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故事

作者: 李石诗

  日期:2011-9-10 13:20:00
  【写在前面的话】笨人从小喜欢诗词,尤其是唐诗,后来读的多了一些,发现很多动人的唐诗背后隐藏着同样动人的故事,她们如花似月,他们气象万千。
  笨人根据一些史料和资料,搜集整理了唐朝一系列代表性诗人、才子、佳人的生平、故事和逸闻,并将连续浪费版面和挥霍朋友们的视野。
  笨人旨在用心书写唐才子们的心。写出他们的心是笨人的终极追求。
  笨人水平有限,里面肯定有很多笨拙,欢迎乡亲们落井呷诗,呷史,呷事。

  谢谢亲爱的朋友们!
  下面是个非常严肃的致谢:
  笨文主要参考资料有孟棨先生的《本事诗》,赵莹、刘昫等先生编纂的《旧唐书》,欧阳修、宋祁等先生编纂的《新唐书》,辛文房先生的《唐才子传》,彭定求、杨中讷等先生编纂的《全唐诗》,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陈贻焮先生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谨此向诸位先贤和傅、陈两位严谨的老学者老前辈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笨人前几天发了两个不成熟的帖子《唐诗的故事》和《唐诗的故事(瘦身版)》,在此声明作废。由于笨人很笨,精力实在有限,不可能同时照顾那两个帖子,以后只常驻此贴。
  唐诗背后更精彩!请大家看一位中科院待业博士的笨文。
  谢谢亲爱的朋友们!
  唐诗的故事-王勃
  【摘要】流言是未明信息与唾液最有效的结合体,它有着无形的翅膀,无尽的驱动,王勃杀人案须臾之间就传到了四百里之外的长安,四千里之外的天涯。整个大唐帝国都为之兴奋,为之悸动。对于王勃有人说杀,有人说关,有人说放,有人拿王勃杀人做反面案例教育子女,有人呼吁司法公正,真是千人万面,众说纷纭。假设大唐帝国人口基数为N,人们对王勃杀人一案的态度总数为A,那么A=c×N×√T,单位为种。其中,c为态度系数且c>1,T为绝对温度;态度系数c也是个变量,初步推测其与大气压强度正相关,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负相关,搞清其本质的人有望获诺贝尔数学奖。重金悬赏,重金悬赏呐...

  【正文】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是公认的初唐四杰之首。他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叫王通,是隋朝的儒学大师,又是位成功的民营教育家,在家乡白牛溪畔开设学堂,培育出过好几位唐朝宰相(温彦博、杜淹);王勃的二爷,也就是王通的兄弟叫王绩,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但是诗人,更是位调侃大师,擅长讲段子-不是“荤”段子,也不是“素”段子,是“黑”段子-黑色幽默。

  我们的故事先从王绩开始。
  王勃的二爷王绩年轻时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他15岁的时候来到首都长安拜会了一个大人物-越国公杨素。杨素可是大隋的齐天大树,他早年就跟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一块儿给北周工作,俩人如胶似漆,关系好得不得了。后来他跟着杨坚造了北周的反,再后来辅佐杨坚统一了全国。
  既然提到了杨素,就必须提他的一件逸闻,这是一个隋朝版的《魂断蓝桥》,但是又远胜过《魂断蓝桥》,请诸君试看我们中国之《破镜重圆》。
  片名:《破镜重圆》
  拍摄年代:大隋帝国初页

  出品方:‘大隋与南朝陈帝国影业’联合出品
  投资人:老百姓
  总导演:杨坚(开国皇帝),陈叔宝(亡国皇帝),杨素(越国公,越王)
  执行导演:杨素
  领衔主演:乐昌公主(亡国婢),徐德言(亡国奴)

  主演:杨素,卖镜翁
  群众演员:路人甲、乙、丙、丁...
  武术指导:赳赳武夫(日)
  杨素不但能征善战,是铁甲威龙,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一副儿女心肠,有一颗谦谦君子之心。他就是电影《破镜重圆》中的那位男二号。
  话说南朝陈国末代皇帝陈叔宝除了有一位沉国落天鱼香雁丝(沉鱼落雁国色天香嫁接而生的艳丽异常的红颜祸水;鱼香雁丝,非川菜,吴越菜)的宠妃张丽华外,还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妹妹-乐昌公主。公主不但娇娇欲滴,更是位重情重义的好妹妹,她长大后下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夫妻二人婚后卿卿我我,你侬我侬。
  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好景不长,隋军攻破南陈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南陈亡国。兵荒马乱中,丈夫徐德言截断一面铜镜,与乐昌公主各执一半,并约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长安街市卖铜镜,并以半块儿铜镜做为相识的信物。这是因为乐昌公主属于皇族,按照国际惯例很可能会被隋军掠到长安为奴为婢。后来乐昌公主果然被掠北上,并被分配到杨素家做妾,杨素非常宠爱乐昌公主,对她呵护备至(宠嬖殊厚)。

  那年那月的那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出现在长安城最繁华的街市上,他怀里揣了个破包裹,夹得紧紧的,他心不在焉地走着,漫无目的。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圈人在哄笑着,嘲弄着什么,便走上前踮脚往里看。
  人群中原来有一个卖镜翁,他在卖半块破铜镜,老翁白发苍苍,能说会道。
  “啊?我为什么卖这么高的价钱?我还嫌要价低了呢。”
  “糟老头儿,你疯了吧?半块破镜都要千钱五铢(五铢为隋货币单位)啊。”
  “你这烂人,就是给一万钱也不卖给你。”老翁不屑一顾。

  “一万钱?哈哈哈哈,糟老头儿,你刚‘飞越疯人院’吧?”
  “年轻人,你只知道‘飞越疯人院’这些舶来品,但是你听说过国粹‘智取威虎山’吗?你知道‘智取威虎山’里有两句经典对白吗?你要是知道那两句对白你就明白我为什么要价这么高了。”老翁言辞恳切。
  “‘智取威虎山’…? ‘对白’…?”围观的人群一头雾水。
  那个落魄的男子终于挤过重重人墙,一边大步走向老翁一边激动地喊,“天王盖地虎。”
  老翁一愣,随即眼睛迷成一条线,“宝塔镇河妖。”
  于是破镜两重圆。

  原来这潦倒的男人就是不辞千山万水从建康赶到长安寻妻的徐德言,而老翁就是杨素府里一位对乐昌公主深怀敬意的管家。
  徐德言让老翁给朝思暮想的妻子捎去自己用血泪写得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诗,难过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杨素看出蹊跷,在他的追问下,公主讲述了实情。杨素沉吟良久,差人把徐德言招到越王府,单独会见。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对话揭开序幕:
  “你就是徐德言?”越王杨素面沉似水。
  “小人正是。”徐德言不卑不亢。
  “大胆!你有什么资格骚扰我家娘子?你配么?”杨素脸色铁青。
  “王爷,是我家娘子被掠至北地的。”

  “你是亡国之奴,你们的皇帝陈叔宝如今日日匍伏在我们的脚下摇尾乞怜。只要我一声喝令,你就死无葬身之地。”杨素鄙夷地看了看徐德言。
  “王爷,我是亡国之奴,我也是亡妻之夫。今日我走着来到长安,就没打算走着回去。只要您能善待我家娘子,我死而无憾。”徐德言双眼噙泪,满面通红。
  “那好,我成全你!”嘡啷一声,王爷把随身的一把匕首精准地丢在徐德言脚下,那匕首据说是干将莫邪夫妇联袂铸造的,烁烁闪着寒光。
  徐德言俯身拾起匕首,目光犀利,“那请王爷答应我,你会好好待她一生。”
  “好,我答应我,我会好好待我家娘子,她会一生荣华富贵,童叟无敢欺。”
  “谢王爷!”徐德言二话不说,持匕首,对准自己的胸膛猛地戳去。
  杨素飞身跃起,稳稳一脚踢飞了徐德言手中的匕首,此时,那匕首离他的胸口只有0.01公分。

  徐德言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杨素却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但就是这个书生缚住了杨素的心,他通过了考验;更重要的是,杨素发现自己的娘子心里爱着得依然是旧人;最重要的是这就是杨素所以为杨素也。
  杨素叮嘱徐德言要好好善待公主,然后把公主还给了他。
  杨素是个爷们。
  原文说:公主得诗,悲泣不食。(杨)素知之,即召(徐)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孟棨《本事诗》)。那描述的只是结果,我是过程论者,想必过程没那么简单,杨素是会考验考验徐德言的。
  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徐陈破镜重圆这个故事,史学家还有一些争论。既然有争论,就说明没有充分的证据去证实或证伪。这个故事虽不见于正史,但据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考证,成书于唐天宝年间的《两京新记》也记录了这个故事,而且故事细节比《本事诗》中所记的更缜密。而且杜牧等人也有提及该事的诗句,如“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蛛丝马迹点点滴滴,说明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破镜重圆”的故事到底真相如何,恐怕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变成一个永恒的迷雾,但同样地,美好的东西,也是永恒的。Anyway!
  刚才因为王勃的终极裙带关系(王勃→王通→王绩→杨素→乐昌公主&徐德言→破镜重圆)导出了《破镜重圆》的唯美爱情故事片,现在把画面再切换给王勃和他二爷王绩。
  王绩到长安拜会杨素干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扬名立万,如果既能扬名,又能捞个一官半职,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王绩也算没白来,在他与杨素和他的部下们举行了一场“非对称-忘年-大专(大批专家)辩论赛”之后,杨素慷慨地称赞王绩,“年轻人,你真神!”小小的王绩舌战群儒,赢得了小神童的称号。
  晚年的王绩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他玩世不恭,爱讲“段子”-黑色幽默。就拿王绩为自己写得墓志铭来说吧,简直让人发指发疯又捧腹:
  《墓志铭》: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於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不知节制,焉有亲戚...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王绩的墓志铭其实就是他的自传,他大肆调侃父母,调侃朋友,调侃皇上,调侃高干,调侃世道,调侃乡亲,调侃自己的没用和落魄,他就是个老顽童,“傻”老头儿。
  王勃有两个哥哥,王勉和王剧。他们也都像王勃一样,不同凡响,才华出众。有人称赞这兄弟仨为“王氏三珠树”。请注意是三“珠”树而非三“株”树,也就是三颗玉树临风的树。
  良好的家世和家学给了王勃良好的起点,他一出生就高高地站在三米跳板上,蓄势待发。16岁那年他纵身一跳,跃入宦海之中。
  王勃少年时就有了很高的名气,被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沛王李贤看重,聘他做王府实习生。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这时候还是个12岁的少年,后来他还被封为太子,再后来被废为庶人,最后来被迫自杀以谢母亲(是他的娘亲武则天逼死的),但那是后话,这时候他还只是个12岁的少年。沛王李贤还有位“亲”弟弟-英王李显,“亲”弟弟就是指同父同母的弟弟,这对于在宫廷长大既有母后又有很多后母的李贤来说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所以兄弟俩小时候格外亲。

  这一年王勃16岁,李贤12岁,李显10岁,他们走在了一起,好戏即将拉开帷幕。
  三个天真烂漫的少年,自然不可能天天在一起读书,他们与大唐帝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子弟唯一的区别就是不需要天天下地种田,其它方面都是一至的。他们捉蜻蜓、放风筝、用长竿粘知了(蝉),爬树掏鸟蛋,(你要是问我出处证据在哪儿?证据是...我也曾经是男孩儿,phisically;现在我还是男孩儿,psychologcally)。但是,他们最热衷的当然是大唐的国粹-斗鸡。“看”斗鸡在唐朝是一项全民体育运动,那可是一件万人空巷的盛事,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洋洋大观。上至九五至尊下至下里巴人对斗鸡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衷和兴奋,无人能逃。唐玄宗就曾亲任斗鸡淘汰赛组委会主席,多次聚众斗-鸡。

  话说这一次英王又来到哥哥沛王的府上,身后紧紧跟随着一位雄赳赳的大内高手-英王鸡,这是只想当桀骜不驯的鸡,它在院子里扑来扑去,向沛王叫嚣着,“我虽在客场,但我是主人。”沛王好不示弱,立即差人调遣来羽林御鸡。正在敌我双鸡热身活动的空档,王勃突然心血来潮,来到沛王面前:
  “王爷,看英王鸡嚣张得很,不如让我给它下份宣战书(檄文),灭灭它的威风?”
  “咦,妙啊,小哥速速写来,为我御鸡助威!”沛王稚气未脱的脸上顿时阳光明艳。
  王勃不愧是王勃,略一沉吟,提笔在手,奋笔疾书,于是流传千古的《檄英王鸡》便跃然纸上。窃意为《檄英王鸡》与后来的《讨武曌檄》不相上下。
  “《檄英王鸡》一文”简称“英”文,尝试“英”译汉如下,请多指正:
  鸡啊,你被上古天文学联合会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为昴日星宿,你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伍,你深得太阳神之欢心。

  鸡啊,你仰天长啸,以沟通天上人间;你舍身取义,像供桌上赤裸的羔羊一样被人宰食。
  鸡啊,拂晓之前,你登高一呼唤我长梦乍醒;风雨夜,你嘁嘁切切,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家,教我如何不想家里的老妈妈。
  鸡啊,你外语了得,与宋处宗侃侃而谈,眉飞色舞;你又是位勤谨的家政员,督促祖逖闻鸡起舞,一丝不苟。
  鸡啊,你的肖像也同样造福人类,“鸡人”扮成你的模样报时警夜;孔子的爱徒子路头顶鸡冠盔以显斗士的英武(且无偿为你代言)。
  鸡啊,孟尝君半夜偷学你美丽的啼声才得以诈开函谷关而逃之夭夭;齐国雄鸡一叫,天下苍生温饱可知。
  鸡啊,你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你的骨还被用做占卜;每每大赦之时,你被置于高杆之顶,俯视芸芸众囚。

  鸡啊,你是义仆,淮南王得道,你也升天,如影随形;宋卿的长寿祖宗则干脆住在你的府第-鸡窝,你们亲如手足。
  鸡啊,你是只高尚的禽,纯纯的禽,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禽。
  鸡啊,你玉树临风,你文武双全,你的冠像乌纱帽,你的爪像雁翎刀;田饶赞你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鸡啊,你是祥瑞之物,秦穆公仅得一母鸡即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鸡啊,养鸡专业户祝鸡翁老汉像对待儿孙那样以“祝祝”呼唤你们,进而你们的小名演变为“朱朱”。
  鸡啊,你血统高贵,苍蝇怎配于你为伍,蟋蟀也对你高山仰止。
  鸡啊,看你决战前打了鸡血般激昂蓬勃的热身活动,观众怎能对你有夹着尾巴当逃兵的疑虑呢?
  鸡啊,你爪镶利钩,身披鸡皮疙瘩甲,背负着我王无尽的恩泽和厚望,张牙舞爪,去战斗吧,义无反顾的去战斗吧。
  鸡啊,斗鸡场上你才是王,斗桩上的你威风凛凛,斗桩上的你君临天下。
  鸡啊,一山不容二虎,莫以小胜自足,啄啄啄啄啄,杀杀杀杀杀。
  鸡啊,养鸡百日,用在此时,激愤填膺,请杀敌于九死一生中。

  鸡啊,你貌似静若处子,呆若木鸡,但每每发难却动若脱兔,凶相毕露;你迎敌挥洒恣意,闪展腾挪,胜似闲庭信步;你尾部高耸,锐喙前沉,左突右冲,怒发冲冠。(你,是公鸡中的战斗鸡!)
  鸡啊,你走街串巷,往来江湖,遇敌即攻,铁骨铮铮;
  鸡啊,假如有来生,你投胎为鹳为鹅,你也必会力争上游,不甘人后。
  鸡啊,你骁勇无比,可与鹞鹰匹敌。
  鸡啊,你赶尽杀绝,纵处上风也无毛不拔,誓把敌鸡变为白条鸡;你大气雄浑,纵处下风也九死未悔,危当益坚。

  鸡啊,你凯旋而来,峨冠阔步;你振翅而去,一鹤冲天。
  鸡啊,你壮志饥餐胡虏肉,敌鸡成为你的美味;嗜血是你的本性,你怎会容忍享受荣耀的同时败寇在角落偷偷哭泣?
  鸡啊,败寇何须到厨房发落,你铁喙翻飞,它一地鸡毛。
  鸡啊,捷报传出,鹅族人民来电,鸭族人民来电,光荣属于你!此时此刻,万民争盼一睹芳容,一近芳泽。你是它们的雄鹰,你是它们的传奇!
  鸡啊,你被授予荣誉称号,你被授予锦旗,你更甚被树碑。荣耀恒久远 立碑永流传。(有请获胜者发表获奖感言……)斗鸡场外鸦雀顿时无声,斗鸡场内依然静悄悄。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但你却依然在大口啖着敌鸡之肋,意犹未尽。(死一样的寂静,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鸡啊,战斗尘埃落定,赏罚分明。有违鸡令者拉到鸡市斩立决,懦弱如母鸡者斩立决,投敌者斩立决。用牛刀行刑。
  立此为檄。
  《袭英王鸡》--原文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
  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
  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
  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
  惟尔德禽,固非凡鸟。
  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
  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
  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
  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
  虽季郈犹吾大夫,而埘桀隐若敌国。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爰资枭勇,率遏鸱张。
  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

  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
  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
  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此檄。
  日期:2011-09-10 13:30:19
  《檄英王鸡》是人向动物世界下的一份宣战书,让人读了觉得既亲切又趣味连篇,啧啧称“啧”。它是一篇具有王氏喜剧风格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娱乐效果和引人入胜的程度绝不亚于安徒生童话,但又比安氏童话更萌更富有激情和战斗力。这就是青春少年王勃春光乍泄的神来一笔。
  15岁的沛王李贤当然喜欢童话,想必他更爱看《七龙珠》,如果有电的话(可惜那时大唐集团还没成立)。李贤看了“檄文”那是眉飞色舞,爱不释手,“小哥,真有你的,以后我要是有朝一日...那个...啊...可以拜你做太师呀。”李贤又把舌头缩了回去,他自己也下了一跳,他心里对当朝太子哥哥李弘自然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对那个宝座也是想得心痒痒。毕竟童言无忌嘛,毕竟他还只是15岁的少年郎。英王李显才13岁,他就是个13岁的小孩,只是在那边专注着赛况,他一会儿大呼小叫,一会挥拳向空,一会给予他的御鸡技术指导,他就像世界杯上的马拉多纳。

  沛王李贤对于《檄英王鸡》实在是念念不忘,过了几天,他找了个机会把文章献给了父皇李治,他以为父亲也会大赞,还会夸奖他识人善用找了个好伙伴。“混帐,赶快把姓王的赶出沛王府。”父亲突然大发雷霆,“不许你结交王勃这种不良少年。”
  李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只知道一个劲儿在那边哆嗦;而李治陷入了沉思: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娘亲长孙皇后先后生下李承乾、李泰和我李治三个儿子,我们仨都是嫡生子,根正苗红,我们都很荣耀。大哥李承乾一生下来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皇位就像他手里的变形金刚(如果有的话)般不可撼动,他将主宰这个世界。后来他实在是背,脚出了毛病,成了跛脚太子,他非常自卑,变得嚣张乖戾变态,父皇李世民开始喜欢上了哥哥李泰,李泰更想趁机夺太子位。两位哥哥明枪暗箭,我在夹缝里偷生,根本没我沾边的份。我的异母庶子哥哥李恪、李佑也不甘示弱,想分一杯羹。总之在争太子位的道路上群魔乱舞,火中的栗子噼啪响。最终李佑被杀,李承乾、李泰被废。

  父皇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我,只是因为我最窝囊,美其名曰叫“仁”。父皇认为:立李泰,我和李承乾都得死,而立我,李泰和李承乾都能活下来。父亲不想再让我们兄弟之间杀得人仰马翻。对我来说,皇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遮天盖地的大馅饼。率土之滨,莫非馅饼!
  前车之鉴,前车之鉴呐!
  王勃这个孩子虽然才华出众,但毕竟只是个孩子,《檄英王鸡》满篇都是杀杀杀,血腥暴力,少儿不宜。这样会影响到年幼的娃儿们呐。他今天写《檄英王鸡》,明天或许就会写《袭击英王》,我不想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
  李治想到此缓和了一下脸色,对沛王李贤说:“皇儿,王勃这是挑拨离间,会让你们手足相残。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操戈,豆、萁同殁。”
  李治是个负责人的父亲,王勃是个率性而为的少年,于是,他灰溜溜离开了沛王府。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高宗逐王勃本质上与孟母三迁相同,都是要子女远离祸端,远离他们眼中的不良环境和不良人士。王勃当然不是不良少年,但他不符合李治的那种期许。不同的是,孟母处于弱势,她只能选择“三迁”,而李治是皇帝,他可以“一逐”了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