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作者: 东莞郭菁菁

  日期:2012-4-24 20:24:00
  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导读
  清王朝移入北京,孝庄伊始在国家军政中展现锋芒。首先,在军事上,她积极配合摄政王多尔衮打垮了李自成大顺军,又一举摧毁了才多识寡的朱由崧小朝廷。政治上,则在“薙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诸政策的推行中,表现出了一种征服者的飞扬跋扈。如此,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孝庄太后的干练,产生了政治焦虑。孝庄通过自导自演的一场“太后下嫁”的政治好戏,巧妙地化解了这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多尔衮猝死,孝庄迅即对多尔衮政治集团发起重磅出击。通过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政治操盘,孝庄成功地护住了顺治帝的政治底盘。

  顺治年间,清朝所有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均体现在南方。军事上,一开始有李定国的两蹶名王,郑成功的兵围漳州;朝廷中,则有陈名夏、陈之遴之南党,与冯铨之北党冱寒的政治争斗。于是,孝庄向顺治帝举荐洪承畴定南方军事,最终解决了朱由榔这个心腹大患。而对于南方士大夫的收服,则从顺治朝一直伸延到了四大辅臣时期。先是顺治帝的绞杀陈名夏;接着,孝庄又默许四辅臣在南方,制作了“哭庙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等一系列的政治大案。中国在历经数十年黑暗动乱之后,老百姓终于等来了一个初步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孝庄最大的政治失算,乃是没有帮助顺治帝顺利渡过政治、宗教与爱情的关口。最后,顺治死于一场无妄的天花病。

  进入后顺治时期,孝庄对于四大辅臣的政治使用,实际上已经游刃有余了。索尼与遏必隆、鳌拜的皇后争夺战,苏克萨哈与鳌拜、遏必隆之间残酷的政治内斗,这对于幼主康熙而言,都算不得是一种坏事儿。此后,鳌拜束手被康熙帝成擒,这是孝庄“跌倒鳌拜、推出康熙”之政治秀的又一次高超运用。发生于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军事对决,是老祖母孝庄对于年轻康熙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关键时刻,孝庄向康熙推荐了忠勇的图海,康熙帝的平藩之战打得相当漂亮。至孝庄的生命落幕,康熙帝已经成长为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清王朝的繁荣昌盛已经出现。为此,清初史家谈迁评价孝庄太后说:“国家无疆之祚,皆自圣母开之”,开清国母,当之无愧。

  日期:2012-04-25 18:09:48
  序言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国内权威清史专家李治亭著
  作家郭厚英女士以《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为名,创作出系列清史小说。在她将要出版该系列第二部书时,我有机会给写了篇“序”。我本为研究学术的一介书生,原不通、不懂小说之类的艺术创作。还好,我写的这篇小序,厚英颇为首肯,且亦含赞许之意。此刻,我的心境也就“转危为安”了。
  说话间,厚英的第三部已交给出版社,正在校对清样呢。始料不及的是,厚英与出版社编辑又邀我为此书作序。同为一个系列的书,已写过一序,如再写,还写什么?一时感到为难。最终还是为其盛情所动,慨然允诺。这就是此篇序言之由来,就算是前一序言的未尽之意吧!
  近读报,有一篇百余字的微文,写道:“有人说,历史书里只有名字是真的,小说里只有名字是假的。”说此话的人,是大人物,小人物?是名人,还是无知之辈?姑且不论。我想说的是,第一,此人完全不懂史书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前者从名字到事都是真的,而后者从人到每件事都是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于人名真假无关宏旨。小说中的事,完全是创造的,或者是真真假假,或者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总之,根据艺术的需要,随你怎么写!这就是小说的基本要求。从来没有人把小说的内容当成真的!史书完全不同,不能有任何虚构和编造,只能是秉笔直书!

  第二,如果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也不贴切。因为现实与此人的说法恰恰相反。这些年来,从小说到戏剧、影视剧,只有人名是真的。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等大批清宫戏,哪个主要人物不是真的!但内容却不堪询问,很多是剧作家或导演生性瞎编的!时下,正在播放的《深宫谍影》等电视剧,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纯粹是剧作家与导演的胡思乱想!就连《百家讲坛》上的所谓“学术名家”“超星”们,口若悬河,又有几多是真的?

  日期:2012-04-25 18:10:29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一切,是客观存在,我们只能去了解它,认识它,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所以,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个人好恶去改变它,更不能捏造!
  前引“有人说”,云云,其实就是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我在给前一部书写的“序”中,辨析文艺作品与学术著作之不同,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各异,还有语音文字有别,等等。但他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一致的。这里,再作进一步诠释。
  学术研究,主要依赖古人或前人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借助这些大量文献资料,还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开展专题研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缺乏必要的史料,也就失去证据,研究也就难以为继。古人论述历史,难免不出错,或贯彻“为君者讳”“为亲者讳”的伦理规则,隐去某一史实而不书写。由此兴起一门学问——考据学,以辩错谬,辩真伪,目的还是求真求实。后世学者之研究,无不是揭示历史真相,同样,也无法避免不出差错。这不是历史本身的错,却是学者的水平不足,或者学风不端正所致。不管怎么说,历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正是他的本质的体现!

  如同学术研究需要史料一样,文艺创作同样需要大量素材。如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就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材料。如创造历史题材的作品,毫无以为,也必须到史书中去寻找资料,搜集的资料越多,就会使创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丰满,展示历史的过程,厘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认清相关人物的历史面目,等等。这一思路与操作方法,几乎与学术研究没有区别。最后,进入具体创作时,就与学术研究分道扬镳了,遵循其艺术创造的方法,来完成其创作。应当强调,既然是以历史为题材,那么,就要正确描述历史,用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再现历史的真相。那种脱离历史事实、凭空想象,如同脱离现实生活,去胡编生活一样,必然是不真实的,即使是艺术水平再高,也难以使人信服,无法打动人们的心。可见,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理应贯彻真实性原则,可与史学研究殊途而同归。

  日期:2012-04-25 18:11:10
  尊重历史,如实而形象地展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应是史学著作与文艺作品共同恪守的不易的原则。
  历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层出不穷,充斥于社会生活中、历史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大源泉。平心而论,真正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文艺作品寥寥,大多属荒诞、庸劣之作。其中,影视之作尤为恶劣,不过是玩于剧作家与导演股掌之上的一场场闹剧!
  以清史为题材的小说,实有别于现今同类题材的影视剧,其可称道者,多有可取之处。如,《清宫史演义》《福昭创业记》等,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至70年代,又有姚雪垠的长篇巨制《李自成》问世,引起轰动。近30余年中,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红顶商人》与清帝系列小说,风靡大陆。继其后,则有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也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我所说的“可取之处”,与影视之荒诞、荒唐相比,多少也写出了清朝历史的真实。以我的判断,最值得推崇的当推高阳的清史小说:他描述清史,塑造或复原各个人物的形象,皆属鲜活可信,一句话,就是真实!有人评论高阳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尤其是他写的有关晚晴人物传记……那缜密程度胜过此岸(指大陆)某些所谓主流国学家,也难以否认。”(朱维铮《重读近代史》)虽然是赞扬,但并不准确,小说不同于史学著作,无论小说的“缜密程度”有多高,却与史学著作没有可比性,并且不能被当做成史料而引用到史学研究之中,两者是对历史各自不同形式的“表述”。高阳的清史小说,远胜过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对清史及其人物的艺术诠释更真实、更准确。

  日期:2012-04-25 18:11:56
  以此论之,厚英的清史小说,与高阳所作,确有异曲同工之秒。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这个书名,是对清史的准确概况,且寓意深刻,引人思索。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清开国以摄政王(多尔衮)而兴,又以末世之摄政王(载沣)而亡。现在可以换个说法:清开国以孝庄文皇后而兴,末世又以另一个女人——慈禧太后而亡。清朝兴亡前后两个男人、两个女人,纯属巧合,与天意无关,这正是清史之妙,多少又有点神秘,引发人们不断探索清史的浓厚兴趣。所以,“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真的是本书作者的新发现呢!

  我赞赏本书,它是严格按照清朝历史演变的轨迹来展开清史的画卷,以时为序,次第叙说。第一章即以“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为开篇,描述孝庄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给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她个人的高深素养与优秀品质,使她牢牢地站在了历史的前头,成为一代领航者。
  接其后,依次写“走死的李自成”“弘光朝的血色悲歌”“孝庄与多尔衮的政治联姻”“孝庄的清算”“跌宕起伏的南方战局”……“孝庄的政治应对”等,最后一章“开清国母孝庄的辉煌落幕”,结束全书的故事,也是孝庄政治生涯连同生命的终结。历史有始有终,叙事有本有末;头绪纷繁,理清而不乱。终顺治之世18年,至康熙初吴三桂掀起战乱,这一阶段历史真是混乱至极!正如上面所说,厚英驾驭全局,分清主次,娓娓道来,对于一个小说作家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日期:2012-04-25 18:12:24
  我赞赏本书,,它给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历史定位,可用“准确无误”来概括。清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历来分歧甚大;这段历史留下的谜案也多,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远未达成共识。面对如此之多的挑战,如何处理?选择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若影视剧作家、导演们,不会去考虑谬误,荒唐与否,只要奇特,只要有刺激,就胡乱入剧!比如,他们会把多尔衮与孝庄的婚事写成男女私情,而非政治联姻;要写李自成当和尚隐居,写顺治一定要他到五台山出家,如此等等。

  厚英摈弃这些胡说八道,不猎奇,不媚俗,坚持事实就是。正如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所言:“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潜研堂文集》)治学如此,小说创作也莫例外。例如,李自成之死,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厚英则持一说,即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下。顺治帝之死,坊间与一些影视传为去五台山出家。此说大谬,厚英不为诱惑所动,明确宣示,死于不可抗拒的天花病。还有类似的事例,不赘引。

  澄清史家,辩考真伪,据其事实进行艺术再创作,甚为烦难,但如何评定是非,给一个人物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地定位,亦非易事。在这里,“史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尤其重要。如,孝庄是怎样的一个人?厚英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写道:“孝庄太皇太后一生崇尚简约,对于康熙帝人生性格的形成影响甚大。”肯定“她辅佐了两代幼主,使之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她引述清初史家谈迁对孝庄的评价:“国家无疆之祚,皆自圣母开之”,评其为“开清国母,当之无愧。”评价公允,无可挑剔。

  日期:2012-04-25 18:13:01
  本书对南明的描写与评价,尤见“史识”非凡!历来评价南明,分歧严重,不同意见尖锐对立。一种意见,肯定南明“抗清”,否定清朝南下为非正义。反映出一种狭隘的民族观,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斥为“民族征服”,把中国拉向“倒退”,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仍然喊得很响亮。本书不为这种极端之论所动,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如,评述史可法“只有死而后已的悲壮”,而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弘光朝中其他决策人物,“不过是一些才疏识寡的二流人才而已。”弘光“这个小王朝自它建立伊始,即内有纷扰的清浊党派之争,外有左良玉、淮上四将等拥兵自雄的武将苦苦相逼。”其结局,“这个小朝廷只留下……血色记忆。”(以上引文皆引自本书)

  如此公允,如此正确地描述清史中的重大问题,真使我们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感到汗颜!改革已经30余年,最根本的变革,就是人们观念的大变,诸如评价是非的标准、好与坏的判定,等等,与改革前相比,是颠覆性的根本转变。本书所表达的历史观特别是民族观,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可惜,一些学者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不能正确解读明清政权的更迭,对南明史的一系列观点更彰显出民族偏见与偏激。若与本书相比,其观念之陈旧,观点之极端,显而易见,不足论也!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独具特色,“特”在何处?归纳以上所说,一是真实,严格按照清朝历史的进程,展开清朝的历史画卷;二是准确,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与评价、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无误。所谓“塑造”,并非是主管臆造,实则是依据历史记载,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物复原。三是艺术的再创造,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历史与人物变得鲜活,呼之欲出,仿佛看到历史就在读者面前一幕幕的闪过。

  日期:2012-04-25 18:13:27
  有此三大特色,此书大功告成!以往的清史小说,大多是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捕风捉影,主观编造。失去清史的本来面貌,有清史清帝之名,却无其实,无论艺术水平多高,却失艺术的真实,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更难以行远!与这类小说相区别,不妨称厚英之书为“清史纪实小说”,是一部“形象清史”,或许能反映本书与众不同之特质。!

  我边读此书,边感叹:一个非清史专业的作家,惯于艺术创作,却对清史如数家珍,写起来,又是那么娴熟,必是作家苦读、饿补清史,要阅读多少典籍史料!当代学人的书不少,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要了解,还要鉴别其观点之正误,同样须读其书。显见作家为此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能不令人敬重,此为一叹!二叹是,书中的历史事件描述准确,人物定位无误。关键是,作家对历史的悟性、史识与理解力,皆属于超强发挥所致!这又要求治史者与以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必有大胸怀、大眼光,去偏见、弃好恶、善包容,才能公正地对待清史,如实表述,才能写出一部真清史!厚英之成功,大抵在此。

  读罢全书,掩卷而思,顿时想说许多话,于是,就写了这篇文字,是为序。
  2012.3.5
  于中国人大静园。
  日期:2012-04-26 18:38:01
  第一章顺治初期,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
  1

  孟心史在《清代史》中,讲到顺治朝开局的气象宏敞,曾经开门见义地讲过这样一段话:
  “清入关创业,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治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
  这是在矜夸多尔衮的好本事。
  是时,福临在北京的登基大典刚过,大清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千头万绪,犹如一团乱麻。大清朝急需要一个大能力的治理者,为满清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政治脉络。于是,多尔衮硬着颈项,站在了领航者的位置。多尔衮以他睿智的头脑,尽心、尽性、尽力地领着满清这个新兴的帝国,从最初的政治沼泽地中,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日期:2012-04-26 18:38:45
  其实,大清朝廷刚把重心摆放到北京的那一段时间,多尔衮的政治地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稳若盘石。肃亲王豪格在最初的皇位竞争之后,虽然受到了多尔衮的重磅政治打击,被废为庶人。但在随之而来的顺治帝北京乔迁大喜时,多尔衮却不得不摆出了一副大人有大量的政治姿势,恢复了豪格的亲王爵位。这当然不能代表双方已经缓和了冱寒的敌对状态。多尔衮对于豪格,始终怀有一种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的隐忧。另外一个令多尔衮瞿然敛容的政治老人,便是礼亲王代善了。代善对于福临的入承大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哲哲与布木布泰这一对姑侄太后,为了表示对于代善的倚重与感激之意,特许礼亲王代善今后上朝时,不用跪拜,而是赐椅子坐在下面。这对于代善而言,自然是一种旷然无双的浩荡皇恩。如此,虽然代善在朝堂上遇见多尔衮时,总是现出一种谦逊有礼的微笑。可是,这大清朝的政治,只要政治老人代善还有一口气儿,摄政王多尔衮即必须有所顾忌。

  日期:2012-04-26 18:39:11
  所以,当时,这大清国的朝廷政治,外有政治老人代善代为把关,内有持重老辣之哲哲皇太后的撑腰,中间再加上布木布泰太后积极为朝廷的建设献言献策,这小皇帝福临的政治境况并不差。其时,政治上渐次入手的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布木布泰太后还不敢表现出、一种飞扬跋扈的态度。
  就拿不久前决定大清国政治进退的迁都之争来说吧,假若没有以布木布泰太后为代表的皇宫势力的倾力支持,单凭多尔衮一系的政治势力,绝对说服不了盘踞在沈阳老巢的、守旧的满清八旗贵族们挪窝儿。另一位拥立幼帝有大功的摄政王济尔哈朗不愿意到北京来,他留在盛京应该更有挟功自重的资本。因此,济尔哈朗俨然以多尔衮的反对派领袖自居。当时,是留守沈阳的小太后布木布泰,大张旗鼓地为多尔衮的迁都计划宣传造势,这才令摄政王济尔哈朗的政治气势顿时为之一挫。后来,济尔哈朗更在清兵入关后的一次集体大封赏中,从摄政王降格为信义辅政叔王。如此,济尔哈朗再出来做事情,便恢复了其察颜观色的慎微本色。

  日期:2012-04-27 19:29:05
  当然,对于多尔衮的进入北京,也不仅仅是满清的高层贵族们、还未来得及调整到主人翁的心态。关于多尔衮的反客为主,京畿的大明遗民,也是一脸茫然的不知所措。他们刚刚经历过李自成所赐予的血与火的考验,此际虽然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可是,大明的遗民们,仍沉浸于一种生如朝露的伤感之中呢。
  从客观的效果上来讲,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自偏隅于一方的西安城,轻轻松松地走进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城。可是,他们的政治地位,却未必即时得到了大明遗民的认可。有关这一点,后人大致可以从李自成军在烟花三月的时节进入北京后,大明朝的遗臣纷纷以死抗争,便可窥得大明臣民的态度激烈。当时,崇祯帝自尽于景山。一时朝廷之名器,诸如:大学士范景文、日讲官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兵部主事金铉、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卿凌义渠、左庶子马世奇、太常少卿吴麟征、御史陈良谟、左中允刘理顺、太仆丞申佳胤等一大批文臣,纷纷追随崇祯帝于九泉之下。这便是大明朝于国破家亡之际,所涌现出来的一种“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的惨烈死节之风气!

  如此,刚刚进入到北京城的李自成,便尴尬地处于了一个家贼的位置。
  日期:2012-04-27 19:30:04
  据说,在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之时,李自成手下二个出色的谋士牛献策、李岩曾经献计:尽量地跟崇祯小子讲和。先以极低的姿态,从崇祯帝手中拿来一个西北王的封号,然后,再挟天子以令诸侯。待到李自成在北京城跟场面上的人物,厮混成了共穿一条裤衩的弟兄,届时再逼崇祯禅位,那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情?牛献策、李岩的预谋,只因为遇上的是性情刚烈如火的崇祯帝而功亏一篑。倘使碰到的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伪娘,那清兴明亡的一段正史就可能得改写了。

  多尔衮的犀利,仍在于他的从谏如流。
  小布木布泰太后给多尔衮推荐了,二个识时务的汉臣谋士范文程与洪承畴。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城刚喘顺过气儿,范文程、洪承畴二位哥们便又给多尔衮献计了:咱在北京城要想安逸长久地住下来了,这事儿恐怕还得在宣传上加一把火儿!于是,心领神会的多尔衮立即喝令抡惯大刀杀人的满清大兵们,各拎一桶满满的石灰水儿,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京郊附近的村镇书写宣传标语,“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诛者唯闯贼。”这就把清兵的入关,摆放在了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位置。

  日期:2012-04-27 19:31:14
  那一段时间,范文程、洪承畴二人每天绝早起身,做的顶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给前来探口风的前明京畿官绅们,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