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日期:2012-5-5 13:44:00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生在帝王将相家或平民百姓家都是注定改变不了的事情,但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只要选择了,就没有了回头路。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结局都一样,逃不过死神的手掌心。不同的是有的人被历史所记载,有的人默默如尘埃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
  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没有生在帝王将相之家,却爬到了权力的巅峰之上。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历1823年2月15日,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时,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肥东县)李氏宗族喜得贵子,这个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婴儿就是主人公李鸿章。
  在这么喜庆的日子里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不是预示着李鸿章必将富贵一生呢?这个现在还无从知晓,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
  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小地主家庭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政治权势不大,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
  家中,李鸿章共有兄弟姊妹八人,排行第二,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可谓是人丁兴旺,但人多嘴就多,经济状况拮据就在所难免了。
  人穷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穷,因为习惯了贫穷的帽子而安于现状。李鸿章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不能选择出生在富豪之家,但他有做官求富的心态。
  李鸿章出生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虽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丝毫不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规律。只要有了权势,就不愁钱财,自然就会跻身于富人的行列。

  日期:2012-05-07 09:34:22
  2.
  为了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的李鸿章便梦想着通过科举取士来改变自己和家里窘迫的状况。于是,他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人生模式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李鸿章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文安,6岁时,他便在父亲开设的私塾(相当于小学)中学习。书房叫棣华书屋,又叫棣书屋。这里“门临方塘,水光照屋。菊花三径,杨柳数株”,是一所方塘花树环绕的水阁,环境优雅安静,是读书习字的绝佳场所。以前,父辈们曾在这里谈经论艺,如今,这里又成了李鸿章兄妹切磋学问的场所。
  乡村的私塾生活宁静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但李鸿章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烦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也许是天赋使然,但李鸿章更加坚信是他那颗为官求富的心态起了作用。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自己的心态往往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目标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其实,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谁咬牙坚持到最后,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虽然乡野中的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让人都快失去了知觉,但小村庄注定盛不下李鸿章,翅膀慢慢变硬后,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大世界。
  1834年,李文安到费氏墨庄就馆,12岁的李鸿章也陪同父亲前往攻读。1835、1836、1838年,李文安连续三年赴京会试,没有功夫授徒,李鸿章便拜堂伯父仿仙为师,继续攻读。此外,他还曾受教于徐明经。
  在这三位先生的严格督导和学问的陶冶之下,天资聪颖的李鸿章在义理、经济之学和科举考试制艺技巧方面进步较快,18岁时便考入县学成为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

  此时,李鸿章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科举考试上,目光局限于应制时文和试帖诗等,所以还谈不上什么学术性研究。
  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是害人不浅,但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寒门学子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若想鲤鱼跳龙门,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时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了。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童生在通过童试,获取秀才功名前,什么也不是,顶多算个读书人,在村塾或家塾中教教书,混口饭吃。有不少人终生应试不中,须发皆白,儿孙满堂,却仍然是个老童生,只有带着说不尽的遗憾被一抔黄土掩埋,真是可笑又可怜。
  幸好李鸿章有乡野生活的草根经验,是一个实际而不迂腐的书生,不是一般人儿,科举考试难不倒他。在他眼中,科举只不过是登上仕途的跳板而已。
  日期:2012-05-07 12:10:34

  3.
  时光如梭,时间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溜走。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的确,岁月无情,在弹指一挥间,我们便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1842年,在不知不觉中,李鸿章已经满20岁了,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了。他身躯颀长,眉宇间透露着精悍之色,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标准的帅哥。但他不只是徒有其表,除了一表人才外,还拥有宏大的抱负和志向。
  在弱冠之年,蓄势待发的李鸿章在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之际诗兴大发,写下了《二十自述》七言律诗之作。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救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竞何为?
  这是《二十自述》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美好的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人岂能蹉跎岁月?所以,李鸿章要克服“因循”积习,珍惜年华,刻苦攻读,做类似于西汉终军、贾谊式的年青时就扬名于世的响当当的人物。
  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生活中不能没有理想,是鹰就要搏击长空,是鱼就要畅游大海。李鸿章不是凡夫俗子,他一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
  日期:2012-05-08 09:22:28
  4.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相当于高中毕业),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心切,特意从北京来函,让他入都,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李鸿章兴奋异常,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而且目的地是人人向往的京城。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的场景,如今就要变成现实了,终于等到了实现抱负的机会。李鸿章自然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抒发胸怀。
  就要出远门了,对这个家还真有点恋恋不舍,突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情。毕竟,这里是李鸿章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
  夫人周氏帮忙打点行装,亲朋好友也前来为他饯行。接着,李鸿章便踏上了北上的路途,一路泛舟策马,观赏沿途美景,心情那叫一个好。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在满天霜华的季节,李鸿章终于来到了天子脚下。

  在他眼中,京城满是神奇。这里是大清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枢,在蓝天和白云下,有高高的红墙、宏伟气派的宫殿以及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有谈吐文雅的官员以及从天南海北汇集的无数人才俊杰。
  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着期待。
  从跨进京城的第一天起,李鸿章的内心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竭尽全力跻身在朝堂之上,来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日期:2012-05-08 11:01:08
  5.

  因为家里经济不宽裕,没有条件租单间,所以,李鸿章先住在安徽会馆,后来又移居狮子胡同马文虎家。在京城中,他并未被京城的繁华富贵所吸引,而是一心一意地攻读备考。
  年逾五旬的马君给李鸿章留下的印象是:温厚诚笃,精神矍铄,评阅诗文时,高谈阔论,毫无倦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马文虎老先生的熏陶下,他的学业有了明显提高。
  除了马文虎老先生外,李鸿章还有幸结识了湖南人曾国藩。
  曾国藩以戊戌翰林供职京师,与李文安为戊戌同年。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李鸿章到京不久便以子侄辈的礼节拜见了在翰林院供职的曾国藩。
  都说气味相投的人必定惺惺相惜,曾国藩与李鸿章就是如此。当李鸿章站在曾国藩面前时,他便知道曾国藩注定是他的贵人。

  李鸿章修长的身材、俊美的五官、儒雅的言谈、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非同一般的诗文成为了他征服这位贵人的资本,结果,李鸿章在曾国藩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此之后,他就经常来曾国藩所居的报国寺走动,在曾国藩的指导之下学习经学和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技巧,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人们都说: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的确,贵人相助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
  1844年,李鸿章应顺天恩科乡试,“三场文墨,差堪自满”,结果中试第48名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在会试开考前的这段时间最好能自食其力。幸好,恩师曾国藩推荐他到时任翰林的学士何仲高处,一面教授何公子读书,一面准备参加会试。
  本以为这位何翰林官架子不小,公子哥很难教导,没想到何仲高学问渊博,何公子也少年好学,这下让李鸿章无比欣喜。
  当时,各地应举文人在九条胡同三号组织了一个文社,曾国藩担任社长,社规每月应交文三篇、诗八首。李鸿章通过这个文社既可以与各地士子交游问学,还能得到曾国藩在诗文方面的指教。所以,在等待参加会试的这段日子里,他过得非常充实。
  1845年,李鸿章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同考宫。本以为金榜题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结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李鸿章不幸会试落第,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心情自然非常失落。
  不过,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因一些人或者一些事而改变。人与事,在冥冥之中被注定又被改变。本来李鸿章会试落榜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但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诗文博得曾国藩的刮目相看。
  恩师的鼓励,亲人的期望,让李鸿章从跌倒的地方又爬了起来。在往后两年时间里,他发愤攻读经史、以“求义理经世致用之学”,同时还着意“习制科举之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结果列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相当于博士)。朝考后被点了翰林,以翰林院庶吉士在京师供职。
  数十载的寒窗苦读终于让他跻身在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梯,并且当上了京官,这对于李鸿章和家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日期:2012-05-08 13:09:46
  6.
  三年期满后,1850年庶吉士散馆。散馆考试一般在殿试之后的第三年举行,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担任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其他则被派到地方做官。

  这次考试非常关键,如果考得好,往往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将来即使当不上总督、巡抚、大学士,也能弄个尚书、侍郎什么的,成为一二品大员;如果考不好,就没什么前程可言了,大都会沦为“穷翰林”,升官无望,穷困潦倒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而终。
  所以,李鸿章全力应对这次决定命运的考试,结果以优异的成绩改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材之地,掌管朝廷制浩、文史修撰一类工作。按清制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入阁为大学士,死后乃得溢文。所以,做翰林,是李鸿章“少年科第”的顶峰,从此,他便在仕途上一路扶摇直上。
  从1851年起,李鸿章又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相当于现在中央一级研究机关的高级研究人员。
  可见,二十几岁的李鸿章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士人,开始顺利地登上了仕途。
  这一时期,李鸿章做的官既清闲又能接触到宫内大量的藏书。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潜心经史,写成了《通鉴》一书,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
  李鸿章不仅专著于经史,还喜好艺文。赞赏以委曲婉转、平易流畅著称于世的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古文,并把两者比喻为“出水芙蓉”和“苍松翠柏”。特别推崇唐代古文大家韩愈的《论佛骨表》和北宋古文大家苏轼的《代张方平谏用兵书》。

  通过学习研究,李鸿章认为:六经为载道之书,文学是“道”的载体,历代文学虽然文体各异,但在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孔孟之道方面却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要读书做官,维护封建文化和制度,走一条中国封建社会一般士子的正统之路。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李鸿章本以为朝中的那些大臣就是他今生要走的路的缩影,但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打乱了他的人生规划,让他走上了另一条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路。
  这就是人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精彩刺激又有些小小的无奈。
  日期:2012-05-09 09:46:07
  7.被拖下水了
  翰林院编修可以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是很有前途的一个差事。作为安徽当时最年轻的翰林,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以为自己的仕途之路会一帆风顺。但人算不如天算,突如其来的一场社会动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后,正式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短短几个月时间,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天国将士就接连打败清政府围追堵截的官兵,突出重围,扯旗北上,称王封制,成了清政府的心腹大患。
  1852年,太平军打出广西,进入湖南。1853年1月,一举攻克武汉三镇。2月,全军顺江东下,水陆并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东南。3月,攻占东南第一重镇南京,随即建都于此,改南京为天京,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并开始北伐与西征。
  与此同时,1851年至1854年,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纷纷举行起义,并逐渐汇合在一起,号称“捻军”,成为太平天国以外另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
  天下怎么说乱就乱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李鸿章思索了好久,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当了一段时间编修之后,李鸿章对于那种机械八股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厌倦了,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就这样虚度光阴,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日期:2012-05-09 12:49:45
  8.
  随着太平天国的蓬勃发展,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和边疆各族人民纷纷举起义旗。它们彼此呼应,相互激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清高潮。
  而清王朝的“国家部队”八旗和绿营兵因为长期养尊处优,不堪一击,如一盘散沙一样,节节败退。事实证明,和太平军作战,绿营是靠不住了。于是,咸丰帝想到了团练。
  团练,就是集团训练的意思,封建统治者对乡民进行团练,形成地方性的地主武装,这种风俗是从唐德宗年间开始的。也是清朝时期的地方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也称乡兵。所以,团练不是正规部队,和现在看大门的保安类似,他们的职守也只是“帮办”,归根结底是帮着省里维持地方治安,关键时刻守卫地方罢了。但正是这股从地主阶级中浮现出的新的反革命势力协助清军镇压群众,屡建奇功。

  咸丰帝面对严峻的现实,一方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让他们继续与太平军对抗;一方面努力争取汉族地主豪绅的支持,动员他们组办团练,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并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高墙之内的李鸿章也向往着上战场一搏。此时,他正面临三年一次的京察。
  京察是朝廷对所有京官的政绩考察,京官的升降调补,都在京察后办理。细细算来,李鸿章考中进士留京后,在翰林院起早贪黑干了三年,按理说,今年应该官升一级。
  但职位有限,一部分人注定会被淘汰出局,大部分人原地不动,只有极个别幸运儿才能往前挪动一步。当然,首先你的关系要硬,其次,你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两把刷子。
  官场的竞争向来都非常残酷,像李鸿章这样的小京官,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很难引起朝廷的注意。
  日期:2012-05-10 09:45:09

  9.
  现在,机会来了。
  在京城,有一个叫吕贤基的安徽老乡,他是旌德人,以翰林院编修改御史,累转工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
  因为有老乡这层关系,又是官场上的前辈,所以李鸿章经常去吕府串门扯扯淡、拉拉关系。
  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昌顺江东下,攻占安徽省城安庆,杀死安徽巡抚。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李鸿章正在琉璃厂的书肆买书。
  靠,都打到老家了,还看个狗屁书。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李鸿章连忙去找吕贤基想对策。
  “安庆丢了,巡抚也被杀了。”

  “情况不妙啊。”
  “身为臣子,应该为皇上分忧。”
  “有什么好办法吗?”
  “大人应该上书朝廷,调派人马夺回江淮战略要地。毕竟,江河沿岸,当是官军防剿的重点。”
  “有战略眼光,虽然我已经年老,但也要在这种危急时刻向皇上表一表心迹。官军尚且不敌太平军,相信皇上不会派我这把老骨头去前线的。”

  李鸿章听出来了,吕大人不过是想向皇上表一下忠心而已,并没有上战场的意图。这就是官场,说出的话未必都是真话,在适当的时候说一些违心的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往上爬。
  李鸿章又学了一招。
  “少荃啊,你文笔好,就代我执笔奏折吧。”
  “好的。”
  回到住处后,李鸿章忙了一个通宵起草奏稿,将代写的奏折写完。第二天一早,就把折子递进宫去了。

  日期:2012-05-10 12:11:01
  10.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毕竟,在这种时候拍马屁的人多了,一个奏折也不会显山露水的,结果却出事了。
  咸丰帝看过奏折后,命吕贤基担任安徽团练大臣。这个任命如晴天霹雳般让吕贤基一时失去了知觉,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因为他没想到咸丰帝会直接派他到前线。
  本来是拍马屁的假话,却被当真了。这就是官场,真亦假,假亦真,搞不好就会把自己搭进去。
  吕贤基已经52岁了,再在工部干几年,就该光荣退休了。他为人严厉刚毅,力崇程朱理学,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封建官僚。本以为写个折子,说几句大话,伤不到别人,也不碍国体。没想到却真要去办团练,带兵打仗。投笔从戎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如今赶上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但他深知太平军不是吃素的,这次回籍办理团练防剿艰险异常,没准就会丢了性命。所以在和老母告别时,悲痛欲绝,痛哭得都站不起来了,全家人一时如丧考妣。
  派吕贤基到前线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难道是奏折写得太好了?还是咸丰帝疾病乱投医呢?李鸿章一头雾水,这皇帝的心思真是臣子揣摩不透的。
  吕贤基哭得如此惊天动地也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他决定前去安慰一番。
  到了吕府,李鸿章还没来得及开口,吕贤基就对他吼道:“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结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为由,奏请随营帮办一切。
  就这样,李鸿章不仅碰了一鼻子灰,还被一块儿拖下水了。

  日期:2012-05-11 09:28:27
  11血债就要血还
  不久,李鸿章遵照清廷意旨,毅然离别翰林院,随同吕贤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从此开始了“宛转随人盖九年”的坎坷历程。
  为了稳定安徽局势,咸丰帝同时还派李嘉端为巡抚,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衔办理防剿事宜。咸丰帝想依靠这三位大员为大清争回一点儿面子。
  但随同吕贤基赴皖的袁甲三却上疏断言这三位大员难以担负稳定安徽局势的重任。他认为:周天爵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八旬老翁,遇到急事就立刻呕血,而且他只注意淮北,难以兼顾淮南态势;吕贤基虽然一片热肠,但只是书生谈兵;李嘉端做事欠考虑,难以顾及周全。
  再说,一省之中,三帅并立,头儿多了就容易乱,再加上兵力单薄,全省能够动用的兵 员数额不过4000多人,而安徽门户太多,很难收拾好这个乱摊子。
  袁甲三的分析,客观中肯。因为当时安徽外有太平天国的威胁;内有以捻党为主体的群众反抗斗争。如果没有一个强硬派来掌舵,很难控制局面。
  事实的确是这样。

  当时,安徽的阶级斗争异常尖锐激烈,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地主士绅们纷纷举办团练, 站到太平军和捻军的对立面。其中以凶悍著名的有:桐城马三俊、吴长庆父子;合肥张树声、张树栅兄弟,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等等。这些团练头子们互不统属,彼此间的矛盾斗争非常突出,有的练团甚至草菅人命,抢夺民财,焚掠村庄,和土匪没什么区别。 

  这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多了,所以,李鸿章这次的回乡之路并不平坦,完全找不到衣锦还乡的感觉。
  当回到庐州时,昔日的诗情画意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更让李鸿章心痛的是家乡磨店也被太平军占领了。
  李鸿章暗暗发誓:血债就要血还,谁不让我好过,我就不会让谁活得痛快。
  日期:2012-05-11 10:08:32
  12.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血气方刚的李鸿章想大显身手,但自己无兵、无饷,也无权,只是一个拿笔杆子的儒生,而且对军事一窍不通,只好先入署理安徽巡抚周天爵之幕。让人比较欣慰的是,在庐州招兵买马,筹备与太平军的战斗工作非常顺利,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民团队伍,这样的好开局真是出乎李鸿章的意料。
  此时,由于太平天国忙着巩固南京外围阵地,还没有派兵北伐、西征。所以,安徽境内的捻军成为抗清的主力。于是,李鸿章追随周天爵把刀锋指向了皖北捻军。
  虽然手里有了民团队伍,不过,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溜溜才见分晓。所以到战场上会一会活动猖獗的捻军,提高一下民团的战斗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在与捻军的战斗中,有两次较大的战役值得一提。
  一次是镇压定远陆遐龄起义。

  生于1803年的陆遐龄又名侠林,是原定远县荒沛桥乡棋杆村(今属长丰县)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他青年习武,为人义气,乐助好施,在当地有不小的影响。后来,因为械斗杀人,被关进省安庆监狱。1853 年2月太平军首克安庆,把他从监狱中救了出来,并派他返回定远组织群众响应太平军起义。
  大约在3月上旬,陆遐龄聚众乡里,揭杆起义,率众万余人,公开打着洪天王旗号,扒官仓救百姓,抗官兵。这一事件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震动了朝廷。
  虽然定远知县督兵镇压,但两战两败,而城内的团练,更是把打仗当做儿戏,甚至公然乘机当渔翁获利。
  日期:2012-05-11 10:31:19
  13.
  为了遏制起义军的发展势头,周天爵调兵遣将,开始在定远荒陂桥、寿州东乡等地围攻堵截起义军。李鸿章也随同督团参战。
  结果,4月中旬,清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周天爵诱捕并杀害了陆遐龄父子。据说这次胜利是清军在安徽的首场胜仗。所以,这次进剿胜利后,李鸿章因功被周天爵奏请清廷赏六品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