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踪秘境一:山中之城

作者: 暄暄养的pa

  【开楼通告】
  这是楼主开的一个新楼,之前的旧楼叫《从春节上坟祭祖开始的灵异事件》,本来是真实的个人经历,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后来超出了经历这个范畴,于是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它直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所以,那些在旧楼里说很假的童鞋,就不要再说了!楼主现在明确的说,这就是一部长篇小说,里面的提到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大家看了也就看了,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而且,在旧楼里被某些人诟病的“和读者的互动”,这个新楼里也减少,如果不是很必要,楼主小pa就不频繁的回复大家的留言了!
  之所以开新楼,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旧楼里有人骂,说写帖子就好好写,没必要和读者互动。虽然我不能理解,但因为小pa脸皮薄,为了避免再次被骂,所以减少互动。看了帖子觉得喜欢的,想要和楼主小pa互动的,可以加QQ群:177265859。验证附带天涯帐号。以后就不在帖子里和大家互动了。

  再次感谢,下一楼开始贴正文,前面4万字左右,可能有些亲在旧楼里看过了,楼主小pa今天一天就会把前面4万字更完,开始写新的内容!
  但既然是小说了,所以前面有的地方可能有修改,增加了一些伏笔,大家也可以再看一遍的。
  日期:2013-03-14 21:05:00
  【注意】:现在开始的前4万多字左右,可能有人在旧楼《从春节上坟祭祖开始的灵异事件》里看过了,请各位亲稍安勿躁~今天就把这4万字发完,然后就更新新的内容!
  《陵踪秘境一:山中之城》
  第一卷:起源
  一、博家村(1)
  在中国,每到春节,上坟祭祖是少不了的事情。所以每年的春节,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多远,都要千里迢迢的赶回家乡,除了要和亲人团聚之外,还要例行的去坟上祭拜先人。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是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往上数一两代,都是农民占多数。真正三代以上的城市人并不多。因此现在的城里人,至少有一半人的父母或者爷爷其实都埋在农村。

  比如我。
  我叫博禹,重庆人,四年前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上海徐家汇一家外企上班。天天西装革履的混在一堆老外中间,上班下班,枯燥的日复一日。
  今年春节,和往常一样。腊月28放假,日夜兼程,先坐飞机回重庆,然后换乘火车和汽车,奔波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我终于回到了家乡,一个群山深处有四百年历史的古镇。整个小镇地处川渝交通要道,不但有四川省道从镇外穿过,还有一条大河从镇外另一侧流过,扼川渝水陆交通咽喉,因此古时候一直是渝西重镇。又因为有两条小河蜿蜒着从小镇中间穿过,因此这座小镇自古以来就叫做两江镇。

  我回家的第二天就要和老爸一起回老家上坟祭祖,却没有想到,从这一天开始,我的人生,将发生我无法预料的变化......
  老爸的老家在四川安岳和重庆交界处的群山深处,一般称为博家村。因为群里的人大多数都姓博,传说百年前也短暂的成为过当地的大姓。这全因百年前清末的一位族长有魄力有能力,把本来一般的博家村变成了当地县城小有名气的望族。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里,眼看博家就要趁势崛起,成为一方豪强。可惜却因为那位英明的族长英年早逝,于是正处于上升期的博家又迅速的衰落了下去,真是让人遗憾万分。

  大年初三的下午我和爸爸到了博家村所属的白木镇。那天大概是下午六七点,天色已经比较晚了,而从白木镇到博家村还需要步行大概3个小时左右。期间需要翻越好几座山头,需要走过蛛网般密布的田埂,需要渡过两条小河,再经过一个山隘,最后到达博家村——它建在一块山间河谷中,村前一条浩荡的大河滚滚流过。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夜晚赶路,尤其是这样穷乡僻壤的环境,遇到一些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是很正常的。本来是打算就在白木镇歇一晚,第二天一早赶去博家村。但因为春节期间,大家都非常的忙,各类应酬也十分的多。因此我和爸爸商议之后还是决定连夜感到博家村,去二爷家里住一宿。
  日期:2013-03-14 21:10:00
  一、博家村(2)
  那天下午,在白木镇的一个叔叔家里,我和爸爸用蘸了灯油的麻布裹在一根大木棒上,同时在木板靠近手握的地方绑了一些柏树枝桠——我们那个地方的风俗是柏树可以辟邪,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这个说法。总之,我们做了两个简易的火把,然后用细绳把裤脚处扎紧,这是为了防止蛇虫鼠蚁的不干净的小东西从裤缝钻进去。
  大概晚上7点半,我和爸爸举着火把从白木镇口拐进了一条小土路,开始往博家村赶。

  也许有的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弄个火把出来?现代社会,手电筒等各类照明工具应有尽有,费时费力的弄火把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其实在西南的乡下就是这样的风俗,现在很多乡下地方夜晚赶路还是会采用火把。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手电筒等现代照明工具发出的光是冷光,而火把发出的是热光,让秽物不敢靠近;其实从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火这种东西在中国就具有深刻的意义,驱散黑暗,也能一定程度的驱散秽物。二是因为火把照亮的是一个圆形的范围,不像手电只能射直线距离,看不清两边,火把在夜晚深山赶路能够更眼观八方。 

  话说当晚乌云蔽月,星辰寥落,不是一个好天气。我和老爸举着火把翻山越岭,在田间地头赶路,也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深怕出现什么意外状况。不过有的时候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事实果然如此!
  我和老爸赶路大概两个小时之后,约莫到了剃头山口——这是博家村附近为数不多有自己名字的山头之一。从这山口进去就是一个山隘,过去之后再走过一大片农田就差不多到博家村了。
  当时我和老爸还在想,这次晚上还挺顺利的,什么怪事都没有遇到。
  因为老爸打小就跟我讲各类农村的灵异故事,说他小的时候赶路,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怪事。可那个时候也正是文革时候,正是最疯狂的年代,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遇到怪事一般都不敢说,不然说你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被村里的红卫兵抓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和老爸举着火把在黑暗的山隘里走着走着,突然就感觉起风了,而且这风来的古怪,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就似乎是突然从泥土里钻出来的一样!
  日期:2013-03-14 21:12:00
  一、博家村(3)
  而且要说起风的话,四周山壁上的树木,周围的花草,也都没有任何动静,似乎是静止了一般。但这股风好像又有灵性,就跟着我和我老爸绕,感觉不是风,而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物一般,又对我和老爸手上的火把似乎挺畏惧。

  我心里暗道一声不好,妈的这果然是要出问题了,回家祭祖是好事啊,先祖们的英灵怎么不出来保佑后人一下呢?以前小时候,爷爷还住在博家村的时候,我每年回来看望他,就总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剃头山一带不是很太平,也没怎么当回事儿,现在遇到了,别搞不好交代在这儿了...
  我一边胡乱想着一边用手捅了捅前面的老爸:喂,老爸,这风来的怪异,你看我们怎么办?老爸挥舞了一下火把,似乎是在驱赶那股黑风,然后压低了声音说:小兔崽子小心点,我看这东西叫黑寒风,你老爸以前听你爷爷年轻的时候讲过,不过我也是第一次遇到。
  我和老爸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前一后的小心翼翼的往前走,那黑寒风始终盘旋在我们四周。四周寂静非常,听不到一点声音,似乎掉进了一个完全安静的世界。突然,前面老爸很突兀的停了下来,我一个不小心撞到他背上:老爸,怎么了?
  老爸的声音低沉而严肃:你仔细听。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也只好竖起耳朵仔细的听,隐约的,前方的草丛中似乎是响起了一种悉悉索索的响声,像是蛇在草里爬行的声音。这声音逐渐向我们靠近,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到最后变成哗啦啦的像大风刮过荒草的声音,我感觉我和老爸就像掉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不知所措,只能紧紧握住火把,期望上面的柏树枝真能起到辟邪的作用。

  那声音在离我们大概五步的距离停了下来,四周又变得很安静。我感觉我的手心里都是汗。这个时候前面的老爸心一横,快步向前走了几步,我甚至来不及拉住他的衣角。他走上前去,把火把前伸一照,火光着凉了前面的发出声响的拿东西,我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头皮都发麻了!

  日期:2013-03-14 21:14:00
  一、博家村(4)
  只见前方的草丛里盘着一条巨大的蛇状生物,那身体比我的腰都要粗。整体形象是蛇,但哪里见过这么丑的蛇?因为这东西身上根本就没有一块鳞片,反而是一种类似于被剥皮之后的人类肌肉组织的东西,最外面裹着一层黏糊糊的液体,光是看一眼就叫人觉得恶心。最让我遍体生寒的是从这东西的身上,还伸出来一些人胳膊,人头,大腿之类的器官,似乎是有很多很多的人和这东西被溶解在了一起。而且它的眼睛,根本不是蛇、蜥蜴之类爬行动物的眼睛,那分明就是一双烦着血光的人的眼睛!

  我勒个擦!卧槽!这是什么东西……我几乎已经不会思考了,脑海里闪过的全是这两个字。话说我也是国内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来都是无神论者,以前听爷爷老爸讲一些灵异事件,也就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从深处讲,我是不信的,更偏向于是在人烟稀少四下无人的死寂黑暗状态下的一种心理幻觉,那今天见到的这玩意儿是咋回事儿?

  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老爸拼命把手里的火把扔出去砸向那怪物,然后转身一拉还呆若木鸡的我,大吼一声:小兔崽子还不快跑!我立马反应过来跟着老爸转身就跑。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是一种类似女人的极凄厉的嚎叫声,比我以前做噩梦梦见的厉鬼声音还可怕!
  我和老爸拼命的跑,听到背后呼呼的响声,就知道那怪物一直在穷追不舍,除了跑路还能有什么办法?但这样下去总会累的,到时候那怪物还不得把我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跑着跑着,突然后面的声音就消失了,四周又变得很安静,似乎刚才的一切只是幻影。我和老爸弓着身子手撑着膝盖大口的喘粗气,四下一看,已经又往回跑了好几里地。
  我们实在累得够呛,也顾不得那怪物是真消失了还是假消失了,都一屁股坐到地上,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我问老爸:爸,那怪物应该走了吧?那是什么东西啊?

  真的是怪物啊!我怎么不知道咱博家村附近还有这东西啊?这不科学吧...
  我老爸没好气的看了我一眼说道:别跟你爸我扯科学那一套,你老爸我好歹也算念过大学。你说不科学?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老爸小时候,比这更古怪的事情都见过,哎,世界很大,很多事情,人是探究不到的啊。
  说完后他长叹一声,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我也就没再继续问。再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就和老爸举着仅剩的一个火把,继续往博家村赶路。这下就比较顺利了,也没有再遇到什么怪事。等走过最后一片农田,看到不远处山坳里星星点点的火光,我们就知道,博家村到了。
  日期:2013-03-14 21:15:00
  一、博家村(5)
  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我和老爸也是好不容易靠着火把摸到二爷家门口。就见门口挂着几个红色的大灯笼,因为春节到了,都得挂灯笼图个气氛,其实里面就是白炽灯,外面包了一层灯笼皮。
  老爸开始敲门,边敲边喊:二爸二爸,我们到了。在我们那儿,叫爸爸的兄弟也是叫“爸”的,比如如果你父亲是老大,那他的亲弟弟你就叫“二爸”,三弟就是“三爸”。我和我爸到博家村就住我二爷家,因为爷爷家的房子早就废弃很多年了,从我小学爷爷到两江镇和我家一起住之后,房子就荒废了。
  农村人都睡的比较早,晚上十一点,基本都已经睡着很久了,如果不是情况实在特殊我和老爸实在没地方去,也不会这么大晚上的打扰我二爷。
  敲了喊了大概半分钟后,就听到屋里传来二爷的声音:是小思回来了啊?我老爸叫博思,听到二爷说话,老爸马上应了一声,我也跟着回了一句:二爷爷,还有我,我也跟老爸一块儿回来了。
  话音刚落,嘎吱一声门开了,二爷披着件破旧的大爷,嘴里吊着旱烟,打开了门。微笑着对我老爸点了点头,然后笑眯眯的对我说:小禹这孩子有孝心啊,大老远的都回来上坟祭祖,不忘本,不忘本啊。是好孩子。说着就领着我和老爸进屋了。听说我们还没吃饭,就准备去灶屋(西南地区的一些农村把厨房叫做灶屋)煮碗面给我们吃。
  我和我爸到堂屋桌子边坐下,堂屋顶上吊着一个大概二十来瓦的电灯,灯光只照亮了正下方的一小块地方,屋里其他地方都有些昏黄。我用眼角余光撇着二爷在灶屋生火煮面,我问我爸:刚才遇到的事情,要不要告诉二爷?老爸谨慎的说:我看还是不要了,老一辈人都比较迷信,可能会觉得遇到这个事情不吉利。大过年的,遇到这事儿。说了也没什么用处。我略一思索,感觉也有道理,就把这话咽肚子里去了。

  日期:2013-03-14 21:17:00
  博家村(6)
  不一会儿二爷的面做好了,两大碗热气腾腾的蘑菇滑肉面就端到桌上。
  只见那面汤清澈透亮,里面沉着一块块的蘑菇,还有切的匀称的肉块,肉块都裹了薄薄的一层豆粉,吃起来很嫩滑爽口,所以又叫“滑肉”。面汤最上面还飘着些许绿色的葱花和提味的姜末、蒜瓣,直馋得我流口水,那香味儿实在太勾人了!一闻就知道那蘑菇肯定是野生的纯天然的“伞把菇”,而且一定是黑色的(黑青色的伞把菇味道最鲜美)!
  我和老爸狼吞虎咽的开始吃这碗蘑菇滑肉面,发现这面汤还是用鸡头和猪骨熬制的鲜美高汤,那伞把菇也是又滑又嫩又鲜,一口咽下去,鲜味浓厚,整个口腔都被那股山野的自然鲜味包围着,经久不散,能让人慢慢品味许久。
  本来我和老爸就走了几个小时夜路,又受了惊吓,狂奔了几里路,又累又饿,吃到这碗美味的面,直觉得真是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东西。
  这里大概说一下,“伞把菇”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它的的学名大家肯定都熟知,就是大名鼎鼎的“鸡纵菌”。一般生长在我国的云南、四川一带,是一种极鲜美的食用菌类,白木镇那一带附近的农村都盛产这种美味的蘑菇。而且一般都在下雨的晚上生长,生长速度极快,也许你前一天从田边经过那儿什么都没有,晚上下一阵雨,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去地里耕作的人就会发现田间地头长满了一大朵一大朵的“伞把菇”。

  博家村的“伞把菇”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正常情况下“伞把菇”只在八九月份的夏季生长,但是博家村附近是一年四季都有!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神奇之处。
  说到这鸡纵菌,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据说明朝的一位皇帝叫朱由校的,是个不正经的木匠皇帝。而且这家伙除了喜欢当木匠外,还尤其的喜欢吃鸡纵菌,经常让人快马加鞭地从贵州往京城运,和唐玄宗让人快马送荔枝有的一拼。不过唐玄宗是为了女人,而这家伙则是自己喜欢吃。估计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分一些给大奸臣魏忠贤,一般这个时候魏忠贤就会说些“谢主隆恩”之类的话。
  二爷坐在桌布笑眯眯的看我和我爸狼吞虎咽的吃面,一边叫我俩慢点,不着急,不够他再去做。我和老爸连忙摆手说不用麻烦了。吃完面之后,又和二爷客套了几句,就和老爸分别上床歇息了,第二天去正式上坟祭祖,还有的走呢!
  日期:2013-03-14 21:19:00
  二、先祖的故事(1)
  第二天早上,我和老爸都起了个大早,开始分配从白木镇上带来的各种上坟用品。
  “纸香腊”是三种东西叫“一贯”。分别是一捆象征冥币的黄纸,两支腊,三支香,整个一套上坟祭祀用品象征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需要去祭祀的墓有4个,但主要还是当年据说是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湖南迁到巴蜀之地的第一代先祖。 
  吃过早饭之后二爷带着我和老爸就出发了,从奶奶的墓开始,逐渐一个一个墓挨个的走,四处走下来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因此二爷还带了些饼干面包之类的。当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风吹到脸上也感觉暖暖的,是重庆丘陵地区冬日难得的暖阳天。
  二爷走在最前面,老爸走中间,我用竹筐背着上坟祭祀用品苦逼的走在最后面,三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柏树干,既可以拨开疯长的荒草,又可以驱赶一下不干净的东西。因为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次回老家,我明显感觉博家村比以前要破落衰败多了。小学时候回来,整个村子其实挺热闹的,下午村里关系好的大家也都会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聊天,唠嗑的意思),老人抽着旱烟,小孩儿在四周跑老跑去。现在整个博家村都给我一种荒芜破落的感觉,即使在白天也没有什么人声,四周的荒草也越长越高。大家都去城里了,留下的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或者没有上户口的小孩。

  上坟祭祀的过程都是老一套,也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不过真正的怪事就在我们到了从湖南迁过来重庆白木镇这边的第一代博家先祖的墓的时候发生了。听我细细说来。
  其实关于博家先人的坟墓,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博家的这位先祖是大概三四百年之前到的现在白木镇博家村这一块山中谷地,博家子孙就在这一片山间谷地繁衍,三四百年过去了,按道理说墓应该很多才对,可是需要我们博家后人去祭祀的,除了自己的三四代直系血亲(这个比较近),再往上的,就直接到了第一代先祖那儿,其间的大概两百年间居然没有先人坟墓!这的确是一个怪事,不过以前我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直到今年春节我问了二爷后才知道。

  日期:2013-03-14 21:20:00
  二、先祖的故事(2)
  我们到了先祖的墓前,老爸开始摆上坟祭拜用的黄纸、腊、香,我和二爷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我问二爷,这个墓里的老祖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墓地修得这么宏伟巨大。因为整个墓是修建在博家村后山山腰的一块向前突出的空地上,俯瞰着整个博家村,正面远眺博家村前的这条波涛滚滚的大河,背靠这博家村后山。
  这墓体大概有方圆三十米左右,后面是一个隆起的类似小山一样的土包,正前方是一个气势宏伟的墓门,大概高一米五,宽三米五左右,正中央写了一些可能是先祖身前的事迹,但是几百年的风化,早就什么都无法辨认了。两侧是两个突出的像石碑一样和墓门连接在一起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作用。因为我对风水啊,墓葬啊这些东西完全不了解,所以也只能大概描述一下这个墓大概的形状,然后和二爷聊着。

  二爷告诉我,说:小禹你看啊,这墓门两侧的像石碑一样的东西,其实是两个把手,你先祖的墓很大啊。以前这两个把手是可以活动的,你先祖的墓门是可以打开的,在我父亲——也就是你曾祖父都还很年轻的时候,博家村的人,每年都会打开你先祖的墓门,进去祭拜的。
  虽然我不是一个好奇的人,对于大多数和我无关的事情,我一般都没有多大的兴趣,总的来说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也没有什么好奇心。不过这一次,因为事关最早的先祖,所以二爷这一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立刻追问二爷:先祖的墓以前是可以打开的啊?还能进去?二爷吸了口旱烟,吐出一个烟圈,缓缓的说道:是啊。这位老祖宗的身份也比较神秘,据说我们白木镇博家是某个大家族的分支,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知道,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很多老人的事情就都失传了。我父亲也就进过一次先祖的墓,那是我父亲唯一一次进去,也是最后一次。
  我继续好奇的问道:那为什么之后就没人进去了呢?是因为什么诡异的事情么?二爷笑骂了一句:小鬼头,哪那么多事情。据说是因为墓的开关是石质的,这么几百年,已经风化了,导致墓门已经彻底闭合,再打不开了。再说解放后,这些神神怪怪的事情,搞不好就得被说是封建迷信,也就淡了。
  日期:2013-03-14 21:21:00
  二、先祖的故事(3)
  我还想继续再问,这个时候老爸已经把祭祖的东西摆好了,叫我过去准备点火烧纸,点香燃腊了。我和老爸一起过去准备给老祖宗烧纸了,黄纸一般都很容易点燃,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一会儿,墓前就燃起了熊熊的火光,还有香和腊的烟雾。
  二爷,老爸和我三个人跪下来准备磕头,二爷和老爸很虔诚,眼睛紧紧比起来,双手合十,再分开,然后磕下去。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多年之后的新时期少年,对于这种东西自然没有那么虔诚,于是磕头的时候也就没那么认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