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秦朝覆灭之谜

作者: 夏何

  日期:2012-2-1 2:20:00
  引言:贾谊和杜牧
  春秋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① 五百多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②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打破七雄并立的格局,彻底终结华夏大地上延续两千余年的"万邦林立",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
  然而这新篇章的第一页,只延续了短短的十六年。
  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当时,秦朝的疆域已经拓展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③ 版图之阔,亘古未有。但始皇绝对不会料到,他咽气才不过十一个月,"戊卒叫,函谷举",这个正处于极盛期的辉煌帝国,竟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封建王朝兴衰更替,在中国历史中属于常态,本无足奇。怪就怪在秦国能以神话般的速度除灭势均力敌的六大强国,完成开天辟地的统一大业,又在倏然之间灰飞烟灭。其兴何勃,其亡何速,千古独此一例,究竟原因何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多余的问题。
  秦之速亡,亡于暴政。汉初贾谊所作《过秦论》,有一句经典的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政之暴虐,紧随秦后而写成的《史记》、《汉书》,都言之凿凿。历代史评、政论家,亦莫不众口一词。秦始皇修长城、起阿房;醉心于领土扩张,无限制地赋役征求。。。总之是民穷财尽,民怨沸腾。
  另外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为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内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阿房宫的豪华壮观,以证实秦贵族如何穷奢极欲。一面是高压恐怖下的国民,"刑戮相望於道";一面是奢侈无度的贵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如此"不爱其民",诚如贾谊所言:"(其)亡,不亦宜乎?"
  然而,结论真的如此简单吗?被古人写的史书糊弄得多了,越是盖棺定论的事,越是不敢轻信。遍翻青史,掩卷而思,就难免要疑窦丛生。
  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汉朝以反秦起家,加之对法家的敌视,汉代人写秦代的事,究竟有多少出于政治立场,又有多少属于客观事实?

  我们先来看看贾谊和杜牧的两篇美文,是为了搞历史研究么?不是;是为了抒情泡妞么?也不是。要知道,借古讽今可是古代人拿历史来搞政治的惯常手法,读者不能不留些小心。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汉文帝时代,正是黄老之术大行其道,儒家靠边站的时候。他自己也遭到元老周勃、灌婴的排挤,下放到长沙,满腹忧怨,郁郁而终。文帝、景帝两朝,"清静无为"的幌子下,贵族骄横不法,君主极权也趋于强化。贾谊故去不久,汉武帝便把皇权专制推向了极致。
  了解了这段背景,再看《过秦论》中"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的言语,贾才子到底是在责秦之过,还是在针砭时弊,恐怕就只有会心者才知道了。
  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正是统治上层麻木不仁,骄奢淫逸的晚唐时期。杜牧写作的动机,据他自己说,就是看到 “宝历大起宫室, 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意在警钟长 鸣。
  杜牧的文笔堪称美艳绝伦,可惜阿房仙境的盛景,完全出于想象-因为今天考古发掘已经证实,所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直到秦亡之日,还连台基都没有打好。

  当然,象贾谊和杜牧这样的一代名士,总不好轻易冠以大忽悠之嫌。而汉朝人写史,也总不可能全凭空穴来风。毕竟历代史学观点,大都站在他们一边。时至今日,历史表述方法更加科学。关于秦之"无道",主流的意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过秦论》所说的"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二、骄奢淫逸
  三、穷兵黩武、
  四、力役繁重、

  问题是,就算以上的"暴行"皆为事实,可翻开二十四朝历史,又有几代君王不可以适用同样的评语呢?而他们却大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偏偏秦朝如此短命,良可怪也。
  秦兵马俑出土的一件件兵器实物,向我们叙说着当年秦军装备何等精良、阵容何其强壮。在扫荡六合之后,他们雄风未减,"南平百越,北驱匈奴",锐不可当。但面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乌合之众,这支军队却一败涂地,三年间被消灭殆尽。这又怎么解释呢?
  看来,到底是什么导致秦朝的速亡,谜团远未真正解开。更遑论,人们两千年来坚信不移的这些指控,其实掺有很大的水分。为了探寻云遮雾盖的真相,第一步,有必要先来逐条辩析一下这些"暴政"。
  不过,我的目的既不是要为秦始皇辩护,也不是搞什么"密闻揭露"。倒是希望用我蹩脚的解说,庶几,能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秦朝。
  ①《孟子-离娄上》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日期:2012-02-01 09:45:45
  第一部 说说秦的"暴政"
  1. 骄奢淫逸?
  根据贾谊的说法,秦始皇时代在政治上似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乖乖了不得-"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
  可是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纳闷:这样的状况,似乎总该出现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象两汉、晚唐、北宋、明、清,就实例不少。但秦并六国之时,何等生机勃勃,建国才十几年,还是第一代领导人,就能乱成这样,这合常理吗?

  而且,虽然《过秦论》被《史记》全文引述,但从《史记-始皇本纪》的记载之中,却看不出丝毫乱象,相反,当时的国家机器似乎是健康而井然有序的。这岂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太史公"求同存异",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日本学者藤田胜久指出:司马迁的思想,受到过汉初儒学天人感应说的浸染。因而他写史有个一以贯之的历史观,那就是注重人的作用,认为"人主"的德才优劣是决定兴衰的关键。
  所以他很赞同贾谊说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而且他着重笔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两个人的丧心病狂,引致国破家亡。两人表述稍异,精神却是一致的。
  但问题又来了 -历史上比胡亥更胡作非为的少年君主不在少数,能在一年之内把国家彻底搞垮的,却绝无仅有。
  当时的政治状态到底怎样?由于秦帝国存在的时间实在太短,其本身的官方史料早已湮没无踪。一直以来,人们只能完全依赖于两汉时的典籍。

  所幸从1975年到2002年,相继在云梦睡虎地和湖南里耶发现出土了大批秦代简牍,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从秦人自己的视野来审视当时社会基层的实况。令人惊异的是,它与史书所告诉我们的大相径庭。
  这些秦简包括官方文书、日志、档案、律令,此处仅举两例。在《田律》中,有一条有趣的规定,庄稼生长后的降雨,和谷物抽穗状况这样的细节,要由县级农官向朝廷报告。如遇旱涝、暴风雨、蝗灾及其他自然灾害,更须及时向中央呈递详细的书面报告。
  另外,还有一份《厩苑律》,规定牧人所养牛马,要定期接受乡里考核,养得最好的,奖励牧者十天的工钱(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
  类似的秦简为数甚多。看起来,这是一个高效运作而组织严密的政府,它的管理细致到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跟后代封建政权对生产放任自流的方式迥然不同。
  此外,从秦简里许多其他资料显示,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秦人维持着一个相当完善的邮驿网络,遍及全国各个角落,远至西南、辽东的偏险之地,甚至还在蛮族包围中的两广。
  为保障通讯交通的畅通无阻,秦人还开始修筑从陕西直达内蒙的"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至秦朝灭亡,"直道"还未完工。其毅力和创造力实在令人惊叹。

  当然,管得如此之细,工作量的繁重可想而知。秦始皇本人就是个每天批阅一百二十多斤文牍的工作狂。各级官吏就更不用说,他们终日劳形于案牍,且需曝露风雨,奔波于乡间搞调查。整年不得稍息,还动辄得咎。
  以一管窥之,这些真不象是亡国之相。假如这些秦简不是秦人故意埋藏起来,专为向后人作欺骗性宣传的话,那么它们同《过秦论》的描写实在是很难联系起来。
  那么,关于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传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真的是"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①所以才"陈胜大呼,天下响应。"的吗?
  可是且慢,要知道,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穷奢极侈,生活糜烂,乃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其中还不乏享有盛名的"有道明君"。
  比如说那位光荣的汉武大帝吧。宋代司马光评价他:“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②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总结:"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还有素来以"节俭自律"而著称的唐太宗,其人在位的中后期,也兴致勃勃地在长安、洛阳等地,"大起宫室"。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为了解暑,唐太宗在临潼骊山顶上建翠微宫,落成三个月,又嫌不够气派,于是重修玉华宫,不久后又加筑楼宇相望,极尽奢华。还有位于东都洛阳的行宫,那还是隋炀帝的杰作,本已够豪华壮观,唐太宗仍多次扩建,增修“飞山宫”。“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③。
  有人可能会问,那秦始皇陵呢? 世传秦始皇陵何等豪华工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形容是,"宮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之。。。以水银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汉书-楚元王传》也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
  奇怪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 -用了七十万徒役(连筑长城都不到四十万人),保密工作却相当到位。秦始皇陵到底在哪?里面藏了些什么?从来没人说得清,更没人见到过。司马迁对于秦始皇营造宫室记载甚详,而对其皇陵却一笔带过。虽然距秦亡不到百年,连他自己也承认,史记里秦始皇筑陵的信息,只能访自民间传闻。在他之后的《汉书》,恐怕就更靠不住了。

  《史记》倒是还提到:"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这样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兴趣大张旗鼓地给自己筑陵呢?而且秦始皇死得十分突然,在死前曾收到多次"神迹"的警告,他自己都还不相信。在他死后不到一年便天下大乱,他的陵墓能否真的能象传说中那样神形具备,颇堪疑问。
  看来,秦始皇陵目前只能按传说处理了,可秦代以后的帝王陵寝,奢靡之状却有许多考古发现为实据。此处不一一赘述。单提一下还算不上皇陵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1981年发现于时,就出土了自武则天到唐末僖宗时期两百年间所埋藏的数千件稀世珍宝。
  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奢靡,却无不敛自民财。晚唐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尚能费资巨亿迎送佛骨舍利。那么秦灭六国,各国宫室数百年搜刮来的珍藏尽夺而有之,出手阔绰些,亦何可怪?
  然而汉武帝和唐太宗死后,他们的王朝不但没有立时灭亡,反而成为后世称道不已的"汉唐盛世"。足征奢侈亡国之论,同样说明不了问题。秦朝所谓的"骄奢淫逸",跟后世帝王比起来,也只不过算个小康生活罢了。
  ①《淮南子-兵略训》

  ②《资治通鉴》
  ③《资治通鉴·唐记》  
  日期:2012-02-01 09:47:03
  第一部 说说秦的"暴政"
  2. "虎狼之国" 与 "严刑繁诛"

  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说秦国是"虎狼之国"。
  但耐人寻味的是,从商鞅变法的公元前四世纪初,到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中国,秦国不断攻城掠地。不管战事有多么惨烈,却基本没有过屠城滥杀之事。
  唯一的例外,是公元前261年那起著名的屠杀四十万赵国战俘案。固然骇人听闻,却非无缘无故。
  长平之战结束之时,六十万秦军已经伤亡逾半,并且是"逾云中、九原"①,道远千里而来,本已粮草不继。要把四十万降卒押解回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把四十万壮丁交还给赵国,就更不可想象。而且这帮人已经饿了一个多月,饿急了什么事干不出来?也难怪白起害怕出事,要把他们全部作掉。
  不过后来,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临抹脖子前,到底痛悔万分地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② 足见其良知未泯。
  ,
  相比之下,公元前206 年项羽入咸阳,把已经投降起义军的秦王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全部杀尽,就当这算是"阶级清算",倒也罢了。他还纵兵"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③ 。残害完无辜民众,洋洋得意地满载着抢来的子女财宝回老家去当"西楚霸王"。
  直到了项羽垓下被围,走投无路,还叨叨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全不念及自己的暴行孽债,"是足以死"。单从这一点上看,革命家项羽比反动军官白起要缺德多了。
  项羽生就一副短命相,其他人可没有这么倒霉。象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一路从蒙古杀到欧洲,屠城无数,杀人如麻,居然把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大帝国维持了两百多年。
  后来满清入关,嘉定屠城,扬州三日,真是血债累累,却也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天朝盛世。甚至到它垮台之时,人们还死活不愿意剪掉那根辫子。

  有人可能会说,残暴不一定是指对外,对内也要算。
  人们听到秦朝这个名字,总会联想到严刑峻法。象出了名的"连坐"之法,还有连"弃灰于道"这样的小事也要受黥刑。老百姓姓动不动就犯法,不是掉脑袋,就是整成残废,真是“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④。
  最吓人的是,商鞅变法时"一日临渭而论(处决)囚七百人,渭水尽赤"⑤。这些还不够残暴么?
  问题是,我们可能又一次被史书给忽悠了。
  首先,商鞅一天杀七百人这件事,《史记》中不见记载,却出现在其后西汉末刘向的《新序》里。而刘向著书,胡遍乱造的东西很多,可信度很有疑问。但是秦代的法治如何严酷,历来只能以汉代人的描述为定论,例如上面提到的写的《汉书.刑法志》。好在现代有云梦出土的秦简,又一次颠覆了我们的成见。
  据秦简中的所见《秦律》,对于涉及金额六百六十钱以下的偷盗罪,只处以黥刑和劳役。

  相比之下,魏国李悝所制《法经》里,连路上检到钱揣自己兜里,都要挖膝盖骨(“拾遗者膑”)。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则规定,故意让自己的牲口偷吃别人牧草,要处以死刑。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的确,秦国从商鞅时代起,就出现了很多残忍的肉刑,例如黥、劓、刖、膑、宫、斩脚趾等等。不过云梦秦简中又显示,这些可怕的刑罚,原来却时常转换成罚款,或可通过交钱来赎免,称作"赀钱"或"赎钱"。盖因秦人并非傻冒,知道劳动力金贵,不能动辄把人搞残废。所以各种肉刑甚至死刑,都各有明码定价,童叟无欺。
  那么是不是交不起钱的穷人就要受刑了呢?也不是。因为这种赎金居然跟现在买房一样,是可以分期付款的。关于这一点,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反映在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中。
  话说里面有一批阳陵县催督下属乡邑追讨罚金的文书,欠款人多是现役戊卒,所欠的钱从一万钱到数百钱不等。从时间上来看,这批文书已经在各级政府间辗转数年之久,也没有讨回一文钱来。大概这些穷光蛋本就不名一文,交不起钱,徒然浪费几根竹简,官府居然也就莫可奈何,不了了之。
  ①《战国策-燕策一》
  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④《汉书.刑法志》-班固
  ⑤《新序》-刘向
  日期:2012-02-01 09:52:38
  第一部 说说秦的"暴政"

  3. 谁比谁残暴
  当然,说起秦朝暴政,不能不提有名的"暴君"秦始皇本人。不过奇怪的是,纵观《史记》,只有引叙贾谊评论秦始皇"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之类,都是些空话。除了"焚诗书"、"坑术士"以外,却几乎找不到什么具体的暴行。
  秦始皇在位时,除了坑了四百多儒生,最有名的只有两件大案:嫪毐的谋反被诛,和丞相吕不韦的获罪赐死。这两个都是秦始皇深恨之人,但嫪毐党羽只不过枭首二十余人,其余的四千余家夺去爵位,迁移入蜀,转年秋季便又全部赦免。
  吕不韦门生宾客众多,也只是按律将其中五百石以下官员迁移於房陵,连爵位都还保留。六百石以上官员,敢于凭吊哭丧的,才夺其官爵,迁移於房陵而已。
  由是看来,法令严苛也有严苛的好处。至少照章办事,一视同仁,君王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任意胡来。反过来看看那位被捧得很高的汉武帝刘彻,搞政治迫害可算好戏连台,一出比一出热闹。

  这位号称"千古一帝"的刘彻,又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概括道:"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而且“用法严,多用深刻吏"。刘彻用法严到什么程度呢?
  元狩六年(前117年),一位“以廉直”而位“至九卿” 的大司农颜异,被酷吏张汤告以"腹诽"的罪名下狱论死。"腹诽",就是在心里面诽谤。请问你拿什么证明自己在心里面没有诽谤?所以只要沾上这一条罪,你基本上是死定了。
  就为了这位"忌刻寡恩"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添了一部《酷吏传》。而"酷吏"一词,最早就是从汉武帝的时代开始见于史册的。
  汉武帝一生重用过酷吏张汤、赵禹、江充等十一人,屡兴大狱,每一次规模都堪比后来清代的文字狱。而且他第一次大开杀戒,还是先拿亲戚们开的刀。比如著《淮南子》的那位淮南王刘安,还有衡山王、江都王,都先后身首异处,株连万余人。
  最为骇人听闻的,还要算他晚年掀起的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巫蛊案。汉武帝曾经很迷恋神仙方术,上行下效,民间搞巫神鬼道之风极盛。但是到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老迈多病的汉武帝开始怀疑有人用巫术"咒诅"害他,便在长安大肆搜捕所谓行"巫蛊"的人,一时间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八年后的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发展到了高潮,从京师、三辅蔓延到全国各地。官吏带着匈奴来的胡巫抓"坏人"。凭胡巫的一句话,就随意捕人,"烧铁钳灼"。绅民百姓屈打成招,相互攀告,无辜牵连被杀的先后共达数万人之多。
  权力高层也倒了大霉,丞相公孙贺家被灭门,汉武帝的亲生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甚至大英雄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都未能幸免。到最后,连太子刘据也被逼造反,于长安城中同"保皇军"混战旬月,最后事败被杀。
  数年以后,汉武帝又回过味来,深悔逼死亲生骨肉。对"清洗者"展开了又一轮"大清洗"。
  于是,凡在巫蛊案中用"鲜血染红顶子"的新贵,全部被论罪处死,很多还被灭族。其中为首的司隶校尉江充,虽然本人早在太子刘据兵变时已被杀,本算是因公殉职的,结果其亲属竟也落得个"族灭",而二号人物宦官苏文,则在长安的横桥被当众烧死。这一来,又是几千人头落了地。
  如此种种,足见秦人的所谓残暴,远远不能望后人项背。秦始皇的"威刑",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比起来,可是要慈祥多了。嚼情的是,汉武帝死后西汉依然兴旺发达,秦朝却二世而斩了。可见残暴亡国说,也盖不足道。
  日期:2012-02-01 09:59:16
  第一部 说说秦的"暴政"
  4. "穷兵黩武"之辩

  现代人还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始皇过于穷兵黩武。乍看起来好象还有点道理。
  几百年血腥厮杀刚刚结束,急需休养生息,秦始皇不顾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却连起大军,北驱匈奴,南并百越。不但消耗财力,兵役之重亦令百姓不堪承受。史谓:“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秦民见行,如往弃市” ①。为防范匈奴而修筑的长城,更是害民不浅,古人有诗为证: “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民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 怎一个惨字了得!

  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似可信手拈来 -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首倡者陈胜和吴广,便是在被征赴戍所的途中鼓动戍卒揭起反旗的。
  扫兴的是,我们又一次被史书给骗了。
  首先,秦朝修筑长城是不是真的死了那么多人,任何史籍上都一字未题,倒是后来的文学作品里渲染得沸沸扬扬。有鉴于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的杜撰,只好先把这段无头公案放下不表,先就有史可查的东西辩个分明。
  如果把秦朝当作一个片断割裂来看,主流的说法自然是天衣无缝。但历史就象挂历,翻来翻去,总能找到不少参照,问题也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中国历史上能称为"穷兵黩武"的君主并不多,其中隋炀帝算是个坏典型。他连续三年,三次远征高丽,前后征发军士两百多万,尚不计数百万民夫。结果死伤惨重,生还者十无二、三。弄得天下尽叛,身死国灭,自是理所当然。不过另外还有一位热爱战争的仁兄,运气却要好得多- 没错,又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此公,可是很了不得。灭匈奴,通西域,开疆拓土。虽然古代封建史家对他大多不感冒,但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百年积弱的中国人便把他奉为神明、中华民族的骄傲。"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现在还有很多人爱挂在嘴边。曾在CCTV热播的连续剧《汉武大帝》,那片头语还如同广告词般的来了这么一句:"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假如你知道这种"尊严"背后是怎样的难堪,将会是非常沮丧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