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清军与准噶尔的雪域之战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引言
  十八世纪初清军从西藏驱逐准噶尔之战,拜方兴未艾的辫子戏所赐,由于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中十四爷胤禵、跋扈大将军年羹尧、日后雍正文字大狱的主角岳钟琪等人都参与其中,导致这场战争受到的关注度极高,有小说甚至认为它是决定雍正夺位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这些早已成为无数YY作品角色的人物身上,对于战争本身反倒没有几个人了解,即使一些历史普及性文章也多语焉不详或张冠李戴,看着令人相当头疼。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雍正即位后,做为新皇帝当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此战中的清军主帅胤禵可能遭受了相当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导致清朝正史里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投鼠忌器语焉不详,研究者往往不得不从私人著作中寻找端倪。
  不过,藏族史书却不必有这种顾虑,而身为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者之一,藏族武装尤其是游击队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藏族领袖还是日后西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与此战相关的藏文史料,其中一些已经全部或部分译为汉文。
  另外,当事在拉萨居住的一些欧洲传教士也对此战有所记载,他们后来回到欧洲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其中一些已经全部或部分译为中文。

  本文主要根据以上几种史料而为,由于时间有限,只能随看随写,更新肯定很慢,而且无法保证一定完成。如果以后哪天不再更新,也请见谅!
  **********************************************************
  公元1717年也就是藏历火鸡年,盛夏,仍像以往一样时晴时雨的圣城拉萨里,同样如同以往一样悠闲生活、品着甜茶聊天的人们,正惊讶地注视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策马狂奔,飞腾的马蹄溅起一片又一片的泥水……
  很快,圣城的大小官员们从信使那里得到了一个令他们无比震惊的消息,一支神秘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神湖纳木措之畔,他们厉兵秣马,意图不明。
  去过西藏旅游的朋友们都知道,纳木措湖离西藏首府拉萨并不算远,通常的话一天就可以来回。因此,如果纳木措湖畔的那支神秘军队想对圣城有所图谋,即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他们杀到拉萨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就在拉藏汗的惴惴不安中,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由其他信使陆续带来,那支军队正向圣城急速挺进,明显来者不善。但让这位和硕特汗王哭笑不得的是,信使还告诉他,这些杀气腾腾的家伙竟然是拉藏汗自己的亲家——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派来的,他们宣称来此的目的其实相当和平:送自己汗王的女婿同时也是拉藏汗的儿子甘丹丹增夫妻回家。
  经历无数腥风血雨政治争斗的拉藏汗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鬼扯,惊慌失措的他立即下令全藏动员,准备应战。很快,一支主要由卫藏(即今天的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抽调的军队组建而成,随即开往藏北对抗准噶尔。由于拉藏汗手下的蒙古骑兵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这支军队主要由西藏本地人构成,为首的是拉藏汗一直十分信任和欣赏的秘书官颇罗鼐。
  那么,准噶尔人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亲家的领地里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且听我慢慢道来。
  准噶尔部位于现在新疆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属于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中国境内的蒙古部族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位于现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二是位于现在外蒙古及更北地区的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三是位于天山北麓的漠西蒙古或称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其下又分四大部落,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都是其中之一,也是就是说,这两个部族其实有着相当大的渊源。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和硕特和准噶尔两部摩擦不断,火并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种迫在眉睫的情势下,当时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毅然做出了一个影响新疆、西藏甚至整个中国的重要决定,下令整个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进军。
  为此,和硕特向准噶尔主动示好,宣布放弃自己在新疆的地盘,而作为回报,准噶尔则答应助和硕特一臂之力。于是在1636年秋,两部联军由新疆突然攻入青海,和硕特部随后移居这里,将其原来天山之麓乌鲁木齐附近的地盘转交给准噶尔部以做酬谢。
  当时的西藏,新崛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即俗称的黄教)与统治那里的噶玛噶举派(白教的一支)藏巴汗政权频发摩擦,矛盾已经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由于缺乏必要的武装,黄教两位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被迫向和硕特蒙古人求援。
  在达赖和班禅的要求下,和硕特骑兵由青海出击,迅速席卷了整个藏区,当地藏族武装根本不是对手。到公元1642年,节节败退的藏巴汗被蒙古军队擒获后处死,黄教势力终于彻底占据了西藏。
  尽管固始汗在名义上将整个西藏政教权力交给了达赖喇嘛,但在这位汗王统治期间,达赖喇嘛却并没有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西藏地方政府由和硕特汗王以达赖喇嘛名义任命的执政官也就是所谓的“第巴”来实施具体管理,达赖喇嘛通常只做为名义上的政教首脑被高高供起。
  可固始汗死后,青海的和硕特本部并没有立即派来继任者,西藏处于权力真空状态,敏锐的五世达赖迅速抓住这个机会,自己任命了第巴,从而彻底掌握了西藏的政教权力。迟到的和硕特汗王人生地不熟,加之五世达赖确实拥有足够的威望来控制局面,蒙古人于是只好默认了这一结果,此后西藏的第巴便改由达赖喇嘛直接委任。
  到了固始汗的孙子拉藏汗时期,担任第巴的是五世达赖最得意的学生、才华横溢却又野心勃勃的桑结加措。藏族人为主的宗教及行政机构和蒙古人为主的军事机构矛盾重重,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不但未与蒙古人商量就自行拥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而且绕过蒙古人与清朝中央政权建立了直接联系,并取得了皇帝的正式册封。他又向西藏各地大量委任地方官员,削弱了蒙古贵族对西藏的控制,这一切都让掌控着西藏军权的拉藏汗大为光火。

  清廷对桑结加措也相当不满,因为他与反清的准噶尔人关系相当密切,还是威震中亚的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同学。史载桑结加措等一干西藏喇嘛,在清朝与准噶尔的历次战争中频频作梗,尤其是公元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正是由于桑结加措派出的使者六世功德林活佛的大力忽悠,才导致已被清军团团包围的噶尔丹逃出生天,康熙皇帝为此大发雷霆。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互相看不顺眼的拉藏汗和桑结加措终于火并,最后桑结加措兵败被杀。拉藏汗随即宣布桑结所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伪达赖,报请康熙皇帝废除了仓央嘉措的尊号,并改立了一个新的六世达赖喇嘛。这使得黄教僧俗大为不满,拉藏汗在西藏人望大跌。
  不仅如此,此举甚至激起了同族的和硕特部各首领的一致反对——固始汗的子孙一部分来到西藏,但大部分仍留居青海,分居青海与西藏的和硕特族人关系极差,甚至互相掠夺人员牲畜。以青海亲王扎西巴图鲁为首的一众和硕特蒙古王爷对拉藏汗十分不满,六世达赖喇嘛真伪问题一出,正好借机发挥,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在清朝中央政府方面,由于桑结嘉措一直支持噶尔丹的反清活动,只是碍于其以达赖喇嘛和黄教相号召,兼之以西藏地处偏僻,清廷投鼠忌器鞭长莫及,才未曾诉诸武力。此次拉藏汗诛除桑结,无异是替清朝拔去了一颗眼中钉,因而对于拉藏汗政权,清政府予以全力支持,不仅承认仓央嘉措为假达赖,而且册封了拉藏汗所立的新达赖。
  诛杀桑结后,拉藏汗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内与庞大的黄教势力正面为敌,外与青海和硕特各部又有宿怨,可谓内外交困。为了打开困境,他除了不停地向清朝皇帝表忠心(尤其是康熙四十九年以后,几乎是连年入贡),便是频频与强大的准噶尔套近乎。而准噶尔一直受到清朝和俄罗斯南北两大力量的打压夹攻,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汗王的目光自然盯上了地广人稀的西藏。
  桑结被杀时,噶尔丹早已死去,准噶尔部汗王换成了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这叔侄二人曾是死对头,因此策妄阿喇布坦对与叔父关系密切的桑结加措绝无好感。按照清朝史料记载,桑结曾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劝说策妄阿喇布坦与噶尔丹通好,策妄阿喇布坦明确拒绝,而且向清朝表示:“噶尔丹若逼近我土,必竭力进剿”。
  在桑结加措执政西藏期间,策妄阿喇布坦并不承认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而且“声言兵击第巴”,也就是说准噶尔当时与拉藏汗算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桑结被杀后,准噶尔汗王的态度竟来了个大转弯,他突然宣布仓央嘉措并非冒牌货,而且还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派人去拉萨迎请这位多灾多难的年轻诗人来准噶尔供养。
  在清廷看来,这厮肯定没安好心,无疑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仓央嘉措曾有过的六世达赖喇嘛之名来号令蒙青藏各地黄教信徒。在皇帝的干涉下,准噶尔汗王的迎请行动以失败告终,仓央嘉措随后死在奉皇命押解京师的途中。
  桑结加措死后,他的一些部下逃往准噶尔向策妄阿喇布坦求援,同时无疑也带来了拉藏汗在西藏如何不得人心、黄教信众如何盼望解放的情报,引得准噶尔汗王食指大动。老奸巨滑的策妄阿喇布坦同意了拉藏汗与其交好的要求,内外交困的和硕特汗王喜出望外,自然放松了警惕。
  数年内双方越走越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婚姻呼之欲出。当时拉藏汗之子甘丹丹增已到结婚年龄,拉藏汗希望儿子娶策妄阿喇布坦的女儿为妻,以加强卫拉特蒙古的两大力量的姻亲关系,从而进一步消除往日的嫌隙。这样,双方便互派使者说亲,最后亲事基本确定下来。
  但是,藏族史书写道,准噶尔人只有消灭拉藏汗之心,并无与其真正结为友好之意,便想方设法寻找入侵西藏的机会。于是,策妄阿喇布坦致函拉藏汗,提出索要聘礼银十万大两,并且要甘丹丹增亲至准噶尔迎娶,待琴瑟和谐之后,方将其夫妻二人一同安适送返西藏。

  西藏史书继续写道,面对这么一封相当狡诈的信件,拉藏汗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把答案交给神仙,请当时西藏著名的拉木神巫降神,向护法神大梵天请求预示。神谕倒是很快出来了,可对于神的预示,父子二人理解却恰恰相左,为此争论迟延了很多时日。
  最后,儿子甘丹丹增迎娶妻子心切,渴望亲赴准噶尔地区,其势已无法阻止,他甚至对老爸说:“若不让我去,我就只有一死而已!”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按说甘丹丹增贵为西藏王子,美女不说要多少有多少,起码也不会缺,怎么他心急火燎地非要钻准噶尔的圈套,还要死要活的,莫非真是精虫上脑迷了心窍不成?
  那您就错怪他了,甘丹丹增这样做并非头脑简单,而是出于对爱情的执着。
  其实,这门婚事算是亲上加亲,因为策妄阿喇布坦本来就是拉藏汗的姐夫,也就是说要结婚的两个孩子其实算表兄妹。据说,拉藏汗之子甘丹丹增与策妄阿喇布坦的女儿博洛托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俩早就许下海誓山盟,已经是非伊不娶非君不嫁。现在,终于到了用婚姻形式把这份感情正式确认的时候了,可又突然出现变故,王子安得不急?
  最后,拗不过儿子的拉藏汗只得同意甘丹丹增前往准噶尔完婚,并派出300名侍从跟随。另一方面,拉藏汗为了使康熙皇帝不至怀疑自己是在勾结准噶尔人,同时又令其次子苏尔扎带领数百名随从前往青海去迎娶一位蒙古王公之女为妻。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深谋远虑的康熙皇帝其实早看出了拉藏汗的安排不妥,并对他做出了善意的提醒:
  “圣祖以拉藏汗年近六旬,一子青海驻扎,一子策妄阿喇布坦就婚,恐讬词爱婿,羁留不归,势颇孤危。况自杀第巴,彼处人难保不生猜忌。额鲁特秉性多疑,又甚疏忽,倘事出不测,相隔万里,救之不及。谕令深谋防范。”
  现在,皇帝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准噶尔军队突然出现在离拉萨不远的纳木措,拉藏汗紧急动员的藏军随即火速开赴前线,战争一触即发……
  日期:2013-05-06 14:39:55
  《一、创造奇迹的名将》 (1)
  这次率兵进入西藏的准噶尔首领叫策零敦多布,他是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的堂弟。为了与另一个同样名叫策零敦多布的准噶尔将军相区别,历史上通常称此人为“大策零”,后者则为“小策零”,他也是大策零的侄子。
  叔侄两策零都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名将,为准噶尔汗国在中俄两大帝国夹缝中顽强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策零竟然还是一个典型的外战英雄。十七世纪的最后几年,昔日威震中亚的噶尔丹大汗已经死去,新汗王妄阿喇布坦刚刚即位,强大的哈萨克汗国便宣布不再纳贡,并开始收复被准噶尔占据的牧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策零率军西征并大破哈萨克人,导致后者不久后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对准噶尔造成足够威胁。

  到了公元1716年,大策零又将战刀挥向了北方强邻,率兵攻入俄罗斯建在亚梅什湖(位于西西伯利亚的库隆达草原)的亚梅舍渥要塞,要塞驻军及后续增援部队总计三千俄军几乎被全歼,同时还有数百俄国人被俘。遭遇准噶尔人施加的一系列重大打击,北极熊向中亚的扩张脚步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又卷土重来。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与中俄这两个正牌帝国不同,所谓“准噶尔汗国”,其实是后世对它的称谓,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也只有在噶尔丹大汗统治时期,该政权才可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噶尔丹确实有着达赖喇嘛所赐的“博硕克图汗”尊号,而在其他时候,该政权准确来讲更应该被称为“准噶尔珲台吉国”。
  一般认为,“珲台吉”这个头衔来源于汉语中的“皇太子”,本意指蒙古可汗的继承人,后来演变为“副王”、“副汗”的意思。在汉语译法中,珲台吉还有其他变形,比如黄台吉、洪太极等,以及,清朝第二个皇帝的名字——著名的皇太极。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名分上来讲,“珲台吉”的级别是不如“汗”的,这两者的关系大致相当于阿拉伯或突厥的埃米尔与苏丹。
  除噶尔丹外,准噶尔其他汗王的正式名号一直都是“珲台吉”。此时担任准噶尔珲台吉的正是一代枭雄策妄阿喇布坦,他曾与清朝联手击败了自己的叔叔噶尔丹,使得后者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但康熙很快发现,准噶尔的新汗王并不好对付,他在涉及准噶尔人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寸步不让,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唯唯诺诺的奴才。
  皇帝暗中提高了警惕,同时如前文所说,对沾沾自喜的拉藏汗提前发出了警告,可惜并没有得到拉藏汗的足够重视。终于,准噶尔人竟然出现在离拉萨不远的纳木措。
  其实,拉藏汗对这个率兵而来的准噶尔将军也许并不陌生——当时传统,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贵族们常常将子弟派往西藏,拜在各大活佛门下学经,拉藏汗所在的和硕特部和大策零所在的准噶尔部自然也不例外,按照当时正在拉萨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说法,准噶尔军主帅策零敦多布是“一位勇敢的僧人,曾在西藏寺院中获有学位”,也就是说此人以前在西藏生活过。
  而巧合的是,查阅相关的藏族史料我们发现,拉藏汗和大策零当年所拜的师父正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西藏第二大活佛、以博学著称的五世班禅。但两人是否曾同在一起学习,或者在同学时是否有所交往,那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位大策零的特点,当时正在拉萨传教的一个耶稣会会士后来回忆说,他“傲慢、无畏、好战”,并注意到他“最喜欢的座位就是马鞍。他的床就是盖马的围毯,盾牌、剑、箭及箭袋是他最松软的枕头。”通过这番生动的描述,一个以战争为生命的军人的鲜活形像仿佛已跃然纸上。
  在这个传教士看来,大策零是个堪与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的勇士,他把二者进行了比较,并得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结论:这两位名将很相似,他们都曾是当世大学者的弟子,因而“战争中伟大的胜利者是那些在文科学校受过教育的人,比如信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人”。
  现在,如同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欧亚大陆一样,策凌敦多布率军从遥远的新疆伊犁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拉萨附近,《清史稿》写道:
  “策妄阿喇布坦遣台吉策凌敦多布等率兵六千,徒步绕戈壁,逾和阗南大雪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赴阿里克,扬言送拉藏汗长子噶尔丹忠夫妇归。”

  后人研究认为,大策零的行军路线大致与今天的新藏公路接近。新藏公路全长2143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沿途翻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大山五座,冰山达坂十六个,冰河四十四条,全线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公路,也是路段最艰险公路之一。
  但那个时候,新疆和西藏之间连新藏公路都没有,这条路是公元1956年才开始建的,准噶尔军团所经历的艰辛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对于这次奇迹般的远征,备受争议的台湾文人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曾充满钦佩地写道:
  “这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困难和时间最长的一次闪电突击。从伊犁到拉萨,航空距离一千九百公里,要越过六千米的天山——比阿尔卑斯山还高二千米,绕过五百公里纵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攀登七千米的昆仑山,才能爬上世界屋顶的西藏境内,然后又要在一千二百公里不见人烟的冰天雪谷中秘密行军。
  “大策零这支远征军自公元1717年十月出发,白天潜伏,夜间前进,十个月后,于次年(公元1717年)七月,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西藏首都拉萨。”
  至此,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日期:2013-05-06 15:20:04
  《一、创造奇迹的名将》 (完)
  而西藏史书则透露出另一些信息,拉藏汗其实原本有机会避免最后悲剧的发生。按照这些记载,公元1716年也就是藏历火猴年,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遣其大将策零敦多布率领六千名精锐部队悄悄杀入西藏,尽管沿途多为无人区,但他们进入人烟相对稠密的阿里时,终于被当地人发现了行踪。
  阿里总管康济鼐于是火速向拉藏汗报告此事:“从叶尔羌传递来消息讲,准噶尔的五千军队向阿里方面开来。是敌是友,难予逆料,可否集结阿里的民兵,至边界地区探听虚实?”
  叶尔羌本指察合台汗国后裔在中亚建立的叶尔羌汗国,后来被准噶尔汗国所灭,因其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新疆喀什,因此叶尔羌也常常被用来代指新疆南部尤其是喀什地区。
  康济鼐随即开始动员阿里的军队备战。由于准噶尔此时毕竟还是友邦兼亲邦,康济鼐不敢擅自对其展开攻击行动,只能焦急地等待着拉萨的指示,但却迟迟没有得到答复。最后,直到准噶尔军从阿里消失,藏军也没有发动进攻,拉藏汗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原来,收到康济鼐的消息后,拉藏汗与臣下们开始讨论该怎么办,但因结亲之事成败未定,儿子又在人家手上,所以拉藏汗投鼠忌器疑虑重重,踌躇反复无法决定,只得又把难题抛给神仙,让拉木神汉向护法神大梵天请示如何处理,因而没有做好周密的防御准备,也没有给阿里驻军任何指示。但就在这帮人商议未定之际,准噶尔人已经从阿里突然消失了。

  藏族史书继续写道,与此同时,准噶尔军队却新辟闻所未闻之路,于公元1717年也就是藏历火鸡年孟夏,突然出现在藏北纳木湖。据说,准噶尔人欺骗藏北牧民道,他们是来侍候拉藏汗长子夫妻返藏的,因此牧民们还搭帐篷给他们以饮食招待。
  其实,当时准噶尔人在西藏人心中的印象并不坏。前面说过,准噶尔贵族的子弟有许多都曾在西藏学经并与当地人交往,其中许多人都成为了高级僧侣,策妄阿喇布坦的叔叔噶尔丹就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准噶尔人的汗王,另一方面,他还是黄教的温萨活佛,因为噶尔丹此前曾被认为是温萨三世活佛的转世并得到了达赖和班禅的承认。
  拉藏汗废黜仓央嘉措并自立新达赖后,西藏广大的黄教信徒们对其充满了怨念,只是因为蒙古人武力的威慑,藏族人才不敢有所异动,而准噶尔人此前则恰到好处地宣布承认了仓央嘉措的达赖喇嘛地位并想迎请他去新疆供养,这无疑使得他们在藏族人心中的得分大大提升。
  现在,已经杀到西藏的准噶尔人又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他们突然爆出猛料,高调公开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按照准噶尔人的说法,他们来西藏其实目的相当纯洁,是为了送一个名叫噶桑嘉措的孩子回来,顺便为西藏保守迫害的黄教信徒们推翻拉藏汗的暴虐统治,而噶桑嘉措本人已经和我们一起来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