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成功最牛逼的打工者——司马懿

作者: 老叶子TM

  日期:2011-12-22 19:54:00
  《司马懿混职场》,混了几十年,混成了唯一一个赢家,那才叫混!
  序言
  关于司马懿,我想探讨的,是他的一种人性。
  历史的车轮碾过无数的人性,有流芳百世,亦有遗臭万年。这辆大车在碾过了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之后,在汉末缓缓驶入坑坑洼洼的小道,走进了历史的沼泽地。

  在这片沼泽地中,道路泥泞,破败不堪,社会形势动荡不安,混乱不堪。庙堂之上朝纲混乱、官员腐败、权贵争斗,兵连祸结;庙堂之外瘟疫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没有看客,没有导演,没有编剧,都是演员,用生命在演绎人性的演员。
  于是,这片沼泽地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人物,霸气全漏的曹阿瞒,通古知今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周瑜,勇冠天下的吕布,年少出名的孙策,胸怀大志的刘备……然而,车轮驶过,蓦然回首,翻遍全书,只看到了司马懿——将这辆大车从这片沼泽地中推出来。
  司马懿是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是哪根葱哪根蒜?他是不是拼爹的主?
  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人甘愿做一根葱一根蒜,拼爹的人的主角是爹(李刚没出名,李刚的儿子没出名,李刚儿子的爹出名了就是最给劲的证据)。
  司马懿和我们一样,出生在一个貌似没有任何机遇的年代,英雄已将花名册填满,金钱、权力已被人垄断,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别人打工。在兵荒马乱中,司马懿为曹家这三个极难伺候的老板打工。几十年之后,通过不懈的隐忍与奋斗,司马懿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司马懿亮剑之时,也正是他的人性玩转世人、登峰造极之时。当然,这种人性也是被染尽了铅华的厚与黑。
  这就是他的人性。
  历史上关于司马懿的完整传记仅存一本《晋书?宣帝纪》,而且这本传记经有关部门与有关人员的各种删改和篡改,已经失去原味,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正确认识司马懿,评价司马懿,借鉴其精华,去驱其糟粕,为后辈之责任。

  本书以《资治通鉴》、《七家续后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晋书》、《汉晋春秋》以及民间野史,勾勒出一代传奇司马懿的人生。借鉴当世前辈陈寅恪、田余庆等大师的成果,力争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司马懿形象。
  此为消遣读物,语言不入大雅之堂,追求调侃、幽默风趣。效果如何,请读者检验。
  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本书将围绕洋人老师的话对司马懿的一生进行还原,即意识形态的阅读,由于个人水平所限,能力一般,无法求得十全十美,只是将重点放在“人性”二字之上。
  本书将时间上的定位尽量准确,力求完美。司马懿的功过是非功过尽由后人评说。
  如有不当之言,敬请批评扶正。

  现在,不用准备,或躺或坐,或立或卧,怎么舒服怎么来,出发!
  日期:2011-12-22 19:58:16
  第一章:司马家族事二三
  1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有个很牛的爹和家世背景,真的很重要。
  司马懿不是靠拼爹出名的,但也得到了他爹和司马家族的庇荫。这一点,他必须承认。

  根据史书记载,司马家族的先祖来自高阳帝的儿子重黎。在夏朝时,其家族中有人做官做到司马这级别,类似于如今的外交部长这级别。在周宣王时,因为平定徐国有功,赐官族,司马由此成为姓氏。这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升级为官族,标准的VIP,而且是金卡会员。
  楚汉争霸时,司马家族中有一员武将司马仰,跟着赵国的老板混,武功非常了得,联合各路诸侯讨伐秦国,战功卓越。秦灭亡之后,立为殷王,占据河内这片领地。后来,受封汉朝,此地设为郡,司马家族在此地安了家。
  在汉代历史中,司马家族能够拿得出手的,当属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通典》记载:晋武帝即位,追尊皇祖宣王为宣皇帝……后用魏庙追祭征西将军、名钧,字升平。)
  司马钧,字升平,东汉人。他所身处的东汉,时代的主旋律很暴力——火拼羌族,保家卫国。
  汉族与羌族之间进行了一场横跨一个多世纪的火拼。打个比方,一个姓司马的正常人,从弱冠之年走上战场,不惑之年退出战场,排除一切非正常死亡因素,直到在战场上看到他孙子的孙子的那一天,火拼才暂时结束。这你就可以想象出战争的时间有多久。
  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

  根据《通典》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司马钧虽然身为一代武夫,但头脑还是很厚黑的,是个颇有政治眼光的人。“良禽择木而栖”,从史书的字里行间看,司马钧都算不上什么良禽,却“栖”到了一个长势很旺的大树。当时的东汉进入到外戚与宦官轮流坐庄的朝代。司马钧投靠的正是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后人邓骘门下。当时,邓骘手握大权,司马钧就“栖”在邓骘这棵大树上,坐上了一名从事中郎。

  找靠山就要找最稳当的,司马钧找的这个靠山可是汉王朝中最牢靠的。
  根据“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的这个定律,笔者猜测司马钧一生作战次数不详,作战胜率为零。如果有胜利的战争,史官必会大事渲染。然而,史官的记载中,却只字不提,聪明人一目了然。不多说,你懂得!
  然而,真正决定司马钧命运的,是他与庞参一起参与的一次对羌火拼的军事任务。
  公元95年,司马钧奉命出讨零昌,一同进发的还有庞参,兵分两路,互成犄角之势。然而,庞参的八千人部队,在行走到勇士县时,被事先埋伏在此地的杜琦、杜季贡兄弟伏击,惨败而归。
  反观司马钧,却走了狗屎运。伏击庞参的杜琦、杜季贡人走楼空,司马钧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杜琦、杜季贡的老窝。当然,走狗屎运的前提是要踩在狗屎上,司马钧同样逃不过踩在狗屎上的非常规现象。

  接下来踩上狗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杜琦、杜季贡留给司马钧的是一座空城。城里什么都没有,司马钧的大军总不能喝西北风充饥吧,而且当时还是夏季,也没西北风。
  天无绝人之路。
  日期:2011-12-22 19:58:38
  司马钧发现距离城池30公里外有一大片麦地,而且此时正是麦子成熟之际,命令仲光率领三千人马出城割麦子。
  且说杜琦、杜季贡一方,击溃庞参,回到城下的时候,发现城上到处是汉旗,出去一趟老窝被占了。杜琦、杜季贡二人大惊,以为是高人所为,故意断其后路。商量之后,决定暂行离去,从长计议,以免误入圈套。
  恰在此时,仲光率领三千割麦子的人马发现了杜琦、杜季贡率领的军队正在逃窜。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大喜功的仲光一激动,不管不顾双方的实力悬殊,率领大军直接奔羌人大营而去,完全忘记了此行的本职工作——割麦子。
  杜琦、杜季贡这兄弟俩可不是和尚——吃素的,区区三千人马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大怒,“我们羌族人可不是吃素的,你们这么点兵也敢欺负我们?无法无天了,非咔咔了你们这帮兔崽子。”
  这一下热闹了,两帮人马的情绪都进入非常情绪,一场火拼顷刻间就开始了,连热身这道手续都省略了。
  对仲光来说,这是肉包子主动投入到狗的怀抱中,哪还能给你退路。
  羌族人体格强健、骁勇善战,几个回合下来,仲光的三千人马损失大半。想撤退已经来不及了,被团团围住。

  此时的司马钧正等待仲光割回麦子磨成面饱餐一顿,却不想等来的却是求救信号。这边等着你的麦子填饱肚子,你那边却等待着我去救命。
  司马钧一激动,大发雷霆,青筋暴出:“你这个兔崽子居然敢违抗军令?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领导?”激动之下,下了死命令:不许救援!
  仲光激动之下,忘记了出城的任务是收麦子;司马钧激动之下,忘记了此行的任务是灭掉羌族。结果,这两人一激动,把一切都激动完了。
  在这方面,司马钧真要像后代子孙司马懿学习学习,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激动万分。激动与愤怒对大人物来说,同属于负面情绪,只会降低智商。再说,你何时见过司马懿激动?旧社会时期的上海黑社会老大杜月笙说过这句话,“第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第二等人:有本事,小脾气,第三等人:没本事,大脾气”,这句话足够你悟一辈子的。

  当然,这是后话。
  两人的这一通激动,把仲光的三千人马激动没了。司马钧原本人马就不多,这一激动又折损三千,力量受损,难以守城,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匆匆撤退。
  其实,这一“走”已经不是上,连中都算不下,而是下了。
  司马钧回去之后,立即被逮捕,开除出党,剥脱政治权利终身,不准保释,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司马钧在监狱里度日如年,回想自己火拼能力不行,出谋划策的能力也不行,想来想去,他保留了军人仅有的一丝尊严——在牢房里自杀了。
  日期:2011-12-22 20:20:21

  2
  司马钧这一通激动,把自己激动没了,也把邓氏家族给拉下水。
  当时的朝廷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坐庄,双方时刻都拿着一把显微镜,你有任何一次小失误都会被无限制放大。司马钧的这次失败,对邓氏家族来说,无异于被宦官抓了小辫子。
  抓住了小辫子,接下来就要拔毛了。
  很快,邓氏家族就被宦官们拔了毛,推翻了政权。当然,邓氏家族也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这样,东汉陷入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说句题外话,“宦官”与“太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史书记载,“宦官”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在战国时期,“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是官职的名称,做官者并非都是阉人。因此,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摘自《旧闻新说》)

  从西汉开始,使用阉人的政府机构开始增多,根据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阉人遇到阉人,阉人组织便成立了。这或许是工会的前身,另当别论。这些阉人找到了组织,便前赴后继加入组织,由此,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到了西汉时期,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待续……
  日期:2011-12-22 20:46:19
  3
  司马钧走了,挥一挥手,带走了一副枷锁。司马钧的儿子是司马量,关于他,史书上一片空白。“官至豫章太守”,这句话就把他的一生交代了。不过,据后人推断,这个在史书上一句话就被交代的人,极有可能是司马懿建立历代基业的一个转折点。
  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句话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弃武从文。司马家族武士出身,到了司马量这一代,却换了身份证,走下了马背,以另一种方式在东汉生存。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两方究竟谁更胜一筹?
  单单从东汉王朝来说,司马量的弃武从文是明智之举。东汉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当时,舞文弄墨的文官很有前途,而舞刀弄棒的武官则要差很多,对文官来说,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对武官来说,脑袋不是抗在肩膀上,而是别在裤腰带上,哪个滋味好受无须多言。
  此时的东汉,已经具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气息了,尽管面临着外患。
  司马量进化了司马家族,将司马家族的身份证全部换了个遍。更换身份证到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这里,儒生气象已经基本成型。《通典》记载,司马俊,字元异,身高一米九一,勤奋好学,英俊潇洒,位至颍川太守。这如果放到现在,公务员身份,身材魁梧,肯定是人人得而抢之。
  良好的基因惠泽了后代,司马懿的身高就是遗传与此。

  司马家族更换身份证经历了三代人,到司马防这一代,也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家族完成了蜕变,由武夫变成了文人雅士,司马家已经颇具规模和影响力,一派世族气象。
  司马防可不是简单的人,他培养出的八个儿子在当时赫赫有名,被称为“八达”,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他们每人的字中都有“达”字,故得此“八达”。
  说起“八达”,不得不提“八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达”是“八顾”影响力之下的产物。
  司马防有个很帅的爹,他也不会丑到哪去,在加上他公务员身份,历任州郡任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名气可见一斑。
  然而,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人背后有强人。司马防的影响力却不足以和当时的“八顾”相提并论,“八顾”为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顾,是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的深层含义。
  这八人,在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如今的天王周杰伦。有鬼才之称的郭嘉的爹郭子泰,寒门士子,曾经有机会做了八顾之一尹勋的家仆,并得到了他亲笔签名的文章,异常兴奋。回乡后日夜诵读,并将它裱起来,大肆宣传以自抬身价。郭子泰的现象是人们追逐“八顾”的一个缩影。更为夸张的是,当世很多拥有公务员身份的年轻人不惜自降身价为他们做仆人,并将此举称为“登龙门”。

  大受刺激的司马防,暗下决心,既然我没有机会做名人,但我一定要做名人的爹。好比当世很多年轻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没有机会变成天才,但有机会变成天才的爹。
  司马防倾其一生心血,生了八个儿子,培养了“八达”。
  司马懿位列其一。
  待续……
  日期:2011-12-22 21:03:33

  4
  前面说到当时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坐庄,至于真正的“庄”,也就是皇帝,形同虚设。坐庄的人,深知权力的“时间有限,过期作废”的特点,利用手中的权力,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取豪夺。另一面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任人唯亲,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这样就造成了两种局面,一、百姓抗议,二、文人抗议。百姓抗议横征暴敛,文人抗议任人唯亲堵塞仕途,尤其是胸有文墨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其中,尤其是“八顾”为主。

  公务员是好差事,谁不愿意干。这个不能说的太细,你懂得!
  形势愈演愈烈,终于找到了一个导火索。
  这个导火索是冀州刺史朱穆,朱穆这人是矛盾的统一体,或者说是身不由己。
  公元153年,冀州发生饥荒,农民颗粒无收,社会秩序混乱,小范围内一度出现暴乱。朱穆临危受命,受封冀州刺史,听从宦官差遣,镇压灾民暴乱,冀州暂时恢复了稳定。接着,朝廷的赈灾粮到了,宦官赵忠的家属却私吞赈灾粮,被朱穆查出,给予严惩。这一举动得罪了宦官赵忠,被铺入狱。
  朱穆年少成名,在文人中颇有威信。这一次,宦官不管是非逮捕了朱穆,引起了以“八顾”为首的很多文人的不满,加之长期积累的怨愤,在这一刻终于爆发。以“八顾”之一范滂为首的太学生发起了游行和抗议活动,游行和抗议起到了效果,朝廷不得已赦免朱穆。
  太学生游行、示威的方式初次取得了胜利,这大大鼓舞了士气。

  至此之后,太学生们经常用这种形式表示抗议表达不满,甚至在各种公开的场合发表一些评论政要和时事的文章,并赋予其美名“清议”。
  有“清”当然有“浊”,“清”一方代表为思想前卫、血气方刚的太学生们,“浊”一方当然是宦官及其党羽。两帮针锋相对,势如水火。
  接下来的一件事,将矛盾再一次激化。
  公元162年,名将皇甫规遭迫害入狱,引起新一轮的游行、抗议。
  皇甫规是何人?

  皇甫规,字威明,东汉名将。武将出身,有汉将李广之威名,曾亲率八百士兵,迎战五千羌军,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一通乱砍,杀敌将无数,羌军退却,此一役让羌人闻风丧胆。
  此人性格直爽,不畏强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拥戴。
  公元161年,羌人再次袭击关内,皇甫规受命出战。第一次交锋就取得大胜,杀敌八百,缴获马匹无数。羌人忌惮他的威名,只好退去。
  朝廷论功行赏,皇甫规居功至伟,理当封侯。然而,中常侍徐璜、左悺却暗地里向他“欲从求货”。他性格直爽,对这些小人行径痛骂不已,引起徐璜等人的忌恨。为了报复,他们诬蔑皇甫规暗中与羌人勾结,骗取功名,皇甫规蒙冤入狱。
  这件事引起太学生领袖张风等三百多人游行、示威,众怒难犯,朝廷不得已赦免皇甫规,而皇甫规亦心灰意冷,辞官还乡。

  好家伙,这又是一次胜利,而且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这一次彻底鼓舞了“清议”,他们的言辞愈来愈激烈,上至轮流坐庄的外戚、宦官,下到各州各县的官吏,都在抨击范围之内。这些“清议”人士甚至喊出了这样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借以讽刺外戚、宦官掌握政权之下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

  待续…………
  日期:2011-12-22 21:09:34
  在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中,“八顾”的名声超越空前,很多人以结识他们为荣。这里,或许你已经能够理解,为何司马防要将儿子教育成世人楷模了。
  毕竟只是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嘴皮子杀不了人,真正能杀人的是兵器和军队。对于书生而言,磨磨嘴皮子而已。
  不仅是宦官,连外戚都感受到了外在的压力。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次,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目的便是镇压“清流”。
  公元167年7月12日,这一天的“清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有“星星之火燎原”的趋势。此时,宦官和外戚结成的统一战线开始了血腥的镇压。抓获了两百多名太学生,罪名是阴谋颠覆朝廷、结党营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的这一次行动无异于火上浇油。众多名流通过游行、示威等种种方式在皇宫前进行抗议,一些体制内的人,如太尉陈蕃、外戚窦武也纷纷私下相助。这一次的游行的结局是双方都做了让步:朝廷释放被抓捕的两百多名太学生,但他们毕生不得为官。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待续………………
  日期:2011-12-22 21:47:10
  5
  妥协毕竟只是暂时的,而且这一次是宦官和外戚结成的统一战线的前提下,毕竟,一直以来,外戚与宦官大部分时间是水火不容的。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不久,公元167年冬天,桓帝挂了,灵帝即位,任命窦武成为大将军。窦武是桓帝的老岳父,灵帝的姥爷,典型的外戚。这一次,外戚做了庄。

  窦武反对宦官把持朝政,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他就曾经设法营救被捕的人。在灵帝即位时,也才十二岁而已,连早恋的年纪都不够,毛孩子一个。朝政自然由窦武把持。他任用陈蕃为太傅,启用“清流”的一些人员,包括第一次明令禁止做官的人,想彻底铲除宦官。
  对宦官来说,这比被阉割时还要严重,被阉割只是做不了男人,这次是让做不了人,毁灭性的消息。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死亡面前,宦官团结一致做困兽之斗,其中以曹节最为阴险。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他立刻挟持灵帝,下诏逮捕窦武。
  当时,窦武还在睡梦中,莫名其妙的把脑袋丢了。闻讯的陈蕃立即率领家眷前去营救,结果寡不敌众,失败被捕,不久被杀害。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对“清流”的成员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问候宦官祖宗十八代,没有儿女,只能拿你们祖先开骂,大骂宦官不厚道,把“清流”的老大都给弄没了,这还了得。
  骂归骂,宦官不会因为你的咒骂走路就摔跟头,不会因为咒骂身上少一根毛,也不会因为你的咒骂而闷闷不乐。
  文人有文人的方法,他们除了嘴,还有笔,能够以笔做利器予以反击。
  很快,在皇宫的城墙上出现了一张匿名榜,点名抨击以曹节为首的宦官头子:
  “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后汉书?宦者列传》)
  日期:2011-12-22 21:47:34

  这明白是与宦官们撕破脸皮了。
  宦官们可不是省油的灯,既然你撕破我的脸皮,我就让你付出代价。
  很快,手握军权的宦官们对“清流”人员进行空前的镇压,甚至不惜召来驻守在边疆的段颎将军,段颎是当时颇有威望,为东汉平定羌乱立下汗马功劳。段颎将军亲率大军,大肆逮捕太学生一千多人,颇有斩草除根之势。经过这次反扑,太学生对政治彻底绝望,消停了许久。
  太学生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失去了可以抗衡的力量,宦官们更加肆无忌惮,社会风气江河日下。具有爱国、救国情怀的名流难以再有生存的空间,纷纷选择退居山林,不问凡尘世事。
  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开创了一种新的风骨,不自由,毋宁死;一种新的时代精神面貌,生命诚可贵,灵魂价更高。

  待续………………
  日期:2011-12-23 08:38:39
  6
  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179年,这一年,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出生了一个带把的娃儿,他就是司马懿。
  今河南温县一带,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输出基地,三国时期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很幸运,司马懿在六七之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