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的欢天喜地和苦大仇深

作者: 暮杳

  日期:2012-5-24 17:14:00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早上,我赶完了一篇连我自己都看不懂的论文,憋半天憋出来三千多字,心中万念俱灰。
  身后,还有四五篇论文和四五堂考试在等着我。
  所以我想,我得找点乐子。

  所以我爬上煮酒来看看贴。
  然后……我就萌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从小读西汉史,从来不敢自诩专家学者之类。只是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在学习中。这个帖子,也是我读史的一点心得,想与同仁一起分享,如是而已。作为煮酒上长期潜水的半新不旧人,自知完全不能望煮酒各位牛人之项背,绝不敢说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更绝不敢说自己什么都知道,只是一边写一边学习吧,然后,希望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点快乐而已。

  所以我的初衷只是希望获得一点快乐而已。
  所以,一起观赏,一起快乐,一起进步,岂不是好?
  以下是初步的粗略的卷目,每一卷下会按人物细排章节。以后必然在大家的批评指正之下还会做各种修订:
  序:用司马迁来写读《汉书》札记的序
  一 高帝朝(包括高后):胜利者总有一套哲学;太聪明的女人没人要

  二 文帝朝:翩翩君子,温润如玉
  三 景帝朝:最聪明的人最不像聪明人
  四 武帝朝:不知道怎么给这么复杂的时代定一个标题……
  五 昭帝朝:小朋友毕竟是小朋友
  六 宣帝朝:深藏不露的好男人!!!

  七 元帝朝:必须承认这个皇帝是靠一个女人才出名的
  八 成帝朝:必须承认这个皇帝是靠N个女人和N个与女人有关的典故才出名的
  九 哀帝、平帝朝:孩纸,这都不是你的错
  看了目录以后……想看《史记》《汉书》全文翻译的童鞋可以离去了。想看宫廷野史(我知道目录写得很像野史……人家会改的嘛!)的童鞋也可以离去了。希望在几个月内读懂西汉史的童鞋也可以离去了。逃生门就在屏幕右上方的小红叉~
  我会尽量写得轻松无压力,以《汉书》为主,《史记》是补充(关于此条,理由会在序中出现)。不会很学术,但是我承诺,每一典必有据。
  还是想说,这是和大家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连载是我读《汉书》文本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下手轻一点……我还年轻……
  谢谢!

  鞠躬,退场,下一贴见!
  日期:2012-05-24 17:47:44
  序:用司马迁来写读《汉书》札记的序
  为什么明明是讲《汉书》,却要先从司马迁说起呢?
  这是一个苦大仇深的故事。
  我从小就不喜欢司马迁。

  因为表扬他的人太多了。
  如果他和我一个班,他一定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
  牛皮哄哄,以为自己什么都对;因为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对,所以就什么都敢说;因为什么都敢说,所以大家都喜欢他。
  因为大家都喜欢他,所以我不喜欢他。
  往后,我的这个缺点还会发扬光大——阿杳往往不喜欢大家都喜欢的人。

  ——但是!
  ——那是建立在我没读过《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的基础之上的!
  这两篇文章,其实是延续了司马迁一直以来的风格,并且是司马迁最大的两个特色风格——1,感情澎湃,爱自夸,爱捧人,爱拍砖。2,把历史写得像小说。
  《太史公自序》是用来装可怜的。——也可能不是装,这个不好说,毕竟历史上比司马迁还惨的人多了去了。但有一点他没有刻意却流露得一泻千里——大气。从颛顼说起(虽然司马迁给上古诸神排的位次极其混乱不可靠),从高处起飞,然后一直下降降降,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绝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报任安书》是用来发泄的。当时任安也快不行了,司马迁想到任安过去写给他的信他还没回,于是写这封回信——其实全是写给司马迁自己看的。任安一个快死的人才不想搭理他那些怪里怪气的想法呢。司马迁就在这封写给将死好友的信里“舒愤懑”,完全没有顾及到任安的处境……
  从这两篇文章里,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司马迁这一生最大的特点——不懂政治。

  《史记》里充满了英雄和小人的决斗,奥赛罗式的悲剧。在汉朝一代,司马迁花最大笔墨去写的,他最喜欢的人,他写得最好的人,是三个——贾谊、汲黯、李广。
  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喜欢这三个人吗?
  因为他们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懂政治。
  不懂政治的人最可爱。
  我常常想,司马迁凭着他那一股傻气认定了李陵假投降,又凭着一股牛气跟主子吵架,然后——是凭着一股什么气竟然受了宫刑活下来呢?以至于两千年后给我们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一个屡试不爽的素材。
  其实,如果要写读后感之类,《史记》比《汉书》好写多了。因为《史记》就像好莱坞大片,充满了英雄情结,总觉得天下人的日子都过得像一部史诗。而《汉书》从语言上说,晦涩;从内容上说。朴实;从思想上说——呃,没有思想。

  但是班固此人比司马迁要来得深沉得多。司马迁那种关键时刻会犯二的普通文艺青年,他的骨肉皮是大家一眼就能看穿的;班固则不然。班固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玄妙的想法。我想,古人喝着酒读《汉书》,莫非是因为只有喝醉了才能看懂?——就像阿杳喝醉了才能动笔写哲学论文一样……
  以《汉书》为此札记的基础而不采用《史记》的原因如下:
  1,如前所述,我讨厌司马迁。
  2,《史记》毕竟没把西汉史写完,如果这个札记写到武帝中晚期就进行不下去了那阿杳会很尴尬的。
  3,《汉书》比《史记》更历史那么一点点——司马迁的小说家风格有时会误导人的,就好像你看了《淮南子》以后就会忘记刘安曾经造过反一样。
  4,我家《汉书》长得更好看。
  西汉是一个奇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着微妙的政治、残忍的政治、欢乐的政治、嚣张的政治……请原谅我从政治角度去解读它,因为在《汉书》文本里,总是无处不见政治那个毛茸茸的影子。

  司马迁不懂政治,班固稍微懂一点,所以《史记》和《汉书》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又鉴于阿杳属于不太懂政治的类型,所以这篇札记如果太浅薄,还请诸君勿怪。
  帕斯卡说,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后来何在伟又说,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我在磨炼苦逼的马基雅维利论文的时候,就深深相信,不论这些政治家们怎么鼓噪宣讲,人性里最美好的部分始终是存在的,那光辉也许只是一分一寸,但依旧在世事阴影的背后用力挥舞着它的小翅膀,给这个烘炉般的世界扇点凉风。
  我觉得,班固也是相信这一点的。
  所以他的文字里,总是会不经意流露出人世的温存与眷恋。
  那是在政治背后的又一重漂亮的影子。

  谢谢!
  鞠躬!
  下一贴见!
  日期:2012-05-25 13:15:20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卷 高帝朝
  第一章 刘邦 
  第一节 发迹之前,总有神迹
  每一个王朝的发家史,都是一部带血的《神谱》。《神谱》是障人耳目的,血才是真的。但是历代史家却总是要从《神谱》说起,好像只有和这些乱七八糟的神仙扯上关系我这本书才算有了政治保证。可惜,连司马迁也不例外。
  从司马迁为刘邦所作的诸多神性证明来看,至少在西汉当朝,刘家的神话宣传是比较成功的。而且,西汉朝笃信神仙方术,各位看到后面,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算命先生算命婆子在史书中神出鬼没此起彼伏了。【注:巫蛊是另一码事,往后会细讲。】
  下面来看刘邦起事前期的神性证明:【注:引用文字,不作说明的话,都来自《汉书》;如果是其他史料,会有说明。另外,武帝以前的西汉史事,班固基本抄袭司马迁,这大家是知道的。】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这是从娘胎里就证明了刘邦的了不起,也就是说,它抓住了神性证明的根本。刘邦是他母亲和蛟龙的孩子,而这蛟龙,文本里也提示得很清楚,是神龙,不是恶龙。最后归于董仲舒式的结论:刘邦乃天命之子。

  不要小瞧这种董氏逻辑——它从最根本上解决了政权的合理性问题(至于合法性,不仅它管不了那么多,而且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合法性也远没有合理性重要)。为什么要尊奉他当皇帝?因为他是老天爷的儿子。为什么他是老天爷的儿子就要让他当皇帝?因为你不是老天爷的儿子。你们都是爹妈生的,而他不是。所以,他是特别的——这种特别,卢梭用了整本书来证明【注: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还因为写得太长而没有获奖【注:那是法国第戎科学院弄的有奖征文,最后不让卢梭获奖的理由就是说他写得太长了——原本规定要以三刻钟内能读完为限。】。卢梭绕来绕去,说不平等的起源是私有制,而中国人举重若轻,告诉你不平等的起源是你爹没有我爹好。影响千年,呜呼哀哉。

  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
  刘邦身上有什么怪,不知道。这种吊人胃口的写法真是极烟云模糊止境也,还好他写的是神迹不是史迹,若是史迹也说得这么模糊,痛苦的就不只是司马迁一个了。而武负、王媪因为亲眼见到刘邦的神迹,所以后来刘邦欠的酒债也不用他还了。小民之心,果然充满敬畏。
  3,【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这样的:刘邦作为亭长,送人去骊山服徭役,然而路上好多人都跑掉了,刘邦索性把所有人都放掉了,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是不是很潇洒?我以为刘邦最吸引人处就在这种潇洒。而后,他发生了此酒后杀蛇案。
  这桩神话里最厉害的是最后一句【妪因忽不见】。真个是“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风才最为国人所崇拜。如果最后刘邦能寻访到这个老妪,那这个故事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这里告诉我们,刘邦是赤帝之子。由此可见司马迁写小说还是很有一套前后呼应的章法的——那个蛟龙就是赤帝嘛。
  关于这个故事,阿杳还有两处引申:
  A,白帝的故事。

  白帝本来是一条蛇。所以它是没有故事的。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有个叫公孙述的想以蜀为根据地造反——公孙述,没错,就是老杜那个“卧龙跃马终黄土”里面的“跃马”同志——他找了一座山,建了一座城,给这座城命名叫——白帝城。——白帝城,没错,就是在三国时代大放异彩的那个破城。
  为什么叫白帝城呢?据说是因为城中有口井冒白气,呈白龙之状。那能让公孙述把白龙和白帝联系在一起的,就只能是刘邦斩蛇的这个袖珍小故事了。也就是说,公孙述是代表白帝一脉,来为那条蛇报仇的。这种造反理论很常见,说到底也还是董氏天命论。
  B,西汉之德。
  这个德,指的是五行之德。西汉因为摊上一个没文化的开创者,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五德非常混乱。但因为这个小故事,刘邦起义就开始尚赤,用赤旗;但后来灭秦立汉,就又继承了秦的水德,尚黑;到文帝时,有人提议改作土德,因为总用着秦的东西也不是个事儿,土克水,尚黄,但文帝对这个不那么在意;到了武帝时太初改制,土德、尚黄才终于被确定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文化真可怕。
  4,【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压当之。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吕后,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又喜。 】【注:“压”字实为“壓”字去厂字头和土字底的那个字,通压,阿杳的输入法太弱打不出来。】
  这个故事其实是包含了两个故事,分别用秦始皇和吕后来做刘邦之神性的间接证明。
  首先看秦始皇这个。这个例子实在开风气之先,后来总有各种望气者,望出各种气,有的时候是无伤大雅的小游戏或是迈入深深宫闱的进身之阶,有的时候却会株连千万人。比如要是摊上晚年的汉武帝,听到一句“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就“尽杀系囚”,那还了得——虽然狱中确实有刘病已……话归正传,秦始皇东游,试图压下那个天子气,但事实证明该有的是压不了的,就好像汉武帝尽杀了所有犯人也还是没能杀到最关键的那个小朋友一样。

  至于吕后的这个故事,更像是吕后讨刘邦欢心的一个小安慰。不过刘邦“又喜”!什么出息!这种不经意流露的喜怒哀乐,是刘邦最可爱的地方,他从来没有掩饰过他的野心,而不掩饰的却往往是最容易麻痹人的。
  日期:2012-05-25 13:16:31
  =====继续更新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节=====
  所谓神性证明,只有这几处是不够的。深谙小说技巧的司马迁当然不会满足于此,所以,他又安排了几个龙套来给刘邦相面:
  1,相面之一:吕后出嫁记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卒与高祖。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

  这段略长,但它把刘邦和吕后的婚姻由来解释得很仔细,里面还出现了重要人物萧何,所以阿杳不得不全段征引了。【注:觉得引用文字长得看不下去的童鞋,直接看正文也是可以的。】
  吕公不是个神神叨叨的一般算命先生,我认为,他能看出刘邦的不凡,应该还是从刘邦的行事态度而来。所以吕公对刘邦的这次相面应该是刘邦相面记中最有分量的一次。那么刘邦是怎么行事的?
  A,【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这是骗人骗得心安理得,典型的痞子样。但是,痞子往往大气。他之所以骗人,是因为他【易诸吏】,瞧不起那些唯唯诺诺抖抖索索之辈,所以衣袖一抖、脚掌一抬,乱喊一声,就很大气地迈进了沛令的宅子。他是自信,而不是信钱,所以他不持一钱也可以很泰然。反观我们很多人,我们的信心,有时是不是太过于依赖外物了呢?当我们穿得漂亮、包里有钱、旁边有朋友站着的时候,我们就有底气;反之,我们就会惶惶然无以措手足。看看刘邦,才知道什么叫潇洒。刘邦没读过书,他不知道庄子的“无所待”理论,如果他读过书,说不定会是道家一颗冉冉升起的理论新星。

  B,【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刘邦在沛令宅子里的举止是很随便甚至很无礼的——【狎侮诸客】不说,吕公请他坐上座,这人居然还真的坐了上座。为什么?解释可以有三种:第一,他不懂,他没文化,他不知道礼节本来应该是怎样;第二,他看不起这些人,所以他理所当然要欺负他们,要坐上座;第三,他不在乎,既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坐在哪里、干了什么,他只图自己穷开心。

  第一种解释未免把刘邦想得太屌丝;第二种解释和第三种解释应该综合起来看。我总觉得刘邦当小民时的这种气度和庄子有那么点像,庄子不也颇自得其乐地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么?唯二不同:一,刘邦鄙视所有人,但唯独高看他自己;而庄子鄙视所有人,也鄙视他自己。二,庄子能把自己这种拽心态写成书,而刘邦万万不能。
  综上——
  刘邦凭藉做客时这些奇葩的表现,获得了吕公的注意。吕公非常谦恭地表示,愿意让自己女儿给刘邦做【箕帚妾】。前面说过,吕公不是一般的算命先生,何以见得呢?这句“箕帚妾”就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吕公还对刘邦说了一句:【愿季自爱。】这绝对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才说得出的话。一般相面之人,相出一个好命相,不握紧你的双手痛哭流涕就算了,这厮怎么还敢冷冷对你抛一句:“你好自为之!”原因之三,在于其后,司马迁不慌不忙(司马公作为一个文学家,可学之处实在太多太多!)地插入吕媪对吕公的怒斥:凭什么不把女儿许给沛令,反而要许给这个神马刘季?吕公很神秘地说:“你这个女人不懂,边儿去吧。”令人拍案叫绝!

  于是,吕后从此就跟上了刘邦,开始了她痛苦万分的人妻生涯。
  接下来,分析此段中的萧何。这个人只有一句台词,还是批评刘邦的:【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实则,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很多:一,萧何是个正常人。他有着和正常人差不多的品质,他没有吕公那种超能力。正常人都会这么看待刘邦,萧何只是说出了正常人都会说的话而已。所以后来,刘邦也就一直把萧何当正常人在用着:这个人做事,领导放心。二,当时刘邦还真混得不怎么样。萧何的级别确实比他高,但即使是领导也不见得能这样当人家面说人家不成气候吧?这不能说是萧何狂妄,因为萧何不是个狂妄的人。

  2,相面之二:神秘老父
  【高祖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老父相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也。”令相两子,见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公主,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兒子皆以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这个老父,实则比吕公差远了。这次相面经历,和后来的帝后将相都常有的也差不多。比如汉武帝的老妈啦,卫青啦,汉宣帝本人和他老婆许平君啦,也都是偶遇神秘人,说了些神秘话而已。好玩的是刘邦的反应:追问吕后,然后就去追赶老父,硬要问老父自己的命怎么样,老父只好说:“你老婆孩子都是靠你富贵的哎,拜托!”刘邦于是开心了。由此可见,刘邦是有野心的!

  这里,再次祭出了神话文学的利器之一:【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把神秘玩到底。
  《高帝纪》(实则是《史记·高祖本纪》)的神性证明到此解说完毕。主要是刘邦前期。至于他的后期,还有诸多膜拜性描写,且待后头慢慢道来。
  日期:2012-05-26 20:35:02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 刘邦的演讲艺术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兵了。这时候,刘邦正在四处逃窜,【隐于芒、砀山泽间 】做他的山大王。这时,天下蜂拥而起:【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就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言:“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可见秦朝的政权危机已然是十分深久了。
  九月,沛令也想带领沛县人响应陈涉。这时出场的是萧何、曹参、樊哙:【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据《汉书·萧何曹参传》,曹参此时为狱掾,萧何为主吏。同传又有萧何在刘邦的小民生涯里对刘邦十分照顾的记载,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萧何、曹参对沛令的这番话,乃是有意指向刘邦的。所谓【诸亡在外者】,最后也只是说了刘邦一支队伍,没有提及其他,可见一斑。而屠狗者樊哙,本就是【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所以让他去请刘邦。

  此时刘邦的芒砀游击队已经有了数百人之众,浩浩荡荡回到沛县,准备举事,沛令却又后悔,想要杀害萧曹。这就把萧曹硬生生逼上了刘邦的一边。
  刘邦耍帅的机会来了。
  此处需要跑个小题,来谈谈刘邦的个性。作为湘西妹纸,阿杳深深地知道,土匪都是有个性的一群人。
  除了前一节中已然述及的刘邦事迹以外,《高帝纪》里体现出小民刘邦之个性的还有这么几条:
  1,【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就是说,凡事对他而言那都不算个事儿;而且爱护人,有胸襟。

  2,【好酒及色。】这句写得直,但也写得好。当刘邦还是个普通男人的时候,好酒好色很正常,但当我们带着看皇帝的眼光再看这句话,却会觉得——好样的,果然厉害!那是因为他当了皇帝我们才会这么想——这莫非是某种酱缸心理作祟?
  3,【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句话应该和《陈胜项籍列传》里的一段对应着看:【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我以为,刘邦的话是痞子的话,而项羽的话是英雄的话。但是,痞子往往能比英雄看到更本质的东西——秦始皇的气度,本来不是常人能及,失败者项羽更不能及。高祖称始皇为大丈夫,将他引为同道,而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就是同道。

  日期:2012-05-26 21:37:47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节 继续更新======
  跑题女王回归正题。
  当萧曹恐慌,翻墙投奔刘邦,刘邦开始耍帅:【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我是不懂古代城墙建筑和冷兵器的威力,何以一支箭能把帛书射到城墙上去,不过他既是这么写的,那就是这样吧。刘邦是个有个性的土匪,当他被编制未遂以后尤如此。
  从刘邦发布的这第一篇告示里,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1,开宗明义,没文化的刘邦写文章最擅长的就是给自己找高帽戴。一句【天下同苦秦久矣】,几多深情,几多大义!这是在给下文做合理性的铺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