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 上官韦弦

  日期:2012-9-22 10:08:00
  第一章 想玩“球”的隋炀帝——隋军远征琉球
  “琉球”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隋朝时期。公元605年也就是大业元年,海师何蛮向朝廷报告说,当春季和秋季在无风的晴天里,向东方远望可以看到某个地方被淡淡的烟雾笼罩若隐若现,似乎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何蛮因此鼓动朝廷派人去察看,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杨广被激起了强烈兴趣,遂派遣羽骑尉朱宽、水师何蛮赶赴东南沿海一带,寻觅那故老相传的那蓬莱仙人。
  公元607年,朱宽在何蛮的帮助下,乘风破浪,果然发现了那片群岛,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蟠龙旋蜿延于海上,若形若虬浮水中,故取名为“流虬”。但众所周知,虬字是龙的意思,这不同于地位较低下的印度“龙”,中国的“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帝王象征,为了避免忌讳那些自诩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后来便改为了“流求”。

  对于这如龙一般张牙舞爪的群岛,历代称呼都有所不同,新唐书特别一点,叫“流鬼国”,其余如杜佑的通典称为“琉球”,宋史为“琉求”、元史、粤志上称为“瑠球”,日本空海大师的“性灵集”为“留求”、智证大师传上是“流梂”,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正式定名字为“琉球”了。但不管汉字怎么变化,音大体都是一样的,为了省事,本书若无特殊情况,都将以“琉球”代替。

  令朱宽兴奋的是,琉球群岛上竟然发现了“仙人”,但左看右看,这帮“仙人”都像极了原始人类,而不似智慧通天的神仙,这真够让人沮丧的。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有点收获吧,既然来了就聊聊天好了。
  朱宽必须证明自己确实是找到了何蛮所报的海外仙岛,不然回去复命是无法交差,弄不好被扔进大牢喝点辣椒水也是有可能的。为了给自己辩白,绝望的朱宽只好请两位当地人跟他回去面圣。
  没有皇帝的指令,他也不好大开杀戒,更实际点的说,他此次远征带来的人马并不足以让他随心所欲的行事,天知道这岛上还有什么猫腻,还是谨慎为好,谨慎为好。
  所以,诸位大哥,不,大爷请跟我回去吧。
  然而教朱宽等人更晕菜的是,双方言语根本不通,你跟他说“你好”,他睁大了眼睛,与你说“@#$%^”,反正朱宽这支大隋军队个个傻了眼,最终毫无办法。
  所以,只能用武力抓走一个土著,这才扬帆返回了大陆。

  隋炀帝杨广并未因朱宽没带回一个仙人而生气,反倒见了那倒霉的番人龙颜大悦,像观赏珍稀动物似的把那个土著瞧得浑身瑟瑟发抖。朱宽得到了皇帝嘉奖,至于那位可怜的琉球先民的结局,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是好是坏了,愿佛祖保佑他。
  第二年,杨广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二愣子精神,就再次遣朱宽来琉球宣旨招抚。杨广的意思很明确,不把琉球的人叫来喊朕几声万岁,朕是绝对不会甘心的,朱兄弟你就辛苦一下,再走一趟吧。
  朱兄弟自然没话说,只好硬着头皮,又千里迢迢的赶到了琉球。朱兄弟眼巴巴的希望琉球人这次能够服一次软,跟兄弟我回国游玩一圈,当我们陛下的座上宾,皇帝老爷一高兴,说不定还能赏赐点金银珠宝什么的,大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啊?
  没料到这些土著当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与朱兄弟闹别扭,就是不搭理他,就是要看他笑话。朱宽觉得自己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很是无奈,但也不能白来呀,兄弟我容易么!所以就做了一把野蛮人,抢了人家一些布甲等物品,算是战利品吧,然后灰溜溜走人了。
  回来的朱宽颇为委屈,事情没办好不说,升官发财是别指望了,便向隋炀帝诉苦,说这般刁民如何如何的不识抬举,您可别生气,在下我……又白跑了一趟。

  听说小小的岛国竟然不肯降服于大隋,杨广是何许人也?那是跺跺脚就能让天下都要颤抖几下的角色,琉球两次拒绝称臣上贡,使得堂堂大隋帝国的皇帝颜面何存?杨广想,一个破岛国,能跟东突厥比乎?能跟高句丽比乎?屁!
  所以,杨广是真有点动了肝火。
  恰在这个时候,日本国(那时叫倭奴国)有使臣来大隋朝贡,这位遣隋使臣不是别人,正是中日外交史上赫赫有名的——小野妹子。
  小野妹子不是女人,是货真价实的男性,此人乃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来中国还给自己起个汉名,叫做苏因高,算是入乡随俗了。妹子此行是奉推古天皇、圣德太子之命来访问隋朝。
  杨广觉得琉球是岛国,日本也是岛国,都是岛夷,八成还是亲戚,就让妹子鉴赏一下朱宽带回来的布甲,问他见过没有。小野妹子也不知是不是在装博学,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

  那夷邪久国在哪里?
  在今天的日本鹿儿县管辖下大隅群岛中,有一个名叫“屋久”的小岛,面积仅有540余平方公里,据说“夷邪久国”就是指“这座屋久小岛。大隅群岛和冲绳本岛相隔并不算遥远,于群岛划分上还同属于琉球群岛,所用土著所有物品相似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吧。
  当然这只是推测,并没有人能够拿出完全可信的证据,来证明小野妹子的话是真的,万一这位妹子在满口跑火车呢?
  但是真是假,对于杨广来说并不是重要的,皇帝老爷能够从小野妹子口中觉察倭奴人对布甲主人的不屑,这就更觉得这等小国寡民如此不识抬举,愈发搁不下面子了,看来务必要好好教训一番不可,于是他很严肃地下达了大军渡海征讨琉球的命令。
  这次杨广是动了真格的,以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周两位为主将,发东阳兵(浙江东阳)万余人,从义安出发,经过高华列岛率兵杀气腾腾的来到了琉球。
  日期:2012-09-22 10:23:45

  第一章 想玩“球”的隋炀帝——隋军远征琉球(下)
  由于此次隋军是有备而来,军容颇盛,陈稜仗着军威也不担心琉球这帮小国寡民敢怎么样。隋军大摇大摆的登上岸来,不料那些琉球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还以为来的是商旅,纷纷跑来要求贸易。
  陈稜乐了,心想朱宽兄弟是不是太差劲了,怎么人家就这么热情欢迎我呀,得,咱先先礼后兵,巴掌不好打笑脸人呀。
  隋军人员有许多“昆仑人”,是用来做翻译工作的,陈稜便让他们与琉球土著居民先进行沟通。
  顺便说一下“昆仑人”是什么样的人。
  说法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昆仑人”是一种黑色皮肤的族群,唐传奇中有一篇著名的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位侠肝义胆、武功高强的黑人奴仆磨勒,就被时人唤为昆仑奴。

  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唐书第一百四十七南夷列传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林邑即今天的越南中部一带的古国。
  印度等国史料则显示,越南西贡市(今胡志明市)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交易市场,主要向中国售卖南洋马来黑人奴隶,这种贩奴贸易一直持续到明朝时期。
  西贡在越南有“柴棍”之意,柴棍与昆仑两个词汇的发音在古代很容易混淆,而隋书所载的陈稜帐下的“昆仑人”能与琉球国人进行语言交流,那么凭此一点,足以证实至少跟陈稜来的“昆仑人”,绝不可能是来自于西域昆仑山或非洲的黑人,而是来自于东南亚群岛的人种,若非如此,双方是无法进行沟通的。
  其实在隋唐时期,中华帝国君临天下,万国来朝,东南亚诸邦国上贡马来黑人种奴隶是常有的事,但让远在万里之遥的非洲黑人朋友们到中国做客,其间的难易度相差显然是悬殊的。

  陈稜帐下的“昆仑人”既然可与琉球人交流,这也说明琉球人的语言非常接近东南亚的族群,与马来人、矮黑人似乎颇有渊源。
  再说那武贲郎将陈稜,仗着己方人马众多,命令昆仑人转话,说我们是从大隋来的,我们皇帝派我们来求访异俗,来到贵国不是来经商,麻烦你们安静安静,那个……我们是想请你们派人跟我们去大隋吃香喝辣的……就是称臣上贡,建立友好睦邻关系。
  昆仑人把陈稜的意思翻译给琉球人,陈稜就等着对方点头,不知是不是朱宽把人家给得罪坏了,知道消息的国王渴利兜的脑袋简直摇成了拨浪鼓,死活不愿意。
  搞没搞错呀!
  陈稜这个气呀!前面朱宽兄弟言语不通就算了,我陈某人这次是有备而来,要外交官有外交官(昆仑人),要猛将有猛将(张镇周),真是要啥有啥(巨型战舰、上万精锐部队),你们琉球真是给点颜色就想开染房了啊!
  当时隋帝国正如日中天,几次来招尚处于蛮荒之地的琉球国称臣纳贡,可以说算是给足了面子,此时只要认个错、表示称臣,表面上意思意思一下也就行了,我们大隋王朝还能亏待你们不成?需知凡是与帝国确立“朝贡体系”关系的,大隋往往会还赠对方数倍的财物,环视历代大隋帝国的四周邦国们,想赚钱想发达的都无一例外会争先恐后来华“献礼朝贡”,偏偏就这帮穷腿子不识时务。

  简直太不给面子了!国王渴利兜的拒绝,陈稜怒极反而笑了,看了看自己身后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部队说:丫的,他们国王真有个性,那就别怪咱们兄弟不客气了。
  陈稜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渴利兜的脑袋一下子拧下来。
  既然谈不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兄弟们给我冲呀!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见过的大场面多了去了,连铁块都缺乏的小小琉球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陈稜派张镇周为先锋,琉球人几乎是一触即溃,当场斩杀了小王欢斯老模。
  不料此时下起了大雨,雾气缭绕,眼见天色晦暗,隋军毕竟人生地不熟,军中又有好多迷信的,以为是天象示警,人人都萌生了怯意。
  军队最怕的不是敌人有多么的凶残、顽强,最怕的其实就是己方军心涣散,隋军此时远离大陆,身处于这等穷山恶水的险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关键时刻,领导终究是领导,就是与众不同,这时候陈稜沉住了心神,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陈领导命令手下杀白马祭祀海神,也算他运气好,老天保佑,不久大雨居然就停了,雾也渐渐散去。
  陈稜暗叫天助我也,此时再不行动更待何时?立即挥师分五路进击,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打到了琉球国都。
  对于“琉球国都”,“中山世谱”有所描述,说起来寒酸的要命,根本没有什么城郭防御,就是地势险要一点而已。再按照“隋书”上说的,这个时候国王渴利兜,率领数千小弟背靠木栅准备跟强大的隋军死磕到底,是准备玉碎而不求瓦全了。
  说起来琉球人勇则勇矣,就是武器装备太差劲,虽然国人奋力拼杀,终因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双方接触不久,很快就出现一面倒的倾向了。渴利兜眼见撑不住了,呼啸一声,带着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人马跑回木栅后面,想据栅死守,打打持久战——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陈稜、张镇周都是久经沙场的骁将,在他们眼里,渴利兜手下这帮货色,充其量也就只配是绿林土匪们那种斤两,还用得着跟他们讲什么兵法韬略?什么排兵布阵?统统用不着。
  隋军把琉球栅阵外围的深沟迅速添平后,前方就再没有什么为难的障碍物了。当下战鼓雷动,隋军势如猛虎,三下五除二就攻破了琉球的三层栅阵,陈稜也不跟渴利兜客气了,于乱军之中,抓住渴利兜,不再跟他废话,当场斩首示众。又生俘其子岛槌,琉球人这下彻底没了首领,一时群龙无首,只好四处逃散,局面更是混乱不堪。

  要说也不怪陈稜心狠手辣,隋军渡过汹涌的波涛而来,那是远离本土的海外作战,稍有差错就会落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隋军将士也都明白,个个都是准备不要命的,既然杀开了,索性杀性大起,顺手屠了琉球男女千余人,然后放了一把火烧了国王的宫室,载着几千名俘虏以及战利品扬长而去。
  双方交恶到这个地步,从此隋朝便与琉球国断绝了来往。
  “中山世谱”上说隋军烧了国王渴利兜的“宫室”,其实这也就是给他们祖上脸上贴金。当时的琉球国,采纳“隋书”的说法:小王就像山顶洞人似的住在洞里,国王好一些,不过房舍也就十六间之多,门窗上雕刻有禽兽一类的形状,算是挺有点异域特色。
  不过这点玩意,陈、张两位压根就没放在眼里,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跟长安、洛阳那些世界性的大都会比,都算不上什么,所以一把火就烧了渴利兜的鸟窝。
  陈稜、张镇周这俩位海军将领因为这次远征琉球国的战功,回国后均被隋炀帝杨广毫不吝啬的升官加爵,陈稜晋升为从二品的右光禄大夫,张镇周则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可为待遇优厚,从中也可以看出炀帝杨广对此次的征战是很得意的。

  隋军远征琉球的整体过程大体就是这样,中国、琉球古籍如隋书、北史、通典、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等等大量史料中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
  只是朱宽、陈稜等人抵达的“流求”(即琉球),到底是中国台湾岛还是现在的冲绳群岛(琉球),就大有分岐了,这就是后世影响很大的台湾说与琉球说。
  日期:2012-09-23 08:54:14
  第二章 琉球是台湾?还是冲绳?
  要想解答隋军去的是台湾岛还是冲绳岛的问题,那就先弄清楚台湾与冲绳岛以前叫什么就行了。但不好意思,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两个岛在过去都曾有“琉球”之名,您说台湾是琉球对,称呼冲绳是琉球也没错,只是有大小琉球之别罢了。
  那么哪个大哪个小呢?
  原来古代的福建人开始时称呼台湾岛为大琉球,但到了明朝及其以后时期则称冲绳为大琉球,台湾为小琉球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您别急,我来试图为大家解析一下吧。
  其实,以今冲绳岛为主体的琉球群岛,还包括吐噶喇、奄美、八重山、宫古群岛等等,现在于行政上的划分,北部的大隅、吐噶喇、奄美群岛现归属于日本鹿儿岛县所有,冲绳岛、庆良间、八重山、宫古群岛等归属于冲绳县管辖,大小岛屿一百余座,总面积仅约为4600多平方公里(若只算冲绳县治下的领域则仅是约2265平公方里)。
  中国台湾本岛约35759平方公里,全省面积更是高达36191.4667平方公里,远在冲绳群岛(琉球群岛)之上,从面积角度来比较,台湾冠以“大琉球”之名是恰如其分的。
  为此,“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引用“台湾小志”的话,表示称台湾为“小琉球”之名“不知其何所据。”
  我认为明清五百年间,中国与冲绳岛上的琉球王国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琉球王国也是中华帝国的附属——“外藩之国”,“琉球”二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明确指定给这个东海王国的(我们后面会详细讲道),那么给予琉球王国冠以一个“大”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明朝的官方眼里,台湾是生番居住之岛屿,桀骜之徒和海寇的乐园,便直接称台湾为东番,并不像以前历代那样称台湾为琉球了。
  那么“台湾”一词之名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史学界也向来有争议。台湾与澎湖列岛一衣带水,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大致相同,二地名称的来源最早可涉及到先秦时期“列子?汤问”一书。

  “列子?汤问”:“夏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维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怒,流于西极,失群圣之所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一种说法指出澎湖是由“方壶”的讹音而来,瀛洲则是指台湾岛,台湾被称为瀛洲是确有其事的,但说澎湖是由方壶演变过来的,这种说法难免有些牵强附会的嫌疑,不能信以为真。
  据说齐威王、齐宣王父子以及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求访神仙,冲绳本岛(琉球)的那霸市就曾经出土过公元前2、3世纪的燕国货币——明刀钱的记录。这或许是在告诉大家:世居东海之滨几百年的齐燕两国的探险家们极有可能来过琉球吧。
  司马迁的“史记”上则记载秦始皇时更是派徐福领五百童男童女求海上三神山,渡过东洋访求仙人,却一去不复返了。五仙山中的蓬莱、方丈,有人认为正是指日本、琉球一带的群岛。
  顺便说一句,那失踪在茫茫大海里的徐福到底去了哪里呢?据日本国现代考古发现,徐福抵达的就是今日的九州岛熊本县一带。据说,徐福的子孙繁衍世代生活于日本,后来遍布于各地,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眼的都是与徐福有所关联。
  后来的日本九州许多大名们,如著名的萨摩岛津氏、四国的长宗我部氏等三十余家也都自诩为中国秦始皇的后裔,或许日本这些诸侯有攀龙附凤之嫌,但如岛津氏说得像确有其事一样(有家谱为证),不由得人们不相信,足见中国与日本、琉球自古就有了海上来往。
  话说回来,明朝初期聚众在台湾的海盗,出入于澎湖列岛,骚扰大陆沿海一带。洪武五年(1372年),信国公汤和奉旨经略东南沿海,建议澎湖列岛上的居民就近迁徙沿海的城镇,以坚壁清野、封锁海运来杜绝海上的边患。

  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就废止了自元朝就有了的澎湖巡检司,把岛上的所有居住者转移到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澎湖几为弃地,而没有了朝廷水师的制约,海贼在台湾、澎湖一带气焰更为嚣张。
  “蓉洲文稿”上说,明朝万历年间,海澄人颜思齐盘踞在台湾,聚众成为东南海上巨盗,迫得明朝海边战事吃紧,颜思齐死后,郑芝龙接管了这支海盗集团,最后向督师熊文灿投降。而台湾之名始于颜思齐对该岛的称呼。
  “台湾县志”上又有不同的记载,“荷兰设市于北,筑砖城,制若崇台”,因为荷兰在岛上的“北港”修建城池,形状很像高台,所以名为台湾(有着高台一般城池的港湾)。
  其实无论是颜思齐还是荷兰命名说都不是最早的,福建人早在颜思齐、荷兰人来到台湾岛之前就已经有了对该岛类似于台湾的叫法了。
  早在明朝中叶以前,漳、泉州一带就有大批移民来到台湾生活,因为天气恶劣、台风不断,这些来自于大陆的移民者好多都因水土气候问题含冤而死,客死他乡,故名“埋冤”,也示其惨状,后人因为“埋冤”二字不详,所以改为“台湾”。
  日期:2012-09-23 08:55:39
  第二章 琉球是台湾?还是冲绳?(下)
  还有一种重要说法就是清朝乾隆六年,巡台御史张鹭洲奉命巡视台湾府,其著作“瀛壖百咏序”中说:“明季周婴“远游篇”,载东番一篇,称其地为台员,盖闽音之讹也。台湾之名入中国始于此。”就是说,“台员”是东番的闽音,渐渐就变成了今天的称呼——台湾。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明初放弃了澎湖、台湾列岛,称呼台湾就是东番,后世因“东番”而转音成“台湾”,是让人信服的。

  我们来看看周婴其人的资料。
  据“兴化莆田县志”上记载,周婴是福建莆田人,在天启五年(1625年)到厦门参与了游击将军车寿奴抗击荷兰侵略者的斗争,所以他对东南沿海以及台湾、澎湖一带十分熟悉。
  “远游篇”里生动的描写了台湾地理风貌的就是“东番记”赋,全文共1045字,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以及高山族先民的衣食住行、组织习惯等等,也具体的指出了台湾的所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周婴本人并没有亲身到过台湾,他的“东番记”其实是以比他更早的陈第所着的“东番记”为蓝本,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整理而成的,因为“远游篇”一度失传,也使得许多学者怀疑其为伪作。
  那么陈第是何许人也?
  原来陈第曾当过古北口游击将军,后来解甲归田回到家乡福建马祖岛,万历三十年(1602年),受将军沈有容邀请,随军转战台湾、东沙群岛,为平定红毛鬼(荷兰)、倭寇(东洋)之乱做出了贡献。陈第根据自己在台湾一年多时间的亲眼所见,写出了关于台湾的第一手资料,是为“东番记”。
  后来陈第撰写成的“东番记”赠给沈有容将军,沈则把“东番记”载入自己所著的“闽海赠言”一书里了,这本书流传至今,没有被岁月之水而淹没。

  “瀛壖百咏”的作者张鹭洲,名湄字鹭洲,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有“柳渔诗钞”、“四库总目”传于后世,是一位很博学的人。1741至1743年间张氏曾担任台湾御史兼理学政,在职期间曾平抑米价,改革考试制度。
  张鹭洲后来因被福建巡抚上奏朝廷告他强索各县轮值供应、巡视台湾时所有车夫等项均强加各县措办,又滥准差拘,多留胥役,总之一句话就是滋扰了地方,以至于他最终被革职留任查办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