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
作者:
酒量犹豪人渐枯
日期:2012-2-20 11:51:00
序:仰望并触摸大师
大师是用来仰望的。
每一个大师,都是一座嵯峨的高山。或壁立万仞,危岩高耸,逋峭幽邃,或雾锁深谷,藤缠迷径,苍苔侵阶,但他们都巍巍屹立,傲然横空,独成风景。
每一位大师,又都是一条奔竞的长河。或波平水阔,远帆点点,浩浩东逝,或水急流湍,浪花澎湃,鱼跃鸢飞,但他们都静卧大地,通古接往,自成生态。
因而,仰望大师,其实就是在仰望一种别样的人生,膜拜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体验自己无法拥有的厚度。
宽博、深邃、辽远、浩淼……这些构成了大师群体的精神底色,同时也生动着我们因长时间张望在庸碌俗世而日益呆板、凝滞的眼睛。通过仰望大师,于是知道,人原来可以将自己活到这样精彩的境界,人也可以将自己丰厚到如许超拔高迈的地步。做为一种人生的高标,大师以曾经的既定存在,告诉来者的是《诗经》里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句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师还是用来触摸的。
因为每一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虽然头顶的月光不一样,吐纳的空气不同,但他们一样品啜着人生旅途中的诸般艰辛与苦涩,一样有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忧心与感伤,这就和同样为人的我们有了根基上的贴近性。
毕竟,将一个人放在像框里,而不是供在佛龛中去打量,会更为逼真。
单纯仰望的视角,会让大师获得我们无尽的敬意与歆羡,但同时也获得我们的慨叹与陌生。后者造成的疏离感,无论于大师本人,还是对需要认识大师的我们,均无益处。
那就伸出手,触摸大师,哪怕只是轻轻牵了一下他的衣襟,你指头肚儿都会触到一种分明不同的质感。
日期:2012-02-20 11:53:09
仰望大师,只需崇敬就够。触摸大师,还需要有一份平常心。就像领袖身边的秘书,除了有与大众一样的景仰之外,他还有抛开神圣与神秘之后的日常悉心照料之心。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无论先秦儒学,西汉章句训诂之学,东汉的谶纬学说,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还是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探究义理的宋元之学,明代心学,清朝的考据学,都大体继延了这样一个发展程式:兴起,隆盛,衰变,末流,纠偏。然后,周而复始,进入到下一个类似循环。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遑。所谓未遑者,非阁置之谓。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谓‘开国规模’者然。虽然,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此启蒙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生’相。”
那么,全方位认识一个大师,就不能以其耀眼的光环遮照所有的阴翳,来全面讴歌;同样,更不能以其末流时的种种流弊来蛮横指责初兴时肇始之学。只有放在具体的历史现场,在其所处的学术环境、政治语境中,看起创树,读其作用,察其身量,这样的审视才更为允当与客观。
就这样,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一个个在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集体走入了我的笔下,人文炳焕,云蒸霞蔚,荦荦大观。
将他们屈尊集于一册之中,珠串起来,自有作者一份苦心。那就是,再现大师,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而且,还奢望用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十分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或曰中国文化史另类读本。
每一颗璀璨的星星,你可能都是熟悉的,将他们星罗棋布在一幅完整的夜空中,再去凝视,或许你会有额外的收获。
本书所遴选的大师们,基本上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分别稳稳端坐在他所屹立的历史时期的学术巅峰。这样依次触摸大师,从他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可以更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所居的高度。
其实,他们不仅仅表征了中国儒家史。
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说:“儒家思想形成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这是无疑的。广播下层的是社会风俗,英华结露而表显在上面的是历史上的各方面人物。而传衍悠久,蔚为一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民族之历史与其文化,乃是中国民族之内性之发挥而成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者,期间最要的一部分,则为儒家思想。”
梁启超也在《饮冰室书话》中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那么,一位位大儒,毋宁说就是横亘在中国文化历史天空中的一座座高山,就是流淌在中华学术大地上的一条条河流。
攀跋其上,涉水其间,向他们致敬,其实就是在做一次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游历,是在向中国文化史礼祀与致意,触摸他们的思想与人生,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书想做的,很简单。就是想在勾勒儒家大师群体肖像,再现大师风范之余,为您间接描摹出一张中国儒家文化地图。
心向往之,力不能逮,这是人常犯的毛病,相信在下也是其中一个。
2012年1月1日
日期:2012-02-20 11:57:10
《中国大儒》目录
序:仰望并触摸大师
孔子:一个有趣儿的老头
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董仲舒:天人三策罢百家
戴德、戴圣:在冷学中振衰继绝
毛亨、毛苌:为《诗经》插上翅膀
刘歆:雄踞西汉的一座学术重镇
杨雄:用寂寞自身重塑儒家精神
王充:不妥协的现实批判者
马融:不拘儒者之节的严谨儒家 张衡:从自然科学立场阐释儒家精神
何休:汉代《公羊》学之殿军
郑玄:在遍注群经中综采大成
王肃:讨伐烦琐章句急先锋
刘劭:毫无窒碍的援道入儒功夫
何晏:声名盛著的清谈座主
王弼:孤怀独往的注《易》大师
阮籍、嵇康:竹林里越名教而任自然
向秀:向兴厌世之思的玄学棒喝
范缜:在释学包围中罄悬河之辩
徐遵明:北魏后期最有影响的经学宗师
刘献之:北朝博观众籍的一代名儒
颜之推:隋朝士林的典范
陆德明:唐朝儒教为本的奠仪者 刘知几:开启儒家经典怀疑思潮
孔颖达:训诂学上的继往开来人
啖助、赵匡、陆淳:空言说经的“异儒” 杜佑:垂范后昆的典志体通史巨擘
韩愈:宋明道学的先驱
李翱:格物致知的发端者
柳宗元:在对峙中寻求统一的思考
胡瑗、孙复:力肩斯道之传的宋学开山人
范仲淹:将学问的基点设置于“疑经”
王安石:经世致用中重塑儒学走向
司马光:一部《通鉴》耀古今
欧阳修:在疑古惑经中坚持求是精神
周敦颐:理学的开山宗师
邵雍:将汉学摆向宋学的艄公 张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
程颢、程颐:理学心学正朔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泰斗
吕祖谦:集雅鹅湖会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
许衡:元朝蒙古族汉化的推手
陈献章:静坐中寻求悟达
王阳明:中国儒学的一座历程碑
李贽:异端与叛逆
顾宪成:对王学末流修正航道
刘宗周:学问与气节并重的巨匠
黄宗羲:重建儒家思想新体系
顾炎武:乾嘉汉学的肇始人
王夫之:于六经皆有发明
颜元:推翻程朱,复旧孔孟
阎若璩:将学术引向实证
钱大昕:经史考证的奇才
戴震:学识渊博的皖派学术中坚
龚自珍:启晚清思想解放之先声
廖平:空存其说以待之
康有为:晚清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新学泰斗
章太炎:古文经学的坚定捍卫者 王国维:波心荡月冷无声
日期:2012-02-20 12:10:32
《孔子:一个有趣的老头》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在2500年前的夕阳残照下,他始终是以一个被放逐者的姿态,孤独而傲岸地置身在主流社会的热闹人群之外。但这种游离与疏远,却又有着过多主观躲避的成分,那是一种天性皎洁的高尚人格所致。前途穷蹇,四处壁垒,怀揣终不得抒的理想与抱负,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之上。周遭是罡风烈烈,一个人却浩浩荡荡。虽荆棘缠腿、步履维艰,但因心有所向而乐此不疲,虽遗世独立、衣衫褴褛,但因胸有所怀而矢志不渝。
他是一个简单的人。
听到一曲美妙的韶乐,便沉浸其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简单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将生存的快乐简约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甚至为向学生辩解自己内心无亏,不惜指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简单到在落魄之中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时,却一脸妩媚地说,“然哉,然哉。”
他也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相信,人人如果都心底亮堂,处处都烛光闪耀,那么世界就会光明一片。重要的,就是君子从自身做起,来启亮人世,开解混沌,驱除低下、龌龊与鄙吝。他懂得,知识分子的全部担当与使命,不是拥坐书城,俯仰其间,与书籍悠然独对,在笔墨间消遣人生。而是通过博文约礼,完善自己的德性生命之后,用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化愚顽,明盲瞽,去邪佞,为他人心中植绿,为世界垦荒,通过改造人心改造世界,最终实现文质彬彬、纲常有纪的和谐大同社会。
他还是一个悲剧性的人。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他从来没有忘却一个文化者对统治者的规劝与教导职责,他强调“政者,正也”、“取直错诸枉”。他呼唤所有的统民之人,视民如伤,心怀黎元,苍生在念。怀着无限的美意,持着永恒的善念,以礼律约自身,克制非分之念,在推己及人中,寻求自身的博大和真诚,将执政理念定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彬彬有礼的世风化民导众,为渊驱鱼,为心植绿,为百姓谋福祉。而这种呼唤终是空谷传音,有去无回。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一己之力孱若草荠,但信念在怀,大道荷肩,他守之不移,持之以恒,这便有了悲剧的色泽。
他走得太远,超越时代的睿思尚不能被他所生存时代的大众所理解,他站得又太高,高居众人头顶视线之外,又绝非被时人所能看到,这些都构成了哲人永恒的生存宿命。但,凝重与庄严就蒸腾于其间,向四周袅袅挥散,虽无人观瞻,愈显静穆与神圣。
伫立在出云的山巅,为众生作亘古的瞭望,瞭望者自己便不能不承接寂寞;避开喧嚣的尘世,让思想款接天地古今,为大众思考生命与永恒的真谛,思想者自己便不能不拥抱永久的岑寂。
他就是孔丘,孔仲尼。
(待续)
日期:2012-02-20 12:29:28
一
这些都是他,但又都不能准确概括他。
雨果说伏尔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孔子知识的丰厚、眼光的超迈、做人的笃实、行事的执着、沛胸的道义、高蹈的人格、健全的德性生命、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影响中国数千年政体与文化的思想体系……都在指向这样一种语言学界定:孔子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文化的标高。
历史对孔子的身份认定,是三个依次强化的学术肖像:
首先,他是位老师。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将在官之学下移至民间,打破教育门阀,实现“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家。
其次,他是个重要的文化拾荒人。通过潜心书斋,全面整理古典经籍之中,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上承三代,下启来世,这是衔古接今的孔子所独具的文化里程碑意义。
其三,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建立起一种庞大而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赋予“儒”以强烈的使命感、自尊感和内在德性力量,使之传习不衰,构建了中国士大夫层的集体精神生命——守死善道,士不可不弘毅。
不管是哪种身份认定,孔子都具有开山立宗、举灯映路的非凡意义。决定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至伟作用。
周平王东迁之后,社会矛盾更为加剧,天下大乱。伴随诸侯国的不断强大,周王室虽为天下共主,但已摇摇欲坠,不复有一统天下、号令诸侯的力量。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战乱频仍。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就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礼崩乐坏,斯文扫地,传统文化难以为继。《庄子?天下篇》在描述这一文化道德紊乱期时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感谢孔子,正是孔子潜心书斋,敏古好求,删《诗》、正《乐》、定《礼》、赞《易》、修《春秋》等一系列文化抢救性工作,保存了传统文化,起到了振衰继绝、接竹引泉的历史作用。
宋代邵康节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可以看出,没有孔子文化拾荒行为,滥觞于尧舜禹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早已可能枯竭、断流。
而浇铸其万古师表地位的,则是他开天辟地地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律约、以“中庸”为手段的思想体系。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说文》中解释“儒”,为“术士之称。”这就是说,儒在孔子时,是与其他具有六艺之能,并藉此求仕的行当并列,除了有别于躬耕于垄亩的野人,和骑士、武士、乐士、术士等完全一样,只是一种普通的行业。儒学成为学派,也仍是孔子首创之后,经子夏设教西河,大雅传诵,以及子思开馆授徒,将儒学发扬光大之后的事情。
孔子生值春秋季世,当其生年,他的学说不过名列九家之一,还远远不能称之为显学。老子的无为论,墨翟的兼爱说,法家的法统论,都与之分庭抗礼。所以,齐国的晏子、楚国的子西,以及陈蔡那些大夫们,才都可以坦然对儒学挞伐,屡屡攻击。将孔子学说独家挂牌为儒学,并且实现亨通、显达,过上了好日子,是到汉高祖才有的事。自那时起,孔子才被请到祠里享祭,受用起生牛肉大礼。在隋唐以前,孔子是跟附在周公之后享祭的,提到儒家学说,必是周孔连称,犹如老子前面要有黄。直到唐太宗贞观二年,诏停周公先圣,孔子才从原先的二哥位置,跻身到一哥的坐椅。
(待续)
日期:2012-02-21 10:19:32
这些,当然都于纯学术意义上的儒家文化本身毫无干系。让人感兴趣的始终是,他独创的系统而庞大的儒家学术体系的终极价值在哪里?
是的,就在那延宕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人类社会向往并追求的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民本思想之中。
孔子知道,只有建立一个“均、和、安”的理想社会,杀戮才会停止,纷争才会熄灭,紊乱才会找回秩序,道德才会得以回归。
围绕这一目标,他建构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首要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问题,每个人应当加强德性生命的塑造,即“仁”;其次要对人进行律约,各安其分,即“礼”;最终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即“中庸”。
而如何使人具有仁、礼与中庸,那么就是教育。儒学终究来说是一门人生实践之学,在老师方面,是用启发的方式,循循善诱弟子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和谬误,从而达到对人生和道义的了悟;而在学生方面,则需要践形尽性,从老师教诲中得到启蒙,然后再回到自家身心生活,对世界和真理有所体认和存养,最后实现知礼而达仁的境界。只有人人存仁体礼,由个体的人放大到组成社会基础单元的家,继之再放大到邦国天下,那么就会实现“均、和、安”的理想社会。
一个系统的中华文化体系就此横空出世,巍然矗立!
一个完备的中华思想谱系就此扎根民间,荫庇万古!
钱穆说:“儒家思想形成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这是无疑的。广播下层的是社会风俗,英华结露而表显在上面的是历史上的各方面人物。而传衍悠久,蔚为一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民族之历史与其文化,乃是中国民族之内性之发挥而成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者,期间最要的一部分,则为儒家思想。”
孔子所创树的儒家思想,自西汉被政体纳入,因而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其倡导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也成为东方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
如果不数典忘祖,那么就该承认,历史上儒学一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体,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在中国内交外困的某些特定历史时刻,比如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人们曾对儒学进行批判和挞伐,但今天看来,这些弥漫着浓郁火药味的运动,依然缺乏学术的思辨和思想的冷静,多的是革命名义下的呼啸,还有就是不明就里式的蛮横无理。因为汉儒把孔子神圣化、谶纬化,隋唐将孔子断章化、分裂化,宋儒将孔子印心化、教条化,这么一路折腾下来的孔子,早已不是夫子本人能认识的模样了。法朗士说过一句话,“生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实在是种大不幸。在活着时,他备受苦痛,而死后,又硬被不相干的人作弄,最终使自己变成与己毫不相干的人。”
让我们听听这样一些声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