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东周六百年

作者: 秦纵轩

  日期:2011-11-11 0:18:00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了解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也是解读地缘政治,研究国际关系以及分析世界局势的经典范本。
  随着西周王室的式微,蛮族势力趁虚而入,西周灭亡。东迁了的周王室难以振兴道统,旧有的意识形态逐渐瓦解,各个封国逐渐有了施展的自由和空间。
  春秋初期,当周王室还余威尚存之时,王畿近旁的郑国首先崛起,成为了当世小霸。继而郑国的强势被其周边的各国所借鉴,卫、宋、鲁、齐等强国前赴后继力图争霸,中原腹地的博弈逐渐向更远的周边地区转移开去。
  随着中央之地各强国的兼并和斗争愈演愈烈,周边的夷狄也开始趁火打劫。作为周朝拓殖的边缘地区的封国在此历史机遇下开始逐渐崛起。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之下,齐国最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创了称霸的标准模式,建立了风光一时的霸业,独领中原之风骚。

  伴随着齐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有实力的强国纷纷效法,先后涌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在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博弈后,最终两个地处边缘地区,拥有更优越战略位置和更广阔战略纵深的封国,晋国和楚国脱颖而出,成为了争霸的主角。
  这两国虽同崛起于边陲,但是晋国乃周王室之苗裔,代表了正宗的中原脉系;而楚国则历来被视作蛮夷之邦。两国的争霸构成了当时天下的两极格局,而原本烜赫一时的中央之国们却失去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都成为了两国的保护国,中原大地也变成了晋楚拉锯的博弈场。
  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让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几近崩溃,原本有着最先进文化和政治架构的中原诸侯难以适应新的挑战而相继衰弱。两极格局同时给了其他边缘之邦利用与超级大国结盟并兴起的机会。整个天下却在这激烈的斗争中进入到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两个超级大国旷日持久的对抗最终让两国难以为继,随着晋国的分裂、中原地区的重组以及越、秦、燕等边缘势力的加入,世界进入到了数强并立的多极化格局之中。
  战国时代,列国争霸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各国无所不用其极。在群雄并立且各自体量相当的情况下,在外部,谁占据有更有利的地缘环境,在内部,谁推行了更合理的政治制度,在总体上,谁制定了更符合历史趋势的国家战略,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条件下,谁就是天命所归的最终赢家。
  如果类比一下近代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巧合和趋势预测。

  当“异教徒”土耳其人攻陷了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之时,绵延千年的罗马道统就此终结,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都为之震撼。随之基督教对欧洲的统治开始衰微,各国民族国家相继兴起。
  和东周一样,近代最早独领风骚的也是邻近教皇的意大利地区,其中又以威尼斯为最,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先河。接着欧洲的产业热潮由中心的地中海之滨发生了扩散和转移,荷、英、法相继效仿图强。
  欧洲各国在内部发展的同时,也在世界的边缘地区进行开拓和殖民,由此获得资本积累,继而支持各自在欧洲的争霸。
  和齐国相似的,完成了大革命后的法国开始首先尝试整合欧洲,并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霸权。在拿破仑之后,欧洲的争霸也愈演愈烈,纷争迭起。
  但是在欧洲自顾不暇的争霸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的蛮夷之邦和殖民地却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大力跟进,并凭借着更加有利的空间潜力和资源优势后来居上。经过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的全局博弈,各个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了类似“春秋五霸”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最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横空出世,形成了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

  两个超级大国中,美国代表的是传统的欧洲血统和文化,而苏联无论在血缘上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被欧洲视为离经叛道的典型。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并分割了昔日的世界中心-欧洲,让这些昔日的霸主们的荣耀伴随着它们的殖民体系一起烟消云散。而美苏争霸却使整个世界却进入到了技术爆炸的高速发展期。
  在两极化的全球博弈格局下,摆脱了旧有殖民体系的边缘势力在美苏两霸的对抗中借机发展。当苏联最终被劳民伤财的冷战耗空了之后,世界也进入到了一超多强的新时代,这和战国初年魏国称霸,诸国争雄的局面如出一辙。
  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经济危机的蔓延,原本世界的中心-欧洲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面临着双重的困境,过去引以为豪的先进制度反而束缚住了它今日力图振兴的手脚。在这样的局面下,欧洲开始寻求新的整合以应对新时代的危机。
  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由于产业的转移在很多方面逐渐被后进国家所赶超。这些后进国家多是过去欧洲霸主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印度、巴西等等,如今却凭借着广袤的领土和充裕的人力资源而崛起为世界的新贵。
  放眼今日之世界,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欧盟、巴西构成了当今世界最突出了六极,俨然形成了类似“战国七雄”的准多极化格局。
  在当今之世界格局之下,世界会走向何方?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虽然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球形的系统完全颠覆了过去平面化的地缘争霸,瞬息万变的产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变革的节奏,经济、技术、文化的斗争取代了过去单一的战争对抗,但是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内能顺天应人,外可顺时应势,改变当今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于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普世价值,建立起能够让各个族群和平共处的崭新秩序。当然,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真正的赢家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国家,而当是全人类了。

  这一切并非是刻意要做一番对号入座的配对,只是比较一下在类似的博弈背景之下所产生的有趣的雷同,既是为了能更深入地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也是借古鉴今,继往开来。
  长话短说,正剧开场!
  日期:2011-11-11 11:11:11
  第一章.周室东迁
  历史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渐变的,当一个时代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便会以标志性的冲突的形式发生系统性的变革,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

  一.“封神榜”如何开启乱世的序幕
  任何事物在播下成功的种子之时,往往也埋下了失败的基因。成败二者不仅仅是硬币的两面,更有可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显性。
  封侯天下
  典故来自传说,传说源于神话,我们就从那久远的神话开始说起。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兴周灭纣,八百诸候会孟津,讨伐商纣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在完成了这番伟大的王业之后,姜子牙主持封神榜,总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其中有姬姓子弟、开国功臣、会战诸侯、殷商宗室、各路神仙等等。到了这里,《封神演义》的故事到了尽头,而我们的历史之旅于此才是开头。

  这一次“封神”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谓“封神”未免完全流于神话,不过神话都是起自于历史的。在周朝建立之后,确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赐,不过这却不是神话所言的“封神”,而是“分封”,而主持这场分封的也不是姜太公,而是他的同志兼同事,武王姬发的四弟,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所谓分封,就是对诸侯“封邦建国”,把周天子的同姓宗室子弟、异姓功臣宿将、地方部落首领等分配到当时华夏文明所及的各地区。在这些地区上建立诸侯各自的封国,并对诸侯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不同的爵位,封国的大小也不一而同。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公爵百里;侯爵同样是百里;伯爵国七十里;子爵只有五十里的土地;男爵也只有五十里。如果土地不足五十里的封建领主就不归周天子管了,他们依附于邻近的诸侯(公、候、伯、子、男),被称为“附庸”。
  当然这些国可不是随便封的。相传当时“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国。”在东方新征服的地区是周朝重点经营之地,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被封在了商人原来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以挟制河北平原的商人部落。

  卫国的背面,今天河北邢台附近还有另一个姬姓侯爵封国-邢国,辅助卫国共同监控商人和东夷部族。
  在更北的燕山和易水相交的地带,周武王的另一位弟弟召(shào)公奭(shì)长子在此封土称侯,此地便是燕国。燕国这块深入夷狄的周朝飞,地背山面水,是周朝势力范围内最后一块险要之地,通过它,燕国和南面同姓的卫国和邢国钳制了东夷部族的发展,也阻滞了北狄南下肆虐的步伐。
  而商人的同族,东夷人的聚居地山东丘陵地区是周人另一个重点经营的地区,而周人对此地的安排也非常耐人寻味。泰山和沂蒙山的东面是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齐国,而西面则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鲁国。
  齐鲁两国一武一文,周天子赐给齐国代天子征讨的特权,同时赋予鲁国掌管天子礼乐,联系中原和东方,宣播周天子的教化的角色。前者以军事手段降服东夷,后者则以文化方式同化异族,可谓是相得益彰。
  作为连接周人和北方戎狄部落的屏障的山西高原,则分封有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晋国,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有大量的姬姓封国,控制这些周王室的关键要地。
  “封神榜”中自己人被封了,敌人也有被分封的。现实中一样如此,投降周朝的商人被封在了进河南省东部地区,并被册封最高爵位-公爵。

  爵位这种虚名当然是假的,作为前朝遗民,宋国表面上很尊贵,实际上地位非常尴尬。东有鲁国,北有卫国,南有蔡国,西有管国等等,周朝安排了一圈姬姓国家看住宋国,而这块地方也是四面平原,无险可守。
  周人在对商朝遗民的主体做了体面而可靠的安排后,便对另一支商人部族进行比被禁锢在固有势力范围内的宋国更加悲惨的处置。他们被周人强行西迁到了陇西,被夹在了周人的大本营和蛮族之间,为周王室饲养战马。这让他们在帮周王室做挡箭牌的同时还不得不牢牢依附于它。更不济的是,他们连宋国这样的名分都没有,连个封国都不是,仅仅只是附庸而已,这就是秦。

  其他一些部落首领,如大禹的后代被封在了杞国,舜的后代被封在了陈国等等,至于其他的一些未完全开化的部落或是和前朝有着暧昧关系的族群,则都被分封在了边疆蛮荒之地,如楚国和徐国等。关于各国的情况,在后面的会一一详细提及。
  而周天子自己则坐镇周部落的龙兴之地渭河平原,称之为宗周地区,都城镐京位于今天西安左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室在洛阳盆地还有封地洛邑,此初被称为成周。洛阳盆地是连接中原和东方的战略要地,这一点从三国时期董卓面对关东诸侯的追击,在逃往长安之前毁掉洛阳城中可见一斑。
  统治并不必做到将自己的势力完全覆盖到所辖范围内的每一点,这样成本太高,事实上也没人真能够做到。只要能站在法统的制高点,占据核心要地,控制关键节点,外再辅以武力挟制。
  除了硬性的武力手段之外,文化安抚和血缘同化等软性手段在长期的统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日期:2011-11-11 15:43:32
  宗法礼乐

  为了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分封的体系被设计成了自上而下一体式的。天子分封诸侯,建立各个诸侯国。诸侯在封国中再将大夫分封到各封邑,在各自封邑中,大夫拥有为数众多的家臣士人,由这些士人们统管底下的庶民和奴隶。这五个阶级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江山永固,周王室对阶级的划分是绝对的,永久性的,地位都是世袭的。为了保证这种阶层的固定性,周朝统治者用法律和礼教双重手段来维护这种阶级划分,既用武力又用文化,软硬兼施。让僭越者不仅承担法律上的严重制裁,也要接受道德上的严厉谴责。而这礼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礼。
  按照周礼的宗法分封制度,天子的后代子嗣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长子为合法继承人。其余的诸子是小宗,依次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子嗣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向下将封邑传给嫡长子,其余诸子成为士人。由此形成家-国-天下的社会等级结构。
  一旦分封完毕,所封土地就由受封者实际控制,而上一层的统治者对土地只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当时的土地采取井田制任何一块可耕地都被划分为井字形的九块,周围八块为封邑的私田,中间那块是公田。私田的产出归封邑所有,而公田的产出则作为供奉,上交给上一层的贵族。
  这样宗法分封制其实就是一种家族化的统治形式,国和家是一体的,公私权利是很难划分清楚的,大夫既是诸侯的家丁,又是诸侯国政府的官员;我是朝廷卿士,我的儿子也是,我的孙子还会是。

  周人之所以开创性地分封建制,源于其农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人和土地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附性,一改商王室政治中心长期游移不定的传统。而宗法制则是源自于周人的祖先崇拜,并将祖先崇拜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阶段。这一点又和商人的鬼神崇拜,凡事以占卜为准,兄弟子侄皆可即位的习俗相去甚远。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农耕部落和来自东部地区的渔猎部落在文化上的主要区别。

  宗法分封制这种制度设计非常巧妙地将文化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作用,加速了周朝初年政治经济方面的稳固。
  这样的好处是周朝的统治范围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分封过程中扩张,并且在这个扩张过程中血缘的纽带能保持诸侯们的向心力。
  为了便于政治上的统一,周朝统治者淡化了种族的观念,代之以“华夷五方”的概念,即我们熟悉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华(华夏)”来加速周边族群向华夏文明靠拢。
  周朝的分封是一代一代持续进行的,因此各个封国的势力范围也是一代代地增长的。这种增长依靠的是农耕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融合,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更多食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人口能够保证扩张的需要。
  在周朝初年,各个封国之间都有着大片的无主之地和未征服地区,各国都是从最初的一城一池向外一个城一片田地扩张的。
  和国土扩张相伴随的,是血缘的辐射。贵族血脉的不断扩散和下移,以及持续的通婚和联姻,使整个周朝越来越趋同于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加之辅以“华夷五方”概念的影响,各国内部和外部在血缘上逐渐趋近,文化上也随之靠拢,广义的华夏概念由此形成。

  伴随着战争的冲突和文化的交融,西周的诸侯们不断地向外拓殖扩张,逐渐地完成着各个地区的文化整合。尤其是边缘地区的封国,由于和当地的土著部落形成了文化的融合,这些封国往往有着和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如齐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当然这些文化的形成过程少不了刀剑的开道。
  高明的封地安排和宗法分封制的巧妙设计让周朝在建立后近两百年间波澜不惊,虽出现几次地方叛乱,却都没能得逞,而且周朝对外的军事扩张和文化扩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过程也为真正的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
  日期:2011-11-12 23:47:28
  内在危机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时代是发展的,形势是变换的。宗法分封制这种将文化、经济、政治绑定在一起的做法,产生的效果是各个方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土地政策上发生了危机,它必然将蔓延到文化领域内,导致了所谓的“礼崩乐坏”,并进而产生了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周朝在文化、土地、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社会转型。

  这种危机存在么?
  当然!
  存在于何处呢?
  制度本身!
  宗法分封制长期将导致的结果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他名义上拥有的土地在不断增加。而在事实上,天子实际所拥有的土地却由于不断的分封在持续地减少。
  与此相反,各个诸侯随着世代的分封,他们的封国却在不断地扩大。地方和中央的力量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在西周的后期,天子和诸侯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各国在拓殖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本地区华夷部族的文化整合之后,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也逐渐被扩张殆尽,相互间难免要发生摩擦,并最终引发各国间的战争。
  更要命的是,越是居于边塞的外姓部族,他们的扩张潜力就越大。这一点在今天的各国仍然适用:越是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就越粗略,面积也越大。而居于核心地区的姬姓封国却面临日益狭窄的生存空间,频发的摩擦让它们彼此常常龃龉不绝。这一切都是当初伟大的周公在设计制度时所始料未及的。
  除了战略空间上的危机外,周朝还面临着政治结构上的不安定因素,这一点偏偏又是来自于宗法分封制最初看似高明的设计。
  在宗法分封制下,周天子处于政治结构的塔尖,他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也就最大。高高在上的天子经过层层环节,通常对国家基本情况的掌握非常滞后。国家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却会经过这些环节层层放大,引起巨大的震荡。更多地,所处的地位越高,对土地和经济的实际控制就越弱,也越容易被架空。和建筑一样,周朝的权力结构越往上越脆弱,而瓦解和变革,就会从最脆弱的部分开始。

  日期:2011-11-14 12:11:23
  二.政治金字塔的崩裂
  内忧与外患总是伴随着系统性危机而同时到来的,在这样的危机冲击下,社会无论出于主动或是被动,变革都是唯一的出路。
  国人暴动
  西周在经历了近200年的治世之后,王朝的统治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传至第十代的周厉王时,终于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地震,周厉王遭到了国人的驱逐,史称“国人暴动”。
  在周朝,民众分为国人和野人。通常的说法是国人为国都中的人,而野人就是国都外围以耕种和渔猎为生的人。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在武装力量完全由贵族垄断的周朝,城里的平民暴动能搞定天子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所以有一种说法,国人应当是享有服兵役权的,确切点讲,应该是统治者同宗或同族的民众,国人所代表的是贵族集团。这种对军事的垄断正是西周武装拓殖的基础,否则很难想象在很多封国居于少数地位的华夏诸侯们能够作为轻易占据政治上层地位并保持对下层土著的长期统治。在冶金上不发达的青铜时代,统治阶级是相对容易垄断打造当时尖端武器所需要的金属资源,并借此进行全面的武装控制的。后世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集于咸阳,铸成金人十二”也是秉持着同样的道理。

  贵族能够发动政变驱逐天子,可见二者之间发生了重大的矛盾。历史记载周厉王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实行所谓的“专利”,就是收拢并垄断国家战略资源,并且实行特务政治,进行言论控制。由此终于激起了国人暴动,遭到了驱逐,开了历代民变之始。
  周厉王是西周素负恶名的暴君,但是他的这些所谓罪行,在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帝王身上却见怪不怪,汉武大帝和周厉王的所为就非常类似,但是为何周厉王却得到了如此下场和恶名?
  是时代的不同和历史机遇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周厉王的命运是和当时西周的国势息息相关的。
  时至西周末年,边疆地区的一些远系诸侯们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周天子马首是瞻,为此周厉王多次对外用兵,这是其穷兵黩武的客观原因。
  打仗就是烧钱,不断的用兵就需要增加财政支出,进而加重赋役,此乃横征暴敛的由来。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周朝的危机不仅来自于外部边疆,还有源于其体系内部的。一代代的分封使贵族的势力加强,对土地的控制不断提高,由此贵族所掌握的人口和经济资源也逐渐具有了叫板天子的资本。
  为了加强自身实力以抗衡贵族,增加财政和军事实力,周厉王将重要的战略资源纷纷收归己有,剥夺贵族的部分权力和优势。这就是所谓的“专利”。
  经济上的强势必然要辅以政治上的高压来维持。周厉王由此实行了严厉的言论管制,堵民之口。

  这一系列侵犯贵族利益的行动最终激起了居于都城镐京贵族们的反击,而对贵族权益的削夺,会通过贵族对下层的盘剥转嫁到国人头上,而这些怨气最终会迁怒到源头周厉王头上,这也是国人配合贵族推翻周厉王的原因之一。
  在贵族政治时代,当时的权力框架是不允许国君进行如此强势统治的,当然周厉王的这些举措最终还是被那些专制君主们实现了。本书将经历沧海桑田的流转,看看这一巨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日期:2011-11-14 14:05:58
  宣王中兴
  周厉王遭到驱逐后,朝廷的世袭公卿周公和召公二位贤臣出面扶持危局。周公是周公姬旦在朝廷的世袭职位,由其子孙担任,召公则是燕国始祖姬奭在朝廷内的世袭职位。这二公是贵族们的总代言人,他们的直接执政代表着贵族们在与国君斗争中的胜利。

  周公召公二人除了嫡系子孙所据有的鲁国和燕国两处封地外,其爵位继承人还帮助周天子分别管理成周和宗周两块王畿之地。这一回管家是爬到了主人的头上,俨然直接做主管理起国家来了,而周天子却被逐步架空。
  在这段二公辅政的时间内,纠正了很多周厉王时期的政策,矛盾得到了妥协。由于这段时间是二人共治朝纲,所以后世称其为“共和”,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的分水岭,从此之后中国历史终于用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前面周厉王被推翻,现在又是共和,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到,天子虽然是西周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并非一手遮天的独裁者。在宗法分封制下,朝廷中贵族公卿的共同权力可以和天子分庭抗礼,形成一个力量的平衡和权力的制约,在特殊时期还能完全代行天子的职责。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罗马元老院的贵族民主。
  不过无论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如何,君臣的名分还是摆在那儿的,即便当年周武王将儿子周成王托孤给周公,周公也不过是代君摄政而已。现在臣下居然驱逐君上,可见旧有的制度已经出现了危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