很完善工程部门,所以这个暂时代管有可能变成长期代管。那他们为啥要这个代管呢,同学们慢慢看到后来应该就知道了,这个部门虽然小,但是相当于天平的砝码,谁有了代管权谁将来就会在未来的公司整合中占有很强的优势。当时能够看到的趋势是,中国的研发中心将会和工厂整合,变成一体运营。所以大家应该能看出他们为什么要争这个小小的新部门。

  话说研发大佬抛出的理由是小组成员基本都是从研发出来的,且小组很多工作都是要和研发协调的,然后感情牌也出了,等等。生产大佬给出的理由是小组最终要面对工厂,所以和他们最有关系。这不是废话么,工程部门不和生产发生关系,莫非是太空部门。
  先抛个话题,如果你是我,你会倾向于放在哪边呢?如果两边都不放,就只能向美国直接汇报,但是你的工作面对的是研发和生产,这样你就变成没有爹妈的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只能像美国求助,但是很有可能远水不解近渴,在加上时差休假日的影响。等到美国反馈回来,你事情可能就耽误了。
  大家先替我选择一下,一个新成立的小组部门,一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手,成员几乎全部是新人,以后要对付两帮江湖老油条,怎么办?
  日期:2011-10-10 13:14:41
  有这么多人来顶,LZ动力满满,继续……
  前面有位同仁说的不错,不过实现起来难度也是不小的。
  LZ分析了总部的一些情况,判断下来应该会支持独立对口管理的,如果将来公司国内结构调整,研发和工厂的变动都会不小,挂在任何一边,到调整的时候基本山就不会有发言权的,而且基本上都会在人家屋檐下看脸色。

  其实LZ还有个想法,两边的经理都是中国人,而美国对口是老外,我这里不是崇洋媚外的意思。LZ觉得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毒害太深,有些不好的东西,这点我比较认同西方文化的,所以工作中和老外沟通比较直接简单,而中国人你要不断动脑揣摩他的意思,还要斗智斗勇,太累。在之前小组过渡的一年中,这方面的差别感觉很大。并且LZ还是比较受到美国同事的认可和支持,于是发了封邮件给美国的经理,详细说了下我的看法和打算。结果邮件反馈回来,连美国的总监都很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叫朝里有人好做官,真没错啊,有了美国的支持,两边立马没声音了,于是独立于研发和生产的一个部门就这样初步建立了。

  日期:2011-10-10 13:36:23
  部门是建立了,但是工作怎么开展呢?
  中国原先的业务流程大体是这样的:国内的研发从美国接产品的部门工作来做,交给美国,由美国完成整体产品后进行工程试产和导入量产,成熟后部分产品再拿到国内来生产。转移到中国来生产的时候,以前都是美国工程师过来支持,知道顺利才会回去,所以之前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多,都是很简单的低端产品,工艺简单(前端工艺在美国做),说白了就是拧螺丝装箱子,最多测试一下,产品也很少换,。但是美国的生产成本太高,所以总部决定把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环节放在中国来生产,这样子对工厂和支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成立后,美国要求这个新部门承担两个工作,一个是把美国正在生产的其它产品放到中国来,这个叫生产转移;二是把新的项目直接导入生产,分两步走。

  这个要求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挑战不是一般。为啥?因为LZ的行业为高技术行业,产品为高技术产品,产品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十分复杂,而相应的人员却要慢慢培训。说到这有的同学会说,再难能难到什么程度,高技术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么啥神秘的。其实这是了解的不够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不要说十几年前,就是现在LZ有个材料从日本弄出来在国内找人切割(国内这种材料做不出来,在日本都是限制出口的,LZ通过关系偷偷弄了点出来)。结果发现国内根本切不了,工艺水平和加工能力达不到,连续报废了好几批材料,最后只好又偷偷弄到韩国找人加工的(我知道有的同学瞧不起韩国,但是某些方面和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点,不服不行)。所以在高技术领域,开发设计就不提了,就是加工能力,和国外还是差很多的。

  日期:2011-10-10 13:48:22
  第一阶段生产转移
  为了配合更多的产品和工艺,第一件事就是生产线扩容升级,工厂原来只有生产部门的,设备维护保养都是外包的,所以架设产线的事情就落在了我部门的头上。并且公司的要求是以后设备(包括新增设备都是要自己维护),于是这个时候LZ认为重新学习摸索设备太慢,决定借力,让外包的工程师推荐了几名工程师充实到部门里面,这样设备方面(包括新增产线设备)都不用怎么愁了。

  话说产线架设其实还是挺复杂的一个事情,还要调试产线,先用旧产品跑顺,然后换新产品跑。LZ虽然借力,但是也是和工程师一起加班熬夜弄,因为LZ的风格是,自己管的东西一定要熟悉,可能没有工程师精通,但是有问题一定要有看出来的能力,不能被人糊弄住。这样昏天黑地的跑了一年,中间穿插到总部和其它工厂交流培训。还有设备转移也破费周折,这个就一笔带过了。总之千辛万苦之后,工厂是玩转了,第一阶段生产转移顺利完成目标。

  日期:2011-10-10 18:04:26
  第二阶段 新项目产品导入
  因为上海研发这边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独立项目和产品,所以先从美国总部导入过来。为此,美国又临时派来一个小组支援,时间6个月。这次的工作内容和上次相比,多了很多,也深入了很多。基本上就和研发接口很多,当然也和生产接口很多,不过原先和生产这边接口已经很顺滑了,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顺便说一下研发,其实分成两部分:R&D,R这块国内其实无论外企还是国内企业,个人认为基本上是没有的,即便十几年后的今天。可能有很多同学并不认可,认为自己做的是R。关于这个以后有时间我会另外开个帖子专门讨论国外的R&D是怎么区分的。所以说国内一般也就D,即设计,LZ公司的上海研发只有只有模块设计,没有产品设计,不能独立设计产品,所以就没有产品部门(研发要经过产品部门才能成为产品)。

  其实产品部门不是简单的把模块拼装一下就可以了。产品部门要做的工作很多,在产品或者项目定规格的时候,就要负责把产品或者项目进行进行分拆分配(有点类似架构设计,但又不完全是),然后项目过程中要不断协调研发、工厂、客户、供应商,使之做出来的最终产品满足几个条件:1.客户需要的;2.技术可实现的;3.供应商部件可以支持的;4.可生产制造的。然后还有很多其它要求,LZ就不一一说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