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读『韩非子』

作者: 孑孑干旄

  日期:2011-12-9 7:56:00
  本来准备直接上正文的,但是按照国际惯例,还是在正餐前面啰嗦几句把。
  小子我幸得到《韩非子》五十五篇全文,尝试读之,见韩非所言之事,所提之理论,惊为天人!悔没有早读此书,没有早明白法家之要术!
  小子我于是决定细细研究、思考韩非子文字中所概括的思想,能否一定会学以致用,目前小子我不知道,但是坚信多学习古之圣贤思想,肯定会提高自身内涵。
  由于小子我获得的是书籍版,故文中一词一字皆出自小子我手打,翻译一样是小子按照文中下写出的注释逐词逐句的理解之后自己翻译出来。若有失误,望请诸位指正。

  或曾有人劝告我,为何不复制网上以有的文档?
  我答:我读《韩非子》区别与我读《史记》。《韩非子》哲学思想类书籍。逐字、逐词、逐篇理解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理解和读懂韩非子思想,里面有很多篇章,小子我都要要求自己背诵的。《史记》是史书类,我是直接在网上复制史记原文,然后在自己记事本中慢慢参阅,边读边整理读史笔记,这样读史书可以,但是若要是读《韩非子》也这样,那么恐怕不能真正拨开迷雾看穿法家思想,理解希望可以学而致用。当然,我并不说说《史记》不够深奥,我读《史记》若发现上面写出了一些很深奥的话,我当然也会逐字、逐词、逐篇理解以便能使自己更透彻的读懂,当然有些篇章也是会要求自己背诵。

  小子我在开帖指出不愿意详细的叙说韩非子思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重要啊,因为每个人读韩非子都会有不同的思想,都会结合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来思考韩非子思想对自己的帮助。我只不是是一个板砖者,书中笔记,只不过是小子我个人思想浅见,目的是希望给读者取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若文中评论有误人子弟之嫌,望请指正,小子必当反思改正。谢谢。

  好了,不在多说法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啊,作者韩非子的生平事迹啊等等,大家读过正餐之后必会明白!
  小二
  上菜了!
  日期:2011-12-09 07:58:48
  《韩非子》第一卷

  初见秦第一
  注:此篇真伪自古以来名人们争论不断。由于现存史料不足,无法确切得知是否为伪作。既然《韩非子》中收录了这一篇文章,小子我不妄加猜测真伪,权作名篇来赏析。
  臣闻:“不知不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原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开篇指出,为人臣者应当尽忠!同时也是作者向秦王表明自己接下来的言论皆是忠心之言,希望秦王可以信任作者,听从作者接下来的言论。)
  我听闻:大臣因为不知道治国安邦之策,所以不进言;这是愚蠢的大臣。大臣知道治国安邦之策而不叙说给君上听,这不是忠心的大臣。身为臣子,不对君王忠心是死罪,进献给君上错误的治国安邦之策也是死罪。即使是这样,我仍然愿意向大王全力述说我所知道的治国安邦之策,希望大王可以明确的做出判断,是听从是处罚,悉听大王之命。

  日期:2011-12-09 08:03:33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呼!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库府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兵,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者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则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其中,生未尝见寇而,闻战,顿足徙裼,犯白刃,蹈炉碳,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者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舆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菌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主之名不可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作者向秦王分析天下诸侯与秦国的局势,着重指出诸侯们的弊病以及秦国所具备的优势。并说明秦国有吞并诸侯的实力。最后说明秦王现今的国力疲乏源自谋臣不忠,没有向秦王进献治国安邦之策)

  我听闻:当今天下诸侯以赵为中心,北面连合燕国,南面合魏国。现在又联合楚国,加强与齐国的团结,收韩国而成天下合纵之局势,西面与我们强秦为难。我暗自窃笑,当今天下有三种亡国之法,而天下诸侯居然全部都在做这些事情,如此来说这事情还可笑么?我听闻:混乱的国家进攻安定的国家是自取灭亡,无道的国家进攻正义的国家是自取灭亡,叛逆的国家进攻顺应上帝的国家是自取灭亡。如今天下诸侯国家不顾国力不足,粮仓空虚,而率全国之兵,组成百万大军,其中军士愿意为将者不下千人,都说自己愿意死战。然而虽然有白刃在前和斧锧在后以备处决逃兵,他们在战场上还是愿意退却保命不愿意为国家作战送命。并非是他们不愿意为国家而死,是因为他们的君王说要奖赏后而不赏,说要处罚后而不施行处罚。赏罚不明,那么士民皆不愿意为之死战。而如今我们秦国发布赏罚的号令最后必会赏罚,有功和无功的都是看事实说话。秦国的士兵自从脱离父母的怀抱之后,就会独立起来为自己家族立功,虽然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战事,但是一凡听闻将会出战,必将顿足而出,上刀山下火海,为了奖赏死战者不解起数。作战悍不畏死的人和苟且偷生的区别很大,我们秦国士民作战皆悍不畏死,是故为战场死士也。一人不怕死可以战胜十人,十人不怕死可以战胜百人,百人不怕死可以战胜千人,千人不怕死可以战胜万人,万人不怕死足以扫平天下!如今我们秦国土地长短有度,地阔千里,军士数以百万。我们秦国赏罚分明,地形险固,这是天下都莫能媲美的啊。借此天下都不足以够我们吞灭的。所以现在我们秦国士兵作战悍不畏死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开地千里,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然而现今我们秦国的国力却是兵甲劳顿,士兵疲病,积蓄亏损,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四邻诸侯因此都不服与我们秦国,我们现在秦国吞并天下成就霸主之名当然不能实现,造成这个原因的没有其他,就是因为我们秦国的谋臣不忠心进献治国安邦之策多导致的。

  日期:2011-12-09 08:04:31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则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城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则荆孤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霸王之名可成矣,四邻诸侯可朝矣,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和。令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欲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民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先举齐国征战四方诸侯导致几乎亡国的例子,提出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关键,紧接着先举例指出谋臣们三次失误导致秦国征战四方诸侯却没有吞并诸侯,从而引发现今的疲惫的国情。隐晦的点出秦国目前国情和齐国何其相似)

  容我大胆这样来说:以前齐国南面打败楚国,东面打败宋国,威名远慑服西面秦国,北面打败燕国,中则威慑韩魏。齐国土地广阔而兵强,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借此以诏令天下。齐国清澈浑浊的济水、黄河作为齐国对付诸侯的边防,广阔宏伟的长城作为对付诸侯的要塞。齐国,是与五个国家相邻的国家,乐毅率诸侯战齐国,齐国一战几乎亡国。由此可以得之,战争决定者万乘之国的命运。我还听闻:斩草除根,那就不会有灾祸伴随。以前我们秦国与荆楚交战,打败楚国,攻克楚国都城郢都,取洞庭五湖等大江南北土地,楚王和群臣皆逃亡,居陈地而抗秦。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全力灭楚,那么楚国是可以被灭亡的,楚国如果灭亡了,楚国的民众、土地就可以尽情的搜刮利用,东则可以弱化齐燕,中则威慑三晋。这是一举就可成霸王之道啊。四方诸侯莫不敢不来侍奉秦国,然而群臣无能,没有看透,就率领士兵返回,与楚国谋和。楚国得此机会收拾旧山河,聚集亡民,从新立国,置办宗室祭祀的宗庙,率领天下西面抗秦,这是秦国第一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天下诸侯进攻我过华阳,大王用计破之,率军进攻魏过都城大梁,围城数日,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打破大梁,那么就可以灭魏,灭魏则荆赵将会被震慑的心寒,荆赵惧怕我们秦军后,那么赵国就危险了,楚国也必将会孤单无所依靠。如此之后我们就可东则震慑弱化齐燕,中则欺辱三晋。这样我们秦国一举吞兵诸侯就可以实现了。四方诸侯莫不敢来朝拜侍奉。但是我们秦国群臣无能,没有看透,就率军返回,与魏国谋和。魏国借此机会得以收拾旧山河,聚集亡民,从新立国,置办宗室祭祀的宗庙。这是秦国第二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之前我们秦国由穰侯执政,凭借这一国的兵力就想做两个强国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我们秦国的士兵终日奔波在外,国内尽是疲病的士兵,霸王之名由此不可成,这是秦国第三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

  日期:2011-12-09 08:05:32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立。彼固亡国之刑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筦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滫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兵,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坏韩、蠹魏、挟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士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不曾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与一矣。乃悉复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以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以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此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菌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原大王有以虑之也。(再提出赵国是诸侯国的中心之国,分析赵国国情,描画出灭赵之后的局势,提出欲灭诸侯必先灭赵的观点。着重笔墨指出谋臣无能耽误战机导致之前对赵国邯郸的进攻之战失败,并曝露秦国国力于诸侯。如今造成秦国当今的国情,希望秦王明察)

  赵国,是诸侯的中心之国。赵国国内各类百姓混杂,百姓骨子里桀骜不驯难以为赵国统治阶级重用,而且赵国号令不严,赏罚不明,地形易攻难守,向下难以使百姓全力保卫自己的国家,实属亡国的形态。他们还不顾民众,强行征全国之兵进驻长平,欲得韩上党,大王派兵破之,取武安。这个时候,赵国山下震惊,惶恐不安,其实邯郸是守不住的。我们若是攻占了邯郸,收管了太行山东面的河流区域,引军西攻滫武,走羊肠小道,降服代、上党。那么代郡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我们不耗费一副盔甲,不苦劳一个将士,就可以收管这些地方。代、上党不用耗费战争就可以归为秦过,东阳、呼沲河以外的土地不费一战就归为齐国,中山故国,呼沲河以北的土地不费一战就可以归为燕国。然则分赵之后,韩国理所当然的会被灭掉,赵韩被灭,则楚魏不能独立,于是一举就可以灭韩、毒魏、劫持楚国,东则弱化齐燕,决白马渡口淹没魏国,则一举可以灭三晋。这样以后大王就可以稳坐宫廷,等待天下诸侯前来归服。那么大王的吞并诸侯就指日可待。然则当时群臣无能,没有看透,收兵西归,与赵过谋和。我认为以大王的英明,将士的强大,放弃成就霸王之业,土地也不曾得到,还要被即将灭亡的赵国所蒙蔽,这全部都是群臣的昏庸所导致的结果。而且赵国应当会被灭亡却没有灭亡,秦国应当会称霸去没有称霸,这使诸侯第一次看清了大王手下的谋臣的能力啊。最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在顷全国之兵进攻赵国邯郸,但是战机已经被耽误,攻城久而不能攻克,士兵厌战的情绪尽在诸侯的眼里,这是诸侯第二次看清了我们秦国战力啊。大王有继续派遣增援军队前来,回合部队一同攻城,攻又无法攻克诸侯重兵把手的邯郸,放弃又不愿意放弃,最后无奈的撤走了疲惫的士民。这是诸侯第三次看清我们秦国的国力啊。天下诸侯三次看清楚了我们秦国的国力,知道我们内部没有贤明的谋臣,外诸侯耗尽了我们英勇强壮的士民。从这里来看,我认为诸侯合纵破秦再没什么难度拉。如今我们秦国国内,盔甲皆破烂不堪,士兵皆疲惫,积蓄贫乏,田园荒芜;国外,天下诸侯皆团结在一起破秦之心越发坚强。如此国情希望大王详细的看清、考虑、分析。

  日期:2011-12-09 08:06:46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桓溪,淇水竭而桓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擒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智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厉害,何国以降,及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擒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厉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舆天下,可兼而有之。臣味死原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只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作者向秦王提出,秦国虽然面临如此局势,但是由于国内地形和法制的缘故,只要谨慎的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就是灭赵灭韩,臣服楚魏,远交齐燕。天下可得也。最后作者首尾呼应,指出进言是为大王忠心进言,以性命担保,希望秦王可以明察)

  我听闻:诚惶诚恐,日复一日谨慎坚持的做正确的事情,天下是可以得到的,凭什么知道会这样呢?昔日纣王为天子,率天下将士百万,左边饮马淇水,右面饮军桓溪。最后淇水干枯了,桓水也快要枯竭了,想借此来为难周武王。武王素裹丧衣,率三千将士与纣亡激战一日,灭掉殷商,擒杀纣王,收管殷商土地。天下莫不服矣。智伯率魏韩三国之兵进攻赵襄子于晋阳,决水淹没晋阳达三月之久。赵襄子求卜问吉,欲知厉害,考虑降服那个国家。最后派使者张孟谈前往韩魏,反智伯之约,联合韩魏进攻智伯,最后擒获智伯,赵襄子得以立国。如今秦国土地长短有度,广阔千里,手下将士数百万。秦国国内法制严明,赏罚分明,地形易守难攻,天下诸侯国莫能媲美。借此机会吞灭天下未尝不可。我貌似进言大王,内容是希望大王攻破天下合纵,先灭赵,灭韩,臣服楚魏,亲近齐燕,成就霸王之业,四方诸侯来朝。大王如果听从我的话语才起这一系列行动而不能一举破坏合纵,灭不了赵国,亡不了韩国,不能使楚魏臣服,齐燕亲近,霸主之名不成,四方诸侯不服。请大王杀了我,让我殉国,认为我不是大王手下忠心的大臣。

  日期:2011-12-09 08:08:08
  《韩非子》第二卷
  存韩第二
  注:·存韩第二,包括韩非子上书的《存韩》一文,以及李斯分别给秦王政、韩王上书的文章。
  ·公元前234年,秦攻韩,韩急,(韩王)使韩非使秦。韩非给秦王政上书此篇《存韩》。之后李斯向秦王上书,点清韩非给秦王放出的烟雾弹。然后在出使韩国,巧言话语游说韩国忠心侍奉秦国。韩非因此被关入监狱,后被李斯、姚贾等人残害于狱中!
  存韩: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韩地而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也。(开篇向秦王提出,韩国是秦国忠心的属国,与秦国郡县无异,而且还要饱受诸侯骂名。韩非抛出烟雾弹,向秦王明确指出赵国乃秦国心腹大患,希望秦王能够明白而去发兵攻赵)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余载,在外则为秦国抵挡各方诸侯的屏障,在内则作为秦国的草席和垫子。秦国出兵讨伐天下诸侯,韩国必会跟随,诸侯很怨恨由韩国来承受,战争的利益则归于秦国。自从韩国归顺秦国,现在已经和秦国的郡县没有什么区别了。现今,我听说贵国谋臣之计,将举兵伐韩。当今天下,赵国广聚士卒,手下遍布游说之士,欲联合天下诸侯兵马,赵国还告诉诸侯强秦不灭我们诸侯过必将亡国,借此联合诸侯西面抗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拉。秦国现在不去理会赵国将会带给秦国的祸患,而进攻身为内臣的韩国,那么天下都明白赵氏的计谋做对的了。

  日期:2011-12-09 08:09:01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也,脩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催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不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政,则合群苦弱以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亲必为天下兵质也,陛下虽以今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末也。(继续说韩国的国情,放出烟雾弹,夸大强行伐韩导致的后果。)

  韩国,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却一直要为秦国抵挡天下诸侯的进攻,韩王受辱,群臣皆苦,君臣上下一心忧苦久也,于是修守备,防范强敌,国内尚有积蓄,筑城池来守卫国家。今伐韩,一年以内是不能灭亡韩国的,如果秦军只占一城就撤军,必将会权轻于天下,天下都不会惧怕秦过而出兵进攻秦国。韩国如果叛离秦,那么魏国必会响应,赵也会依靠齐国为后援,这样,韩魏资助赵国而赵过凭借齐国就可以和秦国争强了,这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祸难啊。秦国进攻赵国不能灭了赵国,退而进攻韩国却无法短时间灭了韩国,于是秦国精锐之师都陷入苦战疲惫不堪,士兵长期背负繁重的军资在军队的内部也会疲劳不堪,以此弱兵去进攻两个万乘之国的兵力,这不是灭亡赵国好办法。如果真的按照秦国那大臣的话去做,那么秦国必会成为天下进攻的目标,陛下的寿命虽然如同玉石一样长久,但是这样用兵行事吞并天下的将会遥遥无期。

  日期:2011-12-09 08:09:52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也。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为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韩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攻伐而使从者焉,不可悔也。(最后假计希望秦过先破坏诸侯合纵,点出破坏诸侯合纵之后韩国只需要一卷文书便可降服。指出赵国等诸侯才是秦国最大的敌人,希望秦王能够看穿出伐自己归属国家会导致消弱自己,并会导致赵国等敌对国家的强大)

  现今我给大王献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用糖衣炮弹收买楚国重臣,向他们游说赵国欺骗秦国的事情;派自己的至亲骨肉出使魏国,以安魏国。连横韩国讨伐赵国,赵国虽然有齐国在后面撑腰,但是也不足为虑。伐赵、齐两国事了之后,韩国只需要一卷文书便可降服。这是我的一个办法,是韩、赵皆有灭亡的形态,而楚魏又会归服秦国。所以说:战争,是一种凶器,不能不谨慎的使用啊。现在秦和赵国为敌,赵国背后有齐国,现在秦国又放弃韩国,还没有联合楚魏。一战伐韩不胜,那么祸难就降临了。谋策,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不能不做明确的判断。赵秦熟强熟弱,就在今年。况且赵国和诸侯阴谋伐秦久矣,秦国若是妄自行动讨伐韩国就会弱于诸侯,这是危险的事情。因为错误的判断而使诸侯钻知道我们计策的失误,最就是最大的危险了。这两种危险,不是吞并诸侯的好办法。我暗自为陛下担心,希望陛下明察,伐韩使诸侯钻了空子,到时候就懊悔不及了。

  日期:2011-12-09 08:10:52
  李斯上奏秦王书,因为不是韩非子所作,故没有翻译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