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离经入道
作者:
汪南有快乐
日期:2011-3-16 9:44:00
午夜梦佛,见佛伫立江边,怅然轻叹。
我奇道:“尊座乃大智慧者,早已超然参透万物,何故心存呃叹?”
佛曰:“吾本有正法眼藏,不立文字,留拈花妙悟之禅妙道,始因知文字之力易导人入文字魔障。然吾一生述而不作,万千弟子概而括之,至今已有大乘小乘诸法典藏千万流传于世。我本得根本法,但众弟子因悟法而各施其道,甚至争论经年,此乃吾始料不及也。”
我接口道:“尊座传法四十九年,弟子如恒河沙数,各得所悟实乃正常之事。”
佛叹道:“吾之正法乃万法归一,教世人去烦苦,无纷争,但教内自承上座部与大众部之争、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之争、南北教派之争,佛教内各宗各派之争论从未停止,竟惹烦苦无数,实非我所愿也。究其因果,亦是文字魔障使然。”
我双手合十,敬曰:“尊座佛法博大精深,未有尊座的大智慧,自然参悟不尽。不尽之处,当然各施各法。尊座以导人向往大智慧及究竟的觉悟为己任,然争论的过程,也是智慧展现的过程,也是觉悟成熟的过程。”
佛再叹曰:“吾曾以此自慰,施教当有争论,我期待世人最终在争论中得证菩提,最终从佛法中悟道于心。但天下寺庵无数,善信千万,其中得我法者几何?尤其是入寺烧香拜佛之辈,多不知座上所拜何人,更无念佛经佛法,只希望座上某某以无边佛法保其安康顺景,保其富贵无量。仅靠祈福可以么?仅是祈福可以么?我每观香火愈盛,每觉离佛法之人日多。难道我的无上正法,是引人入迷信么?”
我无言。
佛摇头叹曰:“背佛法之事日多,我故怅然感叹。”
我恭敬地请教道:“背佛法之事几何?我愿闻其详。”
佛答道:“你且听我一一道来……”
是夜我如醍醐灌顶,虽不能大切大悟,但也算恍然大悟了。及至天明觉醒,竟是大汗淋漓。
日期:2011-03-17 09:48:57
离经入道之二:佛只是人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是人。孔夫子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称为“圣人”,就如同释迦牟尼在印度被尊称为“佛”一样,所以“圣人”与“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佛的教学枢纽,就是“破迷开悟”。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明白佛的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若不清楚、不明白,那就是迷信。迷信是绝对与智慧相违背的,也是与佛教的破迷开悟背道而驰的。迷信的佛教徒,是伪佛教徒,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迷信的人总善于把偶像神化,尤其在民智未开之地、民智未开之时更为严重。在历史上,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当,都是那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但别人没有被传说成神,而释迦牟尼则被我族神化得匪夷所思,例如,他出生时是从母亲的右胁自然诞生下来的;出生时就能够凌空而行;而且还会说话,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传道降魔时的种种神奇法力、开山劈水等神通更是神乎其神……
呜呼哀哉!连鬼都不相信,更不要说时修习大智慧的禅者了。可是偏偏民众相信,甚至相信到了极点,成为了迷信。《金刚仙记》、《西游记》、《山海经》中的杜撰为满天神佛增加了众多的迷信理据,如果你在寺院里说佛是没有法力的,只是人,可能会招来板砖无数呢!因为在寺院里求佛的,迷信者占大多数!
所幸除了过去在民智未开之时流传出种种无稽之谈,民智开启后的几百年间,再没有新鲜的神奇传说,相信以后更不会有。
景仰佛者,不要再盲目迷信了。学习佛的思想吧,佛是伟大的思想家。
佛只是人,你相信么?
日期:2011-03-18 08:52:57
离经入道之三:佛有悲哀
佛已经被偶像化,已经被神化,已陷入迷信的境地。
偶像神化的结果,是典型的深度迷信。只相信佛有神通妙力,渐淡忘我佛的佛法精深。
佛法无边非指是法力,而是指光辉的思想。可惜万千信众鲜有为佛陀的思想沉醉,却深信无稽的神话传说!深信虔诚祈求我佛保佑,就会福荫不尽。
佛叹曰:“尔等只相信我有神通法力,竟无视我的无上正法!”
佛在天有灵,莫名悲哀!
每日在庵寺膜拜的信众,有几人曾读《楞枷经》、《华严经》、《金刚经》、《般若经》、《法华经》等经书?所谓的信众在庵寺里干什么?究竟是怎样的虔诚?除了祈福,可曾参禅问佛?更莫论听大师说法论经了!众顶礼膜拜者有几人得知大雄宝殿里的三尊尊像是什么?而却只懂磕头祈愿!多数人不知大雄宝殿内所供奉的佛像为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称三宝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为各佛的左右胁侍: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佛曰:“尔等既不知所拜何人,何来虔诚之有?!简直可笑之至!”
佛在天有灵,再度悲哀!
佛训曰:“尔等迷信之辈,假佛之名心存贪念!尔等迷信之辈,背佛法而使佛法蒙污!尔等迷信之辈,只重仪式之无漏,不知参禅礼佛之因由,究竟所为何来?!”
佛在天有灵,三度悲哀!
每遇迷信者顶礼膜拜,佛只得叹曰:“尔等求福,然可知何谓福?既不知福,何得福缘?”
佛在天有灵,日日悲哀!
佛求万众:“既入我门,请勿迷信!”
日期:2011-03-18 21:38:30
离经入道之四:学校与佛
佛学是一门思想,是一门学问。正如人们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样,最好学习的地方就是学校。佛教有许多学校,那就是遍布各地的寺院和庵堂。
男子佛教学校是寺院,女子佛教学校是庵堂,不去学校读书在家自学的,可称作俗家弟子或居士。
学校有老师,老师有级别。学校有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中学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寺院也有大禅师、小师父、高僧、大和尚、小和尚等等,方丈住持就是校长。
修行的果位也有罗汉、菩萨、佛的级别。
大家都是在校园里研究学问。高僧有得道高僧,也有沽名钓誉的,就好象教授有学问渊博的教授,也有混饭吃的一样。许多所谓的大师,喜怒哀乐贪嗔痴一项不缺,却自称为高僧,最怕别人不尊重。
不是有教师和教室就真正可以成为学校。学校有名校,也有野鸡学校,也有误人子弟的学校。学校有大学、中学、小学,也有幼儿园。
寺院有著名的,真正参研佛法的,也有只是挂着牌子,只是传播迷信或皮毛佛法的。这些伪佛寺院的所谓教导,让信众离佛法越来越远,陷入迷信的境地。
进入庵寺与进入学校一样,有的人去学习,有的人去观光,有的人去求佛。现在的民众通常是,首先考虑的是求佛,哪个传说灵验的,就去哪个求,千里迢迢也没关系;其次考虑去观光的,现在的庵寺许多都是当地著名的人文景点;最后,才是极少数的是为学佛法而去的,这样的人很少,几乎没有。
学习佛法的人,首先必须清楚,庵寺是佛教的学校,是学习的地方。风景的古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迷信也是风俗沉淀的结果。
但是,无论如何,在庵寺里面,仅持求福祈安之心,是绝对错误的,也是不应该的。
要切记,庵堂、寺院是学习佛法的地方,不是迷信的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学习,不必计较是不是初一或者是十五。
日期:2011-03-21 17:27:41
离经入道之五:校规与佛
前文说过,庵寺是佛教的学校,尼姑、和尚、喇嘛是在校的学生。既然是学校,就有校规。佛教的戒律,就是校规。
释迦牟尼灭寂之后,不留一页文字,恒河沙数的弟子茫然无依。大家商量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结集佛的说法,汇成经典,以为弟子信守学习。
于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迦叶领导,推选出亲自受过佛陀的说法和教导,并得证佛法中道果的人,诵出多年来佛的教诲和训导,立为经典。当时推举的得阿罗汉果位者共五百人,集中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窟,开始结集。结集,是记诵和编撰的意思。众罗汉被称为“上座部”,立的第一部经典,就是关于戒律的经典。
但是,除了这五百人外,还有更多的弟子自开局面,以比丘之一的婆师波为上首,在距离五百罗汉结集处不太远的西面,另行作佛经的结集。这些人被称作“大众部”,也立了关于戒律的经典。
上座部和大众部各自结集的戒律,都是通过主持人质询各佛弟子,由弟子回忆并回答佛曾经定出的戒律的制时、制处、因缘、对机、制规、犯戒等等,然后汇总表决通过而成为佛制的。制时,指的是制定的时间;制处,指的是制定的地点;因缘,指的是制定这条戒律的理由;对机,指的是对何人何事而制定的;制规,指的是制定的要遵守的戒律;犯戒,指的是什么情况下为触犯戒律。
释迦牟尼传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之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为不同的目标都有不同的教诲和训导。因此,结集在经典中的戒律很多。被上座部、或大众部认同的都各有不同。后来再经过佛教的分化,派别的坚持,后人的添加,政治的影响,历史的变迁……,到了今天,各佛教分支的戒律更有许多不同,留下的戒律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是释迦牟尼定下的。
而且,即使有是释迦牟尼定下的,时至今日,是否依然不变?各支各派对戒律有不同的说法。禅宗、密宗、印度佛教、斯里兰卡佛教、尼泊尔佛教、越南佛教、泰国佛教、日本佛教、藏传佛教的黄、红、花、白、黑教,教派众多,戒律更多。
都是佛,该从何戒?学佛者会在戒律中迷失么?
认清戒律是佛教学校的校规,就不会迷失。以下是几点简单的逻辑,供信众参详:
1、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规,在什么学校,就遵守什么学校的校规;
2、校规对学生严厉管理,不是学生,不在学校里面,自然不需要遵守校规, 好比说学生不可经商,不可恋爱,不可上网,若你不是在校学生,那就随你喜欢;
3、在幼儿园遵守幼儿园的校规,在小学遵守小学校规,在中学遵守中学校规,在大学遵守大学校规;
4、通常小学和中学的校规比幼儿园和大学的校规更复杂和苛刻;
5、遵守校规的学生不一定能够出类拔萃,调皮捣蛋的也有成为精英的,但没有学校和老师会这么跟学生说,毕竟遵守校规、听话的学生对老师来说好调教得多;
6、专家、科学家有严谨板正的,也有不修边幅的,也有逃过学的,违反过校规的;
7、在学校可以学习,在校外也可以学习,自学成材的人不少,六祖慧能就是在外学有所成才进学校继续进修的;
8、其它还有很多类似的逻辑,留给你们推敲,悟到了,也算是一种自悟。
请大家参详。
日期:2011-03-22 21:57:52
离经入道之六:再度梦佛
寒流午夜,再度梦佛。
佛依旧伫立江边,僧袍风摆,落叶随风。
我见佛拈花微笑,问曰:“尊座早已六根清净,何喜之有?”
佛不答反问:“我与你说众生背佛法之事几许,你有何所悟?如何处之?”
我躬身答曰:“我在网上发文,名唤‘离经入道’,乃取‘离开歪经,回归真道。’之意。只为细说:‘佛本无经,伪道误人!识伪经越深,离真道越远。’我欲与来客深谈或浅谈经佛之事,能我者为我师,我能者我为师。也算是自度度人之意。”
佛再问:“结果如何?”
我汗颜答道:“浏览百数人次,留言者寥寥。”
佛又问:“访客是不欲言?不敢言?还是不屑于言?”
我惶惶答道:“不知。尊座曾说过,初看文字者看文字之热闹,入者看文字之门道,悟者始知文字以外之意象。但阅我文字者既无回应,我也不知如何转述真详。”
佛负手背江,悠然踱步。
佛自曰:“我观博客博文,惟抄经引经者众多,悟法得禅者寥然。然世人皆知我一生述而不作,故无一经出于我手。正所谓佛度有缘,既有缘法,自当得我眼藏正法。悟者岂能从背诵经文而得悟?”
我小心翼翼接口道:“但如无经流传于世,后人从何得知尊座的真如?如无经助悟,后人从何入禅?”
佛叹道:“此话有理亦无理。为求无相界,追求无相状,已是有求有相。为求无相求无相,实为有相。”
我恭领教益,若有所悟。
佛再曰:“现存经文,如经我遴选,十有七八将为我弃之。有留者也将被删剪得残缺不全。你认同否?”
我忐忑答道:“诚然如此,我期待尊座拨乱反正。”
佛摇头道:“法之宗,一曰之‘随’。随缘、随法、随喜……是为无求。”
我聆听教诲,噤若寒蝉。
佛问我,面带微笑:“如经为我所弃,那么曾依据经文以为已悟道者将如何自处?”
我汗流浃背,答道:“恐怕…恐怕…,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得道高僧。”
佛点头道:“破迷开悟,智慧圆通,自然离苦得乐。世人离苦得乐,是我的大愿。参禅悟道各自各境界,那是各自的修为缘法,故佛度有缘人,你明白否?”
我似明非明,问:“那么尊座的意思是不去拨乱反正?不理众生离佛法渐远?”
佛微笑:“你认为善信千万,其中能得果位者有几何?”
我答道:“能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位者恐怕微乎其微。”
佛又问:“既然果位如此难得,那善信一生所为何来?”
我无言以对。
佛曰:“我结法开坛四十九年,只度有缘之人。与佛有缘者,自可得我真如,何必有经或无经?”
我追问:“那么如何与佛结缘?烧香礼佛?拜寺扫塔?敲经诵佛?还是博文留言啊?”
佛望江微笑,飘然隐去。。。
日期:2011-03-22 21:59:54
按上说,应是静坐于此间,恭候有缘人。随喜观如是,随缘见佛庐。
嘿嘿,等你。。。
日期:2011-03-26 14:13:30
离经入道之七:戒律精神
前面浅谈经佛,离经入道,由本文开始。
本文从释戒律开启离经入道之旅程。
本说的离经,其实应为正经。
佛本无经,故无经出自佛陀。逃离文字魔障,始可回归正道。
前人早已有贤者深谙此道,所以本篇引用前人文粹,以作开篇。
阅读难涩之处,唯须善信用心参悟。所幸如果读经书者,则本文较经书容易明白得多,只是不知道读者读过经书没有?如果只是烧香拜佛之辈,便请离开。
下文摘录自: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的《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戒律之精神》。
参考资料:《梁高僧传》卷一;《四分戒疏》卷一(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圣严《戒律学纲要》;《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律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8)、(89)};上田天瑞《戒律の思想と历史》;佐佐木教悟《戒律と僧伽》;佐佐木教悟撰•关世谦译《戒律学的佛教》。
以下文字请各善信参悟:
佛陀以解脱正道、劝导出家、依于纯真之动机为主。其有动机不纯真者,亦姑容认之。斯即佛陀之教团即僧伽所以扩大之一因也。虽然,佛陀所最感困难之点,实亦在此。盖由于动机真纯者,中途纵有过失,亦容易复其本来。若原出勉强者,而欲使之心向真道,则其事匪易。适应于兹必要,佛陀乃设为规则,是为教团之外表的规定,即律(vinaya,毗那耶)是也。
据此,一方可使佛弟子辈,得同为释子沙门而统率之。同时于他方,则纠正其中所发生之违误,而使成湛然纯净之沙门。且循于教团之扩大,益感此需要弥切,寖至不得不设置极其细密之规定。以此规定,编成系统,是即谓三藏之一,毗那耶(律)藏也。大约比丘为二四Ο条(中国概谓之二五Ο戒),比丘尼更于此外,增加数十条。佛教团依此,乃得所凭藉。故虽以不纯之动机,或勉强出家之弟子,亦当循兹外表,渐使道行殊胜,其效果固非常之大也。
盖佛陀所重者,虽完全为基于自觉、精神方面之修养,但精神之修养,亦赖于外表之道行。今欲划一此类事实与各色各样之弟子,固以依于外表之规定为最有效,爰据此理由而为施设。是故凡兹规定,即至佛灭后,亦如佛在时。为维持僧伽(教团)最属重要者。其为一定秋毫不可犯之物,固无足异,尤其以戒行最高之迦叶(Kassapa),为教团之领导者,弥足以示戒律万能主义,特占胜利也。
虽然,吾人兹宜注意者,即戒律之精神是矣。戒律之为物,原多适应于时、处、位所制定者。且自佛陀入灭之际,对于阿难之遗训考之,当勿忘茍过于拘执律之条文,则反不合于佛陀之精神。试再征诸当时之舆论,亦得证明之。
如《中阿含》(伤歌罗经):“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昙施设多戒,然诸比丘少得道耶?”
此佛陀晚年,多数人于集会时所述之批评也。盖当佛陀传道之初,出家者多由于真诚纯净之动机,故得解脱者其数较多。反之,迨后多为依附僧伽之势力而出家者,故得道者其数较少,即根据于此等事实者是也。质言之,若就此放任之,则不易解脱之人必多,斯佛陀所以制定多戒,众人不能洞悉其故,缘有如上之疑议。
综之,即自此考之,亦足以明制定多戒,原非佛陀之本意,洵为出诸不得已。是故假若佛陀会下,无不良分子,尽属上机,则就令其时其处,有所制定,然亦无似此之繁琐,固不待言。且若以此为时处不同所制定,则与今日所传之戒律,亦当大异其趣,讵非易于推知者耶。由此以谭,吾人以为厥后灰山住部(鸡胤部,Kukkutika)视戒律为方便说,主张不当过于拘执(假若《部执异论疏》之记载为碻实),殊可谓得佛陀之真意。要之,戒律固属出家修道之大指针,然过于拘泥末节,亦断难得佛陀之真意,吾人固始终认为如此也。
以上文字,请君细研。
日期:2011-03-27 11:33:43
离经入道之八:戒律底线
戒,防非去恶;律,也就是指清规戒律。指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佛门弟子的修行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戒为基本。
《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是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佛教有戒,道教有戒、基督教、天主教、清真教也有戒。
在佛教中,由于大小乘的不同,派系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
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等。
小乘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不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不歌舞戏乐。
十戒也称为沙弥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不得非时食,不得捉钱金银宝物。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
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戒律太多,不胜枚举。
佛教徒最清晰的是基本的五戒,即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守得最多的也是这五戒,而五戒之外的戒律,许多善信已经或不去持戒、或不想持戒、或不屑持戒了,其中因由,呵呵,问己自知。
前文已有提及,戒律并非佛陀的真意。但修佛持戒似乎已经成为必然,否则如何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此,以戒律方便之说量之,许多善信就只持五戒了,这五戒是戒律的底线,总不可能变成四戒、三戒、二戒吧?这成何体统?但是,这五戒的底线如何坚持,真的是必须严持?还是又有方便持戒之说?
答案从“摄心为戒”找起,既然由心,则或有方便。下面我们再看看出家人和在家善信是如何守戒的吧。呵呵,见怪不怪,无须介怀,“沦落”的现实啊。
日期:2011-03-27 15:39:09
呵呵,佛经中说,饿鬼、天人、人类看同一样东西,各个看出不同的结果。因为在这个心的转换当中,业力促使我们看到三十二相,并不是有实实在在的三十二相,它只是一个名称,叫做三十二相。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