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纵横家影响下的战国
作者:
墨羽迷城
日期:2012-8-28 16:47:00
前言:
我很喜欢春秋战国历史,乱世出英雄!
先轸、孙武、吴起、李牧...他们的军事能力让后人叹服...
老庄、孔孟、墨子...他们在文化领域为后人竖起座座丰碑...
李悝、邹忌、商鞅...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使国家富强...
这些人让我们崇拜不已,但还有一类人更使我钦佩——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
苏秦联六国逼秦废弃帝位,使强秦十五年不过函谷关...
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
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
纵横家以自己的智慧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让后人惊叹...
第一章:乱世
这一切还得从那一年说起。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
这一年事儿挺多,数年前幽王为搏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举动现今有了后话。
历史告诉我们姬宫湦同志其实还是蛮不错的,至少他能以自己的经历为中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成语字典上从此多了“一笑倾国”这四个字。
但很不幸的是,他自己去见佛祖了,顺带把曾经如日中天大周王朝也给带走了。
幽王眼睛一闭不挣这辈子过去了,不过他却不知道自己为子孙惹了一个数百年的大麻烦。相信平王及其以后的天子对此是深有感触。
东迁后的周王室就和一个小诸侯国没啥差别。这样一个局面不免让其他一些诸侯动起了小心思。为什么?这个可以很简单-老大到死不活了,没有能力来掌控局面了,下面一些能力比较强、国力比较雄厚的诸侯当然是动起了心中的小九九。
“现在的老大(至少名义上还是)已经没有能力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坐下去了,那我能不能来顶替?”我想十个诸侯里至少有八个是这样想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
不过历史又告诉我们: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在这个残酷的淘汰游戏里,想要存活甚至强大起来不是心中想想就行的。
数百年的你征我伐,各国诸侯大展拳脚——变法维新、军事改革、招贤任能...只有你想不到的办法,没有诸侯们做不到的办法。为了使国家存活乃至强大发展,诸侯们绞尽脑汁、用尽方法。
当然结果依旧不能改变。
时间来到公元前328年。春秋初期的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到现在只剩寥寥数个大国和几个苟延残喘的小国。
剩下的这几个国知道自己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强大自己,削弱甚至灭掉其他国家让自己的国家永存。于是各国之间一番新的斗智斗勇就此展开。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此时各国的实力{只是此时):
第一名-秦国:春秋初期因助平王东迁有功而被正式封为诸侯。穆公时经过变法图强国力强盛,但穆公死后秦国开始衰弱。进入战国,魏国夺取秦河西之地,秦国国力每况愈下。献公继位后改革内政,秦国国力有所恢复。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由此强盛。惠文君即位后逐渐成为列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东方列国;
第二名-齐国:作为春秋早期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实力有所衰弱但依然颇为强大,与晋楚共同称霸中原。进入战国后伪田(陈,古田与陈同音)氏逐渐取代姜齐,在威王、宣王时期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后来二败魏国甚至一度占领燕国成为此时最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并列第二名-楚国;春秋中前期与晋国争霸上百年实力可想而知,但由于春秋后期长时期内乱至使国力有所衰弱。进入战国后,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后来掉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打败越国,占领洞庭、苍梧等地,楚国由此强大,占地5000里实力不容小觑:
第四名-赵国;赵氏一族本为晋国大夫。春秋后期晋国的公室权利逐渐被六大夫架空,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共灭智氏,三分晋国,而赵氏也是此三氏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赵立国后面对四面之敌没有多大发展。但因其地理位置地处北方,与诸少数名族相邻,故而民风彪悍。百姓的爱国之心在各国中最强,故而军事实力较为强大:
第五名-魏国;与赵国相同,魏氏原本也是晋国大夫。立国后魏文侯任用李俚在列国中首先变法图强,将秦驱出河西之地、灭中山。魏国由此成为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战国中期,魏国国力有所衰弱,后又两度大败于齐手,河西大部也为秦所夺,国力大大衰弱,再无法恢复文侯时期的强盛;
第六名-韩国;与赵、魏相同,本为晋国大夫。立国之后因地处四战之地的中原腹地,面对各国的包围国力一直无法发展起来,虽然 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为相国力有所发展,但其死后韩仍然不能摆脱困境。面对各国(主要是秦)的不断征讨,韩国逐渐成为各国中国力最为弱小的国家。
第七名-燕国;春秋时期燕国国力较弱且地处北方很少于中原诸国联系。进入战国后燕国的实力在各大国之中也最为弱小,一时之间无法与众强国抗衡:
除了这几个比较大国家之外,还有几个较为弱小的国家——越、鲁、宋、卫、中山、滕、巴、蜀和那位传说中的“老大”——东周。
别看这些国家数量挺多的,而且巴、蜀、越这几个国家的领土貌似还很大,但其实是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可能还没撒哈拉大。所以这些个国家根本无法与那7个大boss相抗衡。
当然了,谁也不能保证某个小国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小宇宙爆发强大起来,当年秦国不也是从小国发展上来的吗?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现在已经比较明显了。而且大国通过连年的土地兼并越来越强大,小国则越来越弱小,这怎么办?
面对秦齐等大国的不断兼并,已经没有退路的小国只有选择联合。小国联合了大国的利益自然受损,可武力已经不管用了,唯有破坏掉小国的联合。
小国为了不被兼并只有采取联合政策来对抗大国,大国则分化瓦解小国来破坏其联盟。
于是乎,在日益激烈的联合和破坏联合大战中,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并且大显身手。
张仪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脱颖而出。
日期:2012-08-29 14:10:06
第二章:曾经的张仪 张仪,出生在魏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啥时候出生的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大概也就在公元前370年到350年之间。不过有一点很确定,这倒霉孩子出生那天天气、身体什么都一切正常,没有赵匡胤出生时的一股奇香包裹,香气四溢。也没有朱元璋出生时的红光满地,照的房子像失火。总之就一句话,张仪是个正常孩子出生。 张仪的老爹叫张起,是魏国的大夫。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官职来看,除了天子,下面就是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他家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在天子只是摆设的背景下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而且这样的家庭再不济家里还有个几十里封地,这辈子吃的住的是不用愁了。这注定张仪一出生就不用像其他人还得为生计奔波。
这样的家庭不错吧?张仪的童年时幸福的,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也没有对未来人生的困惑,一切似乎都挺好。
而且作为贵族的张仪从小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个很重要)。虽然是庶出,但因为从小才智过人,张仪还是很受父亲重视的。
如果张仪的生活就一直这样持续下去、那十多年后就会因为父亲的关系成为魏国的一个士,如果努力一下也有可能更高。
不过上天似乎为了验证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灾难很快降临这个显耀的家庭。
因为政治上的失利,这个时候张仪家族逐渐破落,不再显耀,变得无权、无地位了。
这对张仪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家庭的突然败落让他发现没有了显赫的家族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
曾经对自己低眉顺眼的人现在也敢于凌驾于自己之上。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张仪真正体会到这八个字的含义。
此时的张仪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但突然的打击往往会让这样的贵族产生两种人,要么是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自暴自弃:要么从打击中找到动力,从而自强不息。
很幸运,张仪的选择的是后一种。
张仪没有选择沉沦,没有自暴自弃,他决定要取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改变家族破落的命运。
访名山、拜名师,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梁城外。张仪告别家庭,踏上了求师之路。
等着吧!!家族一定因我而辉煌!
日期:2012-08-29 15:33:23
【起点】
张仪离开大梁四处求师。
拜师在当时可是门学问,首先你得拜一个有真才实学之人为师,不然辛辛苦苦学了几年到头来发现啥也没学会,这事儿可不好玩儿。真才实学是有了,但还有点欠缺,如果你在拜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为师那就更好了。
为什么?你傻呀,日后出师了,来到某某国家,告诉这个国家的君主: 老板啊,我师父是某某人,今日学成师傅叫我来辅助您。
如果你师父没什么名气那你就不太好办了了。重重考验那是不会少的,考验过了留不留还得看运气了。
但如果你的师傅名气大的吓人那我想绝对好办多了。
说不定老板还会来句;“原来是某某先生的高徒啊,真是幸会、幸会,您能来我的公司真是上天保佑”! 有点夸张,但我想效果一定还是有的,而且绝对比你今天拿个名牌大学博士文凭还管用。所以这拜谁为师还真不是简单的事 。
张仪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鬼谷子。
鬼谷子在当时可不得了,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被世人称为一代奇才、全才。能力是没问题了,那名气呢?放心,这个更是不差,鬼谷子门下弟子孙膑和庞涓早已闻名于世。怎么样?名气够了吧? 得!啥也别说了,拜师吧! 张仪的老爹张起早年与鬼谷子有些交情,再加上张仪机智聪明,鬼谷子也就高兴的收了这个徒弟。
张仪拜鬼谷子为师,相当于已经踏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学校是进了,下面就该选专业了。大家都知道,鬼谷子门下的孙庞都是兵家的牛人,按理说选择这个应该会比较有把握些吧。
但张仪不是跟风之人,他有自己的眼光,所以他选择了纵横术。 纵横术在此时刚刚兴起,还是相对的大冷门。但张仪坚信自己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眼光,纵横术一定会辉煌。
这里就是自己的起点!! 数年的艰辛磨练,才智过人的张仪顺利完成学业。
在这样的乱世,展现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条平坦宽阔而又璀璨无比的金光大道。
张仪师大学毕业了,而且师出名门,学到了本事,拿了一个学位。有人认为当时鬼谷子学校就是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而张仪拿的学位,至少相当于博士或更高,含金量借用某小品台词-那是相当壮观。有了这个学历之后,求职应该很简单吧? 在哪儿谋职?张仪首先考虑三个国家。一个自己的祖国魏国,一个秦国一个楚国。自己的祖国还好理解,那为什么会选择秦楚呢? 这得从当时的格局说起。“横者秦帝,纵者楚王”这是刘向在战国策中对此时格局的评价。从连横角度来看,势力最强的是秦国。纵者,六国,合纵国六国谁最厉害?当然是楚国。这是当时的格局。张仪学习纵横术,了解天下大势,哪个国家强,哪个国家弱,自然心中有数。秦、楚便是此时的最好选择. 不过秦、楚虽为最好的选择,但毕竟每个人还是有那么一点思乡情结的,张仪也不列外。
第一站,张仪回到魏国,向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惠王求职。
这位魏惠王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当年公叔痤要翘辫子时告诉他:“公孙鞅(后被秦封于商,以地为姓,叫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若王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的话够明白了吧,老板,公孙鞅这人有大才能,应该任用他为总经理。就算是不用他,也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的公司去。
说的是挺明白,不过这位老板的反应是一笑置之,等到日后秦国任用公孙鞅变法,国力急剧膨胀把魏国打得无还手之力后差点没把肠子悔青。
一个商鞅也就算了,可是还有。他任用庞涓把周围的各国打得落花流水,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魏国朝贺,表示归属,这个挺不错;不过却在此同时不识孙膑才能以至魏国两度大败于齐,从而使魏国国力彻底衰弱。
总之这位仁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生中除了小胜过一次秦孝公之外实在找不出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事。文武两代辛辛苦苦创下的霸业算是交代在他手里了。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为老板又一次把人才送给了竞争对手。
张仪没想
到自己第一次求职就遇到困难。不过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张仪离开魏国,前往赵国。
赵国现在的老板是赵肃侯,这个赵肃侯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没有大智大勇,但也不是无能之辈。肃侯刚继位时原三晋中的赵、魏已经交恶,屡次为争利大打出手,空豪内力,三晋联盟瓦解。当时的魏国在文武两代的治理下已成为霸主,屡加兵于赵。
赵居四战之地,魏秦齐燕猎于外,中山窥其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肃侯带领赵国迎难而上。顶替魏惠王扛起了三晋的领导大旗。
不过这次肃侯似乎也看走了眼,对张仪的观点没有丝毫的意思。
张仪知道继续在赵国待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去下一个目的地是最好的选择.
日期:2012-08-30 17:02:53
“纵者楚王”张仪选择了楚国。
不过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张仪现在是穷困潦倒,身上一个子都没有,跟本没办法见到楚王,更别谈在楚王面前一展才华了。而且现在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吃饭。
张仪作为曾经(这是重点)的贵族,衣食无忧的时代早已离他远去。
现在摆在张仪眼前的似乎只有两个选择;听自己老婆的话回乡下种上两亩地过小日子;或是继续四处游说诸侯,暂时过着衣不果腹的生活。
好吧,张仪选择了第三条路。
为了能有口饭吃,为了能生存下去,为了能日后光宗耀祖,为了日后一切的一切。张仪到楚国大将昭阳的府上当了一名门客。
门客知道吧,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王公贵族为了炫富有事儿没事儿就爱养些人玩儿,好像手里没那么几十上百个门客都不好意思出门似的。
而这些门客中有不少是有真才实学的,想要在这些王公贵族手下一展抱负(比如毛遂、冯谖),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在他们手下机会总是要多一些的;当然,也有不少人啥本事没有,就是来混口饭吃。
因此门客也分三六九等,有才能名气大的好吃好喝招待着,没能耐的也不赶你走,管你一口饭吃就行。张仪没啥名气,也没有遇到伯乐,只能做个三等门客每天混个饱。
张仪在这里每天只能做着一些对锻炼身体好处多多的事(打杂、挑水),但他没有放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能一定还有机会,这个机会终有一天他会等到。
没过多久,这一天来了,但来的却不是机会。
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杀死了魏国的将军,大败魏军,占领了八座城池。楚王当时高兴的不得了,二话不说,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
和氏璧作为镇国之宝,昭阳差点儿没笑抽。而后更是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没事儿就爱拿出来炫耀,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和氏璧就在他手似里。现在看来那时候还没有财不外露的说法吧.
有一天昭阳大摆筵席,席间昭阳不无得意的把和氏璧拿出给众人欣赏,可没想到人多手杂,传来传去给传成了空气。
昭阳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自己眼皮底下偷了自己的宝物,这太丢脸了,要是传出去,也不用别人笑死了,自己就该买块豆腐撞死。而且和氏璧作为镇国之宝,如果被自己弄丢了那自己以后的仕途也算是彻底交代了。
昭阳突然有了想哭的冲动,这是招谁惹谁了,不就是喝个酒吗?这就把国宝弄丢了,还要不要人活了?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昭阳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求自己爷爷奶奶大叔大姨啊姑啊婆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尽快找出元凶。不过这里这么多人,怎么找?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搜身吧。先不说这里的一些权贵,就是一些普通门客也不行啊啊。要知道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把名节看的比性命还要重的主。你搜他的身侮辱了他,现在找不找你比拼老命不知道,日后在你背后捅刀子我想不会少!这样的傻事儿昭阳还不会做。
选择几个嫌疑人最好! 于是每个人惯用逻辑一想,“这个人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偷和氏璧?肯定是穷困潦倒的不行了,谁最贫困谁的嫌疑就最大”。
那谁!对,就是你,别东张西望,给我过来! 哟!这不张仪吗?
因为贫困张仪成了犯罪嫌疑人,给他的奖赏是杖刑。而旁边的人则充分发挥落井下石的含义,煽风点火。毕竟张仪的才能远在他们之上,他们早就对张仪嫉妒不已,现在有一个打压张仪的机会怎会放过. 张仪被打的血肉模糊,不过还是没有承认。其他人又拿不出证据说这事儿就是张仪做的,没办法,只有放了张仪。
昭阳最终也没有找到和氏璧,但他也没敢声张。于是数十年后很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话说和氏璧在赵国再次现身,并且引发了秦赵两国的外交战,闹了一出好戏(完璧归赵)成就了一个人(蔺相如)留下了一段佳话(将相和)。应该说大家都高兴了,不过楚王却是相当郁闷;俺们家的东西啥时候跑赵国去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以后会慢慢讲到。
伤痕累累张仪回到家中,准确说是爬回家中。他老婆吓了一大跳,差点没认出来。听了张仪的解释更是气得不行,不过气的不是昭阳,是张仪。
张仪老婆可是个老实人,在她眼里,家里既然穷的揭不开锅了,你张仪就该老老实实的在家种地,而不是整天不切实际的想着靠一张嘴吃饭。
轻叹一声;“哎,要是你不读书到处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
张仪沉默,眼神里似失望、似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
良久,张仪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舌头还在吧?舌头还在那就够了! 家族的突然败落,长时间的艰苦生活,周围人的嘲笑唾骂,事业上的接连失利...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张仪,作为曾经的贵族孩子,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不但没有气馁,而是在逆境中接受磨练迎难而上,试问如今那些离开了父母连生活的无话自理的温室花朵有几人能做到这些。
半年时间,张仪的伤已经痊愈。
不过张仪知道,继续在此留下去是不会有任何前途的。他有了自己的目标,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自己抱负。
昭阳、楚国,所有的耻辱终有一天我会还回来的!!
张仪离开楚国,踏上了前往秦国之路。
楚国就这样赶走了张议.此时的楚王绝对不会想到,此人会在十多年后让自己的国家遭受灭顶之灾。
日期:2012-08-31 13:35:31
【梦的开始】
亲惠文君九年(前229),张仪来到秦都咸阳。
秦惠文君正坐在大殿上,想着自己继位九年以来的发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自己的带领下,秦国国力逐渐成为诸国之首,手下也人才济济——公孙衍、司马错、樗里疾...那个不是经世之才?不过现今的秦国也到了瓶颈期,如果能突破这个瓶颈那秦国将会是真正的一家独大。
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秦惠文君苦苦思考之际一名手下来报:宫外有一名叫张仪的人求见。
张仪? 希望这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吧!惠文君这样想着。
因为在来秦国的路上途径东周,在东周得到了昭文君的资助,张仪顺利的得见秦惠文君,但此时的张仪知道,自己如果想在秦国站稳脚跟甚至是一雪前耻他必须拿下眼前的这位老板。
惠文君充满期待的想得到一个有大才能的人,张仪满怀期待的要将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干柴遇烈火!
两人也没有诸如你吃饭没有、睡的香不香这类的客套话,
直接步入正题!
张仪先是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老板啊,俺在乡下就听过这样的话,凭空胡咧咧是不明智的举动,但是不说也是有罪过的,是不忠的表现。身为人臣,不忠是死,出言不慎也是死,但尽管如此,俺还是要畅所欲言,说好说赖,事后要杀要剐,老板你看着办吧。”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看这段话说得多高明。它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张仪不是胡咧咧,我是忠臣,必须对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便你认为我说得不对,您也不会对我怎么样的。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