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
作者:
淮山秋雨
日期:2012-2-15 15:51:00
明末纷争,最后一个汉族政权灭亡,中国从此沦为被异族统治的时代,泱泱华夏陷入漫漫长夜,近代百年耻辱历史,试想,如果明朝没有最终灭亡,而是经过与满清的较量而生存下来,汉人政权继续延续下去,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第一章真实历史中的大明日落
一、崇祯朝的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病危,由于张皇后的劝导,皇帝传位于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就在同年秋,朱由校驾崩,朱由检即皇帝位,改元崇祯,是为明毅宗。
从这一年算起,到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春,朱由检在位执政的时间有十六年半。这十六年半,可以说是北明朝历史上最混乱的时刻。开初,还有魏忠贤等一大批阉党把持朝政,而关外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又不断威胁着中原的统治及生民安危,关内则有星火燎原般的农民起义。恰恰是这个最危难的时刻,即位的崇祯皇帝偏偏不是个亡国之君,勤政而又并不昏庸,但却偏偏做了亡国之君,其间原因纷繁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的。
在历史学上,崇祯十七年是史学家最关注的一块,关于这段历史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这里也不作列举了。
在总结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方面,那些著述给出了大概这么几种论断。一种是自然灾害灭亡论,即将明朝灭亡归结于当时小冰河气候导致的寒冷与干旱,才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侵扰。一种是政策不当灭亡论,即认为即便有天灾,明朝君臣也可以力挽狂澜,避免亡国,但由于政策失当,才导致最终亡国。一种是气数已尽灭亡论,即认为明朝立国近三百年,各种制度等等都已经落后腐朽,积弊已成,亡国无可避免。
总的来说,大概就这么三种。可说了这么多,很多压根就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恐怕早就头昏眼花了,这都说的什么呀。
所以,要想细细分析,就得先将明末这十七年的历史简单介绍一番。
日期:2012-02-15 15:53:23
【崇祯朝十七年】
(一)
朱由检登基后,面临的最要紧的问题,就是阉党把持朝政的问题,此弊不除,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皇帝先是隐忍,并不露出要整治阉党的意图,而是暗中慢慢地撤阉党的后台,比如策反魏忠贤的心腹太监。这样做使得阉党毫无防范,绝对地放松警惕。短短一两个月,朱由检开始动手了。
首先要除掉魏忠贤。皇帝很精明,先是将魏忠贤最铁的搭档,先帝朱由校的奶妈奉圣夫人客氏驱逐出宫,再罢免魏忠贤最依赖的阉党骨干崔呈秀等人,紧接着一鼓作气,将魏忠贤发配到凤阳守皇陵。魏忠贤自知大势已去,在中途肃宁,也是他自己的老家附近上吊自尽了。
时间就这样到了崇祯元年,皇帝一鼓作气除掉大阉,可谓天下无不为之庆贺。但魏忠贤仅仅只是阉党的头目,还有一大批“党员”,这才是最难处理的。
皇帝的作风依旧没有改变,仍然一鼓作气,责令群臣上疏,检举阉党成员。到这一年秋,与魏忠贤有瓜葛没瓜葛的人的名单都汇报到了朱由检那里,几百号人,大概占了天下七品以上官员的三分之一。朱由检毫不犹豫,责令三法司严审,到次年三月,钦定“逆案”,入案官员225人,尽皆遭惩处,或贬谪,或充军,或处死。
就在清扫阉党的同时,皇帝没有忘了边关军事和朝廷政事。这年七月,诏对袁崇焕于平台,委之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的职称督师蓟辽,对付后金。这年十一月,会推内阁阁臣,温体仁、周延儒与东林党人发生严重冲突。
日期:2012-02-15 16:02:57
(二)
到崇祯二年二三月,即1629年,阉党基本扫除干净,朝政焕然一新,可以大张旗鼓,改革弊政,真正治理天下了。这时候,面对的问题有三个,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下降。对于国库空虚,朱由检听取刑科给事中刘懋的建议,于这年二月批准裁撤驿站,希望节省每年八十万两银子,结果失败,银子并没有省下来,倒裁撤了几万名像李自成这样的驿卒。对于吏治腐败,朱由检希望大臣百官揭发检举贪赃纳垢之人,结果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和皇帝实实在在地打了一场太极拳,整顿吏治的风潮也不了了之。对于军队蜕化,皇帝听取礼部右侍郎徐光启的建议,购买仿造西洋火器,训练新兵,修订新式历法,以便农事。结果,仅仅这一项得以实行,这又要等到两年后再详述。
应该说形势还算是一片大好,但崇祯二年下半年的局势,可以用风云突变来形容了。这一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乘舟跨海,来到鸭绿江口的皮岛,将跋扈不听节制的皮岛总兵毛文龙擒杀。这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率领八万以上八旗精兵绕道内蒙古,绕过关宁防线,从遵化突入关内,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北京,朝野震动。是为后金第一次入塞。袁崇焕急忙调师回援,却一直尾随金兵而不开战,直到逼近北京城,才击退清军,京师得安,史称“己巳之变”。
后金兵撤离京师之后,朝廷开始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温体仁、周延儒等非东林党人策动大批御史弹劾袁崇焕叛国,袁崇焕被捕。此后,又将内阁大学士韩爌、钱龙锡拉下了水,东林党人在内阁的势力越来越小,这年腊月,周延儒得以入阁。
时间又到了崇祯三年,即1630年,朝廷面对的局势就略显紧迫了。后金兵并未完全撤出关内,还在永平、遵化等地占领着四个城池,时刻威胁京师。而在陕西,由于大旱,饥民遍地,民军起义如火如荼,陕西一省几无完地。面对这种局势,朱由检委用先皇帝师、一手提拔袁崇焕的孙承宗为蓟辽督师,迅速收复了永平、遵化四城,将后金军彻底赶出了关外。东面的危险暂时解除了,但农民起义却让朝廷十分头疼,毕竟当下满朝唯一的帅才孙承宗已经到辽东去了,陕西交给谁呢?
一个人冒出来了,左副都御史杨鹤。他抒发了一番见解,认为流寇也是朝廷的赤子,是天下的元气,应该招抚。皇帝很高兴,将杨鹤派往陕西,任了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压根不愿意去,但朱由检三催五催,杨鹤还是去了。去了之后,用皇帝亲自发给的几十万两银子成功地招抚了乱民,一时间陕西竟然恢复了平静。
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但到了崇祯四年,即1631年,情况又出现了变化。在陕西,杨鹤的招抚策略实质上并没有奏效,赈济的银两不够,义军再次举兵,这一年春,陕西几乎是在一瞬间又恢复到了半年前那混乱的状态,九月,杨鹤以招抚无效治罪,贬谪江西。而在辽东,形势也很严峻,按说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师,关宁防线的缔造者,应该比袁崇焕更牛才是。确实是,七十多岁的老元帅,依旧运用蚕食的方法收复辽东,在锦州城附近再修一座大凌河城,以巩固关宁防线。但皇太极不是傻瓜,意识到了孙承宗的意图,便在八月派重兵围了大凌河,最终将新建的大凌河城又刨成一片废墟,还俘虏了总兵祖大寿,幸而转而逃脱。孙承宗无奈,辞了蓟辽督师的职位,回高阳老家养老去了。
日期:2012-02-15 18:57:16
(三)
后金兵包围大凌河说重也不重,到底未能撼动关宁防线,对关内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威胁,只是逼走了督师孙承宗,有些可惜。可由这件事引发的另外一件事,对大明朝甚至对以后的整段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前面说了,西学大家徐光启给皇帝提了意见,训练新兵,确实实行了,地点在山东登州府,人物是孙元化。孙元化是徐光启的老乡、学友兼学生,也是袁崇焕的部下,经历过宁锦大捷,对练兵、使用火炮很在行。于是这一年年初,便到登州任了登莱巡抚,招募新兵,聘请葡萄牙教官训练西洋火枪火炮,想锻造出世界最早的近代化部队。但孙元化收留了不该收留的两个人,孔有德、耿仲明。此二人原是毛文龙部下,因事投奔孙元化,大凌河被围时,老孙派孔有德领八百骑前往救援。闰十一月,孔有德行至河北吴桥,因军饷不济,发动叛乱,杀回山东,一路抢劫,攻占登州。山东巡抚俞大成及登莱巡抚孙元化寄希望于招抚,使得叛乱持续一年,直到崇祯六年初,朱大典任山东巡抚,借助关宁铁骑攻破了登州,孔有德、耿仲明等仅以身逃脱。乱虽平了,但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此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主动投降了后金,将所学的最先进的火器技术传给了后金,使得明军唯一应对后金的优势也消失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急剧变化,明军从此在关外无法发动攻势。
崇祯五年的形势是东面不妙,西面开花。杨鹤被治罪以后,原陕西左参政洪承畴接了总督的位置,开始了以剿为主的策略,在陕西大开杀戒,十几万农民军溃不成军,头领相继被杀,部分农民军流动到山西。陕西的连番大捷,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朱由检慌乱的内心。
崇祯六年,重点转移到朝廷了,斗倒东林党的温周联盟瓦解了,温体仁又和周延儒斗上了。相互之间用尽了各种权谋手段。这年六月,周延儒罢,温体仁进为首辅,独揽大权。而在地方,山东叛乱肃清了,辽东也没有大规模战事,只有在山西。陕西有洪承畴,农民军全部跑到山西了,皇帝便命曹文诏为山西总兵,围剿民军。效果很好,不到一年,农民军便尽数转移,离开山西,到了河南境内。这一年冬月,各路明军将十几万民军围困在武安,准备一举歼灭。关键时刻,曹文诏被调往大同,农民军用诈降之计,逃出包围圈,渡过黄河往南而去。
日期:2012-02-15 21:35:38
(四)
崇祯七年,1634年,朱由检上台的第七个年头,农民军越剿越炽。在朝野的努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出场,五省总督,本应由洪承畴担任最合适,却不知为什么变成了陈奇瑜。陈奇瑜是原陕西右参政,后升陕西延绥巡抚,倒也有些才能,只消半年,到六月便将散布在河南、湖广、陕西各地的几十万农民军逼到了陕西南部的车厢峡,又准备一举全歼,而农民军再一次使出了诈降的招数,再一次脱离险境。就在陈奇瑜围剿失败后的七月,后金军第二次入塞,从大同突入关内,在宣府、大同一带搅扰了一番,劫掠了人口、财产而去。这一年可谓双失。
然而崇祯八年的情况也许更糟糕,年初,农民军又集中到了河南,讨论去向,史称荥阳大会,张献忠和李自成在这次集会中展露头角,提出了奇袭中都凤阳的计划。正月十五,农民军攻克凤阳,张献忠掘了皇陵,朝野大大震动。崇祯皇帝为此颁布了第一封罪己诏。八月,有一位儒将出现,原郧阳巡抚卢象升升任东南五省总督,与洪承畴南北东西相应,围剿民军。而民军的最有实力的头领高迎祥率军准备攻打南京,一直打到江浦,进攻受挫,反而攻打滁州,卢象升赶到,大战一场,杀死农民军数万人,高迎祥逃入湖广郧阳山区。史称滁州大捷,算是给大明朝挽回了一点点面子。
九年的情况依旧是一胜一败,功过相抵。胜的是对农民军,败的是对后金军。这年六月底,后金军由阿济格率领再次突入关内,劫掠京师畿辅一带,攻克城池十二座,劫掠人口数十万,招摇过市而去,京师百姓生灵涂炭。七月中旬,陕西又有一位儒将崭露头角,陕西巡抚孙传庭,在子午谷劫杀高迎祥部,并生擒高迎祥,解往京师处死。
崇祯十年的情况要有所好转。这年三月,前面讲的那个杨鹤的儿子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提出“十面张网”的围剿策略。这年六月,温体仁自作孽,想对东林党党魁钱谦益斩尽杀绝,不料对方作困兽之斗,反将温体仁斗倒,六月,温体仁罢,杨嗣昌入阁。
崇祯十一年的情况又与崇祯九年的情况相类似,一胜一败,功过相抵。明廷对农民军剿抚并用,正月,罗汝才、张献忠部降东南五省总督熊文灿,独留李自成孤军奋战,连战连败,这年十月,孙传庭与洪承畴设伏于潼关南原,几乎全歼李自成部,仅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八人逃入商洛山中。然而这年九月,后金兵又从青山口一带突入关内,第四次入塞,深入竟达山东,腊月,一代名将卢象升战死河北鉅鹿,次年正月,清军攻破济南城,一省都会几成废墟,此役,清军攻克八十一州县,劫掠人口五十余万,财产无算,冀鲁两省遭到巨大破坏,直到五月,后金兵方才退出关外。
日期:2012-02-16 16:40:58
满清在十九世纪应对西方及日本的攻势下几乎完败,其原因并未教科书和主流观念所认为的是什么“器物”“制度”“思想”的问题,更非什么封建腐朽没落什么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真正的原因,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清贵族团体,压根就没把中国和“大清”作为同一观念,“保大清而不保中国”即为例证,从而使得满清贵族与次统治者的汉族官僚离心离德,满清贵族宁可出卖中国的利益,而保住他们自己的统治特权。
这也就证明了,满清一朝是实实在在的“征服王朝”,与蒙元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与汉唐宋明对比实在是两回事。看十九世纪满清的所作所为,把满清说成是对华夏贻害无穷的“异族殖民政权”毫不为过!
日期:2012-02-16 16:44:19
(五)
十二年的局势和用兵重点都有了转变,洪承畴被调任蓟辽总督,孙传庭被调任宣大总督,但孙传庭以耳疾推辞,被朱由检逮捕入狱。就在五月,张献忠与罗汝才于湖广谷城、房县再次起兵,杨嗣昌亲自督师,追缴张献忠。年末,李自成重新出山,到河南振臂一呼,立刻拥兵十余万,关内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到崇祯十四年,局势益发的艰难。春,农民军和后金兵几乎同时行动。正月,李自成攻克河南重镇洛阳,杀福王朱常洵,二月,张献忠突袭襄阳,杀襄王朱翊铭,三月,皇太极发重兵十二万余包围锦州。这三股势力极为强大,而朝廷此时似乎已经没有能力应对了。对张献忠,杨嗣昌追缴徒劳无功,积劳成疾,加上畏惧,这年三月病逝于襄阳。对李自成,新任的陕西总督似乎根本不被李自成放在眼里,这年九月,歼灭明军数万人,杀陕西总督傅宗龙,开农民起义以来的第一大捷。对后金,朝廷派出了十三万大军,由洪承畴督师,救援锦州。洪承畴采取对峙策略,但朱由检催战,洪承畴仓皇出战,却兵败被困松山城。
崇祯十五年,四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后金。二月,李自成再歼明军万余人,杀陕西总督汪乔年,并于五月第三次包围开封,九月,水淹开封。到这时,三股势力应该说是没有敌手了,可以得劲地潇洒了。
可还有一个人,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就是孙传庭。这个时候,孙传庭还关在京师的大牢中。当然,等朱由检发现,再也没有大将可派时,终于想起来了孙传庭。这一年秋,孙传庭被下诏释放,并委以陕西巡抚兼三边总督之职。然而毕竟以一挡三是不可能的,而且十五年下来,大明的国力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即便有孙传庭重新出场,也很难再挽回什么了。这一年十一月,后金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最南竟到达兖州、济宁一带,劫掠人口六十多万,牲畜、财产无算。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再也没有大将能够阻挡了,唯一的一个委以督师之职的周延儒,也只是尾随敌军,不敢迎战。次年四月,后金军方撤出关外。
崇祯十六年的局势,可以用一败再败来形容。这一年正月,李自成攻克襄阳,建大顺政权,设立官制。这一年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杀楚王,建立大西政权。周延儒罢,腊月被朱由检赐死。情势危急之下,朱由检慌了神,即令陕西孙传庭出潼关迎战李自成,孙传庭本实行固守牵制方略,无奈皇帝多次催促,出关与战,先于汝州大败,退守潼关,李自成大兵压境,十月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著名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都,完善政权机构,随即展开北伐,势如破竹,一路未遇较大抵抗,到三月,即已抵达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大顺军攻克北京城,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日期:2012-02-16 21:46:35
【策略之失】
(一)
在官方的标准上,即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为明朝灭亡的标志,实际上,明朝还没有灭亡,在南京,不久将建立新的明朝,史称南明,这是后话。
明朝灭亡多少有些可惜,一是明亡之后,异族政权侵入华夏,把中国“治理”得一塌糊涂,导致近代落后挨打,使得国人多少对明朝有了些无法言传的好感。二是崇祯皇帝本不应是亡国之君,却偏偏生不逢时,最终只能以身殉国,让人多少对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同情之感。第三点,就历史史实来看,其实崇祯朝十七年的情况,起初乃至最终,都没有十分糟糕,如果用对了治国方略,明朝也许能避免灭亡,而崇祯朝君臣偏偏就不止一次策略失误,终至亡国。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十七年来,究竟情况如何并不十分糟糕。
崇祯元年到崇祯四年,孔有德反叛之前,这四年算是早期。这四年的局势,满清后金并未十分强大,至少明朝还可以与后金势均力敌。这时候,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位帅才还没有浮出水面,满朝可用的也就孙承宗、袁崇焕师徒。西北虽有农民起义,但毕竟只限于陕西一省之地,其余地方尚且太平。期间,虽有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但明军尚能上下同心将后金兵驱出关外。错就错在不应该杀袁崇焕,有人说袁崇焕是明朝的救命稻草,又有学着反驳说袁崇焕仅有将才而并非帅才,不管哪种说法,袁崇焕是当时明廷的得力干将这无庸置疑,有总比没有要好,袁崇焕一死,善于对付后金的将帅就只剩下孙承宗一人了,而此时孙承宗也年过七旬。而应对西北的民乱,用杨鹤的招抚之策本无可厚非,剿也罢,抚也罢,都有道理,关键能不能用对人,杨鹤亲自上疏,言自己不堪重任,崇祯皇帝年轻气盛,偏要任用杨鹤,结果如此,恐怕不是一两句就能说的清缘由的。
崇祯五年到崇祯十一年,清军第四次入塞之前,这七年算是中期。在这四年,陆续涌现出了洪、卢、孙三位儒将,事实证明,这三位的才干也不下于袁崇焕,尤其是洪承畴,讽刺般地竟然成了将来后金夺取中原的首席功臣。这四年对付后金,基本上处于守势,但也还能守得住,对付农民军,基本上处于攻势,但围剿多年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农民军与后金有很大不同。后金有组织且实力强大,农民军没有组织,说实在的真的是一帮“流寇”,但是,农民军有强大的后备,任何受到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的百姓,都可以加入起义的行列,也就是说,农民军看似无组织无战斗力,但潜在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仅凭剿,是永远剿不完的。这个时候,只能说朝廷的根本方针错了。后金是强大的,打不一定能打得赢,农民军潜在强大,剿一定剿不完,怎么办?这个时候,上天给大明送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才,杨嗣昌。
日期:2012-02-16 22:22:20
其实崇祯年间的形势对于明廷来讲并不算十分糟糕,如果有末代皇帝有明太祖的才能,明朝是可以避免灭亡的。都说崇祯帝非亡国之君,主要在于他很勤政,不昏庸,但是勤政和不昏庸不一定不是亡国之君,崇祯帝的刚愎自用和刻薄寡恩以及死要面子不知变通,决定了他不具备救国中兴的能力,所以说到底朱由检还是亡国之君。
但是,因为朱由检的那种意图力挽狂澜,意图中兴大明的决心和他为此所付出的行动,证明了他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帝国的元首,他的责任尽到了,至于最后结果怎么样,那是能力的问题。
也就是说,理性地来看,崇祯帝肯定是亡国之君,感性地来看,崇祯帝又不是亡国之君,历史就是这么复杂!
日期:2012-02-17 14:52:10
(二)
杨嗣昌不同于洪卢孙三人,他不是帅才,更不是将才,准确地说,他是相才,是比将帅更牛的那种级别。其实说白了,他是那种善于制定大政方针的人才。杨嗣昌提出了很明智的解决方法,对付农民军,剿抚并用,对付后金,暂时议和。这个方略无疑是当时最稳妥的方略了,后金自知没有能力灭了大明,而议和可以每年获得“岁币”与榷场贸易换来的棉粮,又能休养生息,换取太平,何乐而不为。对于农民军,自然不能一味剿杀,但眼前这股势力,自然是要尽快解决的。然而两个方略都出了问题,对于农民军,错就错在用了熊文灿,导致张献忠先降后叛。而与后金的议和政策,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一旦公开,立刻招致朝野上下的全力攻击,结果自然是议和遗憾地流产了。
自崇祯十一年末至崇祯十七年,这六年算是晚期。杨嗣昌议和之计的流产,导致了后金的第四次入塞,清军在冀鲁两省展开了大规模的劫掠,名将卢象升战死。此后,孙传庭被羁押,洪承畴调往蓟辽,不久被俘投降,而内地的民军首领再次起义,并且比原来更加强大,杨嗣昌以相才任督师大帅,结果只能是才不对用,失败而终。到此为止,将帅连番陨落,只有孙传庭一人可用。
但直到此时,局势也仍然有挽回的余地。孙传庭再次上任,职位是七省总督。孙传庭是一个改革型的全面实用人才,治军治政都擅长。到陕西之后,因为关中连年灾祸,田地荒芜,孙传庭一面招募新兵,一面实行屯田,配合一系列革旧鼎新的救时策略,得罪了当地所有豪绅,却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的雏形。而松锦大战明军大败,洪承畴又被俘投降,北方显然已经没有了防御后金的实力,这个时候,最好的考虑,应该是迁都南京,躲避后金每次入塞威胁国家心脏的弊端,依托江南富庶之地重振旗鼓,再北伐,平定民乱也罢,收复辽东也罢,都有可能。
然而朝野的压力加上朱由检本人性格原因,迁都没有实现。但就这样也没什么,就凭孙传庭在陕西改制图新,三年五年,必能中兴大明,然而陕西的官绅逼迫皇帝,皇帝逼迫孙传庭,再次贸然出关,结果一切飞灰湮灭。有人说孙传庭只是捉了高迎祥而已,并无大才,实则误矣,一切的行为都表明,孙传庭的才能不下于洪承畴,只是他与洪承畴的遭遇不一样而已,出关后与李自成三战三败,罪不在他,而在于没有精兵,精兵多败亡于松锦大战,部下只有新兵以及高杰、左良玉、刘泽清等土军阀,根本无法同李自成的大军相抗衡。
所以,最终有一句话,传庭死而大明亡矣。
然而我说,即便孙传庭死了,大明也不一定亡,不仅南明的那段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就目前而言,也不是没有机会。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十七年春,迅速攻占整个黄河流域,逼近京师。但这时候,迁都南下也为时未晚,至少能保住江南半壁,李自成也不敢懈怠,也就不会轻视山海关和后金,后金能否入关,天知道,历史便将改写。
然而皇帝的性格是改不了的,他不可能选择迁都,只会选择自杀殉国。所以一切,就这样了。
日期:2012-02-17 18:19:21
【皇帝的性格与历史】
(一)
常见到历史教材上说这么一句话:“什么什么是必然的,什么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不存在假设。”
这句话是:“明朝的衰亡是必然的,我大清取代腐朽落后的明朝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不存在假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