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作者:
xajh2001
日期:2011-11-23 17:23:00
先说个常见的误解,秦是否真象有些人宣称的那样,是个很强大的朝代?这些人坚持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威风的朝代是秦,比如复活的军团之类,都对印象中无比强大的秦推崇备至。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统一王朝中,包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在这些王朝中,秦是最弱的一个。
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非常艰苦,漫长,曲折的,而它的衰败灭亡却很迅速,容易,而彻底。其他王朝的统一过程都比秦朝要容易的多,大多数统一朝代都只有用了一二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全国,这些朝代中有些政权还是白手起家的,而它们衰落和灭亡的时间却拖的很长,通常要持续100年以上。这个说明其他朝代军事力量远比秦朝的强大,政策远比秦朝更有效,在整个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中人民付出的代价远比秦朝小,而过和平稳定生活的时间远比秦朝长。
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所以不好比,但它占领了世界上那么多地方,肯定比秦强大,其他朝代,汉,唐,宋,明,清,即使号称弱小的宋朝都做的比秦好的多。能够和秦比的只有同样二世而亡的隋朝,但隋朝统一时间也有30年,是秦的两倍。而且隋朝政权是在统一之前前几年通过政变篡权才建立的,它的根基按理说应该比秦朝薄弱的多。
就象拳击比赛一样,第一个选手进攻的时候用了几十个回合才击倒对手,而防守的时候只用了一两个回合就被人彻底击倒爬不起来了;而其他选手进攻几个回合就击倒了对手,而防守的时候几十个回合才被彻底击倒,大家会认为哪种情况表明这个选手的强大呢?显然第一个选手是最弱的。这些说明秦朝弱势的证据,却被有些人解读成了秦朝强大的时间,欺负其他国家的时间长,而衰弱的时间,被人欺负的时间短。这个显然是一种正好搞反了的误解。
日期:2011-11-23 17:26:57
即使宋朝也比秦牙膏强。打个比喻,两个小孩子一生出来你给他吃药,一个吃法家配的药,象秦朝。一个吃儒家配的药。象宋朝。吃法家药的孩子5岁死了,吃儒家药的80 岁死了。80 岁死的人一生中不同时期遭遇了许多许多的磨难,有的时候长期重病在床,有的时候贫穷潦倒,有的时候被其他人欺负殴打,最后老了还病入膏肓。请问,你觉得总体评价两个小孩子,吃哪种药的小孩身体更好?的确,吃法家药的小孩没经历这种种磨难,但是那是因为他一早就死了,根本没机会经历这些磨难。不能说他比吃儒家药的身体更好。所以,秦朝比宋朝更弱,是最弱的。
日期:2011-11-23 17:57:56
第二个问题。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这个许多人不假思索的结论。是我认为的秦国历史中最大的误解。
人类的进化和其他动物不同,是智力上的,而不是体力上的。从人猿进化成直立人,人类的力量,速度,还有牙齿和爪子的锋利程度都下降了。也就是个体的纯武力下降了。但是智力的进化却使人类在战斗时比人猿有更严密更有效的内部组织,更懂得使用先进的武器技术,比如棍棒,石头,弓箭,还懂得运
用更多的策略和战术。所以人类在和人猿的战斗中未必会吃亏。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人猿和人类之间能够顺利的交流,他们引进人类中的人才,学习和利用人类智力发展而获得的先进组织,技术,战术等,把这些因素叠加在人猿本身还没有退化的更强悍武力之上,那它们和人类战斗的时候,人类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快速崛起,快速进行武力扩张的民族,往往是生活在文明边缘地区的蛮族,他们比更遥远的蛮族更容易从先进文明地区学习知识,更容易获得这种双重优势。
我们可以和历史时期与商鞅差不多的马其顿帝国比较一下。
马其顿人的强大,是从他们开始向希腊学习先进文明开始的。比如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就是学习希腊的军事组织---步兵方阵的结果。还有给亚历山大大帝的指定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也代表了希腊最先进的知识文化。至于马其顿的地理优势,和秦一样,处于文明的边缘地带,这个是必然的。但是易守难攻方面就远没有秦国那么明显了。
也就是说,马其顿的崛起和强大,主要依靠的只有一个因素,即先进文明的智力指挥落后地区武力的双重优势。而从历史进程看,他们的崛起过程非常迅猛,其中,亚历山大只用了10年左右时间,就占领了整个波斯帝国的领土,另外还有印度和中亚的一些地方,总面积相当于六国总面积的四五倍。
马其顿帝国的强大没有实行任何类似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比如只容许耕战职业存在,比如计首授爵制,比如严刑峻法等等,一样可以很强大甚至表现的比秦更强大。商鞅的例子在中国是孤例,世界历史上也
只有一个亚述帝国的政策接近商鞅。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崛起的政权都无需实行商鞅的这些政策,事实证明,它们照样都可以强大和崛起。
日期:2011-11-23 18:01:33
那我们有理由提出疑问,这些不同于六国制度的商鞅的独特做法,到底给秦国带来的是什么呢?商鞅变法是在秦献公改革基础上的锦上添花呢?还是画蛇添足?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这个许多人不假思索的结论。这就是我认为的秦国历史中最大的误解。
我发现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所以我也没有看到有谁写文章来具体论证商鞅的哪条措施是如何起作用,从而让秦国强大起来的。但是,凡事就怕较真,如果有人较真的去考察历史,以已知的事实作为依据,就会发现所谓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漏洞百出,比较容易
驳倒的谎言。
日期:2011-11-23 20:58:29
首先,商鞅在任时期的实际成就并不表明秦国的强大。在秦孝公,商鞅统治时期,秦国的实际战绩还比不上在他们之前的秦献公。秦献公四年打三仗,分别有打败魏国,韩国联军,还有斩首六万,还有俘虏魏国相国这种级别高官的记录。这种战绩商鞅都没有。而且,商鞅时期秦国发动战争的外部客观条件要比秦献公时期优越的多。因为这个时期魏国正好在东线战场遭到几个国家的围攻,分别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损失惨重,秦国完全可以趁虚而入,坐收鱼翁之利。在这种条件下商鞅取得的有限成就只能用战绩平庸来形容。
当然,商鞅的战绩就更不能和他之后的秦惠文王时期相比了。无论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还是为秦国扩展领土方面,惠文王时期保守计算都在商鞅的10倍以上。
日期:2011-11-23 21:05:10
其次,商鞅强秦这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在历史上其实远非那么理所当然。几千年后的人来评价历史人物,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战国时期当时的人对于商鞅是怎么评价的呢?由于秦始皇焚毁各国史书,导致战国时期的可靠史料比较缺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由其他方面资料来推断,当时人对于商鞅的看法是什么。
战国中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著名思想家辈出的兴盛时期,他们很多人和商鞅是同时代,或者生活在商鞅死后盖棺论定,可以给他的一生进行评价的时期。比如孟子,商鞅死的时候孟子已经30多岁,而商鞅死后孟子还活了50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孟子这部书里面,并没有发现有任何对于商鞅,或者秦孝公,或者申不害的评论。我提到申不害,是因为我认为整个法家的历史影响被后来秦始皇时期的李斯,赵高之流在历史书中夸大了。
所谓“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真是这样吗?我举个例子,马陵之战前魏国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都城经年,申不害在城楼上指挥抵御,焦头烂额。不得不以答应做齐国属国为代价,请求齐国帮助解围。而这样才勉强逃过一劫。之后申不害就被解职,他的政策被放弃。都城如果被攻破,那韩国可以说就灭亡一半了。这样的战绩,能够被称为“终申子之身。。。无侵韩者”吗?显然是罔顾事实,对申不害历史影响的歪曲评论。
实际上,魏王不但不应该可惜放走了商鞅,反而应该庆幸才对。如果这时魏国在西线遇到的不是任用商鞅的秦孝公,而是秦献公或者秦惠文王,或者秦孝公任用的人有孙膑一半的才能,魏国在东线竭尽全力都扭转不了败局,同时遭到西线趁虚而入的强大压力,那魏国的情况就会非常非常悲惨了。
这样看来,孟子的书中完全没有提到秦孝公或者商鞅或者申不害就不奇怪了。战国时期有许多国家,有许多宰相级别的高官,象申不害这样失败和商鞅这样平庸的从政经历的人根本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仅是孟子,那个时代为数众多的各家各派著作中,我没有发现任何人提到商鞅。比如庄子的天下篇,也是评论其他各家思想的,里面提到的人,法家就只有慎到,而且评论的只是慎到思想中的黄老部分。慎到其实最多只能算半个法家。
直到荀子,也还是这样,荀子生活时代,离商鞅已经100年了。荀子在非十二子这些评论其他各家思想的文章中,也完全没有提到商鞅或者申不害。要知道,荀子曾经自己到过秦国,而且他是比较重视法令作用,主张礼法并用的,可我们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发现有借鉴商鞅的法治政策的痕迹,甚至也没有从反面吸取商鞅失败教训的痕迹。也就是说,他也完全不了解商鞅这个人或者商鞅的思想。
战国时代,真正记住和夸大商鞅的人,其实只有法家自己。比如李斯在谏逐客书里面夸大商鞅的功绩,说他获楚魏之师,辟地千里。商鞅死的时候,秦国的边界和秦献公时期没有明显的差别,辟地千里的千里地在哪里呢?商鞅曾经打败过楚军吗?这些都没有证据。还有就是韩非说的‘藏管商之书者家有之’。如前所述,如果商君书真的这么多人收藏,商鞅的名气却这么小,我不知如何解释。
商鞅的具体功业,比如攻占河西,逼迫魏国迁都,明显也是虚构的。
魏国迁都是在公元前361年,是在商鞅入秦之前。孙膑围魏救赵的时候,魏国都城已经是大梁了。如果这个时候魏国都城在安邑,围魏救赵的计策就没什么效果了。魏割河西之地与秦,是在惠文王时期公孙衍的带领下,经过一场杀人八万的大战后,然后经过张仪的游说,魏国才把河西郡割给秦国。这个时候商鞅已经死了10年了。
至于魏惠王说的:“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明显很假了。秦国文化水平低,不重视历史,所以历史记载一贯非常粗疏。连迁都,割让河西这样的历史大事件都可以记载错误,魏王在宫廷中的一句感慨又是怎么被秦国史官知道的呢?
日期:2011-11-23 21:07:30
孟子这个书,并不是孟子一个人在书斋里深居简出写出来的个人思想记录。里面包括了很多当时人拿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政治话题来请教孟子的内容。孟子不但知识和见闻广博,而且非常好斗好辩论。他如果知道了商鞅的主张和实际行动,不可能无动于衷。从孟子这个书里,我们知道当时在学术界流行的是墨子,杨朱的学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政治实践中,‘张仪,公孙衍,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张仪和公孙衍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治实践中,商鞅,申不害还有法家思想都无人留意。值得注意的是,张仪,公孙衍是在秦国出名的,他们的显赫名声与商鞅的岌岌无名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人会说,孟子不是也没有提到庄子吗?但是庄子和商鞅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庄子是一直拒绝公众生活的纯隐士,更没有参与政治实践,他不出名是自然的。但商鞅,申不害可是曾经长期担任诸侯国的最高级别官员的人。
其实,商鞅这个人是很容易给听说过他的人留下印象的。商鞅的思想主张是鲜明极端的,导致他的政策和行为也是鲜明极端的。商鞅杀人是残酷无情的。后来他的被杀过程也是很惨烈的。而且法家主张是明确反儒的,是和儒家针锋相对的,商鞅还‘焚诗书,明法令’。采取了实际的暴力行动来反儒。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荀子这些儒家代表居然都没有听说过商鞅,说明在当时,商鞅的名声和他对外界的影响小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他如果稍微作出一些成绩,都不至于这么默默无闻。名字都没人知道,当然更不会有人认为他是使秦国强大的关键人物。
日期:2011-11-23 21:15:15
不是商鞅,那战国时期的人认为谁是秦国强大的转折点呢?是秦献公。秦献公被周天子封为伯,也就是霸主。还被赐予黼黻之服。这种服装上有斧钺弓矢的花纹,象征着天子给予霸主专职征伐的权力,是一种传统和正式的仪式。所以,秦献公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比较有名气的人。
‘越绝书’载秦的世系,‘秦元王至子婴,凡十王,百七十岁’,算下来,这个元王指的是献公,元是赞美词,有开创,宏大,创始的意思。在越绝书里,一直把本身不是王的献公称为王,还赞美为元王,把他作为秦国历史的转折点,评价很高。
李斯,赵高有动机也有机会去修改历史,夸大宣传商鞅这个法家前辈。因为秦始皇把六国史书都烧了,失去了参照物。但是李斯,赵高没想到魏国本国以前的史书竹书纪年后来又被从坟墓里挖了出来,他们造假的痕迹就暴露了。
虽然司马迁没有多加思考,就采用了秦国史书中对商鞅,申不害的夸大宣传之词。但是战国时期的传统观念还是通过人群的口口流传对他产生了影响。他说,秦‘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一直到司马迁的时代,我估计也还有不少人认为秦献公是转折点。
这个就说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秦是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了。因为秦始皇把秦本纪以外的战国正史都烧了,只剩下秦自己写的历史记载。而秦的文化水平又低,记载粗略而且错误很多。对于六国历史,经常连大事发生的年代都记错。还不如春秋时代,有部左传可供采信。现在的战国史年代,是长期以来根据其他方面零星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与史记进行对比,纠错以后逐渐达成的一些认识。
其实司马迁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办法,因为不根据秦纪,他手里对于战国时代就没有多少资料可以用来写了。
还有一个记载我也认为是李斯,赵高后来加上去的。那就是说商鞅法令实行十年之后,‘秦民大悦’。这个记载明显和其他记载,比如赵良的话,还有商鞅死后秦民不怜,甚至互相祝贺的记载完全矛盾和相反.商鞅一天杀700多人,这些人的家属会对商鞅大悦吗?那些只因为评论了一下政策,甚至说好话的人就被发配边疆,这些人会大悦吗?一辈子被束缚在严格的仕五保甲制里面,只能干种田,打仗两件事,又没有文化活动,这么无聊拘谨的生活,会感到大悦吗?根本不符合人性。除非秦民的脑袋都有病,不然是不可能感到高兴的,。
更不可能感到大悦,也就是很高兴。
而且从商鞅把评论政策的老百姓都发配边疆这个事来看,他从来就不关心老百姓想什么,更认为老百姓根本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他会去关心老百姓的情绪高兴不高兴吗?不可能。在商鞅时代又有谁会又通过什么渠道去搞民意调查,去管秦民高不高兴这件事呢?难以想象。所以我的解释是,秦民这些从来没有发言权的人又很顺理成章的‘被代表’了。这个话和对于商鞅,申不害的夸大宣传一样,都是后来为了政治目的加上去的。
永远不要低估某些历史人物的无耻程度。只是加上一些过分和虚假的评论,并不需要自己重新编写一部历史,这个做起来很简单,小事一桩而已。
日期:2011-11-24 22:38:30
现在很多人还是对商鞅强秦的说法居之不疑,正好和战国时期的人相反,我总结了几个原因。
首先,在商鞅的统治时期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重视的是商鞅政策的好坏和对外界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只重视实际效果。在这方面商鞅比较弱,所以他没什么名气。而过了几百年后,商鞅的实际政策的好坏和影响的大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关系了。几百年后的人对此不可能有什么切身感受。我前面说的那些商鞅出格的性格,行为,主张,政策,结局等等,这些反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所以,当时和后世,对一个人的评价,其角度是不同的。
整个的文明史,总结起来就是历史舞台上一个个的政权此起彼伏,不断的重复起源,成长,兴盛,衰落,灭亡这一相同过程的历史。就象人们看的一部部情节老套,内容单调重复的连续剧。中国的历史很长,而一个主要朝代又往往延续几百年,相当于这些单调的连续剧有很多都长达几十集的。
这种情况下,连续剧中的演员怎样才能给人们留下印象呢?这个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首先里面的人物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们记住他,这个文学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成功。怎样给人们留下印象呢? 那就是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出格的表演。这样做,即使这个人是配角,也完全可以比连续剧中地位重要的多的主角演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深。至于大家对于这个被记住的人物的评价是好是坏,那是次要的事情。有些过气明星隔三岔五的冒出一些丑闻,绯闻,不顾舆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说白了他就是想通过做出格的事,让人们不要忘了自己而已。
所以,尽管秦献公的经历,是典型的通过改革让国家强大起来的例子,尽管秦惠文王的战争和征服记录远比商鞅时期耀眼和波澜壮阔的多,尽管在战国时期他们的名气是商鞅根本无法比的,但是在后世人的心目中,他们却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因为世界历史上兴起和强盛起来的政权太多了,成绩比秦献公和惠文王更突出的也很容易找到,但是却很难找到有其他类似于商鞅这种极端,偏激行为的例子。秦献公的改革和东方各国的改革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惠文王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扩张秦国势力,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性格和行为 。在长期历史阶段以后的记忆中,他们的命运,就只好充当被配角抢了风头的主角。
日期:2011-11-24 22:43:48
第二个让人们高估商鞅的原因,是他变法的时机。在商鞅变法的时间段之后,秦国不断扩张,吞并了六国。所以,大家认为商鞅是秦国强大的关键。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关系,并不等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早上出门前喝了杯牛奶,出门后他摔了一跤,是否可以认为是因为喝牛奶让他摔交的呢?当然不能这么简单的看问题。
再过几百年,说不定有人会言之凿凿的说,改革开放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在文革,没有文革对社会的改造,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效果。理由就是改革开放是在文革的时间段之后发生的。这个观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战国时期的秦人知道后世的人认为秦统一天下归功于商鞅,他们也一样会哭笑不得。
日期:2011-11-24 22:45:42
第三点,现在的人对于性格往往有种习惯思维方式,即冷酷的人都强悍有力,温和的人都懦弱无能。商鞅做事这么冷酷,表明他很有效率。这当然也是一种错觉,做事的风格和做事的能力是两回事。性格温和的人完全可能是能干的人,冷酷的人也一样可能是无能的。杀人效率高不等于治国效率高,也不等于打仗效率高。在惠文王的眼里,商鞅就很可能是一个无德无能的人。
日期:2011-11-24 22:48:00
第四点,现代中国人都受到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直线的历史进步观点,从原始社会,奴隶制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越进步,国家越先进,越强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识的就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是因为它有更先进的,与六国不同的制度。这个其实也是想当然,很难在历史上找到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
相反,在古代历史上,落后民族战胜先进民族,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的例子俯拾即是,所以,制度落后的反而更强大的证据并不少见。蒙古的千户制,满清的八旗制,在13,17世纪只能算是非常落后的制度,实际上,也只是刚刚脱离部落制度的水平而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远比秦更快速的扩张。
所以,国家的强大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制度只是因素之一,而且还是相对不那么关键,不那么重要的一种因素。(未来不好预测,但起码在古代可以这么说)
秦献公改革,让秦国的制度达到了接近六国的水平,这个怎么说也比蒙古,满清的制度先进多了,当然也就足够用了,秦国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比六国不一样的,更先进的制度,或者什么特殊的制度。马其顿帝国的迅猛崛起,也没有听说它有什么超越希腊的特殊制度。这个同样也没有一点点妨碍了亚历山大征服世界。
日期:2011-11-24 22:56:30
总结以上四点,再加上秦始皇时期在历史记载上动的手脚,就是大家为什么会误解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的五个原因。
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六国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学习秦国的制度。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有些国家只有一个郡那么大了,可以说是生死存亡就在顷刻,这个时候,任何可以让这些国家生存下去,任何可以保住君主贵族的权位的办法,我估计都会有人毫不犹豫的去实行。而且秦国已经表现出
了征服天下的实力,学习秦国强大的秘诀按理说应该蔚然成风才对,就象战国早期的魏国一样。魏国征服的土地远不能和秦国相比,但它就被认为是一个先进国家,在魏国镀过金的人,如吴起,孙膑,商鞅,都容易被其他国家重用。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没有国家认为秦国和早期的魏国一样,是先进的,是高级的,是应该学习的目标,或者应该引进了解秦国制度的人才,来改造国家,直到最后,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甚至类似的建议都根本没有人提起。仍然在大谈秦国野蛮落后的论调倒是一抓一大把。
战国时期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么多国家,这么多统治者,这么多到处游走的士人,难道能假设他们都愚蠢到了这种地步,居然没有人想到这个简单易懂的主意吗?很难假设所有人都是愚蠢的。所以我对这个事情的解释是,当时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的,没有争议的,不言而喻的认为,秦国是落后的,而不是先进的。它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制度,所以秦国的强大和它的制度没有关系,当然也和商鞅变法所建立的那些制度没有关系。甚至秦国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秦始皇时期,他们仍然还在羡慕和引进六国的人才,我也没有看到过有哪个秦国人骄傲的谈起商鞅或者本国的先进制度的记载。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