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

作者: 秋叶飞起

  日期:2012-3-20 14:20:00
  我为何要写《论语之旅》――致读者的信
  两千五百年来注释《论语》的书,大多灰飞烟灭。
  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地写。一些文人感悟出的《论语》变成了“心灵鸡汤”,把国人对四书五经的胃口高高吊起。一尝,分明是满满一口味精汤。
  最终我捧起这本两千五百年来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书,背了起来。花半年背完全部《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近一万六千个“之乎者也”,总算是真正地喝了这碗千年老汤。一个字:浓!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相信一定有非常多的人,想或者愿意去轻松阅读《论语》的。我写的《论语之旅》,会带你在“春秋”大地上旅行,从这次旅行中去读懂《论语》,去感悟《论语》。
  《论语》不好读,很多地方是无序的,上下不连贯,有的句子若无历史知识的铺垫,几乎跟看天书一样。为了易读,我重新结构《论语》。吃喝玩乐谁都会,谁都喜欢。你可以跟我一起,看看孔子到底是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玩、如何乐的。从这些读起,我相信谁都愿意读下去,直到《论语》的最深妙处,在有趣、感动中知道孔子有多么的伟大!

  《论语之旅》分初级篇和中级篇。初级篇是轻松的,无须了解太多历史知识。中级篇涉及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我力求使一些深奥的章节通俗易懂。每一章【原文】,先是【解译】(本人参考多种《论语》书籍后所作的注释),然后是我的【秋游】(随笔,本人笔名“秋叶飞起”),阐述我对那一章的理解。
  《论语》想说的,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如何一步步使一个人,从“修己以敬”的君子,到“修己以安人”的仁人,最后到“修己以安百姓”的圣人。当然,从古至今能修到君子的,已是很了不得的人,不要谈仁人,更不要谈圣人了。圣人是什么人?
  圣人是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人。孔子就是那个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人。
  所以《论语》是圣人之书,是中国人的《圣经》。
  我们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圣经》都读不懂,那么如何为我们的内心祈祷呢?又何以让我们的心灵安宁、理想放飞呢?

  日期:2012-03-20 14:31:25
  初级篇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旅行。
  旅行可以是身体的,更可以是精神的。
  一本好书从头到尾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特别是一本千百年来被称为圣人之言的书。《论语》当之无愧。

  初级的旅行往往是一次泛泛的旅行,行程要简单,风景要好看,还得要:不累。
  这次旅行从何说起呢?就从吃、喝、玩、乐说起吧!
  “食不厌精”,这个成语恐怕中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没有不喜欢吃的,再普通的人家都会有一道自认为拿得出手的菜。
  日期:2012-03-20 14:41:11
  吃
  1. 乡党篇·笫八章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解译】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变味了,鱼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节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面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秋游】
  孔子是个美食家,而且是个大美食家。
  “食不厌精”指粮食不嫌舂得精,后世之人用它来形容对饮食的讲究,在孔子的战略指导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美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最了不起的成就。
  “脍”,是切细的鱼、肉。有学者说,“脍”是生鱼片或生肉片。据《松江府志》记载:“须入九月霜降之时,将鲈鱼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橙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并要配香菰(茭白),不仅味佳,而且色美。”指的就是古代著名美食“鲈鱼脍”。《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后世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今天北方某些少数民族还有生吃羊肉片和牛肉片的喜好。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色恶”、“臭恶”,指食物变质的几种状态,老夫子“不食”。
  “失饪,不食”,烹调不当,不吃。比如该清蒸的红烧了,吃不出那一分本味,不吃;该红烧的水煮了,吃不出那一分火候,不吃。当然更多的时候,咸了,或淡了,不吃。
  “不时,不食”,老夫子好吃时令的东西。冬天,在炭火的映照下,涮几片肥瘦相间的羊肉,暖暖身子;夏天,在知了的鸣叫下,喝一碗井水镇过的绿豆汤,解解暑气;春天,在春风的沐浴下,吃一盘新鲜采摘的嫩笋,舒舒筋骨;秋天,在冷月的散淡下,品一对九雌十雄的大闸蟹,去去燥火。
  “割不正,不食”, 肉切得不方正,看着不舒服,老夫子不动筷子。
  “不得其酱,不食”,比如吃大闸蟹,上来的不是镇江香醋,老夫子也一定不会动手。吃大闸蟹,若没有手上的那一点镇江味,定然无趣的很。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应读成“食饩(xì)”,指米粮等食物。喜欢吃肉的朋友看好了,老夫子他也好肉,可一定不过量。你说吃得科学不科学?

  “唯酒无量,不及乱”,老夫子的酒量极好,据说,孔子从来没有喝醉过。“不及乱”说明孔子即使喝高了,脑子还很清醒,不会亲自去驾车,那可是要压死人的!
  “沽酒市脯,不食”,从市面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也许从“春秋”开始就有假冒伪劣产品。“市脯”里加了防腐剂(类似福尔马林、敌敌畏、一滴香),“沽酒”是掺水的“沽酒”或假“沽酒”,否则老夫子为何不吃呢?
  “不撤姜食”,有“饭吃好,姜食不撤”的意思。古人吃饭,桌上放姜食,有说当零食,有说能提神,老夫子吃好饭也吃点姜,但不多吃。鲁迅先生觉得孔子晚年有胃病,要暖胃。
  所有句子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喝酒能喝到“无量”!可不“海”了去?老夫子竟然还能守着君子之风,真是不得了!了不得啊!
  《子罕篇》中也提到过孔子的喝酒。
  日期:2012-03-20 14:50:06

  喝(一)
  2. 子罕篇·笫十六章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译】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秋游】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简单的说,在外公干尽力,在家事亲尽心。
  “丧事不敢不勉”,孔子有一段时间靠给人家办理丧事赚点外快。古代给人操办丧事是个高尚的职业。
  “不为酒困”,紧跟“丧事不敢不勉”出现,未免有些唐突。作一句读,可能引起误解。大多数版本的《论语》,两句之间是“逗号”,我把它断为“句号”。
  《述而篇》第九章,提到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不曾吃饱,也就不会喝高。“不为酒困”当独立成段。
  从古到今,“为酒困”的人数不胜数,为酒丢美人的,有;为酒丢家庭的,有;更有甚者,为酒丢江山!
  《战国策?魏策》记述了鲁共公在梁王魏婴宴席上的一段祝酒辞。名曰祝酒,其实是劝酒,“从前,帝女叫仪狄酿酒,味道很美,就进献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甘美,于是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他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掉自己国家的人。’”

  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终成历史上以酒亡国第一人。周公以此为鉴,颁布重典《酒诰》,告诫臣属不能“荒湎于酒”,此为中国酒禁政令之始。
  我有一哥们,特喜欢喝酒,一喝就高,一喝就“困”,妙的是,喝醉了走的时候,绝对不会忘记他那个放钱的包。有一次,收好五万营业款,小绅包放不下,多余的一万元顺手搁外套内袋里。第二天,酒醒,一看边上的包,笑。翻身起床,想出门,外套找不到了!
  孔子喜欢喝酒,但不会为酒困,更不会为酒傻到以身“殉国”,最近几年喝死的公务员到阴间应该好好读读《论语》。
  孔子喝高了会如何?没人知道。《论语》中有一句话,各家有各家的解释,有的解释简直莫名其妙。我倒觉得,此句若用在孔子喝高后的状态,再妙不过!
  日期:2012-03-20 14:57:59

  喝(二)
  3. 雍也篇·笫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解译】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
  【秋游】
  “觚”:古代盛酒的器皿。
  我以前喝醉的时候,经常对着酒杯狂叫“酒杯啊!酒杯!”似醉非醉,对着酒杯喊酒杯,心里却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如此境界,甚妙!
  老夫子喝高后,对着酒杯叫酒杯,心里想什么,没人知道!但境界一定比我高!
  后世的文人士才,接过孔子的酒杯,“把酒问青天”,使得“觚不觚”觚出了高远的境界和情怀。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曹操“对酒当歌”,王羲之“一觞一饮”,李白“花间一壶酒”,欧阳修“一饮千钟”,苏轼“一樽还酹江月”,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各位“骚人”无不发扬老夫子的“觚不觚”精神!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其中最妙的一句是:“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挥”什么啊?挥“觚”啊!挥酒杯啊!“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吃、喝都在行,那么穿呢?“礼乐”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一个知礼的人一定是个懂得穿衣的人。至于孔子知礼到哪种地步,因为要涉及他的生平、地位、年代,有点烦人,放到《中级篇》再说。
  下面一段关于孔子穿的部分,看着比较难懂,解译过来却比较好懂,而且相当的有趣。我们竟然可以一窥老夫子平日的穿着,甚至宽衣。
  日期:2012-03-20 15:09:28
  穿

  4. 乡党篇·笫六章
  【原文】
  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解译】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居家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出门一定穿件外套。冬天,穿黑羊羔皮袍,配黑色罩衫;穿白麑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衫;穿黄狐裘皮袍,配黄色的罩衫。在家闲居穿的皮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盖小被,长度超出身体一半。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除了服丧期外,都要有玉佩戴。非上朝或祭祀的衣服,一定裁去多余的布,省料节俭舒服。不穿着黑羔羊皮袍和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拜见君主。

  【秋游】
  君子者,首先要看着像君子,犹如西方之绅士,穿衣必然得体。“衣、食、住、行”,排第一位的是“衣”。君子不能打赤膊上大街,也不能穿睡衣溜园子。
  “君子不以绀緅饰”,鲜艳的色彩,映衬美人,却贬俗君子。“绀”,深青透红;“緅”,黑中透红。“绀”和“緅”是两种接近紫色的颜色。君子“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居家衣服,当然上朝例外,今天依然。正式的场合,领导总是穿身黑西装,打根红领带。在家若穿身红的睡衣,这个男领导一定很另类。
  “袗”,单衣叫袗。“絺绤”,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葛布俗称“夏布”,顾名思义,夏天穿的布料。古人的生活,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葛布质地细薄,清凉透风。好的葛布,织成后“弱如蝉翅,重仅数铢”。唯一的缺点,透风是透风,可也透光了,有点类似今天的透视装。故要“表而出之”,表是外衣,要穿件外衣才能出门。

  古人的裘皮大衣,毛向外,要穿件与之颜色想配的罩衫。黑配黑,白配白,黄配黄。今人的裘皮大衣,若毛向外,一定不会再套件罩衫,显摆的就是那身“毛”。
  “亵裘长”,在家闲居穿的皮袍要长一些,身子骨可以更加暖和。“短右袂”,右边的袖子短一些,便于写字、看书和做事。可有个问题,洗碗的时候如何办?是撩起左边的袖口吗?不雅啊!只能说佐证了那句古语:君子远庖厨!
  “寝衣”,有说是睡衣,也有说是小被。“小被”,我以为是小憩时的被子。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既然是睡觉用,总还是要更长一些才不至于着凉,故“长一身有半”。
  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屁股一定很舒服。屁股一舒服,脑袋也舒服,此时用笔,文思泉涌。孔子的文笔好,看来跟坐垫也有某种关系。
  “去丧,无所不佩”,丧服期满后,该佩的玉还得佩起来。“玉”在古人服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君子。《礼记》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古代,精神的意义要远大于物质的意思。现如今,“君子无故,钱不去身”。可钱又不能贴身上,于是,凡大腕(社会地位相当于古代的君子),腕上必有一豪表。越粗的手腕,表的厚度越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帷裳”,上朝和祭祀的礼服,很宽大,很飘逸,只是费布料,不环保。所以老夫子提出,平时的衣服省点布料,为减排做贡献,曰“杀之”,减少、裁去的意思。
  “羔裘玄冠”,黑衣服黑帽子,古代用做吉服,吊丧要穿白,跟现代正好相反。如今的吊丧,是一身黑,黑西装(女的黑套裙,或黑礼服),黑西裤,黑皮鞋,讲究的再戴副黑墨镜。讲究的人越多,躺着的爷身份就越高。我在电视里,看到过有位躺爷,竟然也戴副黑墨镜,与周围团着转的,上下左右,人前身后,相互映衬,真的妙极!

  “吉月”,前人有很多种说法(农历每月初一,或正月,或吉利的月份),我取其一。“必朝服而朝”,见君主,必穿服朝。
  总结一下老夫子的穿,两个字:讲究。夏天求个凉,冬天求个暖,出门求个范,在家求个宽。老夫子讲究时尚,讲究搭配,黑羔羊皮袍,配黑罩衫;白麑鹿皮袍,配白罩衫;黄狐裘皮袍,配黄罩衫。寝衣要长一点,坐垫要厚一点,佩玉要多一点,整个一老资。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把这条拿出来批斗没有,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
  “狐貉之厚以居”,狐貉的厚毛皮垫屁股下,一定很舒服。坐垫考究,坐的地方当然也要讲究。
  日期:2012-03-20 15:58:12
  先谢过sjjingyi951,我序中有“初级篇是轻松的,无须了解太多历史知识。中级篇涉及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

  日期:2012-03-20 16:17:28
  坐、行(一)
  5. 乡党篇·笫十二章
  【原文】
  席不正,不坐。

  【解译】
  坐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秋游】
  据马未都先生说,中国人是唯一改变过起居习惯的民族,早期的先人均席地而坐。我们所熟知的“筵席”一词,由“筵”和“席”构成。古人将铺在下面的大席子称为“筵”,将每人一座的小席子称为“席”,合起来就叫“筵席”。
  《礼记》有“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意思是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外有张席子,于是出现“主席”这个词。英语中相应的词是“chairman”,再翻过来就变了味,成“主椅”了。
  中华民族大约在东汉到唐代,慢慢地坐到了椅子上。“席不正,不坐。”说的是规矩,席子要摆正才坐。
  今天也一样,家里的椅子摆得不正,看着别扭,坐着不安。

  孔子吃穿讲究,出行也就当然。
  日期:2012-03-20 20:55:50
  坐、行(二)
  6. 先进篇·笫八章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解译】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有没有才,也都是自己的孩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自从我做了大夫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秋游】
  颜渊就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也最喜欢的高徒。“才不才”的“才”指颜回,“不才”指孔鲤。后世之人往往谦称自己为“不才”,比如我会对别人说:“不才写了本《论语之旅》。”

  孔子三千弟子,颜回排第一。智商高,悟性高,反正什么都高,就是寿命不高,英年早逝,孔子痛心不已。
  颜回家里比较穷,老爸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见自己儿子只有棺,没有椁(套在棺外面的大棺材,古人讲究,要内外两棺材,现代人都省了,就弄一塑料盒子,把灰一装,完事),想请老师把车子卖了,换个椁。孔子跟颜路说,我儿子死的时候,也是有棺而无椁,不是我不爱颜回,自从我做了大夫后,是不可以步行的啊!
  孔子做过大夫,“大夫”是什么?我们后面会具体讲。
  简单的说,大夫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部级干部都有车,“不可徒行也”。部长把车卖了,走路去上班,原因却是给死去的儿子买骨灰盒,成何体统?孔子说的话相当于这个意思。
  “不可徒行也”道出孔子出门是不走路的,基本坐车。为什么说基本呢?
  日期:2012-03-20 21:11:26

  坐、行(三)
  7. 乡党篇·笫二十章
  【原文】
  君命召,不俟(sì)驾行矣。
  【解译】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行走过去了。

  【秋游】
  估计孔子住的地方离国王宫殿比较近,快走几步路就可到。驾个车、备个马,总还要磨蹭点时间。领导召见,慢腾腾不好,至少不礼貌。
  孔子不走路倒不是矫情,没有劳动人民的本分,而是碍于当时的礼节。做大夫的出门坐车,如同当今的局长要坐别克君威,一样的意思!
  说过“吃、喝、行”,再来谈“玩”。孔子是个大玩家,“礼、乐、射、御、书、数”,无所不会。六艺中,至少“乐、射、御”可以和玩挂钩。
  日期:2012-03-20 21:27:15
  游玩
  8. 述而篇·笫六章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解译】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立足,以仁为凭藉,游乐于(礼、乐等)六艺”。
  【秋游】
  “道”、“德”、“仁”都不简单,我们放后面说。

  “游”并不等同于“游玩”的游。“六艺”中的“礼、书、数”,可能比较枯燥,但“乐、射、御”,一定很有乐趣。
  “乐”,指音乐。“乐趣”这个词,由“乐”而来,由“乐”而趣。
  “射”,指射箭。现代人拿个鼠标在网上C S(一种射击游戏),不亦乐乎,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古人。古人拿的是真家伙,射的也是真家伙。
  “御”,指古人驾驶马车。马车有一种颠簸感,当驷马奔腾,尘土飞扬,未必比不上如今开宝马的刺激。孔子是个中高手,我们会慢慢说。
  “六艺”在古代,即是艺术,又是技术,男子成年前都要学,不纯粹为玩。“礼、乐、书、数”是文,“射、御”是武。

  古代也有纯粹的玩意,比如,下棋、玩牌。
  古今中外,吃饱饭没事干的人,一样多。对于这种人,老夫子不劝他学“六艺”,直接劝他下棋、打牌。
  日期:2012-03-20 21:46:37
  游玩(二)
  9. 阳货篇·笫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解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秋游】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了撑着,会撑出病。孔子的观点,玩总比傻呆着好。
  “博弈”,中国古代的两种棋艺。“博”,是六博,已失传,不过“博”的精神留传至今。“弈”是围棋,在古代就是一个玩意。两千五百年后,也不知怎么,变成高智商者玩的东西。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身体欠佳者,还得吸个氧。是我们比古人退化了吗?有科学证明,现代人的精子数是真少了,只不知这脑细胞如何?
  《论语》中没说孔子是否会下棋和玩牌,但提到了钓鱼和打鸟。

  别看钓鱼和打鸟,有讲究!
  日期:2012-03-20 22:06:45
  游玩(三)
  10. 述而篇·笫二十七章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

  【解译】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秋游】
  “纲”:提网的总绳。这里作动词用。“纲举”则“目张”,鱼网上的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也就都张开。
  “弋”:用带有绳子的箭来射鸟。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一段话中表露无疑。
  2010年秋季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是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