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黑白通吃:杜月笙传奇
作者:
巫解
写在前面的话
提起杜月笙的大名,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即使对他最不熟悉的,顺口背出他的几条名言也是小菜一碟。诸如,“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等等。这些所谓的杜氏名言,几乎是耳熟能详了。
我在此次动笔之前,也自恃对他了然于胸。但随着翻阅的资料越来越多,我心虚了,头上不断冒冷汗,一个问题开始绞缠在脑中:我们以为的那个杜月笙,真的是杜月笙吗?
几乎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杜月笙到底是谁?
是啊,杜月笙到底是谁?我想,这才是此次写作的重点。
简单粗暴的说,他就是旧上海叱咤风云的青帮教父。
但准确地说,他是个传奇。
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成为上海滩说一不二的人物,这样的经历,大概只有“传奇”两个字能够解释。
他15岁独身闯荡上海滩,从卖水果的小伙计做起。但天性不安分的杜月笙,不可能甘心一辈子做个小商小贩。于是,他告别水果行,加入到了街头混混的行列中去。靠着一身胆气和智慧,他渐渐闯出了点名气。拜老头子、入青帮,这是杜月笙扬名立万的序曲,而进入黄公馆,则是他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在黄公馆这个绝佳的舞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几次漂亮的出手,他终获黄金荣的赏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取代黄金荣的位置后,他更是长袖善舞、纵横捭阖,不仅将传统的烟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进军工商界,成了令人咂舌的商界大佬,社会地位急剧上升,成了黑白两道都不敢小窥的社会名流。
该如何评价杜月笙的一生?这也是个问题。
他是如此复杂,复杂到几乎分裂。他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多棱镜,稍微旋转一下,就能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前一秒钟,这色彩可能是黑,而后一秒钟,它可能又是白。在他身上,有一个词语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矛盾。
因此,对于杜月笙来说,所有简单的标签都是失效的。唯有从布满矛盾的碎片中,才能窥见他那张不动声色的脸。
杜月笙出身黑道,少不了打打杀杀。但他从不以勇武为荣,而瞧不起读书人。相反,他对知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自己读书少,他就重金聘请说书先生,为他说书,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子女的学习,他也是十分重视。一旦成绩不佳,他就会严厉批评,有时候甚至施以体罚。而与文化名流的倾力结交,也说明了他对文化的仰慕。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为他改名的事情,一时传为美谈。
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中,杜月笙甘为马前卒,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尤其是他设计诱杀工人领袖汪寿华,更是增添了自己的罪孽。但是,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他却铮铮铁骨,积极组织“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还帮助戴笠创建抗日“别动队”,全力以赴支援抗日。1937年,上海沦陷前,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当汉奸。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
关于旧上海的三大亨,时人有个评价:黄金荣爱财,张啸林能打,杜月笙会做人。这里的“会做人”,重要的一条就是仗义疏财。杜月笙一生经手的钱财何止亿万,但临终前,他留下的遗产却只有区区10万美金。这让众亲友唏嘘不已。即使落到这样寒酸的境地,但在临终前,他还是坚持烧掉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所有欠条,这种境界,的确非常人所能达到。
这就是杜月笙的传奇,这就是传奇的杜月笙。
日期:2013-06-24 02:44:33
第一章 苦少年立志出乡关
时光飞速逆回,带着我们回到并不遥远的1888年。
1888年,正是清末光绪十四年。此时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在风雨飘摇中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
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事:京城、山东、东北奉天等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而安徽怀宁等地则遭遇了水灾。另外,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如果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话,那另外两件事情大概可以算是大事了: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几乎同一时间,慈禧老佛爷一声令下,开始大肆修葺供她消暑的颐和园。
本来,这两件事不该发生交叉,但充满戏剧性的是,修葺颐和园所用的3000万两白银,是以海军经费的名义筹措的。也就是说,本该拨给北洋水师的军饷,被挪用到了颐和园身上。
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就成了清朝灭亡前的一件大事。而此时,内忧外患的清王朝距离它最后的葬礼还剩下区区23年。
总之,这是一个乱世。所谓乱世,必是充满了变数的年代。既有变数,就会有英雄枭雄搭台唱戏。
杜月笙,可谓生逢其时——这年的8月22日,在上海浦东高桥镇的一栋旧房里,杜月笙呱呱坠地。接生的婆子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小疙瘩,毫无二致。她洗了把手,接过杜文卿微薄的酬金,连声喜都没道,就颠着小脚回家去了。她不会想到,这个出生于贫困之家的小娃娃,日后会飞黄腾达、八面威风,几乎将整个上海滩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也不能怪接生婆有眼无珠。因为,与大多数非凡之人出生时的盛况不同,杜月笙出生地太普通了,既无神物驾临,也无红光满室,她的母亲更没有梦到月亮、太阳、星星之类的星球坠入怀中——而这些异兆,历来被当作传奇人物的人生起点。细细琢磨,有点类似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感觉。
不过,如果非要寻找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这一天正好是民间俗称的鬼节。所以,这个孩子一出生,家人都说他带有一身鬼气。但尽管如此,幼小的杜月笙还是给父母亲人带来了不尽的欢乐。
杜文卿,是杜月笙的父亲,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一直在为生活努力奔波着。他曾在茶馆当过跑堂,也在码头做过丁役,后来终于有了点本钱,就与人合作在几十里外的杨树浦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但时势艰难,买卖越来越不好做。
杜月笙的母亲朱氏,靠着给有钱人家洗洗衣服,挣来一点微薄的收入,辛苦持家。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杜月笙刚满周岁的时候,朱氏病了。没办法,朱氏只好抱着襁褓中的杜月笙,步行几十里,去投奔在杨树浦开米店的丈夫。
可是,杜文卿米店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店中存下的陈米,早已卖了出去,而米价却一天天见涨,卖米的这些钱,根本就买不来多少新米。眼看着一天比一天难以为继,偏偏这时候妻子和儿子又来了,而且朱氏还有病在身。
面对这种情况,杜文卿更加忧愁。好不容易把朱氏的病治好,眼看着米店却开不下去了。于是,朱氏就和丈夫商议,进纱厂做工。当时,杨树浦有好几家纱厂,很多女子在里面做工。
天有不测风云,眼看着境况略略有所好转,却在一夜之间变得物是人非——再次生育的朱氏因难产与世长辞。
看看刚刚死去的妻子,再看看刚来到这个人世的女儿,还有尚不懂事的儿子,杜文卿悲痛难抑,号啕大哭。
哭完之后,他还得挺起脊梁,料理妻子的后事。杜文卿掏光口袋,为妻子买了一口白皮棺材,然后在亲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把灵柩抬回了高桥镇。
朱氏的死,使杜文卿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但他必须挺着,如果他死了,一对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儿女还能依靠谁呢?他把杜月笙和他的妹妹一同抱回杨树浦,三人相依为命。
对杜文卿来说,生活太艰难了——忍受着丧妻之痛不说,还要挣钱糊口,还得照顾襁褓中的孩子,他实在是支持不下去了。最后,在亲友的劝说下,为了给三人都留条活路,只好忍痛把女儿送给了别人。
这件事,在杜月笙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什么印记,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到的是,从那一刻起,他对生活的感受,肯定不再布满阳光。
许多年后,沧海桑田,杜月笙已成为名动全国的知名人士之后,曾千方百计寻找这位胞妹,但直到他逝世,这个骨肉团圆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也许,那个襁褓中的孩子早就夭折了。
生活之残酷无情,对谁都是一样的。
日期:2013-06-24 02:46:07
(接上)
1892年,杜月笙5岁。这一年,不幸再次降临他这个明日大亨的身上。这年冬天,杜文卿突然染病,尚不及医治,便一命呜呼了。
所幸的是,杜月笙的生母辞世以后, 杜文卿又续弦张氏。这才使父母双亡的杜月笙有了一个扶持他的继母。张氏为人善良,知书达理,对待杜月笙如同己出。
杜文卿辞世后,生活的重担就全压在张氏身上了。沉默寡言的张氏,此时无比坚强。她一边照料着杜月笙,一边设法为杜文卿筹备衣衾棺木。一切办理妥当后,母子俩一身孝服,哭着扶柩还乡。
和杜月笙生母死时一样,此时这娘俩也无钱埋葬杜文卿。她带着杜月笙,把杜文卿的棺材放在朱氏的旁边,然后也用稻草覆盖。
这两口棺材在那条田埂上放置了许多年。数年后,不知为何,两口棺材之间,长出了一棵黄杨树,枝繁叶茂,盖住了那两口棺材。
二十多年后,杜月笙已经成为名动一时的上海滩大亨。此时,他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好好的把父母安葬了,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可是,杜月笙一生笃信风水。迁葬父母这样的大事,他当然得找风水先生看看。结果,几位风水先生看后都告诫杜月笙:那两口棺材万万不能乱动,否则,风水就会被破坏。尤其是那棵黄杨树,关系到杜氏后代的命运,一定要保护好。
杜月笙听信了风水先生的劝告,直到后来,他在高桥镇建起杜氏宗祠后,也没有把父母的灵柩下葬。
张氏领着杜月笙料理好杜文卿的丧事后不久,又回到了杨树浦,独自支撑门户,继续开杜文卿遗留下的米店,以资度日。
1893年,杜月笙6岁,张氏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把他送进了一家私塾,启蒙读书。
第二年,由于社会局势的恶化,张氏拼命维持着的米店,终于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关门停业。此时,走投无路的张氏,只好带着7岁的杜月笙又回到了高桥镇。
回到高桥镇后,杜月笙母子一度失去了生活来源。幸好张氏吃苦耐劳,起早贪黑靠为人洗衣服,赚几分钱,聊以度日。尽管境遇如此艰苦,张氏还是节衣缩食,每月拿出5角钱,把杜月笙送到了另一家私塾读书。一连读了三个月,到第四个月时,张氏实在拿不出钱来交学费了,她抱着杜月笙痛哭了一夜。
杜月笙从此辍学回家。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杜月笙8岁那年,更致命的打击又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把他视若己出的继母张氏突然失踪了。
当时,在浦东一带有一种叫做“蚁媒党”的流氓组织非常猖獗,他们声势浩大、行径卑劣,专打弱小女子和年轻寡妇的主意,先是对其威逼利诱,一旦得逞后,要么逼其改嫁他人,要么直接卖进青楼。
有人猜测,张氏也许是被“蚁媒党”所拐,但杜月笙年幼,家中又无他人,根本无法调查追究,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此外,也有人说,张氏可能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自己跑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张氏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杜月笙从此彻底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流落街头,加入了高桥镇野孩子的行列,整天在茶馆赌棚流走,东家一顿,西家一顿,聊以活命。
后来,好在他还有个亲人,就是生母朱氏的母亲、他的外婆了,收留了这个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孩子,给他一个容身之所。
生活虽暂时安定下来,但杜月笙却早就成了一个野孩子。13岁那年,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小团伙。团伙里头是一群游手好闲的少年,他们有的偷,有的骗,有的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些人的熏染下,杜月笙开始偷了东西拿出去卖掉,再用这些钱去赌博。
赌钱,永远是输多赢少,所谓“十赌九输”就是如此。一旦输红了眼,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一次,杜月笙在赌场里输完最后一个铜板,然后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可就在快走出门口的时候,听到赌场里头幺三喝六的声音,身体里一股原始的狠劲涌了上来。
他走回刚才的赌台,对着老板说:“我再赌5个铜板。”
老板不客气地说:“小叫花子,你还有钱赌吗?”
杜月笙伸手从裤腰带里摸出一把刀子,扎在赌桌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说:“我的右手小拇指,值不值5个铜板?”
也许是被小小年纪的杜月笙这种杀气给镇住了。老板同意再让他赌一把。
结果,他又输了。
一看自己又输了,他可不能真的把小拇指头留在这里,于是转头就朝门口跑去。可赌场里的打手岂能让他轻松逃脱,一把就把它抓了回来。
杜月笙心想,这回完了,弄不好小拇指头就得留在这了。可他神情却相当自然,看不出一点波澜。
赌场老板再一次被这个孩子的气势镇住了:“难道你不怕我剁你手指?”
“愿赌服输,爷爷今天就把它留你这了。”也不知是哪里来的这股子血性,说着,杜月笙把右手小拇指伸了出来。
赌场老板哈哈一笑:“我要你个手指头有何用?给老子把这个小兔崽子的衣服给我剥下来!”然后又说了一句:“这衣服是你欠我的5个铜板,留下衣服赶紧给我老子滚!”
打手三下五除二,将杜月笙的小褂子、小裤子统统扒了下来。然后,在他的小屁股上重重地扇了一巴掌,“滚吧!”
杜月笙不想就这么离开,毕竟,被人扒光不是件光彩的事儿。他在想,如何才能把衣服抢回来,哪怕是只抢回一件裤子也好啊,至少可遮羞。但打手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而是一个劲儿地往外轰他:“快点给老子滚!”
杜月笙一看没办法,只好悻悻地走出门去。
在门口外,估摸着打手们追不上的时候,杜月笙突然停住,朝着赌棚内大骂:“操你姥姥的,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跪在老子面前磕头求饶。”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13岁的杜月笙已经开始表现出了他日后借以闯荡上海滩的重要素质:一种傲视群雄、蛮横霸道的“狠劲儿”。
以后,无论是对金钱、欲望、社会地位的追逐,还是情感世界中的猎取,杜月笙始终都带着这股子在高桥镇练就的狠劲儿。
骂完后,杜月笙大大咧咧地朝家中走去。
杜月笙到家的时候,一家人正在吃午饭。首先看到他的是舅父。舅父见他光溜溜地回来,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一步冲上去,狠狠地拧着他的耳朵问:“小兔崽子,你又闯什么祸了?”
杜月笙也不喊疼,也不回答,任凭耳朵在舅父的手里变成了麻花。
这种无声的反抗让他舅父的怒火更加旺盛,他手上的力道更重了,仿佛下一秒钟,杜月笙的耳朵就会离开他的身体。
可任凭舅父多么用力,杜月笙就是不搭腔。
这下轮到舅父害怕了:真要把外甥的耳朵拧下来,那就麻烦了。想到这,他不甘心地松开了手,朝着杜月笙大吼:“你赶紧滚,滚得越远越好,永远别再回来。”
其实,即使舅父不赶他,杜月笙也不想在高桥镇继续胡混下去了,他知道,在这个破地方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而不远处的大上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那里才是男儿大显身手的地方。
打定主意后,他决定跟自己唯一的亲人外婆告个别。然后,边走边讨饭,一路讨进上海。
在老外婆眼里,此番离别,恐怕是再也不会见面了。回想起杜月笙坎坷的身世,心中一酸,忍不住热泪盈眶。
临别前,老外婆从身上摸出几个铜板,连着请邻居写的一封介绍信一块塞在杜月笙的小包袱里,再将包袱挂在他的肩上,老泪纵横。
“孩子,以后外婆就不在你身边了,全靠你自己照顾自己啦。”
杜月笙也早已泪流满面。他转身,扑通跪倒在地,给老人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哭着说:“外婆,若以后不能风风光光回家,我发誓永远不再踏进高桥镇半步!”说完,他起身走上船头跳板。扭过头去,不再看自己的故土半眼。
船开了。
这头,船头上立着一个倔强的少年,眼睛望着大上海的方向。那头,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立在凉风里,满脸哀痛。
出发了!日后翻转上海滩易如反掌的那个枭雄,终于初次迈进了供他他表演的那个十里洋场。
他在心里大喊:
高桥镇,别了!
上海滩,老子来了!
日期:2013-06-24 19:28:23
第二章 水果店里做个小伙计
1902年春天,杜月笙终于踏进了令众多冒险家梦牵魂绕的上海滩。此时,他只有15岁。
杜月笙在上海滩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位于十六铺的一家叫做“鸿元盛”的水果店。这家店的老板是杜月笙老家一位邻居的亲戚。
见到老板后,杜月笙赶忙拿出外婆给的介绍信,递到他的手里。老板看完信,又打量了一下杜月笙,觉得他身体虽不算强壮,但脑子看上去比较灵活,于是就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当学徒。所谓学徒,就是听老板和师兄们使唤,跑跑腿儿打打杂。不过,学徒只管吃住,没有工资,每月只有两块钱的零用钱。
最初的几个月,杜月笙老老实实的呆在店里,随时听候老板和师兄们的吩咐。他勤快,头脑又活络,总能将事情做得十分漂亮。渐渐的,他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开始受到重用。
“鸿元盛”做的是水果批发的买卖。它从更大的水果店或者直接从开到码头的轮船进货,然后再转手批发给专门零售的水果店和小摊贩,从中赚取差价。
杜月笙得到老板的赏识后,开始参与外出接货和联系小水果店、小摊贩。
从水果店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后,杜月笙开始见识到了上海滩的丰富多彩。虽然这仅仅是大上海的小小一角,但它足以让从乡下来的杜月笙大开眼界。
十六铺的街道上,大烟馆、赌馆、花烟间应有尽有,鳞次栉比。其间,车夫、小贩、赌徒、小流氓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
进入这个环境之后,杜月笙如鱼得水。之前,他虽然在水果店里老老实实的干活,但那不是真正的杜月笙,那不过是他初到上海滩,为了生存不得不为罢了。真正的杜月笙应该是在上海滩的繁乱缤纷中叱咤风云,而不是躲在一家小小的水果店里做着低眉顺眼的小伙计。
但杜月笙知道,外边的世界虽然精彩,此刻却还没有他的半点位置。不过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这江湖上会有属于他的名号,而且是大大的名号。
此时,也许没人会理睬一个小小的水果店伙计的弥天梦想,但多年之后,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杜月笙把这个誓言变成了现实。
在外边跑了一段时间后,杜月笙很快就对十六铺的每条街道每个巷子都了若指掌了。他发现,有一个叫做小东门的地方对他特别有吸引力,因为那里有数不清的小赌摊和小赌馆。
杜月笙从小就有赌瘾,自从发现了这个好地方后,他潜藏已久的赌瘾彻底爆发。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跑到小东门一试身手。由于囊中羞涩,他只能在路边的小赌摊上玩玩掷色子,输赢不大,聊慰心瘾。
渐渐的,杜月笙就对此失去兴趣了。小打小闹不符合杜月笙的性格,于是他暗暗积攒零花钱,想到大一点的赌馆里去一试身手。
一天,杜月笙怀揣攒了许久的好几块钱,钻进一家赌馆,玩起了推牌九。这是杜月笙的挚爱,直到他飞黄腾达,成为上海滩的大亨之后,依然对牌九情有独钟。
这天,杜月笙的运气不错,到快要天黑的时候,他口袋里的钱已经翻了好几倍。眼看着天色已晚,水果店就要关门了,他只好忍痛收手,恋恋不舍地走出了赌馆。
不料,刚走出赌馆没多远,杜月笙就被几个专门敲诈陌生赌徒的小流氓给拦住了。
为首的一个敦实威武,一把扯住杜月笙的领子:“小瘪三,知不知道这是谁的地盘?赢了钱就想走?赶紧把钱拿出来,哥儿几个饶你不死。”
杜月笙也是个硬茬,哪儿会那么容易就把到手的钱掏出来,他不软不硬地说:凭什么?
为首的小流氓没想到今天碰上个硬茬,微微一笑:凭什么?就凭爷爷的拳头硬。说罢,他大手一挥:给我打。
他身后的几个小流氓听到命令后,一拥而上,瞬时,拳头、棍棒一齐朝杜月笙招呼而来。
杜月笙也是打着架长大的,他一点都不畏惧,左冲有杀,与这帮小流氓混战成一片。
无奈,对方人多势众,不一会儿,杜月笙就被打翻在地,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阿根啊,你们咋又跟人打架了?”
杜月笙一看来了救星,赶紧大喊:阿姐救我啊。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