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中华帝国史
作者:
huayuan2847
日期:2011-10-10 0:22:00
No.1
序言
帝国者,帝国也。
帝的本义,是天,或者天上的大神。后来,地上的某些人用来自称――可以想像,这样的人,自我感觉一定很好。
感觉好,是因为他认为,整个国都是他的。
帝不一定是那个“他”,有些时候,乃是他身边的女人(他的亲娘干妈、大小老婆、七大姑八大姨,等等)、不男不女的人(太监――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行业,没有歧视的意思哈)或者男人(他的工作助手――所谓臣子,他的男性亲戚比如叔叔舅舅,或者他的男性朋友――无论是亲密的还是不亲密的)。
帝是谁不是谁,乃是次要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帝手握绝对权力。自然,各路神仙、列祖列宗、贵族势力、宗教团体、工商组织、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等,这些群体或个人总要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手段对绝对权力施加影响,但是概括言之,神马影响都是浮云。
帝国者,帝之国也。
――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天下,意满志得,开始自称“始皇帝”,中华帝国正式登场。
按照他的想法,继任者叫做二世,然后是三世,如此下去,嬴家的红太阳永远照耀,“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可是,现实玩弄理想。二世当家三年,其后的家伙索性只有46天,秦朝迅速被颠覆。
不过,帝制是个好东西,颠扑不破――想当年,始皇下基层送温暖,项羽、刘邦围观其车队,已经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天天向上、成为伟大领袖始皇的接班人。如今,推翻了始皇的朝代,他们前赴后继,还真的成了始皇的继任者,不妨叫做中华帝国的三世、四世。
项、刘如此,众生人同此心。从此之后,这片土地上,顶着不同名号的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抢去了几乎所有注视的目光,和大量的资源――直到西元1912年,一个叫做“民国”的名头取代“帝国”。
“民国”是否真的是民之国,再议。2133年悠长的帝国,却是货真价实的帝之国。
始皇身前的两千年,固然没有“皇帝”之说,但是人群熙攘,其实是为皇帝的出镜热身。是为帝国前史,孕育时期。
于是,吾土之“前现代”历史,帝国二字,可以尽之。
中华帝国史,即是此地1912年之前的历史。
革命远未成功,辛亥却已是百年。有了如此不长亦不短的间隔,今日回望中华帝国,或许能有千虑一得?
日期:2011-10-13 09:45:29
No.2
第一部分帝国前史
第一章五帝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从五帝开始。具体年代,他没说。原因何在,暂且按下不表。可以确定的是,此时,帝国还未成型。但是,三岁看老,样子已经有了。
隆重介绍第一位出场者:黄帝。经过后世千锤百炼、涂脂抹粉,此人已经成为华族始祖。从今日之名词定义,他应该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有许多小“国家”――此刻的“国”非常像是“家”,有着或远或近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部落。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同时交流一下物质、精神、女人什么的,这就是部落联盟。黄帝即是盟中老大。
说起来风光,但是,如韩非所言,彼时物质条件太差,当老大纵然贪污腐败,也没有茅台喝燕鲍翅吃。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人开化未久,对于伟大光荣正确的皇帝制度缺乏感情,总是用长老会议之类的形式限制老大的权力。所以,五帝之“帝”,基本只是荣誉称号,他们手中的实际权力,不可能太大。对于“帝”这个岗位,也很少有人存在特殊的嗜好。
从时间顺序上看,“帝”之称呼,是后人追认给这些老大的。他们自己,连“帝”字带来的荣誉感都享受不到。
不过,五帝之存在――至少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存在,已经说明,中华帝国的史前时代,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是马马虎虎的金字塔形了。
何谓金字塔形?上小下大的形状也。有人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大权,蹲踞于塔的高处;有人权小话少、无力无语,只是塔顶朋友的垫脚石。权力大的人少,权力小的人多,负相关。
对于个人而言,其在金字塔上的位置大体由老爸老妈的位置决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女儿会打洞。
偶而,塔顶的朋友会掉到塔底,塔底的幸运儿能够如彩票中奖般直上青云,爬至塔顶。金字塔的形状,却亘古不变,全球皆然。
插播一:帝国vs.民国
驻足中华帝国或其史前时代,环顾四周,环球同此凉热,无论是大河之滨,还是高原丛林,文明之形式,其实都是帝国。社会之结构都是金字塔形。
只有一个例外:希腊,尤其是雅典。这里怪异,变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民主政体。其社会之结构,强名之,乃是台形。自然,多数人仍然被压在台底。但是,“少数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引起了质变。
这既是希腊的质变,也是日后整个世界的质变。在其他机缘的促动之下,民主制度茁壮成长,威力所及,小小寰球,已经红旗插遍。无论叫做民国、共和国或是立宪的君主国,金字塔的尖越来越平,高度越来越低,乃是一致的趋势――我辈生为底层,希望此种趋势不再逆转。
插播一结束。
日期:2011-10-16 21:57:49
No.3
说回到五帝。黄帝死后,其孙子颛顼(音专须)帝即位。帝喾(音库)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随后即位。然后帝喾的一个儿子即位,没有什么可说,忽略。他死后,其弟尧即位。下一个在位者舜,乃是颛顼曾孙的曾孙。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劳模,出场完毕。
插播二:禅让
奇怪的是,有人喜欢宣传尧、舜比劳模更劳模的优秀品质:禅让。这是指,尧圣人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圣人也如法操作,传位给禹(颛顼的孙子)。
此中的莫名其妙非常明显。
其一,即使在五帝的范围之内,帝位传递的顺序也复杂多变。如黄帝爷爷到颛顼孙子,又如颛顼叔叔到帝喾侄子。
帝国时代,人们习惯的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这跟部落联盟的玩法明显不同。在部落联盟里面选择老大,本来就是大家开会商量、或者打架、或者抽签决定的。决定的结果,可能是儿子继承老子,却也可能是孙子继承爷爷、侄子继承叔叔。所以,从尧到舜、从舜到禹未见得是圣人的道德大爆发,却极其可能是部落联盟内部运作的结果。
其二,据某些文献,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尧、舜不是主动禅让,却是被后继者阴谋推下台去的。准此,舜、禹只是广告做得好,表面上是名优产品三鹿奶粉,其实是三聚腈氨。
其三,就算禅让确实发生过,也只是一家人之间的传递,再伟大,也有限。
顺便说一句,《史记》把所有名人大族,不仅是五帝,还有夏、商、周的始祖,都从血缘上归结到同一个老爸:黄帝。这体现出“天下一家”的想像。古人嘛,恨不得觉得村头的树跟自己都是有关系的。“天下一家”,或者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人感觉踏实。虽然,他们真正的血缘上的关系恐怕接近于零。
插播二结束。
无论如何,这段美好的、劳模频出的日子结束了。历史走进了新时代,据司马迁说,它叫做夏朝。
日期:2011-10-20 08:31:51
No.4
第二章传说中的夏
传说――不只司马迁如是说,孔子等等许多名人都这样说――夏、商、周是三个相继的朝代。
这二位都说夏朝存在,还不够板上钉钉吗?
这二位不是一般人,而是很大很大的大牛人。中国历史,从有人到今天,死掉的人多啦,其中,孔子是最著名的,没有之一。人家博学,别的成就之外,还编写过历史书《春秋》,对于历史绝对不能说是外行;而且,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商朝的建立大概一千年,虽然不算太近,但是终归比司马迁近。司马迁是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没有之一;他的《史记》是中国最好的历史书,没有之一。《史记》开篇的第一、二卷,叫做“五帝本纪”、“夏本纪”。
这么强的人、这么强的书,还不能让夏朝坚挺起来吗?
不幸的是,目前看来,夏朝的十几个帝哥哥,还真的只是飘缈的传说。
原因何在?留到下一章,对比着说更清楚。
就算是传说吧,从司马迁的记载里面,也能够看到,帝国一步步走近的身影。
日期:2011-10-20 08:34:09
No.5
舜希望禹继位,禹也是圣人啊,自然要谦让一下。于是,舜去世之后,禹服丧三年,之后,辞职不干了,请舜的儿子商均掌权,自己隐居去也。可是,禹想要成全舜到商均的“父死子继”,天下诸侯却不成全禹。或者,他们看出来了,禹只是装腔作势。又或者,禹是退位不放权,诸侯不敢改换门庭、跟着无权的商均混?反正,大家都去朝拜禹,当商均不存在。于是禹即位。
禹看中的继承人叫皋陶,没上岗就死了。
然后,禹看中了伯益。伯益也是圣人啊,自然要谦让一下。于是,禹去世之后,伯益服丧三年,之后,辞职不干了,请禹的儿子启掌权,自己隐居去也。
历史相似吧。但是且慢。启是贤人,天下的朋友都爱他。伯益当权时间短,大家对他感情不深。所以,天下诸侯都去朝拜启,当伯益不存在。于是启即位。
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禹到启兜兜转转,最终还是父死子继。
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之后,禹和启的子孙垄断了金字塔的最顶端。从禹算起,到夏朝的最后一帝桀,共14代17帝,除了两次兄终弟及,一次无法归类(甲甲之弟甲之弟之子甲之子)之外,都是父死子继。最高权力再也没有离开过禹的小家。
许多人把禹到启的父死子继看作“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拐点。
比如孔子就感叹道:“公天下”或者说“天下为公”,大家爱自已的家人,也爱路人甲乙丙丁。整个社会一派稳定和谐的大同时代的气象。但是好景难长,私心压倒一切。于是“天下为家”,统治者开始“世及”,也就是世袭。
历史拐进“家天下”的小康社会,没有倒车返回的可能。而且,很明显,按照公天下到家天下的逻辑走下去,下一站,就是帝国了。
这个转折,原因非常清楚:帝位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因而越来越值得抢,抢到之后,越来越值得留给自己家孩子玩了。于是,继位者的范围越来越小,抢位子的段子越来越多。当然,抢夺过程中死伤的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主动凑近的投机者、被殃及的池鱼,也越来越多了。
日期:2011-10-22 23:49:44
No.6
第三章第一个信史朝代:商
夏的存在未经证实。商则被证得妥妥滴。这里面的差异,只是一个词……先卖个关子,按下不表。
司马迁说,夏的末代帝王桀人品不行、虐待百姓。终于被一个叫做“汤”的人取代,他就是商朝的开创者。
从汤算起,到商朝的最后一帝纣,共17代31帝。基本是父死子继,辅以兄终弟及。
同样是为了皇帝出现而热身的“家天下”,商朝与夏朝有巨大的区别:商之存在,是信史。而夏之存在,是传说。
一切从一百多年之前的清代末期说起。彼时,研究古文字的朋友称为金石学家:当时已知的最古的文字,刻在金(也就是青铜器)、或者石上。有一个业内专家叫做王懿荣的生病了,抓来的药里有一味“龙骨”。他略通医术,喜欢亲自查看药材,遂发现上面有明显的刻画痕迹。谁刻的?研究发现,竟然是文字,比金石文字更早。这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刻在牛肩胛骨、龟腹甲上。这两种东西的优点,大家摸一下自己的肩胛骨,就明白了:平。不用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骨头还很容易保存。于是,它们就成了那个“无纸”时代的优秀记录媒介。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可喜的是,其中包括彼时所有帝王的世系――也就是当政的一个个帝王的先后顺序。
甲骨文集中发现的地点,乃是今日的河南安阳。甲骨文被辨识之后,当地的考古挖掘大有收获,宫殿、陵墓等等的遗迹,工具、生活用品、礼乐器等等的遗物都出来了。所有的证据指向同一个结论……
原来,《史记》第三卷就是“殷本纪”。殷是商朝后期的首都,所以司马迁的《殷本纪》讲的就是商朝。历史学家老早就曰过,殷就是今日的安阳。
现在,就在这个安阳,我们挖开了一块地方。显然,它是古文明的遗址。其中的文字所列出的帝王世系,与《史记》记载的商王世系八九不离十。
于是,我们说,找到了传说中的商朝――这,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吧。
用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话来说,今人既已有了纸上的文字――《史记》等等,现在又有了地下的文字,二者符合得很好。通过这样的“二重证据法”,商朝的存在不复可疑。
所以,夏朝、商朝的差异,就是这一个词:地下的文字。
日期:2011-10-27 13:49:50
No.7
没有地下的文字,传说中的夏朝,谁也没法说找到了。
不是说人们没有挖开过疑似夏都的地方,比如二里头遗址,位于今日的河南洛阳偃师市,不少学者很愿意说,它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夏之都城。
但是,二里头有没有挖出来文字,与“夏本纪”的记载符合?没有。二里头根本就没有文字。我们目前已知的、系统的中国文字,最古老的,就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
所以,目前,夏的存在仍然可疑。境外的历史著作,写到中国最初的朝代,一般就是商朝。夏朝、五帝,只是传说。
不过,希望还在。
看看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目前已经解读的,有1500个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这两大权威机构于1988年1月26日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也不过2500字,次常用字再加1000字。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证据,其他方面的证据还很多,反正,甲骨文已经是相当完善的文字系统了。这么完善,所以不可能是短期之内形成的。所以,找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重演“发现商朝”的好戏,不是一个梦。
自然,零星的、疑似文字的、看起来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这个那个东东,在不同的地方挖出来过。以后肯定还挖得出来。假如“前甲骨文”找到了、被解读了,又跟司马迁的记载一致,哇,司马迁的牛,又上一层楼。
就算“前商”朝代与“夏本纪”的记载完全不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商之前是什么情形,都是有可能滴。司马迁又不是佛祖,不会完全正确。他所记载的商朝基本正确,已经很了不起了。
发现“前甲骨文”,需要大家睁大眼睛,尤其是在野外晃悠的时候。悲剧的是,许多专家早已经指出,王懿荣的发现超过一百年了,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找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可能是因为,人家被写在易腐烂的材料之上,早已经如春梦般了无痕迹了。
继续做梦中……
日期:2011-10-29 23:16:02
No.8
回过头来说商朝。写历史,终归有个义务:把时间说清楚。不幸的是,商朝虽然是信史,但是大家还没弄清楚它的确切起止年代。这事儿伤心,说来话长,请见第五章。
一般认为,商朝起于西元前16世纪(前15**年),止于前11世纪(前10**年)。
说了这么多,与中华帝国何干?
答曰:不理解历史学的摸索和浆糊,就难以理解中华帝国。
其一,一群人的历史就像一个人的记忆,越远越模糊。这里讲商朝的文字多一点,是希望减少一点朦胧。
最为人们熟悉的模糊历史数字,是所谓“上下五千年”。这是从黄帝算到今日。整五千?估计不会那么巧吧。如上所述,司马迁都算不清楚,今人更悬。所以,大家也就是顺嘴晕着说说,模糊产生美。
除了具体的年代不明,彼时发生过的事件也如在雾中。事实上,叙述长时段的历史,总会遇上这个问题:远处的事情七零八落,难窥面目;近处的细节既多又杂,都是树枝,不知道森林在哪里。中华帝国史也是这样。所以,多一些文字,是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远方。
其二,二重证据法证实了商之存在。这是说,中华帝国不是传说,而是从远古到西元前16世纪再到前221年,一步步真切地孕育、成长起来的。商的社会结构,类似于其后的周,松散,离金字塔的形状还有点远。“家天下”这个制度方兴未艾,成长中……
这么说吧,摸索促进和谐,确证有利共识;历史难免浆糊,帝国却不含糊。
日期:2011-10-31 21:19:27
No.9
第四章周:一花一世界
这个朝代不简单。
延续时间长。前10**年开始,前2**年结束,竟然有800年之久。
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朝代处处显示出榜样的力量,为日后的中华帝国绘制了迷你的版本。可以称为“无帝之帝国”。
一、朝代未立,广告先行
改朝换代经常需要打仗。这个活儿的技术含量还不算太高不可攀。最难的,是让大家相信,打这个仗是迫不得已,替天行道。
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是妖魔化对方。于是,据说,商朝的末代帝王纣人品极差,只做坏事不做好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刑罚严酷,迫害忠良,任用小人……
周朝的创立者是武王姬发。他继承乃父遗志,对纣一忍再忍,最后才领兵征讨。因为民心早就归附于他,所以一战完工,改朝换代。
这些话可信吗?孔子的高徒子贡讲话了:纣虽然不是雷锋,却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坏。所以大家要小心啊,墙倒众人推,一失足,就可能一辈子起不来了。
但是子贡这样的聪明人太少,他不相信“某白金”,人家照样蹦得欢,因为其目标客户不是子贡,而是广大无知屁民。
屁民需要美好的说法,抹黑前朝、尤其是其末代帝王的广告遂反复出现。前有夏朝的末代帝王桀,后有周代前半期(西周)的末代帝王幽王,再有常凯申……都是广告的男主角。历届女主角,包括桀的妹喜、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传说,这都是大美女啊,但是和男主角一搭一档,只走反派路线,连套路都差不多,再无突破。
这就是胜利者的广告:“失败者,没一个好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人是信了。
日期:2011-11-05 23:24:23
No.10
二、开端:武功、文治
(一)武功
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朝代更替的方式,大抵如此。比如商取代夏,鸣条之战。当然,此役只有传说,只有纸上文字的说法,没有实物或地下文字的证明。
周取代商的战争,确实存在,是为牧野之战。
这是多年等待之后的奇袭。周是小国,商是多国联盟的领导,实力的差距可想而知。虽然按照周朝广告的说法,纣王早就在政治上众叛亲离了,但是,这并不等于周的军事行动一定能成功。
武王曾与八百诸侯――也就是很多国家的老大――会于“盟津”,商量对付纣王。箭在弦上了,仍然是收工回家,大概感觉机会还没到。
两年之后,周朝的某某联播说,纣王变得更加暴虐了,广大人民忍无可忍了,只等武王来解放了。武王终于出手。种种原因,可能最关键的一个,是商的大部队此时正在东方跟当地人打仗。
周之军队连夜急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附近)与纣王仓促集结的部队遭遇。前者蓄势已久,后者一触即溃。纣逃回首都,自杀。商的统治结束。
此役惨烈,至于“血流漂橹(大盾牌)”。武王守如处子,动如脱兔,抓住良机,翻身做了主人,了得。
武王之后,其子成王即位,由于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此人也是合格的军事统帅,曾率军战斗三年,平定了叛乱。
日期:2011-11-10 14:35:11
No.11
(二)文治
当然,周公之所以为周公,也就是那个让孔子魂牵梦绕的周公,不是因其武,而是因其文。他创造的制度非常非常重要: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这八个字讲起来是大大地麻烦。简单地归一下类,封邦建国是经济、政治制度,制礼作乐是政治、文化制度。
周一个小国,打败了大国;一个小族,统治了大族,表示很有压力:怎么管理这广土众民呢?周公还有其后的成王、康王有办法:都城附近的地方,天子管。其他地方,分封给姬家的亲戚朋友――打天下的,一起坐天下嘛。
这些封地也就是诸侯国。诸侯向天子效忠,定期向天子交钱,有需要的话,为天子提供军事保护。在其封地上,诸侯则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一切事务的老大。他们也模仿天子,把本封地分封给众多卿、大夫。
这是全新的制度,听起来也很灵――只要人性是善的。周公们大概认为,诸侯都是亲戚朋友,刚刚一起消灭了商朝,会一生一世地情投意合。短期看来,此说基本正确。不过,敌人消失了,内讧常常也就来了。这一代人是至亲密友,下一代人一般就没有这么铁了,而权力的诱惑却只见增加,不见减少――除了受虐狂,谁愿意听命于人?诸侯有钱有人,与中央的冲突遂不可避免。
结局只有两种:中央战胜地方,这在中华帝国时期,叫做“削藩”成功,比如西汉、清;地方战胜中央,比如周朝的悲剧未来就是这样。两种结局,请见后文。
礼、乐更加抽象。礼是一些制度,目的是保证社会等级结构的稳定――在帝国时代,就是维持社会的金字塔形。
比如,当时的政治仪式中,经常有集体舞表演。根据礼,周朝的老大也就是天子所办的仪式是八列舞者,诸侯六列,大夫四。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