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开始读史

作者: 专为指甲刀

  日期:2010-4-9 22:39:00
  一,黄帝的那些孩子们
  司马迁同志的《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我们悠悠五千的历史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算起的。
  其实说句老实话,根据考古所发现的文明(我所认为的文明,有文字记载是必要条件),我们的历史最多算是从商朝开始算,因为这个时期的甲骨文确实能被考释。商代就算是如司马迁同志所言,从汤开始到纣结束,统共传了17代,加上西周东周800多年,就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怎么算到现在也不到4000年的文明历史。夏朝到现在也没在地底下发现确切相关的存在文字证据,因此到底有没有这个朝代还真不得而知,那夏之前的历史是不是忽悠,我还真不知道。

  虽说写历史要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但司马迁同志那时代叫他不信鬼神似乎也苛刻了点。所以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让人相信。所以,我就边看边分析,分析得对不对也就是我一家之言。错了,大家姑且一笑。
  黄帝,凡是中国人应该都是熟悉的,我们是炎黄子孙嘛。黄帝不姓黄,他老人家叫公孙轩辕(复姓公孙的同志们可以横着走了)。他很牛,因为他生养的其中两个孩子所发展的两条支线发展成了夏、商、周三代的祖先,看来当皇帝的基本是不离他们家,亦或是但凡当皇帝的都想把家谱往黄帝身上靠?——不得而知。
  有个说法叫“三皇五帝”,“三皇”暂不表。黄帝是“五帝”之一,其他四个都是他子孙。我一个个来介绍。屈原写的《离骚》应该很多人听说过,第一句是这么写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子我他妈的是高阳帝的子孙,我死去的老子名字叫伯庸”。这个高阳帝,就是五帝之二,书上一般叫他“颛顼(读,专须)”,这两个字一些人可能见过了。这人是谁呢?黄帝他老人家的孙子。《淮南子》里有篇文章就是写颛顼跟共工争帝位,共工打败了没脸回家,一头撞倒了不周山的故事。这里的共工下面还要讲到,颛顼更是经常提到。

  日期:2010-04-09 22:40:07
  五帝之三,高辛同志。他是黄帝他老人家大儿子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重孙子。书上一般叫他“喾”。这鸟字害得我翻字典居然翻出汗,居然跟“裤”同音。顺便捋一捋关系,这人是颛顼同志的侄子辈的。没什么事迹,但名字你们要记到,之后有两个朝代要用。
  五帝之四,之五。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也就是“尧和舜”了。尧是喾的儿子,名字叫放勋。《史记》里面讲尧问大臣,我死了谁可以接位,一个臣子说,共工这家伙帮咱抢钱、抢粮、抢女人,应该传给他(对,你没看错,是共工)。当然我们知道尧最终是把帝位传给了舜,可这时候共工同志出现得确实有点离谱,这位同志不是跟尧的叔公颛顼争权输了,把不周山都给撞倒了吗?难道说山都撞倒了这家伙还没死?这铁头功练的确实太牛叉了。

  舜,名字叫重华。以孝闻名于天下,是否真是如此?不晓得,不过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五帝之二——颛顼!倒过来就是说,舜是高阳的5世孙,这明显是有贵族血统的。尧在70岁的时候抬举了他,这时的舜刚过而立之年,平白无辜的收了两个公主,尧确实是老糊涂了,为了试试舜是不是当领导的料居然买一送一,把自己两个女儿给个泥腿子当老婆。就这运气,舜不想当帝都不现实了。20年后,也就是舜50岁的时候,尧让位了,还当了8年的太上皇。就那个医疗条件,他居然活到98岁,太不容易了。其实,这还算是小意思。舜整整活了100岁。

  这两个人的年岁是五帝中记载较为详细的,但是不是就是信史呢,我看悬。毕竟我们所了解的信史中,乾隆是高寿的,也才80出个头。据上面所说,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尧的爷爷和颛顼是平辈!也就是堂兄弟!换句话说尧的叔公的5世孙是尧的接班人!那颛顼的子孙们也太能生了吧!这又是一个相当牛叉的地方。
  就这样,五帝本纪介绍完了。但他们的子孙并没有就此悄无声息,马上就要迎来轰轰烈烈的夏、商、周三朝。下回待续。
  日期:2010-04-10 21:11:19
  二,颛顼的子孙们——夏朝
  夏朝还没开始就令人不可思议。夏朝是启建立的,而启是禹的儿子。“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听说过,“三过家门而不入”嘛!如今当老板的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跟大禹似的,脑子里一门心思想着工作,不顾家庭,所以这句话才被宣传得那么深入人心。但是这些老板们又没有舜那么大方,最终把位置传给了禹。所以这些资本家都是一些只想马儿跑不给马吃草的主。这是闲话,就此打住。

  不可思议在哪里呢?事情又发生在颛顼的身上,大禹居然就是颛顼同志的孙子!中国的辈分观念本来就能把一个聪明人给兜傻了,可司马迁先生还能把人兜得更傻。对了,颛顼的第5代孙——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爷爷的叔公!这绕的,差不多把我给弄晕过去。更神奇的是舜在他83岁的时候才提拔禹,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辈分,司马迁到底是怎么对上号的,我很惊讶。这应该也是牛叉的地方吧!

  大禹快死的时候跟他的前辈和晚辈们一样,禅让。禅让给了一个叫益的傻叉,这个益到底是何方神圣?书上没介绍。在大禹死的时候,益也守了三年的孝,然后学他的前辈们假谦虚,先把帝位让给推荐人的儿子。一般按剧本走应该是这样子的:这些儿子们坚决推辞,而诸侯们也不卖那些儿子们的面子,非要让被禅让的人当皇帝。可这个益可能不是黄帝的嫡系子孙,他傻乎乎的把位置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而启居然一点不客气,诸侯们也很给启的面子“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这下益蒙了,蒙了也没用。启当上皇帝后是怎么给益安排工作的,书上也没交代。像尧和舜的儿子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益这下真是亏大发了。

  日期:2010-04-10 21:12:35
  夏的末代帝,史书称夏桀(读,节)。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孔武的人,貌似现在的形容词“有勇有谋”。本来当帝就够拽的了,再加上他“有勇有谋”,几乎就让他拽得没边了。他自命为太阳,百姓们就编出歌谣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这就相当牛了,那时候人们都是敬鬼神畏天地的,居然盼着太阳毁灭,宁愿大家一起死。可以想象夏桀真正不容于天下百姓了。

  孟老先生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看史书时我始终本着怀疑的态度,如果是《新闻联播》、《**日报》那我基本是反着去理解的,我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闲话不表。
  看过《封神榜》的同学应该大致了解商末代帝纣的故事,其种种恶劣事迹在《史记》上多有记载。我不理解的是,如果夏桀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帝王,为何《史记》里没有确切的事迹记载?所以到底商汤是替天行道还是逆天弑君?我还真有点怀疑。如果说是因为历史久远的原因而没有事迹流传下来也不可信,因为《史记》里把大禹治水的事迹写得非常详细,人大禹可是桀的祖先。

  不过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桀时期的夏朝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二,桀为炫耀武力曾经召开诸侯大会,但有缗氏居然在大会开到一半的时候中途离场。不单是桀,我怀疑多数人的脸上都挂不住。揍他娘的,结果有缗氏是灭了,桀的军队也伤筋动骨;三,汤很有心机,他不动声色的团结和消灭了许多诸侯国。在桀的军队灭了有缗氏之后,汤动手了,得了渔翁之利。动手前还写了《汤誓》,大致就是部队开拔前的檄文,现仍记载在了《尚书》里。傻子也会怀疑这篇文章是否公正地说明军队出发的动机,所以即便有些莫须有的东西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人家商汤是文化人,写了东西流传下来了,当然是他说了算。

  最终夏桀被商朝帝汤的军队撵到今安徽寿县这个位置,一命呜呼了。夏朝由此划了一个句号。
  日期:2010-04-12 12:06:54
  三,喾的子孙们——商朝
  商的始祖名契。契的老母叫简狄,“五帝”之帝喾的二老婆。一天简狄邀了两个姐妹一起去蒸桑拿,突然看见天上有只燕子边飞边下蛋,她就把这个蛋给生吞了——这一吞可吞出了一个朝代——因为之后她就怀孕了(大概从吞蛋之后她跟帝喾就没同过房,不然怎么好肯定怀孕是吞蛋所致呢),之后就生了契。
  契跟着大禹混过,那时因为禹治水有功,跟着他的那班小弟都得了不少好处。契也被舜封为司徒(主要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并给了封地,这块地就是商,大致是今河南商丘附近。
  契传到汤13代,完成了从诸侯到天子的转变。就这14代人居然前前后后搬了8次国都(大约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来来回回的整)。我真不明白他们在搞什么,迁都可比搬家麻烦多了,就这样政权竟然没被人家篡了去,大概是风水一次搬得比一次好吧。

  从汤到纣又是17代,这17代出了31个王,我大致算了下近3/4都是兄终弟及,就这样居然没有很早就绝种,是我极其钦佩的。因为就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一般定的是父死子承,而且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这样兄弟相残的事还不绝于耳。由此看来果然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汤的名相伊尹,其实名叫阿衡。他被汤举为相有两个版本,一说他是某个贵族陪嫁的奴仆,趁能有机会见到商汤的时候,背着锅和刀板,把治国当作炒菜,把汤听得如痴如醉。这可比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早太多年了。汤当场拍板,就你了,给我当宰相去。另一个说法是:伊尹是个隐士,汤诚恳的派人去请他出山,如此5次,伊尹才答应的人家。人诸葛亮还是没他牛叉吧。

  日期:2010-04-12 12:08:11
  汤兴许是逆天弑君遭了报应或许是风水还不够好,太子还没来得及即位就死翘翘了,太子的一个弟弟即位不到3年也挂了,再换一个弟弟又才做了4年就因公殉职了。接着太子的儿子即位了,这也是个顽主。伊尹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小子,滚到你爷爷的墓地里面壁三年再说。”这三年伊尹摄政。那顽主面了三年壁还真改头换面了,成了一代明君,把商朝整得有点欣欣向荣的意思。顽主的儿子即位之后,伊尹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给他自己这个名相历史划了个句号。

  传着传着到了盘庚,《史记》上说这位大哥又要搬国都了!这时候商的国都在河北,他想搬到今河南安阳附近。从汤到这其实才传了9代,可已经搬了4回国都了。整个商,从始祖到盘庚,23代搬了13次国都,都是这封地的名字不好,果然跟个商人似的来来回回跑。到盘庚之后算是不折腾了,一直定都今安阳。我们现在所说的殷墟也就是这个国都所在的位置。

  商的末代帝是大家都熟悉的纣,我就不画蛇添足了。不过有一点有必要提一下,《史记》有这么句话:“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又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果然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纣在周武王的军队杀入皇宫的时候,他登上当时的地标性建筑——鹿台,穿着宝石玉衣,以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自焚了。这还没完,武王找到了他的焦尸,把头砍下来,挂在大白旗下面以宣示又一个朝代的结束!
  日期:2010-04-13 18:54:08
  四,喾的子孙们——周朝之西周
  帝喾的原配老婆叫姜原,很好奇且可爱的女人。一天她上野地里玩的时候,看见地上一排巨人的脚印,很开心地就跟着踩了上去——这一踩也踩出了一个朝代——踩上之后她就觉得肚子里在动,像怀孕一样。我很钦佩喾的宽容,有两个老婆生孩子没他什么事,而他居然没什么反应!——果然是比宰相的肚量大。这大老婆还算有自知之明,觉得这样怀孕生的小孩不太好交代,就想扔了,可这小孩就跟神灵护体似的。不是路上牛马不踩他,就是树林里人多不好扔,再是丢到冰上,鸟用翅膀给他当被盖。想甩甩不掉,就起了名字叫弃(靠!商朝始祖契,也读qi。喾这两个儿子看来有点意思)。

  弃这位同志,按我妈妈的说法是不求上进,整天跟泥巴打交道,连小时候玩游戏都是种麻啊,豆啊什么的。尧听说这小子种庄稼很有一套,就封他当了农师,并给了他一块封地邰(大致在今陕西武工县附近)。弃的名号叫后稷(江山社稷的稷),姓姬,就是大家熟知的姬昌、姬发的姬。我纳闷的是人家弃是喾大老婆的儿子,是嫡系;尧也是喾的儿子,说破天去也只有是嫡系才是正宗,毕竟弃同志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人家舜都说了:“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即便是出生得不明不白,怎么就不能给个大点的官做做?人家舜还给同样出生不明的契做了司徒,看来尧这个上古圣王也有小肚鸡肠的时候。

  弃有个子孙叫古公亶(读,胆)父的,在史书上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说是个很有道德的人——“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国家的人很爱戴他。边境外的戎、狄经常攻击他,想要他的财物,可他老人家很好很强大,要什么给什么。到后来戎、狄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想要占领他的土地和子民。大伙儿很愤怒:揍他奶奶的,没完没了了都。古公亶父出来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戎、狄今天要来打我们,不就是要我的土地和子民嘛。给他就是咯,老百姓在我这里跟在他们那里生活不都是一样嘛!你们想帮我出气,杀了他们的父子而且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样啊!”说完,他领着家眷和仆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搬到了歧下。后来老百姓也跟了过来。

  就这样的领导居然还被“颂其德”,写史书的人脑袋都被门夹了吧,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就算汪精卫同志在世,大概也做不出来吧!居然还好意思带着家眷离开自己的国家,如果真是有德之君的话就应该跟百姓们一起接受戎、狄的领导,反正“生活都一样”嘛。我纳闷了,如果戎、狄他们杀到歧下,这古公亶父是不是还要搬啊?宣扬古公亶父的人,兴许是因为他的“仁”很对自己的胃口吧,难不成是儒家?

  日期:2010-04-13 18:57:03
  古公大儿子太伯,二儿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了个儿子叫昌,生的时候有祥瑞的征象,大概就是满屋生香或者屋顶盘龙之类的事情吧。古公说:“我们家族要兴旺,难道就在昌的身上实现?”太伯跟虞仲听了这话,知道什么意思了,老头子是隔代指定接班人了,好嘛,没咱哥俩儿什么事了。于是两个人跑到南方的蛮荒之地去了,把继承人的位置留给季历。看到这我感觉到有些不对劲:那时期的周应该没有确定领袖的位置必须传给嫡长吧?即便有这样的制度了,那也不用跑啊,废嫡立幼的事情前面的朝代又不是没有发生过。仅仅是为了把位置留给季历,就跑那么远的地方使自己失去了在父母面前尽孝心的机会。难道是古公亶父或者是季历对他们两个起了杀心?这有必要琢磨琢磨。

  到昌即位的时候,他更是后世道德楷模,礼贤下士、尊老爱幼等等诸如此类。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积累政治资本,为伐纣自立做准备。
  到昌的儿子,姬发即位之后11年,他感觉自己的战前准备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了300辆战车、3000个近卫军、45000个铠甲战士出发了。第二年的春天就打到了商朝国都的郊外,在这里他给包括支持他的诸侯国部队们下达了总决战令:“同志们,朋友们,广大指战员们:古话说‘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了那这个家就衰败了’。现在纣王是个妻管严,只听女人的话;祖先的祭祀也不管了,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抛弃了;皇亲国戚不任用,而用一些作恶多端的逃犯,并亲信他们,让他们欺负老百姓。。。。。。”这就是《牧誓》,这篇檄文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分析分析:

  一,它把纣宠幸妲己,让她干涉朝政说成是“牝鸡司晨”,其实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和目前的现实来看,并不是女人执政国家就得乱,只不过是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不允许在男权社会出现女性主权这样的事实发生,因此说这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
  二,它指出纣不祭祀祖先、不问政治、任人为谗,即便这些是事实,也不至于让诸侯国去造他的反,因为这样的国君在我们的历史上其实太多太多,敢言直谏才是当时做臣子、诸侯的本分。而且在《牧誓》里我们看不见炮烙、看不见杀谏臣、看不见酒池肉林。按常理来判断,这样一个战前动员令应该会列举出商纣种种令人发指的恶劣事迹,而且一般只会夸大其词,以让战士们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而提高士气。

  《牧誓》中没有提到我们所知道的纣的那些荒淫暴虐之事,是什么原因呢?要么是《牧誓》不可靠,是后人改的,而这个后人非常崇拜商纣或者是纣的子孙,所以把他写得好一些——貌似不太可能;要么是真正的商纣王根本不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样,只不过是因为新一代的帝王必须在史书上把他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这样自己的造反才能师出有名,政权才能稳定!综观历史,哪朝哪代不是这样呢?要想还原历史真相,还真需要认真的在字里行间去找。

  在这里我想引用发生在之后周穆王的一件事情。周穆王想要去攻打犬戎部落,祭公谋父阻止他说:“不能去,对打打杀杀这样的事要严肃,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对外宣扬我们的武力。。。。。。当年是因为商纣对民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事情,民众们非常的杯具,所以都高兴地拥戴武王,这样才发动了商郊牧野的战争。所以说,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深刻地体恤到了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单纯的看这么一段话可能不觉得什么,我继续引用之后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事情,这家伙在统一中国后很喜欢到处游历,而且每玩一个地方都刻碑颂德。其中有一个碑文有这么一段:“。。。。。。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什么意思呢?那六个诸侯国主都他妈的变态,贪得无厌,到处杀人。我体恤民众的疾苦,所以才发兵讨伐那些龟儿子,彰显武德。这么两处一对比,大家感觉有点意思了吧!

  日期:2010-04-14 17:21:22
  王位传到周厉王的时候,雷人的事情发生了,清朝的文字狱跟它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厉王是真正具备一个亡国之君所具备的所有品质,但可惜周朝不是亡在他手上的。什么事呢?因为他的暴虐无道,国人都指责他的过失。召公告诉他:“大王,这样不行啊!大家都受不鸟了。”他很恼火,请了个巫师,一旦发现有说他坏话的人就拉去杀头。结果大概6、7年的时间国人见面都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交流。他老人家还美滋滋的对召公说:“怎么样?没人骂我了吧。”结果后来大概是发生了农民起义,因为这次逼宫事件《史记》上没有言明具体的领导人,不像是诸侯国所做的事情。所以这很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厉王被赶出了王宫后,大家还想杀太子,结果召公拉了自己的儿子顶替,具体杀没杀召公的儿子不清楚,后来大家就都散了。这明显不是一次有行动纲领有思想理论支持的叛乱,连江山轮流坐的想法都没有,跟诸侯国的造反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厉王的儿子大概还包着尿布,所以召公跟周公(这是另一个周公,比周武王时期的周公小7、8辈)也不去找厉王了,那家伙太不得民心。两个人一合计,我们一起处理朝政吧,这就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离今2800多年。也就是说从这一年之后,我们就知道历史上的事件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了。不过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中,公元前1046年即周武王伐纣的那年算成是我国纪年的开始,不过这个成果是否获得了世界史学界的一致认可我还不清楚,所以我暂时还是按惯例以“共和”元年开始算。公元前828年,即共和14年,厉王死在了国都外一个叫彘(读,志)的地方,他的儿子静也长大了,二公把静扶上王位,是为周宣王。

  宣王没他儿子出名,公元前782年宣王逝世。他儿子周幽王即位,“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就发生在他身上。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如果他不是国君的话,他确实是一个好丈夫。能为了逗老婆一笑居然舍得花那么大的本钱,褒姒果然是一笑倾国啊!幽王为了她甚至废掉了太子和太子他妈——也就是当时的王后,申后。想立褒姒做王后,她生的儿子做太子。可当时幽王可能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忘了原太子是有背景的人,他的外公是一方诸侯,申侯。老头子很生气,趁着其他诸侯们都被幽王戏耍而不再相信来自周王朝的烽火的时候,联合犬戎杀进王城。褒姒不但是一笑倾国,把自己和老公、儿子一块搭进去了。

  这个被废的太子在外公的得力扶持下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周平王。他一上任就迁都,把国都从西安搬到了洛阳。历史上就把整个周朝一分为二,都西安的叫西周,都洛阳的叫东周。而东周大致被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日期:2010-04-14 17:22:5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