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流叫商鞅

作者: 王者世袭

  日期:2012-03-05 22:26:43
  第一章破车与新手
  1、秦献公死了
  公元前361年,赢渠梁登上秦国国君的宝座,变成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当上国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老爸死了。
  老子死了,儿子继位,这在中国古代稀松平常的很。如果这种事件不是发生在大国,像当今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或者事件本身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大臣篡权,外敌入侵,民众暴动等等让所谓历史学家大书特书,令老百姓津津乐道,有热闹可看之处,一般情况下,引不起大的注意。

  甚至自己国内的老百姓都不注意。
  那时候,死个国君和死个牲口差不多,有时还不如死个牲口。毕竟,战国时代没有收割机、播种机等等现代化机器,牲口能帮人们干好多活,比如拉犁耕地,所以更值得人们惦念。国君昵,既不能耕地,又不会拉车,还养了一大群老婆和孩子,典型的一个只吃不干的主儿。
  因此,平民百姓不关心国君的死活。死了死了拉倒,再找个人当国君就是了。
  就这样,秦国换了国君,一切还是照常,就像没发生过似的。
  国外昵?国际影响有没有?
  没有。

  真的没有。
  当时的超级大国是魏国,其势头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都牛。许多国家提起魏国,一句话:魏国,老大,VERY GREAT。
  秦孝公的老爹死的时候,魏国正忙着搬家:从安邑搬到大梁。
  你想想,搬家这个事,大得很呀!记得有位挺能写悠闲文章的先生说过,想要一星期不安宁,请客吃饭;想要一年不安宁,搬家。
  何况魏国这次搬家,不是城东搬到城西,南庄搬到北村,而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在今天的山西,离黄河很近,可惜是西边;另一个城市在今天的河南,也离黄河很近,准确的说,在黄河南边,这个城市现在还有很多人居住,它的名字叫开封。

  魏国人从安邑出发,向东搬家。他们带着锅碗瓢盆,玉器古玩,美女良犬,三夫人的大床,四公子的根雕,小公主的布娃娃。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宝贝。
  这些宝贝可是魏国国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其喜爱程度绝对不亚于现代的游戏爱好者对待一款刚开发出的、精心打造的网络游戏。在几年后,国君同志还拿这些宝贝和齐国的领导比赛,具体细节我们以后再说。
  总之,魏国在热热闹闹地搬家。用标准历史术语来讲,是迁都,把首都换个地方。魏国自己正忙的不亦乐乎,哪还管得了秦国国君死活。死了死了拉倒,和大街上突然少了个行人一样,没有啥稀罕的。
  毫不客气地说,即使秦国正式通告魏国,魏国都不一定睬他。在魏国国君的眼里,小小的秦国算个啥,说好听些,当你是个国;说不好听些,啥国,就米粒大的地方!说出去,你不嫌丢人,听着都替你丢人。
  友情提示:这时的魏国国君名叫魏罃。

  你如果对这个名字不熟悉,没关系,只要知道该兄弟的另一个名字就行了:魏惠王。虽然这名字不是他爹妈给起的,而是他死了后,别人送给他的,但是这个名字在战国中期却是响亮的多。可以说,只要是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对秦献公的死讯,魏惠王的反应就是:该干嘛干嘛。
  一句话,秦献公之死对战国时代造成了下列影响:死了也就死了。
  不是啥惊天动地的新闻,也没有引起小报记者的注意,就像秋天到了,夏天走了,家长年纪了,子女长大了。
  日期:2012-03-06 12:17:11
  2、家不好当

  不当家不知道当家的难处。
  秦孝公当家后立即发现,国家的现实情况比他想像的更坏。从前,他总以为秦国很厉害,很怎么怎么样。现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一点也不怎么怎么样:
  穷而且弱。
  地盘在七雄里面最小,只有楚国的十几分之一,比齐国、赵国都不如。国土跨渭河两岸,像把不规则的锥子:西部、北部为锥子把,东南为锥子尖。东西稍长,但洛水以东全是魏国领土,虽然那地儿以前属于秦国;西边嘛,甘肃东南部就到边了。哦,对了,洛南一带还凸出一块(要没有凸出的这一块,就是一把规则的锥子了)通到河南灵宝。在凸出的这一块东边,秦国曾经设立过陕县,可惜魏国管理该县的次数远远多于秦国。南北呢,非常窄,向东南走不到南阳就进入楚国了。

  总而言之,一个巴掌大的地方。
  秦国地方虽不大,事情却不少。
  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的四十多年里,大臣们先后两次判决国君死刑。前一次,国君秦怀公在大臣围攻之下,挺自觉,主动自杀了;后一次,大臣更干脆,不等国君表态,直接把领导扔到水里,淹死了。
  自然死亡的国君们,在位的时候过的也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比起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单位,情况还要糟。
  百姓也穷。

  你想想,能不穷吗?
  国君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几天,哪有心思考虑国家治理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糊弄一天算一天,别的顾不上。
  大臣都不闲着,各忙各的,想尽一切办法搜刮老百姓,搞的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这样一来,穷、乱、弱、小,落后国家的所有特征,秦国全都具备了。
  于是,秦国经常挨打。
  打人者是魏国。

  打一次,秦国败一次;再打一次,再败一次,几乎没有一丁点变化。
  战争以前,秦国和魏国以河为界,黄河以西属于秦国,黄河以东属于魏国。
  战争以后,秦国和魏国仍然以河为界,只不过是此河非黄河,而是洛河,流入渭河的那条。
  洛河以东,黄河以西(也就是举世闻名的河西地)都被魏国占领了。
  秦献公当政后,情况好了些。实话说,秦献公还是很有能力的。他曾经流亡国外十多年,经历过许多许多的事,见过许多许多的人,悟出了许多许多的道理。
  道理之一:魏国是个发展成功的国家。

  道理之二:魏国的发展可以模仿。
  道理之三:学习魏国。
  继位之后,秦献公进行过一些变革。
  可是,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毕竟积弱多年,哪能一天就强大起来!直到秦孝公接手的时候,秦国仍然没有把河西之地收复。
  日期:2012-03-06 22:29:11
  (接上)
  国内形势令秦孝公头疼,国际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魏惠王这兄弟真能折腾,刚刚搬完家,同赵国换过地,现在又忙着和韩国开PARTY,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实话说,别人聚餐也好,开PARTY也好,大联欢也好,只要不涉及秦国的利益,秦孝公也不会关心。但是,这样的会盟,十有八九对秦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秦国的东部边界临着魏、韩两国。魏、韩两国开场会,秦国要担心大半年。
  这里插一句话:战国时代,诸侯们经常聚会,可以说隔不几年就有一次,大多是就当前国际形势发表一下看法,表表态,说些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打架,如果别人打你了,我肯定帮你之类的话。
  可是,这样的因公旅游活动,秦国参加不了。

  没人邀请。
  秦国邀请昵,又没有人参加。
  诸侯们的态度很明确:诸侯会盟是文明人之间的事儿,秦国没有资格参加!再者,就是参加了,有你说话的权利吗?所以,我们不邀请你,你该忙啥忙啥,不用凑热闹。
  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渐渐忘了秦国参加不参加聚会。诸侯们认为:反正秦国参加也好,不参加也好,都无所谓,有没有秦国一个样。
  秦孝公认为不一样。
  这就像单位里的聚会、宴请、联欢、郊游、比赛,许多人都被要求参加,可就是没人通知你。组织者没有通知你,同事们也没人想起你。一句话,你的存在等于不存在。
  你心里会舒服吗?
  秦孝公现在就处于这种令他不舒服的状态。
  他仰天长啸,男人可以被人打到,但不可以被人轻视;国家哪怕再小,都应受到尊重。
  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后,他把道理想通了:别人不尊重你,不怨他,怨你,怨你不够强大;如果你强大了,别人自然会尊重你。
  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发展强大?
  日期:2012-03-07 13:30:47
  3、招贤令(上)

  秦孝公有许多优点。比如,一不K歌,二不泡妞,三不开赛车,四不搓麻将,有点时间就思考国家问题,一门心思扑到国家治理上。
  可是,忙活了一段时间后,孝公发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天天累得够呛,但是国家却一点起色也没有,这弯到底在哪里?
  弯弯在哪里,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国家治理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活,人事、劳动、公安、外交、国防、民政、教育、卫生、质量监督、煤矿安全等等,哪一摊子事都得有个人管,这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集体劳动。
  琢磨通之后,秦孝公开始着手人事安排。可是,人事安排也不轻松。原因很简单:缺人。
  一般的人一个不缺,缺的是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的人,也就是人才。谁谁谁不就是说过吗: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战国时代也是如此。

  当时的情况往往是:有才能的人当不了官,做了官的人又不会做事。不会做事的这官还过的挺舒服,因为他虽然不会做事,可是会做官。把他换下去吧,嘿,还真不容易,七大姑八大舅,刚听到一点儿风声,立即就围上来了,送支票的,唱高调的,哭闹的,装疯的,上吊的,温情脉脉的,声泪俱下的,威胁利诱的,背后下闷砖的,啥样人都有。

  秦孝公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可他面临的情况更特殊:秦国别说人才,略微有点三脚猫功夫、自以为才高八斗的差不多都走光了。
  走到哪里去了?
  齐国。
  从二十多年前,齐国开始实行人才引进政策,专门在国都临淄西边一个叫稷下的地方,建造宫殿,招徕各国人士。来到稷下的人都成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
  呵呵!
  齐国的人才政策是无论身份,不讲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来此就受欢迎,并且来去自由,不予干涉。因此,各色人等前往齐国的很多。例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子、荀子,都曾在稷下度过一段光辉岁月。
  有一个先生的情况颇能说明齐国的政策。
  这个人叫淳于髡,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社会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了,比平民阶级还不如。在讲究周礼的时代,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前途。
  但是,这个人做了稷下先生。
  齐国打破身份界限、不讲门第学派的态度,和公开声明的“不为所有,只为所用”主张,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社会精英,纷纷前往临淄。可以说,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兵家学派,农家学派,甚至阴阳家,只要是战国时代有的派别,齐国基本上都有。

  其实,社会精英最愿意去的还是魏国。
  魏国的人才战略比齐国早六十多年,并且效果显著。不说别的,单单提提这几个人的名字,你就知道魏国的人才战略是多么的成功: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
  这几位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历史课本中有他们的名字,如李悝变法;语文课本中也有他们的名字,如经典课文《乐羊之妻》、《西门豹治邺》。
  在他们努力下,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成为强国之后,社会精英前往魏国的更多,其势头绝不亚于当今世界各国人士前往美国留学、经商、旅游、移民情况。

  有道是,人生百年,眨眼就过。
  真正的人才,谁不希望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做出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事业。
  真正的人才,谁希望自己窝窝囊囊、低微卑贱,被才能不如自己者呼来喝去,整日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在无声无息中度过一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岂只是李白的豪气。
  身未成名人已老,这岂止是杜甫的悲哀。

  因此,去能用我地,出力挽乾坤,不应有错。
  日期:2012-03-07 22:00:07
  4、招贤令(下)
  秦孝公相信,只要政策对路,方法得当,不怕招不来人才。在他的督导下,草台班子经过几天努力,加班加点,制定出一套方案。
  方案内容概括如下:只要能够使秦国有重大变化的,大大赏赐的有。
  孝公没有批准这个方案。
  他眼一瞪,这样写不行,体现不出我们的诚心诚意,反而让人觉得你在忽悠他。你们想,什么叫重大变化,重大怎么看出来?变化是指变好还是变坏?再者,怎么赏,是赏一盎司黄金,还是给一个挖耳勺?拿下去,再搞。
  啥都别说了,重新做吧。垂头丧气的秘书们从孝公的态度上看出,领导是真想弄几个人帮他管他的国了。

  这还不好办!
  三天后,新方案出炉。比起第一次,条件具体多了。
  新方案不但一项一项规定了啥叫改变,改变到哪个地步给哪种奖励,而且明确说明,只要是下列人员,志愿来到秦国,愿意投身到西部大开发行列的,无论是否取得诸如诺贝尔奖金之类的成果,都能享受相应待遇:
  两院院士,渭河北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一千万秦币(可以携带出入国境,下同);
  博士生导师,渭河南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五百万秦币;

  硕士生导师,泾水西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三百万秦币;
  博士,三室两厅房间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一百万秦币;
  硕士,三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家属安排工作,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五十万秦币;
  本科(985高校毕业生)二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三十万秦币;
  本科(211高校毕业生)一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二十万秦币;

  本科(一般高校毕业生),负责解决住房,年薪十万秦币。
  方案中还有三项附带说明,现记录如下:
  附带说明1:克莱登大学、西太平洋大学等文凭获得者不属于本次人才引进对象。
  附带说明2:秦国内人士如有相同水平者,待遇相同。
  附带说明3:户籍不限,无论是否北京、上海人士,均可报名。
  实际上,方案中最让人血脉喷张的还是重奖条款,它的规定估计谁看了都会半年睡不好觉,甚至有些人会一辈子睡不好觉。

  比如,只要能够把河西之地从魏国收回的,送美女若干名,不论是波斯小姬型的还是蔡文姬型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宝马随你开,你是要中国产的还是德国造的,只管说;旅游之类的也不用客气,想去哪都行,别管他新马泰,毛里塔尼亚,北极,还是喜马拉雅山,去哪都行,至于电脑,笔记本的和台式的一样给你一部。
  如果能够让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筹码更高。所有的美女让你挑(国君的老婆除外),所有的名车尽你开,所有的饭店随你吃,所有的宾馆随你住。只要你想到的,都能满足你。另外,只要不当国君,想当啥官当啥官。
  你说这些条件优厚不优厚!
  别说其他人了,就是起草材料的秘书们,也为自己的构想感动了,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能使秦国强大的人才。
  要是那样,日子可比现在舒服多了。
  可是,这个方案也被秦孝公否决了。

  秘书们感到头痛,这工作不好做,写的笼统了,领导不满意;写的具体了,领导也不满意,平衡点不好把握啊。
  后来,一个高人指点他们,别费事了,这样你们再写八遍也通不过,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随便写上几条,让领导指点,然后把领导的原话抄下来就行了。
  他们说,这行吗?
  高人说,怎么不行!国君刚上台,他要树立威信,不折腾你们折腾谁,这时候你们只能顺着他的意思写,别管他说的对不对,对也是对,不对也是对;等到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了,你们再一点一点地改变。按我说的做,你们的报告写什么都会通过。
  秘书按照高人的指点去做,方案果然一举通过,孝公还夸他们写的好。
  最终文本写的是,如果有人能够使秦国强大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哪个地方的,非洲、美洲、欧洲、亚洲无所谓,秦国都会列土封疆。
  史书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招贤令。
  因为这道命令,一位名传千古的大牛人来到了秦国。

  日期:2012-03-08 19:47:52
  第二章不要以为别人都以为你是人才
  1、你要不用他,你就杀了他
  那天,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过公孙鞅之后,两人又说了一阵子常用对话,比如别挂念工作,好好养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谢领导关心,病好之后一定努力工作,把业绩搞得更好,争取在2020年之前让物联网成为现实等等。
  该问的也问了,该说的客套话都说完了,再呆下去就没有意思了,魏惠王决定告辞,让公叔痤好同老婆孩子安排安排,交代交代钱都放在哪里了,家里东西都怎么分,然后从容上路。

  公叔痤突然要求,除了魏惠王,所有人都退出去。
  最关键的时候到了。
  魏惠王说,有什么话你只管讲,别弄的这么严肃,挺瘆人的。
  公叔痤的声音低沉,“如果你要是不准备用公孙鞅,你就杀了他,千万千万不要让他走出魏国。”
  “好。”

  魏惠王爽快地答应了。
  看着魏惠王离去的背影,公叔痤仰天长叹。
  可惜!
  可惜!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事千年皆如此。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派人叫来公孙鞅。他告诉公孙鞅两个消息:
  一好一坏。

  好消息是他已经正式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魏惠王也答应了他,在自己死后要任命公孙鞅接替自己为魏国的相。
  公孙鞅一喜。
  呵呵,多年的抱负有望实现了。
  可是,公叔痤接着说,根据他以前的经验判断,国君用公孙鞅担任魏相的可能性不说99%的没有,也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公孙鞅的心沉了下去。

  公叔痤喘口气。
  坏消息是,我公叔痤认为你公孙鞅是个人才,恐怕你日后危害魏国,因此劝说国君,如果不愿意用公孙鞅,就杀之,以绝后患。
  公孙鞅心头一凛,问,你现在告诉我这些是什么意思?
  公叔痤义正言辞地答道,我是先君后臣,先国家利益后私人感情。我不能把我对国君的忠诚放到你我的友情之后,我也不能为了私人感情不顾国家利益。
  “公孙鞅,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公孙鞅看着公叔痤枯瘦的、几无血色的脸,什么都明白了。他不由得一阵心痛,暗暗赞道,好个爱国忠君的公义之士!

  接下来,公孙鞅心头浮起不满。
  哦,你认为我是人才,你向老板推荐了我,但是老板不愿意用我,你也没有办法,这我能理解。可是,我才能出众,破坏力极强,日后魏国肯定没有人能够对付得了我。怎么办?于是,你向国君建议现在杀了我。公叔痤,你的心也够狠的!
  “别楞着,国君已经答应我要杀了你,你快点跑吧,跑得快还来得及。”
  公孙鞅心说,公叔痤,你这样做太不地道了,你是两面做好人,都不得罪。你的意思很明确:我给你说了,活成活不成都不怨我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快跑吧。

  公叔痤催促道。
  公孙鞅头一扬,傲然说道:根本用不着跑。跑什么,老板不听你的话让我当魏相,他就会听你的话杀了我,真是的!
  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家后,和大臣们边走边聊。
  公叔真是病的太厉害了,都说胡话了,竟然劝我让公孙鞅当魏相!这不是荒唐吗?那么年轻,又没有一点名气,谁知道有真本事没有,万一是个李鸿章那种水平的家伙,魏国的宝贝还不被八国联军抢个精光!
  大臣们听后,连声称赞老板英明,考虑问题周到,像公孙鞅这样的无名小卒,不用也不会有啥影响,用错了问题就大了。

  对,宁可等待千年,不可用错一次。
  魏惠王大手一挥。
  公叔痤死了。
  公孙鞅还活着。
  魏惠王果然没有听公叔痤的话。二十年后,他才想起,当时应该听公叔痤的话。

  可惜晚了。
  日期:2012-03-09 21:29:01
  2、公子卬
  公叔痤临死推荐公孙鞅的故事传到秦国。之后不久,秦国负责招募人才的猎头来到魏国。
  猎头没有直接找公孙鞅,而是先进行调查。
  魏国是秦国一百年来的头号敌人,贸然地引进一个魏国的人才到秦国去,竟然不担忧这个人是不是间谍,搞不搞潜伏,这可能吗?
  谨慎为上,先调查。
  调查内容很多,包括公孙鞅的性格、爱好、生活、朋友等等。调查重点:公孙鞅是否愿意离开魏国,真心为秦国效力?

  其他如:
  公孙鞅会因为魏惠王没有任用他,感到委屈,心怀不满,悲观失望,对魏国失去信心,从而决定远赴秦国吗?
  秦国的招贤令有没有想象中的巨大魅力,让一个被魏相誉为奇才的人为之放弃在魏国拥有的许许多多?
  要知道,作为超级大国,魏国能够提供的机会远比秦国多得多;眼下的秦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无法与魏国抗衡。
  再说,公孙鞅现在并不是走投无路,他还有成功的机会。除了公叔痤,他还有其他人可以借助。

  例如:公子卬。
  “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只要认识公子卬的人,都会对他做出上述评价。
  当年,魏国烽火连天,外有韩、赵两国大兵压境,内有公仲缓举兵造反,魏惠王陷入生死困境,公子卬不离不弃,始终跟随。
  “就是其他人都离您而去,我也跟随您!”

  前年,少梁之战后,又是公子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充当人质,前往秦国,换取公叔痤回国。
  风萧萧兮汾水,公子卬昂首西去。
  除此之外,公子卬还有一个优点:他从来不说外地人如何如何不好。
  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作为经济发达地带,魏国的天空中到处飘荡着同其国家实力相匹配的街头巷语,阿拉魏国人是他们的口头禅;“外地人”,或者“又是外地人”是他们的批评用语。

  然而,公子卬从来没有说过诸如此类的话。
  日期:2012-03-10 22:14:14
  (续上)
  公子卬和公孙鞅的认识过程很平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