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作者: 旧时清风

  一点废话
  没什么好说的,接着当年明月的故事我们继续。
  给你一个不同于清宫剧,穿越戏中的清朝,也许是最真实的清朝。
  不论你喜欢清朝还是唾弃清朝,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它对现在的我们影响太大了。

  我用了四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今天才有勇气开始来写这样一段历史,希望能够写的精彩吧。
  我只能说,清朝也有着自己的精彩和另类,历史本身也是可以很精彩的。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文中所使用的所有时间都是农历。
  就说这么多吧,一个王朝的故事已经开始。
  癸巳年正月初六于天涯煮酒
  一点废话
  没什么好说的,接着当年明月的故事我们继续。

  给你一个不同于清宫剧,穿越戏中的清朝,也许是最真实的清朝。
  不论你喜欢清朝还是唾弃清朝,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它对现在的我们影响太大了。
  我用了四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今天才有勇气开始来写这样一段历史,希望能够写的精彩吧。
  我只能说,清朝也有着自己的精彩和另类,历史本身也是可以很精彩的。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文中所使用的所有时间都是农历。
  就说这么多吧,一个王朝的故事已经开始。
  癸巳年正月初六于天涯煮酒

  日期:2013-02-15 22:38:15
  第一章:出发
  从一则消息说起
  我们一切的故事都要从1644年的一则消息说起,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于三月十八日在煤山自杀殉国。
  这个消息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了,以至于很多人在听到之后表示不相信。三天后,李自成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一具穿着龙袍披头散发的尸体,这具尸体的生前的主人叫做朱由检,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崇祯皇帝。
  至此,崇祯帝死去的消息得以完全证实。同时,这则消息开始以北京为中心多途径多渠道对外传播,成为当日最火的话题。
  面对这样一则消息,无数的人在震惊之后,都郑重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屈服,有的人选择了反抗,有的人选择了逃亡,有的人选择了坚守,有的人兴奋,有的人痛哭……由此他们的人生也就各不相同。

  二十三日,在赶往北京路上的吴三桂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之前接到的命令是率领军队勤王。可是他的行动极为迟缓,领导都死了,他还没有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于这个消息是有所准备的。
  很快,李自成的人来了,这个人是唐通。唐通和吴三桂完全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好同事,三年前他们还共同战斗过,那一次的任务是援救被清军围困在松山的洪承畴的五万军队,结果洪承畴被俘投降,还被清军杀了6万多人,真是一次极品的救援活动。
  作为明朝的密云总兵,唐通的投降非常干脆,李自成的军队一围,唐通就开城门投降了。对于唐通来说,他的投降之旅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唐通和吴三桂的特殊关系,李自成觉得他是最合适去劝降吴三桂的人。唐通也不推辞,带着8000人就直奔山海关而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抱头痛哭,二人共同追忆了曾经的美好战斗时光,对前领导的死亡表示出悲痛之情,戏演完了就直接进入正题。
  唐通向吴三桂表示自己是代表大顺皇帝李自成来劝降的,你老爸吴襄就在李自成手里,这是你爸爸写给你的信。吴三桂接过信说知道了。然后唐通说自己投降之后待遇、级别都没有改变,并且暗示自己正在升官之中,希望吴三桂也能“弃明投顺”。吴三桂立即表示,我愿意。
  唐通没想到任务这么顺利就完成了。双方第一时间交接了山海关的防务,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铁骑继续向北京进发。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吴三桂远去的背影,唐通笑了,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李自成升官了。可惜他不知道噩梦刚刚开始。
  唐通实在太傻了,他不知道自己并不是第一批被派出劝降吴三桂的人。第一批的人早就成功劝服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之所以排出第二批人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第一批人成功之后。吴三桂接到了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在信中吴襄哭诉自己被李自成的人拷打。为了稳定吴三桂的情绪,李自成才派出唐通来解释。
  李自成不知道,有时候,过多的解释就是掩饰。
  同时,吴三桂在赶往北京的路上还得知了两个惊人的消息。
  消息一:李自成在严查明朝官员的贪污问题,很多人都被抄家了,他吴三桂也被没收全部家产;

  消息二:吴三桂最喜爱的小妾陈圆圆还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掳走了。
  唐通屁颠屁颠地接防山海关防务去了,吴三桂却陷入了沉默之中。他沉思了很久很久,就在大家都要等的睡着的时候,他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全军撤回山海关。”
  没有人知道他在那一刻想了些什么,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第一次收受贿赂时的担惊受怕,也许是想到了陈圆圆承欢之时的枕边情话。但是因为那一刻的决定,他从此被历史痛骂。
  对于山海关没有人比吴三桂还熟悉,因为那是他的家。吴三桂轻松地将唐通赶出了山海关。你丫的唐通,纯骗人,什么待遇、级别不变,全是假的,人家李自成正在拷打投降的那些人呢!你竟然来忽悠我,山海关外喝西北风去吧。
  回到山海关的吴三桂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他多年的敌人满清,他手下的两个将军杨坤、郭云龙临时客串了一把快递员。
  在这封信里吴三桂回忆了自己受到的明朝恩惠,表示现在领导去世,自己很伤心,可惜自己兵力不足,无法打败作乱的李自成匪徒,希望满清能够帮助自己。当同时还说现在李自成他们在北京干了一票大的,捞了不少。来和我一起报仇,这些都给你,还给你一大块土地。

  对于吴三桂的这封信我只能说利诱,大大的诱惑。满清能够抵制住诱惑吗?
  日期:2013-02-15 22:44:05
  误打误撞的准备
  那么这时候的清朝在做什么呢?清朝这时候很忙,具体来说是忙着窝里斗,这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
  原因是上一年老领导皇太极突然死去了,即位的是他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这时候的他只有六岁大。
  根据中国历史的一般规律,我们基本可以知道小皇帝都是被人捏着玩的,就是一件玩具。不同的是有些被玩死了,有些最后逆袭了。这时候拥有这件玩具的人叫做多尔衮,按辈分是小皇帝的十四叔。

  多尔衮也不是没有敌人,毕竟小孩子还是很可爱的,谁见了都想抱抱玩,小天子那就更可爱了。当时多尔衮最大的敌人叫做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绯闻中的第一继承人。
  这时候的豪格很无奈,看着6岁的福临,他绝对杀他的心都有,因为那个位置本来属于他。
  多尔衮更无奈,他知道很多双眼睛在盯他,等着他失误,然后抢走他的玩具。他只有走下去,在中国搞政治是没有回头路的,如果一定要找也有,路名黄泉路。
  靠着手中的军队和老辣的经验,他在顺治元年就取得了开门红,和他一起担任辅政大臣的济尔哈朗对外明确表示以后签署文件多尔衮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
  这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件小事,可是在政治上这绝对是一件大事。你见过新闻联播把那几个政治局常委的顺序乱报过吗?决定出场次序的不是姓名笔画多少,也不是拼音首字母,而是政治地位。
  济尔哈朗这么做无疑是在释放出一个信号,从此多尔衮是大哥,多尔衮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济尔哈朗本来是支持豪格的。明眼人都知道,豪格输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多尔衮的第一把火烧的是济尔哈朗,第二把火就直指豪格,烧济尔哈朗的目的也是为了豪格。至于第三把火,则更为猛烈,他的目标是明朝政府。
  四月一日,愚人节。这一天多尔衮正式以诽谤罪起诉豪格,原豪格的部下何洛会作为污点证人主动陈述了有关豪格辱骂诽谤多尔衮没有福相,是个病夫,并且扬言想手刃多尔衮的证据。
  经过法庭审判,豪格犯罪事实成立,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依附豪格的四名将领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评价:典型的恶意报复,穿小鞋,并且量刑过重。

  至此,多尔衮完成了入关前的政治准备,满族高层至少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不至于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产生混乱。
  可是悲剧的是,这时候的多尔衮仍然不知道李自成攻取北京,崇祯帝上吊殉国的消息。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通信手段落后,没有微博,没有广播,没有电话,基本处于三无状态。道路交通也很落后,加上战争影响,所以消息传播速度极慢。并且当时的满族人也没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知道这消息顶多用来吹吹牛  
  直到四月十四号多尔衮才获知崇祯已死的消息,这都过去接近一个月了,并且消息还是吴三桂带来的。清军啊,你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吗?
  那么为什么多尔衮还会做这些入关的准备呢?难道是上天帮助了多尔衮?
  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多尔衮的第三把火。这和清朝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有关。严格地来说,这项传统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了,在清朝老祖宗金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传统了。这样的传统让它们误打误撞,却能逮个正着。
  那么这个传统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过完了年就是春天了,一般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立春都和春节连着。春天里百花香,适合踏青游春等等。可还同样适合做一件事,那就是打战。
  在古代不是任何适合都适合打战的,所以最开始打战都是约好时间的,天时很重要。夏天下雨太多,还潮热,冬天天气寒冷,食物缺少,都不是打战的好季节。最适合打战的就是春、秋,这时候天气既不太冷有不太热,充满生机。所以孔老夫子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才叫做《春秋》,而不叫做《夏冬》,因为里面记得都是打战的故事。
  清朝也不例外,春天到了,士兵们在军营内憋了一个冬天了,精力盈余,无处发泄,正适合和明朝军队交战,也就是去抢劫。所以几乎每年的春秋时节清军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抢劫。
  日期:2013-02-17 17:26:40
  第二章:开战

  特大好消息
  多尔衮这次选定的抢劫路线仍然是老路,绕过长城迂回进入河北境内,这条路从他爷爷努尔哈赤就开始走了,这就叫做轻车熟路。
  这倒不是清军喜欢多走路,也不是为了训练部队。他们是被逼的。
  因为长城实在太坚固了,尤其在明朝末年,遇到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人物,更是疯狂地给长城“加成炼化”,结果长城防御属性越来越强,物理攻击基本无效。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雄关可不是吹出来的豆腐渣工程。

  没办法的清军只能每次都绕路。当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走冤枉路多少不甘心。结果,他们去打长城,连块长城砖都没能敲下来,甚至还有小道消息说他们还挨砖拍了。
  可是,吴三桂不是写投降信了吗?这一次清军应该直接奔向山海关和吴三桂的军队回合啊,然后手拉手,心连心一同杀向北京啊。
  还是老问题,吴三桂的快递因为物流配送的原因一直没有送到多尔衮的手里。看来临时快递员就是靠不住啊。
  没有收到快递的多尔衮还是一直在做着那道选择最优路线的数学题,看看如何绕路距离最短,谁叫他军队信息化程度极低呢。
  多尔衮可以不急,吴三桂却都快急疯了,他几乎天天查自己快递的物流信息,可也不见更新。
  吴三桂清楚知道满清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因为那个在北京的新统治者是不会放过他的。无奈的吴三桂只有再一次地发出求援信,看着快递员出发的背影,吴三桂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一定要送到啊。
  果然,李自成开始了行动。
  就在多尔衮军队出发后的四天,一支军队开始从北京出发开始他们的东征。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李自成这时候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他刚刚称帝。河北,天津,山东都已经在他下诏之后投降,他一手建立的大顺王朝一切看起来都非常顺利。20万军队去驯服吴三桂的5万人完全是很轻松的任务。连北京我都打下了,山海关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一句话,李自成骄傲了。伟大领袖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所以,退步的李自成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从北京都山海关不到900里的道路,李自成走了7天多。
  李自成仍然对自己充满着信心,他到了山海关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写了封信给吴三桂。在信中他表示此前的事情都是误会,希望吴三桂能够投降。
  可是,吴三桂一口回绝了他,现在他有了说NO的底气了。
  因为就在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吴三桂的第二封信就被多尔衮成功接收了。
  多尔衮收到信的时候才刚刚走到翁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阜新附近。
  看到吴三桂的信,多尔衮笑了,特大好消息啊,这次终于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才是最优路线啊。有便宜不占那是傻瓜。
  兴奋的多尔衮立即下达最新作战命令,全军立即转向,目标山海关,加速前进。
  收到多尔衮回信的吴三桂也是心花怒放。在信中多尔衮表示对于此前的矛盾我们都可以一笔勾销,我们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他还向吴三桂许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封王。这些都是李自成不能给他的,所以吴三桂毫不犹豫地对李自成说了NO,可是代价却是惨痛的。
  被拒绝了的李自成自然很失望,立即三面包围了山海关。但是他还没有绝望,他在等着吴三桂后悔。
  实践证明,一个人由失望到绝望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李自成决定再给两天让吴三桂好好想想,
  正是这两天让本来注定要迟到的多尔衮赶上了末班车。

  站在山海关高大的城楼上,吴三桂望着下面密密麻麻地农民军,他终于意识到了山海关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所谓孤城,就是守城的统帅每天早上洗好脸就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一直到天黑,士兵们看着统帅孤独的背影的一座城。
  无奈地吴三桂只能一遍遍地写信给多尔衮,意思只有一个敌人很多,多的像蚂蚁一样,我撑不了多久了,快来救我啊。
  面对吴三桂越来越密集的求援信,多尔衮只有发了疯似地命令军队加速前进,日夜兼程。速度,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宁远,沙河,连山驿……这些记载着多尔衮父辈光荣和骄傲的地名一个个成为了清军铁骑身后的尘埃,在这里多尔衮没有进行任何的回忆和凭吊。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啊。
  多尔衮的内心在这时显得极不平静,他一定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雄心,会想起哥哥皇太极死时的不甘。父兄们,你们未尽的事业就由我来替你们完成吧。
  这支军队能够赶得上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战争吗?
  日期:2013-02-17 23:53:19

  更正:
  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中的“爷爷努尔哈赤”应该改为“父亲努尔哈赤”。多谢@陈胜字涉吴广字叔,兄的提醒。诚惶诚恐。下次一定仔细认真地检查。
  日期:2013-02-18 17:22:01
  命运一片石
  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所有人都很着急。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点都不急。在他看来这场战完全是多余的,自己完全是一个打酱油的。
  那就是在山海关外露营喝西北风的唐通。他本以为李自成来了自己就可以立即升官然后回到关内了。那时候可还是春天,山海关外还是寒风凛冽的,偶尔还会夹着沙尘暴的。

  可是现实告诉他,这样的想法纯属做梦。
  李自成明确命令唐通仍然待在关外。
  当然考虑到之前唐大人在关外露营实在太过于辛苦了,这次就调到一片石关吧,虽然那儿房子破点,但是多少还能挡点风啊。
  一片石关在山海关正北13公里,处在河北和辽宁省的分界线上。这座修建在长城上的关隘经过的地形比较特殊,是河流,所以修建了一座桥,然后又用整块整块地石板做地板砖铺设了河道。所以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整块石头一样,这也是一片石得名的原因。
  关于一片石,我说了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它重要,在这个关口发生的战斗对将以后的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个新领导,李自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一片石的重要性,所以他又加派了12000人过去支援唐大人,可在郁闷的唐通看来这就是监视。
  监视归监视,没办法,谁叫自己是投降的杂牌军呢,唐通也只好认了。就这样,唐通带着自己的二万人来到一片石长城,每天吃了睡,就是睡了吃,等待着李自成搞定了吴三桂。至于敌人嘛,那是不可能出现的,二十万围五万那还不是围的滴水不漏。
  和吴三桂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感到心急如焚完全不同,唐大人只感觉到了无聊和空虚。
  唐通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的智力是分五种的,他无疑是第五种,脑子进水型。因为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在朝他而来。
  多尔衮的前锋骑兵已经锁定了唐通位置,可是唐通还是一无所知。
  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多尔衮的先锋部队在白天潜伏了起来。因为一片石虽然比不上山海关,可毕竟还是长城啊,正大光明地进攻长城这样的傻事清军是不会做的。
  夜幕降临了,清军的这只先锋部队开始了突袭行动。没办法当时也没个烟雾弹啥的,要想偷袭也只能选择在晚上啊,正所谓“月黑风高杀人夜”。
  清军这支部队最开始只是想试探试探敌人,他们为此准备了好几套应急方案,还在后方的多尔衮也作出了随时支援的准备。
  可是,唐大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清军这些都是多余的。
  在和清军略微交手之后,他果断地选择了投降。
  老实地说,唐通不应该输。毕竟他的对手是长途奔袭120公里的疲惫之师,而他完全是以逸待劳。更何况,他还占据着数量上的巨大优势。
  一片石战役就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清军完胜。
  现在我们来总结分析一下一片石战役。
  首先,清军代表发言表示这是天赐的胜利,他们要感谢他们伟大的顺治皇帝,因为他的名字叫做福临,是他们的皇帝给他们带来了好运。同时他们对大顺军队放弃抵抗的行为表示非常不解和愤怒,尤其是参谋部的人员纷纷抗议他们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竟然完全成为了废纸。最后他们厉声质问大顺军为什么要投降?不给个说法,统统杀了。
  大顺军这边发言代表为前线指挥官唐通大人。唐大人显得非常淡然,他首先指责了领导李自成对于自己的歧视,指出部队人数过少,并且很多士兵在关外喝西北风的过程中还因病丧失了战斗力。最后,唐大人表示之所以投降主要是仰慕清军,渴望加入清军和大家一起战斗的决心。当然,在发言过程中唐大人还多次指出领导李自成工作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缺陷,表示跟着他混是没前途的。

  李自成同志我知道你有话说,不要激动,后面你会有发言机会的。一个一个轮流来嘛,都做皇帝的人了,注意点形象啊。
  现在清军最高统帅多尔衮做总结发言。多尔衮的发言可以归纳为下面的三句话。
  1、这是我军和大顺军队第一次交手,表现出了我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结果我军全胜;
  2、在这场战斗中,大顺军队的战斗力极差,完全不能和我军相比,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都只是大顺军队的杂牌军,还有一个垃圾指挥;

  3、如果大顺军统帅李自成有任何不满,我们可以再战。
  吴三桂同志特别代表发言。吴大人表示他以一个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分析了此次战争,清军的胜利更加坚定了吴大人和清军一起战斗的信心。对于清军他将保持“不抛弃,不放弃”政策。
  李自成同志轮到你了,最重要的人都是最后出场的。
  李自成检讨了自己对于一片石过于轻视的错误,当然也谴责唐通完全没有领会他的意图,使得一片石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
  本次战役分析会议到此基本结束,战役的具体影响诸位与会代表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我想大家已经非常明白,那么我就不再多说了。
  日期:2013-02-19 12:42:58
  突然喊停
  看到被俘的唐通,多尔衮什么都没有说,没有批评也没有赞扬。他只是静静地一个人走出了帅帐,看着远处近在咫尺的山海关。
  此时的山海关火光冲天。
  因为就在多尔衮攻打一片石的时候,犹豫的李自成终于下达了总进攻令,20万大顺农民军像潮水一般向山海关的城楼涌去。
  吴三桂守着孤城,奋死抵抗,这时候的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他亲自在城楼上指挥督战,当然他知道抵抗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战争进行的越久,李自成的数量优势就越明显。
  吴三桂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尔衮来救援。他一遍遍的派遣使者向多尔衮求援,史书记载达到了八次之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