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作者: 月映长河

  日期:2012-5-18 20:49:00
  百年难解之谜:世界八强的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朗气清,海风轻轻吹拂,海浪微微荡漾,大清帝国的北洋舰队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在此遭遇,一场蒸汽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就此打响。
  甲午年的大东沟决战,是中日海军第一次生死之战。

  战前,西方曾经有人预测过这场战斗的结果,他们表示普遍看好北洋舰队,因为这是一支曾经(注意这两个字)排名前十的强大舰队。
  对于战争来说,任何预测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再优秀的军事家,也不敢夸口一定能打赢一场战争。
  战争是最激烈也是最扣人心弦的博弈,战场瞬息万变,充满着无限变数,胜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案例数不胜数,如果双方力量相当,结局就更无法预料。
  大东沟决战,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中日双方的主力舰全部参加了这次战斗。据法国方面的估计,北洋舰队在世界海军中排名第八,联合舰队排名十一。
  主动找上门来的联合舰队,虽然在军舰数量和吨位上占有微弱的优势,但是并没有信心打赢北洋舰队。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甚至还违反规定,下令让军官可以随意吸烟,以克服恐惧,放松心情。
  但是战争的胜负,只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才能确定。

  黄海大战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从艳阳当空打到夜色垂帘,在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中,联合舰队竟然大获全胜,一舰未失,北洋舰队遭受重创,四艘军舰被击沉。
  这个结果,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问题是,普遍被看好的北洋舰队,天朝海军的精锐之师,为什么就打不过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联合舰队呢?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多年来,有数不清的人在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给出了数不清的答案,本文将再现这场经典世纪大海战,为你揭秘最真实的谜底。
  为什么说“几乎”所有人都估计错了这场战斗呢?因为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在战前就已经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北洋舰队的缔造者李鸿章。

  除了孤掌难鸣的他,几乎没有人相信天朝海军打不过小小的日本。事实告诉人们,真理有时候只掌握在个别人手里。
  要揭开北洋舰队惨败的谜底,还得从李鸿章说起。
  日期:2012-05-18 21:48:29
  第一章李鸿章的三次阅兵
  甲午那年,李鸿章是不想跟日本人打的,因为他知道打不赢。

  但是国人都嚷着要打,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认为西方列强欺负咱,咱反抗过,没有效果,也就认了,可是你小日本竟然也敢找上门来惹事生非,这次千万不可放过机会,堂堂的天朝上国,正好猛揍你一顿,也好出出多年来一直挨揍积下的怨气和怒气。
  李鸿章只好硬着头皮开打。
  其实这场战争是非打不可的,因为日本人下了决心。无论中国想不想打,日本人都会打过来。千方百计逃避战争,这是李鸿章的失策。
  但他对于战争的结果,却看得比较(注意这两个字)清楚。
  至于为什么打不赢,李鸿章不能明说。
  开打以后,情况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李鸿章也没有完全看清楚,他知道打不赢,但是没料到会败得“怎一个惨字了得”。

  战前无比乐观的人们,开始困惑了,这个一直不起眼的小日本,竟然比西方那些老牌国家更厉害,更歹毒。黄海一战,号称世界八强的北洋舰队损失四艘军舰,船队遭受重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丧失了战斗力。
  接下来的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李鸿章苦恼经营二十多年的北洋舰队,不到半年时间就“樯橹灰飞烟灭”了。
  败成这个样子,大家都接受不了,黑锅总是要人来背的。被逼上战场与日军苦战的李鸿章被打成了投降派,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喊杀的罪人。
  他觉得委屈。非常委屈。
  他知道战败的原因,但是无处可诉。这些心里话,不可对人说。在隐蔽的场所,他曾含蓄地透露过三次,今天看来,字字都含着自泪和无奈。
  李鸿章认识到北洋舰队打不过日本的联合舰队,是从第三次阅兵开始的。前两次阅兵,他对北洋舰队都充满了信心,认为日本海军不是对手。

  第一次阅兵,那是在1886年。
  日期:2012-05-19 10:13:00
  一第一次阅兵
  1886年5月,旅顺海军基地。
  一场规模空前的海军演习在这里隆重举行。先是水面舰只射击表演,一串串火炮掠过深蓝色的海面,几里开外的木船靶子被炸得粉碎,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水柱和浪花。

  第二个项目是鱼雷艇射击表演,效果同样很好,顺利击中目标。
  最后是海岸炮台射击表演,黄金山上的炮台连环发射出大口径火炮,准确地击中十里开外的目标,震慑了观众的眼球和隔膜。
  演习非常成功,代价也很惊人。军舰消耗炮弹100发,炮台消耗炮弹100发,鱼雷1枚,水雷8枚,折合白银共1万多两。
  除了大东沟那场真刀真枪的大海战,这是大清帝国消耗实弹最多的一次演习。
  因为观众的级别都很高。
  最高领导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是最高领导,也就是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接下来是海军衙门帮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就是海军部副部长,不过是第二副部长。第一副部长是海军衙门帮办,庆郡王奕(左匡右力),这次没有来。

  李鸿章的身份最特殊,既是检阅者,又是被检阅者。
  他知道,与其说醇亲王是来检阅北洋舰队,还不如说是来检阅自己。因为北洋舰队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醇亲王这次是受最高统帅,三军总司令慈禧太后来的,是代表中央来视察海军建设情况,也是来看看李鸿章这些年的工作业绩。
  李鸿章知道,接待工作无小事,这次演习他安排得很周密,从醇亲王的态度来看,效果还不错。
  因为接待工作做得好,周到而隆重,醇亲王心情很好,兴致勃勃地亲手点燃了一颗旱雷。随着一声巨响,远处的沙土被高高掀起,被吓了一跳的醇亲王乐得哈哈大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有领导视察时应有的优越感。

  高兴了就打赏。
  白银是大家都喜欢的,醇亲王一高兴,扔给了北洋舰队官兵13000多两白银。不过让官兵们更开心的是另一件礼物。
  领导视察,合影是少不了的。领导需要寻找优越感,下属需要留下领导接见的证据,以便日后怀念和炫耀。
  醇亲王很时尚,那时候就好这一口,随身带了一个摄影师,给北洋官兵每个人照了一张相片,还让演习的官兵与军舰合影。那个年代,不比现在,照相是个稀罕事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有幸留存下来的相片,现在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让我们可以一睹北洋舰队的风采。算是醇亲王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临行前,醇亲王满怀深情地吟诵《赠汪伦》以示不舍之意和留恋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中堂送我情。”
  李鸿章心花怒放,他知道醇亲王对这次阅兵是满意的,对今后开展工作是有帮助的。不出所料,醇亲王回到朝廷以后,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替他和北洋舰队说了不少好话,对北洋舰队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送走了视察领导,李鸿章站在旅顺黄金山炮台,望着泊在水面簇新的新式军舰,心情非常复杂。既喜,且忧。既兴奋,又惆怅。
  这一切,都得从他的身份说起。他的身份很尴尬。
  日期:2012-05-19 16:59:11

  二尴尬的身份
  李鸿章有五种身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海军衙门帮办,大学士。
  他的升迁是晚清官场的一大奇迹。1862年,四十岁的李鸿章,从曾国藩高级秘书直升为江苏巡抚,迈入地方高官行列。几年之后,先后升任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1870年任直隶总督。
  总督是清朝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共有九个名额,直隶总督是天下第一总督,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京津河北地区,担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在地方实力派中排名第一,主管直隶一省的军政要务。(直隶不设巡抚,等于总督巡抚一肩挑)
  1870年是李鸿章人生中的牛年,四十八岁的他担任直隶总督不到半年,又兼任北洋大臣,正应了好事成双这句话。
  北洋大臣又称北洋通商大臣,由“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演化而来。负责北方地区对外交往,并驾并驱(最初南洋大臣比北洋大臣重要,但随着外交重心的北移,加上李鸿章个人的才干和努力,北洋的地位不断超越南洋,形成北重南轻的局面)的南洋大臣(由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深化而来,其前身是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南方对外交往事务。

  比较起来,北洋大臣比直隶总督的含金量更高。因为这是一个怪胎。李鸿章一生遭受误解和唾骂,与这个岗位有很大的关系。
  外交大权,本应牢牢地抓在中央手里,清政府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就是不愿意这么干。1861年,中央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算是外交部的雏形,但并没有发挥外交部的功能。
  至于原因,清政府说不出口。
  说出来的话,会很没面子——因为死要面子。清政府认为,咱是四方来朝的天朝上国,你们这些蛮夷之邦,没有资格与中央平等对话,有什么事,还是去找地方上的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解决吧!
  这样一来,外国人有什么事情,都跑到天津来找李鸿章;总理衙门有什么事情,也先向他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驻外外交人员有什么事情,也找他汇报,请求指示;李鸿章名为总理衙门的下属,但往往成为总理衙门的代理,成了“有实无名”的“外交部长”,他的办公衙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外交部”。
  李鸿章多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被特派去签订不平等条约,替清政府背了一口又一口黑锅,就是这么来的。
  北洋大臣使李鸿章成为无冕的外交部长,这是他的第一种尴尬。
  日期:2012-05-19 17:26:01

  第二种尴尬也与北洋大臣有关。
  直隶总督负责陆防,北洋大臣负责辽渤地区的海防,两个职位合并之后,海陆防务都压在了李鸿章身上,北洋舰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起来的。
  大家不要误会,不是因为李鸿章当了北洋大臣,所以他创办的海军才叫北洋舰队(当时叫做北洋水师,本文称北洋舰队,后文会讲到原因)。
  北洋水师这个提法,是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的。他提议清政府要建立三支海军:北洋水师、中洋水师、南洋水师,防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分别负责黄渤、东海和南洋的海防。清政府根据他的提议,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之后,决定重点建设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
  李鸿章既是北洋舰队建设项目负责人,又是海军部副部长,这就等于中央部门领导坐镇地言主持项目,也不正常。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海军衙门帮办,大学士,这四种身份可以分成两类:前两个是实职,后两个是虚职。

  清政府是个很奇怪的政权,在抓权这个问题上让人很不可理喻。海军衙门的性质与总理衙门大约类似,在海军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真正主持海军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还是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海军衙门帮办,基本上是个荣誉称号。
  大学士是一个纯粹的荣誉称号。李鸿章先后担任过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后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没有实权,是大臣能够享受的最高级别待遇。
  两虚两实,虚实之间有学问。如此复杂的人事安排,其间隐藏着朝廷内心的秘密。不可告人的秘密。
  地方职务是实的。
  当上了直隶总督,就掌握了直隶最高军政大权,当上了北洋大臣,掌握了外交大权和创办海军的权力。
  中央职务是虚的。
  海军部副部长,没有决策权,文华殿大学士,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军机处。军机大臣才是权力的中枢。
  清政府心里其实还是明白的。李鸿章知道自己的身份,说得好听一点,是晚清第一重臣,说得难听一点,是老板倚重的高级打工仔,说得再难听一点,是主人比较欣赏的一条猎狗。
  既要让你干活,又要防着你造反,这就是朝廷内心的秘密。不可对人说,但李鸿章心里非常清楚,这对他有好处。否则,他不可能在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位置上,一呆就是二十几年,打破了整个清朝的纪录。
  李鸿章能打破这个纪录,并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也不是因为传说中慈禧太后看上了他(个人觉得这个比较扯淡),而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极其特殊的身份。前面我说李鸿章有五种身份,结果只说了四种,并不是因为我算错了。
  在诸多的身份中,第五种身份,才是李鸿章最重要的身份。

  复杂而又尴尬的身份,让李鸿章身处复杂的官场之中,错综复杂的权力网,既给了他超强的能量,也为他一展胸中抱负制造了极大的麻烦。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如果能以超凡绝伦的毅力完成常常难以完成的大事,就一定有一种极其强大的动机在推动着他。
  李鸿章之所以能够倾注半生心血,以超强的毅力和耐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造一支强大的北洋舰队,其动机就隐藏在他的第五种身份之中。
  日期:2012-05-20 14:29:07
  三第五种身份

  李鸿章的第五种身份,是淮军统帅。他其他四种身份,都是因为这一点。他的身份之所以如此复杂,归根结底也是因为这一点。
  这一切都得感谢曾国藩。
  乱世了英雄,有枪就是草头王,从担任淮军统帅的那一天起,李鸿章就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从是从那一天起,他坐上了火箭,在官场上长袖善舞,一路高歌猛进。
  不得不承认,他的悟性的确很高,难怪曾国藩对他如此高看,视他为衣钵传人。率领五千淮军进入上海之后,李鸿章一方面用洋枪洋炮装备部队,一方面巧妙利用常胜军,打赢了李秀成,挽救了上海,平定了苏南。

  与曾国藩比起来,他显然更加知道实力决定地位这个道理。
  打败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害怕功高盖主,更害怕朝廷猜忌,于是大量裁军,以表明心迹。这种“表白”虽然赢得了朝廷的信任,但是也让他在官场上开始走下坡路。
  曾国藩开始不受器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天津教案,实际上是因为手上没有了军队,也就没有了重用的价值。
  李鸿章与他的老师正好相反,他不但不裁军,反而大力扩招,并且用西式枪炮全面武装部队,使淮军迅速取代湘军,成为最能打的天下第一军。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平捻归于失败,加上僧格林沁的马队也被捻军打败,这个重任就落到了李鸿章身上。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加上淮军强悍的战斗力,捻军很快就被消灭,淮军正式取代湘军,成为大清帝国看家护院的中坚力量。从此,曾国藩实际淡出晚清舞台的中心,闪亮登场的是李鸿章。
  李鸿章拥有的一切,都只是因为他拥有淮军。有枪才是硬道理,随着形势的发展,海军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势所求,要想牢牢地保住这一切,必须掌握最精锐的海军,这就是他为什么把北洋舰队的建设始终摆在首位的原因之一。
  1886年的这次阅兵,展现了李鸿章十几年来创办海军的不俗成绩,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但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几人知晓?
  李鸿章注视着旅顺基地中的五艘主力战舰,心潮一如海浪拍打,一时难以平静,采购这五艘军舰的艰辛,瞬间涌上心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格杀,宛若轻波在他的记忆中慢慢荡开???????

  日期:2012-05-20 15:03:47
  四定远、镇远
  停泊在旅顺海军基地的五艘主力舰,最让李鸿章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定远舰和镇远舰。这是两艘一等铁甲舰。
  舰体技术参数:
  舰长:94.5米(可以参照足球场长度)

  舰宽:18米(比篮球场宽三米)
  吃水:6米(比两层楼高)
  排水量:7335吨
  动力:6000马力,(两座蒸汽机,8座燃煤锅炉,推进螺旋浆直径5米)
  满载煤量:1000吨

  航速:14.5节
  续航能力:4500海里(自己换算一下公理)
  武器系统:
  火炮总数:22门
  主炮:两门,直径305毫米(可以比划一下)
  舰首炮:1门,直径105毫米

  舰尾炮:1门,直径105毫米
  另有4门3英寸口径的火炮和10门5管机关炮
  鱼雷发射管:三个,舰首左右位置各一个,舰尾一个
  舰载鱼雷艇:两艘
  装甲防漏系统:
  密封装置:双层船底,有58个水密隔舱,双层底上又分为上中下三层船舱,上层和中层又分为154个隔密舱

  装甲参数:12英寸全刚装甲
  真正的巨舰大炮,船坚炮利,这些字眼曾经是西方海军强国的代名词,今天终于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形容词。
  无论是抗风浪性,远洋能力,攻击力,抗打击能力,都堪称世界一流的一等铁甲舰,在全世界比它先进的军舰只有两艘——英国英弗来息白号(Inflexible,长104.85米,排水量11800吨,)和德国萨克森号(Sachsen,长98米,排水量7400吨)。
  这两艘军舰吸收在英弗来息白号和萨克森号的优点,厚重装甲,抗打击能力超强,主炮对角分布,射击扇面大,虽然在吨位上有所逊色,但在作战能力上完全是世界一流。
  国际一流设计师亲自操刀,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生产的这两艘军舰,在装甲技术和火炮设置技术上,都超越了世界上已有的铁甲舰。
  名副其实,无可争议的远东第一舰。
  当时的世界上,比定远和镇远更强大的军舰屈指可数,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击沉它们的军舰并不多,但能够被它们中任何一艘击沉的军舰却很多。如果两艘姊妹舰联后出击,能够战胜它们的军舰可能还没有。
  铁甲壮士在手,试问天下谁敌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两艘军舰虽然不是被其他军舰击沉的,但最终却还是沉没了,而被它们击沉的只有一艘小小的鱼雷艇。
  能够拥有一艘如此强大先进的战舰,就足以让人激动不已,而中国这次是两艘,造型和性能完全一样的两艘巨舰,给人们的是更强烈的刺激和震撼。
  这两个双胞胎,只有着极其微弱的区别,而且从外型上根本看不出来,一艘用的是全钢装甲,一艘在水线下参用了熟铁甲;一艘有三座发电机,一艘只有两座。
  这两个微弱的差别对整体性能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由于它们太像了,以致于在有些史料上错把定远当成镇远,把镇远当成定远。
  望着这两艘巨大无比的军舰,李鸿章很是兴奋,亲自给它们取为名定远和镇远,考虑两者微弱的差别的话,定远才是真正的远东第一舰,也是北洋舰队不可争辩的旗舰。

  望着威武雄壮的铁甲巨舰,李鸿章既有兴奋,也有心酸,因为这两艘军舰实在是太来之不易了。如果不是他有着过人的手段,就不可能拥有这两艘强大的军舰。
  日期:2012-05-20 16:34:07
  三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
  铁甲舰是李鸿章的最爱,用狂热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他所以殚精竭虑、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弄来铁甲舰,是因为他对海军有所研究。他知道,如果没有铁甲舰,就不会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

  世界近代海军是从工业革命后登上历史舞台的,蒸汽动力是这一时期军舰的亮点,19世纪前半期,蒸汽驱动并武装火炮的军舰取代了老式帆船,成为西方强国追捧的新式海军力量,海洋大国开始把海军建设看成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随着战事的升级,军舰的性能和威力也在不断的研发中推陈出新。
  无论何种战争,概而言之无外乎攻守二字,近代军舰作为一种海上新式武器,其发展前进无非两个方向,一是提高打击能力,二是提高抗打击能力。提高打击能力的要害在于提升火炮的威力,提高抗打击能力的要害在于提高装甲级别。
  从攻防两个方面来说,真正决定未来海战命运的主力舰主要有三种: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
  铁甲艇是大海之上的巨无霸,船体巨大,全钢结构,舰载巨炮,吨位超大,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都是一流,就像一名身着防弹衣的勇士,可以在大海之上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可以一心一意打击对手,不用担心对手打到自己,可是这种军舰的造价也是所有舰种中最贵的。在航空母舰问世之前,铁甲舰无疑是海上最强大的舰种和超级杀手,也是各国海军的核心力量,更是海军强弱的标志性舰种,拥有这种军舰的都是一流的超级大国,比如英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