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记录了人类终极社会的思想文化

作者: 赵家大树

  日期:2011-1-26 10:20:00
  公元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树立一尊孔子青铜塑像,高9.5米,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港台、日本等媒体大加赞赏,认为是中国一个好的举措。
  但在人民网推出“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调查中,22万多名网友参加了调查,近七成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天涯论坛的网友也有很多不同意见,提出很多异议。
  为什么中国大陆多数人不认同儒家学说,对孔子存有偏见,而世界上自称民主自由的地方,如日本、韩国、新加波、台湾等地,甚至美国欧洲人对孔子都有好感呢?我们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引起了误会呢?
  有媒体报道,公元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有一名叫汉内斯•阿尔文的博士(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埋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发表演说。

  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想,这位瑞典科学家在20多年前(1988年),不会授命中国政府发布这样的消息吧。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只有一种可能,他领会了孔子思想的原意!
  今天来到天涯,就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我将要和大家探讨的是,什么是真实的孔子?《论语》究竟说什么?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外国人喜欢孔子的原因就有答案了,《论语》记录人类终极社会的思想文化的观点就成立了。
  日期:2011-01-26 10:34:22
  在很久以前,我如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是不喜欢孔子的。由于受打倒“孔家店”、批判“孔老二”等教育,孔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封建奴役专制的符号,是逆世界文化潮流的东西。

  然而,当我研究了老子的《道德经》,明白老子关于自然道德的原意,知道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社会的状况,知道远古华夏文化包含的自然道德思想,与现在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有本质的不同之后,再研读《论语》,读出孔子所言的真正含义,对孔子的看法改变了。
  我现在喜欢孔子了。我喜欢孔子有很多理由。这些理由可能是您意想不到的。两千多年来,经历很多个朝代,虽然有那么多聪明人,但他们都没有想到我提出的诸多问题。当然,这不是说我聪明,只是我的思想解放了。
  日期:2011-01-26 10:43:07
  原来,《论语》所记录的孔子,与我们过去曾经接受过的,以及现在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些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举个例子吧。比如,什么是孝悌?

  翻开各种“现代汉语”字典词典,都说这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孝”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悌”是弟弟对兄长的服从(有些甚至加上无条件的服从)。
  我想问一问,中学时就读到这些儒家的“孝悌”内容,您对这句话曾经产生过一点点的疑问吗?
  大家都是为了考试,可能不会多想。但我无聊,不迷信权威,我有疑问。
  再翻开“古汉语”词典,却不是这样说的。古汉语解释的“孝”,是儿女对父母的孝敬服从。“悌”则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体贴。孝和悌原来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怎么样,这才符合汉语最基本的常识呀!对不对?
  很显然,现有语文对“悌”是弟弟无条件服从顺应兄长的解释,是被人刻意歪曲的。完全是后人的胡说八道!糊弄我们的啊!权威多可恶!

  日期:2011-01-26 10:59:45
  再来看《论语》二十篇文章。我一字一句的细心研究,通篇找不到一句“悌”是弟弟无条件服从顺应兄长的论述。所有出现“悌”的论述,都是与“孝”相对应的。孝和悌是一种对应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认为有多少孝的付出,就应该有多少悌的回报。反之亦然。
  事实上,《论语》里所说的孝悌,对象范围扩大了,“孝”是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孝顺、服从。“悌”则是长辈对小辈的体贴、关心、爱护。小辈包括子女、弟妹、百姓等地位比较低的人。长辈包括父母、兄姐、君王等地位比较高的人。
  按照孔子弟子们的论述,如果社会中的“孝”和“悌”的总量处于平衡状态的话,社会就和谐美好,否则就乱套!周朝“礼崩乐坏”的根本,就是因为社会失去“悌”,因而“孝”不行,乱套了。
  日期:2011-01-26 11:21:32
  现在明白了吗?我们过去是不是被愚弄得够可以的呢!我们的思想是不是真够封闭的呢!这是谁的错!我认为不能怨别人,只能怨自己瞎了眼。因为我们都是识汉字的人,《论语》白纸黑字,竟然任由他人胡说八道!还当真呢!浑吧!

  历史证明:凡是不会动脑筋,只会道听途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的人,最后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不是被人利用,就是被人遗弃!一个不动脑筋的民族,是要挨打的。不用举例了吧,才一百年,伤痛还没有愈合呢。
  请不要发牢骚,如果感兴趣的话,请继续往下看。
  日期:2011-01-26 11:34:52
  可能有人问,你这种孝悌的解释,有依据吗?
  当然有。不必找什么马王堆残本、什么古墓出土的版本。当今社会的《论语》通读本,图书馆、书店无数,都大同小异。那就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的为参考举例好了。
  《论语》的第一篇,叫“学而”,有如下记载: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对父母孝顺尊敬服从,对儿女体贴关心爱护的人,却喜好去做触犯长辈和上司的事,这种人极少见;
  一个不会触犯长辈和上司的人,却喜好去做造成社会混乱的事,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总是专心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的本份,道德自然会在心里萌生。

  所以说,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尊敬孝顺服从父母,体贴关心爱护儿女的人。这才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啊!
  日期:2011-01-26 11:43:29
  再举例:“学而篇”章节。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反复检讨,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不是已经尽心尽力了呢?我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做到真诚讲信用了呢?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是不是已经温习运用了呢?
  2、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要想治理好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的大国),必须以真诚的态度,遵守给百姓的承诺,认真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要节约政府的财政开支,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使人民不失农时地搞好耕种。
  3、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作为小辈弟子,留在家中,要每天向长辈父母请安,表示对老人家的孝敬;出门在外,要体贴关心年幼的小弟,不要使他们犯错;言行要谨慎,说话要真诚;要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要和德行好的人交往。在工作之余,有闲暇的时候,不要忘记温习运用学习过的知识。
  日期:2011-01-26 11:54:13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重要表现。但是,如果没有悌,不可能有孝。周朝礼崩乐坏的原因,就是因为长辈缺乏对小辈的“悌”,所以小辈不“孝”了。

  因此,要想恢复大家遵守礼仪的和谐社会,必须从天子做起,由天子带头“克己复礼”。所谓礼是自然法则。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个人的贪欲,按自然规律行事。这就是《论语》二十篇文章反反复复论述的问题。
  各位,是不是意想不到?如果您是一个向往思想自由的人,如果您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您是一个真诚守信的人的话,您可以糊里糊涂的,像社会上芸芸众生一样,当羊羔,随大流,人云亦云吗?不能吧!
  因此,相信您看了我下面的介绍之后,会对孔子产生敬意。以前对孔子不理解的话,会改变对孔子的偏见的。
  如果您以前读过《论语》,听我一说,就会茅塞顿开。如果您以前没有读过,也不要紧,一看就能明白。
  日期:2011-01-26 12:08:55

  先简单介绍一下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在鲁国(今山东曲阜)出生。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病逝,享年73岁。
  世人公认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人被历史上称为贤人。
  但在政治上,孔子很不得志,被人戏称为半个政治家。他带着一班弟子周游列国,寻求实行仁政的理想,但处处碰壁,长达十四年,没有得到一个国家任用,处境如丧家之犬。
  有人看到“丧家之犬”几个字,可能就要偷笑了。孔子也有这样的下场!

  不过,我们不应该幸灾乐祸,应该想一想,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与政治家是不相容的?为什么孔子的仁德思想不被当时社会接纳呢?
  当今很多学者言之凿凿,用现代人的思维,说出很多理由,说孔子的思想理论这也不成,那也不成。这些想当然的学术理论是有害无益的。
  其实我们要想知道答案并不难,只要回到两千多年前,就能找到。
  哈,你喝多了,说起疯话来!怎么回去呀?有可能吗?我没有喝,也没有疯。我想,只要想办法,是可以做到的。
  从哪里找呢?不是在山东鲁国,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随手都能找到的《论语》里,就有详细的探讨。
  是吗?是的,不要小看这本《论语》。它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记录,里面有十分详细的人们日常生活言行的记录。
  很多对孔子反感的人,大骂《论语》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儒家对《论语》的曲解产生了误会。
  请大家解开思想束缚,抛开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对《论语》的解释、解读吧,用正常的古汉语、汉字的意思来理解《论语》记录的每一个字,细心研读,用心体会,就能得出清晰的答案。
  那么,《论语》一书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在为孔子庐墓守孝三年时间里,不定期举行各种议论会的会议纪要。
  (这部分是我后面重点介绍的内容。这是一个连载,二十篇文章,是由二十场现场议论会的会议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我将这些议论会还原为二十场情景剧,呈现给大家。敬请留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我的新浪博客,先睹为快。
  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687731804
  日期:2011-01-26 20:06:45

  接着再说《论语》。
  弟子们守孝期三年结束,《论语》就在天下各国(今日中国范围)传播,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之一。
  为什么当时会有百家争鸣呢?因为天下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崇尚自然,相信天命。强调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最高的理想社会的思想言行准则,是一切人间法律的根本。世间的人事,必须服从自然道德的法则。
  要举些例子吗?如果您曾经读过诸子百家的著作原文,一点就明白了。没有读过,说三天说不完。但可以简单地说,什么阴阳家、农家、名家、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等等,统统都是探讨如何使春秋后已经偏离自然大道(即礼崩乐坏)的周朝社会,回归自然道德社会,按自然规律行事的。
  在流传至今的诸子百家之中,我没有见到一句话,提出要脱离自然道德法则,另辟蹊径,也可以找到一条达到人类理想社会之路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法治,法家盛行,诸子百家依然存在,只是在秦始皇晚年,对儒生的过激言论实行一些压制。汉朝初期,推行黄帝老子的道德思想,实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也不旁落。

  究其原因,诸子百家思想的立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自然道德!人间的一切,必须依自然道德行事!
  为什么孔子生前不受重用,死后他的仁德理论才受到人们的重视,脱颖而出,成为少数几家最有影响力的学说呢?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在春秋初期,只是中原核心地区,即天子周边出现了道德败坏的问题,边远的地方依然按自然道德规律行事。因此,一些有仁德的人,如老子等等当时社会的贤人,可以选择逃离中原,去边远的地方隐居。
  然而,到了春秋后期以后,缺德无道的社会状况已经蔓延到天下各地了,天下处处都充满着黑暗,可以隐居的地方也没有了。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了,人们无处可逃了。因此,大家想起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
  孔子的可贵之处,就是从实际出发,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即使到处碰壁,也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能与禽兽为伍,只能与人交往啊!
  日期:2011-01-26 20:39:46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法家盛行?汉朝初期,却要推行黄老道德呢?两者有什么分别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多年。现在,我可以把结果告诉大家了。
  其实,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追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同而已。
  法家的代表人物叫韩非。看过《韩非子》文章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韩非说,严刑峻法的目的,就是要强制人们的思想言行回到自然道德的轨道上,按天命行事。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社会才能恢复和谐的状态。
  黄帝和老子的观点,在《黄帝四经》和《道德经》里有记载,说得非常清楚,天道自由、平等,社会民主。天子必须按道德的法则行事,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当家作主。

  自从黄帝创立天下开始,中国人就相信天命了。
  那么,什么是天命呢?一个道德社会,天子崇尚自然道德,无为而治,天下由百姓自己当家作主,不祈求别人的恩施,富贵贫贱,长寿早夭,都是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天命。
  还记得老子那句“无为而无不为”的话吗?现在明白什么意思了吗?天子“无为”,天下百姓“各安天命”,因而天下太平,是不是达到目的了呢?那么,是不是天子“无不为”了呢?现在可以理解老子的“无为论”了吧!
  因此,在周朝之前,天下是一个万国林立的状况。各国都是独立的。天子也只居于一国。天子以仁德服众。天子有道德,万国朝拜。否则,他就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
  大家试想,一个社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公平的状况呢?这就是远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真正含义。

  这个道德社会,任何人都不会有怨恨!因为你没有被欺压,你没有被奴役,你没有被剥削。你拥有自由、平等,以及追求人生幸福的权利!
  太震撼了吧!这个“天命理论”包含了当今世界上“普世价值”的所有因素: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发展、自然、环保、低碳等等、等等您想到和想不到的精神元素。
  天命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相信天命是多么伟大的人类理想啊!现在明白瑞典科学家阿尔文博士说的话了吧!
  日期:2011-01-26 21:03:56
  然而,后来有人把远古黄帝创立天下时倡导的天命理论篡改了。中国人的天命,成了皇权思想强加给人们的皇命了。

  有人说,谁当上皇帝,他就是天命。有人说,权贵依靠强权欺压百姓,谋财害命就是天命。有人说,百姓当奴役受苦受难,就是天命。清朝99%的汉人,连牛马都不如,像臭虫一样生活(鲁迅言),也是天命。
  大家认命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皇帝要你的命,你不得不死呀!这是天命吗?明明是皇命呀!有人竟然睁眼说瞎话,硬说是天命!也要接受。多么的不幸!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悲哀呀!多么伟大的中国人啊!我无言以对。
  再说,秦始皇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砸了。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信天命的百姓,不从皇命,反了,秦朝二十多年就灭亡了。
  刘邦顺应时势,按自然规律办事,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结果,成了。因为信天命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顺了,才半个世纪,汉朝就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这说明什么呢?由皇帝给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国家走向灭亡。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国家走向富强。
  日期:2011-01-26 21:56:19
  当年轻的汉武帝登基,汉朝已经富强起来了。但很可惜,汉武帝被眼前的繁华盛世景象迷惑了。他以为国家强盛是皇帝的英明伟大,皇恩浩荡的结果。他觉得现在是应该树立皇权威严,显示皇帝威风的时候了。于是,选用一批儒生入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变,是远古华夏传统文化,与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水岭。

  汉武帝“独尊儒术”,表面上是推崇孔子,实质上是把孔子变成一个符合皇权需要的政治图腾。因为罢黜百家,中国失去了共同的价值观——自然道德。《论语》的解释权归属儒家,这样就可以任由个人发挥了。
  于是,汉武帝在一群儒生的精心安排下,模仿秦始皇的做法,带着一班儒生多次上泰山,游东海,要去寻找神仙。
  那些儒生很聪明,使出一个狡猾的招式,他们故弄玄虚,长时间不发布汉武帝出巡的行踪,让人们以为汉武帝见到了神仙,得到了神谕。
  当年的百姓很淳朴,因为汉朝廷实行无为而治政策半个世纪,百姓得到了实惠。坊间流传汉武帝见到了神仙,得到了神谕。他们没有想那么多,就相信了。
  因此,汉武帝后来所说的话,汉武帝的一切行为,就是代表上天的意志了。以后,皇帝要做什么事,就不用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不必请来一大帮社会贤达,搞什么占卜算卦的仪式了,只要皇帝想做的,就是天命了。

  日期:2011-01-26 22:09:06
  汉武帝自作聪明,却犯下极其严重的错误,把中国推入一条通往深渊之路。
  因为汉武帝的英明伟大,为中国后来的皇帝开了一个极坏,而且无可换回的先例。从此以后,每朝当上皇帝的人,效仿汉武帝,只要上一次泰山,证明自己是得到神谕的皇帝,就可以自己说了算,自行其是了。
  因此,远古的华夏文化开始发生本质的改变。
  过去的君王(天子、诸侯、国王)行事,必然在一班智者的共同见证下,经过一套非常复杂严格的程序(有法律性质),进行占卜算卦,按照卦象行事的行为(法治意识),变成了以皇帝个人意志(不受约束)随意行事的行为(人治意识)。皇帝开金口,说一不二。

  中国以皇权(皇帝个人意志,即皇命)为行事准则的人治社会,就这样开始了。今日在中国社会流行的中华传统(人治色彩)文化,就是这样开始的。
  正所谓上行下效。从此,以自然道德为准则的华夏文化,逐渐远离了中国大地,一种向着皇帝(甚至是太后、皇后、阉人,汉朝在汉武帝以后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个人意志的方向迈进的新文化逐渐形成,为日后的各朝统治者树立奴役专制思想文化开辟一个理想的通道。
  这种违背自然道德法则(天命),把天命改为皇命的做法后果非常严重。有学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社会的必然走向。
  真是这样吗?我看,不然。因为不久,中国大地就遭到上天的严厉惩罚。
  汉武帝死后,汉朝逐渐走向人治社会的罪恶深渊。汉朝后期上演一连串的令人不可理喻的灭绝人性的宫廷历史事件。
  之后,董卓入关,焚毁洛阳城,上百万人死在通往长安的路上。接着长安城变成废墟。

  中国两个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西安和洛阳,一度荒废了,成为两个鬼城。远古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资料,再一次遭受空前的大劫难。中华民族的根,彻底的断了。
  日期:2011-01-26 22:34:02
  汉朝灭亡后,中国陷入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三百年大劫难时代。在那段惨无天日的日子里,赤地千里的情况经常出现。无数荒诞的事情,无法用现代人的思维所能理解的,禽兽不如的行为在一个又一个短命的所谓皇朝宫廷内上演。
  中国大地仿佛被下了魔咒一样,据说那个时期自称皇帝的有几百人,皇族更是无数,但凡与皇权沾上边的,没有一个得好死的,甚至很多灭了族。
  在大劫难时代,中国人口减少90%。整个中华大地像异域一样,尸骨遍野,无人掩埋。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五胡乱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