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珞珈人

  日期:2011-11-21 20:10:00
  一、没有名字的岁月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这是农历的庚子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整整一百年之后,外来的蒙古入侵者,对中原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各路反元势力此起彼伏,繁华的江南各行省,几乎都落入了起义军手中。他们抓紧每一个机会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每天都有人死亡,每天也有人出生,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的命。

  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历史的进程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生而发生重大转变,一如32年前,他的父亲出生一样。
  这年四月十七日,一个男孩降生在了南京应天府。然而,这个孩子却一没有名字,二不知道自己的亲娘的是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有一个伤不起的爹。
  虽然他爸不是李刚,但当时已经名声显赫了。正是应天府的主人,以后也是全天下的主人,小名朱重八,又叫朱国瑞,最好记的一个名字是朱元璋——我叫可以,当时人叫是要脑袋搬家的。
  中国历史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为皇帝的出生造势。
  据一些历史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证,这孩子一出生,就预示着真龙天子的降临人间。当时啊,五光十色的祥云充满了屋子,把房间映衬得通亮,一天都不带散的,把所有的人都全看傻了。
  这可不是所有人都看傻了,是专家们把读者都当傻子。
  据专家们说,朱元璋和马皇后都非常喜欢这个宝贝儿子——这么喜欢,名字都顾不上起,专家们又做何解释呢?
  江南的四月已经是初夏,万物生长,鲜花盛开,处处生机盎然。应天这个曾经的六朝古都,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四年之前,曾经是和尚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占领了这个城市,改名为应天府。应天,即“顺应天意”,这么高雅的名字,是朱元璋同志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他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知道读书人的厉害,会利用知识分子。

  尽管已经有三个儿子了,朱元璋忙得顾不上给孩子起名字,元朝时流行用数字起名,他爸叫朱五四,他叫朱重八,他妈叫陈二娘。得,打仗要紧,给孩子起名的事一拖再拖,先就老大老二这么叫着,于是新出生的孩子,就叫老四。想想啊,让这帮小兔崽子帮自己打仗,还得N年。
  当时的主要反元势力,包括占据河南安徽一带,与元朝统治核心区域最接近的刘福通,以北宋故都开封为都城,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年号龙凤,名义上是各义军的统一领袖,但实际上是大家的挡箭牌,替弟兄们挡住了北方蒙古军队的正面威胁;占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原为徐寿辉部下,杀徐自立为帝,年号汉,以九省通衢的武昌为都城,拥有水陆军队数十万,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支力量。占据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以繁华的苏州为都城,控制了大片富庶地带。其他还有浙江的方国珍和四川的明玉珍等,不过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无疑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军务繁忙,战事吃紧,老朋友陈友谅当时正在围攻太平(今安徽涂县)。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让美国黑人享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陈友谅也有一个梦想,把朱元璋请到武昌喝茶——绑着去,老朱哪里敢分神?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正是三十来岁的花样年华,体力旺,性子急,白天晚上火力都很凶猛。别人是能搞清自己的母亲,搞不清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的孩子们恰恰相反,都知道是朱元璋的,不知道是谁给他老人家生的。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还收了一堆养子。把男人的地盘搞小,把女人的肚子搞大,一直是朱元璋的两个坚持。

  朱元璋的夫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马秀英,她的绰号更加有名——马大脚,露出马脚的典故,就是打她那里来的,因为她出身贫苦没有缠足,有地位有身份后,当然不愿意让人知道。所以,真相总被她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甚至她和朱元璋到底生了几个儿子,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和朱元璋感情很好。马大姐自己不生不了孩子,但自己又喜欢孩子,后来等马皇后去世后,太子朱标和几个儿子都说自己是马大姐生的。其实唯一有可能是自己亲生的,只有老大朱标。
  朱棣后来起兵时,反复申明自己是“高皇后嫡子”。实际上,他的母亲很可能是来自蒙古的石贡妃。这样朱棣就有了一半蒙古血统——这也许对他那种彪悍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石贡妃是否朱棣和老五朱㭎的亲生母亲,但在老五出生后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道德模范朱元璋下令处死。呵呵,这个理由很有意思。
  因为朱元璋滥杀无辜,民间对其特别仇视,而且朱棣也是得权不正,民间传说石贡妃是元顺帝的妃子,被徐达占领大都后,把她作为战利品献给朱元璋,其实她当时已经有身孕,六个月后生下朱棣,朱棣实际上是蒙元孽种,朱元璋大怒,秘密处死了石贡妃。但为了家丑不外扬,把这个小兔崽子还是留下了。
  不过这个传言不可靠,因为徐达占领北京是1368年,而朱棣出生于1360年,明朝建立时已经8岁。而且朱棣还有个同母弟周王朱肃,如果石贡妃当时就死了,周王谁来生?因为是元朝嘛,蒙古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朱元璋作为势力很大的吴国公,抓个把漂亮的蒙古女人当小老婆,也不算多困难的事情。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棣的父亲,就是史上最凶残皇帝朱元璋,在老朱眼里,世界上的男人只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可以不杀的,另一种是随时可以杀的。世界上的女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可以不上的,另一种是随时可以上的。
  朱棣从记事起,就能深深感受到父亲身上那股子霸气、杀气和邪气。朱棣的很多性格,无疑继承了他的父亲。朱棣的许多行为,无疑有深深的朱元璋的影子。也许这也正是朱元璋不希望朱棣接班的原因。朱元璋更喜欢朱标,但朱标的性格一点都不象他,最多有点象马皇后。
  朱棣可以说是听着炮声长大的,元末战争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中,已经牢牢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不需要更多的证明,不需要额外的提醒。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虽然朱元璋不把小四放在眼里,但小四的出生,真的给老朱带来了好运。
  小四出生的当年,陈友谅大军进攻应天,被朱元璋部将康茂才的诈降计,被打得大败,朱元璋乘机收复太平,攻下安庆,第二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在激战中,一时心血来潮,从船舱里探头张望,结果很不光彩地被射死。最大的对手就这样GAME OVER了。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连象征性地给小明王打个招呼都懒得打。虽然小明王还活着,但已经被朱元璋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都懒得玩了。
  元至正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率军进攻另一个吴王张士诚,节节胜利,这年底,朱元璋杀掉小明王,斩草除根,为自己当皇帝扫清障碍。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定国号为吴元年,十月,派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兵马,北伐元朝。
  第二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封吴王后马氏为皇后,立老大(当时已经取名朱标)为皇太子。
  八月,北伐军占领无人把守的大都,元惠宗孛儿妥懽帖睦尔事前得到消息,根本不想防守,逃到了上都(开平)。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汉族政权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一个政权由南向北统一了全中国。
  1368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将近五百年来,汉族人再次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
  不过,欢欢喜喜迎接朱皇帝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们,却发现朱元璋打跑了蒙古人,手中的屠刀并没有放下,而是向他们砍了过来,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政权,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一个十八层地狱,在人间以神圣的名义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国家,除了朱元璋及其家庭,其他人可以说都是他们的奴隶。而朱棣,从小也感受到了这分森严的等级,见识了权力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那些弱肉强食、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理念,也许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也许他根本就没这样的意识,但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
  环境,确实能够造就人。环境,逼迫他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得要早很多。

  二、取名与学业
  日期:2011-11-21 20:43:56
  二、取名与学业
  老朱登基的那一年,他的儿子已经增加到了七人,老大朱标已经十三岁,搁现在,手脚麻利的已经在找女朋友,甚至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了。小四也已经八岁,早应该上小学了。朱元璋在天下大事忙得差不多之后,这才觉得,是得给小兔崽子们取名了。
  从出生到八岁,朱棣都是跟着老爸辗转于炮火之下,以当时的情况,就连朱元璋本人,也不敢相信最后取得天下的一定是自己。虽说幼教非常重要,但无论是朱棣的亲妈还是王后马大姐,恐怕也就只能简单地吃饱肚子哄睡觉,朱元璋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
  今天的孩子那是要多幸运有多幸运,他们才是真正的小皇帝。他们的父母会购买很多图书和光碟来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教育孩子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他们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态度不可谓不端正,目标不可谓不长远,但实际效果呢,还真的是不好说。

  而朱棣贵为皇子,学前教育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没办法,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他的胎教,就是在娘肚子里时,就没少听江南的炮火,朱元璋的斥责;他的幼教,就是跟随母亲,看着军队一次次前进又撤退,在军营里担惊受怕;他的早教,就是耳濡目染吴王府森严的等级,深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心的险恶。
  朱元璋打小就是个滑头,他给地主放牛时,和几个孩子为了吃牛肉,居然把一头小牛当场击毙,就地生火给烤了,吃完之后,把年尾巴插在岩石上,楞说是牛自己钻进去,出不来了。
  朱棣比他老子幸运,从小没吃这么多苦,想吃个牛肉不是多难的事,但他也没有父亲这般自由。尽管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吴王,朱元璋在那些读书人的怂恿下,已经越来越讲规矩,讲排场了,即使远离权力中心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得出来。
  日期:2011-11-22 09:58:15
  (接上)
  在听取了那帮读书人的建议后,朱元璋给儿子们全取了木字旁的名字。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老五是朱棣的同母弟朱橚,老六朱桢,老七朱榑。

  他们也是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使用两字名的一代,因为老朱给子孙的名字都定好了,朱标的后代是“允炆遵祖训,钦武大胜君,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且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也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的。
  我不会穿越,不知道当时的情形,八岁的小朱棣会不会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激动地向天大喊:“我终于有名字啦!”
  顺便说一下,对了解明史很有帮助:朱棣后代的排名顺序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立羽常,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前尊猷”。他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老二是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名字中有火,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最后一个字中有土。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思宗,就是朱由检。最后一个字中又有木了。
  朱元璋奋斗了半辈子,完成了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到皇帝的乾坤大挪移,坐到皇帝位子时已经整整四十岁了,而他的七个儿子,根本不需要这么辛苦,就已经超过了这个帝国的绝大多数芸芰众生。当然,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儿子们的要求,那不是很高,是相当地高。作为朱元璋的孩子,显贵是显贵,但想舒舒服服地当王爷,轻轻松松地当官二代,那是白日做梦。

  朱元璋自己是大老粗,没读过几天书,但从刘基、李善长等读书人那里,朱元璋见识了知识就是力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是一个表面宽容大度,实则心胸狭窄的两面派,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生出来的才能信得过。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明实录》是这么说的:
  洪武元年十一月戊戌朔辛丑,宴集东宫官及儒士,各赐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到底是皇帝,既可以把古今的经典集中起来给儿子们阅读,又能从全国范围内选调大儒给王子们授课辅导,还能找来甲方青年才俊,充当皇子们的伴读。这算以权谋私吗,当然……不算,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的长远利益嘛。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再学不好,如果被老爸考住,这帮儿子们可有苦头吃了。虽然有无数的奏折要批阅,无数的国事要拍板,朱元璋经常挤出时间,来到大本堂,和他们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当然,这个气氛是相当友好的,虎毒不食子,朱元璋也不会因为皇子一半句话有失,就象对付朝臣一样,按倒在地上打PP。

  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朱元璋当着诸王子和博士孔克仁的面,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有我一块金子,我得找手艺高超的工匠去打造,如果我有了一块美玉的毛坯,我就得找世界上最好的玉匠来加工,至于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潜能,如果不请明师来教授,岂不是说我爱孩子还不如爱黄金美玉?我的各位皇子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位功臣的后代也要为国出力。教育孩子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只要正,什么事都能办好;心如不正,什么邪念都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要教给皇子们实在的学问,不能像一般文士那样,只会死背辞章典故,没一点好处。”

  能有机会给皇子们当老师,那肯定是天大的荣耀;能有幸行被选为老师的人,自己肯定得有几把刷子。皇子的师傅们,在这些未来的主人翁面前其实比奴隶强不了多少,但这些读书人为了自己的责任,还是冒着被修理的危险,严格要求学生。曾经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博士,胆子略为大了一点,有一次,一个皇子,好像是那个调皮的秦王,不听话,李希颜抡起戒尺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朱棣当时的反应和心情,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腊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见几个皇子都在,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说:“你们也许会好奇,这里为什么么不修建一些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呢,修当然可以修,但是我不忍心浪费民财。昔日的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在位之时,曾想建一座露台,得知需要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因而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

  朱元璋这话倒不是作秀,他的农民本色,还真让他不习惯于太奢华的享受。这个性格对后来的朱棣也有深刻的影响。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读书本,而是希望学习治国的道理,为将来担任要职奠定基础。作为马上天子,他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
  他曾经“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麻履就是麻鞋,行滕就是缠腿。也就是说,他让朱棣等人穿上麻鞋,裹上缠腿,到城外去跑步,不过只需要跑十分之三路程,剩下的十分之七还是可以骑马的,有劳有逸,有张有驰。表现好的会有奖励,表现不好的很可能就要接受惩罚了。
  作为明太祖的儿子,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象普通孩子一样,有那么多的玩乐可享,有那么多的错误可犯,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玩耍。他们必须强大起来,大明帝国辽阔的边塞等着他们去把守,朱家王朝庞大的军队等着他们去驾驭,虎视眈眈,复国之心不死的的北元,也等着他们去进攻。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

  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老爸的的狠毒、多疑、狡诈、精于算计,藏拙等,他身上也同样有,而马夫人的善良、体贴和宽容,在他身上基本上找不到。相反,他的大哥朱标,倒是继承了马皇后的一些善良本性,当然,马皇后既然能和朱元璋走到一起,很难认人相信她会有多么宽容善良,只不过是没有朱元璋那样恶到如此境界而已。

  朱棣显然不爱读书,他写不出什么漂亮的文字。但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置身于此的这个世界,有着比别人更清醒的洞察力,有着深刻的危机感和生存意识。
  长期生活在军营里,听着炮声,闻着火药味长大,对于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会有一种本能的认同,对于如何生存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肯定也影响到了朱棣,他在诸王之中,一直是注意藏拙,避免锋芒过盛,遭到兄弟们特别是大哥的嫉妒。这种性格应该也是童年就形成了。
  一个人小时候的性格,能不能决定他的一生?这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但至少朱棣儿时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性格形成,有相当大的关系。
  日期:2011-11-23 10:05:24
  第一章 早熟的少年时光
  三、受封燕王
  日子还在一天一天地过,不是每一天都开心,但总有一些事让人兴奋。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这是年幼的朱棣难以忘怀的一天。
  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个儿子,他决定除了已经封为太子的朱标外,给其他的皇子都全部封王。
  为了显示这次活动的严肃性,朱元璋举行了庄严的策封仪式。活动在明故宫的奉先殿举行,还颁布诏书,公示天下: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长者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大子,诸王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为秦王,㭎为晋王,棣为燕王,棣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杞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置相傅官属及诸仪已有定制,於戏,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这一年朱棣十一岁。册封仪式极为隆重,参加典礼的只是年龄较大的五个皇子,对于今天的仪式,他们一点也不陌生,已经彩排过多次了,就怕出乱子,就怕不吉利。
  册封仪式在明故宫的主殿——奉天殿举行。当天,大殿内被清扫得分外干净,铺上了红地毯,挂上了彩灯。一派喜庆的气氛。遗憾的是,古人比较迷信,不让女人出席这类活动,也没有礼仪小姐。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得由朱元璋亲自主持。他老人家身披龙袍,神态庄严,在奉天殿的宝座上坐好,司辰官报告时辰已到,太子朱标当先,带着五个弟弟在殿外跪下,向朱元璋行跪拜大礼。
  当册礼官把册宝交给他的时候,小朱棣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他知道,常遇春跟随父王征战多年,生前都封不上王,死后才追封了一个开平王,而自己,十一岁就有了王爵,有了昔日的元大都作为封地。多么让人开心。
  朱棣的册文是这么写的: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於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永镇北平,岂易事哉!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小小年龄当上燕王,朱棣应该感到相当满足才对,可是,在他们兄弟一遍遍地磕头时,却看到大哥朱标就站在朱元璋跟前,一遍遍地承受着弟弟们的礼数,小朱棣的心里,又感到了一丝丝悲凉。
  仪式的冗长繁杂,也让朱棣不开心。他对这些繁文缛节非常痛苦,有那么多的场合要下跪,有那么多的前辈要磕头,当皇帝多威风啊,从来都是别人向他跪拜,有没有那么一天,自己也可以坐在宝座上,俯视跪在殿下的那帮老东西呢?
  “凭什么我只能当个燕王,大哥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就一定要当皇帝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