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从中国到澳洲,我的挨踢10年
作者:
Melbourner1978
日期:2012-3-1 19:05:00
几年前看到艺术人生里对王宝强的访问,很是唏嘘他当年的北漂的经历,回头想想自己竟然也是北漂一族混过来的,不过人家混成了大明星,自己却跑到澳洲乡下来种地。
12年前的中国,是个处处欣欣向荣的年代,
12年前的IT,是个处于互联网泡沫濒于破灭的年代,
12年前中国的IT,是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
刚毕业的那一年,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如果你是学IT的,基本上处处是工作机会,跳槽如家常便饭,一个隔壁宿舍的哥们一年竟然跳了6次。俺那时候混在家乡天津的一个新加坡小破公司打杂,这个公司除了总经理和一个秘书,就剩3个干活的苦力,俺就是那三个和尚之一,Flash,美工,ASP,SQL Server,VB反正是啥都干。经理是属于狗屁都不懂的,每天人模狗样的坐在大班台上打瞌睡,秘书更是个事逼,除了挑拨离间就不会干正事了。那时候人生最逍遥的时光就是捧着中午的免费盒饭,一边吃着醋溜土豆丝,一边听着另外一个哥们吹牛逼,丫就是天天吹北京中关村有多牛,海龙里攒机器的都是内外兼修,听的俺直流口水,那个地方,做IT的能蹲上一天,闻闻仙气也能多活10年。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俺终于拍着桌子大骂经理“Shit,老子不干了”,然后揣着兜里借来的50元,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之所以是借来的50元,是因为为了从这家新加坡公司赎身,自己东挪西借凑了3000块,然后就只剩下50块钱了。去北京之前,搞了张报纸,上面说工体有招聘会,奶奶的,就是它了。跑到工体买了张门票进去,Shit,一看就傻逼了,满场全是招小保姆的,经路边一早点铺大爷的指点,挨踢都去中关村的干活。
跑到四通桥下面那个海淀人才市场中心,已经是快中午了,又心疼的花了我10块钱门票。终于进了招聘会。日,一进门就看见一块好大的牌子“清华紫光**公司”,金光闪闪,清华偎,牛逼偎。怯生生的凑过去问还要不要人,俺是挨踢毕业的,有工作经验的。一位油光粉面国家领导人打扮的(后来才知道只是公司的老总)问我会不会JAVA,俺头一晕,只他奶奶的搞过Javascript,不过好歹带个Java,一咬牙“会”,谁知道老总说“好,明天来上班吧,试工1周”。这。。这。。就成了,也太TMD的简单了。后来进了公司才知道,是个人,有胳膊有腿的就进来试工,干不过了就滚蛋,跟黄浦江边上扛大个的试工差不多,跟俺一天一块进公司的有12个人,最后就留下2个活口,剩下的全被灭了。试工的这一周可能是我这辈子最玩命的一周,几乎没有睡觉,试工的task是用Javaservlet做一套简单交易系统,从来没有Java经验的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抗下来的。不过好歹是活着出来了,拎了铺盖圈搬进公司清华东门的宿舍(名为宿舍,实为猪圈,3个bed room住12个人),开始了五道口的北漂生涯。
N年以后我看着澳洲9频道里三哥们住的豪宅,兴奋的大呼:老子当年也住过这种猪圈......
日期:2012-03-01 19:07:27
严打
刚进公司的第一个活是外汇管理局的项目,基本上就是用Javaservlet做一套MIS系统,技术上是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活特多,天天都要加班。那年北京的冬天还特别冷,马路上到处游荡着抓没有暂住证的便衣警察叔叔,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公司宿舍两点一线,没有暂住证的我生怕被警察叔叔拉去清河挖沙子。
说到暂住证,可能是很多有过北漂经历的人永远的痛,在我看来这个操蛋的玩意跟皇军的良民证没有啥区别。我一个北理的哥们,因为穿的破点,骑单车回家的路上竟然被警察按倒在地,踹了两脚,索要暂住证。一个在深圳银行工作的朋友,也是因为没有随身带良民证被关进收容所一晚上。不过在皇城根底下还有比查暂住证更可怕的事情。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公司的楼上是个歌厅(也有人叫它炮房,whatever,function都一样),入口跟公司的后门在一起。俺和另外3个包身工友还有经理一直忙到半夜12点,准备打道回府。因为已经过了10点,公司的正门已经关掉,只能走后门了。大家笑嘻嘻的唱着黄色的小调先后鱼贯而出,刚出了门,数个电筒照射过来,听见一声怒喝“不许动”,吓的我屁滚尿流,拉着manager就跑回公司,而那3个可怜的兄弟被数个彪形大汉绳捆索绑,压到地下。一开始还以为是黑社会,看见外面警车晃动,才明白是严打的警察叔叔,最后还是老板亲自出面保了那几个兄弟出来。后来每次老同事聚会都提到这一出,大家表面都哈哈大笑,其实看得出每个人都很心酸。
日期:2012-03-01 19:08:26
骑墙
这个所谓的“清华紫光。。公司”其实就是老板的私人企业,凭着他清华毕业的关系,拉了这么一块牌子唬人。老板是做环保设备起的家,基本上跟清华屁关系都没有,就是在紫光大厦租了个门面,交了点分钱,趁着IT形势大好来捞钱,最后竟然成功转型成了挨踢主业公司。但对于我来说,能够混进清华开头的公司就已经让我兴奋不已了,刚来公司的时候住在西二旗的宿舍,每天下班都要骑单车穿过清华,看着里面意气风发的学子,在看看自己灰头土脸如民工一般,真如两个世界。其实自己毕业前来北京找过一次工作,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面试已经过了2轮,最后一轮被面试官一个问题就扇滚蛋了:
“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大学”
“这是什么破学校,从来没听说过……”
“&$#*@”
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故事,快毕业了参加家乡的一个招聘会,某展台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学生,然后一个招聘人员喊了一嗓子“理工学院(俺的母校)的都回去吧,我们不要”,呼啦,全都走净了,一个都不剩。母校烂,自己连四级证书还都没有,能找到这么个唬人的公司,一切看上去也很美。
既然是私人公司,就免不了党争,公司当时分了两派,泾渭分明,一派是以产品研发部的老M为首,另一派是以项目组的老Y为首。老Y是公司的元老,经他手的都是公司赚钱的大项目,是目前公司运营业务的主干,说白了就是保证公司现金流的财神。而老梅所在的产品部门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据说是从清华计算机系出来的中间件产品 基础上,自己搞出了一套消息型中间件产品,说白了就是一TCP/IP +MD5加密解密的玩意(类似于IBM的MQ)。老梅本人在微软做过产品经理,天才儿童,公司新贵,这两个老大自然是谁都看不起谁。为了巴结自己的老大,两个部门上百号人天天吵架,就差黑社会上去砍人了。老板对党争的态度很有意思,颇有些帝王之术,那个强了就联合另外那个打压,反之亦然。
俺的部门是research部门,老大是老胡,当年在北京Java圈里也是个人物,属于三不管状态,不过不幸的是进了公司就要立个“丢命上”(投命状)。老梅赤裸裸问“你打算跟谁混,我还是老Y?”,老Y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刚毕业的我满脸通红,突然想起韦大人的话,于是厚着脸皮说“当然跟您,blah。。blah。。blah”,现在回忆起都想抽自己的耳光,不过想想这也算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课了。
BTW,出国前再让我站到那里,基本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的开始拍马屁,满嘴“文成武德,一统江湖之类“的了
日期:2012-03-01 19:09:17
睡袋人生
这个公司汇聚了大批刚毕业不久的毛头小伙,个个肾上腺发达,干活跟打了鸡血一样。公司的产品部门是让我最羡慕的,因为云集了一批驴,个个智商超常,干活不要命,算是公司的精英部门。这个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人常备一条睡袋,因为开发产品经常昼夜颠倒,有灵感的就干活,累了倒头大睡,一直以后若干年,我对天才程序员的理解就是随身一定有睡袋。
公司每年招收的毕业生不下7,80人,大部分都打发到了客户现场做支持,做项目,可能只有2,3个人有机会进产品部门。我那时候蹲在隔壁的research部门,天天看着产品部的睡袋发呆,能分到一条睡袋,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理想了。在我看来,项目部就象少林寺劈柴烧火的,无聊之极,但公司的日常运行都需要这个部门,research部门就像藏经阁的,里面都是一群只会被经书的和尚,终日研究各门各派的绝学,而产品部才是达摩院,里面都是武林高手,专修72般绝艺。某一天,产品部的老大老M发话,借调我去产品部帮忙几天,趁着这个机会,我竟然留在产品部,分到了一条做梦都想得到的睡袋。
真正进到产品部一看,里面确实牛人林立:
大师L,专修C,C++,15年以上coding,读通Unix底层代码
大师K,专修加密解密,hacker高手
大师T,前华为元老,脑子进水跳到现在这个公司,通讯技术大拿
大师H,Java高高手,中国第一批玩Java的人,当年java论坛坛主,媒体上经常拉风
大部分挨踢技术高手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面对机器太久,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翻译过来就是太过自我,太过牛逼哄哄。产品部门的这些人也自然有同样的问题,旁若无人的大说大笑,大山大叫,仿佛真是老子天下第一,但是老板也真的拿这些技术牛人没有办法,只能对哄小孩子一样哄着,象对祖宗一样供着。作为新进的小弟,当然要夹着尾巴做人,老老实实干活,勤勤恳恳拍马屁,骑在墙上的我,自然也被拽到了产品帮一边,这江湖,不是砍人就是被砍,作为一个马仔小弟,当然是先拉出去挨西瓜刀了。
日期:2012-03-01 19:10:03
封闭开发
这个公司的策略是以项目(主要是MIS)养产品,用产品带动项目。所谓的核心产品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消息型中间件,在这个核心产品周围有衍生出一些附带产品,比如web server,SNMP管理平台,还有一些加密解密的类库等等。但无奈的是胃口很大,嘴巴很小,产品部的这十几条枪根本没有这么大精力和这么强的技术实力。某国家银行正在考虑中间件产品,和同类产品(MQ)相比较的测试中,公司的产品在速度和性能上得分很高,但周边配套管理工具几乎为空白,在这个单子的压力下,老总亲自拍马产品部封闭开发3个月,于是乎十几号人浩浩荡荡开拔西三旗某宾馆。
有过封闭开发经历的同志们肯定知道,是极其痛苦的,每个人都不能回家,基本跟进了监狱没什么差别。每天的schedule大概是中午12点起床,吃饭开始干活,然后干到次日早晨7点多,开始睡觉,每天凌晨4点会有team meeting(其实就是检查有没有人偷懒睡觉),夜宵的没有,只有馒头加雪里红(咸菜),就这么周而复始3个月。最后放风出来的时候,公司的会计说我像骷髅,整个瘦了20斤。
技术上我的工作是搞中间件的web server,好像是多伟大的一件事,其实非常狗屎。就是download下来tomcat,每天读源码,改程序还有注释(其实就是去掉原作者的名字,加上公司清华。。的名字),最后再加密编译,其实就是在做贼。中国IT行业大部分公司在起步阶段都是这么过来的,所谓研发,其实就是偷代码,改程序。若干年后还看见这个公司在大张旗鼓的卖偶改版的tomcat,还美其命曰“国产web server”,不厚道的干笑起来。当然实事求是来讲,这种干活的方法对程序员的锻炼还是很大的,快速通读代码的能力就是这个时候养成的,后来的IT生涯里,不管什么语言,拿过来基本一看就明白大致的意思了。
现在回忆起那个封闭开发的年月,还是不寒而栗的,整整3个月通宵达旦,已经搞垮了我的身体,所以奉劝初入IT行业的兄弟姐妹们一声,项目是老板的,身体还是自己的.
日期:2012-03-01 19:11:04
睡在隔铺的兄弟
公司里面的收入等级非常明显,有些部门老大是创业元老,吃香喝辣,好不逍遥,而挣扎在公司最底层的,是我们这些毕业不久的北漂。同事小A是大连人,大连理工毕业的,一次喝酒的时候吐露了心里话,他毕业来公司已经3年了,第一年公司给了1000的月薪,第二年给了800,现在据说要砍到600,基本就是赶他走人。还有个女孩,刚毕业,住在方庄,每天路上超过3小时,公司给她的月薪是800,我们给她算了算,算上路费啥的,每个月她基本是倒贴钱,给黄世仁打工。后来她实在受不了,转身跳到朗讯,每个月涨到1000,不过是美金。所谓IT行业的繁荣,跟房地产业一样,是建立在无数IT民工的血汗之上的。
我因为不算是应届毕业的,没有户口问题(其实就是黑民),进来的工资比别人都高,一个月2000,还好的是公司有自己的宿舍,所以觉得手头还算宽裕。 公司那个所谓的3个bed room的宿舍其实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只不过把客厅改成了卧室。宿舍里人来人往,跳槽的,出差的,老乡来借宿的,挺热闹。不过住在一个屋子的几个兄弟直到我离开公司倒是一直没换,来往不断,直到出国前还聚过最后一次。大家其实都是应届从学校招进来的,只有我和Y兄不是,除了我他就是试用期留下的另外一个。
说我不是应届毕业是因为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offer(那个新加坡公司)只干了几个月,其实还是和大家一届的。但这位Y兄的的确确有过一年的工作经验,北理毕业以后一个人跑到温州打工,干了一年就回北京准备考研,书越看越烦,就跑去招聘会了。不过此君最好读书(当然都是IT书),从跟他混在一起开始,自己就养成了买书的习惯。想想那时候,每周末骑着一辆破单车,跟他去海淀图书城是当时最快乐的事,加密解密,网络安全,C++,Java,软件工程,什么都看。其实现在想想,当时拼命的看书也没什么目的,就是觉得快乐,生活的意义就是这样,很简单。不像是现在,为了赚钱而看书,自然就毫无乐趣了(上周在Sydney买的一本SOA,现在才看了2页,惭愧)。离开公司,大家散伙的时候,Y兄劝我跟他一起做生意,说自己干也是干,给别人干也是干,何不趁年轻拼一拼。我想了几天几夜,很痛苦的拒绝了,理由很简单“too young”,这可能是我职场生涯做的第一个choice,我选择继续打工,幸运的是我选对了。Y兄的生意拼了一年多,最后撑不下去了,又回来打工,当然结局还是很不错的,一直打工的他现在已经升做某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了,妻儿也都有了。
其实人生就是在不断的make choice,不同的诱惑在向你招手,幸运的是自己的选择一直不是最坏的那种。
日期:2012-03-01 19:12:04
煎熬
这个公司信奉的就是适者生存,海棉文化,不加班不卖命的都滚蛋,不过那时候年轻,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工作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一天不努力就觉得自己非常guilty,甚至吃不香睡不着。且不说封闭开发的时候,就是不忙的时候,每天我也基本会在公司加班看书到11点左右,这才骑单车回宿舍。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这种文化,有人麻木了适应了,有人在反抗。一个同事刚从华为跳槽过来,丫每天都挺happy的,别人问他为啥,回答说周六加班能6点回家了(他在华为经常周日都要加班)。但是另外一个同事跟我们一样是刚毕业的,不过人家有女朋友了,自然不能天天耗在公司,因为拒绝加班被减薪,而且强迫他辞职。这哥们也很牛逼,就是耗着,不辞,给最低工资(一月400元)都忍着,竟然又呆了快一年才走。多年以后看”蜗居“里海萍在日企的遭遇,让我唏嘘不已,其实同胞要比日本鬼子狠多了。
自从进了这个公司,我的心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公司一直就没有和我签过任何的工作合同,每月发工资都是去财务室领现金(正式员工都直接打到工资卡里),更不要提什么公积金,社保那些了。几乎所有应届毕业的同事,都签了合同,几个签了卖身契的(5年合同)还都给办了北京户口,只有我们两个社会招聘的例外。我因为这件事问过好几次人事部门,问公司为什么不给我签合同,人事部门却理直气壮的说“每月不是给你发资吗?又没少你钱”。公司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几个临时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我那时候确实需要这份工作,于是乎每天安慰自己“一个3流大学刚毕业的,四级还没过,能找到这么一份学东西的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而且因为自己决定辞职来北京,跟老爸已经吵翻了,自己发过誓,不混出来就不回家。
电影“喜剧之王”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前面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
“可是等到天亮,景色就会很美丽”
如果你现在眼前一片漆黑,那倒真用不着怎样害怕,天也许就快亮了。怕的就是,眼前白茫茫一片,
分不清到底是快天亮了呢,还是天要黑了。那时候的心情大概就是这样。
日期:2012-03-02 04:55:57
命运的转折
在挣扎了半年之后,终于迎来了我感情和职业双双的转折。开始拍拖的女朋友关系渐渐明了,而一直没有眉目的工作在投了无数简历之后也渐渐清晰起来。当时拿到了2个公司的offer,一个是香港公司(Sun的一级金牌代理),另一个是美国的S公司北京办事处。香港公司规模很大,给的package高一些,而且有一些不错的承诺,面试结束就希望我马上签contract。另一个S公司很小,而且还差最后一轮的大中国区老板的面试。就是这个让我犹豫好久,因为这个老板是地道的鬼子,英国人,我当时的英文水平是连4级都没有过,更不要提跟白鬼子对话,就怕最后鸡飞蛋打,哪个都没有拿到。香港公司给我的一周的期限,要求给明确的答覆,到底签不签合同,而S公司的英国老板还在国外,2周后才能回来作最后的面试。思前想后很久,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最重大的选择,错过了这个进外企的机会可能会让我后悔一辈子。最终打通香港公司HR的电话,婉言拒绝了。lucky的是最终的结果是有惊无险,紧急突击了2周的口语,在英国老板办公室里急出一身汗的我,还是蒙混过关,从头到尾就记住老板的一句话“you are very smart” 。
这家S公司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公司,全球9千人左右,本行业的No1,但是中国公司(北京,上海)仅有20几个员工。我被卖进这家公司的时候,一直很糊涂,这么个响当当的公司干吗找我这种不如流的刚毕业的毛头小子。后来跟老大(技术总监)聊天的时候才知道,我自己已经从半年前开始投这家公司的简历不下50份了,老大很奇怪,什么人这么执着的想来,就给了一个面试的机会 。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投了那家公司多少简历,不过这个注意到自己的人还是找到了。
这次跳槽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转折,那个不断敲门的人,终于等到有人能为你开了这扇门,开始了外企的职业生涯。
日期:2012-03-02 20:59:58
关于S公司的二三事
刚才提到这家S公司是地地道道,童叟无欺的美国公司。老板在创业前是美国一大学教授,某日RP大爆发,跟自己的一个同事创立这家公司。由于老板是土财主出身,公司20多年来一直是cash为王的策略,没有上市,算是私人公司。20多年营业额的增长率基本跟中国的GDP同步,手里攒了无数现金,但不幸的是老板是坚定的反华主义者(自己的产品中国地图里竟然没有台湾),虽然9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那个大中国区英国老板的口号就是“你别给我花钱,我也不指望你给我赚钱”。
S公司是当年这个行业唯一的一家各个产品线都有自己玩意的公司,且在产品的综合排行榜上一直高居第一。成立于1976年的公司,令员工们自豪的是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美100 家最适合工作的公司中,20年S一直位于前3名,在2010年的最新名单中,S位列全美第一,Google排名第4,思科16,微软51,英特尔98。10年前我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HR部门就在我耳边不停的吹风,当然N年后我发现那个名单前面有2个字就是"美国",丫在宇宙排名第一,跟我也没关系。
这家公司的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隔瑟,这么多年来的空降兵没有一个能成功的,都是不谙此道。其实说白了,就是技术驱动,不是市场驱动。任你市场变化无常,我自岿然不动,拿俺一个同事的评语就是“SB,缺心眼”,虽然粗了些,倒也恰当。在我这个曾经的S公司员工的眼里,这个公司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并且非常享受并打算一直这样下去,用圈里其他朋友的话,就是这个公司有病。从来不上市,私人公司中位列第一,每年对研发的投入惊人,手里大量的现金,收购公司十分谨慎,对客户的"藐视",产品的租用制, 整个公司的技术驱动(不是销售驱动)。使得S在众多的IT公司中十分的扎眼,但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文化也能让它保持几乎30几年的2位数增长,不管是在互联网的疯狂时代,或是在经济大萧条时代。不过在我这个乡巴佬看来,一切都很好很强大,颇有学院风气。
一个小插曲,公司的股份是掌握在3个人手里,那个美国的大老板,他的创业伙伴,还有老板娘。此老板一直想揣掉老板娘,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公司流传的笑话就是老板娘如果改嫁给了那个创业伙伴,老板就要净身出户了。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