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作者:
铲君山
从今天起,我要在这里连载我的第一本书。
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破解三国》,不说是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至少是略有小成。
当了医生的人,并非希望更多的人得病,而是希望得病的人都到他这里来就医;造汽车的人,并非担心民众买不起车,而是担心买车的人不上他这来。如今一些积极进取的人们读了讲纵横的书,就盼着脱颖而出;通晓了兵法战略,就希望有用武之地;洞悉了权谋,就希望进入体制内部建功立业。这是人情世故的必然。选择一本好书助力心中的理想,无疑事半功倍。
商鞅对秦孝公,先后用“帝道”、“王道”和“霸道”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帝道采取教育的方法,王道采取威慑的手段,霸道采取强迫的办法。管仲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那么,聪明的读着朋友,处于当今的时代,您又将如何选择阅读的书呢?
霸道是一种混杂不清的政治理论,黑白夹杂,是不单纯的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这种方法只求成就事业,不问其他。曹操在求贤令里所说的“唯才是举”: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不管你这个人怎么样,而在乎你能创造多大的功业,这充分体现出霸道的精神,曹操求到的人才,也是三国里顶尖的。我在写《破解三国》的时候,彻底摒弃了空谈和讲理论的弊端,同时,也异常于之前绝大多数三国品析,自成风格——霸道。
在这本书里,您将看到一些可能前所未有的分析,比如:刘备到底是不是英雄?若不是,那么他是什么雄?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杀吕伯奢与屠徐州是凶狠残暴还是英雄本色?诸葛亮是贬还是褒,还是两者皆有,该如何全面看待?袁绍招董卓进京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真的是因为小儿子生病而不救援刘备吗?官渡之战失败方有没有合理之处?携民渡江真如表面那样仁德?孙刘联军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不远?关羽是否忠义千秋?华佗被曹操杀死还是自己作死自己?吕布是死于正义的审判还是邪恶的阴谋?孔融四岁让梨的背后,有怎样的内幕?沮授与荀彧,人才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等等,在本书中将一一破解。
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冲破学识的局限,以辩证逻辑的理性为分析方法,通过历史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和我一起破解三国这段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历史。破解了三国,你所破解的,将远远不止三国。本书的中心思想,以三国为背景,吸取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深远谋略,融汇出经邦济世的真理。我不想借此来哗众取宠,博取虚名,而是把我的见解披露出来,为的是抛砖引玉,以待明哲的俊杰共同奋斗。如果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朋友,能好好读读这本书,那我就深感荣幸了。
日期:2013-04-15 17:28:47
袁绍,并非膏粱竖子,他爱制定规则,却总玩不好
老子说,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我不如萧何,统领大军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精英,但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袁绍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个失败者,总是以反面教材的形象成为世人的警钟。历来被诟病之处诸如不纳忠言,枉杀忠臣,听信小人,错失战机,色厉内荏,好谋无断,最离谱的莫过于“纷纷召外将”导致天下大乱,以及以小儿子生病为借口推掉了刘备两面夹击的请求,从而坐失消灭曹操的机会,官渡之战痛失好局,自己也被曹操消灭。表面上看,袁绍别说作为四个州的统治者,似乎连做个普通人都显得不够格。果真是这样嘛?不是的,袁绍是个二流人物,但是也不至于差成那样,种种做法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且看一一道来。
日期:2013-04-15 17:29:33
一,老袁家的“四世三公”是什么货色
一提到袁绍总要用他的家族背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来给他的身份贴金,岂不知龙就是龙,虫就是虫,家族只能是对自己的辅助,能干多大事,那相当依赖于自己的秉性。皇家也有败种,寒门亦有英雄:曹孟德曾经很不屑的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后梁朱温在见识到日后推翻他的李存勖用兵后,倒吸一口冷气:“生子当如李亚子,李氏不亡。观我诸子,如豚犬耳”。这里面的爷爷爸爸都很厉害,到了儿子辈,都被评价称猪狗了,这可能就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道理吧。基业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或维持,靠家族名声吃老本,一座金山也会被吃光的。家族兴隆尚且不能保证后代一定给力,更何况袁家的“四世三公”本身质量就很差。
“四世三公”名号上虽然很吓人,也能收买人心,有一定的凝聚力,但是徒有虚名的东西时间一长就看出破绽了。《魏书》里提到的袁家“皆博爱容众,无所择拣,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貌似是在夸袁家,而我认为是明褒暗贬。“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恰恰说明袁家不会识人用人,以及专收名誉,不会治国,崇尚虚名的做派。一旦到了真正需要你面对的大事件的时候,咱们来看看老袁家是怎么具体处理的。
袁绍的叔叔袁隗,何进辅政时,引他一起同录尚书事,共同掌握国家大权。袁隗的名望重,地位高,权力大,但是做出来的事情却是轻,低,小。袁绍,袁术同何进谋划诛杀宦官,但袁隗不能任用之。何进召董卓进京,曹操,陈琳,郑泰,卢植知道一定会出乱子,而袁隗不能制止。董卓废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当他征求袁隗意见时,袁隗居然同意。世食汉禄的重臣,尸位素餐,连最基本的廉耻心都早已荡然无存,最终他还是死于董卓之手,满门抄斩。
子曰“知耻近乎勇”,有没有廉耻心不在于你地位多高,多么有才智,这是一种深入到骨髓的态度。知耻后才明白有自己,明白自己后才知道财物,地位都是微不足道的身外之物,是很轻的。知道轻之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不可以与之共事。“利有所不专,位有所不受,功有所不分,祸有所不避”。袁隗年老体弱,虽然阅历丰富,但他对内,不知道子弟的志向,对外,不知道奸雄对他的利用与猜忌,自恃他有很高的威望,想图个悠闲自在在家消灾免祸,可能吗!东汉时期,袁家是德高望重的大家族,世代都有公卿,到了袁隗,因为贪恋爵禄而抛弃了封建士人应该秉持的底线,不仅让自己不得好死,也败坏了家族的名声。“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袁本初可为英雄”?“四世三公”此时已彻底沦为一个漂亮的口号和体面的称呼,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于,根本不配。
日期:2013-04-15 17:38:26
三,真聪明与装饰出来的聪明——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真聪明的人偶尔大智若愚,经常有人会说,我怎么不觉得他聪明呢?那是因为你的道行还不够,读不懂这种高级别的人,反而会觉得本质平庸的人看上去很聪明,因为这些人正好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线,读得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有些人,明明不聪明,却喜欢装作很聪明,时常卖弄,以博名誉,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这样做,不论别人看得起看不起你,你都错了。为什么?
水平比你低的人,会被你迷惑,认为你很高端,愿意与你交往,而这类人你交往也好,不交往也好,意义都不大,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能让自己提升。
如果这个人水平比你高,那么自然会识破你的小伎俩,但是人家不会点破,装作不知道,但是心里会看不上你。所以说如果你真的聪明,那就掩饰起来,真人不露相,这是大聪明;如果你不那么聪明,不如坦然承认,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点,从这一刻起,就已经离开不聪明的行列了,因为自知之明往往是最大的聪明。但是如果有人既不聪明,又不承认,反而装作很聪明,把自己归于聪明人的圈子,给自己定下超越自身能力的任务,承接上天并没有赐予你的使命,那就是大笨蛋了,小则不幸福,大则不幸福无上限。咱们的主人公袁绍,一个不漏的全命中了。
袁绍被这些致命伤命中,对他本人是沉重打击,直接打出了历史的舞台。再看袁绍的交友之道,就更加应证了这一切了。
袁绍年轻时不出来工作,不学习治国之术,也不狩猎陶冶性情,至少曹孟德还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不衰退。如果说不做事已经够坏的了,那么比不做事更坏的就是乱做事——这就是袁绍的办事风格。他“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不应辟命”。首先,一般乱世玩隐居的人,要么是怕了,要么是倦了,要么是看破了。“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叫“无求”呢?就是你什么都有了,才能“无求”,一个穷光蛋,什么都没有,也不去奋斗,说自己无求品自高,说得通嘛?你不要功名利禄,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或许能赢得高士的美誉。但是袁绍能做成那类人吗?显然不能,至少胡子得白吧,而袁绍那时正值青壮年,正是塑造自我,报国之时,天天在家隐居有什么出息?既然隐居,那就好好隐居,为什么还要沽名钓誉,非海内名士,不得相见呢?很明显,这就是摆谱和作秀。真正的人才可能没有名气,比如郭嘉周瑜,而有些人名气很大,却没有实际作用,比如祢衡孔融。所谓嘘枯吹生,就是这类。而袁绍恰恰抛弃事物的本质而追求其表象,偏爱和这类人打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观曹孟德的“唯才是举”,便知优劣,袁绍败于曹操,实乃有章可循。
袁绍这么做意欲何为呢?明眼人一下子就明白袁绍在学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做派。岂不知这四位公子哥活着的时候就被这些破烂门客所误。此时此地,哪怕四公子复活,都无法回到战国时候的风气和状态,你袁绍身负光耀门庭重任,又为什么“不应呼召而养死士”,抱着一潭死水不放呢?
可惜袁大公子只记得四公子门客三千,却忘记了这些门客都给主公带来了什么。来看看四公子养士究竟养出了啥。王安石就很不客气的批判道“皆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门客三千,只有一个冯谖有用;平原君门客三千,只有毛遂有用;春申君门客三千,只有朱英有用;信陵君门客三千,也只有朱亥有用,其他两千九百九十九都是些耍嘴皮子厉害,真正做事的时候百无一用。主公用自己的钱养这些人,手头捉襟见肘之时,饭菜就稍差一点,这些门客还大大的不满;主公有难,需用人之际,就一哄而散,全然不管死活;主公解除危难,重回相位后,居然又恬不知耻的前来混饭吃,嘴里还振振有词说这就是世态炎凉。哎,就是这类无用之人,有什么值得交往的呢?
有人说虽然鸡鸣狗盗上不了台面,但是关键时刻至少还是有用的,其实不然,殊不知正是因为交往对象都是这种低下的水平,才导致自己走到这么窘迫的地步的。如果交往的都是冯谖这类人,肯定不会让自己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层面,以至于鸡鸣狗盗这种小伎俩都有了用武之地,难道不是很羞耻吗?况且就算你财大气粗在这么多人中选几个中用的,一个国家哪有那么多真正的人才?大多数人还只是一般性的人才而已,更劣等的看到你这么“慷慨”都争先恐后的来混饭吃。而真正的人才看到主公这么没水平,早就插翅而逃了。更不用说像郭嘉这样的奇才出一个不知道冷却期有多长。
真正的人才不会太多,但是一个也就足够了。大家只有水平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交朋友,往往交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会意识到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什么样的不值得交;只有自己识人阅人境界提升了,才能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发现能够“大子之门”的人。如果自己是个顽劣之人,优良的朋友也是不屑于与你交往的,充其量是,看重你很有钱。
袁绍不善于交朋友,本质在于其没有识人之明,再不客气的说,他自己就是个二三流的货色。当上天考验他会不会用人的时候,不及格的成绩,也自然在情理之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曹雪芹反讽贾宝玉的诗,用在袁绍身上正合适。
日期:2013-04-15 18:10:00
四,名为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实乃袁绍故意想把天下弄乱
宦官,古今都有,至于是否飞扬跋扈,完全在于君主给不给权利,他们本身不过是提线木偶而已。东汉末的宦官势力之所以不可收拾,完全是桓灵二帝的过度宠信和滥用。何进当时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骧虎步,为所欲为。对付宦官这样的小事,好比用炉火烧毛发,天下苦宦官久矣,只要发动,响应者巨。当机立断,雷霆万钧,发号施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就办成了。却放着上策不用,听从袁绍“多召四方猛将豪杰,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的滥计。老百姓尚且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如今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会称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指挥引来祸乱。曹操轻蔑的嘲笑道“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曹操再次完爆袁绍的智商,这么明摆着的事情,袁绍真的理解不了吗?
况且董卓长期在外地领兵,朝廷的兵都快成了他的私人武装了,且董卓早有不听朝廷调动的举动,加上其本人的野蛮和狂暴,把这样的人召唤回京整顿宫廷,无疑引狼入室。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何进作为皇亲国戚,掌握国家大权,惩治宦官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董卓。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前朝窦武的教训还在眼前。这些忠言何进都听不进去,也只有何进这样蠢笨的人才能听得进去比他稍微不那么蠢笨一点的袁绍的话。岂不知何进此时已经被袁绍迷惑了。
至于后来,事情发展的不像袁绍想象的那样顺利的时候,他又拿不出主意来稳定危局,反而拿出了馊主意直接让何进死于宦官之手,他奉承怂恿何进诛杀宦官的时候,已经知道何进是无能之辈,只不过想趁机威逼汉室罢了。何进就算不被宦官杀死,袁绍也容不得他。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董卓暴乱洛阳,东汉进入大乱。这一切的开端,都与袁绍觊觎皇位有关,接下来,你将知道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日期:2013-04-15 19:51:36
五,无功无劳而觊觎重器者,必亡
有诡谲之才,处于下位而想迅速登上地位,灭亡必速。诸如西汉末的王莽,东汉末的董卓,隋朝末的李密,唐朝末的黄巢,都是转瞬之间灭亡的。稍次一点的有张角,方腊,闹腾了一阵子,也以灭亡告终。这些人最初兴起的时候,并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而以下决心惩治天下的祸乱为己任;等到羽翼丰满,功高震主之时,君主已经无法驾驭之,此时不轨之心萌生。像这样的人虽然能暂时夺取地盘,但是不能长期占据。
关东联军十八路诸侯起兵攻打董卓,是袁绍倡议组织的。袁绍在抗击董卓时曾说:“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袁绍的志向,即和董卓一样想做大王。等到他把山东各路军队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其名声已是威震天下,董卓也受震动而不敢与之争锋,于是胁迫皇帝迁都到西京长安。假如趁当时董卓西迁军队溃败之时,山东军队迅速出击,董卓恐怕就要殒命了。而当时是什么情况呢?驻军在酸枣“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对于其中那些性格懦弱无远见卓识者就不提了,就袁绍及其弟袁术而言,最初他们消灭董卓之志锐不可当,而现在之所以军队驻扎不前,正是因为他们自己萌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
日期:2013-04-15 19:52:44
六,关东联军不图进取的原因
曹操的规划:袁绍带领河内大军占领孟津,在酸枣的各位将军据守成皋,占领敖仓,全面控制险要地带,袁术杀入武牢关震动三辅,各路大军深沟高垒不与敌兵交战,广布疑兵,以顺诛逆,天下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的战略是非常到位的,曹操是一世英雄,此时仅仅是“耻之”,却也没看出二袁的野心,那就是他们自己想当皇帝,即袁绍利用关东联军为自己的野心效力,而不是为了剿灭董卓兴复汉室,这也就是关东联军不图进取的原因。然而他们害怕一方面董卓掣肘,另一方满会遭到各州郡长官的反对,而此时,袁绍正希望借董卓之手灭掉汉朝为自己的阴谋得逞扫除障碍。
同一时间,起兵与董卓争生死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曾说在董卓还没有西逃的时候,一战而天下定。假如真的一战天下定,袁绍的野心岂不是要破灭?袁绍怎么会让曹操这样做呢,关东联军必然要“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孤掌难鸣,败于董卓,被迫撤军,孙坚则一路凯歌并斩杀董卓都督华雄。当天下各州郡长官都率军抗击董卓之时,能舍生忘死与董卓硬拼的,只有孙坚和曹操。因为此二人只知道讨贼而没有其他想法,不像袁绍,袁术两兄弟包藏祸心,希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后来天下三分,曹操得一,孙坚子孙得一,袁绍败亡,难道没有因果嘛?
日期:2013-04-15 20:12:00
七,皇帝不是想做就能做
汉高祖进入关中,只是想灭掉秦朝而称王关中,还来不及想到争天下;项羽杀义帝的时候,起了一统天下的野心。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内讧,而袁绍此时却专擅河北,忘记还有汉天子存在;袁术不自量力窃据大位,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凭借诡谲之智,匹夫之勇,乘皇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争霸之机,一旦实力强大就野心勃勃,想坐上皇帝宝座,这是最无知胆大妄为的人。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坐天下统治人民呢?
天下并非自己打下来,只是假借他人的名义占有,也不问问其他诸侯答应不答应。袁绍欲立宗室刘虞为帝,刘虞看出来是闹剧,下场必败,他自己都不答应。向曹操咨询,曹操说“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此时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而袁绍却起了非分之想,就像是披上华丽外衣的张角,或是还不及王莽体面的权臣,至少先得故意摆出样子给人看看吧。天下人都不支持,自己摇摆不定,这种事情哪有不失败的呢?
袁绍想立刘虞为帝,这和项羽立楚怀王熊心,唐高祖立越王杨侑做傀儡皇帝没什么两样,利用完了就是杀了。好在刘虞为人正直且明于心计,没有被袁绍利用。王芬曾想立合肥侯为帝,废掉灵帝,合肥侯很愚蠢要接受这个称号,遭到曹操的拒绝,这才使得合肥侯保住一条命。同时,曹操也知道,像刘虞这样有德的人是不会接受尊号,于是他就不在刘虞身上打主意,而把视线放在西方:延伸势力迎回献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比袁绍高明的多。且不论曹操对汉室是否依然忠臣,起码政治智慧上已经完克他最大的对手了,献帝有正统天子的名义,天下的一切名义还得由献帝决定,献帝传旨你还是得跪接领旨谢恩,天下的人也不愿意违反皇帝诏令,至少是不愿意充当始作俑者。没有人能违反天下的道义而使群臣屈服,统治民众。献帝这面旗帜,立竿见影。
日期:2013-04-16 08:15:40
八,“袁绍自生乱,是复有一(董)卓也”
能够称得上英雄豪杰的,纵使都怀有不可测度之心,但这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如果有英明的君主出现,则功业可立。只有那些贪一时之利,目光短浅又放纵自己欲望的人才难以控制自己,就算有英明的君主出现,也不可避免的像韩信,彭越那样被杀。曹操是那种可以驾驭自己的人,袁绍则是那种放纵自己的人。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确是情理之中,袁绍劣于曹操,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你将知道其所以然。
关东地区各州郡起兵抗击董卓的时候,曹操和孙坚齐心协力要与董卓决一死战,此时袁绍却安坐在河内。孙坚收复洛阳以后,如果追击,很快就可以消灭董卓集团,而这时袁绍却置若罔闻。关东地区各位将领驻扎在一起和睦共处,而袁绍却首先发难夺了韩馥的冀州;第一个在诸位将领内部高分裂的人,是奸诈骄横的公孙瓒,为什么他是始作俑者呢?完全是因为袁绍的引诱:袁绍的手下逢纪撺掇袁绍拿下韩馥的冀州作为自己干大事的根据地,袁绍说冀州强大,我们饥乏,恐怕办不到。逢纪出主意:“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韩馥恐惧,于是陈述利害祸福,韩馥必让,于此时,占据他的位置”。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袁绍还是盟主,现在居然做出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袁绍也真就听得进拿这种主意的手下的话。现在利用了公孙瓒,用阴谋手段巧取豪夺了韩馥的土地,日后杀公孙瓒的人,依旧是袁绍。公孙瓒做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袁绍也会对自己用这招呢?袁绍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很龌龊呢?所以说公孙瓒该死,袁绍该败,都是有伏笔的。鲍信说“袁绍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袁绍就是第二个董卓。孙坚也说:“同举义兵,将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将谁与戮力?”董卓快要被击败了,而内部却先起内讧,还能与谁戮力同心呢?哪怕汉高祖,汉光武复活,想收服袁绍,让他听从指挥都不行。袁绍身为盟主,打着为国家为社稷的旗号,却背信弃义,先往自己人头上下刀子,曹孟德耻之,天下人亦耻之。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