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水浒索隐
作者:
于东锋
日期:2011-10-9 22:49:00
我为权狂
晁盖和宋江的恩恩怨怨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被电视剧美化得不轻,让人觉得美得很。事实上早就有人看破了他们的真正关系。我本人对水浒的兴趣也是来自于对宋江晁盖的关系的探索。总的来说,他们两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晁盖和宋江到底哪个更有本事一些?这似乎是个公说公有理母说母有理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不把宋江的“心狠手黑”算进去的话,晁盖和宋江差不多,为人都挺不错的。
但我要说,这是受了作者的蒙骗。咱们中国人有个特点,有话不直着说,非要拐上几个弯不可,凡是明着说的基本上都是不算数的。《水浒》在这点上是个很明显的例子,要不近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重新解读的书出现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拐弯的写作特点。在晃盖和宋江的能力大小问题上,作者也同样玩了这一手。我们来看看书中对晃宋二人的直接评价。
晁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晁盖独霸在那村坊,江湖都闻他名字。”怎么样,很牛吧。
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怎么样,也很牛吧。
如果我们单看这段简介的话,晁盖和宋江的水平差不多,两人都认识不少人,都能在别人身上用钱,都很有名气,真的是差不多。但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差不多并不是完全相同,有时候,差以毫厘也会导致失之千里,更何况所谓差不多有时是外行人的结论,在真正的行家里手眼中其实是差了很多。比如说腾讯QQ和微博,在有的人眼里这两者的样子就差不多,但如果把两者混同起来,那就不对了。腾讯QQ和微博的最大区别是公开与保密的区别,两个人用QQ聊天的话,其他人一般是看不到内容的。但如果两个人用微博聊天,那基本上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了。
“亲爱的,今晚咱们去开房间吧。”
“好的,我还有十分钟下班。”
“咱们今天到红香阁301房间好吧。”
“好的,你到前台拿钥匙吧,我不愿意和前台的人说话。”
“好的,我先去等着你。”
这段话用QQ说的话应该还是比较保密比较安全的,但如果用微博来交流,那可就麻烦了,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看,能说差不多吗?
晁盖和宋江的情况也是这样,看上去他们两个的简介都差不多,但仔细看一看,差不多里还藏有差得多的地方。
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这一点两人是完全相同的。
晁盖“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宋江“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这一点两人差不多,但作者详细写了宋江做接待工作的细节。宋江对来投奔他的人做到了体贴入微、始终如一。那么晁盖怎么样呢?书里没说,没说其实就是没有做到,咱们中国人讲究“晦”,说出来影响形象工程,就不说,反正没说假话,算不让错误,对不对?作者没说晁盖会厌倦来客,其实就是说至少有时候晁盖会厌倦来客,不能像宋江那样始终如一地对待来客。这里就有了质的区别。
客人走的时候,晁盖“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宋江“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在对待客人告辞的问题上,晃盖给的路费绝对不如宋江给的路费多,两人的态度有量的区别。究其根本,量的区别其实就是质的区别。客人来了,晁盖热情不如宋江;客人要走了,晁盖的热情更不如宋江。这一来一走,晁宋二人的水平就看出来了。
两人对待江湖人的态度看上去差不多,尽管只是表面的差不多,这种差不多已经能够让我们看出二人的水平。而他们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更是让我们一眼就看清了二人的根本区别。
宋江对身边的那些普通人是这样的:“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宋江和窝边草的关系那是相当好。和自己的同类搞好关系并不难,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如果再搞不好关系那就太笨了。相比之下,和非同类搞好关系就很难,因为说不到一块去。一个大盗和一个小商贩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呢?太难了。而宋江就做到了,他周围的普通人也照样说他好。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钱的魔力,但问题是,有些事不是单单有钱就可以的。
晁盖没钱吗?不是,他祖上比我们阔多了,但他就没有宋江那样的名气。莫非这晁盖的智力水平有问题?当然不是,傻瓜能当上治保主任?傻瓜能劫了生辰纲?傻瓜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都能当领导。有的人天生就有领袖气质,能想着法的折腾别人,明明自己能做的事非要让别人去做,明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却非要听一听别人的汇报,这样的气质就是领袖气质,只有一个人具备了这些气质,我们才说他像个领导。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是领导,至少不会永远都是领导。这样的人即使当了官,别人也会说这个人没有领导能力。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妇人之仁”这个词,说的就是那些只知道关心别人的领导,真正的领袖是不能单纯地关心他人的,关心他人必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晁盖或许是个合格的领袖,但相比之下,宋江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领袖人物,他们二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晁盖败给宋江,绝对正常。(我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宋江为什么非要当一把手?当个二把不也很好吗?也许,我的不明白也就是我当不了官的一个具体表现。)
首先一点,晁盖和周围村庄的关系很差,至少和邻村的关系很差。西溪村闹鬼,僧人让他们把鬼往东溪村赶,而他们就真的赶了。如果平时的关系很好,他们应该和晁盖说一声,看看有没有可能两村联合起来,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而晁盖在赶鬼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谈判一类的举动,只是动用了武力了事,这只不过是让两村的矛盾越来越大罢了。
事实上,晁盖在周围人的口碑是很差的,差到什么程度呢?差到人家管晁盖叫“村霸”。这不是我瞎说,书里明明白白地写着“晁盖独霸在那村坊”,这不是村霸是什么?
一个人成了“霸”,他或许可以再前进一步成为英雄,但他绝对不会成为领袖。因为霸本身就是让人敬而远之的,而领袖是需要人们来围绕来团结来拱月的,人们一看见他就远之,怎么还会来围绕他?
更何况,霸也有大小,也有境界,而晁盖仅仅就是个村霸。他和揭阳镇上的穆家兄弟其实是一样的货色,要说比穆家兄弟强的地方,也不过就是年齿长了几岁。“江湖都闻他名字”,意思是说很多人都知道他,都听说过他。而宋江的“以此山东、河北闻名”绝对不一样,宋江的“闻名”是名气远扬的意思。江湖上的人来投奔晁盖,更多的因素是来拜访一下同事,而投奔宋江则是看望一下领导,是绝对不一样的。宋江晁盖是一个县里的人,相距不过几十里路,如果真的是同样闻名于天下的话,远在千里之外的李俊为什么只佩服宋江?为什么对晁盖只字不提?
晁盖宋江都爱结识江湖人,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说法。我们可以看一看晃晁盖上梁山之后的举动。上梁山之后,结识江湖人的条件更充足了,更加方便了,按理说,晁盖结识的江湖人应该更多。但事实恰恰相反,一直到宋江上了梁山,江湖上才开始说梁山招揽人才,而且明确指出是宋江在招揽人才。这就说明,人民心中是有一杆称的,谁喜欢招揽谁不喜欢招揽,一望可知。晁盖不但不喜欢招揽人,而且要把主动来投靠的杨雄石秀砍了,理由竟然就是偷了一只鸡。真是老鸨子说贞洁啊。武松在孟州犯了事要落草,张青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不能到梁山去,否则必然会被官府拿了,为什么?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晁盖上了梁山之后其实已经是臭名远扬了,他根本就不允许别人去投奔他,甚至会对投奔他的人下一些让江湖人不齿的毒手。也许,在江湖人的心中,晁盖已经堕落到和王伦一样的档次了?
晁盖在村里的时候那么喜欢认识人,怎么到了梁山就全变了呢?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也找不到有关的暗示,也许,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村霸,仅仅只是个“村”霸啊。
晁盖根本就不是做领导的那块料,还是吴用那句话实在:“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他在家里包庇一下在逃犯什么的还算得上游刃有余,一旦出门做点大事就完了。晁盖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众人抢劫生辰纲,看上去他是个领导,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领导好。
晁盖和吴用见面商议抢劫,第一个理由竟然是自己做了一个好梦:“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几曾见过做大事的人是凭着解梦成功的?
确定团伙成员数量是吴用的主意,请三阮入伙是吴用的主意,请刘唐再打探情报是吴用的主意,晁盖只能说一个“也是”表示同意。“也是”在《水浒》中有特殊含义,领导想反对下属的意见,但又拿不出反对的理由时,就会说也是。比如公人押送武松时,武松建议到路边酒店吃饭,公人说的就是“也是”。
晁盖对吴用说“也是”,表明他并不是完全信任吴用,至少也是不完全尊重吴用,所谓的和吴用自幼相交只怕也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这也就为日后吴用投靠宋江埋下了伏笔。在这一点上,晁盖和宋江和区别就有点像项羽和刘邦的区别,刘邦身边有一大群人,而项羽却连一个范曾也用不住。
在抢劫生辰纲后,晁盖并没有做什么妥善的安排处理,以致案件很快告破,这能说晁盖的领导水平高吗?仅仅在前一年就有人劫了一次生辰纲,却是始终没有被破获,相比之下,晁盖实在差得很远。
官府要捉拿晁盖,宋江冒死前来送信。宋江是上午11时左右到了晁盖家,当时就告诉晁盖赶紧逃走,结果怎么样呢?晁盖到了晚上还在收拾东西!他怎么有这么多东西啊?简直就是个事儿妈!这样的人居然没被抓住,真是生命的奇迹。
晁盖与宋江的关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晁盖做保正时。在明处,宋江是领导,晁盖是下属。在暗处,两人是江湖同道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晁盖上梁山后到宋江被发配经过梁山。这时的晁盖对宋江可以说是感恩不尽,一心报答。两人的关系可谓蜜月期。
第三阶段是晁盖见到戴宗到白龙庙。这时晁盖与宋江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两人的明争暗斗即将开始。
第四阶段是宋江在穆家兄弟家提出要杀黄文炳直到晁盖死去,两人的关系已经成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系。
我们先说第一个阶段。在明处,宋江是领导,晁盖是下属。在暗处,两人是江湖同道的关系。这一明一暗,明的更重要。宋江是押司,是县里的领导;晁盖是里正,是基层的治保主任,他们只间当然只能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晁盖坚持服从领导,注重摆正自身的位置,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所以宋江对晁盖还是很满意的,晁盖也就成了宋江的心腹弟兄。第十八回《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听到晁盖犯了事,心想:“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之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诸位看官,什么叫“心腹弟兄”啊?心腹,就是指做事非常得力、可以为上级做许多隐私事情的下级、奴仆。晁盖在宋江心中的位置,其实不过就是个非常可靠的下级而已。再看宋江到晁盖家报信时的说法:“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这段话说得堂堂正正,其实正好暴露了宋江的真实想法,那就是向晁盖表表自己的功劳。一见面先要表一表关系,表一表自己的功劳,这正是关系尚浅的一个重要表现,真要是生死之交,用得着这样吗?宋江的话,无非就是要让晁盖感恩戴德而已。再看宋江最后说的话:“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这句话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宋江的救人底线,仅仅是报个信,走不了的话,宋江绝对不会站在晁盖一边和晁盖一起杀官军。相比之下,在第六十二回石秀劫法场一段里,石秀和卢俊义根本没有大交情,又不熟悉周围环境,但为了救卢俊义,奋不顾身地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救人。两相比较,宋江对晁盖的感情如何一目了然。
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宋江一直不以为然,“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同时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宋江看见捉拿晁盖的公文后,心里也做了不少思想斗争:“晁盖等众人,……倘有疏失,如之奈何?”宋江为什么不高兴?根本原因就是怕晁盖被抓住牵连出自己。晁盖为表示感谢派刘唐送了一百两黄金,宋江极力推辞,并再三暗示刘唐不应前来:“贤弟,我不敢留你相请去家中住,倘或有人认得时,不是耍处。”
第二阶段是晁盖上梁山后到宋江被发配经过梁山。这时的晁盖对宋江可以说是感恩不尽,一心报答。两人的关系可谓蜜月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蜜月期,两人仍然是各有各的心事。宋江被发配时经过梁山,晁盖再三邀请宋江入伙,但这里需要注意,请宋江入伙并不是要请宋江做一把手,这一点是必须分清楚的,在梁山上,晁盖从来没有说请宋江做一把手的话。晁盖见面第一次说话说的是:“自从郓城救了性命,弟兄们到此,无日不想大恩。前者又蒙引荐诸位豪杰上山,光辉草寨,恩报无门。”不是请宋江做一把手。晁盖在提到山寨时用的是“草寨”这个词,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只有晁盖把山寨当做自己的财产时他才会这样说。也就是说,晁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梁山的老大。在对待两个公差的问题上晁盖说的是:“三兄直如此见怪!虽然贤兄不肯要坏两个公人,多与他些金银,发付他回去。只说我梁山泊抢掳了去,不道得治罪于他。”也没有请宋江做一把手的意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晁盖根本就没有请宋江做一把手的意思,他只是说要报答宋江。当然,晁盖的这一举动还是很真诚的,知恩图报真君子嘛。
在第二阶段,宋江根本不肯上梁山入伙,因为宋江此时要做官的愿望还没有破灭,他内心深处根本就瞧不起占山的。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宋江一直不以为然,“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同时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晁盖为表示感谢派刘唐送了一百两黄金,宋江极力推辞,并再三暗示刘唐不应前来:“贤弟,我不敢留你相请去家中住,倘或有人认得时,不是耍处。”可以想象,如果有政治上的需要,宋江没准也会带兵去打梁山。只是这种机遇还没到来,宋江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只好到梁山入伙。
这就到了第三个阶段。
戴宗到达梁山,传达了宋江即将被杀的消息,这时任何一个正常人的举动都是“强调救人”,晁盖也不例外。但是晁盖的强调救人是一种虚情假意,并不是真的要救宋江,因为宋江此时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宋江写反诗被抓以前有三个身份:公务员、在逃犯、配军(在押犯)。公务员的身份不需多说,在逃犯也是一种很微妙的身份,在古时,只要没被抓住就好办,在逃犯有多种选择。可以隐名埋姓过一辈子,可以出家当和尚,也可以等到皇帝大赦天下再回家。配军也是这样,有相当的自由,也可以等到大赦时再回家。以前宋江无论是被捕还是没有被捕,都是梁山的恩人,其实也就是梁山的客人,是贵客,不是梁山的一员,不会给晁盖的统治地位带来任何威胁,都不会影响晁盖和宋江关系。宋江写反诗要被杀头,身份就变了,属于十恶不赦斩立决之列。此时救出宋江,必然会面临宋江何处去的问题。宋江要去哪里?不用多说,自然要到梁山。这样问题就来了,宋江到梁山后应该坐哪一位置?晁盖本能地感到了危险,所以,他根本不想出兵救宋江。他说的要救宋江之类的话,更像是一个戏子在朗诵诗歌。
晁盖听得,慌忙请戴院长坐地,备问:“缘何我宋三郎吃官司,为因什么事起来?”戴宗却把宋江吟反诗的事,一一对晁盖等众人说了。晁盖听罢大惊,便要起请众头领点了人马下山,去打江州,救取宋三郎上山。
晁盖的小心眼立即被吴用感觉到了,所以吴用果断地阻止了晁盖的行动。
吴用谏道:“哥哥不可造次。江州离此间路远,军马去时,诚恐因而惹祸。打草惊蛇,倒送宋公明性命。此一段事,不可力敌,只可智取。吴用不才,略施小计,只在戴院长身上,定要救宋三郎性命。”
晁盖对吴用的行为肯定是非常不满,所以无论吴用出什么计策,晁盖一律发出质疑,实际上就是不同意,好像开涨价听证会一般。
晁盖道:“愿闻军师妙计。”吴学究道:“……等他解来此间经过,我这里自差人下山夺了。此计如何?”晁盖道:“倘若不从这里过时,却不误了大事?”公孙胜便道:“这个何难。我们自着人去远近探听,遮莫从那里过,务要等着,好歹夺了。只怕不能勾他解来。”
晁盖发出的第一个质疑非常没有水平,可以说简直就是三岁小孩子才会提这样的问题。公孙胜在一边都听不下去了,说出个办法来,看上去好像是反对晁盖,事实上是给晁盖找个台阶下,告诉晁盖不要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了。晁盖稍微明白了点,再提问题就上了一点档次。
晁盖发出的第二个质疑是笔迹问题:“好却是好,只是没人会写蔡京笔迹。”吴用胸有成竹,推荐了箫让。
晁盖发出的第三个质疑是印章问题:“书有他写,便好歹也须用使个图书印记。”吴用同样胸有成竹,推荐了金大坚。
晁盖见条条道路都通九江,只好叹口气:“妙哉!”
吴用在推荐箫让、金大坚时特别强调指出:“这两个人山寨里亦有用他处。”这里吴用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说明吴用希望梁山走向强大和正规,也就是说,梁山要上规模上档次。那他怎么不早推荐这两人,非要等救宋江的时候再说出来?答案只有一个:晁盖上梁山后变成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就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没有将梁山事业做大做强的意图。吴用已经对晁盖失望,他看出晁盖不是做大事的材料,早请箫金二人上山没用。一看宋江非上梁山不可,吴用马上就想到了让晁盖下台,请宋江统领梁山,请箫金二人上山顺理成章。
吴用要救宋江,志在必得,而且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一方面要救出宋江,更一方面要全面打击和架空晁盖。在还没有出兵九江救宋江之前,吴用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的第一个打击晁盖的行动就是盖错印章。
吴用盖错印章,这可以说是全书中吴用犯的唯一的错误,然而,这真的是一个错误吗?其他所有的事都没有错过,为什么偏偏在这件事上出错?给蔡知府的书信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必然是经过了多次研究探讨的,其他的事项都没错误,唯独在印章上出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巧呢?吴用早不发觉晚不发觉,戴宗刚刚走他就发觉了,这不是很怪吗?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