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的风情——民国才子情事

作者: 东莞郭菁菁

  日期:2012-1-6 16:05:00
  故事一 千里沅江,载不动沈从文的许多真情
  新婚后的沈从文,独自回到湘西去,千里沅江两岸的风光是那么的清明,那么的高远。于是,在水势轧轧作响的行船中,他给张兆和写下了令我们现代人耳热心跳的情话。
  故事二 叶浅予的爱情辩证法
  叶浅予年逾耄耋,仍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他在回忆疏针密缝的青春往事之时,做到了心胸坦荡,不回避,不隐瞒。为此,华君武先生在评述了罗彩云、梁白波、戴爱莲、王人美四位叶浅予爱过的奇女子之后,曾经幽默地形容这位老大哥:是专找“霓虹灯”式的女人。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入色界易,进情界难”。

  故事三 酒旗风暖少年狂,一声喟叹罗家伦
  罗家伦下笔风情万千、布局明媚,在他与张维桢的八年爱情长跑中,曾经写过无数的情信,结果却仍然扑朔迷离。有人说,这都怪罗家伦长了一只又丑又大的古怪鼻子。但是,罗家伦的做人做事却是不错的。他是“五四”大时代中,走在最前面呐喊的一个排头兵。于31岁的壮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执掌中央大学校印达十年之久,罗家伦为致力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四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邵洵美出身于清末民国初的一个没落贵族大家庭之中。不过,他生命中最具活力的时期,却是与民国的摩登上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邵洵美于16岁那年,与表姐盛佩玉定下百好之好,这奠定了他情感生活的“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之唯美景色。
  故事五 邵洵美,那一世的风情都散了
  邵洵美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展开一段惊世骇俗的异国之恋,尝尽爱情之忧伤本色。项美丽也助他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有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为民国文化界有影响的人物。如果说,民国的摩登上海若星月般粲然于夜空,邵洵美便有那初夏花开的洁雅。
  日期:2012-01-07 20:25:44

  故事一:千里沅江,载不动沈从文的许多真情
  新婚后的沈从文艺,独自回到湘西去,千里沅江两岸的风光是那么的清明,那么的高远。于是,在水势轧轧作响的行船中,他给张兆和写下了令我们现代人耳热心跳的情话。
  1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举行了庄重的结婚。
  是年,新郎31岁,新娘24岁。以当时的婚姻习惯来讲,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应该是晚婚的了。

  当时,婚礼的宾客虽然所请不多,却大抵上是中国北方学界的成名人物。
  男女双方的亲属,张府参与婚礼者,有大姐张元和、大弟张宗和、四妹张充和及二叔张禹龄一家。沈家则有表弟黄村生、姐夫田学曾、九妹沈岳萌及玉姐夫妇在场。张禹龄代表女方家长致证婚词,胡适之老大哥作证婚人。
  季羡林先生后来讲:“他同张兆和女士结婚,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撷英番菜馆设盛大宴席,我居然也被邀请。当时出席的名流如云。”
  为准备这次婚事,沈从文没有用张府的一分钱,独力承担了一千二百元的巨额开支。这几乎是沈从文全部的积蓄了。
  日期:2012-01-07 20:31:44

  新居安置于北平西城达子营28号的一个小院子。
  朴素厚重的两扇小小黑漆门,迎面有一个小巧的影壁,后面走进的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院子。院子里长着一棵的槐树,一棵的枣树。北屋一明两暗三间平常瓦房。影壁对面另有一个小小的厢房。
  这样的布局,使北京初秋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明,格外的高远。张兆和很喜欢这四合院的一种明净而又单纯的气象。
  沈从文因此出钱把它买下了。
  从文先生后来讲:正是人生新婚的得意之色,张兆和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在北平,他开始着手写《边城》。当时,住着的一个小小院落中,有槐树,有枣树。每天的朝阳初上时分,他已经坐在小竹椅上,据着红木小方桌静静的写了。每星期只写一章。情致那样闲淡。《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足足写了近半年的时间。
  沈从文这篇小说一开始是在《国文周报》上作连载的,每期一章。

  日期:2012-01-07 20:40:07
  这个时候,老朋友巴金从上海来到了北平,看望新婚尔燕的沈从文夫妇。巴金一见到张兆和,就笑眯眯地讲:他是这场婚姻的有功之臣。
  这段轶事,笔者在《尘埃里开出的花》一文中讲过。
  当时,沈从文从青岛前往苏州示爱。他在上海有一个短暂的停留。沈从文住进了上海西藏路的一品香旅社。在那里,他遇见了从南京跑到上海来组稿的、《创作月刊》主编汪曼铎。汪先生十分热情。硬要做东请沈从文在一间俄国西菜社吃中餐。
  因为嫌二个人的饭局,气氛冷清了一点,汪曼铎便拉来了巴金作陪。这是中国现代两位最伟大作家的初次相遇。沈、巴乍见之下,竟然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
  饭后,巴金便自告奋勇地陪同沈从文、去到新中国书局,出让《都市一妇人》的版权。

  沈从文当时有一点害羞地,跟巴金讲:自己等一下就要坐晚车,去会见一位心仪已久的女孩了,想送她一份新颖的礼物,却不知送什么好!
  巴金立即快人快语地接口:如果是我呀,就送书。没有比书更好的礼物了。
  沈从文下定决心之后,当时的巴金还积极地为沈从文选定了书目。
  沈从文还在预备婚事,巴金很早就笑呵呵地沈从文打趣:沈从文的这一杯喜酒,自己一定要喝醉。后来,因事稍微耽误了行程。但沈从文的婚后不久,巴金很快便南雁北飞到了北平。
  如此,二位文学大师便有了一段,朝夕娴静相处的美妙时光。

  他们的闲暇,休憩的方式其实是简单的。各人一杯的清茗,一张的竹椅,很惬意地舒展地坐着。不拘什么话题,不时地聊上几句。
  他们坐在一起的样子,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了两位童贞的少年。刚刚从洒落了太阳暖香的、被窝中出来。那一种惺忪的写意,有一种很清很美的感觉。
  他们有了创作灵感时,巴金就在里面的屋子间,就着满满一屋子的细碎阳光,很认真地写。沈从文则在院落的树荫下凉爽如许地写。写作的时候,因为双方文学理念不同,彼此不看对方的稿子。
  日期:2012-01-09 14:44:50
  巴金当年,写的是一个长篇小说《雪》。沈先生则在冲向他文字的巅峰,完成《边城》的创作。当然,沈从文与巴金,在创作的观念上,有着绝大的不同。
  年轻气盛的他们,既然走在了一起,还是会有争论的。

  巴金的文字,这时似乎正在从一种个人的虚无主义,向着无产阶级的普罗大众文学观点转变。沈从文则始终坚持一种纯粹、超然的文字创作观点。
  但是,争辩归争辩。朋友的纯正,却始终没有改变。几十年之后,他们仍然是一对彼此深深牵挂的好朋友。
  建国后,晚辈黄永玉回忆起巴老伯与从文表叔的交往,讲:
  后来,巴金定居于上海。有时,要隔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上北京来看一次沈从文。每次,巴金都不忘记带一包鸡蛋糕来。两位老人就那样面对面、很安静地坐着吃那些东西。缺了牙齿的腮帮子,咀嚼得很带劲。间或,其中的一人会俯近了对方的耳朵,轻轻地讲:这东西不如从前的老字号了。
  日期:2012-01-09 14:51:14

  当年,沈先生家中,种着一盆绿意盎然的虎耳草。它们被很小心地呵护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许多人都不认识这一种小草。可是,沈从文为了诠释生命的一种卑微的理想,偏偏在《边城》中,让翠翠在梦里,采撷了一大捧浸渍着水气的虎耳草。
  那是沈先生一生钟爱的,“日移庭院静气生”的小草。
  2
  沈从文在北平西城达子营、创作而成的《边城》,故事结构很简单:
  茶峒山城外一里地,有一条寂寞的小溪叫茶峒溪。清水长流的小溪旁,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还有他情事初开的外孙女。外孙女是老人从前的独生女儿,留下的遗孤。她到了思春的年纪,跟一个士兵有了私情。后来,就跟那个兵士一齐死在了外面。

  老人为可怜小小的外孙女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如此,那一天天衰老着的老船夫,与那一个胸前小峰渐次勃然骈立的外孙女,便在那安静的小溪边,意态自若地生活了许多年。
  日期:2012-01-09 15:05:30
  当年,茶峒城内,却有一位掌管水码头事务的、龙头大佬叫顺顺。这顺顺生有两个英俊挺拔的儿子:哥哥天保与弟弟傩送。
  这天保、傩送与翠翠之间,本来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可是,有一回,这好得不能分开的两兄弟,来到了新花初放的茶峒溪。他们竟然同时爱上了,仿佛木犀花飘香似的小翠翠。
  在翠翠的眼里,天保、傩送两个汉子,都应该是好的。可是一朵鲜花,只能斜插在一个小英雄的鬓发上。
  既然如此,翠翠便选择了弟弟傩送,而放弃了哥哥天保。
  哥哥天保很伤心。便独自驾船往下游走去。他的心神是恍惚的。这时,茶峒溪通向外面的水路,其实跟往常一样,在一种幽箐深崖间,汤汤流过。水面营生的一等好手天保,竟然却失手淹死在了茶峒溪中。
  这事,在弟弟傩送心头,挽上了一个永远解不脱的悲哀的死结。
  傩送放弃了已经争取在手的爱情。悄悄地离开了氤氲山雾中、人影冉冉的翠翠。从此,他就常年飘泊在外面,很少回到了茶峒的地面。
  日期:2012-01-09 15:21:01
  沈从文这个故事的收局是:茶峒溪的下一个春江水涨季节,迎来了第一个雷雨之夜。摆渡老人终于老死于这样的季节之中。只剩下了一个眉宇清冽鉴人的翠翠,独守着宏寂的茶峒溪山水。
  往后的时节中,翠翠除了在静夜中会做梦,跟从前的翠翠并无不同。
  弟弟傩送对于翠翠的爱恋依然鲜明。只是他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理由,说服了自己。回到茶峒溪中来。
  这是我见过的华语小说中,收局最为干净漂亮的一种。
  没有多余的说教。嘎然而止的一种宇玉清明。留下读者印象中,似乎也仅仅不过、不绝如缕的一丝淡淡的悲哀而已。
  沈从文在《边城》中语气平缓地、给我们讲述的这一个爱情,或许不过是过去中国乡村中,一种被渐渐遗忘着的感情。像翠翠那样一位农村的青春期小女孩的小小爱情,即便是放在了今天,哪又能怎么样了呢?或者也不过是路边的一朵野菊花,悄然绽放了吧?

  这城市的欲念生活一天天从容地过去了。也消蚀了我们对于过去粹然真爱的一份记忆。
  直到有一次,我们再次回归到大自然。我们在纯色的乡村溪涧边散步,却遽然见着路旁人家短篱内的数颗毛笋,茁壮而青秀。我们的心动了。恢复了对于从前春天爱情的一种忧郁与惆怅的记忆。
  那样一种的爱情,仍然令我们妍思。
  日期:2012-01-10 16:11:36
  3
   

  1934年1月7日,新婚仅四月的沈从文,接到母亲黄素英病危消息。
  沈从文由是踏上了返回故乡凤凰探亲的旅程。考虑到旅途的艰难,沈从文是一个人上路的,他没有让新婚的妻子以及脆弱的九妹陪同前往。
  沈从文自北平乘火车至长沙,再乘汽车到常德。
  当行船在最初的一种平滑的水面,缓缓地驶离了常德桅樯林立的水路码头时,沈从文铺开了洁白的纸张,心境恬静地给张兆和写信: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从那个时刻起,应该是已然注定的了,1934年的张兆和,是那个年度间尘世上最幸福的女子。而沈从文呢,也从动笔的那一刻起,成为了那个年度尘世上最痴情的男人。
  在1月12日至2月2日的湘西行船中,沈从文置身于空水澄鲜的湘西山水间,一路盈盈地走,一路款款情深地写,一共给张兆和写了五十余封的情信。
  这样数十封的书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早已不再是那个叫张兆和的女子所一人独有。它成为现代华语文本,提供给世界文学宝库中最精美的藏品。它同时也成为现代海内外华裔子孙们,追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这一片古老美丽的乡村大地上,世世代代生衍蕃息的、最唯美动人读物。
  日期:2012-01-10 16:13:35
  在世界文学的经典传世的著作中,将美丽的乡村描绘得渗透进了灵魂的文学大家,应该是不乏其人的。像俄国的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欧洲的卢梭、吉辛、梭罗等人,他们都令我们感觉到了,在一种衣纹跌宕之间,乡村文字的丽而不佻的明姿雅度。
  可是,在这样一众的文字圣手间,可以将一条河流写得如此温润满掌心者,则恐怕仅有沈从文了。
  那一条经历过多少世道莽苍、却依然默默长流的千里沅江,从沈从文在桃源上船的那天起,就注定要以它的哀怨与美丽震颤世界了。

  日期:2012-01-10 16:18:10
  1934年这样的年份,对于现世的绝大多数人来讲,真的是有一点的遥远了。遥远到我们的今天,也只能从一些干巴巴的文字间,感受了一点民国年间的波光掠影。可是,我们读沈从文,读他的清丽得仿佛一枝摇曳之水仙花的《湘行散记》。我们却再次鲜明地看了沈从文这个斯文秀气的书生,慢条斯理地走下了行船,慢慢地坐稳在船中。他带我们去看沅江两岸的风景、吊脚楼、女人、船夫……。

  沈从文首先给他的“三三”,介绍了一个戴着昂贵水獭皮帽子的湘西本色人物。
  十三年前,也是寒冽的严冬季节。
  这一位湘西汉子,穿着一身暗红缎子的猞猁皮马褂,却因为记挂着青郁河岸边一个白脸长眉毛的女子,便从泊于浅水区的大船上,奋力跳进了结着薄冰的江面。为的只是向晚时分与那女子的一个幽会。
  现在,时间使一些英雄脱离了尘世,沈从文的这位朋友也成为一间安静小旅店的主人。但是,这湘西汉子的一颗爱心是不变的。
  十三年后,沈从文从常德坐船往凤凰城。那重情意的湘西汉子,特意起早为沈从文送行。“桃花河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想起这样的诗句,沈从文眺望湘西薄雾中,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都像敷了一层灰蓝。潇洒秀丽中透出了雄浑苍茫气概。

  沈从文觉得那湘西汉子头戴的一顶水獭皮帽子,与这环境十分相宜。因此,从文先生十分愉快地说:他坐的船是一只油得黄黄的新船,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渡过的细碎声音。如果张兆和想他了,不如就到梦里面来追他吧。
  日期:2012-01-12 11:33:58
  由于有张兆和的一份柔美的爱的支撑,沈从文对于这世界上,仍然从事着那一份古老而又忧伤的女子,又有了一份怃然的同情。
  在那样一条千里行船的悠悠沅江上,每隔二三十里地,就有一个像鸭窠围这样幽静的憩息地。
  两崖如刀削般危立。崖壁上站满了小小的竹子,长年翠色逼人。两边高岸的吊脚楼,俨然地悬挂于半山腰中。只要有上下行驶的船只泊岸,两岸灯火摇曳的吊脚楼中,大抵都会传出一种女子柔软、迤逦的唱歌声。歌声轻飘、暗淡,且有一份的固执,令沈从文想到了生命的悠长与无奈。

  沈从文说:即便是如此卑微的生活,也有它清明如玉的地方。
  船只在鸭窠围暂停之时,沈从文去到高岸的河街上闲走。他偶然遇上了一个极年轻的女子。蓝色围裙的胸间,绣了一朵清白细致的小花。她的走路行事也是轻巧如鹿的。
  沈从文跟这女子闲聊。这19岁活泼有趣的女子,却满不在乎的告诉他:她除了跟水面上行走的水手们睡觉,她的身子还被当地的一个50多岁的老烟鬼所占有。她对于每天嫌得的钱,并无大的兴趣。她只希望有一天,那些从水路上远道而来的男人,会有一个人看中了自己。然后,她就跟随那人去远方飘泊。
  日期:2012-01-12 11:37:56
  沈从文走下河岸,与一位叫天保的水上男子相遇。天保很爽快地给了沈从文一袋,承望着女子暖心暖意的核桃。沈从文便回赠了天保四只金色的苹果。
  后来,沈从文的船开锚起航了。
  沈从文看见那个叫天保的水手快乐得什么似的,高擎着四只苹果,口里喊着一个女子的名字,转身又往高岸上跑。沈从文觉得,这样的人生,于秀丽中透出一种沧桑,徒然惹人低徊。

  船荡出河岸十丈远。
  从一间吊脚楼敞开的窗子中,飘出一个女子清唱的《十想郎》小曲。沈从文知道这是另外一个从事皮肉生涯的、吊脚楼女子,在认真地为一夜情郎送行。
  沈从文想起在桃源不远的后江地面,住下过无数这样的女子。她们都很认真地从事着自己的这一份卑微的职业。那地方的风俗自古相传。总是有一些从各地涌至的女子,使用着自己新鲜的肉体,安慰着军政各界,也安慰了无数在沅水上走动的烟贩、木商、船主人等的怬惶寂寥的心。
  在美丽到使人发呆的两山翠碧之间,沈从文对他的“三三”讲:这样的环境,竟然也使得他的心变得十分温柔。他竟然被河岸上水手与吊脚楼女子的调笑声,所感动了。
  后来,沈从文为了集中思绪想张兆和,便钻进了自己的被盖中,闭上眼睛。

  恍若之间,他竟然感觉到远在北平的、张兆和的奶香的体味。行船随了起伏的水势轧轧作响。清幽的水声也仿佛在与小船悄然说话!
  沈从文讲:在这样美丽到哀戚的夜晚,只有他无人讲话。
  他不管!
  所以,他要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三三”故作娇憨!
  日期:2012-01-17 11:13:56

  4
  只要把心安静下来,读过一遍《湘行散记》的读者,大抵不会忘记那个气象瑰丽的箱子岩。
  一列青黛削立的石崖,夹江矗立。夕阳西下时,就浓妆成为一种异彩的屏立。石壁半途的百米高处,错落有致的石罅缝隙,有木梁把暗红漆成的悬棺,平静地挂在了悬崖上,犹如这古老水流的天地长久。这样悬崖不远的地方,照例都有茅屋、码头,以及生息其间的喝酒调情的男人女子。
  沈从文给“三三”讲:他在那样的河中,曾经经历过一次真正的快乐。
  那是五月十五的端午大节。三只龙船摆在水面。是船身狭长、船舷细描了朱红线条的一种。肤色饱满黝黑的青年桨手们,头腰缠着红布,有序分列于船舷之两侧。
  鼓响船走。

  日期:2012-01-17 11:17:25
  三只船,像三只羽水掠飞的金雕,在平滑如缎的潭水中,翔飞自如。
  两岸兴奋的看客,声响如雷。有好事者从高岸抛下炮仗。半空中,纷纷扬扬地碎屑成了,缤纷落花的样子。
  到了夜晚时分,天上推出一只冰轮乍涌的圆月。一切的人物、景物俨然地披上了一层的盐霜。意犹未尽的年青人兀自点燃着火把,将酒食搬上了龙舟。这时的看客已经散尽。水上的赛手们却余兴未了。他们的上半夜还有一个水面竞游。
  在千里奔流不息的沅江水面,像这样的大节庆不多。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滋养了三十余万水上汉子们的鲜明的灵魂。
  这些一辈子都在沅江水面上讨生活的汉子们,千百年来都是过着一种原始、自然而又冷峻的生活。

  他们在吃得做得行得的少壮年纪,适时地把力气卖给人家。渐入老境之后,就自然地在这江岸的某处,默然地死掉、腐烂掉。他们在生命的鲜动时,也没有过高的祈求。他们只祈望在未来的一天中,能有更多一份的事情做,下一天多吃一碗饭、多吃一块肉。船行险滩的生死关头,他们就希望岸边吊脚楼中某位穿花裳的女子,能为了他们的血汗钱,认真地惦记着他们。

  日期:2012-01-17 11:25:20
  沈从文这趟回老家,在江面上,看见过一个白须豁齿的老水手,专门为上滩的船拉纤。人长得像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似的文秀,却仍然愿意为了一点的钱,而从从容容地生活于沅江之中。
  看到这一切,沈从文就不由得感喟:多少曾经不可一世、横冲直撞的民族,皆堕落与消亡了。多少曾经趾高气扬、血腥杀戮与争夺的大人物。皆衰老与灭亡了。只有这一个谦卑而又平和的华夏民族,仿佛一朵蔷薇花的芬芳,隽永地开放。这样的人生,倘使一个写手试图走近了描绘它,任何人类的辞藻都是贫寒的。
  所以,沈从文呵气若兰地,俯在“三三”的耳鬓讲: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人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这时节,沈从文觉得自己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软弱。
  这一个浸透在爱情之中的沈从文!
  这一个把张兆和一颗小女子的心,牵引在千里沅江翱翔,浪漫到无可救药的男人!
  如今,世事轮回到了世俗不堪的现代,我们还可以到哪里去寻找,像沈从文那样月白风清的男子呢?还有他古秀、纵肆,堪称闺阃知己的情书?我们今天的男子,即便是风雅一族呢,除了道貌岸然、故作危高的弄了一点的桃色风月,以打发无聊的日子。又还有谁真正懂得了以一颗温柔、缠绵、依赖的心灵,去珍惜那些识爱的女子?
  日期:2012-01-20 20:45:04

  5
  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湘西水路却有着“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的畸形繁华。沈从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平视着朴野的湘西大地。他在回凤凰城老家的途中,仍不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土著的人们,为争取一份好的生存空间,而载浮载沉的过程。
  比如,沈从文讲了一个湘西旅长刘俊卿的爱情故事。
  这刘俊卿看中了女子学校的一个白净的中学生,便娶回来做妻。
  他自己是仅通文墨的。迷魅于夫人的学识,起先的刘俊卿,便把这女子敬爱得像一尊白面的观世音菩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