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6-5 19:26:00
大家好,我是豆子,继
《一部让你笑得蛋疼的唐朝全史》后,《一部让你笑得蛋疼的五代十国全史》开播了,欢迎围观,欢迎理性和非理性探讨,点评和质疑,搞笑和谩骂都可以,说出你的观点!
楔子:
这是一个不为世人所了解的时代!
却是战争最为频繁的时代之一!
你读过所有大朝代的历史,唯独没有补上这一段五代十国的残缺,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遗憾!
豆哥原本是想去写别的小说,却又折回来写这段根本没人愿意关注的历史!
为何?
为何豆哥这样伟大?
因为,他的新小说憋不出来了!
多年磨就一部小说,日子还很长,所以不妨趁着空隙写完这段历史。
还是那句话,准备好砖头。
要么砸我,
要么砸你自己。
不要留情哦~~~~~~~~~~~~~~~~
0001
朱温的故事
907年,唐朝亡了。
肇事者,自然是接受了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禅让”的朱温兄。
朱温,852年生人,也曾叫过朱全忠,谋朝篡位以后,大概是觉得“全忠”二字是对他人格魅力的污蔑,故而更名“朱晃”。这里的“晃”,实际上是俊美的意思,正如王实甫《西厢记》里“却怎睃趁着你头上放毫光,打扮的特来晃”描述的一样,小伙长得还算可以,“晃”的意思就是说“我真的是太帅了”“我每天都为自己的帅气烦恼,帅晕了别人,帅醒了自己”,嗯,虽然朱晃的人品不咋地。
传说朱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朱信,是个教书先生;父亲朱诚,也是个教书先生。由此看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温也应该子承父业,当个教书先生,教书先生好啊,有固定工资,养家糊口不在话下。可惜,历史给了朱温一个良好的契机。他年幼丧父,自此没了管教,所谓儒风,所谓典雅,在他身上你是找不到的,你唯一能看到的是他满身的肌肉块和满脸的胡茬子。
当时,晚唐腐败透顶的政局,导致的是黎民百姓的困苦不堪,和其他人家一样,朱温家也没了收入。没钱不吃饭,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和“没钱就滚开这个世界”是一样残忍的现实。朱妈妈第一个要解决的,必然是全家人吃饭的问题。无奈之下,母亲王氏,带着尚是孩子的朱温,和他的两位哥哥,一家四口,跑到了距离老家宋州砀山午沟里不远的萧县(安徽北部)。当时工作很难找,但王氏的勤快和扎实,给了那个叫刘崇的富户良好的印象,他决定聘用王氏充当刘家的女佣。
王氏身为女佣,自然要懂得凡事小心谨慎,不能给主家添乱。可她的那个朱老三,仿佛不太顾忌旁人的眼光,也没想过自己的脾气会给亲娘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年纪稍稍大点,便每天闲散地出入庭院,碰见人群就往里面钻。你说你钻就钻吧,还不许别人吭声,人稍有对他表示不满,他便一顿拳脚伺候。朱老三喜欢摸女人的屁股,在我想象中,这简直是一定的,所以他挨揍也是肯定的。
不过,一般来说,被朱老三摸了一把的女孩的哥哥弟弟来群殴他,往往出现反而被朱老三干挺的恶劣事件。
朱老三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啥祖宗八辈都是读书人,而我却长得这般威武雄壮呢?
后来的世道让他不再去想这个问题——舌头有我的拳头硬么?
满大街人都知道朱温是个什么货色,所以良家子弟,妇女儿童,见到他就躲得远远的,朱温不耻反笑,引以为豪。淳朴的王氏,必然很疼爱朱老三,但富户刘崇很不疼爱这个混账。这个朱温,整日慵懒涣散,在外头没事儿找事儿,他每听人说朱温又在外面闯了什么祸,摸了谁谁谁,揍倒了谁谁谁,便气得提着棍棒去找朱老三,打得朱温满身是包,爹啊娘啊地乱叫,直揍得趴在地上装死,刘崇才解气,心满意足地回屋去。
就朱温这赖皮样,满院子里的人,也跟街上的人一样讨厌他,你说你一个好端端的少年,每日去街面上打架斗殴、猥亵女子、偷鸡摸狗的,你是不是正常人?
每如此,朱温都会猥琐地笑,嘟囔道,关你屁事!
可我相信,朱温是有自己的梦想的。虽然满世界的人,包括他的两个哥哥,都不相信“梦想”这玩意儿会在朱老三这家伙身上存在。你要是说朱温能成大事,当个小队长还差不多,能当皇帝?那还不如说母猪能上树更令人相信一些。然而,只有一个人,虽然知道朱温调皮,却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的白眼。以至于在朱温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上一国的皇帝后,还对此事念念不忘。
这个人,就是刘崇的母亲。
刘母可能是朱温年幼时,除了母亲之外,唯一温存的记忆。他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辱骂,他没有人格,没有羞耻感,每天就为自己又打得谁头破血流而自豪。他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伤害,然后,他昂起头颅,走出院落,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走去,走出小巷,走向大街,来到人来人往的路上,他抬起手,摸了摸绸缎庄三闺女的大屁股。嗯,这就是朱老三,名副其实的朱老三啊。可是,刘母似乎不管这些,他不在意一个少年是怎样的泼才和无赖,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她不相信好心没有好报,所以,他和蔼地对待着每一个人。
好心会有好报吗?
会的。
哪怕是这样的朱温,当了皇帝以后,还对刘母念念不忘。是的,念念不忘,所以,这个在朱温早年唯一一个温存的外人,也最终成了他手里利用的工具。于是,在朱温的指导下,史官编写了一段关于刘母的故事:
“唯崇母自幼怜之,亲为栉发,尝诫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家人问其故,答曰:「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然众亦未之信也。”
嗯?刘崇和刘母,请问你们全家有什么异议么?
哈哈,没有就对了,朕特别怀念小时候的那段日子!
那时候,朱晃已经当上了他的皇帝,刘崇和刘母,也早就不知道身在何处。
这样看来,朱温的青春期,除了和街头的流氓地痞团伙打架斗殴,去摸女孩的屁股和奶子,也实在没有什么别的事。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为,起义爆发了。
这是朱温和二哥朱存求之不得的机会,留在刘崇家里,的确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去军队吧,去军队寻找一片新天地!朱存听说,起义军四处剽掠,所以他认为,兄弟二人必定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他笑道,每顿饭都会有馍馍。朱温冷笑,是的,在这样的乱世里,能活下去的都是有手段的人,他扭头问朱存,二哥,你还不知道我的志向么?朱存茫然地看着朱温,他的思想,是完全不足以了解朱温的世界的。没错,乱世出枭雄,三国时期,风起云涌,事态多端,最后稳操胜券的人,却是最为狡猾的曹操,军阀混战,靠的就是成为枭雄的实力,朱温比之如何?
朱存不知道,因为他根本没想过。
很久很久以后,毛泽东给了朱温一个相当中肯的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纵然他无心有才,而才华却有心于他。
去吧,朱温,前方正是你的一片霸业!
日期:2012-06-06 13:53:41
0002
活下去,少年!
帝国末世的腐败和无能,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尔时关中饥馑,天灾人祸,但租税和剥削是不会停止的,这就导致了民变。
一般来讲,民变的应付方法就是,发放粮食、安抚情绪、饶恕罪过、阿弥陀佛,总之,老百姓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让他们吃得上饭,活得像个人就差不多了,什么关爱老年人关爱动物,禁止抄袭严禁虐待,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
可末世的统治者,似乎都具备超能力,他们总有把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办得无比复杂的能耐,一场民变在浙江兴起,我压下去;另一场民变在山东兴起,我还压下去;结果到处都是民变,朝廷的用于维稳的费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赤字。于是,粮食全部供应了军需,那么,军需来自何处?
你觉得呢?
当然是来自唐王朝能管得住的地方,譬如剑南(四川)、关中(长安附近),精确一点来说,军饷和粮草,都来自这些地方老百姓的口袋里。这本是活命的口粮,因为朝廷去镇压别的吃不上饭的人,让我们也吃不上饭,与其等死,不如让他先死,对吧?一个王朝的灭亡,从来都是失去了民心,朝代,的确是被统治者所统治,然而,历史,却一直被民心所统治,绝无例外。
只有看清这一点,才会有所谓的盛世辉煌,其他的都是假的。
然而有心撸管,无力朝天,唐末已然苟延残喘,自从李隆基晚年将兵权交由节度使,安胖子自范阳起兵以来,这个朝代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窘境。虽然大多数的中晚唐皇帝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在中国历史中,称得上是盛世,却怎么样也抵不过那少数的败家子。败家子最喜欢的是女人,是太监,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唐朝的皇帝也是人,他们不是三头六臂,再没另外一只手去处理除了女人和太监的其他事,也就没办法掌控那旁落的大权了。
腐败和不公,由此开始。
贪官可恨,却不是民变的原因。
贪官贪到了让人饿肚皮的地步,才是起义的真正理由!
不满和反抗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这样简单。淮北、淮南、安徽、山东等地的百姓,为了活命,仅仅为了活下去,不得参加起义军。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参加起义军的目的,不是我们想的光荣与梦想,而是小命和口粮;不是使命与高尚,而是掠夺与疯抢。现实总是给予人最深沉的打击,昔日在开元盛世,那些仓廪足而知荣辱的百姓,在这样的时代,摇身一变,全都成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魔。
人性所谓如何?
我相信,人性最终可以是善的。
但,有一个前提——你得让人活得像个人。
唐末的统治者办不到,饿了数年的百姓,在曹州那一声愤怒的嘶吼后,终于扔掉了钉耙,举起了武器,起义爆发了!
几日之内,数以万计的平头百姓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之中,人数以几何方程式的模式迅速膨胀。起义军的态势,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尤其是那振聋发聩的宣誓,犹如猛虎啸谷,撼动天下震惶!
聚众宣誓,主要内容为“帮助皇帝,杀尽贪官”什么的,虽然明显偏离了大家起义的初衷,但宣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人多了热闹,干什么都特别带劲,人多了情绪容易感染,大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然而宣誓完,各自回自家军歇息,静下心来,却无比惆怅。如果起义军失败了,从此没有户籍,没有土地,从此成为流寇,无家可依,再也见不到最最亲爱的人,再也没有一个安定的家了。
每当这样的夜晚,有多少尚在青春正好年纪的少年,就这样流下泪了呢?
“活下去!”
一个声音响起,是的,活下去,从所有人的心底响起。活下去,多么单纯简单的愿望,就是这样的单纯,就是这么简单,在他们的眼中,却成了最为奢侈的梦想。一边杀人,一边落泪,虽然不知为了什么!
在这数以万计的人中,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意。
他极度自信,仿佛并不惧怕潜在的所有危险,冷冷地观察着营地的一切。
没错,他就是朱温,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人。
朱温参加的这场起义,早已名垂史册,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这场起义都是无法抹去的残酷记忆。不过,这场起义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譬如说吃饱不饿的意义,再譬如说浑水摸鱼的意义,前者说的是劳苦大众,后者描述的情况的主人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还在中场休息的朱老三。作为一名曾经让人恶心的流氓少年,他很清楚自己以前干了什么,更清楚现在的他需要干什么。
朱老三的大老板,名叫黄巢。
日期:2012-06-06 14:05:29
黄巢,820年生人,曹州冤句人,私盐贩子,据说曾读过古贤人的经典著作,会写诗,但考了很多年都没考上。黄巢这辈子为后世留下了两首诗,一首是《题菊花》,一首是《不第后赋菊》,可见,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唯有菊花可以形容自己的与众不同,“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少壮不努力,老大考试考不上”。这就是黄巢起义的原因,可以说是相当的与众不同。
黄巢发动这场起义,多数以为是他的私盐生意遭受到了政府的盘剥,这个我同意;然后,他考试不及格,心有怨气,便坚定了灭了出题难的人的信念,这个我也同意。黄巢压根儿就不是读书的料,在准备考试期间,他也没耽误贩私盐的危险买卖,这种高风险高利润的行当,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丢过脑袋,但黄巢却没有这层担心。
为何?
难道他视生命如草芥?
你答对了。
但只答对了一半。
因为黄巢先生的特点是,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视自己的生命如珍奇。
因为贩盐,黄巢家境富裕,作为一名智商正常的人类,他自然会把贩私盐赚的钱留出一部分用于招贤纳士。所谓“招贤纳士,欢迎来宾”,实则聚集亡命之徒。当然啦,黄巢年代比较靠前,不如那呼保义宋江,结识的只有流亡的通缉犯,却没有官府的人,下线发展得很棒,上线却没有一个。此时,那种让人玩儿腻了的把戏又上演了,有歌谣云:“金色蛤蟆睁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我:这是一句反诗!
我: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我虽有短暂的精神分裂之症,不大正常,可也能瞧得出来,这里的“金色蛤蟆”,一定是指的黄巢,黄巢就是那只蛤蟆!说到这里,我深深地为自己的分析能力所感动,擦干眼泪,继续搜集史料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回,我错了,黄巢并非那一只金色的蛤蟆,以他的智商,不至于把自己比喻成那种东西。在那个时候,全天下都知道,这只蛤蟆,就是在河南濮阳起兵的王仙芝!
可是,有一件事是解释不通的,姑且说王仙芝是金色的癞蛤蟆吧,可这个“曹州”,却是黄巢的家乡,而目前可知,王仙芝是在濮阳起兵的。我只能说,天意就是天意。第一,濮阳距离曹州最近,唐末土地接壤,就算是现在,曹州县城与濮阳城的直线距离,也只有一百公里左右。第二,王仙芝在濮阳聚众起兵,率先干掉的,就是黄巢的老家曹州。本打算领着自己八个兄弟一起大闹一番的黄巢,见王仙芝先闹起来了,便压着自己的八千兵马不动,只等朝廷的左金吾卫上将军齐克让跟王仙芝大干一场,各自没了力气以后,他才蹦跶蹦跶地出来,跟在王仙芝屁股后头当小弟。
王仙芝并不是那么好惹的,官军与之大战,死伤各半,等朝廷再派大军前来镇压,王仙芝就完了。
黄巢瞅准的就是这个机会,他首先依附的并不直接是王仙芝,而是和王仙芝一起起义的尚君长的弟弟尚让。一个月之内,黄巢先生的兵马,就从八千涨到了数万。这次自然由黄巢亲自率领大军,攻陷汝州,直接掳了汝州刺史王镣,又纵兵抢劫,将关东搜刮了个干干净净。附近的节度使也拿黄巢没办法,朝廷更是没招。眼下的唐朝廷,当政的是僖宗李儇,屁大点的孩子一个,天下危难,必然要有号令,于是,大臣们开始为究竟谁是老大这件事而喋喋不休,要光是文臣内讧还好,最终能商议出来个解决方案,可你南衙(省部)掌控军机大事,置我北衙(宦官)于何地?
最开始文臣之间的内部矛盾,成功地转化为了南北两司的水火不容。
奸臣来俊臣曾经教训过我们:“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小人无所不为,所以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所以“九流浊乱,时多朋党,小人才胜,君子道消,贤豪忌愤,退之草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现在,你终于理解世界的真相了,想要当个好官,除非有比奸臣更加狡猾的目光不可。在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几个,他们是李纲、狄仁杰、姚崇、李德裕。可就算他们,也曾被人暗算过,一旦暗算者多如牛毛,哪怕狡猾如姚崇,也当真是无可奈何了。
黄巢准确地抓住了对手的弱点,干掉汝州,抓住刺史,一阵烧杀抢掠之后,他驰檄四方,章奏论列,说的都是朝政腐败,贤人憋屈之类的言辞,从黎民百姓,到士人小吏,哪个不暗自叫好?加上王仙芝的残兵,黄巢的势力又大了很多。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他俯视天下,然后,挥一挥手,开始了他最残忍的报复。
日期:2012-06-07 11:46:21
0003
伟大的农民起义家黄巢
这期间,朱老三还在奋斗。
朱老三对打架这东西很熟,队长发现,这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在双方厮杀中,往往能横挑一片,以至于后头跟来的敌兵看见这家伙杀人如斩瓜剖豆,直接绕过去——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
震惊,着实令人震惊!
于是,朱老三很荣幸地成了一名副队长,有了自己的几个兵。随后,朱队率领自己的兵,三番五次端掉了官军最为坚固的阵营,又惹得大队长一阵感叹。农民起义军的任职没有官军那么多废话,也不那么腐败,谁能干谁上,所以,朱温很快有了自己的部众,能够在黄巢面前露一手了。朱温所到之处,必定能为黄巢立下汗马功劳。黄巢也注意到了这个猛人,他很欣赏这个兢兢业业、能征善战的家伙。只是,在黄巢南征到广州的时候,朱温的二哥朱存就死了,他永远也得不到那个答案了,也再不可能亲眼看着弟弟的疯言疯语逐个实现。而朱温,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为狰狞可残忍的人,其实也是那样的脆弱,朱温失去了一直很照顾自己的哥哥。痛苦会让人变得绝望,也会让人变得坚强。朱温从未如此认真过,他埋葬了二哥,带着这种痛苦,勇往直前!
唐朝皇帝和百官,也没空争论不休了,黄巢从江南杀到了广州,屠杀了大唐在广州经商的二十余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途中,也因为粮食缺乏,吃掉了三十万百姓。在南方,黄巢发现,这里并不能作为自己实力和粮草的储备,便扭头开始北伐。多少年了,起义军非但没有有所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这一年,黄巢从东边发威,长安城内,万人涌向西边的大门,一路狂奔,大包袱小流星,甚至顾不上邻里和亲人。在黄巢发动大军攻陷长安以后,他安排朱温率领部众驻扎在东渭桥,防止唐军的反扑。
朱老三是没能亲眼见识到他这个老板的凶残,不过他不后悔。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常常想起那些个悲哀的夜晚,也常常想起那个名叫黄巢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情况非常恶劣,民愤极大的,针对京城的大屠杀。一次是日本人发动的南京大屠杀,另一次,正是由黄巢发动的长安大屠杀。
当年,唐朝的反叛者朱泚入主长安,长安文化宝藏、建筑风景,纹丝未动;后来,吐蕃人杀入长安,也仅仅破损了几座小小的府宅;到了黄巢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黄巢完全没有按照他老人家檄文里说的那样办,起义军入了长安,不仅上门问候了百姓,还问候了百姓全家。起义军,从第一天的分发布帛,到后来几天的入室抢劫。百姓拿出所有的钱财让起义军高兴,但起义军还是不高兴,只要不高兴,就举起刀来将人砍死。
每天都有某部某属某队的人忽然冲进东西坊街巷,提着刀杀进户里,抢完东西不算,妇女一律强奸。这在黄巢看来,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为了面子,他还是出面训斥了几位将军,训完之后,军队该怎么杀怎么杀,该怎么抢怎么抢,黄巢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安的灾,也是有因有果,是长安先对不起我的吧?
想起落第时的悲愤,黄王冷笑。
黄巢是个没政治头脑的人,后来的几个月,朱老三又被调到了京城东部搞防御,而西边则交代给了其他人(尚让等人)。也正是在这期间,出大事了。因为唐军必然不会老老实实呆在那里不动,他们会对黄巢发动过大规模的反扑。集中兵力攻打对手的一处地方,这是兵法。在这种强势的反扑下,西城墙是守不住了。古代城池保卫战,最重要的就是护城河和城墙的设置,一旦被攻陷了城墙,这座城池就算完了。长安虽是那段历史上最大的城池,却也免不了这个俗。
西城因此崩溃,城内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