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隋唐英雄传

作者: 北溟玉

  日期:2012-1-1 7:39:00
  第一章:风云板荡
  【本章提要】:隋炀帝登基以后,对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开大运河,八次出巡,三下江都;对外军事扩张,穷兵黩武,三打高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一系列的暴政昏政,最终引起了百姓及官僚的普遍反对。大业七年三月,齐郡邹平农民王薄占据长白山,起兵反隋。大业九年六月初三,隋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轰轰烈烈的隋末乱世就此拉开了序幕。各路草莽英雄如翟让、窦建德、杜伏威、辅公祏之流,庙堂潜龙如李密、李渊、李世民、王世充之辈,纷纷登场亮相。隋炀帝倚重亲信大臣王世充及表哥李渊,并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迎来了大业十三年的第一缕阳光……

  1.隋炀帝来了
  我们的故事始于一桩著名的历史疑案……
  大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十三日这一天,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的隋朝开国老大——文帝杨坚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是他最最宠信的大臣杨素,收信人则是大隋帝国的明日之君——太子杨广。负责送信的宫人许是脑袋被驴踢了,抑或撞猪身上了,居然把信误送到杨坚这里来了。
  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并不美丽。这一点,从杨坚看完信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上览而大恚”。因为,在这封信中,他一直信任有加的杨爱卿居然对他家老二(杨广是杨坚的次子)说:“殿下,刚才你问我,万一你爹死翘翘了,咱们该怎么办。我告诉你哦,你就要一二三如此这般……”
  杨坚本已脆弱不堪的小心肝儿在瞬间就被扎成了马蜂窝。什么情况?朕还没死呢,你就迫不及待地想当皇帝了?这还是朕那个仁慈孝顺的广儿吗?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杨坚决定:召杨广来问个究竟。
  正在此时,他的宠妃宣华夫人慌慌张张地闯了进来。杨坚定睛这么一看,只见他的宝贝疙瘩儿脸蛋儿绯红,衣衫不整。有情况!老杨忙问她怎么了。宣华夫人眼中噙满泪水,却只是摇头不语。禁不住杨坚一再追问,她才嗫嚅着说刚才遭到了一个男性的猥亵,未遂的那一种。
  杨坚听了,无比震惊,这天底下居然有人敢动朕的女人,便厉声喝问道:“那个混球是谁?朕为你做主!”
  宣华夫人如实回答:“太子无礼!”
  此言一出,杨坚如闻惊雷,怎么又是广儿呢?往事仿佛决堤的洪水从眼前汹涌而过,许多原本貌似毫无牵连的事情,此时却宛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刹那间,杨坚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杨广其实一直都在伪装。

  无尽的愤怒与悔恨涌上杨坚的心头,他捶床大骂:“我真是瞎了眼了,居然会把江山社稷托付给这个畜牲!老太婆啊老太婆(已故皇后独孤伽罗),你可把我坑苦了!”许久,杨坚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痛定思痛,他给随行的大臣柳述和元岩下了一道命令:“把我儿子叫来。”
  柳述、元岩这哥俩儿有点儿懵,陛下本有五个儿子,死了一个老三秦王杨俊,现在就剩下废太子杨勇、现太子杨广、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哥儿四个了,这叫的是哪一个啊?哦,对了,此时只有太子杨广在仁寿宫伴驾,想来应该是叫太子了。“陛下,我们这就去传太子”,哥俩儿扭头就走。
  杨坚一听,急了:“是勇儿。”
  柳述、元岩对望了一眼,心想陛下你这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啊,前太子杨勇不是已经被你废为庶人了吗?看文帝的脸色不好,这哥俩儿也不敢多说什么,赶忙出去传令。
  杨坚以为这件事儿只有天知,地知,柳述知,元岩知,他知。岂料,还有一个人也探到了风声,此人就是杨广的死党杨素。杨素在文帝身边经营多年,宫中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小事儿都休想瞒得了他。多年宦海浮沉的经验告诉杨素:情况紧急,老杨很有可能是想在最后关头颠倒乾坤。事不宜迟,他赶紧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杨广。

  杨广接报大惊,这个老不死的居然想在最后一刻翻盘?!他一面假传圣旨,将柳述、元岩二人逮捕入狱;一面将东宫将士调来戍卫仁寿宫,严禁任何人员出入。
  这两件事儿办完以后,杨广命亲信张衡进入大宝殿,伺候文帝,殿中所有人员都被清了出去。不一会儿,被西方人誉为中国最优秀统治者的隋文帝杨坚就去向玉皇大帝报到了。
  以上就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记载的最后的隋文帝。隋炀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对此,司马光还是比较谨慎的,只说“中外颇有异论”。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潜台词是说:杨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现了杨广的伪善,他决定改正错误,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可惜谋事不周,这记最后的乾坤大挪移被扼杀摇篮之中,杨坚也被杨广害死。

  司马光不仅是人名,更是名人;《资治通鉴》不仅是书名,更是名书。千百年来,因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品牌效应”,上面这个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历代民众所普遍接受。比如说,《隋唐演义》、《说唐》和《兴唐传》这三大演义均接受了《资治通鉴》的观点,都认为隋文帝因为想在最后一刻翻盘而遭到杨广的毒手。
  这其中,《隋唐演义》和《说唐》还算隐晦,基本沿袭了《资治通鉴》的风格,没有明说是怎么回事儿。但《兴唐传》可就比较直白喽,在《弄阴谋晋王谋东宫、逞弑逆杨广登大宝》一回中,以生动细致的笔触记述道:“再说张衡把原来伺侯皇上的太监、宫女都打发走以后,殿内只留下自己带来的太子近侍,接着独自转到屏风之内。开始,还听得皇上喃喃自语。突然,就听一声撕裂人心的惨叫。噗,璞,一大块一大块的血渍溅落在屏风的帷幕之上。这时候,只见张衡从屏风内走了出来,这些太子的近侍知道大事已毕,留下几个人封锁殿门,其余人都跟着他出离了大宝殿。”

  看看,不仅有帮凶,有惨叫,还有血块,描述得那叫一个细腻啊!那么,这是真的吗?隋文帝杨坚真得想在最后一刻翻盘吗?杨广又真得杀了自己的父亲吗?小玉认为,未必!
  依据另一权威史籍《隋书》的记载,七月初十这一天,隋文帝就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了,他在仁寿宫的龙榻之上与百官举行了告别仪式。在仪式上,杨坚与群臣依依话别,又是握手,又是掉泪,场面十分感人。三天之后,杨坚驾崩于大宝殿。不过,死前他留下了一道遗敕。
  在遗敕中,杨坚回顾并总结了自己光辉的一生:“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在提到继承人时,他诚恳地说:“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这么看来,杨坚并没有动翻盘的念头。相反,他对杨广还是十分满意的。

  当然了,有人肯定会说,这份遗敕有可能是杨广伪造的啊!换言之,《隋书》故意抹去了这一段。可问题是,《隋书》完全没有抹掉这一段的必要。大家知道《隋书》的主编是谁吗?是魏征!魏征又是谁呢?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弟。李唐是通过暴力夺取大隋江山的,为了使暴力夺权披上合法外衣,李唐应该且必须对隋炀帝进行最大程度的抹黑,否则就无法说服群众。这叫做,以坏衬好,方显李唐本色。试想,如果杨广杀父篡权一事属实,那李唐的史官们又怎么会放过这块儿猛料呢?但我们在《隋书》当中并没有看到类似《资治通鉴》的记载。也就是说,《隋书》倾向于认为,隋文帝没有动过废立的念头,杨广也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杨坚其实是自然死亡的。

  好了,现在《资治通鉴》和《隋书》发生了冲突,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两者谁更靠谱呢?
  依小玉之见,当然是《隋书》更为可信一些。道理十分之简单,你们说,是民国的人对清朝了解多一些呢,还是今天的我们对清朝了解多呢?《隋书》成于唐代,《资治通鉴》成于宋代,宋人没理由比唐人更了解隋朝。别忘了,唐宋之间还隔了一个五代呢!当然了,这只是小玉个人的看法。隋文帝之死依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桩悬案,有待于考古学家和史料学者来为我们解开这个疑团。

  好了,撇开这个谜团,不管真相到底如何,隋文帝杨坚的时代都结束了。在他死后的第八天,杨广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炀”,所以后世都称他为隋炀帝。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暴君、大昏君隋炀帝就此走上了历史的前台。翌年正月,隋炀帝正式改元为大业。
  一个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豪杰辈出的年代就此进入了倒计时……
  日期:2012-01-02 09:55:32
  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
  咱们中国人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喜欢以偏概全。表现在横向上,就是看到某人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把这个优点无限放大,把他夸得完美无瑕;看到某人一个突出的缺点,也把这个缺点无限放大,把他贬得一无是处。表现在纵向上,则是以一个人后半段人生的表现来评判其一生,只要他后半辈子恶贯满盈,那么他前半辈子的所有功绩与亮点就统统归零了,这叫做“盖棺定论”。

  上述习惯性思维在评价杨广的问题上就表现得很明显。那么,一个真正的、丰满的杨广又是怎样的呢?依小玉的理解,杨广这个人很像一部热门电影的名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兼有天使与魔鬼两种面孔,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先来说说天使杨广。
  首先,杨广长得很帅,而且非常聪明,这是遗传所致。杨广的姥爷独孤信是北朝出了名的大帅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帅到掉渣,连史官都忍不住称呼他为“璧人”。所以,杨广出众的相貌应该是独孤信的基因。至于他过人的智商,则十有八九是来自于他那个鬼头鬼脑的父亲杨坚。
  其次,杨广很有才华,尤其喜欢作诗,且文笔极佳。《全隋诗》一共辑录了四十多首隋炀帝的诗歌。其中,最能够代表他艺术水平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其曰:“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听听,“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这小词儿甩得真给力!

  后世文人对隋炀帝的诗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艺术评价,说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还说什么“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等等不一而足。当今的很多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启了盛唐边塞诗的先声。岑参、高适等唐代边塞名家其实都是踩着他的脚印儿成长起来的。

  最后,杨广有着出众的军事统帅能力,有二事为证:
  一是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携贺若弼、韩擒虎等名将,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进攻陈朝。在杨广的统一指挥下,隋军一举攻灭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七十年(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到公元589年)的分裂割据,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实现了大一统。
  二是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广率军北上,一举击溃东突厥铁骑的主力。这一仗打出了十五年的和平。一直到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突厥人都不敢南下侵略中国。突厥的一哥启民可汗甚至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同隋炀帝的一次会面中表示愿为“臣民”,并请求“变改衣服,一如华夏”。
  既能文,又能武,长得帅,还是个帝二代,这哪里是人啊,分明就是不慎遗落人间的天使嘛!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似乎是一个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昏君。真实的情形刚好相反,隋炀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进取精神的帝王。他的雄心壮志丝毫不亚于秦皇汉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广这辈子,始终都以成为一个卓越的帝王为奋斗目标,且从未发生过动摇。
  他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老杨到了晚年的时候,就有点儿老糊涂了,“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的夏天,他借口现在的学校多而不精,就“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想想真是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偌大一个国家,居然只有一所学校,且学校里面只有七十二名学生!猪撞树上了,老杨撞猪上了。
  老杨不喜欢文化,但是阿广喜欢啊。于是,他就在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秋天,颁下了一道诏书,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听听,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阿广还说了,无论你是在家自学,还是在学校学习,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他就会“随其器能,擢以不次”。于是,各地的学校又陆陆续续地恢复了,大隋的天空下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不仅如此,阿广还十分重视图书的管理和整理工作。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隋炀帝就不断充实秘书省(国家图书馆)的力量。到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秘书省的工作人员已经增加到117人了。当时,西京大兴(就是今日的西安)的嘉则殿中有图书37万卷,阿广命秘书省认真整理,最终筛选出“正御本”37000卷,藏于东都洛阳的修文殿。他还让秘书省抄写了50份副本,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收藏在大兴、洛阳的宫、省、官府。虽然此举不像开疆拓土那样引人注目,但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咱们应该向隋炀帝竖个大拇哥儿。

  日期:2012-01-03 08:31:02
  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2)
  在政治军事方面,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亲率大军击败青海的吐谷浑,之后他继续西行,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最后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对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因为没啥好玩儿的,入眼所见,不是荒滩,就是沙漠,且气温常在零度以下。在行进过程中,隋军多次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士兵冻死大半,官员大都失散,阿广本人也吃尽了苦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帝西巡到达这么远地方的,只有隋炀帝一个。

  阿广的苦没有白吃,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谒见,表示愿意做大隋的小弟。这样,自东汉末年封闭了三百多年的古丝绸之路被再次打通。而这个继张骞之后的打通者赫然便是大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杨广。为了炫耀中华盛世,阿广在张掖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诗作《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写下的。

  至此,大隋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有多盛呢?小玉的回答是,远远超过了唐朝的鼎盛期——“开元盛世”。
  农耕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人口数量;第二是田地数量。我们就用这两方面的数据来说话。
  先说人口。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人口大约是400万户,而到了隋炀帝登基之时,人口总数已经飙升到890万户。按每户有六口人(那时可不施行计划生育)的标准来计算,全国人口当不下5000万。也就是说,早在隋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了。
  单纯的罗列可能显得有些单调,我们不妨通过对比来感受感受。唐朝的鼎盛时期自然是“开元盛世”了。那么,当时的人口有多少呢?小玉告诉大家,760万户,合4500万人。也就是说,盛唐的人口居然都赶不上隋炀帝登基之初的数量。
  再说田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时,全国已垦耕地数量是1944万顷。到了隋炀帝大业中期,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585万顷。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竟翻了近三倍之巨。与之相比,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已垦耕地数仅为1430万顷,还不及隋文帝时期的数量,不到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
  综上所述,观杨广之所为,简直就是一代圣主明君,完全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较高下,这和后来那个暴戾恣睢、刚愎自用的魔鬼隋炀帝相比,简直是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判若云泥也。但令人奇怪的是,天使是他,魔鬼也是他,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从天使走向魔鬼的呢?

  有一个英国贵族——阿克顿勋爵说对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滴,正是对绝对权力掌控的欲望,逐步改变了杨广的性格,使他最终变成了一个虚荣、固执、自私、冷酷的人;而对绝对权力掌控的实现,使得本已性格变异的杨广日益膨胀,最终在绝对权威的温室中走向变态。
  隋炀帝干了很多富有争议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件,第一件就是开凿大运河。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炀帝的专利。其实,最先想到开凿大运河的是杨广他爹杨坚,最先落实为行动的也是老杨。小杨只是在沿着老杨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而已,只不过他的决心更强、动静更大而已。
  隋文帝时期,隋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人满为患,以至于粮食供应成了政府的严重负担。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老杨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命人从大兴城开凿了一条渠到潼关。这条渠就是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广通渠(又名富民渠)。广通渠全长三百多里,将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漕运连接了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大兴城的粮食危机。

  到了隋炀帝时,虽然名义上的国都仍然是大兴,但实际的政治中心已经东移到了洛阳。可是,洛阳的人口也很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粮食问题。这个问题摆上了隋炀帝的案头。
  今天的很多人倾向于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到南方游玩。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公允。方便游玩固然是开凿大运河的诸多好处之一,但却并非是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要原因。他主要还是想解决北方的粮食供给问题。此外,正如现在的很多官员喜欢通过形象工程来提升自己的政绩一样,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也想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来彰显自己的雄才伟略。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考虑,阿广分别于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这三段水渠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全长两千五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在那个工程技术极度不发达的年代,大运河的成功开凿是人力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大运河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连成一个有机体,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极大地方便了漕运,同时也大大地便利了文化交流,强化了政治控制,进而有效地巩固了国家政权。
  唐代诗人皮日休以煽情的笔触评价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瞅瞅,都把阿广和大禹相提并论了。
  日期:2012-01-04 08:21:05
  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3)
  历经岁月的扰攘,现在的大运河仅剩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开凿大运河确实是件好事儿。可问题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对,最终导致了背离预期目标的不良后果,功在后世,罪却在当代。在这件事儿上,杨广至少犯了以下三个大错误:

  首先是无条件地征集大批人民服徭役。开凿通济渠时,杨广就在河南、淮北一带征集了一百多万民工;开凿永济渠时,他又从河北征集了一百多万民工……大批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以至于北方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本陷于停滞。与此同时,因为要照顾北方的缘故,南方的农业生产压力陡然增大,国家经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农业整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其次是残暴地剥削、虐待民工。隋炀帝任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麻叔谋担任监工。这个麻叔谋生性残忍,爱吃小孩肉,以至于当时的父母在哄孩子的时候,都说:“别哭了,要不然麻老虎就来吃你了”。小孩子听了,马上就不哭了。让这么一个人做监工,民工的处境可想而知。不到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中,就有二百五十万死亡,累累白骨遍布运河两岸。错误虽然是麻叔谋犯下的,但最终买单的还得是隋炀帝。

  最后是贪婪腐化,穷奢极欲。大业元年八月,隋炀帝从通济渠南下江都。单是他乘坐的龙舟,就有二十四丈近八十米之高,船上建有四层高的楼阁。此外,还有专门为嫔妃们建造的舟船,同样是不惜工本。算上为随行大臣、仆人、将士们建造的船只,隋炀帝下一次江都,动用的舟船就在六千艘以上。如此庞大的船队绵延近一百多公里,除了由骑兵护卫外,还有八万名纤夫拉纤。所过州县,方圆五百里以内“皆令献食,极水陆珍奇”,吃不完,“将发之际,多弃埋之”。即便在今天,哪个国家领导人出行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如此庞大的船队,其花费之巨,小玉连想都不敢想。

  隋炀帝爱出风头,喜欢那种前呼后拥的感觉。自大业元年一下江都后,他就迷上了出巡,在位的十三年间,居然先后出游八次,其中三次是去了江都。巡游过程中,隋炀帝大讲排场,奢侈浪费极其严重,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摧残。
  有朋友问了,他这么胡来,就没人出来劝谏吗,大臣们都是吃干饭的啊?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只能说早先有,后来就没有了。因为阿广这个人特别不喜欢别人给他提意见。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除谏官以掩其过”,在中国古代帝王当中是数一数二的。阿广曾经明目张胆地对大臣虞世南说:“我这个人生性不喜欢别人进谏。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我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宽恕,但我终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说实话,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皇帝都不喜欢大臣进谏,但如此恬不知耻明说的,只有杨广一个。

  隋炀帝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味胡搞乱搞,大臣们为了保位保命,缄口不言。结果,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多。于是,不堪忍受的人民愤怒了。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初一,建国门外突然来了一队几十人的僧侣。这些僧侣“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是弥勒佛。卫兵一听是弥勒佛,赶紧稽首参拜。岂料,“弥勒佛们”突然发难,抢夺武器。正好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暕打这里经过,顺手平息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隋炀帝很生气,下令严查此事,“都下大索”,无辜受到牵连的群众竟达千余家。“弥勒门事件”是《隋书》中记载的第一件民变,可以说是后来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先声。

  尽管如此,隋炀帝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十四天后的元宵节,他尽集各国酋长及使者,盛陈百戏,表演艺人多达一万八千人,声响远传数十里之外,灯火把黑夜照耀得如同白昼。演出活动通宵达旦,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各国商贾都希望到洛阳东市进行贸易,炀帝就下令东都商户家家整饰店面,广积珍货,商人要衣饰华美,卖菜也得先用龙须席铺地,然后再摆菜蔬。外邦商客经过酒食店,店主须得盛情邀入,不仅不收一个铜子儿,而且还得喊口号:“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所有的树木都要用绸帛缠饰。有些外商就不明白了:“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可怜国人无以言对。

  六月,雁门人尉文通聚众三千造反,旋即被政府军镇压。十二月,硃崖人王万昌举兵作乱,也遭镇压而失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人民的反抗已经星星点点地涌现出来,再不加以控制,恐怕就会形成燎原之势了。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按说隋炀帝也该警醒了。可是,他不但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反而变本加厉,又做了一件更大的蠢事。
  终于,大隋的天空被捅了一个大大的窟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