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屌丝逆袭手册
作者:
罗大拿
日期:2012-6-25 19:58:00
无论你是否同意,我都要在未做任何论证的前提下,抛出本文的第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无论你现在身处何种逆境,正遭受着多么大的痛苦,都请你不要放弃,因为你的放弃,就等于是上帝抛弃了你,那样,谁还能拯救你呢?所以,你想得到什么,想改变什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施舍,求求自己就可以了。以上这段话,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在很多的著作、文章、文艺作品中,已经被广泛引用,反复论证,比较著名的有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等。
我认为,在这个观点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上帝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的上帝呢?这就不是谁都能说的清楚,也不是一两部文艺作品可以解释的了的。
此处需要明确的是,本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类文章,也不是教育指南类的文章,准确的说,本文应该算是“实用心理学基础知识普及读本”,或者说是一本“心理危机完全自救手册”。认为自己茫然、抑郁、焦虑、缺乏自信的人,感觉怀才不遇、对现实不满的人,陷入情感纠葛无力自拔、感觉生活压力很大、人际交往困难、处在崩溃边缘的人,如果你们能有耐心看完本文,这里不敢说一定就能解决你的问题,但至少会给你一个希望,给你一个依靠自身力量去战胜困难、克服命运、超越自我的思路。
我要做的,就是把还没有成为上帝的你,推上神坛,给你神一样的力量。特别提示:神并非无所不能,神也有力不能及的时候,所以不要一看到“神”这个字眼,就认为我在忽悠你,真不是的。请相信,我的真诚是百分之百。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开始这场造神运动吧。
日期:2012-06-25 20:31:04
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什么是心理学呢?教科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我认为,这种解释等完全是屁话,跟没说一样。从我多年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来看,心理学其实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更应该算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活动规律的“技术”。请注意,“技术”与“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呢,将尽可能少的使用心理学专业术语,而尽可能多的从哲学、社会学方面,结合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我个人的职业经历,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最有用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给大家。这里需要提前说明一点,本文所涉及到的许多概念,与教科书上有着很大出入,所持观点,与中国的许多“主流”学者相反(但我可不是非主流)。但是,这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至于原因,你懂的,此处不解释了。
所谓的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上的困惑和不适。这种咨询,可以是医生对患者的指导,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审视与反思。所以,学习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在我看来,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层面,即理性、情感和本能,这三者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紧密联系,它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软件系统。当这三大层面不太协调,出现冲突的时候,人的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如果这种冲突相当的巨大且强烈,人就可能心理崩溃(类似计算机的系统崩溃),也就是精神失常。如果这种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长时间的存在,并且形成惯性,那么人的性格将会发生扭曲,最终发展为人格障碍,影响人的一生。至于这三大层面的具体含义,后面再慢慢解释。
我知道,看帖的人中,不乏心理学爱好者,也不乏专业人士。但是,请不要跟我扯佛洛依德或者荣格,更不要扯《梦的解析》、《精神分析》,那些都是哥玩剩下的,都他妈是浮云。这里要讲的,是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是适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心理学。人类内心世界的形成,与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存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佛洛依德那一套,你不能照搬。也就是说,现代心理学在西方是适用的,但在当代中国,其实是水土不服的。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澄清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概念。这些概念,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被长期混淆和歪曲,以至于许多人被终生误导,因此必须予以正本清源。
日期:2012-06-25 20:32:18
自卑与自信
你有自信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觉得自己还是有点自信的。但我认为很难说,看看下面的案例,也许你会有新的认识。
2005年,曾有一位姓李的河北女大学生,通过熟人介绍找到我做心理咨询,据其自述,她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当时小李同学上大二,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小李是个标准的大美女,无论脸蛋还是身材气质,都有明星的范儿。她的家境也很好,父母是大学教授,从小到大,家庭给了小李良好的教育和足够的关爱,小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时,父母还给她买了一辆帕萨特轿车。我想象不出,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呢?
据小李自己说,在读大学之前,她一直是非常有自信的。从幼儿园开始,她一直都是老师的宠儿,父母的骄傲,无论学习成绩还是个人才艺,以至于身高相貌,家庭背景,她始终算是同龄人中拔尖的那种。但是自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小李的自信便逐渐削弱,以至于到后来变成了严重的自卑。
于是我问小李,我说为什么在电影学院你会感到自卑呢?小李说,电影学院的同学都很优秀,个个都是出类拔萃,而且这其中不乏富二代和官二代。在新的环境里,从各个方面与同学们对比,小李自认为她都不具备绝对优势,所以她开始慢慢变的自卑。我又问小李,怎样才能让你感到自信呢?小李考虑了很久才说,如果她能有一辆法拉利跑车,如果她的父母拥有亿万财富或者身居高位,如果她能被大导演看中一炮而红,成为大明星,那么她的自信心就能够恢复。
这时我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呢?难道自信就等同于豪车、财富和权力?小李思考了很久,也没能回答出这个问题。那么,现在,请看帖的朋友也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呢?
日期:2012-06-25 21:53:07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所谓自信,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对比之后建立的。比别人强的时候,或者面对弱者的时候,他就感觉自信满满。当他比不过别人时、面对强者时,他便不那么自信了,甚至于出现自卑感。比如,有很多国人在人家北朝鲜人民、额塞俄比亚饥民面前往往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可怜人家吃不上饭,而当面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富人时,他们要么表现出一种貌似谦虚的谦卑,要么就通过歪曲事实的做法硬去诋毁人家,反正就是以各种形式表现他的自卑。CCTV的新闻播报风格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动辄就和发达国家比指标,或者抬出咱们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来证明欧美人的老祖宗都是脑残。最让人无语的是,CCTV硬是把这种做法说成是树立民族自信心。
看明白了吧,这种通过“对比优势”建立的“自信”,其实不是真正的自信,这是一种优越感,而优越感与自卑,实质上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此提醒已经身为父母的朋友们,再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对比了,千万不要再那么做了,那种做法等于是培养孩子的自卑心理啊。哪怕是你的孩子比别人优秀,这种比较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也仍然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卑心理。
好了,下面给出自信的真正含义:个体人格对自我和现实做到客观认知并高度接纳之后,对自身作出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未来给出的理性预期。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自信,并不是因为我们绝对的优秀、绝对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勇于面对现实,乐于接纳自我。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信心,即使遭遇再大的挫折、面对再大的困境,哪怕是世界末日来临,也不会有丝毫动摇,用专业的术语说,这叫“内在安全感”。
日期:2012-06-26 09:56:41
说的再通俗一点,自信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健康心态,一种成熟理性的行为模式。拥有真正自信的人,在弱者面前不会自大,不会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在强者面前也不会自贬,更不会奴颜卑膝,他们能够坦然接受失败,能够勇敢正视自身的任何弱点和缺陷,而获得成功也不会变得狂妄。面对别人的成功呢,他也不会嫉妒,他能够欣然接受。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那种自我感觉超级良好,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可以达成任何目标的心态,绝对不是自信,那是标准的狂妄,距离精神分裂已经不远了。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泽东,看看他提出的那些政治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原子弹是纸老虎”、“用革命的红脑壳,撞碎帝国主义的乌龟壳”、“早打大打核战争,准备在核战中死一半中国人”。你说,这些话还有半点理性吗?还有半点人性吗?狂妄自大,实质上就是自卑心理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请记住,有些人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的自信开朗、坚强果敢,他的骨子里其实是极其自卑的。比如,喜欢吹嘘炫耀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喜欢攀比的人,追求完美的人,特别要强的人等等。自卑感是追求优越感的最原始动力,自卑的人追求的是比别人强,他要的是胜过别人,自信的人追求的是比自己强,谋求的是超越自我。
日期:2012-06-26 09:58:56
自卑呢,并不是简单的认为自己不行、感觉自己不够优秀。如果你某一方面确实比较差劲,而你能坦然承认这一客观事实,我说这不是自卑,相反这恰恰是自信的体现。自卑的人抱有的是一种“双重歪曲”的模式,这种人通过扭曲自我(无原则、无根据的贬低或抬高自我)、歪曲现实(无理性、无逻辑的夸大或无视困难)的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种行为模式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但会大大降低自我的生存质量,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许多麻烦。比如,自卑的人普遍有那么点神经过敏,一点小事,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令其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与情绪冲动。与自卑的人沟通和相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你就冒犯了对方。
好了,我想“自信”与“自卑”的含义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你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判断一下你自己,看看你是否是个拥有自信的人。如果不是,也请不必懊丧,因为在当代的中国大陆,自卑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一个普遍自卑的环境中,作为个体来讲,是很难察觉到自己自卑的。而且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此处虽然给出了自卑与自信的定义,大概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判断,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你仍然无法改变自己一丝一毫。你可不要按照自信的定义,强迫自己去装样子,伪装成一个自信的人,那叫装逼,那比自卑更可恶。人的行为,是受其内在机制制约的,若没有内在心理机制的支撑,你强装出一副自信的样子,模仿自信的行为模式,那等于是撕裂自己的人格,时间久了,你会人格分裂的。切记!切记!
在后面的篇幅中,我将循序渐进的,有步骤的,把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方法告诉大家,所以,还请有点耐心。
心理学爱好者、有心理咨询需求的朋友,可以加Q群:89975509
日期:2012-06-26 10:10:57
爱是什么
我相信,看帖的每一个人都谈过恋爱,那怕是单相思的暗恋,也一定有过。记得我第一次恋爱应该是1983年的9月1日,这一天阳光明媚,温度宜人,这是我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那天我无法自拔的喜欢上了一个漂亮女同学,很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机会表白。成年后我们也曾邂逅,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美女已变成了黄脸婆,让我实在爱不起来,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这里我要问,你也曾像我这样的“爱”过谁吗?我对我同学的这种心态,算不算是“爱”呢?如果你认为是的,那么大错特错了。这不是爱,这与爱根本就不沾边。
2008年,曾有一对恋人找到我做咨询,据他们自述,两个人相恋已经三年,同居一年,他们都自认为非常的爱对方,但是因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甚至是动手打架。他们咨询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帮他们找到一个和平相处的办法,避免无休止的战争。
我首先询问女方,问她爱男方哪一点?最初女方哑口无言,思考了很久后,只说就是有感觉,就是觉得男方好,喜欢和男方在一起。我又问男方,问他爱女方哪一点?男方很干脆,说因为女方漂亮,家庭条件也不错,是他心目中那种理想的结婚对象,所以就爱对方。
这对恋人对我提问的回答,显然是非常浅薄的,只给出了最表面的答案。后来通过不断的沟通,通过旁敲侧击,我了解到更多的情况。
日期:2012-06-26 13:21:29
喜欢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有心理咨询需求的朋友,请加Q群:89975509
日期:2012-06-26 14:03:11
女方是城市人,是80后独生女,父母都已退休在家,她本人很漂亮,年轻时尚,自认很有品位,但是收入不高,就职于私企做文秘工作。男方呢,是那种通过刻苦学习,从山沟里奋斗出来的典型凤凰男,父母在老家种地,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的工作是大学老师,刚刚三十岁就是副教授了,收入自然是很可观的。还要特别说明一点,这位男同志长相比较特别,就是那种标准的地包天。
他们二人吵架最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花钱。女方花钱比较猛,追求时尚嘛,这是必然的。男方呢,比较节俭,比较倾向于攒钱资助老家的父母兄妹。他俩矛盾的焦点就是,女方嫌弃男方老土、抠门,不肯在她身上花钱,而男方则指责女方铺张浪费,不孝敬老人,没有家庭责任感。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接下来,请允许我庸俗一回,在未经当事人证实和允许的情况下,给这对恋人的关系做一个定性:我认为,他们双方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建立起恋爱关系,并非是出于“爱”对方,他们各自的真实动机是,他们都需要对方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质,以满足自己的固有需求,所以才选择了和对方在一起。他们都把需要对方,说成了是爱对方,把“爱”与自己的“私欲”混为了一谈。他们这种所谓的“爱”,准确的说是期望对方来“爱”他们自己,期望对方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
比如,男方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这满足了女方经济方面的期望,她可以依仗男方的高收入去追求时尚。而女方呢,年轻漂亮,没有家庭负担,这满足了男方的虚荣心、审美需求以及经济考量。假设一下,如果男方是个农民工,女方会“爱”上男方吗?如果女方是个丑女,家庭负担又很重,男方会选择女方吗?
日期:2012-06-26 14:14:58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从古至今,百分之九十九的婚姻,建立之初,是没有“爱”可言的。再告诉你一个真相,“爱情”这个玩意,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在心理学上是不存在的。爱情的实质是人在进入生殖期以后,在性激素刺激下而产生的一种生殖冲动,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生理反应,跟男人的勃起反应是一样一样的。
所谓的“一见钟情”,事实上就是两个生殖冲动极其强烈的人,偶然碰到了一起,因为共同的生殖需求,双方会很快找到共同语言进而产生共鸣(我称之为激素共鸣),接下去俩人会无可救药的坠入了所谓的“情网”,也就是开始了恋爱。但是研究表明,因一见钟情而产生的婚姻,最后大多数是以悲剧收场。由此可见,“爱情”这个东西,确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不是你原先理解的那样。神马海枯石烂,神马地久天长,全都是扯蛋。
当然,我不否认恋爱的过程是快乐的,是令人愉悦的,这也是事实。但是,恋爱的愉悦,也是建立在激素控制之下的,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恋爱中的男女,大脑中会大量分泌内啡肽,这种激素可以极大的缓解痛苦,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但同时也将大大的降低人的智商,使人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决策等理性思维发生暂时退化。
为什么很多人说,人一进入恋爱状态就变成了傻瓜呢,原因就在于此。用生理冲动代替理性思考,不变成傻瓜才怪!
日期:2012-06-26 14:56:19
所有婚姻的最初阶段,就是生育合作社,就是经济共同体。不过请不要误解,在此我无意挑拨你的夫妻关系,更无意拆散你的家庭,我只是在讲述事实真相。虽然我们建立婚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生殖,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婚姻双方会通过沟通、理解、妥协、接纳、依恋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建立起一种“爱”的关系。“爱”是一个家庭的纽带和基础,没有爱,只有大房子,只有豪华汽车,只有成功的事业和花不完的钞票,那是不能称之为“家”的。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个非常洪大的命题,有史以来,整个人类的文艺作品,对“爱”的歌颂和探讨,一直都是主旋律。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对爱的本质进行表述。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请务必认真阅读,以便深刻理解,因为“爱”是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原动力,只有理解了“爱”的本质,你才能真正的理解自我、他人,以及我们生存的世界。
日期:2012-06-26 14:57:24
首先,爱是一种态度。当你对某人或者某个事物的态度,达到无条件的接纳、不求回报的付出,不计代价的给予时,那么就可以说你是在“爱”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但是,做到以上三点的同时,还必须规避两点:爱不是无限度的满足对方要求,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对方过错,否则就是“溺爱”,实质上溺爱是对人的一种极大伤害。
真正的爱是付出,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不是获得(当然,爱的过程中你必然会有所得)。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把爱当成一种借口,以爱的名义向别人索取,要求别人满足他们的私欲。这是对爱的歪曲和亵渎,也是人对自己的毁灭。比如,当今的执政者不就是这样吗?打着爱国、爱人民的旗号,无限度的压榨人民血汗,索取人民的财产和尊严,其借口不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吗?事实上呢,我们看到的真相是,执政者捞够了钱后,都把家人送去了美国。他们这种爱国爱人民,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的借口。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无数人的心理被“九年制义务洗脑”与“新闻联播”所扭曲,包括他们对爱的理解和表达。
前面提到的那对恋人,你能说他们对爱的歪曲,与社会环境没有关系吗?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两者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日期:2012-06-26 15:12:12
再比如,现在有很多愤青,自称爱国,谁要是说一句中国不够好,他们就给人家扣上汉奸的帽子。在愤青的逻辑中,当代中国的一切都不容质疑,执政者对人民犯下的一切罪行都是可以原谅的,包括对整个民族心理的扭曲。我说可悲啊,愤青们快死光光吧。愤青的所谓爱国,其实是一种卖国。愤青爱的不是国家,他们是借着爱国的名义,宣泄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充分表现他们的自卑情结。愤青,其实就是当代汉奸,就是打着爱国旗号卖国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
请相信,我说这些,并没有跑题。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社会环境,大的文化背景,对一个人内在机制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说明这些问题。
“爱”除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行为心理学派认为,爱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学习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就很难建立爱的能力。我不这样看,我认为爱是一种本能,是不需要学习的,而且是无差别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爱都一样。
但是,爱的表达能力和爱的方式方法的确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在冷漠、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即使他心中有爱,他也表达不出来,或者他只能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表达。比如,很多的家庭暴力,其实背后的根源是“爱”,是对爱的诉求,只是当事人在用一种负面的方式表达他的爱。爱与恨,其实是一体的,也是一个硬币的反正面。可能,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这一点,不过没关系,慢慢你会明白的。
日期:2012-06-26 18:59:49
为什么说人类的爱与生俱来呢?比如,人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和环境的态度,不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吗?父母再穷,再丑,再农村户口,再有生理缺陷,小孩子仍然会给予父母完全的接纳和绝对的信任,他们不会嫌弃自己父母任何一方面,这其实就是儿童给予父母的爱。为什么许多人那么的喜欢小孩子?即使是陌生人的小孩,也能激发起我们无限的爱心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首先从孩子那儿感受到了那种最纯真最无邪的爱,这种爱激发了我们爱的本能。
记得香港电影《大话西游》里面,曾经探讨过爱需不需要理由这个问题,我认为那个导演简直就是个没人性的白痴。难道他老妈在给予他母爱之前,还要论证一下要不要爱他吗?难道母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吗?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过母爱,也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有能力把她的爱释放出来,让她的孩子感受到。但无论怎样,母爱是人类最无私最高尚的一种情怀,站在人类繁衍的角度上看,每一个尽到自己职责的母亲,都是伟大的。
人与人之间,最亲近、最稳固的关系,莫过于“爱”。也就是说,除了是一种态度和能力,“爱”还是一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人来说至关重要。心理学上所谓的归属感,即来自于爱的关系。两个人之间,彼此持有爱的态度,那么他们就是建立了一种爱的关系,所谓的“彼此拥有”是也。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