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乱世豪族(后三国之北周往事)
作者:
大树将军2006
日期:2011-8-19 20:54:00
第一部六镇风云
1、宇文氏
历史都是从传说开始的,比如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起源都伴随着美丽的神话,每一个皇朝的祖先都具有神的特质,美丽的传说不仅仅能满足当政者的虚荣,在某些特定的时代还起到比武力更强大的作用。
传说,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用直钩钓到周文王这条大鱼后,要求文王做自己的人力车夫,那时文王的称呼还是西伯侯,为了挽救天下苍生兼升级换代所以求才心切,当孙子的心情都有,于是放下身段开始挥汗如雨地拉起了黄包车,而所谓人才坐在车上悠然自得,求人难,你还别不服。
自小锦衣玉食的西伯侯何曾遭过这份大罪,咬着牙坚持走了八百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停下了,打算歇歇再走,姜子牙说不用拉了,你拉着我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天下八百年。
“早说啊,早说累死我也要走上一万步”,文王据说很郁闷,故事虽然属于牵强附会,却让我牢牢记住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八百年所言非虚!
可见,传说也不全是胡说八道,民间历史扫盲班的教材就是演义、传说和故事,我在为李元霸所吸引的同时也了解了李渊、李世民以及玄武门那些事。
历史上第一个周朝灭亡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又出现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则天建立的武周、五代柴荣建立的后周,所有限制词都是后人不经专利者许可强加的,北周人只会说“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样”,八百年的周朝传奇让后代帝王们倾慕不已。
北周崛起于五胡最闪亮的时代,虽然属于胡族政权,却高举了《周礼》的旗帜。
“罗贯中定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的混乱,但晋朝很快被内部的敌人打垮,北方各族趁虚而入,晋室被迫偏安东南一隅,五胡人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地区陷入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打打杀杀一百多年后再一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之谓后三国。
后三国的三个主角是北齐、北周和南陈,三国的强弱顺序如此排列,最终灭亡的顺序也是如此,第一个亡掉的是最强大的北齐,第二个是次强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陈朝坚持到最后被大隋统一了。
隋唐的兴起跟北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北周开基者复姓宇文名泰,字黑獭,籍贯为代北武川,民族有争议,填表的时候通常写作鲜卑,但总有人背后说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容易引起混乱,认识字写历史的汉人看北方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都一个模样,北狄西戎东胡南蛮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獭有海獭、水獭和旱獭之分,宇文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他能见到的估计是旱獭,旱獭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土拨鼠,一种聪明的小动物。
事实上,黑獭只是鲜卑语的汉字注音,泰和獭从发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称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汉文化的吸引,取一个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较文雅的汉字为汉名,称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另一位英雄鲜卑化汉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自然就是他的鲜卑名字。
北周建立后,宇文家的老祖宗也跟着光鲜起来。
于是,一个个传说被制造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宇文家老祖宗的事迹被一直追朔到上古中原大战那些传说中的人物,黄帝轩辕氏战胜了炎帝神农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合并为一个新的部落联盟,新的部落联盟又打败了蚩尤部落,在战争的硝烟中华夏族诞生了,所以今天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的部落虽然瓦解了,神农氏的子孙没有被杀光,他们中的一支离开中原跑到北方大草原去了,从此丢掉农具拾起了马鞭,神农氏子孙演变为牧马放羊的游牧部落。
这个段子肯定是挺北周的史学家瞎编的,为自己找个好祖宗是历代帝王们最爱干的事,比如唐朝皇帝说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说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贤孙,有个光鲜的祖宗显得正宗,有号召力,但可惜,谁会相信啊。
甭管信不信,反正神农氏子孙后代在逐草而居的生活中,风俗习惯离中原华夏文明越来越远,越来越像蛮族了。
一直到部落里有个叫葛乌菟的人出现,蛮族的神农氏再次发达起来。
葛乌菟有勇有谋,深得北方草原人民的爱戴。
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部落,大家开的都是家族企业,一个部落一个公司,从董事长到员工都是自家人。
当时有个起源于大鲜卑山的落后部族,虽然不强大却够聪明,居然认为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发展壮大,居然邀请葛乌菟来做老大。
现在有些家族企业,往往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垮了,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公司要发展就得走出家族企业的怪圈子,需要找个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于是葛乌菟做了一支鲜卑人的领袖。
葛乌菟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的领导下,这支鲜卑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一时附近的草原部落纷纷投靠,先后有十二部落团结在葛乌菟周围,他们组成了一个类似国家的部落联盟组织。
葛乌菟没有学中原那些假假的三王五圣搞什么虚伪的禅让,而是自己死了位子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从此,葛乌菟的后人世世代代做部落联盟的领袖——“大人”。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时为“大人”的普回在狩猎的时候捡着宝贝了,那是一块中原黄帝用的玉玺,玉石做的大印,上面有文字表明是皇帝玺。
普回不知道经哪个高人指点,明白皇帝是怎么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领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当然还有后宫的三千佳丽,那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所以普回很激动,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爷开眼要让他重铸祖先的辉煌了。
如果上天不是这个意思,送我一个大印干嘛?吃饱了撑的?
在鲜卑语里,天称为“宇”,皇帝称为“文”,于是普回带领鲜卑十二部建国了,咱以后不叫部落了,咱也跟中原人一样建国,至于国号,就叫“宇文国”好了。从此,普回的后人以国为姓,普回被叫做宇文普回,一个伟大的姓氏——宇文氏就这样诞生了。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国家,当他们从游牧者搬迁为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触汉文化后,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制造祖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黄帝被抬出来做了先祖,于是中原汉族儒学世家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些骑马射箭的北方蛮族居然也是根红苗正的炎黄子孙。
北魏皇族说自己是黄帝后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就说自己是炎帝的子孙,反正咱都是正宗炎黄子孙,别看发迹在大漠草原,论起血统,跟中原的皇族们并无差别。
日期:2011-08-21 21:00:59
2、豪族
宇文国传到宇文侯豆归的时候,鲜卑人的另一支慕容部兴旺起来,草原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他们的游戏规则,所以只要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战争总是不可避免。
这场兄弟战争的结果是侯豆归不幸做了宇文国的亡国之君,从此宇文家族丢掉了传承了十几代的大人位子,不得不向慕容家族建立的燕国称臣,当然,宇文国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准国家虽然消失了,作为部落武装还是有相当的实力,为了拉拢宇文部,燕国皇帝不惜贡献了一个女儿,侯豆归的儿子宇文陵做了燕国的驸马。
然而,慕容部并没有得意多久便遇到了挑战者,鲜卑人的又一支拓跋部崛起了,战争再次爆发,颇有远见的宇文陵没有选择为慕容氏到陪葬,他带领五百战士投降了拓跋部,北魏魏道武帝封他为安定侯、都牧主。
北魏从部落联盟式的准国家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过渡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来相对独立的部族武装指挥权的归属,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军事指挥权的统一,在一个国家里除了国家武装外是不能容忍其他军事存在的。
所以,北魏道武帝开始实施一项重要的制度革新——离散部落,就是把拥有军队相对独立的部落大人们同自己的部属分离,部属成为国家的编户,从部落里的奴隶变成国家的人民,从此部落酋长们除了在朝廷继续做大官享受富贵荣华外,失去了可以跟皇族抗衡的实力。
在这场意义非凡的变革运动中,宇文陵被迫离开自己的地盘和部属迁居到武川镇,成为一名光荣的大魏边防军军官,按照兵农分离制度,宇文家族列为军籍,从此在武川镇扎下根来,成为地道的武川人,所以,当有人问宇文家族的籍贯时,他们总是回答代郡武川。
同样地,在北魏建国史上功劳卓著的贺兰部、独孤部、侯莫陈部等大小酋帅们都有了跟宇文陵同样的命运,大家来自大草原的各个角落,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走到了一起,成为乡邻。
武川镇是大魏朝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而设立的六座军镇之一,六镇包括: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境内)。
广义的六镇还包括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御夷(今河北赤城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县)等沿边军镇。军镇采用军事化管理,下设戍,军镇的级别为州级(正省级),戍的级别为郡级(地市级)。
六镇设立时的镇民包括鲜卑人、归附拓跋鲜卑的部族豪酋、中原大族子弟。
当然,朝廷也没有亏待这些些人,他们的政治地位很高,子孙凭借军功很容易得到提升,一部分人还被选拔为皇家禁卫军,重新回到皇帝身边,如果运气好可以做到很大的职位。所以,在六镇当兵打仗就跟现在人到米国镀金一样。
这种状况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升官的工具从弓箭逐渐变成了纸笔,鲜卑贵族们学习汉人舞文弄墨,尚武的习俗受到冷落,武人们的地位每况愈下。
由于离首都远,六镇拱卫京都的职能没有了,渐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豪族子弟们的升迁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更要命的是,朝廷甚至把六镇当做了充军发配犯人的地方。
比如怀朔镇的函使高欢就属于这类人,祖上曾做过朝廷要员,后来触犯法律被罚到怀朔当兵,家族变成了世世代代当兵的兵户,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并且没有朝廷的恩准一辈子不得去掉军籍。
所以,在某一天曾经的鲜卑贵族跟身边的同事一聊,才知道自己跟劳改犯干一样的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怎么混成劳改犯水准了,于是自豪感一下消失了,反差太大,心里自然很郁闷。
既然升迁无望,能捞就捞点吧,镇上的大小军官们开始了对属下普通士兵、普通镇民的盘剥。
柔然人还不时前来做客,六镇人既要同柔然作战又要兼顾农牧业生产,加上供养那些将军们,所以普通镇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大家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对朝廷越来越失望,由失望到怨愤,人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六镇慢慢变成了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
而此时宇文家族传到宇文陵的重孙宇文肱,经过多年的经营,宇文家已经成为武川赫赫有名的豪族,豪族称号表明家族在地方上势力大,并且以武力著称,不管是不是在政府任职都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宇文肱也不能算作普通镇民,他在镇上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武川的豪族还有贺兰家族、独孤家族、尉迟家族等,他们跟宇文家族一样都出自曾经在大魏史上很辉煌的部落酋帅。
作为大魏朝的代北贵族,这些豪族跟军镇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豪族之间通过通婚等方式结盟,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努力地维护着家族的利益,他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属于还没有对朝廷完全失望的部分。
日期:2011-08-23 19:22:57
3、武川镇的年轻人
武川镇声望最高的不是宇文肱,而是贺拔度拔。
贺拔度拔祖上同拓跋皇族一样起自阴山,世代为部落大莫弗,大莫弗也是拥有部属的酋长之类的别称。后来因为跟宇文家族同样的原因,从贺拔度拔的爷爷贺拔尔头开始定居武川,度拔袭爵龙城县男,在武川镇任军主。
贺拔度拔很厉害,而更厉害的是他生的三个儿子,个个骑射功夫非凡,在武川乃至整个代北都属于成名英雄。
老大贺拔允,字阿鞠泥,又名可泥,弓马娴熟,有胆有识,有识人之名,缺点是经常对面临的形势估计不足,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为人比较低调。
老二贺拔胜,字破胡,性格豪爽,有志向有操守,重义轻财,善左右驰射,胆略过人,处变不惊,临阵不动声色。贺拔胜的骑射本领有多高?传说飞马射飞鸟,十中其五六。老二的缺点是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这多少有损于他的英明。
老三贺拔岳,字阿斗泥。少有大志,爱施好士。也能左右驰射,骁果绝人,老三最让人佩服的是虽然不曾读兵书,但不学有术,论起排兵布阵让熟读兵书的老将都暗自佩服。老三的缺点是为人有点自大。
贺拔度拔有三个引以为傲的英雄儿子,宇文肱的四个儿子也不含糊。
老大宇文颢,以事父母至孝闻名于北地,最终,他将为保护父亲而死。
老二宇文连,打小就是个忠厚老实孩子,为人谨慎,但外宽内刚,骨子里有种敢打敢冲的劲,属于那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人。
老三宇文洛生,少任侠,好施爱士,喜欢广交天下豪杰,以其才能胆识成为代北豪杰圈里的老大。老三就是这样一种人,随便往人群里一站,很自然的就成为领导。这样的人最大危险在于暴露太早,往往容易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老四宇文泰,字黑獭,身长八尺,四方脸,天生异相,长了跟关公一样的一把大胡子,头发都能拖到地,垂手能过膝,背上还有一排黑痦子,面呈紫光,看上去挺吓人。老四足智多谋,喜怒不形于色,年纪虽小,却为人大度,轻财仗义,喜欢交朋友。
宇文家族跟北镇的其他家族多有姻亲关系,宇文颢娶原车骑大将军、敦煌镇都大将阎提的女儿,宇文连乃纥干家的女婿,宇文洛生娶了贺拔家的女儿,只有宇文泰年幼未婚。
宇文纮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豪族子弟,成为尉迟家、贺兰家、丘家和中原人杨家的媳妇。宇文家的女儿有克夫命,先是大女婿尉迟俟兜病故,接着二女婿贺兰初真也死了,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尉迟迥(字薄居罗)、尉迟纲(字婆罗)和贺兰祥(字盛乐),贺兰祥那时才十一岁,孤儿寡母都住在宇文纮府上。
北镇的少年英杰还有独孤家族的如愿,侯莫陈家族的侯莫陈顺兄弟,祖上以良家子身份定居武川的中原人赵贵、寇洛、李虎等。独孤如愿没有独孤信的名头响亮,独孤信这个名字还是小老弟宇文泰给改的,不过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贺拔三英早早就在军中任职,目前已经做了军主。其他人虽然不在军中,但由于大家都是军籍,属于国家武装力量预备役,只要朝廷征兵文书一下,立马就武装起来开赴前线。这个情形《木兰诗》里描述的很清楚: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谁也跑不了。
平常,这些号称北镇贤俊的年轻人们经常在一起喝酒练武聊天吹牛,日子过得挺滋润,普通镇民家庭的苦难跟他们无关。
武川的贵族子弟们结成了小圈子,在毗邻武川的怀朔镇,也有一帮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他们以怀朔镇的函使高欢为中心,成员包括高欢的两个连襟段荣、窦泰、秀容刘贵、羯人侯景、中山贾显智、司马子如等,与武川群雄高贵的出身不同,怀朔的年轻人起点比较低,比如老大高欢还是流配犯的后代,他们大多处于普通镇民和军中小职员阶层。
太平盛世不是英雄的舞台,乱世却可以给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来了。
日期:2011-08-25 21:23:20
4、乱起怀荒
一个叫于景的镇将成为导火索,六镇这个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
于景出身鲜卑贵族世家,由于在朝廷高层斗争中失败被踢出局,转而到怀荒镇做了镇都大将。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宣武帝驾崩,六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专权,引起了宗室亲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支持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临朝听政,最终将于忠排除在执政圈子之外,不久于忠在失意中去世。
胡太后掌权后,将自己的妹夫元叉提拔为侍中、领军将军,然而,执政的清河王元怿与元叉不和,元怿既是宗室亲王又是胡太后的情夫,元叉害怕元怿对自己不利,干脆先发制人,勾结侍中刘腾打着帮皇帝亲政的名义将胡太后软禁在北宫并杀死元怿,大魏朝从此进入元叉时代。
此时,于忠的弟弟武卫将军于景图谋废掉元叉失败,被元叉赶到怀荒镇任镇将。
这一年,怀荒镇镇民由于连年大旱加上柔然人的劫掠开始饿肚子了,他们请求于景开仓放赈。
于景到怀荒时间不长,又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贬到这里的,所以,他一直带着情绪干活,加上跟镇民们也没有多少感情,就很干脆地拒绝了大家的请求。
其实于景也很为难,前边有武川镇将因为没有经过朝廷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受处罚的先例,再者,自己本来就是个下放干部,如果出一点差错那不是给政敌们以口实吗?
所以,对于景来说,不放粮是正常的,但于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举动居然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子,自己也因此青史留名。
你说,冤枉不冤枉啊,这个就叫命。
见镇将如此不讲情理,镇民们愤怒了,饿死是死,抢粮食填饱肚子是死,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上性命闯出一线生机,于是他们选择了强抢,于景在这场抢粮暴动中被打死。
受怀荒镇暴乱的鼓舞,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反了,破六韩拔陵是匈奴人,身份是沃野镇下辖高阙戍的一名边防战士。
沃野镇有军官八百多人,这些人大多享受不劳而获的待遇,镇民们既要为他们干活还要为国家打仗,底下的怨气很深。
破六韩拔陵虽然出身普通镇民,却属于普通镇民中具有影响力的镇民,虽然没有职务,但亲和力很强大,高阙戍的戍主弘农杨宽调走没多久,新来的戍主又不善于管理部下,弄得高阙戍干群关系很紧张,破六韩拔陵忍无可选择了振臂一呼,于是高阙戍的大头兵们就成了有组织的反政府武装。
高阙戍的戍主、沃野镇的镇将都成为叛乱的牺牲品。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建立了国号,改元真王,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政府。
边镇士兵们积压了很久的怒火终于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着破六韩拔陵开辟的道路开始了对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于是兵变遍地开花。
这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忍着,都忍无可忍了还忍着,谁都不愿意做出头鸟,但是只要有人出头,就不用愁响应的。
西边的高平镇镇民赫连恩聚众作乱,推高车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开始进攻高平镇,但遭到别将卢祖迁率领的政府军的有效抵抗,胡琛失利后向北部地区转移,并派人到沃野镇向破六韩拔陵称臣。
秦州(甘肃天水县)刺史李彦为政严苛,秦州是羌人聚集区,本来民族矛盾就比较尖锐,所以沃野镇一反,秦州人薛珍马上行动起来,带领造反群众冲入刺史官邸,将李彦抓起来杀了。然后,推举羌人莫折大提为首领,莫折大提也不客气,自称秦王,然后沿着高琛的足迹前进,继续攻打高平镇,这次高平镇没有那么幸运了,镇将被杀军镇易手。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