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日期:2012-6-23 15:37:00
《古物文明笔记》总序
《古物文明笔记》为作者闲睱之余翻书、赏玩古物的一些笔记汇总,记录着从远古、和上古、高古至唐宋元明清的部分生产工艺。而这些工艺即为后世的艺术品,可以称之为“文物”、“古玩”或“国宝”。
“史记”是人为历史,人为的东西就掺和了个人情感与爱憎,或者说带着某种目的而为,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比如说,南宋抗金史,秦桧的后人与岳飞的后人来写,同样的一段历史,书写的内容就会有大大不同,其中道理不难理解。
古物是文明化石,是最真实的历史。古物所承载的文明史是最实在的,它体现了每个时代的辉煌与没落,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民众审美、宗教皇权特征、国力财力、风俗习惯等等,这个是任何后来者都不可能任意篡改、夸张与诋毁的,在古物所呈现的真相面前,一切的“人为”之论都将空乏无力。
我们有幸生长在华夏文明古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从上到下散发着迷人的文明气息,小到一粒玛瑙,大到庞然建筑,无一不透出深沉的文化底蕴。文明是一步步演绎而来,过程是漫长的,古物而又是记录着古文明进程的另类书籍,考释古物就掘开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根。
古物的根本在于传承有序,从生产技术到工艺审美,每前进或是改变一小步,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没有大的跳跃。打个比方说,从夔龙、蟠虺、螭龙到火龙、虬须龙,这种纹饰演变的过程就相当漫长,其间掺杂着每个时代统治者与民众的心理、时代的气势甚至是平民百姓幸福指数。古物演变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是同一道理,拿手机来说吧,从模拟移动电话、蓝屏、彩屏、和弦音到MP3、MP4,再到智能手机,每一步都是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从蓝屏直接就到了智能手机。只不过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太迅捷,比缓慢的古代文明快至数以千万倍,但演变的过程还是存在的。
细品之下,每件古物所散发出来的古文明气息都是复杂而深厚的,而这些气息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韵味又是让人如此痴迷。古物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巨大的迷宫,而进入迷宫与自由穿梭是后来爱好者所期望能企及的境界。中华文明这般庞杂与丰富,而我们的学识与精力都相当有限,不能全概而知,但不妨碍我们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爱好,就如同我们读二十五史一样,在时间与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读研,乐在其中便为知足矣!
本笔记主要分陶瓷、青铜器、木器、玉器、钱币、佛像、服饰等等几大项进行阐述,计划写十篇,依次为分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共九本书,目的只是为了清楚地体现每个时代的文明特征,以物说史,讲述传承有序的古物时代,透过文明的缝隙去触及文明演变的脉络,感受交错的历史渊源。
《古物文明笔记》之《宋篇》分序:
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理论上属汉朝,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汉到汉献帝刘协于公元220年亡汉,其间跨度达四百余年。汉代史上,如果中间不是王莽横插一杆隔断了刘氏江山,那汉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最久的。所以有人就提出,断了代就不能算,按此理论来说,排在老二的宋朝就跃居成了第一。
宋朝的命运相当多桀,在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冲击下划分为北宋和南宋,好在其间没有断代,江山没移姓,始终姓赵,就这般一路跌跌撞撞地沿续了319年。突破三百年的期限已经不容易了,再看大唐、明朝、满清政权都只有二百余年,其他短命王朝就更不用说了。
宋代是个未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的朝代,在所有开辟的新朝代中,武力相对较弱。北宋皇帝重文轻武,行的是偃武修文的国策。宋太祖自己就是武将因兵变“黄袍加身”的,所以他紧接着“杯酒释兵权”,宋朝后世国君都效仿宋太祖,尽量以文官当政,武官少用。这就造成了国家军事力量的软弱。宋朝统治者倡导以文治天下,这或许就是宋朝版图很小的直接原因吧。都说以军事力量保家卫国,宋朝崇文不崇武的统治思想始终处于被挨打的窘境。文武兼治天下,在宋朝这改了,这一改让皇权中心被迫由北往南异都。也正是因为这个的缘故,宋朝留给后人的印象就如晚清政府一样“软弱无能”、“ 投降赔款”无半点出息。
但是,我们今天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宋朝也有好的口碑,比如“百年无战事”、“百年不诛大臣”。 北宋历史,大部份时间都处于 “改革”之争中,吵吵嚷嚷近百年,终究无大的建树。因为政解不同,文人也不和气一团,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对于文采彼此欣赏带来的那种惺惺相惜之态。因为不诛杀大臣,言论自由相对宽松,可以持不同政治观点,从而也让一部分文化名人始终处于“流放”的经历中,留住了性命,也留下了大量文采飞扬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苏大学士。
史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话有无夸张呢?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得体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之外,其余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均出现于宋代。这就是最直接的“伟大”之处。之后几朝的政权高压统治,使得文明、科技失去了那份从从容容的创新力。
历经南北两宋得以完善的“程朱理学”,虽然当代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不乏微词甚至是批评。批评的原因大致是因为“程朱理学”被宋元明清统治者所利用,从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皇权的“官方思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我们今天在批评当代有些人的“道德沦失”时,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衡量标准还是“程朱理学”,他是我们近千年来中国人优良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也是种品质。
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教导人们行事规范内敛、以平和之气处世。具体反应在艺术形态便为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如,含蓄内敛的唐代青瓷在宋代更加追求细腻浸润、以陶达玉的神审美观,这点后后来的明清完全不同;又如宋人山水画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山水、与天地的那种自然交融,不张狂、不强争的淡然心态;在服饰风格上,宋代一反唐装的奢华、张扬,从上到下“务从简朴”、“不求奢靡”,提倡服饰要简介、朴实。
从古物文明的角度来说,赵佶是个“良才”,如果抛却治国不说,宋代文化在宋徽宗手中推上了高峰,此后逐步回落。瓷器上,宋“官窑”的建立;书画上,《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编撰;古器上,《宣和博古录》的汇编都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明遗产,从而让后人在探索宋代以前的艺术时有更多的信息与依据。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假如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朝代让我们来选择,我们是该选择“汉武帝”时期,还是选择一个“宋徽宗”时期来生活?这事还真不好说。如此想来,帝王的“强大”与“柔弱”是个相对的问题,对于民生而言,互有利弊吧。
日期:2012-06-23 15:43:17
第一章魂牵梦萦 百窑竟火
有人将中国古物文明史高度概括为“夏陶,商彝,周漆,汉玉,唐俑,宋瓷,明木,清画。”先不说这种概括是否能达到一致认可,但就其总体而言是可行的,无大方向的分歧。
既然瓷器以宋为最,那《宋篇》就以瓷器开篇吧。
这里还需要解释一句,历史上的中国瓷器有几大高峰,如北宋末年至南宋中期、元代中后期、明代永宣及成化时期、最后到清三代。就技术而言,这几个时代难分伯仲,那为什么单以宋为“最”呢?
究其原因有三:
一者,宋代烧瓷技术的失传,烧瓷原材料的枯竭造成了传世之品或缺或稀少,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者,宋代五大名窑器传世品异常稀少,有些品种搜遍全球都难过百件。物以稀为贵,受人追捧成自然之势。
三者,宋代为中国瓷器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据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大有君临天下之气概。高峰不单指技术,而且体现在窑口数量上。
一提到宋代瓷器就让人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意识概念“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除此之外还有各地的诸多窑系,蔚然大观。
五大名窑有:汝、官、哥、钧、定。
八大窑系有:耀州窑、定窑、饶州窑(景德镇窑)、钧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龙泉窑。
有人将八大窑系称为“八大民窑”,这个称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五大名窑中除了“官窑”,其他都是民窑,而且烧贡瓷的不只是这四家名窑,其他窑系也同时在烧,所以说除了“官窑”之外,其他窑系都没有体制上的区别。打个比方说吧,我们不能称汝窑为“汝官窑”,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官窑,道理很简单。
在宋时,众多民窑共存、共繁荣昌盛的这种状态,我个人谓之为“百窑竟火”。百只是个叫法,不代表具体的数字。那么宋代到底有多少个地方民窑呢?这个难以估计清楚,少说也在五十至百家。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因为有鸡才显得鹤的出类拔萃。南北两宋林立诸多的民窑强大体系突显出了五大名窑的辉煌声望,也成就了八大民窑体系的强劲实力。在如此众多的窑口竞争之下,烧成绝世精品瓷是种必然,烧不成反倒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日期:2012-06-23 15:53:15
第一节 两宋贡窑
宋之前的唐代,瓷器已经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
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从直观上来看,一个冰一个雪,难分上下;从价值对比上来看,一个类银一个类玉,也难分下下。陆茶圣说的都是好词,美得让后人对唐瓷难免不垂涎起来。
到了五代时期,陶瓷更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五代虽然历时不长,但是陶瓷制作技艺却很出色,无论是南方的青瓷,还是北方的白瓷,均造型规整,釉色匀净,胎薄质坚。大量壶、罐的腹部常做成瓜棱形;而盘、碗类常做成花瓣形。
封建社会最精致的瓷器都服务于皇家或是官府,而烧造这些官家瓷器的窑场又是什么性质呢?他们的运作模式又是什么?
史料证明,在北宋之前是无官窑的。在官窑产生之前,皇家御用瓷称为贡瓷,这类瓷器都不是官办瓷厂,而是民办窑厂,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官搭民烧”。
【秘色瓷】
贡瓷中最有名的就是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
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关于“秘色瓷存在与否”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证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隋唐五代时期,各地窑场都有贡瓷供给朝行廷,北以邢窑为主,南以越窑为主。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唐代中朝,浙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五代十国时期,越窑一度控制在吴越国手里。吴越国的历史包含了南方贡瓷的一段重要历史。
l977年上林湖吴家溪出土一件唐光启三年凌倜墓志罐,志文中有“中和五年岁在乙已三月五日,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月,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此志文中出现了“贡窑”一词,这充分说明晚唐时期官府曾一度在上林湖设置“贡窑”,烧造秘色瓷,满足宫廷需要。
吴越国,由钱镠所创建,以杭州为都城首府,占地八十六县。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省十一个地市的全部与江苏省的苏州、福建省的福州。
钱镠(音留)(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末拥兵两浙,统十三州,封吴王、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自称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谥号武肃王,葬安国县衣锦乡茅山。
钱镠的字很有意思,“巨美”,非常之美?
从画像上看,钱镠长得可一般般,呵呵。
日期:2012-06-23 15:57:25
更有意思的是,钱镠的小名为“婆留”,更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这名到底是怎么给取出来的呢?和我一样有疑问的大有人在,于是便有了一些传说。
据说,这钱鏐初生时相貌丑陋,哭声很怪,而且满室红光,后庭一片兵甲声。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想将他丢到屋后的井里,幸亏邻居阿婆苦苦挽留,才留下一条小生命,所以钱镠小名“婆留”。这口“婆留井”,至今还在家乡临安锦城镇钱坞垄。
钱镠从小就不爱学习,喜欢舞枪弄棒的,在16岁时弃学贩盐。当时私贩盐料是官府严厉禁止的。越是官府禁止的生意就越利润高。在高利之下,因此钱镠铤而走险,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宣州等地贩卖私盐和粮食。这段贩卖私盐的经历,练就了钱镠体魄和胆略。贩盐之余,钱鏐还不忘苦练硬弓、使长矛,立志从军博取功名。二十出头时,钱镠到石镜镇投军,此后改名为钱镠。
黄巢起义时,钱镠成为当地军阀董昌的部将,屡立战功。中和元年,钱镠授“都知兵马使”,并注意团结各都力量和下层头目,还将其弟钱銶、钱镒、钱铧、钱镖,以及儿子钱元璙、钱元瓘等人安插到部队中担任将领,从而将八都军逐渐培养成坚强的嫡系部队。
唐光启三年,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就独据一方。景福二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
唐昭宗乾宁二年董昌叛唐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同年,唐朝封钱镠为浙东招讨使,令其讨伐董昌。乾宁三年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治杭州。天复二年,唐封他为越王。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
乾宁四年(897年)八月,鉴于钱镠招讨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赐其金书铁券,免本人九死或子孙三死,这件铁券后经宋代陆游、明代刘基等人为其写跋,还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和清高宗等五位帝王御览,也曾遗落民间。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铁券历经千年,曾几经周折,后为浙江嵊州长乐钱氏后裔收藏。20世纪50年代初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1959年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见图一)
日期:2012-06-23 16:05:17
光化三年(900年),为了表彰钱王的功绩,唐王朝派人取钱镠画像,悬于凌烟阁。(见图二)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吴越国自此创建。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为主要军略。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之后,吴越国小心翼翼地历经了三世五王。
吴越国王钱镠为讨好朝廷,规定在越窑中开辟专门窑炉来专烧贡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这就是秘色瓷的由来。“秘色”的“秘”意思含“保密”的意思,指“保密的釉料配方”。
《十国春秋?吴越钱惟治传》载,钱惟治一人上贡的金扣瓷就有一万事。随着进贡瓷器剧增,仅上林湖及周围的白洋湖,古银锭湖诸窑群生产的秘色瓷不能满足其需要,就在上林湖外围的上虞窑寺前、鄞县东钱湖等地开辟新窑场,扩大生产规模。
钱惟治只是吴越国第四任王钱倧长子, 乾德四年(966)授宁远军节度。吴越国最后一任王是钱弘俶,他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更是海内罕有其匹。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宋朝统一全国的政治攻势下,为保一方平安,钱弘俶倾国所有以事贡献来讨好朝廷。赵匡胤讨伐南唐时,钱弘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建议,出兵助宋灭南唐。搞得赵匡胤很不好意思收拾吴越。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时,赵光义不再给吴越国留仙会,威逼其归顺了大宋王朝。
日期:2012-06-23 16:13:44
【何谓贡窑】
所谓北宋贡窑,就是民间有实力的窑厂被朝廷看中后授予专门采购特权,特许敬贡的模式。这种贡不是白给,朝廷要花银子。钱基本上是从赋税中扣除,目前史料中暂没见有支付现金。贡瓷烧制的款式与品种以及验收的质量标准都得由朝廷说了算。上供时,朝廷有专职人员进行挑选,合格的收下,不合格的免收。上供到京城时,朝廷再挑选一遍,符合宫内要求的留在宫中使用,不符合的拿出去卖了创收,这点和明清时代的官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贡瓷其实只是宋朝“土贡”中的一项。
土贡,语出自《尚书?禹贡》。相传夏禹根据各地物产不同规定不同的贡纳项目。在租税制度逐步健全以后,上贡并未消失,而成为赋税之外,臣属或藩君向君主的进献。某内容多为土产、珍宝、异物。有些可以与赋税相抵扣。《文献通考?自叙》载:汉唐以来,任上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甲,犹曰当其租人……
宋朝的土贡,是循《周礼》之原则而制定的,纳入每年的国家财务预算,也是地方官员的一大考核指标。土贡品的进献时间是每年的元正大朝会,各地政府官员都按照《九域志》所规定的土贡品及数量,在元正大朝会这一天献之于朝廷。
南宋周辉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里说明了另一个事实,即汝窑也一度是北宋朝廷的贡窑。但是,汝窑成为贡窑的时间在北宋历史上不算早的,在它之前有定窑等。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
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中也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
叶真说得很明白,因为定州白瓷有“芒”,朝廷不喜欢了,于是改汝州窑为主来烧贡瓷。当然,定窑同时也还在烧贡瓷,这个是不会突然之间就取消的,证据在后面提及。
关于“芒”这个词,现代陶瓷界有不同的解释,主要分为三种:
一者认为是定瓷在北宋中期后由仰烧改覆烧产生的口沿无釉之芒;
二者认为是定瓷过白,刺眼,没有玉的透感,朝廷不喜欢;
三者认为,定瓷中的“芒”为杂质,细看不纯。
事实到底是哪种呢?目前没有统一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偏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芒”字的首意为“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引伸成语有“针尖对麦芒”、“初露锋芒”等。瓷器口沿无釉不光是涩,在薄器上还显锋利,以“芒口”来解释是行得通的。比如,每当我看着北宋湖田窑仿定窑的那些芒口碗时,心里的想法就是一个“芒”字,因为太不适合嘴唇相接触,真不知古人为何不计较。有些学者会认为,“芒口”可包金、银、铜,不是朝廷放弃的理由,但要知道,每件日用瓷都去包金属边,这个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小,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那在定窑之前,或者说定窑同时成为贡窑的还有其他窑口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只不过有些窑口贡的数量很少,而有些窑口则多得多,这取决于瓷器的品质。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