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山人宰相李泌传奇

作者: 星之何

  日期:2010-12-27 13:25:00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有“白衣丞相”之称。
  本书以安史之乱的发生为背景,以李泌力挽狂澜,拯救摇摇欲坠的唐王朝的事迹为主线,把李泌与妻子稚儿的相恋故事穿插其间,描写了李泌这位“白衣丞相”怎样由一介平民,荣升为皇帝宠信的宰相的故事。展现了一代贤相李泌平定叛乱,稳定社稷,造福百姓,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想知道大宰相的传奇一生吗?请继续往下看,谢谢!
  开篇(引子)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此长歌行《天覆吾》乃唐朝宰相李泌青年时所作。短短的几联诗句,寄托着李泌的一生的伟大抱负。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其祖先是辽东襄平(今属辽宁省辽阳市)人或云赵郡中山(今属河北省定县一带)人。他是西魏太保、八柱国司徒李粥的六代孙。其父李承休,官位不大,曾经担任过吴房令。
  德宗李括时,李泌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之称为“李邺侯”。他是唐代中叶著名的大战略家,政治家。
  话说公元728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勤政楼设“大酺”国宴宴请群臣。皇帝李隆基还命令教坊,梨园的艺伎们表演歌舞和杂技,以助酒兴。
  随着国宴进入高潮,玄宗皇帝兴致勃发。他又下旨命令宫中人在楼下布置一个高高的讲台,悉召对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有研究的学者,不论年纪高下,都可以自由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者间可以相互问难答辩,以争高下,并希望朝廷能够从中选拔人才。
  这就是后来轰动朝野,最终演变成神童选秀的那场有名的比赛。

  其时,皇亲国戚的公子王孙,文武百官的得意门生,甚至诸侯藩属的嫡亲子弟,都纷纷报名参加比赛。大家都一心想自己的孩子或亲人一举折桂,在王公贵族面前显示显示自家亲人的本事,博得皇上的赞誉和重视,赏赐。
  比赛时间到了,唐帝国皇帝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指导,评议;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们也知趣地前往拉票助兴,激励参赛选手和孩子们。城楼下设有高坐,供选手们登台答辩。
  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勇敢地率先登台,舌战群生。最终,他竟然击败了他的所有的对手,独占鳌头。
  监察官把比赛结果一宣布,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百官们,以及围观的百姓都同玄宗皇上一样,忘情地为得胜者叫好,并不断地大声称奇。
  唐玄宗李隆基喜不自禁,他兴冲冲地命太监将员俶叫到自己的身边,激动地大声赞扬:

  “孩子啊,你实在太聪明了!小小年纪,居然能够独中头元,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朕实在为你感到高兴!孩儿啊,你是究竟是谁家的孩子啊?”
  员俶急忙大声地回答:“禀告陛下,我是员半千的孙子!”
  员半千曾经在则天皇帝、中宗帝、睿宗帝时为官,先后任弘文馆学士、正谏大夫、崇文馆学士等职,是位饱学之士。
  玄宗皇帝很是了解员半千的才能。当得悉员俶是员半千的后人以后,李隆基不禁感慨地说道:“员半千的孙子,理应如此!”
  稍停了片刻,李隆基又含着笑,温和地问员俶道:“孩子啊,难道天下还有比你更聪慧的孩子吗?”
  看见皇上如此高兴地出声赞扬自己,员俶并没有得意忘形。

  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回皇上,有啊!孩儿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今天并没有来参赛,我才会侥幸地获得胜利啊!
  承皇上的英明神武,领导有方,天下如今是人才辈出,英才不胜枚举。我的表弟李泌,今年虽然刚刚七岁,但才学比我更高。他做诗敏捷,聪慧过人,我只能望其项背。”
  员俶得体的一席话,说得李隆基龙颜大悦。
  但李隆基听员俶说“我的表弟李泌,虽然今年刚刚七岁,但才学比我更高,做诗敏捷,聪慧过人,我只能望其项背”的话,李隆基既欣喜,却又有些怀疑。
  于是,李隆基立刻下旨,着即派人,亲自飞马去到李泌家中,把李泌孩儿秘密地接到皇宫中来,一试真伪。官员遵旨行事。
  其时,太监按玄宗皇帝的旨令,设法偷偷地将李泌抱出自家的家门,送入内廷。

  当时,玄宗李隆基正与宰相燕公张说对弈。他俩兴致勃勃,决斗正酣。员俶和刘晏两个小孩也在玄宗皇帝与宰相燕公张说的身旁,喜笑颜开地观棋。
  看见乖巧,而又机灵的李泌到来,玄宗皇帝不由得仔细地端详了许久。然后,他高兴地对张说赞道:
  “爱卿啊,朕认为这个小孩,与先来的小孩(指员俶,刘晏)相比,绝对不一样啊!他是仪状万千,真是国器呵!”
  张说也主意观察了小小的李泌很久,立即随声附和道:“陛下眼光独到,确实如此!”
  这时,玄宗李隆基计上心头,立即就命宰相张说以围棋为题,打算试试李泌的才气。

  张说沉吟半响,首先就指棋出对,想考考李泌的急智:“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来到皇宫大内之中,李泌却并不惧生。他稍假思索,立即口齿伶俐地应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宰相张说见李泌如此幼小,却有惊人之才,深感诧异。他忙向玄宗皇帝贺喜道:“陛下,天降此儿,真乃是圣朝的嘉瑞呵!”
  玄宗李隆基听见李泌的应答诗句,也是赞叹不已。他觉得李泌回答的诗句不仅格调别致新颖,而且寓意深刻,比宰相张説的诗句还要更胜几分。
  玄宗李隆基连忙慈爱地把李泌抱在怀里,兴奋地赞叹道:“孩儿啊,朕真为你的才气激动不已!真是天纵英才啊!别人对你的夸赞确实是恰如其分,你并不是浪得虚名!”
  李隆基用手轻轻地抚着李泌的头发,竟然爱不释手。玄宗就命太监立即去取出甘鲜的果品,让孩子们尽情品尝。

  然后,李隆基命令太监抱李泌至忠王院居住,一连住了两个多月,才让李泌回家。
  临走时,玄宗李隆基特别恩赐李泌衣物及彩丝绸品数十件,并令太监代其晓谕其家人道:
  “爱卿夫妻啊,恭喜你们养育了这么好的孩子!此儿乃国家之重器,日后必有大成!望你们加倍用心教子,特别关心他,爱护他,使其将来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现在,只因为孩子年纪还小,所以朕暂不授予孩子官职和爵位。
  孩儿啊,不是朕如今吝啬,舍不得朕的官职爵位,而是如果你刚刚七岁时就对你封官任爵,对你宠爱过分,恐怕不利于你将来的才智的发展啊!

  孩子,你多加努力吧!长大后,为朕的朝廷多多效力,不要辜负了朕的殷切期望。
  希你好自为之,领会朕的善意,勤学谨慎,不负皇恩!”
  后来,李泌果然不负众望。他大展经纶,力挽狂澜,成为唐王朝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时代实际上的宰相,为唐王朝的中兴事业,立下卓越的功勋;也为保持中华民族的领土和版图的完整和统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日期:2010-12-27 13:32:46
  第一回 逃西蜀昏君思贤臣 割恩爱情圣弃贵妃(1)

  1
  李隆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12日,潼关沦陷的噩耗传到京城长安。
  闻听官军的败讯,全城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混乱之中。全城官民百姓对朝廷大军肯定能够抵御住安禄山叛贼的满腔希望,一下子变成了极度的绝望。惊慌,哭泣,咒骂,恐惧弥漫大地。
  然而,城市中依然有不少的百姓官吏,他们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而他们还对朝廷,对官军抱着幻想,在心里只希望那些传言,不过是谣言而已。
  他们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美丽家园和房屋财产,不愿背井离乡外出逃难。他们仍然天真的希望会有奇迹发生。他们依然还抱有朝廷,官军能够拯救他们的希望。

  然而,皇宫中能够接近皇帝的那些达官贵人,却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对官军能够抵御住安禄山叛贼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于是,他们来不及准备食物,只是匆匆地收拾一些贵重的金银珠宝,随身衣物,就慌乱地做好逃亡的准备。
  这天晚上,全城百姓都在惶惶不安中度过。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一点睡意。
  2
  6月13日,天色阴沉。天刚泛白,老皇帝李隆基来不及进膳,就单人匹马,率领着已经通知到了的贵妃姐妹,皇子,王妃,公主,皇孙等,急急忙忙,漫无目的地向西逃亡。
  只有李隆基最为明白,现在是逃命要紧。潼关一沦陷,八百里秦川是一片平原,京师长安根本就已经无险可守,京城的陷落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地保全自己。至于那些来不及通知的人们,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行止,听天由命。
  6月13日午夜,皇帝李隆基一行慌慌张张地逃亡抵达金城县驿站。
  随从的禁军将士,宫女,宦官,以及那些皇家男女,因为逃亡时间急迫,他们都来不及准备食物和饮水,个个是又饥又渴又累。幸好老天保佑,那天是阴天,天气并不十分炎热,这些平时锦衣玉食的人们,才没有因中暑而死。
  恐惧,抱怨,悔恨,绝望揪着他们的心。他们顾不上讲究自己的面子,自己的身份,在驿站上随意地抢占着一个地方,就横七竖八地躺下休憩。他们不停地喘息,大声地呻吟,没有了平时的排场和架子。
  李隆基也疲惫地躺在驿站里粗声地咳嗽,喘息。年老体衰的皇帝,已经被长途逃亡折磨得没有了脾气。
  侍从们都不敢大声讲话。他们有的在静静的休息,等待皇上或指挥官的命令;有的已经在四处寻找食物,饮水,准备被具等等。
  喘息片刻,李隆基终于定下一些心来,恢复了一些威严和理性。他立即下令,寻找金城县令前来接驾。

  侍从们四处搜寻,却是一无所获。金城县县令及其他大小官吏,闻听官军败绩,潼关失守的消息,早已弃职逃亡。就连金城县全城的百姓,也早已在惊恐中逃亡一空。他们甚至连煮熟的酒菜,饭食,以及食品用具等都来不及带走,就带着全家人向自认为安全的地方逃去。
  李隆基此时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他只好下旨命令随从人众,护驾士卒,“此时国难当头,你们应该不拘小节。你们只管到百姓家取来饭食自用,各取所需。”
  这样,皇家众人的饥渴问题才得以解决。
  3
  深夜,驿站里没有一点灯火,到处是一片漆黑,就连月亮也躲进了浓云里。
  疲累的皇家男女们全然顾不了什么礼仪,也顾不上讲究什么贵贱尊卑。他们没有被褥床铺,只好互相枕着对方的身体睡觉。幸好已经到了夏季,才不至于被冷死。

  李隆基见众人渐渐地安顿完毕,这才下旨清点随从的官员。但随从官员大都已经逃亡,连一向亲近听话的宦官总管袁思艺也跟着别人叛离,不见了踪影。
  李隆基又恼又急。他努力地控制住自己,不要生气发怒。他明白,由于自己的昏聩,失职,如今,自己身上已经集中了太多的不满和怨恨。自己的举措稍有不慎,不可预料的事件就随时可能发生,由此带来的损失就将永远难以挽回。
  无助地聆听着高力士的失望的报告,李隆基只好无可奈何地下旨歇息。
  4
  渐渐传来了疲累的人们的熟睡的声音。73岁高龄的李隆基躺在侍从们临时铺就的床榻上却辗转反侧,没有一点睡意。
  如今的形势变得是如此的混乱,如此的不可收拾,是李隆基始料未及的。展现在他面前的,则是岌岌可危的时局。
  半年来,时局的变化是如此的惊人,让人寝食难安。一系列失误的政治举措,使情势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原以为安禄山的叛乱不过是疥癣之疾,想不到如今却酿成了心腹大祸。
  李隆基躺在侍从们紧急铺设的还算柔软的榻上,却翻来覆去,怎么也无法入睡,竟然把侍候的高力士多次惊醒。李隆基虽然已经感到身体极度疲倦,劳累到了极点,但头脑中却依然是那么清醒。而且,越是思考问题,他越是兴奋,越加难以入睡。李隆基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清醒过了。
  自从贵妃进宫以来,李隆基常常是一想起朝廷大事,就会感觉烦躁不安,心绪不宁。贵妃玉环总是纠缠在他的心里。贵妃玉环的喜怒哀乐,总是影响左右着自己的情绪。越到老年,李隆基就越觉得,自己对贵妃的依恋越深,似乎越发缺乏自己年轻时对女人的那种自信心。
  只有当他回到后宫的现实里,与玉环实实在在地呆在一起,他才会感到一些快乐,才会感到一些安心。
  李隆基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思维避开烦恼的国事,去设想一些令人乐观,振奋的事情。然而,他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绪,不由自主地,他总会联想到了如今的危难局势。

  李隆基知道,此刻是处处潜伏着危机。就是表面看似平静,匆匆忙忙的逃亡之路中,也是处处潜藏着危机,甚至是深渊,甚至是陷阱。
  “朕不能再犯大的错误了,一出错,就将会葬送一切,不仅是生命,还有社稷,而且永无改正的机会。”李隆基在心中暗暗地叮嘱自己。
  本来这次,杨国忠提出的御驾前往西蜀的主张,是得到了他的同意的,但李隆基却隐隐预感到此行似乎会有什么祸事发生。
  虽然李隆基也明白,西蜀是杨国忠的老根据地,这建议多少是出于杨国忠的自私心理的考虑。但李隆基也以为,这样做是妥当的。一则可以避开锋锐的贼势,二则自己还可以像高祖刘邦当初那样,凭依富饶的西蜀,东山再起,使国家中兴。
  李隆基越想越兴奋。他预计,只要躲过了这短暂的一劫,是完全可以重返京师长安,重振国势的。

  5
  但是,李隆基也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安和恐惧。而且,这种不安的感觉是越来越强烈。
  护驾将士们的家人,亲属,大多居住在京师长安。他们对皇上决定到西蜀避难是有异议的。而且,由于与家人失散,时刻挂念亲人的安危,护驾将士们为亲人担忧的心思渐渐变得越发强烈。他们的心思可能还会变得难以捉摸,他们的情绪似乎越来越有些难以控制。
  爱将陈玄礼对手下将士们的心思最为清醒。他虽然不断地对手下将士们威胁,利诱,用忠君爱国加以感召,但都似乎有些难以掌控目前的形势。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完全出乎李隆基自己的意料之外的。

  逃亡的官员,将士,是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如瘟疫般四处蔓延的这种趋势。军心也是越来越动摇不定。虽然,李隆基已下旨严厉惩治,但大势所趋,会不会反而激起他们更大的反感和反弹呢?官员们会不会明哲保身,隐瞒情况不报,甚至集体哗变叛离呢?将士们会不会在叛贼诱惑下兵变起来,投靠叛军呢?
  想起这些问题,李隆基的忧虑就越来越深。他知道,在这危急关头,众怒是难犯的。唯有依靠朝廷固有的向心力,唯有用更大的恩宠和赏赐,才能笼络住大家的心。
  如果稍有不慎的举措,是会全盘皆输的。接踵而至的将是整个国家的覆灭。叛乱就会像星星之火一样,愈燃愈烈。那时,将会出现安禄山的叛乱还未扑灭,又会有新的叛乱的兴起。
  那时,李隆基自己就只有眼看着祖先遗留下的江山,一个强盛的国家在自己手里分崩瓦解,四分五裂,走向覆灭。
  那时,即使自己以身殉国,又将有何面目去列祖列宗呢?
  那时,自己将没有一点军队,没有拥护的人众,将会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想起这些,一股寒意笼上李隆基的心头。他仿佛已经看见叛军冲进来捉拿自己的情形。
  这些问题,的确是非常可怕的。李隆基明白,自己这时的处境是严酷的。这时,唯一的应对策略恐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地笼络住军心,抓住官员,侍从将士的心。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度过这场危机。

  但是,要笼住他们,必须依靠大度的赏赐,额外的恩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6
  然而,钱从何来呢?哪些达官贵人们如今是没有指望的了。况且,大家匆忙逃亡,带的钱财本就不多。
  可是,假如自己仍然舍不得那些资财,那些需要暂时抛弃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尊荣和面子,那么时事所迫,自己失掉的将会更多,乃至于会失掉一切的。
  但是,当一想起自己千方百计积攒起来的那些珠宝钱财,节度使以及地方官员们的进贡,可能大都就会一下子化为乌有,或是落入叛贼之手,李隆基感到了一阵吝惜,心疼。

  国事日非,自己该如何反省呢?哎,怪只怪国舅的无能哦!李隆基在心中暗暗责怪国舅杨国忠。
  朝野对杨国忠早就有的不满和怨恨,以及对国忠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干事的无能等等事情的不满和仇恨,李隆基自己其实也是早有所闻。
  可是,诺大的朝廷之中,只有国忠是皇亲贵戚中最听话,最值得信任啊!再加上国舅他与贵妃的兄妹关系,自己要想割舍掉对贵妃的宠爱,以及对杨家的恩宠,已经变成了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并且,杨家的势力已经是越来越大,自己的处置有时也已经变得是力不从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已经早就使李隆基有了尾大不掉的感觉。
  李隆基自己今年已是73岁高龄,垂垂老矣!他对国事的厌烦是越发加剧,而对贵妃的的迷恋却是越来越深。仿佛自己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讨取贵妃的欢心。贵妃的每一个喜怒哀乐的举动,都常常会左右着李隆基自己的感情,影响着李隆基对国事家事的决定。

  李隆基自己早就有希望传位于太子的打算,但李隆基却又担心太子的能力。并且,太子李亨对杨家的不满与仇恨,抗拒与敌视的态度也让李隆基非常地难以放心。
  7
  呼呼的打鼾声此起彼伏,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地刺耳。李隆基突然感到了一阵心烦,一阵恼怒。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逃难的人们,这些落难者,依然会没心没肝地睡得这么香甜。
  李隆基忍住自己的怒火,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披上自己的御衣。冷静了一会,李隆基努力把自己的怒气压了下去。他借着窗外月亮的微光,开始体恤地为入睡的人们盖上一些衣物。虽已是六月天气,但山区的午夜仍有一丝凉意。
  李隆基低着头,在驿站中不停地踱来踱去。
  窗外,值班的侍从们轻轻的脚步声听起来却始终是那么清晰。

  日期:2010-12-27 13:38:16
  第一回 逃西蜀昏君思贤臣 割恩爱情圣弃贵妃(2)
  8
  渐渐的,睡意开始涌上来。李隆基回到榻上小憩。
  突然,一阵声响把李隆基惊醒。李隆基的心跳突然加剧。他抬起头,用枕头垫住后背,细细聆听,没有什么异动。
  望望窗外,月亮又躲进了云层里,天又变成了一片漆黑。劳累,惊恐过度的人众仍在呼呼酣睡。

  一阵阵的惊恐不安,又再一次地开始撕裂着李隆基的心。
  李隆基他仿佛听见了父亲的斥责声:“你这败家子,为了一个女人,你竟然将高祖,太宗的社稷江山毁于一旦!你这不肖子孙,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呢?”
  想起父亲,李隆基一阵愧悔。父亲生前是那么的淡泊名利。他正当盛年,却愿意将那显赫的皇权交给自己。他对皇权看得很轻很轻。他宁愿禅位于儿子,也不迷恋权位,而愿意自己去过一种恬静的生活,没有一丝的留恋与后悔。
  可李隆基自己呢,对权力却是如此地痴迷。李隆基自己已年老昏聩到如此地步,却还要牢牢揪住权力不放,甚至还为此猜忌自己的孩子。
  这是何苦呢?太子年纪已不小了,完全可以担当重任了。可为什么自己还执迷不悟呢?是的,昔日的盛世已衰落到如此地步,都在于自己对权位的迷恋啊。
  突然,一阵自豪感又涌上李隆基的心头。李隆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自己被蛮族拥戴的情形。
  很快地,李隆基的心又坠落下来。
  当年那名扬四海,蛮夷称颂的“天可汗”,堂堂的大唐皇帝,百姓眼中的圣明天子,如今,居然开始公开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居然说朕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只知道沉迷于享乐和女人的温柔乡里。

  李隆基的血液突然膨胀了起来:
  “朕为国事忧劳,有谁了解呢?有谁为朕分担呢?二十年来,不是朕一心为民,励精图治,才成为被万夷拥戴的圣君吗?朕富有四海,爱一个女人有什么过错呢?可是,如今的朝廷局势到了如此地步,难道只是朕的过失吗?如今,自己抛弃臣民,皇子皇孙,不顾年老体衰,仓皇出逃,就像一个亡国之君,难道只是朕造成的吗?”
  这时,暴怒,愤懑充斥于李隆基的心里。他的呼吸急促了起来,青筋突暴。他不由自主地舞动起了手臂,仿佛在下旨将那触怒他的人推出午门斩首。
  这时,一阵凉风刮了进来。李隆基似乎清醒了过来。他多年的从政经历告诉他,警示他,使他明白:心急,愤怒是于事无补的,甚至是危险的。随从的人众中,哪怕真有犯上叛逆的言行,此时此刻,也必须学会宽恕,学会容忍。自己当前唯一依靠的,只有这些人众,这些将士。
  9

  就这样,李隆基越想越亢奋。他的眼睛茫然地注视着前方。
  乌云遮住了那月饼般的月亮,露出了一团模糊的影子,前方是一片漆黑。似乎,有一场暴风雨将要降临。
  “如果暴雨真的来了,那该怎么办呢?苍天有眼,老天爷,保佑保佑朕吧!不要让朕淋得像落汤鸡似地,遍地泥泞地仓皇向西逃去。”
  人们仍在沉睡。远处传来了马的嘶叫声和不知名的动物的叫声。慢慢地,李隆基的心平静了下来。
  近段时间的时局应对,难道没有值得反省的吗?李隆基暝然自问:“时局变化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呢?朕为什么会众叛亲离呢?朕处理政事为什么会昏聩如此呢?难道朕真的老了吗?朕为什么会听不见,听不进一句诤言呢?这一切是老天故意和朕作对,还是朕真的治国无方,举止失措呢?”

  10
  近段时间的重大事件在李隆基面前历历在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